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定位。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葆有了人类文化的精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则是其中的精品,这些作品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多元文化观念,因此,外国文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依据教学《大纲》,改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浓郁的文学内涵,体会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欣赏外国文学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异域文化,使学生懂得从他者的眼光透视本民族文化,逐渐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
二、注重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学性教育,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和人文素养。
2003年春颁布的修订《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重视语文的文学教育,《大纲》指出语文科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规定了选文的标准以及比例,“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应该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新大纲对语文文学教育的重视既符合国内外重视文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趋势,也为高中语文的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广阔的前景。高中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文学规律,以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为范本,并向世界文学名著辐射,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学形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解构文本意义”。
文学是以审美形象的形态存在的,与科学活动的概念相比较,文学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假定性、不确定性或模糊性,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变动的。波兰现象学家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中国古代文论所强调的“兴味”同样认为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高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应该遵循这一规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再创造活动,而外国文学内涵本身的多义性、模糊性更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多向解读的空间。因此,在教学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不要做定性的解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体验文学形象的情感、思想,让学生自主地与作品对话,从而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比如:七、八十年代的教科书以及评论界对莫泊桑《项链》及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几乎是众口一词,即小说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但是只要我们深入作品认真研读就会发现,女主人公身上具有远比爱慕虚荣更为丰富的内涵,比如她的单纯、不满足于现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丢失项链后对命运坚毅的抗争。而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讽刺中更包含有深切的同情。这些意义的获得,只能以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体验文学形象为前提。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节选)》中的戈多是谁?戈多的意义何在?戈多是否会来……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与感受,调动想象和联想去“对话”、去“填空”。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适时的点拨,努力为学生营造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良好环境,积极鼓励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同时,外国文学是不同于中国文学的异质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阻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阅作品的文化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以及相关文学流派主要特征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2、适时开展中外文学比较,知晓文化差异,感受文学魅力。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界限,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观念使我们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具有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打破一元封闭的教学模式和认识局限,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理解、评价外国文学作品。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比较文学,不是去讲解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将中外文学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而是立足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适时、适当比较。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蒲松龄的《促织》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但是它们却有相似的主题。《变形记》以人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促织》以人变成蟋蟀的情节都表现了人性异化的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蒲松龄和卡夫卡在表现人性异化的层面上是有区别的。蒲松龄只是从现实的层面无意识地涉及到了“异化”,因此,作品中的蟋蟀并没有失去自我后的焦虑、孤独、恐惧和痛苦,而是一只善于讨好、驯顺的蟋蟀,并以此给成名一家带来了的美好结局。而卡夫卡则是从哲学的层面有意识地观照了觉醒后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比较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视角审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平台,寻求中外文学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蕴,感受其不同于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类似的比较颇多,如贝克特的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与的《雷雨》的比较、《边城》与《百年孤独》的比较、《守财奴》中的葛朗台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比较等。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中外文学作品的可比性是很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为学生营造多角度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环境,在中外文学的比较中知晓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适应多元社会的外国文学素质。
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技法,品味语言,也可以撰写读书笔记和小论文、进行课堂讨论、放映外国文学名著电影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遵循文学规律和教学规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真正实现《大纲》“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的目标。
三、开设外国文学名著选修课,进行名著导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并对选修课的开设、教学要求、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要求。这不仅克服了传统课程结构整齐划一的弊端,体现了世界母语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趋势,也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设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的选修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高中外国文学名著导读设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名著,提高学生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习惯。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l、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所选篇目要以课程目标为准绳,选讲篇目可以依据《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三课外读物建议中推荐的篇目,同时兼顾其他作品。
2、不讲授外国文学史和进行文学评论,重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作品。外国文学历史悠久,流派和作品众多,教师一个学期可以选择一、二部作为范例,进行具体的阅读、欣赏指导,但不求全面和深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介绍作品的背景材料,梳理情节概貌,进行精彩片段欣赏,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品的文学技法,把握文学形象。为了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在课外自读自己喜欢的一部作品,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督促,比如,组织讨论、写读后感和欣赏短文等。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之以外国文学名著电影欣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
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的衔接与互补。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基地,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高师学生的文学素养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需从源头入手。
首先,改进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培养学生外国文学素养。
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过应试教育走进高校的学生文学鉴赏能力薄弱,外国文学素养尤其欠缺;由于专业化的制约和功利化的思想,高校学生的文学兴趣淡薄。二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观念陈旧,王采丽在《清理与反思》中就指出:“外国文学名著的一些教学提示和指导材料有许多内容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几十年的兴无灭资的时代思潮影响下的某些观点……而有些教学者仍然当着千真万确的定论灌输给学生,这是很可悲的。”教学形式单一、僵化。教与学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为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契机,激发学生在课余阅读、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研究中培养外国文学素养,树立文学教育的观念。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喜爱和探究外国文学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外国文学作品情感、内涵和艺术技法。教学时,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重点作家、作品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术观点的展示、师生平等的对话,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电影精彩片段、图片、音响、相关文字资料的插入等,从视觉、听觉、情感、思想等方面调动学生参与欣赏作品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深入到作品中,感受外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获取欣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文学、心理学、美学等理论透视剖析作品,引进外国文学学术动态,让学生的视野更宽,眼界更高。
其次,与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衔接。
高师的外国文学教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树立学生文学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将文学教育的观念和外国文学知识和方法运用、渗透到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因此,高师外国文学教学应该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外国文学教学适当地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看,选入其中的外国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比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普希金的《致大海》、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品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高师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地将高师外国文学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指导。但是,这种教学决不能与语文教学法等同。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站在文学的高度,运用文学理论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外国文学功底;又要指导学生从深奥的理论中走出来,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欣赏这些外国文学作品。同时,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舞台,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研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自己备课,自己讲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既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又有利于形成学生博襟和眼光的人类意识,培养学生民族意识与人类意识统一的精神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外国文学在陶冶情趣、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培养学生全球意识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因此,外国文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外国文学,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世界主义的精神品格,是每一个外国文学工作者和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悖.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献彪.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郭天行.“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出版座谈会综述[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6)
[7]潭晶华.高校专家建言:外国文学教育值得开发[J].作文世界,2003,(7).
[8]庄文中.学一点外图文学[J].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4,(2).
关键词:外语专业现代化;文化转型;复合型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5-0041-0005
中国改革开放所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给高校外语专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能力是进行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关键素质。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这一新要求,在兼顾外语学科自身特殊性的前提下,高校外语专业应拓展其专业建设视角,加强对外语目的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度了解,推进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使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需求。
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使高校外语专业面临转型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新华社,2010:7)。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下,高校外语专业也应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转型,促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1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
为使高校外语专业适应时代对外语人才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须对目前的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引进文化和跨文化外语教学新视角,重视外语目的国社会文化知识的传授,促进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转向。在实施外语专业文化转向时,不是要放弃原有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视角,使高校外语专业和教学更加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应对现有的外语专业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转型。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应成为文化转型的两个内容层面。
1.1 文化转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互相兼容,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外语是语言学习者开启目的国文化的钥匙,也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媒介。作为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在很多方面同时也是文化教学。基于这一外语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外语专业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而应增加语言目的国文化知识的传授,使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国语言的同时,也了解目的国文化、人们的文化习性和行为方式。在语言内容选择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可以兼顾反映语言目的国文化价值和行为要求的语言内容层面,如成语、谚语和文化语言表达方式等。在这方面,除语言性外,在教学中引进文化内容,使外语教材内容尽可能兼顾文化性,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在传授外语知识时,结合教材题材和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相应的目的国文化背景知识和国情专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日常文化等(杨盈、庄恩平,2007:13-21,2008:16-21),使外语教材不仅是语言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文化教学内容的载体。
为使外语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展外语人才的知识层面。在这方面,除语言性知识外,外语专业学生还需要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语言性知识指扎实的语言基本实践能力和语言使用表达能力,构成四个知识层面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是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知识层面。国情性知识是人们理解语言目的国当代社会现实的重要前提;文化性知识是理解语言目的国文化的重要背景知识;跨文化性知识是进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前提。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构成新形势下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
1.2 跨文化性转向
综观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新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学界备受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冯源源,2005;张红玲,2007,2012;高宝虹,2001;李平,2010等)主要涉及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以及网络跨文化外语教学。“将跨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学不仅能使外语学习本身更有意义、更加有趣,而且能促进外语教学社会人文目标的实现,使外语学习者成为既掌握外语交际能力,又具有跨文化意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张红玲,2012:4)。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先后将“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看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列入教学目标之中:“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除英语外,教育部外语教育指导委员会也要求其他外语专业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2006年通过的《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教学大纲(新版)》要求德语教学重视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要求下,虽然跨文化意识逐渐融入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受到外语专业的重视,但因各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等诸种原因,迄今为止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和外语教学跨文化转向缓慢,一些外语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依然滞后,这方面提出的模式创新依然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外语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为之,高校外语专业应更加重视外语专业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就外语专业特性而言,跨文化性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特有的认知特点。从跨文化诠释学视角看(王志强,2008:47-80),这种认知方式具有互动性,即借助于目的国文化了解本我文化,或借助于本我文化了解目的国文化。在这种互动认知关系中提高针对A和B文化的文化敏锐性和文化互动理解。在外语教学中,中国学生借助语言目的国文化反观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感知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外语专业学生有着本我文化认知特殊性,将这一文化认知特殊性纳入外语专业教学中,可促进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互动认知,提高其跨文化能力。
基于外语教学这一文化反观认知特点,在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可引进基于互动文化认知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法,使单一的目的国语言教学模式成为具有互动认知性的外语教学模式。如在外语教学中通过对比方式和文化反观提问方式,让学生在了解目的国文化时也了解本我文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获得双重文化认知,敏锐本我文化意识和他我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王志强,2006:64-70)。
除语言教学外,外语专业跨文化转向也涉及文学教学。基于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的要求,外语专业文学教学也应由文本语言性转向文本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在这一情况下,跨文化文学教学要更加兼顾中国学生对外国文学特有的诠释方式和文学理解视角,促进外国文学教学双向和互动理解方式(王志强,2006:64-70)。除文本性外,外国文学教学可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视角,从作品自身和特有的语言目的国社会现实和相应的历史背景角度去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化背景和深层次内容,使文学作品成为了解目的国文化、社会和人的思想重要媒介和窗口。基于外国文学教学这一跨文化性认知特点,因自身的文化属性和由此奠定的中国文化视角,学生在解读目的国文学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本我文化视角解读语言目的国文学,在这一文学诠释过程中形成中国学生特有的外国文学认知方式。但是,在现有的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按照目的国文学研究者的评论和诠释方向,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在这一认知习惯下,中国学生的本我文化认知方式常被忽视。为此,中国外语专业文学教学和研究应拓展跨文化视角,允许从本我视角教授和诠释特定外国文学作品,并通过外国文学反思本我文化,敏锐中国文化意识,这将使中国外语专业文学研究由单行道变成双通道,即:通过文学这一媒介反思本我文化,界定本我文化视角。这种基于跨文化互动认知的外国文学理解方式和教授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外国文学的传统教授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文学解读和文学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方式和传统视角的拓展和补充。
1.3 高校外语专业文化、跨文化转向对教师的新要求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文化和跨文化转向也对教师提出了教学能力拓展的新要求。为之,外语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知识,加强继续学习,在原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上拓展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这方面,教师授课不能只是传统知识的重复,而应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教学在于创新研究,在这一外语教学新型理念下,外语教学现代化方可实现。外语专业内现代化转型也要求我们在以语言和文学为主的基础上拓展专业研究视野,增加文化性和跨文化性研究视角,建立文化和跨文化学术研究平台,贯彻“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高校办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使外语教学和专业模式更加适应时展的新要求。2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跨专业性和跨学科性
如果说,外语专业文化和跨文化转向是涉及外语专业内的视角拓展,那么,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则涉及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层面。在这方面,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语言为主的单一性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要。高校外语专业应由纯语言文学单一学科性向复合型转向(戴炜栋,1999;胡文仲、孙有中,2006;罗世平,2000),推进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的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在这方面,跨专业性、跨学科性被看作是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主要特征。
一些高校的外语专业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其复合型化转型,但在教学模式和专业转向方面更多局限于英语专业。一些外语院校相继推出了“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开始的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发展更多局限于经济、贸易、工商管理、法律、新闻传播和国际政治等学科。在这方面,外语院校建立的非外语专业和学科虽然有其特有的专业特色和外语优势,在这些学科内较大力度地增加外语教学和外语课程,但复合型专业在外语选项上具有单一性,外语以英语为主,较少涉及其他语种。外语专业内没有进行专业复合型化的转向,许多外语专业依然沿用以语言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为使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特殊高端外语人才的需要,以语言文学为主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进一步进行复合型化转向,使外语专业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外语知识和外语能力,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外语专业复合型化转向要兼顾国家和地方对不同外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此决定其专业复合型化的方向和专业选项,如德语专业可以选择以经济和旅游专业为主的复合型专业,通过德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结合,建立德语文化旅游翻译专业,它旨在培养中国涉外旅游市场所需的,拥有扎实的德语功底、并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知识的德语旅游翻译专业人才。
此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方面也应推出有利于外语专业复合型化的相应措施:实施外语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的学位互认制度、校内学分互认,开设开放式课程,引进跨院系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选修机制,推出“专业+外语”双学位、“双外语+专业”、“专业+外语1+外语2”等人才培养方式。
3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
除了上述文化转型和复合型化外,高校外语专业也应推进其信息化转型,使之更加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推进外语教育信息化建设。
3.1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普遍的今天,以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对中国外语教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胡加圣,2011)。”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要保障,对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了战略部署(新华社,2010:7)。“现代教育技术所带来的方法手段的变化将成为外语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张正勇,2010:145)。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外语专业也应作出相应的信息化转型。
3.2 关于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的几点建议
3.2.1 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外语学习的新要求。在这方面,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真实的外语学习环境中学习外语。如,通过建设同声传译教学实验室,创建将口译、外语听、说技能培养融为一体的外语学习环境,促进口译教学的专业化、技能化、实战化。
3.2.2 建设信息化学习资源
在创建信息化外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应大力建设信息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包括:加强优质外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外语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外语学习课程等,如,通过建设数字教学音像资源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卫星电视资源以及音视频外语教学素材等教育电子资源进行网络化存储和一体化整合,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外语学习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在这方面,通过信息化媒介和平台,推出传授外语语言性、国情性、文化性和跨文化性层面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
3.2.3 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
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的水平。因此,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手段开展外语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增强对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能力。
3.2.4 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
为推进外语专业信息化转型,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建设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以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朝着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教育部,2007)。
如图1所示,高校外语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思路主要涉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四个层面:一是在学校层面,主要为外语教学信息化提供资源、技术和环境支撑。学校可使用WebCT、Blackboard、Moodle等较为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工具建设网络外语学习平台,同时,通过建设数字教学资源库、语音实验室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二是在教师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整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备课方式等的信息化,以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三是在学生层面,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四是在社会层面,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在外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建设外语类的开放课程、外语教育资源库等,搭建外语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外语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4 结语
关键词:读者;原著
一、图书馆功能的具体介绍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规程》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而这两项职能需要服务功能来体现,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服务功能也与时俱进,具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1.倡导读书
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倡导读书,是图书馆主要的智能之一。图书馆的设立,使更多的人在闲暇时间可以走近图书馆,感受文化的魅力,利用文化知识来丰富自身。在我国图书馆的设立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学会读书,不断实现个人综合发展,实现全民读书的奋斗目标。
2.读书服务
图书馆不仅给读者提供书籍,更为读者提供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同于服务行业所提供的服务。在图书馆中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文献获取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信息素质教育服务、技术服务、学科服务、知识服务、文化服务等。这些服务的提供帮助读者更好的进行图书阅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影响,形成深远持久的影响,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
3.提供指
提供指导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之一,是最为重要的服务。图书馆在提供图书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相关的阅读策略,帮助读者进行高效的阅读,不断的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图书馆具体提供的阅读策略,比如说外国文学的阅读策略,将在后文中详细的叙述。
二、读者的阅读策略
随着读者需求和信息资源的变化,读者面对良莠不齐的书籍如何选择正确合适的读本进行阅读,而读者如何能快速的定位找到需要的知识框架也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为大家介绍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我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1.读者若有要找的固定书目,我们图书馆有文献获取功能,可以在电脑上输入要找的书籍,查阅相对应的书库位置,记住每本书对应的有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码,到书库按照排列顺序寻找相应的书籍可以节约时间。而对这样的读者我建议先浏览目录在脑海中构造大概框架,进而细细品味书本细节,可以迅速定位到你要找的章节。
2.读者如果没有固定书目只是大概知道需要相应领域的书籍,面对这样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和学科服务,查找相应领域的书籍,翻阅书目大致了解书本内容,进而确定读者需要哪个具体的知识点框架结构,再进行第一种的方法查阅书籍所在书库位置。
3.还有一种读者,没有固定的书目,也没有相关学科要求,只是随手翻阅,面对这样的读者,我们建议他们浏览书籍时先看书籍所在书库分类,选择书库后,看书架归类,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书籍。
三、外国名著的赏析方法
外国名著有独特的地域性和语言限制,虽然有很多名著是经过翻译流传到我国的,但因巨大的文化差异,我国民众对外国名著的接受度依旧不高。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外国文学智慧的结晶,了解除了东方美之外的世界美。因此,赏析外国名著前需要我们做一些准备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品味外国名著的文化积淀。
1.首先,了解外国名著的作者。自孟子提出“知人论世”论之后,这种文学批评方法一直广受关注,在赏析外国名著时同样适用。赏析外国名著前我们应该了解作家生平和经历,知道其创作动机,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体会,进而更好的将自己代入到名著中,产生共鸣,理解字里行间流露的情绪以及作家风格。
2.其次,了解外国名著的创作背景。每部作品都有其创作的时间背景,或者是混乱的美国内战时期,或者是黑暗的俄国农奴制时期,或者是糜烂的伊丽莎白时期等等。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时代热点,阶级矛盾,经济状况,而作品中体现的主题和思想也与相应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些都是赏析外国名著的重要前提。
3.最后,保持一颗沉淀和崇拜的心。外国名著有个特点,人物名字都很长还很相似,没有辨识度,我们可以用英文字母来代替,先理清人物关系,再了解故事情节。很多读者看到外国名著的名字时就放弃了,其实只是我们的“张三”、“李四”。外国名著要求我们静下心来,将自己放在故事情节中,体会每个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浪漫柔情,而不同的文字风格也是作家彰显主题的一种手法。
以上是赏析外国名著的准备阶段,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阅读方法供大家借鉴,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自己总结一种方法来赏析外国名著。
1.联想法。在阅读外国名著前,多看几遍题目,思考作者会写哪些内容,浏览目录后想象作者会怎样叙述这个故事,看每一章节时思考这章作者会写哪些内容,在一系列这样的问题思考下,我们把问题带入到文本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悟自己与作者思考的不同之处,进而学习这些不同之处带来的不同效果。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比较,进而更好的把握名著的主题和作家的思想,也有利于思维逻辑的周密。
2.倒带法。阅读外国名著时,大多是名著开篇会有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当时的时代背景,主人公出场可能在几章以后,没有耐心的读者会就此合上书籍扔到一边,错过珍贵的书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先读作品的结尾,倒着读,可以尽快进入文本,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这种方法的好处也可以培养读者的逆向思维,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让读者记忆深刻。
3.跳读法。很多外国名著都是长篇巨制,厚重的书籍加上晦涩难懂的情节让中国读者望而却步。而快节奏的生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赏析外国名著。这样的话,读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迅速浏览文本,浏览目录。浏览每一章的标题,大概了解文本内容,这样阅读有个缺点是不能扎实的掌握故事情节,有些细节性的东西会遗漏,影响对文本整体的把握。
4.精读法。有跳读法相对应的就有精读法,这种方法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小学语文老师带领大家学习语文课本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字词,段落把握作者表达的大意,进而了解整篇整个文本表达的故事情节和思想热荨U庵址椒可以细致全面的把握文本,但耗时长,而且要求执行者的素质较高,需要有极强的分析鉴赏能力和自我约束,稍微放松一本名著将会束之高阁,成为历史的记忆。
以上是我作为图书馆工作者为读者提出的几点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可以交叉使用,或者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要认真细致的把握文本内容,切不可粗心大意,断章取义。外国名著其实与我们中国名著有着一样的重要角色,都是各国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对外国名著产生畏难甚至抗拒心理,每一种文化都有他们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民族文化固然重要,但世界文化同样需要了解和鉴赏。我们应有开阔和包容的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让世界文明绽放光彩。
四、结语
本文尝试从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入手,结合当下读者心理和需求,引导读者鉴赏外国名著。科技与时代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要求我们图书工作人员要有更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图书馆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拥有着权威的信息资源和全面的文化内容,我们作为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应该时刻准备着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以及宣扬外来文化。一个民族固步自封只会止步不前,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做文化的搬运工,搭建中外文化和平交流和友好发展传播的桥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这对实现中国梦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梅;网络环境下盲校课外阅读指导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7期
[2]胡为亮;学生课外阅读的问卷[J];考试(综合版);2011年02期
[3]刘心砚;浅析高中语文阅读的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年11期
[4]杨鹏翔;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与写作的结合[J];考试(教研版);2013年01期
[5]倪夙敏;;浅谈如何突破“堂课困境”,构建预习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年09期
[6]何双莉;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全国新书目;2009年16期
[7]曾国华;浅谈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2期
[8]夏丽霞;名著导读要“真”导[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年04期
[9]彭建华;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年09期
[10]江涛萍;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J];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06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010-03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最终目标。人们需要人文精神引导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种看法反映在近年来在国际上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的趋势。因此,外语教学目标应首先体现育人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再者,外语教学不仅是纯语言知识的传授,它还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对人类的伦理道德、知识智能和文学艺术的自由和理性的思考是人本主义的根本。其核心是重视人,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在现代社会,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反映了人本主义思想的回潮和对人的发展的强调,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基本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个人。它对人的思维模式、道德情操乃至创新精神都有很大的影响[1]。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由此可见,人文的概念包含的是“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怀和对文化的关切。“人文”是隐性的东西,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所谓“素养”,总体来说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习惯,能力、思想修养的总合,“人文素养”是人的整体素养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本文作者调查:许多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感觉有学习障碍,仿佛垮不出这个瓶颈,这种学习障碍主要不是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所学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学语言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推论,评价等的思维能力。“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特别是文学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2]在外语学习中,确定词汇的字面意义可以借助词典,而欲确定词汇的内涵意义则只能依据文化背景知识。从美国外语教学协会不仅把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列入外语交际能力的内容,而且还把社会文化能力列入其中这一事实可见:文化问题是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理论语言学的发展。无论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亦或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我国的外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由于种种原因,重语言形式轻社会文化因素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当普遍。将语言工具化的功利性取向也影响着英语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如果他们中的毕业生从教的话,进而又会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基础英语教育。对于不泛其数的外语专业学生,每当谈到文史哲时,即使是有关英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也常常是语焉不详,对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一知半解或粗浅的表象化阶段。几十年形成的外语教学弊端,使得他们只识语言,不知文化,或者只晓得文体之美妙,却无法领略个中哲理之奥妙。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跨文化意识,探讨如何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保证其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又要成为语言文化素养并重的高水平的工作者是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即如何利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指导我们的英语教学,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一个新的课题。综合以往外语教学实践的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注重,以优化英语教学。
1 注重外语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当前外语教学中的工具化倾向突出,欲扭转这种倾向,增加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已迫在眉睫。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应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开展教学活动,使外语教学成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激发学生欣赏,热爱乃至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桥梁。
教师是传递和创造社会精神文明成果的工作者,教师的“学高为师”的智慧、“身正为范”的人格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等就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个体文化建构的重要参照[3]。高校外语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外语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其自身对人文素养的内涵的理解、提升已成为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优秀的高校外语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外国文学文化知识,博学多才,并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传授文化知识,从而构建起立体化、交互式的语言文化体系。台湾大学著名的外语教授赵丽莲女士在台湾大学教书期间始终抱持一种语言与文化交融及语言技能与人文素养並重的教育宏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2 注重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培养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英语国家,存在着语言和超语言差异。语言差异是显性的,超语言差异则是隐形的。所谓超语言差异就是指与语言相关联的文化差异。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曾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焦急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 [4]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指培养学习者对深层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它不等同于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它是一种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只适用于与目的语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超越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只有具备了这种敏感性,交际者才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交际双方在深层文化上的差异。
语言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如果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5] 。因此,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能力。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种跨文化对比是外语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 注重英汉两种文化的比较,加强建立跨文化能力教学
“作为一所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6]。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其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与之有关的文化。所以,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而且还要了解该种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从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厚他们的文化功底。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的内容,适时地介绍中英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国民性格,礼仪习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鲁迅曾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并关注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积极而有效的方法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加入人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能拿来西方有用的东西,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并最终能进行高等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输出、文化交流真正变成双向时,才是实际意义上的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另外,用心了解语言背后复杂的文化现象及问题也是外语教学中积极提倡的做法之一,深化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深刻的层次上进行学术,文化,教育,贸易等方面交流以期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这种开明通达的理念,应用于英语学习上,能使学习者格外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相关课题内容,从而有助于提高有效学好语言的多元技能。另外,在师资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建议开设一些国情语言学,人类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从理论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 注重丰厚学生文学功底,加强英美文学教育
胡家峦,程朝翔教授曾指出:外国语与外国文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外语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大学英语课本中选材均是情文并茂的经文范作,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些作品的文脉,去点拨、去启发、去引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等一切的培养便无从谈起。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和典型反映。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情况和问题,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这一点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目前我国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忽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读,这样一来就无法练就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就写不出准确、传神、优美的翻译作品。尤其是他们对外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和风俗民情更是知之甚少。这样就需要我们的外语教学相应地做出一些改革。在教材中,要尽量多融进一些文化点;在课堂讲授中注意文化点,并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因为,我们通常所说的交际能力,情景,功能,意念等,都是以文化为背景,扎根于文化之中的,也是文学为基础的。因此,要浏览那些对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可以说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他们,可以使我们较快而且较准确地把握英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神韵。文学给人印象最深,引人入胜,掀动感情,令人神驰,感到魅力和趣味性浓。这是所有学有所成的英语教授们的一致体会和感受。这也是学习掌握和精通英语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的心理基础。通过文学学习英语,就是从实质上用活的方法学习活的语言的活的使用。既学习英语又学习文学,提高文化素养,这是很重要的统筹学习。
外语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好地接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育,加强英美文学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发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品位与健全的人格。通过英美文学教育研习异域文化,领略异域文化风采,借鉴西方人文精神之精华,开阔学生胸襟,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精神。
英语专业在制定教学大纲时,除了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因素外,还应把与外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结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西方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能纵览本民族文化,站在东西方文化比较的高度上进行英语教学,如能到达这一高度,相信英语教学会达到更高更新的境界。
总之,现代外语教学要求我们改善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相应对策,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文化意识。外语教师应当从客观的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地传授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将语言与文化及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语言教学才是我们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 国外外语教学,1997,2:1- 4.
[2] 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3] 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12 72-74
[4] 夏纪梅. 英语交际ABC [A]. 百家讲坛 2001,5
[5] 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应广大读者要求,从本期开始,本刊将不定期关注高校热门专业,包括课程设置、师资优势院校、就业前景等内容,为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外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合作迅猛发展,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升温,对外汉语专业随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高招和研招中越来越受考生的青睐。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究竟学些什么课程?哪些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有没有深造机会?就业前景如何?出国当汉语教师收入怎样?要不要考教师证?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对相关机构和专家展开专题网络采访。
汉语热催熟市场
笔者在网上联系某语言大学时了解到,对外汉语并不是一个新专业,早在1981年,北京语言大学就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方向的本科生了。算起来,该专业已有35年的历史。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该大学就业服务机构的宋先生用一串数字表达了乐观态度:“教育部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中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汉语教学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国外的大、中、小学校园。目前,美国、新西兰、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据了解,两年前还只有200多名中小学生就读的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如今已有超过12000名学生。目前,全世界有109个国家、3000多所高等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在很多国家,学汉语的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汉语学习者人数,让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呈指数增长。由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对外汉语教师去海外的不同国家体验汉语教学的乐趣,借着中国文化广传全球的东风,收入也水涨船高。”
武汉某文化交流机构的负责人韩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出路有以下六条:第一,应聘各大学或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培训的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现在全球范围内与汉语热相对应的却是国际汉语教师荒。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欧洲、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汉语。第二,从事对外交流工作。近几年,不少毕业生进入外交部、商务部、文化部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三,进入外资企业从事文秘及其他工作。第四,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管理等部门从事新闻采编、翻译、文学创作等工作。第五,出国留学做对外汉语教师。对广大的出国留学和移民人员来说,对外汉语教师这一职业既延伸了专业能力,又拓宽了就业领域,无疑是在国外勤工助学、全职工作的最佳选择。据了解,在许多国家,汉语教师已成为华人海外生活的首选白金职业。第六,从事其他涉外行业的工作。另外,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也可以在广泛的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曾经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任教的董女士告诉笔者:“汉语教育在美国许多地方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校其他教师也很配合汉语教学,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汉语将是十分有用的交流工具。汉语教师在全球范围内都呈供不应求之势。乐观估计,未来至少20年内,对外汉语专业不会出现全局性的就业难问题。不过,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就业出路,只有教育背景和资格证书是不够的,实践教学经验非常重要。”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出国全职或兼职教汉语薪酬颇高,已成为留学、移民、陪读、旅游赚取外快的黄金职业。在欧洲、北美等国,汉语教师年收入达7~10万美元,国内也能月挣万元人民币。教育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家汉办已向41个国家派出了3400多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600美元,国家公派教师、被录取的公派出国教师工资最高每月可达1300美元,工作地区包括美国、瑞士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
南昌家长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女儿前年从复旦大学毕业,本科学历,现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做志愿者。她每周都给我打视频电话,所以我感觉她离我没有那么远。她在英国挺开心的,因为工作难度不大,津贴也基本够花。她对我说,现在她的任务是积累经验和资历,争取尽快成为公派教师,那样的话薪水会翻倍。算起来,她现在的津贴收入跟在国内就业的同学基本持平,要是翻倍,那就算高薪人士了!总之,我对她的就业情况很满意。”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生赵同学向笔者讲述了一件趣事:“去年暑假,我去德国汉堡的姑姑家小住,闲着没事就四处溜达,看到一则招聘汉语教师的广告,正好我有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本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的初衷,我就报了名,很快被录取了。教十几名小学生学汉语,都是零基础,我又是学德语的,所以没有什么压力。周末结账时,我被吓到了,210欧元!周薪啊!等到我回国的时候,机票钱都攒够了。打洋工真是刺激啊!”他说,那次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受到很大启发,更坚定了他毕业后出国教汉语的志向。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国内陆地区、重点高校较少的地区,因对外交流和外国留学生较少,汉语教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屈就中小学做语文老师、文秘等相似的工作。另外,赴国外做汉语教师对教学经验要求较高,对没有中小学教师背景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学历及专业设置
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武汉中西比较文学副教授朱先生告诉笔者:“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且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该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同时又是一个交叉型学科,因此,所培养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按照国家汉办2012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汉语及外语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学习者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成功学习汉语,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教学本身有理性的认识,其次是中国文化,再次是汉语知识。此外,还有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才艺等课程。汉语老师还要在来华留学生中进行教学实践。”
朱教授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对外汉语专业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突出本专业的课程特色。一般该专业本科阶段开设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文字学、语音学、现代汉语词汇学、第二语言教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对外汉语教学系列专题等课程。
第二,充分重视英语课程的地位。对外汉语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很高,在外语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要求毕业生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
第三,注重文学文化素养的培养。众所周知,国外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兴奋点会转向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就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课程。
北京一所语言大学的吕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校设置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较早,师资力量较雄厚。长期以来,我校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七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第二,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进行课堂教学;第三,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第四,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第五,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第六,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第七,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最低普通话水平要求为二级甲等。”
吕教授告诉笔者,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前景与学历等级有密切的关系,本科毕业生无法进入大学从事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育,但可挂靠对外汉语教育机构,接受不定期的工作安排,或自己上网查询招聘信息,找到需要汉语教师的公司或个人,进行应聘,或进入双语学校进行汉语教育,或出国寻找就业机会。硕士毕业生除了从事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外,可进入要求不高的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当教师,进行留学生汉语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有诸多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者,可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教学,待遇非常好。博士毕业生除了从事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外,可以进入大学,做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老师,进行留学生教育工作;经验丰富有诸多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者,可申请国家公派,出国教学。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笔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多为语言学科,但并非“汉语+英语”那么简单。考虑到就业,本专业学生还要对教育学、课堂管理、中国历史文化有相当的造诣,否则无法适应针对留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无法通过外派教师的考核。所以,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专业时,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和潜力,不可盲目追风。
如果孩子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家长应该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进行全面考察。笔者查阅教育部的资料了解到,对外汉语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华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原工学院、西北大学、黑龙江大W、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丽水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
其中,具有专业优势的大学排名前八的依次为:北京语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资格证书不可少
对外汉语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要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按行业规定必须持证上岗。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针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和考试,颁发的证书也是形形,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该证书的考试是由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依据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主办的标准化考试。考试通过对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个标准能力的考查,评价考生是否具备国际汉语教师的能力。考试主要面向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志愿者;同时面向有志于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工作的各类人群,包括海内外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专业学习者,是孔子学院(课堂)选拔和评价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重要参考标准。取得《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有机会在全球282所孔子学院、272个孔子课堂工作。同时,《国际汉语教师证书》也是海内外学校、教育机构选聘和评价汉语教师的参考依据。
第二,《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该资格证是国际认证协会(简称IPA)根据国际上对汉语教师的极大需求的状况而推出的资格认证,由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权在全国推行,并实行全国统考。国际认证协会推出的《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被国际100多个国家认可,具有权威性。
第三,《ICLT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该资格证是由国际汉语教师协会(简称ICLTA)和各成员国教育研究机构共同联合推出的资格认证。《ICLTA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经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韩国等110多个成员国教育部共同认可,具有国际权威性和代表性。国际汉语教师协会为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认证标准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证明证书持有者已经具备了国际汉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
第四,《IMCPI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该证书是国际汉语推广协会(简称IMCPI)颁发的资格证。国际汉语推广协会成立于美国,是业界知名的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机构,注重国际汉语教学方法及专业教材的研发,同时也是全球首家制订并“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国际组织,其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和组织认可。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颁发的《国际汉语老师证书》,其他的资格证都是外国民间组织颁发的,培训、考试、认证收费昂贵,证书的权威性在各国有不同的待遇。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刘先生告诉笔者:“我没考过这些证书,也没听说有同学去考的。如果出国任教,关键是要有所在国家教育部门的教师资格证,另外,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也相当重要,现在市场上的那些证书应该没什么用。”
正在荷兰海牙孔子学院任教的冯女士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在孔子学院任教,有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就够了。但证书说明不了一切,在国外,汉语教师应该有‘杂家’的综合素质,建议有志于汉教的高中生多涉猎绘画、书法、表演、交际、演讲等,如果有一技之长,比如烹饪、武术、剪纸,或者能唱几段京剧,将会大受外国学生的欢迎,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义、篇章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