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1.前言

1.1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1998年1月,当时的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发了继"信息高速公路"、"知识经济"以后的第三次信息浪潮。1998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会上提出了关于中国发展"数字地球"的思路,指明了发展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早日实现中国的"数字地球",是我国争先抢占世界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走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十五期间,许多地区和部门相继制定了数字省区和覆盖本领域的数字工程项目发展规划,如北京市已拟?quot;数字北京"总体框架和发展规划,"数字海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数字浙江"、"数字陕西"等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国土资源部计划用12年时间实施"数字国土工程",交通部提出实施"智能交通",国家海洋局提出"数字海洋",国家测绘局提出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2001年10月,继53号文后,国家计委、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必须将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应加快发展,以带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引发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拉开建设"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序幕。

1.2目的和意义: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表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与地理信息有关,地理信息技术大大改变人类观测和认识地球的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灾害、环境检测、规划、电力、商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之一,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安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将为广西政府部门和各市县的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设计和决策支持的基础地理框架信息,为电子政务的实施提供统一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支撑平台和环境。

1.3主要内容: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就是通称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在广西的具体表述。也是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基础,基础测绘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发展。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地测量基准建设、广西省级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采集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建设、组织机构的建设等,实现覆盖整个广西的多尺度、多分辨率、现势性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4"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2.广西实施该项工程已具备的条件

2.1区内环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的战略目标,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广西,其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晚,20世纪90年代,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城市的土地、规划、环保等部门相继完成了本行业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21世纪的今天,南宁、柳州、桂林列入国家级信息化试点城市,在这三个试点城市的带动下,全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围绕政府网的建设,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懈骶咛厣男畔⒒ㄉ琛H绫焙J械?quot;数字北海"项目,百色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防城港市的"港口信息化项目"、玉林市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工程"等,以及全国第一套应急联动系统――南宁市社嵊绷低常?11)的初步建成,都为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预计到2005年,全广西将铺设光纤约4.8万公里,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互联网普及率达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50亿元,占广西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

2.2广西测绘局内环境:

国家测绘部门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

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00年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2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装备了若干台企业级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ERDA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扫描矢量化系统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1.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

目前,广西测绘局已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

年生产能力(幅)

数据库存储(GB)

1:1万DOM(数字正射影像图)

1600

1600幅×45MB/幅=72

1:1万DEM(数字高程模型)

1600

1600幅×5MB/幅=8

1:1万DLG(数字线划地图)

880

880幅×4.5MB/幅=4

1:1万DRG(数字栅格地图)

1000

1000幅×5MB/幅=5

遥感影像数据

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注: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10年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

3.建设原则和关键技术

3.1建设原则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要贯彻"需求牵引、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阶段发展、面向应用、共建共享"的方针,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重点开发和普及应用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以应用促进发展。

3.2关键技术

海量数据库存储技术:目前,单是按覆盖广西的4D(DLG、DEM、DOM、DRG)测绘产品的数据量计算,就达到了TB级,如何采用关系数据库(如ORACLE)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将是今后几年内的研究热点。

菘焖倩袢∈侄危喝绾纬浞掷?S技术及其集成,快速获取信息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宽带网络:利用高速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三维模型是数字城市表现的主要形式。

知识产权问题:模拟测绘产品版权问题较好解决。受法律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数字化测绘产品的版权问题亟待解决,因为数字化产品一经提供,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复制。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法律、制度外,还需在技术上研究加密手段。

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定期更新数据,保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数据更新后,历史数据仍须保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数据版本管理机制,确保有效数据能长期保存,又避免不必要的数据冗余。

4.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4.1数据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数据标准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标准国家尚未出台,必须加快基础地理信息各类标准的制定,完善各种数据库的建设标准、质量控制标准和安全保密标准,加快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产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4.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建设

按基础测绘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负责1:100万、1:25万和1:5万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省级政府部门负责1:1万、1:5000比例尺甚至更大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生产、管理、服务和更新工作。其中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如图所示:

4.3实施一批地理空间信息重点应用示范工程的建设

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为关注的领域,为共享"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应当把应用开发的重点放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国土、海洋、地矿等)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中。同时作为广西测绘局与区政府部门的合作项目――广西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9202工程)建设的延伸扩展,更要充分利用"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资源,结合西部大开发政府急于掌握的信息,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积极与政府部门联系、沟通,进一步完善综合区情地理信息系统,注重反映广西自然资源、经济两方面的信息。

4.4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

测绘部门多年来生产了大量的地理信息资料,它们在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公益性、基础性的作用,但要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应用,需要政府及各行业的通力合作。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方土地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投入巨资测绘、数字化,标准都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每个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称之为三图合一)。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数据标准的统一,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

要实现共建共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地理空间信息政府协调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测绘部门的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二要研究制定共建共享的法规政策,明确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用户的权利和义务、有偿使用等问题;三是测绘部门要在信息共建共享中发挥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四个主动服务"意识:主动为领导宏观决策服务,主动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提供服务,主动为广西重大基础设施提供服务,主动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服务。为推进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4.5建设基于WEBGIS的地理空间信息交换网络体系。

"数字广西"网站()作为广西测绘局的宣传阵地及元数据窗口,应加强地理空间信息网站建设和网上地图的开发,探索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模式,以适应网络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网上地图的迫切需求。

5.极待解决的问题:

5.1政策方面的问题

去年广西制定的《广西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中并没有完整地将"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列入其中。广西的信息产业在2000年全年的总产值为28.6亿元,仅占全区GDP的千分之二,在全国排22位,在西部地区排第5位。可以看出,广西的信息化总量还较低。基于"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性和其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建议由区计委统一协调,广西测绘局负责具体实施,各部门共同组成广西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加快制定"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规划工作。

5.2人才缺乏、财力支撑不足的问题:

测绘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这是目前的尴尬现状。主要的原因是财力投入的不足。

"数据是血液",没有了数据的"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就是个空架子,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也就没有了与地理空间相对应的承载体。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建设是多种高新技术的集成,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目前,人才缺乏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6.结束语

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作为广西测绘局向社会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应用开发的窗口和国家空间信息交换网络的省级主节点,基本具备?quot;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发挥"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力军作用,为我区信息化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满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情况报告》

2、广西区测绘局《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广西单位工程方案设计》

3、刘金长《建设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4、广西区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软件;比重

1. 概述

当前,我国各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城市规划建设、资源环境管理、工程勘测设计等领域对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各个行业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对地理信息提出迫切需求;政府决策、公共应急、节能减排等领域对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提出了新的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方面,地理信息产业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产品持续增长。随着国家测绘局更名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我国地信发展的强劲势头已呈明显趋势,所以,对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进行如何定位及确定培养方向,是未来高职院校紧随行业发展不可缺失的一步。

2. 地理信息软件学习的必要性

2.1专业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内容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硬件设施好的学校,配备有GPS接收机,但是即使这样也很难做到提供给大批学生实习使用。在地理信息专业学习这一块学生所能涉及到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地信软件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相当匮乏,个别学校即便有此软件的学习,也只能做到对软件功能的简单认知,根本达不到应用操作的程度。所以,如何在目前测绘发展趋势的情况之下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就需要我们在这一方面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比重。

2.2 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需求

随着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发展,人在外业工作中所占工作量的比例越来越小,劳动强度也越来越小,而更多的是被电子仪器所替代。地理信息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科学。目前,它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科学,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矿、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所有的这些作用都需要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来完成。例如建立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摄影测量及遥感数据的处理等,尤其是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GIS软件从GPS及RS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综合集成,使其作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就针对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学生的教学以及中小型工程项目的建设来讲,数字化测绘这项工作,目前常规的测量手段仍然需要借助于全站仪、RTK等仪器进行有码或无码作业,工作程序一般为白天野外测量,晚上内业成图,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外业,耗时费力。 随着3D激光扫描仪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外业时间和人力,通过外业的工作量转移到内业中来:即减少仪器测量的工作量,增加成图的工作量。而一般的高职院校还没有给学生提供这些学习测绘软件的环境,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能跟不上测绘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一块增加软件学习在总课时中的所占比重。

2.3 项目实践应用的需求

     目前,地理信息领域方面的软件也比较多,应用也比较广泛,像MapGis、ArcGis、SuperMap等等,测绘方面的绘图软件主要是南方CASS及AUTOCAD。同时,由于很多不同软件制作完成的电子图件之间的数据格式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利用各个软件的优点来完成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整理,第一步需要测量仪器进行外业数据采集,第二步可用cass进行内业展点绘制实测图,第三步可用ArcGis处理影像图,第四步可用MapGis绘制现状图,第五步可用cass或cad绘制规划图,在此过程中可用SuperMap这个软件进行土地权属统计。最后,可用相关的工程造价软件(如智多星或广联达)进行经费预算,直至最后完成一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的初步设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很大的工作量需要软件来完成。

3. 在课堂中开展专业软件学习的对策

测绘软件的学习是伴随着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入而设立的,要求是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之下做到重在应用、重在实践。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测绘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开设门类,现将《数字化测绘》、《控制测量》、《地籍测量》,《GIS原理及应用》这四门课程作为例子来说明,通过调查省内几所开设测绘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以上四门课时量总时数设置情况,大致可得出其理论时数、仪器操作时数、软件操作时数比重值大致如下:

表1-1    调整前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值对照表

   类别值          数字化测绘        控制测量      地籍测量      GIS原理及应用

   理    论           2                 3             3                4

   仪器操作           1                 1             1                0

软件学习           0                 0             0                0

此表反应了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实习侧重于对仪器的操作,为满足现今测绘行业朝地理信息产业大步迈进的趋势及满足测绘行业未来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突出和加强软件教学所占课时在总课时中的的比重,同样以以上四门课程为例,对调整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设置如下:

表1-2     调整后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分配比重值对照表

类别值       数字化测绘       控制测量      地籍测量       GIS原理及应用

理    论        1                2             2                2

仪器操作        1                1             1                0

软件学习        1                1             1                2

4. 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省内大多高职高专测绘专业课程仍以理论学习和仪器操作作为教学内容及现今地理信息产业的大量需求,有必要在高职高专测绘专业教学中加强软件应用实习的比重,使其紧跟时代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 但如何才能使这种比重调到一个最佳的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蒋廷臣,顾磊.多媒体技术辅助测绘专业教学研究[J].测绘科学,2008(11):226-228

[2]褚喆,陈贺.中等职业学校测绘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648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信息共享

1引言

运用市场手段为城市规划行业提供知识产品、信息咨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专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一门相对独立的服务门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从当前来看,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既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分支业务,也是信息服务业或者出版行业的分支业务;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其更多具备的是信息服务业和出版行业的一般运作特征,而就其承载的内容来看,则主要是城市规划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在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或信息产业中独立划分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对于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意义

2.1有利于更高效、更合理地配置城市规划信息资源

独立界定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相互交流,通过各业务环节的相互衔接,可以充分运用各方的资源,实现分工合作的效益。例如城市规划平面出版媒体,可以通过其传统的、权威性的渠道,在大量的信息中筛算出更有价值的城市规划知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机构,则可协助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设计机构、城市规划电子出版机构等部门的互动平台,提高信息供需双方交流的便捷度和速度。因此,独立划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供需双方的相互结合,提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

2.2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如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培育,一批原来从属于城市规划行业或者信息服务业、出版业的人才和队伍得到整合,提高其服务于城市规划信息工作的专业水平。例如在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有的业务环节既需要熟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的人才,也需要系统建设人才,在当前这两方面的人才和队伍绝大多数是相互分离的,而随着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业务需求的扩张,这种专业分离的人才和队伍将会在业务合作过程中整合为专门的人才和队伍,提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的专业水平。

2.3有利于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

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城市信息资源市场化的发展,主要依托市场主体来实现。就全国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制定标准和工作交流等主要依托政府部门组织。而在城市规划信息市场发育成熟以后,一些企业将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构建起更具操作性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企业间也将根据业务需求组织不同层面的交流,无需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此时,官方或半官方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机构,则主要是依托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标准的制定和推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就各城市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而言,目前主要依托政府部门推进,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等问题。而在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通过采购专业的产品和服务,城市规划信息管理工作也将从繁琐的技术业务中摆脱出来,转向宏观层面的指导。

3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3.1信息(知识)逐渐成为规划设计行业竞争的重要砝码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行业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设计部门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业务所需的各方面信息和知识,成了城市规划设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筹码。在这种背景下,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将越来越多,这将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规模化的需求。

3.2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化将促进政府层面的城市规划信息服务需求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城市规划信息化,多数大城市已经开展办公自动化、档案数字化、电子辅助报建等系统的建设。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城建信息化工作尚未得到理想的推进。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深入,每个城市都建立起完备的城建信息系统将成为必然,这将为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工作业务培训等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3.3部分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己积累业务经验与市场运作经验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在实践过程中,已积累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市场运作经验。如1999年成立的广州城市信息研究所,就是依托广州城市规划自动化中心的部分职工为主体,以自动化中心原有的成果为基础,面向市场提供城市规划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和服务,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业务领域涉及规划、环保、测绘、商业布点、人口统计等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对象已经达到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几十个城市[1]。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系列数据库的运行商,也开展了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并制定了产品和服务标准。这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为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其成功的运作模式也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4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对城市规划信息价值的认识

城市规划信息的持有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编制的质量、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城市建设的水平。而目前,有一些政府部门和规划设计企业认为专门开展信息工作是一项负担,将购买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认为是一种浪费行为。这种观念不仅不利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市场拓展,更不利于政府部门与时俱进、科学决策,不利于设计部门把握时代设计理念、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产品。为此,需要行业的信息管理部门、社团组织积极宣传及依托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宣传城市规划信息的价值和作用,改变部分机构和个人的不正确认识。

4.2及时开展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工作

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是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相对统一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交换平台标准,交易双方就难以达成交易或者交易成本很高。因此,在互联的环境中,只有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做到总体规划、统一标准,才能发挥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各个节点的互动性,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实现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的良胜发展。

4.3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大部分为政府部门持有,而目前这些信息的共享程度普遍不高,另外不少城建档案馆(室)的信息化工作尚未起步或正在起步,信息质量不高。因此,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需促进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政府信息部门应当积极对所贮存的规划信息进行深加工,并以一定的补偿方式提供给城市规划服务企业。

例如城建档案馆中的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历史照片,如果通过有偿使用机制提供给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再由他们加工、之后转售给设计部门,则可作为某些历史建筑复原重建的依据。

4.4调整城市规划信息服务机构职能

目前,不少城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数字化等工作;有些规划设计单位也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信息资料库,向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向发展。这种内设机构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对于提高办公效率、促进内部信息共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外的信息共享仍普遍处在较低的水平。随着城市规划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规模化,事业型城市规划信息机构也需要重新定位,以适应信息市场化的需要。目前,这些内设的城市规划信息机构,可向以下方向调整工作职能:主动提供有偿的对外信息共享职能;注入市场因素,推进其向企业转型;部分城市规划信息管理部门可剥离具体的技术业务。

4.5培养城市规划信息服务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业务分析、系统设计、编程、数据采集和输入、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员。其中有些业务环节是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的,但业务和系统管理等环节的人员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城市规划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人才缺乏的弊端也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建议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或者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课程或专门成立分支学科,培养专门的人才,并鼓励和支持一些机构依托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如支持中国城建数字图书馆开展面向全国各地的业务拓展和培训工作等。

4.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培育和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服务、自律和维权的作用。在当前可主要开展如下工作:在推行城建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通过资质认证,让有水平、有能力的企业参与信息化的各项工作;通过企业实力、业绩等评比,培育城市规信息行业的知名企业和服务队伍,让他们成为城市规划信息行业发展的先行军;为城市规划信息企业协调价格、开展合作,甚至战略并购等提供平台和仲裁;为信息企业和政府、非政府用户等供需各方的合作提供交流平台;以运作相对成熟的机构为依托,制定城市规划信息产品和服务标准;研究城市规划信息和服务的价格机制,协助物价部门维护行业价格秩序;与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共同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5结语

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门类,其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具备了发展的基本市场条件。政府有关部门与行业协会等机构应在信息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价格机制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从而促进城市规划信息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注释:

[1]参见: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指引(试行)(GDPG--006)[Z].2004:P56

参考文献

[1]雷翔,欧阳东.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信息资源共享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6,(5).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政策与信息管理研究报告[R].2001.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应用研究

一、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所处供应链中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并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管理,从而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具备高度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本文试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的分析入手,总结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探索促进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对策。在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企业之间不愿意应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去争取供应链的最大利益,企业间相互不信任,总想把风险转移给“链”上的其他企业,从而造成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2. 技术落后。在我国供应链管理中支持性技术的应用水平相当落后,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阻力重重。以物流条码技术的推广过程为例,物流企业埋怨生产企业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影响他们建立自动扫描系统,而生产企业则埋怨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使商品印制条码费时费钱徒劳无功,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配送带来了极大困难,增加了配货的难度,延长了运输和储存时间,使得成本提高、效益降低。

3. 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少。在我国实现上网的企业只占20%~30%,其中多数仅是在网上开设了主页和标注E-mail地址,既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没有借助网络开展商务活动。有的企业网站长时间不更新信息,成为有名无实的空站。相比之下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广泛开展商务活动。

4.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成本高。现阶段,我国IT厂商主要提供PC机、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售前咨询、模组化的方案、方案的实施、售后的运营维护等一条龙服务的IT厂商少之又少,这是导致企业信息化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与协调困难的重要原因。

5. 企业电子商务进展缓慢。近年来,全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2003年网上交易总额达3.2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差,资金拖欠严重,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制度保障导致大部分企业对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不够积极。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作用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可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持。根据一项研究报告披露的信息,80%接受调查的管理人员反映,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在希望减少与销售有关的间接费用企业中,87%的企业计划增加或保持他们当前在信息技术上的投资。

(一)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部信息化进程大大加快,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得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自己公司的生产和库存等状况,控制企业的能力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加强。

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在于将供应链上的企业紧密地连接起来,使链上的信息路线与产品的物理运动路线相一致,这样各个企业能够共享链上的信息,有效协调各自的行为。另外,信息技术也为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开发实施并行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供应链企业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加强。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涉及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济活动,直接影响供应链企业供应、生产、库存、销售中任何一环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供应链企业的交易成本,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决策支持,使供应链企业能以低成本实现共享管理,并能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

(二)可借鉴的已有成功案例

美国的沃尔玛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间,由一家小型折扣商店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在沃尔玛实现短时间发展壮大、超越对手、坐上世界零售企业头把交椅的各种因素中,强大的物流信息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靠自身的、通过通讯卫星建立的基于网络平台的物流信息系统,沃尔玛每年能够满足全球5 000多家连锁店对8万多种商品的配送需要,每年的运输总量超过78亿箱,总行程达6.5亿千米,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物流信息系统在沃尔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企业成功案例也有很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由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省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联合承担的2003年杭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配送系统”获得了2004年中国物流与采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在企业内部网和杭烟配送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输入卷烟配送中心零售网点的数量、地理位置、历史需求量等参数,以配送车辆容载量和送货线路工作量为目标函数,系统运行后即输出所有配送网点的不同配送线路划分,指出不同配送线路包含的零售网点个数及名称,输出每日每次配送车辆的调度方案,并在GIS上可视化输出,实现卷烟配送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很多,但总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保证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信息的标准化。信息标准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也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另外,不同行业的供应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

3. 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供应链管理中,时间的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时的信息分析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竞争策略。时间与预测也有很大的关系,快速的反应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另外,信息的准确性是做出准确预测和决策的保证。

4. 协同与协作。企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之间,需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相互协同与协作。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普及,消除了信息反馈的时空障碍,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为企业间更好地协同与协作提供了可能。

(二)发展对策

1. 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投资建设信息系统。鉴于国内企业的实力相差很大,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采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对于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外著名的SCM软件厂商的高端产品;对于实力一般的中型企业,可以采用国内优秀的SCM软件厂商的产品或采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对于实力较弱的小型企业,可先从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做起,等条件成熟后,再推行供应链管理方案。

2. 加快核心技术的推广力度。条码技术、EDI技术、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支撑技术,其应用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管理的成败。针对我国条码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在继续推广商品条码技术应用的同时,不断提高商品条码的应用质量,引导生产企业应用商品条码进行业务管理,改变过去被动应用商品条码的情况,而是让商品条码真正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工作力度,在商品包装、运输工具、供应链成员等供应链过程中各实体的有效标识和自动数据采集中应用条码技术,为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打下基础。

四、小 结

由于技术的发展与支持作用,供应链管理的各种思想与理论得以实现。实践已经表明,只有那些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思维的创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正成为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一种“合作竞争”。由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差异,如何消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流畅通无阻,进而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利用,仍然是许多企业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文铭,朱慧.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与发展[J]. 化工管理,2005,(12).

[2] 黄梦醒,潘泉,齐洁,张洪才. 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展望[J]. 矿山机械,2006,(6).

[3] 陈志祥. 电子化供应链研究的国际动态与述评[J]. 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3).

[4] 彭兴,杜跃平,曹铿,杨玲. 企业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J]. 情报杂志,2004,(12).

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可追溯

一、引言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对农产品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可追溯流程管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可追溯技术与可追溯技术对线下农产品意义的研究,例如文献主要研究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文献主要研究可追溯在生产中的检测技术;文献主要介绍了当前主流的个体标识技术;文献主要研究系统构架的组成。对于可追溯的意义研究也颇有成果,文献阐述了可追溯系统对食品安全的意义与整体系统的构建。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迅猛,而农产品由于其一些特有的性质,一直没能够在电商领域有良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运营模式的转变,有更多的商家与消费者开始尝试这一领域。2012年仅淘宝网经营农产品的网店26.06万家、销售额达198亿元。可是农产品电商发展落后的事实摆在眼前,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45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4%。而可追溯技术并没有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将技术的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可追溯概念的出现与技术的创新引领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新一轮创新。

二、当前农产品电商瓶颈分析

据我们对宁波两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调查显示结果如下,就目前两公司的发现状况,不容乐观。七禾有机蔬菜每天仅有200-300单,而且采用会员制销售的情况下新增会员数量几乎为0;乐活厨房的用户数量偏少,其中活跃用户约占总注册人数的35%,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每天都会接到40到50个订单,每个订单的消费金额基本在100元~150元。从宁波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商可以折射出农产品电商这个行业的现在遇到瓶颈。

针对农产品电商遇到的瓶颈现状,我们特地对消费者群体进行了调查,部分数据显示如下:

图1 图2

图1结果显示,顾客对网购农产品的最大的担心还是在食品安全问题,物流运输占第二位,这恰恰反映了农产品电商的生产和流通环节是消费者最担心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消费者存在这样的疑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商家对农产品质量的不重视

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主要存在产地环境污染、生产主体缺乏培训、商家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而在在流通方面,农产品完全不能靠普通的物流系统实行,商家们在运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配送的成本高、速度慢等。冷链配送也在近年来兴起,这也受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关注,但是企业自己建立冷链配送系统成本高,如果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又不能完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

图2显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对网购农产品的质量不放心,蔬菜、水产等生鲜农产品保质期不长,经过长途的运输,质量问题也是消费者最在意的。

仓储也是对农产品质量的一大考验,对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有冷藏、冷冻、干燥或脱水、常温湿润等等不同的环境。企业必须保证在交到顾客手中之前,食品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但也正是储存过程会频发安全问题,比如没有按照规定冷冻导致食品变质,或者冷冻温度不够低,新鲜蔬菜没有在湿润环境中导致水分流失等等,因此农产品的仓储也是一大问题。

2.监管不力

政府监督机制是否执行到位对农产品安全有着严重影响。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在法律标准和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差距,我国的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未能形成紧密的链条,尤其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类新新产业而言,监管处于真空期,不法商家容易钻空子。

三、可追溯系统技术

可追溯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因此,对于农产品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的分析也可以从三个环节,即生产环节、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着手。

可追溯系统整体框架图如下所示:

对农产品实行可追溯制度,可以利用现有先进的技术,如环境因素检测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基因分析技术确定产品的来源与成分;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监测最终商品的保质期、质量、安全状态;地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包括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从生产、加工、存储、运输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个体标识技术区分了不同的农产品,需要对所有农产品进行标识,并且这个标识在整条供应链中必须保证是唯一、清晰的;数据库技术整合了所有追溯信息,便于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查询,其中包括了十分关键的编码技术,统一编码是开展追溯的基础。

四、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电商的创新

1.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表示,在网络上购买农产品时,绝大部分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电商采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网页终端显示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看到网购到的农产品的所有信息,提高了对所购产品的信任,从而乐于从网络上购买农产品。

2.加强监管

对于电商卖家,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有益于对农产品安全进行监控。 目前我国的质量安全监测主要采用抽检的方式,但是农产品种类繁多,在安全标准上也有一定的差异,采用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不全面,导致近几年国内农产品农药、激素过量使用等安全问题的爆发。可追溯系统追踪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可以从根本上监控农产品质量,当出现质量问题时也可以快速追溯寻找到问题环节,及时处理危机,降低成本。

3.减少自身损失

农产品对仓储与物流要求比较高,不同的农产品需要使用不同的储藏方式,不同的运输方式,如何控制好农产品的仓储物流问题,成为局限现阶段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之一。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可以方便电商卖家监控农产品的仓储运输。根据文献 《家畜和畜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报道,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为 25%~30%,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 5%以下。如何高效地转运农产品,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追溯系统能够记录农产品生长、采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记录农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所有信息,那么在仓储调度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统计流动信息,通过分析农产品销售的各个渠道以及流量,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市场做出的预期,从而设计出优化的运输路线,降低仓储损耗,加快运转周期。

4.促进品牌建设

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农产品市场供需的影响比较大,价格不稳定。可追溯农产品做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农产品,目前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价格。通过使用可追溯的农产品管理系统,将安全健康的理念附加到农产品上,让可追溯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与一般的农产品差异化,从而有效减少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冲击。同时可追溯系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能对产品有更深的了解,在购买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积累起对产品品牌的认知程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可溯源的产品对于农产品本身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效用。

5.拓展市场

在国际贸易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国家针对于我国技术上的弱点在农产品出口上设置绿色壁垒,经常受到各种打压。在农产品上增加可追溯技术,从科技上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这有助于我们打破绿色壁垒,将我国的农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五、可追溯农产品电商创新意义

由于农产品电商的特殊性,在生产、流通、储存、销售环节中相比其他商品有一定的难度,其主要问题存在于产品的安全问题与标准化问题。全程可追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消费者在电商网站上购买农产品的疑虑,监督权从第三方交到了消费者自己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可追溯系统,不仅可以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降低损失与运营成本,在种植、流通、贮存、销售等环节都有重要意义,还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农产品电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海龙,蒋平安,张霞,等.基于Web的农产品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新疆农业科学,2010(9)

[2]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8

[3]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

[4]谢菊芳,陆昌华,李保明,等.基于NET构架的安全猪肉全程可追溯系统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218—220.

[5]张爱学.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6):255-256.DOI:10.3969/j.issn.1672-3198.2011.16.160

[6]《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

[7]《2013-2017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全景调研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8]殷梦华.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7:14-17.

[9]方炎,高观,范新鲁.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02)

[10]王纪华,陆安详,马智宏.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农田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7(增刊):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