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专题研讨

教学专题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专题研讨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题研讨;统计学;医学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73-02 收稿日期:2016-07-1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JXYJG-2015-079)。

作者简介:宋伟才(1973―),男,江西万载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统计。

统计学是绝大多数医学类院校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中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思维方式和保证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然而,由于医学研究生数学功底普遍薄弱,学习模式以记忆为主,导致其在统计学课程学习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瓶颈,也给广大教学工作者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和困扰。因此,我们决定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

专题研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动学习、 分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为基本研究内容,通过个人、小组、 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的教学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1]。该教学法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重在能力,医学专业研究生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比较浅薄,可以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来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是专题研讨式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重要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及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解决方法,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善于“纠偏削尖”,开言引路把讨论引向正道,研讨结束后,教师要抓住讨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解疑释惑,画龙点睛,归纳提高。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运行

(1)教学准备:讨论课的效果与课前准备有极大的关系,要把专题研讨式课堂教学做好,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老师首先要制订课堂教学计划,在上课之前设计好课程的教学计划书,计划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阅读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开课之前向学生发放[2]。在专题的选择上,结合该课程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中心议题,议题要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结合一些实际问题构建出真问题和假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专题研讨:首先依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由5人或6人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依托讲课和评课形式分组进行交流,展开讨论。讨论包括三部分,一是对讨论内容的概括,二是对文献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自己的想法,三是根据阅读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进行师生交流,在学生讨论无果的情况下,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及知识结构,才能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始终把握问题的主线,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对专题做出总结,并对题材进行相应的拓展,开拓学生思路,从理论上将讨论提升到一个高度,为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提供空间。

(3)教学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考核评价。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专题研讨法有没有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它由学生进行评价,便于今后不断改进;学生考核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4)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如下图。

三、专题研讨式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行专题研讨,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研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可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实现课程学习的最佳效果。其次教师应深入钻研本专业相关课题,站在科学研究前沿,提高对学生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的指导水平,而且要加强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如何发挥这种教学方式的优势。再次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包括对学生的调研、专题的选择、研讨资料的准备等。最后在统计学中,许多概念抽象、难懂,有许多人一时无法理解,因此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选取的案例要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研讨式教学还需要注意几点,首先要防止出现“放羊”现象。研究生的数学基本功好于本科生,一些研究生在本科时学过数理统计,同时研究生的自学及探索能力高于本科生。显然,对于研究生而言,研讨式教学比“填鸭式”教学要好,但研讨式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产生我们熟知的“放羊”现象,即出现放任不管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课中严格控制课堂局面,这样才能防止出现“放羊”现象。 其次要防止出现“跑题”。医学统计学课程的研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掌控和引导,但如果组织不规范,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最后要防止出现“一言堂”,要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进来。

四、小结

实践表明,将专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统计学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真正使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通过研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受研究生们欢迎,因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第2篇

在"严以用权"专题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准确把握"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和"严以用权"三个专题的内在联系。"严以修身"是基础,"严以律己"是保证,"严以用权"是关键,最终要落实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上。"三严"、"三实"是相辅相成的,在"严以用权"专题学习研讨中,既要把握好本专题的丰富内涵,把"严以用权"与"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专题的要求,与"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紧密地结合起来,还要始终用校党委提出的"五个推动"的成果检验专题教育成效,切实做到严在实中求、实在严中生。我个人的理解,"严以修身"是要我们当作风上的正派人,"严以律己"是要我们当政治上的明白人,"严以用权"是要我们当用权上的清白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学好和用好"严以用权"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答好一份考卷,理好两对关系,念好三字密诀。

1.答好一份考卷。

什么样的考卷呢?就是关于权力观的考卷,"严以用权"首先要解决好思想问题,这个思想问题就是权力观。权力观的考卷有三道必答题。第一道就是权力来自哪里?第二道就是权力是什么?第三道就是权力为谁而用?

权力来自哪里?大的方面说,我们党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小的方面说,我们的权力来自组织的信任和师生的重托。权力是什么?权力是一种职责,一种责任,是对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我们的权力是服务师生的工具。权力为谁而用?权力要为老百姓而用,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而用,要为推动事业发展而用,我们的权力还要为实现兰大梦而用。

答好权力观的考卷还远远不够,就象我们学车一样,正确权力观的确立只是考过了交规,完成了科目1,要想拿到驾照就要开始上路实地训练,继续通过科目2、科目3、科目4,我们要想拿到"严以用权"的驾照呢?我个人认为,就要在如何用权、怎么用权上下足真功夫,就是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念好三字密诀。

2.理好两对关系。

处理好哪两对关系?第一要处理"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的关系。"严以用权"就是要把高标准履职尽责作为基本要求,做到日常工作能尽责、难题面前敢负责、出现过失敢担责。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面对各种歪风邪气要敢于较真、敢于碰硬;面对重大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就是敢于担当,大有作为。但从全社会来看,随着作风建设的深入推进,干部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少了,少数干部却出现了为官不为的"权力休眠" 现象。甘做"糊涂官"、只当"太平官",有的认为条条框框多了,束手束脚,为官越来越难,干脆"为官不为";有的认为" 油水" 没了,干和不干一个样,干脆懒得去干,涛声依旧,甚至出现了"用旧船票"登上新客船的现象。"严以用权"和干事创业不是对立关系,"严以用权"是为了更好干事。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遵守规矩不能无所作为。纪律、规矩挺在前,不是让干部用权时缩手缩脚,而是要在纪律规矩内办事。第二要处理好用权为公和用权为私的关系。用权为公就能造福大众,就能掌权为民、权为民用、利为民谋,就能担重任、敢涉险滩、勤于耕耘,落细落小见长效;就能甘于奉献,着眼长远,一件一件,久久为功。权力为私在一定限度和范围内是可取的,比如,用权是更好展示各个才华,将平身所学与建功立业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享受了一定的待遇,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时候,权力为公和权力为私是不自相矛盾的,但如果徇私枉法、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把权力当作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当作是自己可以任意使用的"私器"."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言行上唯我独尊,作风上专断浮夸,生活上奢靡享乐。这就使得权力本身的功能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这时候,权力为公和权力为私水火不相溶。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第3篇

一、眼视光技术专业进行一体化教学必要性

眼视光技术专业中包含的核心课程比较多,有眼镜加工维修、屈光检测、角膜接触镜验配等,而这些课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它们之间最大的共通点就在于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很高,需要学生对一线真实工作任务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1]。因而在这些课程教学中运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学生未来的就业优势、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将极大提高该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和屏障,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各项资源的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二、眼视光技术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方式

(一)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通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高职教育中理论和实际脱节的现状,大大增加了专业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应知识。为了更好的在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学中推行这种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最有效、最可行的教学方案。第一步是采取岗位考察的方式,深入分析眼视光技术专业在实际岗位中对相应人才选拔的标准,以及胜任各个岗位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对比现有的教学大纲,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有效的改进方式,形成基本的指导思路。第二步是建立有相关行业专家构成的课程设置委员会,全程参与并指导眼视光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督导并修订课程教学的目标,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有用性[2]。第三步是根据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岗位要求和职业证书要求,纳入到设计教学方案的考量因素当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加强对相关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确立指导实训的课程配套讲义。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依照该堂课的内容特点制作一些微课视频,微课视频的内容不但要融入教材理论知识,还应该融入一些实际岗位的情境和案例,让学生进入情境,带着任务分析案例,并以此引出相应理论知识要点,进一步展开课堂教学。

(二)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想要在眼视光技术专业里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新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加对案例、情境等内容的教学应用。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大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这些都是在“教”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

其次,“学”就是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养成爱学乐学的学风、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型课堂就是要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途径。而“做”则是针对高职院校教育特色加入的教学内容,必须坚持实用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自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型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科学的实践环境,并把课内实训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建立校内专业实训室的同时,还要与企业合作创办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到相关的专业岗位当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从而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都得到锻炼。

例如,以眼视光技术专业里的眼镜加工维修课程为教学实例,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不同类型的眼镜加工项目看作是一个训练项目,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课程安排是采取四节课连续授课的方式。学生需要对金属全框、半框和无框眼镜展开加工操作,其中包含了八个重要的加工程序,教师在讲解理论要点之后,给学生安排实际操作任务[3]。学生就可以在“做中学,学中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相应的实践操作,以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非常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此外,学校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习机会,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和企业之间完成零差别对接。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是反映整体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在校生39.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81万人。

 

全国共有41所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国家特殊教育的质量。而学生入学前对多种障碍儿童基本没有接触,绝大部分学生对特殊教育缺乏基本的经验和直接的体会。按照一般的授课形式教学,学生不能够真正吸收所学知识,习得相关特教技能。

 

二、分析原因

 

(一)大部分高校特教专业注重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从事相关工作。

 

(二)对特教学生没有认知,缺少直接经验。

 

(三)习得理论和技能后没有实践运用的对象,情景模拟都是由健全人充当残疾人进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四)单纯的理论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及原理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以实践体验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在教学中创建实践场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四、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分析

 

体验式教学法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理解规律和原理。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形成技能。

 

五、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体验式教学五步法:

 

(一)传授知识,构建理论。教师用传递----接受式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或生活经验相互关联起来,让学生习得相关理论知识,构建理论模型。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的训练。例如:手语教学,让学生先学习手语的技能,再进行与聋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创设场景或模拟情境,给予学生良好的实践场所。

 

(三)应用新知,形成技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模拟体验、现场实训等方法来验证理论和方法,反复训练技能、纠正自己的认知。例如:盲体验、实训课等活动。

 

(四)归纳总结,充实理论。采用互助式教学模式,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实训课之后,让学生制作总结,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归纳、总结,把实践技能再上升回理论上,使学生既有理论的基础又有能力的提升。

 

六、体验式教学的方法

 

(一)体验法。体验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分析,并做出总结点评的一种模拟实践的培训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体验法主要采取真实体验的方式。盲体验、聋体验、肢残体验等,是指体验人员蒙住眼睛、堵住耳朵进行生活体验,然后针对事先设定的问题,讨论和推演盲、聋等障碍学生生活、学习、思维的特点,从而促进学习者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提高学习水平促进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参与法。参与法也叫做中学,就是通过实际行动参与来学习,即通过让受训者参与一些实际工作项目,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来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形成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行动中自我学习、在我提升的活动。参与法有计划、实施、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是一个循环往复学习的学习过程。

 

(三)视听法。运用音乐、录音、朗诵、影视片、纪录片等素材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播放的课堂实录,播放微课,播放音乐等,这种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素材,是教师讲授式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学生在视听后再撰写观后感,把内心思考体现到文字上,使情感体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层面。

 

(四)实例法。讲述教学实例、学生案例,其感染力是一般的说教所难以达到的。教师可自己声情并茂讲述,可请学教学单位老师来讲,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展示全国性或地方性优秀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这种教学法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从情感到认同的心理规律。

 

七、体验式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在理论和技能的讲解上要准确、清晰、便于记忆。课堂案例特点鲜明有代表性,对案例分析准确、全面,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掌握娴熟程度、运用能力、实践阅历等不断提高。

 

(二)教师提高课堂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把握和控制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注意力。避免整个活动乱哄哄,学生学不到东西。

 

(三)学生要做好记录、优化学生成绩的评估方法。从另一个侧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案,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专题研讨范文第5篇

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强身健体这一概念,也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代青少年喜欢的项目之一。

一、体育发展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1.区域性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

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较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

3.增加体育的趣味性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璞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在大自然中练就机体、陶冶性情。以至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4.信息共享、新型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5.体育的形式多元化

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6.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身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动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二、为适应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应该适当调整体育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几个方面的能力

1.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使之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内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自觉地养成锻炼习惯之后,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体育锻炼质的飞跃。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像、记忆等方面都有了较高的水平,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体育教学,学生会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和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他们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教学上将产生良性的循环。

2.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假如教材内容贫乏、单调或是简单的重复,往往会由于缺乏技术的吸引作用,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这哪还能产生主观能动性呢!运动技术是体育锻炼的基础。没有一定运动技术的人是很难体会运动的乐趣的。

3.大力发展运动俱乐部

高校学生思想积极,充满活力,在走入社会之前,他们对各类有意义的活动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运动俱乐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校园团体,它是建立在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基础上,让学生管理自己的新兴活动团体。运动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体育环境,对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着越来越深远的意义。

4.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学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

5.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首先培养想像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离开想像不可能取得成效。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和利用原型启发,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像,诱发思考。其次要培养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再次要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 6.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其重要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多,在家中家长往往迁就,参加劳动锻炼较少,存在着“骄”气,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即时纠正,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采用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寓情于教,以情感人;结合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教育;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为师者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究实效。

7.增强高职学生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它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是能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从事的体育活动多样,掌握的知识越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越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学体育的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突破单位纯运动技术教学,加强培养体育能力,适应现代社会进步的需要。加强身体锻炼能力、运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保健能力和运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能力。

三、教学组织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1.引入体育运动处方理念

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运动处方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要求和目的,按其年龄、性别、职业、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条件等,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方式、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以及饮食、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对于专业运动员而言,它是运动训练的计划;对于不健康人群,它是保健康复的计划;对于普通大众,它是强身健体的计划;对于广大学生,它又是体育学习锻炼和发展的计划。它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大学体育教育是以整个青少年群体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而体育运动处方则是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体育运动处方以先进的体育健身理念和现代的服务管理观念,结合大学体制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平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创新模式,这种体育教育模式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确定了大学体育教育服务管理职能。

2.加强管理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学校体育目的任务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管理。其中,应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为目标,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为根本,而以管理人员的明确分工尽职尽责为保障。因此,实施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提高整体效应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事关全体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工作过程,涉及面广又很具体,只有全校师生员工上下配合,协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作为高职院校的每一名体育工作者,如果想让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课感兴趣,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再学习珍惜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每次培训机会,不断的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安排丰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体育在高职教育中,发挥出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尚.浅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大学时代.2006.5

[2]高玉莲,周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与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职业与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