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受到诉讼的威胁,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民间审计已发展到了通过评价审计风险制定审计战略计划的风险基础审计阶段。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如何规避审计风险成为一直以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1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其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审计执业环境欠佳。当前我国经济虽呈高速发展态势,但审计执业环境并不理想,尚存在行政干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不高、审计法规不完善等问题,相应的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二是审计人员风险意识、业务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审计人员业务技能不足、风险意识淡薄是产生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审计工作技术性很强,对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专业技能、知识结构、实践经验、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均有很高要求,目前,审计人员缺乏良好培训,业务水平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三是审计方法选择不恰当。由于审计内容既广泛且复杂,受审计成本所限,要将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并不现实。为节省审计成本,抽样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常被人们采用,从而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四是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机制不能有效落实。审计机构的质量控制机制是否完善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松散,内控制度缺失或不完善,发挥作用有限,容易产生审计风险。五是管理层的诚信缺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遵纪守法意识、诚信意识影响着审计风险。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遵纪守法意识淡薄,道德低下,诚信缺失,存心舞弊,即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遵循了审计程序,也可能做出错误判断,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2审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2.1改善审计执业环境

一是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我国应尽快修订有关审计法规,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提高审计违规成本,促使从业人员谨慎执业。二是企事业单位应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减少舞弊的可能性,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三是加大对财务报表舞弊者的处罚力度。《会计法》严禁单位管理层授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制做假账,但由于违法成本低,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应借鉴国外做法,加大对蓄意舞弊的企业管理者的制裁力度,提高舞弊成本。四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当前要依法治理行业执业环境,给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提供良好保障,使其能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风险的形成与审计人员素质密切相关,要防范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会计师事务所要重视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补充、更新、拓展审计人员知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审计人员要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审计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恪守客观、独立、公正原则;二是恪尽应有的职业关注、职业怀疑;三是增强执业风险意识,严格按独立审计准则执行业务。通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创新,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2.3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

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这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事务所应根据独立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健全和完善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审计人员执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承接任何一项业务,事务所都要与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合理进行人员分工,并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事务所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内部组织架构、经费预算等形式对审计项目实施有效督导,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2.4审慎选择被审单位

审计事务所在审计工作开始前必须慎重选择被审计单位,要注意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状况,尤其是通过各种途径.深入了解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选择信誉度较高的被审计单位,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很差,则蒙骗注册会计师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选择被审计单位前有必要进行风险评估。

2.5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在审计模式上,应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它是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审计人员加强研究,尽快掌握和运用这一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模式。同时,审计人员要善于选择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对一些企业内控管理薄弱、经济状况不佳、经营业务繁杂等风险高的审计事项,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灵活的审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总之,由于审计中存有不确定因素,审计风险无可避免,也不能从根本上灭除。审计风险能导致严重经济后果,既危害社会,造成社会上各利害关系人受损,也会伤及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自身利益。因此,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要谋求发展,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第2篇

作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监管部门,内部审计通过评价、监管和咨询,规范单位的经营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约束国有企业干部的经营管理、执行政策、决策等行为,促使干部廉洁,预防腐败;及时提出切实可操作的措施进行整改,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增强风险防范。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风险的原因

1.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独立性欠缺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存在两种:服务主导、监督主导。依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应当从“监督主导”转变为“服务主导”。但是政府对国企内部审计干预,极易使内部对其抵触。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造成审计人员受到各方面利益的牵制,无法展开客观的经济评价与监管工作,从而独立性较差,不能确保审计质量以及有效避开风险。

2.内部审计内容与对象的复杂化

国有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愈来愈复杂,重组和改制是国企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内部审计的内容和对象逐渐复杂。审计对象复杂化必然增加内部审计的困难与风险。此外,内部审计的内容也发生巨大改变,不单单是传统的财务审计,还包括经营风险审计、管理审计、投资审计等内容审计,从而审计难度增加的同时,风险也增大。

3.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由于内部审计在我国起步发展较晚,加之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还在初级阶段,因此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许多内部审计人员还以传统手工查账的方式为主,与信息技术要求相差甚远,并且我国的审计软件还处在初级阶段,尚未构建一整套完整、系统、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审计体系,但是,被审计单位的GRP或者ERP(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快速发展并普及,滞后的审计软件更加难以顺利准确展开内审,进而增加审计风险。此外,“抽样审”方法和现实必然有差距,让审计结果存在偏差。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1.构建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和独立

一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把内部审计部门从其他管理部门独立出来,直接受到企业最高领导层的管理,同时独立展开审计,充当国企最高决策层的助手与参谋,并且经过学习和宣传,提升最高决策层的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让其充分理解和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本质属性,将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部分;二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国企招聘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公正公开公平选拔人才,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队伍,完善相关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素养,完善其知识体系,改革人事制度。三是构建和认真执行内部审计的规避制度。结合人事特点,建立严格的规避制度,不仅能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增强审计评价的公正性。

2.强化内部审计的制度化信息化建设

国企应当重视内审制度化建设,规范业务工作流程,确保内审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构建,配齐完善的电子办公设备,并且强化内审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审计方法应对日益发展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改进对策,提高内审质量和效率,降低人为主观错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内部审计的利用效率

审计报告是内审部门的劳动果实,总结审计项目的书面规范形式,经领导批准后应该送至被审计部门,被审计部门应当认真执行,国企高层应该充分尊重审计报告,不可姑息迁就,对企业存在的违纪违规的行为必须坚决查处,为内审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氛围。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体系

完善国企的内部审计不单单需要企业努力,还需要国家法律支持,为国企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氛围。国家应当建立健全内审法律体系,从法律高度确保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维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确保内部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内部审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规范国内内审工作,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模式。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风险;审计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审计工作都无法避免的,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模式下,审计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研究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中存在的重大错报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作出了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为:

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估风险

检查风险=误受风险+误拒风险

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总体框架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无保留意见的风险是最基本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对审计客体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出具了与事实相悖的审计报告,未能揭示经济责任人重大的未全面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受到有关利益关系人的指控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第二,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主要风险是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

首先,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公允地反映了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没有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就是把客观上是正确的事项判断为错误的事项,也称为误拒风险。在审计事务中这种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予考虑。因为,审计人员为了避免误拒风险,会扩大审计测试范围,以获取更加充分的审计证据,进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这样,虽然会增加审计成本,并影响审计效率,但不影响审计质量,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由于误拒风险存在着对审计客体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所以审计人员不应忽略此类风险。

其次,经济责任人呈报的履责报告在整体上未公允地反映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而审计人员认为已经公允地反映的风险。这实际上是把客观上错误的事项判断为正确的,也称为误受风险。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误受风险,因为它不仅影响审计质量,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

第三,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的风险,是审计风险的关键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目标,是确认和解除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不仅要审计经济责任人的履责报告情况,而且要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在审计评价中,由于受诸如难以确定的经济责任人的目标经济责任、不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不合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有可能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这不仅会涉及到经济责任人的切身利益,并且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后果甚至引起法律诉讼,所以审计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风险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关键点。

二、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应该符合审计风险模型的一般规律,基本的表达式表述如下:

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

其中,审计客体风险=履责报告风险

审计主体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

从审计客体的角度来看,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都须通过其呈报的履责报告予以反映,履责报告的编报所运用的方法和原则,是否符合公认性、履责报告的内容是否充分反映所有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重大事项等,不仅关系到履责报告的公允性,还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所以履责报告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来看,审计人员如果没有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及审计评价标准实施审计,就会对经济责任人作出不恰当的审计评价,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包括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应由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三个要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其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指履责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时,审计人员作出不恰当审计评价的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指履责报告经审计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指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而审计人员未能发现的风险;评价风险指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发表不当评价的风险。

三、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成因与特征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是复杂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划分为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两个方面。外生性因素是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包括环境因素、审计客体因素等,属于重大错报风险的范畴;内生性因素是审计主体引发的风险,包括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审计方法、审计评价等因素,属于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的范畴。

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具有审计风险的一般特征,如审计风险的客观性、潜在性和可控性;同时,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审计工作的方式,其审计风险又具备了不同于审计风险一般特征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和审计风险控制的艰巨性。

第一,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目标指向经济责任人行为本身,经济责任人履行的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其中目标经济责任是行为责任目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履责报告是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目标经济责任的反映。同时,经济责任人往往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所以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相比,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可见,经济责任人层次的多样性、确定目标经济责任的合理性、审计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履责报告表达的公允性等,是形成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特殊原因。

第二,风险控制的艰巨性。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控制有一定的艰巨性。因此,一方面,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审计风险存在区域的识别,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规避;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通过改进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流程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高校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高校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应该是通过审计人员对内生性因素的控制,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接受的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并促进外生性因素的治理和完善。在总体对策上,应当重点完善审计规范体系、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在具体对策上,应该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贯穿于审计流程的全过程。

(一)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总体对策

1.完善审计规范体系

审计规范是对审计行为的规范,它是审计行为的一种约束与引导机制,包括技术性规范与社会性规范两部分。审计的技术性规范主要指审计准则,审计的社会性规范主要指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为了审计目标的实现,发挥其审计功能,应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时建立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相适应的审计规范体系,引导审计行为在审计规范所确立的标准体系内进行,并按照审计规范所确立的行为方向不断完善。

2.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审计的灵魂,是审计的本质特征,没有独立性的审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计。

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独立性是实现其目标并取信于社会公众的必要条件。

审计独立性原则要求审计主体在执行审计或鉴证业务时,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实质上独立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受外界意见左右。形式上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审计人员在第三者看来,是独立于审计授权或委托人的。因此,恪守审计独立性原则,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赢得社会公众信赖的重要手段。

3.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业务的政策性强、综合性强,审计对象复杂多样,审计人员应具备够强的胜任能力,即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态度,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的具体对策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指对经济责任人的了解和对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环境的了解,是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程序,可以为审计人员实施风险评估,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为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提供重要基础。

了解经济责任人,主要包括经济责任人的诚实与职业道德、胜任能力、管理理念、履责经历等内容;了解经济责任人所在特定组织及其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等因素、组织的性质、组织确定经济责任人目标经济责任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组织对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考核与评价、组织的内部控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审计人员利用其职业判断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环节或事项,为采用风险应对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总而言之,风险评估包括对履责报告层次和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行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指审计人员应针对评估的履责报告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经济责任人行为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审计流程,以致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12).

2.常人兵.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风险与控制[J].四川会计,2003(10).

3.陈波.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审计研究,2005(5).

4.秦小丽,常丽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刍论[J].审计研究,2005(6).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人员素质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措施是: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CPA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风险成因风险控制

一、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却是错误的,即已经证实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并未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或以被审计单位或审查范围中显示的特征表明其中存在着重要错误而未被注册会计师察觉的可能性;二是注册会计师认为的错误的会计报表,但实际上是公允的。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论文百事通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是独立于审计人员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审计人员不能完全消灭它。因此通过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认识和控制审计风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改变风险存在和发生的条件,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因此,有什么样的审计活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审计风险,并会最终影响总的审计风险。

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可能的风险,它对审计人员构成某种损失有一个显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长短因审计风险的内容、审计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客户、社会公众对审计风险的认识程度而异。

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现代审计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基础审计进一步发展到风险审计表明,审计职业界逐步向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审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将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按照来源可以分成三大类,即外部环境审计风险、内部环境审计风险和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外部环境审计风险。

(1)社会环境审计风险。社会大众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和理论界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存在差异,社会公众一直以来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承担审计风险带来的一切责任。

(2)经济环境审计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高科技的广泛运用,金融工具的使用,给审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3)法律环境审计风险。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行事。如果法律体系不健全或不衔接,就造成监管环节薄弱,增加风险的机会。

2.内部环境审计风险。

(1)来自所有者的压力及自身利益的驱使。上市公司的欺诈、舞弊行为屡见不鲜,一些上市公司通过欺诈、舞弊等违法手段粉饰会计利润,还有一些企业借壳上市。他们为了控制市场、牟取暴利而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会计利润。

(2)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中的审计风险。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确定后,一般不允许更改,但符合条件的除外。合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是为了更好的反映交易状况和交易的公允性。

3.会计师事务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注册会计师方面的。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审计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现象,比如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竞相压价,不顾审计质量;由于某种经济利益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等。

(2)事务所方面的。质量控制是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符合独立审计准则而制定和运用的政策和程序。健全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质量控制上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和增加审计风险。

四、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控制

由于审计失败的事件频繁发生,审计风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应当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工作。因此,我们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法人治理结构,管理当局既是经营者又是委托人,这大大增大了企业与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因此,要减少审计失败的情形,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2.深入了解委托单位,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新晨

3.构建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有关法律、法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会计师事务所聘任机制。加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管理力度,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此外,还应当制定完善的上市公司奖惩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惩罚力度,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严格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彻底杜绝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降低潜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能够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我们认为应当从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入手,同时努力提高审计师的执业水平,力求能够减少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造假事件,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家福:我国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5)

相关期刊更多

民事程序法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

犯罪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新语文学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