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年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病房;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80-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命质量,人们不但要优生、优育、优活,而且要优逝。因此老年护理,特别是临终关怀护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人们希望在临终时能减轻甚至避免痛苦,维护生命的最后尊严,同时能减轻病人家属的各种压力,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服务。临终关怀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年临终关怀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和实践,老年临终病人将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则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嘉定区早在1982年就进入老龄化行列,1982~2000年全区老龄化处于平缓期,2000年60岁以上老人93 159人,占人口的19.4%;到2007年底全区户籍人口537 931人,60岁以上老人126 904人,占人口总数的23.5%;农村老人18 456人,占全区老人总数的14.5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5.4%,比重较大且逐年增加,嘉定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待发展老年临终关怀机构。

1临终关怀的发展和社会意义

1.1临终关怀的发展

在国际上,现代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从1967年起英国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在基础理论、医学伦理、政策法规、机构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临终关怀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道路。 在我国,从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崔以泰教授率先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20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及病房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不断发展,目前大约已有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

1.2老年临终关怀的社会意义

临终关怀是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生命终末期的优化工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通的,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临终关怀就决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最后生命时光的医疗、照护,其本质应该是广义的对大众的死亡教育,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去解决“死亡”问题的一种最新的发展与努力,这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2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本质的区别

医学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解、解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地面对死亡;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临终关怀正与之相适应。临终关怀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的照护,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减轻,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坦然地、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生命旅程[1]。

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关心的是患者而不是疾病,它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以支持患者、控制症状、姑息治疗和全面照护为主,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职责,而以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宗旨[2]。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

3临终关怀的模式

3.1临终关怀的模式

临终关怀的模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附属医院内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等。临终关怀从病房开始,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的现有病房、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但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掌握临终关怀的价值理念。

3.2老年临终关怀的团队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是一种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项服务是通过多元化的专业团队,从临终患者实际和特殊需求出发,提供“全人”关怀,包括生理照顾、症状控制、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和灵性关怀,同时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参加服务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精神心理专家、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牧师(有时还应包括神职人员)等。这种服务是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和各种专业人员的集体合作,共同实施完成临终患者的照护方案。

4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的护理特点

4.1基础护理

体现人性化护理,包括给病人拍背、定时翻身、观察病情、鼻饲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整洁,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褥疮和肺炎的发生。

4.2饮食护理

要耐心解释必要的营养对疾病的重要性,并指导家属如何做好饮食搭配,来提高病人的食欲。

4.3疼痛护理

药物止痛法采用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非药物止痛法:逐步放松法、意念法、音乐疗法、抚摸式护理。

4.4心理护理

①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赞扬和鼓励病人,使其重塑生存的信心,空闲时多与病人交流。②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满足家属提出的对病人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合的理要求,指导家属间相互扶持、共同分担照顾责任,教育家属正确面对哀伤,给予哀伤辅导。

5我院开展临终关怀优势

5.1我院的现状

临终关怀事业已在我国走过了21年的历程,但嘉定区内至今尚无一家正式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因此有必要亟待在嘉定区内设立临终关怀机构。我院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老年病房,对老年护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我院已成为嘉定区内最大的老年护理医院,现有床位350张。我院现有医技护人员120多人;基础医疗设备、仪器完善;有三名心理咨询师;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

5.2我院老年病人的特点

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病人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特点是:多患慢性疾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趋势。当同一病房内某位病人病情加重,医护人员的紧张抢救,病人家属的绝望、恐惧、悲伤等场景会给同病室病友带来惊吓和刺激,影响其正常休息和治疗,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病人在临终前忍受着过度医疗的痛苦;病人家属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经济、体力、精力大量消耗,以至整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本院已对老年病人及家属进行了问卷调查,40%左右的人选择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恐惧。所以目前最经济而快捷的方法就是在病区内设立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当病人生命体征只能维持一周左右时,将其转入该病房,这意味着病人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时能够得到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顾来代替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使病人在温馨、安静的环境中坦然、安详、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去。

5.3老年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与展望

在我院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可有效利用我院现有病房、仪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同时我院有三名心理咨询师,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可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临终关怀的理念不断被患者、亲属理解和接受,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临终关怀照护,达到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患者是否需要临终关怀,应根据患者病情、患者本人或家属有无特殊需求以及临终关怀专业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评估情况来决定。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是满足老年人“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节约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可能。减轻甚至避免我区老年临终患者的痛苦,维持生命的最后尊严,为临终老年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注重病人的安适,使临终者坦然地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去;使临终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得到维护。

开展临终关怀,可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优化医疗卫生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临终关怀服务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福利性,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体现政府的责任和主体性,也是我国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一项有崇高目标的事业,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 护理学基础[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8- 419.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6—0099—04

长期护理在本文中是指为慢性疾病、失去自理能力或感知紊乱的人提供长期的非治疗性的康复与支持性照顾和服务,以维持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长期护理保险是补偿被保险人在护理机构或家庭护理中所发生费用的津贴型险种。国际上,一些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荷兰于1968年颁布了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法,美国、法国先后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展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①近年来,欧洲的德国、英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也相继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中国,2006年《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首次将护理保险列为一个独立的健康险种类别,以因保险合同约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引发护理需要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的护理支出提供保障。中国目前的护理保险主要是商业护理保险,这种商业保险远不能适应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老年人与失能群体的实际护理需求急剧增加的现实状况。中国老年人与失能人员的长期护理问题已从家庭责任转变为一种社会问题,因此,中国急需建立一种覆盖全社会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背景状况分析1.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延长

中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老龄人口数量不断上涨,80岁以上高龄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②2009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比重1.54%。③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来说,身体各器官功能都在减弱,更容易受到各种慢性疾病的侵袭。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也决定了病人主要康复过程的护理和生活服务需求庞大。为满足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护理需要,中国有必要建立覆盖城乡老人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

2.重大疾病与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

在现代社会,各种严重疾病发病率与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重大疾病致残率非常高,不仅直接治疗费用巨大,而且后期护理费、营养费、康复费等开支也相当庞大,加上家属照顾病人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都对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5.7%,比2003年患病率上涨3.4%。④如关节炎是45岁以后人们常患的慢性非致命疾病⑤,这种疾病虽然死亡率极低,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从而产生较多的护理需求。除此之外,慢性病患者的长期行为依赖与情绪障碍,也加大了对长期护理的实际需求,产生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需要。

3.家庭小型化

中国目前家庭规模逐渐向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发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⑥近年来,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也逐渐增多,一些地方三口之家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这种家庭小型化现状为家庭护理增加了更多难度,造成老人晚年护理的严重缺失。家庭小型化直接导致了家庭对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需求增加。

4.护理成本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费用上涨,护理成本也有所增加。有学者基于拓展的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于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成本和临终前照料成本予以分析:2005年,我国一个65岁城镇老人和农村老人在其余生中需用于支付照料的总费用(日常照料费用与临终照料费用之和)大约分别为11600元和6500元,初始状态为伤残的老年人其期望日常照料费用比同年龄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高出2倍以上,临终前照料费用65—80岁的老年人一般在2000—3000元之间,80岁之后下降到1000—2000元之间。⑦

以上是按照2005年照料成本水平计算的长期家庭护理的直接经济成本。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目前照料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加之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用于支付照料的费用也连年攀升。除此之外,家属为护理其家人所牺牲正常工作或减少工作时间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以及所产生的巨大精神负担,都增加了长期护理成本。护理成本的提高也间接增大了对于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需求。

二、国际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分类与经验借鉴

1958年,威伦斯基和勒博首次将社会福利分为补缺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补缺型社会福利强调依靠家庭和市场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国家和政府只有当家庭和市场的作用失灵而难以提供个人所需的福利待遇时,才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制度型社会福利则重视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张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个人提供所需的社会福利。⑧与此同时,英国学者蒂特马斯认为,国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是对工业社会经济与社会变迁过程的适应和积极回应,政府不仅应该提供国家福利,而且应该提供普及型社会福利。⑨他强调普惠型社会福利是一种面向全民的社会政策,旨在提升全民的福利水平。本文将目前国外已经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与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其中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又包括国民长期护理津贴计划以及长期护理社会保险。

1.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

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其中,免费向国民提供服务的可以称为国家长期护理津贴计划,它是一种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以澳大利亚等福利国家为代表;有偿向国民提供服务的可以称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以德、日、韩等传统社会保险国家为代表。

(1)澳大利亚的国家长期护理津贴计划。澳大利亚推行以公共财政为主要责任的长期护理津贴计划,该计划是其普惠型国家社会福利中的一部分。就其老人护理来说,政府为老人护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按照2∶1的比例分摊老人护理服务经费,并支付给护理服务提供机构。⑩众多非政府组织,如ANZ医院(与澳大利亚国家银行合作)和AMP(澳大利亚互助提供者),参与老年护理服务。

(2)德、日、韩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德、日、韩三国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制度设计中体现国家、社会与个人责任的协调和平衡,要求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费用,缴纳护理保险费的个人及其家属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得到护理保险的给付。首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照遵从医疗保险原则,不论参保人参加的是法定医疗保险还是私人医疗保险,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投保人的配偶和子女也在被保之列。护理保险机构的职责由医疗保险机构兼任,保险缴费原则上由雇员、雇主共同负担,保险机构根据护理类型和评定的护理等级,对需要护理的人提供帮助和补偿。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每年支出金额一般维持在社保总支出的2.4%左右。其次,日本与韩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与德国相似,但是在给付条件上有严格的年龄与病种限制。就日本而言,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法律规定护理保险的保险人为当地政府;被保险人为40岁以上人群,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为第一(The First)被保险人,其有护理需求便可享受保险待遇,40—65岁为第二(The Second)被保险人,其只有在痴呆、脑血管病等15种疾病的条件下才能享受护理保险待遇;保险缴费比例由公共基金、被保险人、服务使用者按照5∶4∶1的比例分担;老人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选择服务,标准分为5级,每级都有最大预算,根据经费限制,选择护理服务的种类以及数量。韩国护理保险与日本相似,只有65岁以上的老人和64岁以下的患老龄疾病的人可以申请护理保险并得到给付,需要长期护理服务的残疾人不在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内,保险费由被保险者、政府、受给者共同分担,韩国长期护理保险费管理主体是国民健康保险工团和市、郡、区的基础自治团体。

2.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

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国家和政府只对少部分弱势群体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大部分国民的长期护理依靠家庭或商业护理保险。美国实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即为此类。2009年,美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大部分还是完全依靠家庭成员或亲属来提供护理服务,只有9%的老年人依靠有偿护理服务。美国传统上只有针对穷人的医疗救济并为相应人群提供大部分正式长期护理的补偿,虽然2010年美国健康保险改革法案强调了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使拥有一项自愿国家保险(voluntary national insurance)的人同时获得长期护理保险,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仍然有限。

国外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制度型长期护理保险还是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除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外),都是由国家和政府建立并面向某些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它不仅增加了弱势群体的福利,减轻了家庭的照料负担,而且促进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我国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思想文化、相关保险制度的特点,借鉴国际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经验,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三、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

1.中国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基本条件

(1)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创造了经济条件。就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日本、韩国、德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时,其国内生产总值均达万亿甚至十万亿美元以上,人均国民总收入也都在2万美元以上。虽然中国目前人均国民总收入与德、日、韩相差甚远,但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以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以这种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具备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所必要的经济基础。

(2)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基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成熟,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供了稳定的制度基础。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险对象、资金来源、受偿条件、福利偿付、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借鉴以上两种保险的相关模式。除此之外,中国也可以参考国外经验,使护理保险遵从于医疗保险,在参保对象、制度运作、机构设置等方面依附于医疗保险,这样既有广泛的覆盖范围、成熟的管理机构与运作机制,又相对减轻了设立独立承保机构的行政成本。例如,在覆盖范围方面,2010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超过12.6亿人,从制度上实现了对居民的全面覆盖。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护理保险,也必然会实现对居民的全面覆盖。

(3)社会化护理理念的普及为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随着经济发展、空巢家庭的增多、社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发展,社会化养老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也为社会化护理观念的普及提供了思想基础。就老年护理来说,在传统社会里,养老基本上由儿女或配偶承担,其中由于男女预期寿命与患病种类的差异,大部分护理工作还主要由女性来承担。但是当前经济的发展与妇女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严重冲击了老年人家庭长期护理的模式。除此之外,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使越来越多的家庭难以承受对老年人护理所带来的长期繁重的经济与精神压力。这些都促进了社会化护理观念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化护理不仅减轻了家属的护理负担,同时风险共担、社会共济的社会保险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长期护理的经济压力。

2.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基本制度设计

中国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因此,在社会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原则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制度设计如下。

(1)在保险对象方面,在制度建立之初,可以采取补缺型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只对特殊群体进行保障。随着制度逐步完善与政府承受能力的增强,可以将所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都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范围之内,参考日、韩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保险享受者的年龄与病种进行限制。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参考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将参保人配偶与子女也纳入覆盖范围,不再限制年龄与病种,只要符合规定等级,便可享受相应等级的护理服务。

(2)在缴费方式方面,参照医疗保险缴费。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被保险人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护理保险费,国家提供政策优惠。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被保险人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护理保险费。对不同群体实行灵活的费率组合制度,量能缴费。

(3)在保险给付方面,实行现收现付制,按照护理等级来支付护理补偿。以家庭与社区护理为主,护理院等机构护理为补充,实行服务给付与现金给付相结合的方式,护理对象分摊一定比例的护理费用。

(4)在服务提供机构方面,包括公立机构、民间机构(营利机构与非营利机构)、护理互助组织等。医疗保险机构与护理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合同包括护理类型、服务内容以及保险偿付范围等,采用第三方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

(5)在管理机构方面,护理保险机构的职责由医疗保险机构来兼任。护理保险基础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基金的监管与运营,具体事务的经办等也由负责医疗保险此类事务的政府部门负责。设立专门的护理服务等级评估机构,对申请护理人员的资格和等级进行严格审查,根据等级确定服务内容。

(6)在质量监控方面,由医疗保险质量监控机构定期对护理服务展开调查和评估,制定量化评估标准,重点审核被护理者的满意度、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及时性以及护理机构的配备情况,定期将抽查结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网站等公共媒体向公众公布。

3.相关配套政策

(1)建立家庭照料人员(caregivers)减压系统。我国在建立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同时,应注意家庭照料人员减压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对于照料者的解压放松政策主要三种:一是教育计划,二是支持组织,三是提供暂缓压力服务。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由社区医生或护士定期对家庭照料者进行护理知识教育,如特殊器械运用、康复策略等,教育照料者如何获得社区资源以满足病人及家庭需要。同时,鼓励并促进公立或民间的照料者支持组织发展,在照料者需要帮助时及时提供相关服务,如对照料者提供感情支持,给其发泄不满、生气、沮丧等负面情绪的机会,帮助其开发应对措施等。另外,在社区提供日托性质的暂缓压力服务,帮助照料者暂时护理其家人以减轻其压力并有时间处理自己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减轻照料人员负担,又可以促进家庭与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这是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完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政策内容。

(2)完善护理人员培训政策。当前专业护理人员非常缺乏,比较专业的护理人员一般都集中在正规医院,护理院等相关机构的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一般较差,家庭护理人员由于多为家政人员,更是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一套护理人员培训体系,完善护理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开设专业护理课程,如精神科护理、癌症护理、社区护理等。同时,应制定不同等级护理人员提供服务的种类及学习时间以及护理人员人力配置标准。这可以参考韩国的实践经验,护理人员通过规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得到认证书,认证书分为两个等级,一级认证书证明员工可以提供老人身体活动方面的服务,二级认证书证明员工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活动方面的服务。完善护理人员的培训政策可以促进护理的专业化与正规化,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以及需求者的满意度,与护理保险制度相辅相成。

(3)鼓励家庭护理,将家属护理措施制度化。虽然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其需要护理时可以进入某些养老机构或护理机构,但老年人和失能人员需要的护理不仅仅在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其精神赡养更为重要。对于这一点,家庭护理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且就国际经验来看,家庭护理的成本也要低于机构护理,家庭护理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长期护理保险的支出,鼓励家庭护理是国际上所有拥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必不可少的政策之一。因此,我国在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积极鼓励家庭护理的发展,基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规模的现实状况,制定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亲人护理优惠政策。如借鉴德国护理保险的改革经验,提高家属护理待遇,规定护理假期,规定家属在护理期间享受基本养老与失业等社会保险等。

注释

①戴卫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理论与模式构建》,《人民论坛》2011年第29期。②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tjfx/jdfx/t20110428_402722253.htm.③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电子版3—7。④数据来源于《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电子版8—6—3,8—6—4。⑤Rose Weite.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 And Health Care.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USA. Third Edition 2004, p.55.⑦蒋承、顾大男等:《中国老年人照料成本研究——多状态生命表方法》,《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⑧代恒猛:《从“补缺型”到适度“普惠型”——社会转型与我国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⑨钱宁:《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⑩汉瑞娟、王志红:《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困境的护理保险举措》,《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第24期。Lois Bryson AND Fiona Verity. Australia: From Wage-Earners to Neo-Liberal Welfare State.In Pete Alock & Gary Craig. International social polic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79.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Takafumi Ken Uzuhashi.Japan: constructing the welfare society. In Pete Alock & Gary Craig. International social policy.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227.金弘文:《韩国护理保险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外资》2011年第12期。Rosemary K. Chapin. Social Policy For Effective Practice. Routledge, NewYork. Second Edition 2011, p.379,p.38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http:///tjsj/qtsj/gjsj/.《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2011年3月1日。《2009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超过12亿人》,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jrzg/2010-01/22/content_1517510.htm,2010年1月22日。Armeda F.Ferrini & Rebecca A.Ferrini. Health In The Later Years.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USA. 1993, pp.414-416.

参考文献

[1]刘燕斌,赵永生.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上)[J].中国医疗保险,2011,(5).

[2]刘燕斌,赵永生.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下)[J].中国医疗保险,2011,(6).

[3]彭双运等.国外长期护理保险介绍及其对我国护理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1,(4).

老人临终前如何护理范文第3篇

山东的赵媛在孕检中被查出患上了可怕的乳腺癌,她不顾所有人的劝阻,选择了生下孩子。当女儿第一声嘹亮啼哭响起时,赵媛的生命之花也行将枯萎……她悄悄地为自己心爱的女儿和爱人作了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安排――找回丈夫的前妻,让这对曾经深爱的人带着女儿继续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赵媛的愿望会实现吗?那份已渐渐远去的爱能否重新再来?

杜鹃花牵线,花店女孩遇上知心爱人

1978年11月14日,赵媛出生于青岛即墨。在她不满一周岁时,父亲在一次车祸中撒手人寰。12岁那年,母亲又死于白血病。从此以后,她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爷爷奶奶捡废品做零工过活。因为身世特殊,赵媛从小就善解人意。

1995年11月,赵媛上高二时,74岁的爷爷终因积劳成疾去世。1996年春天,慈祥的奶奶也离她而去,赵媛的天空一下子塌了!在送奶奶和爷爷“团聚”的山路上,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杜鹃花,火红的一片,那么热烈,那么绚烂!赵媛想,那一定是天堂的颜色吧。她把许多杜鹃花移植在爷爷奶奶坟前,她要让最亲的亲人长眠在火…样红的杜鹃花旁,希望爷爷奶奶生活的天堂就是这样红、这样美。

没有了生活来源,赵媛只好自己养活自己。她用爷爷奶奶留下的1万块钱在青岛台东开了一家小花店。她养了好多盆杜鹃花,有杜鹃花相伴的日子,就如同亲人还在身边。

2004年12月14日,赵媛正在打理她精心培育的杜鹃花。这时,一名小伙子推门走了进来。交谈中,赵媛得知他叫葛军,是青岛市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就住在自己花店的楼上。他刚刚路过花店,看到杜鹃花开得灿烂喜人,进来想给母亲买两盆。不是母亲节,很少会有人给母亲买花,赵媛不禁对孝顺的葛军多了几分好感。临别时,她特意教了葛军几招让花开得持久的方法。

两个人就这样认识了,葛军常常跑到赵媛的店里帮她摆弄这些花花草草。随着交往的加深,葛军毫不隐瞒地告诉赵媛自己刚刚离婚,前妻丁素素是他的高中同学,在一所小学教语文。葛军家三代单传,丁素素却患有先天性输卵管堵塞,这让抱孙心切的葛军父母觉得天都塌了。这也影响了葛军和丁素素的关系,终于有一天,丁素素选择了主动离开。

赵媛对葛军充满了同情,为了让葛军尽快从离婚的不快中走出来,她常找些好玩的短信笑话发给他,博他一笑,或者做些好吃的,招呼葛军来吃。渐渐地,葛军的脸上有了笑容。经过半年多的相处后,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2005年国庆节结了婚。

结婚这天,赵媛看到了一个特殊的客人――葛军的前妻丁素素。原来,丁素素至今孑然一身。她买了礼物前来道贺,想看一看葛军的新妻子。

两个女人第一次见面,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客套了两句后,丁素素黯然离去。她忧伤的背影让赵媛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是第三者似的。

婚后,葛军上班,赵媛经营花店。葛军比赵媛大六岁,像个哥哥一样呵护着赵媛,这种关爱让赵媛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她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那么安全。2006年春节刚过,赵媛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赵媛怀孕让葛军一家满心欢喜。公公婆婆为了宝宝的健康发育,狠心卖掉养了近十年的宠物。赵媛的心被幸福充盈得满满的,自己竟然能承载这么多人的快乐,她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己踏踏实实地存在着,并且存在得如此有意义。

以命换命,癌症孕妇放弃治疗只为生下孩子

然而,幸福的日子却在2006年7月的一天遽然而止!在一次孕检中,医生发现赵媛的乳房里长了一肿块,极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医生建议她做掉孩子尽快接受治疗。赵媛痛苦不已,她轻轻地抚摸着肚子,这个孩子来得多不容易呀!公公婆婆盼着想着,葛军甚至为孩子失去了一次婚姻。可是现在,命运却要自己在孩子和生命面前作抉择!赵媛狠下心来:无论冒多大的险也要把孩子生下来。

得知妻子患了乳腺癌,葛军大吃一惊,他和医生一起苦劝妻子尽快做引产手术。可任凭大家怎么说,赵媛就是流着泪一声不发。此时,葛军父母也匆匆赶来了,两位老人老泪纵横,用颤抖的声音劝道:“孩子,命要紧啊,我们再想抱孙子,也不能拿你的命来换啊!”

然而,无论家人怎么劝,赵媛始终坚定地摇头。她拉过丈夫的手,放在自己隆起的肚子上,眼泪一滴一滴地滑落下来:“葛军,我问过了,癌症有可能复发,这孩子要是没了,也许我永远都没有机会当妈妈了。可是,这孩子是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你说,我能忍心亲手杀了这个孩子吗?你看,孩子在我肚子里动得多厉害?我决定了,无论冒多大的风险,我也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而且,生完以后再治可能也来得及。”

“你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啊!”葛军和他父母都急了。“如果你们再逼我,我就去一个你们找不到的地方,自己一个人把孩子生下来!”听赵媛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大家都感到束手无策了。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发育,赵媛拒绝了所有的治疗。妻子的倔强让葛军度日如年,但看到妻子气定神闲的样子,葛军又心存一丝侥幸:但愿老天可怜她,也许是医生弄错了,也许肿瘤是良性的呢……

然而,赵媛怀孕七个月后,摸到腋窝下有鸡蛋大小的硬块,直觉告诉她事情不妙,有可能肿瘤转移了。很多个夜晚,赵媛从噩梦中惊醒,大汗淋漓地坐在床上。她看着熟睡的丈夫,忍不住泪如雨下,她是多么想一辈子守在心爱的人身边啊!摸摸肚子里的孩子,她的心又平静下来,没有爱的日子生命何其轻,她要用爱来报答丈夫对她的疼惜!怕丈夫再动员自己引产,赵媛没有告诉葛军,仍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有一次,葛军把耳朵贴在她隆起的肚子上,对胎儿呢喃:“宝宝,妈妈为了你,冒了好大好大的风险,等你长大,一定要好好报答妈妈啊!”赵媛心头一紧,鼻子发酸:自己还能等到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吗?

日子在一天天流逝,眼看着预产期就要到了,赵媛对自己的病已经有了深深的恐惧,因为她整个腋窝都硬硬的。她无数次做同一个梦,梦中一片片红彤彤的杜鹃花遍布山野,她在杜鹃花丛中穿梭,爷爷奶奶坐在杜鹃花旁,向她招手微笑……赵媛在微笑中醒来,但完全清醒后却又泪流满面,她知道她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2006年10月8日,赵媛住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病房接受剖腹手术。术前一系列检查结束后,妇产科主任叶元华面色严肃地把葛军叫到一边训道:“肿瘤已经扩散了……你们怎么让孕妇冒这么大风险呢?这不是以命换命吗?”葛军一下子蒙了,他万万没想到,妻子的病情竟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他转过头去看赵媛,她正沉浸在期待孩子降生的幸福里。葛军的心都要碎了,如果再重新选择,他只要赵媛好好地活着。

2006年10月9日手术当天,葛军忧心忡忡地握着赵媛的手,手心全是汗水。赵媛笑着嗔怪:“又不是你生孩子,怎么紧张成这个样子?”葛军把脸埋在赵媛手心:“如果能换成我就好了,我愿意代你受所有的罪……”葛军压抑着抽泣起来。听到爱人哽咽的声音,赵媛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扑簌簌 地落了下来:“唱支歌给你听吧,我自己编的,早就编好了,一直没唱给你听……”赵媛甜美的歌声响起:“刮风也不怕,下雨也不怕,哪怕寒冷大风雪落下,只要有爸爸,勇敢坚强的好爸爸,多大的风雨也不怕……”葛军的肩膀剧烈地颤抖着,孩子般“呜呜”哭出了声音……

赵媛被推进了手术室,葛军和父母守在手术室外。葛军坐立不安来回踱步,一个小时的手术如同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当护士把一个健康的重2.8公斤的女婴抱给他们看时,葛军放声大哭。他紧紧握住护士的手,恳求道:“你们一定要救救她呀,孩子还这么小,不能没有妈妈呀!”护士们都心酸地陪着掉眼泪。

手术结束回到病房,赵媛不顾身体虚弱,着急地问护士:“我的孩子呢,她怎么样?”护士把孩子抱到她身边。得知女儿一切健康,赵媛不禁松了一口气,抱着女儿轻轻吻着,久久不忍放开手。由于癌细胞已经转移,赵媛不能亲自给女儿哺乳了。但孩子似乎知道她正在母亲的怀抱,本能地闭着眼,小脑袋在她胸前找呀找,小嘴还不停地吸吮着。此情此景,让赵媛内疚不已,热泪长流。

为了方便治疗,赵媛第二天就被转到了肿瘤科,开始接受化疗。一个月下来,在疾病和化疗的双重打击下,赵媛连走路都走不稳了。医生悄悄告诉葛军,这只是开始,因为治疗得太晚了,赵媛的日子不多了。

临终托孤,找回丈夫前妻延续亲情爱情

尽管丈夫不说,可赵媛从医生的眼神和同病房的病友那里,对自己的病已经有个大概了解。死,她并不怕,从发现癌症的那天起,她就做好了这个准备。然而,她放心不下刚满月的女儿和相亲相爱的丈夫。自己的经历,让她比一般人更能体验到失去母亲的痛楚和无助,想到女儿也要经历和自己一样的人生,她就不寒而栗。在人生的岁月里,没有母亲的陪伴和关爱,女儿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吗?丈夫呢?经历了两段苦难的婚姻以后,他还有精力去重组家庭吗?以后还会有人像自己一样深爱着他吗?想到这里,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就遍及全身。

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赵媛心头一闪。如果能够想办法让丈夫和丁素素复合,那么即使有一天自己走了,丈夫拥有丁素素深情的爱,女儿也会有个幸福的未来。

不敢与丈夫商量,赵媛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经常护理自己的护士徐荣。徐荣听后非常惊讶,她能体会到赵媛心里的那种挣扎和痛苦。然而,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思考,徐荣觉得赵媛这样安排是最完美的,只是苦了赵媛自己。

2007年1月14日,趁葛军出去买饭的时候,赵媛从他的手机中找到了丁素素的号码,委婉地请丁素素百忙中来一趟医院。

第二天,当丁素素满腹狐疑地提着营养品出现在病房时,不禁大吃一惊,她怎么也无法把眼前病恹恹的赵媛和婚礼上那个神采飞扬的赵媛联系在一起。当丁素素得知赵媛为了保住孩子延误了治疗时机时,忍不住一边落泪一边埋怨着:“妹妹你怎么这么傻呀,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啊,葛军也真是,怎么就能由着你这么做?”

“不要怪他,是我坚持的。我现在什么都不在乎了,只有两个人放不下,一个是葛军,一个是孩子。我的日子不多了,姐姐,我有个不情之请,你能不能答应我,在我走以后,帮我照顾他们?”

“什么?”丁素素吓了一跳。“我知道这个请求你很难接受,我本想慢慢地做你的工作,可是……我怕我等不及了……”看到赵媛边说边哭泣,丁素素心乱如麻,她答应赵媛考虑一下,然后就匆匆走了。

离婚后,丁素素心里的确放不下葛军,她甚至想过,有一天还能和葛军复婚。但是葛军很快再婚生子,又让她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怨愤。她发誓彻底忘掉葛军,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可是,感情就是这么怪,越想忘记,思念却越深。

回到家里,丁素素将赵媛的意思告诉了父母。父母当即表示:“这不可能。你想想,那孩子健不健康还是个问题;而且,这算是什么事?感情又不是自来水,难道都由他们家来开关?”

丁素素默默点头,觉得父母的话有道理。可赵媛期盼的眼神总在她眼前闪动,当年和葛军在一起的情景也总是浮现在眼前。

为了照顾赵媛,葛军每天一下班就往医院跑,人迅速地消瘦下去。赵媛看在眼里疼在心头。她实在是舍不得离开丈夫啊!和他在一起,她才感觉到有依靠,她总是希望奇迹能够发生,可是病却一天天重了。

2007年春节前,赵媛已经行走艰难了,因为癌细胞转移,她每挪动一步都浑身疼痛。她知道自己等不了多久了,颤抖着手又拨通了丁素素的电话。

电话接通的瞬间,赵媛泪如雨下:“姐姐,我快撑不住了……我知道,我提的要求委屈了你……可是,我也知道,你和葛军是有感情的,就当是我求你,求你们在我死后复婚吧。你就让我女儿喊你一声妈吧,我从小就没了妈妈,我知道那个苦……”

一席话,电话那边的丁素素百感交集,她安慰道:“妹妹,别哭了,我答应你,无论将来如何,我都会照顾这个孩子……”尽管还没答应复婚的事,但听到丁素素这么说,赵媛感觉到了一线希望。

随后,赵媛就把自己的“安排”告诉了葛军。葛军紧紧握着赵媛的手,一遍遍喃喃地道:“不要胡思乱想,你不会有事的,你一定不会有事的……”

为了履行承诺,丁素素经常到医院看望赵媛。赵媛精神好的时候,常常和丁素素讲起以前自己的生活和结婚以后的幸福。每当这时,赵媛就会无限留恋地望着窗外,轻轻地说:“杜鹃花也该开了,我很快就要见到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了,只可惜,我看不到女儿长大的那一天了……”丁素素忍不住转过身去抹泪,这是个多么苦命又多么善良的女子啊!

看到葛军为了给赵媛看病已经花光了积蓄,丁素素掏钱给赵媛请了陪护。她告诉葛军:“就当这是一个姐姐对妹妹尽的一点心意吧。”面对两个如此善良的女人,葛军唯有默默接受。

因为长时间住院,赵媛没什么机会看到孩子。善解人意的丁素素特地买了一台数码相机,有空就到葛家给孩子照相,然后带到医院给赵媛看,每次赵媛都看得爱不释手。

虽然所有人都在努力,赵媛的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2007年3月29日傍晚,赵媛陷入了深度昏迷状态,医院下了病危通知。

得到消息后,丁素素拿着自己平时教学用的录音笔,哭着跑到葛军家,轻轻摇醒孩子,流着泪录了几段孩子的哭声,又匆匆赶到医院。丁素素将这段录音一边放给赵媛听,一边哭道:“妹妹,你醒醒,听听孩子在哭着找你呢。你用命换来的孩子,你舍得就这么扔下她吗?”

孩子的哭声一遍遍回荡在病房里,似乎冥冥中的一种心灵感应。一直深度昏迷的赵媛眨了眨眼,眼泪顺着眼角滚落。

见妻子一直不安地流泪,葛军悲痛欲绝,他紧握着赵媛的手,痛苦地喊着:“媛,你放心吧,我会照顾好女儿的,会让她像其他孩子那样快乐地长大,什么也不缺。”

丁素素也赶忙握着赵媛的另一只手道:“妹妹,相信我,从今后,孩子就是我的亲女儿,她会很幸福的。”

似乎是听懂了丈夫和丁素素的话,赵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嘴角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次日凌晨3时,29岁的赵媛安详地离开了她无限眷恋的这个世界。

在赵媛的墓前,葛军放了29盆盛开的红色杜鹃,他相信,妻子应该生活在像杜鹃花一样火红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