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7-0050-03

0 引 言

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空间信息技术是指采用现代探测与传感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为主要手段,研究地球空间目标与环境参数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存储、传输、显示、应用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2]。

近年来,在物联网概念及其应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技术迎来了应用与发展的新机遇,并逐渐显示出了其在物联网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与应用,对于促进多方的技术融合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显现。

1 空间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发展概况

1.1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获取并处理大区域地球空间及其动态信息的唯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信息技术无论是在单项技术还是在综合集成上,都得以飞速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均纷纷出台相关的发展策略与长远规划。目前,在空间信息获取上,全球对地观测能力不断增强,人类逐步进入一个多源、多时相、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空间定位技术上,则以GPS、GLONASS、伽利略和北斗星系统为代表,在静态动态定位精度、运行可靠性以及实时数据上都得以改善与提高;在空间信息分析处理上,GIS作为集地理、测绘、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交叉综合性学科快速发展,其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组织和管理,更关键的是GIS提供了对信息的认识表达、综合分析、理解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和模型,具有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信息分析功能,业已成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重要理论内涵与技术手段,是空间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核心,并向系统结构化、集成化、网络化、三维化以及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在具体的应用上,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数字地球、智慧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等一系列研究。目前的应用已走出军事、测绘等传统领域,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工程建设、交通、电力、农业、林业、电信、商业、旅游、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大众服务行业,并形成了规模强大的空间信息产业[3]。

1.2 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 [4]。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提出了“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Auto-ID首先明确提出“物联网”概念。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年度报告,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并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 [5]。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2008年,欧盟智慧系统整合科技联盟(EPOSS)发表《2020的物联网:未来蓝图》的报告。2009年,彭明盛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将“智慧地球”提升为国家层级的发展战略,从而引起全球关注。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提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随后了其物联网战略。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 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我国也在2006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中将物联网的核心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年,总理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并于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也把物联网发展作为国家信息产业确定的三大发展目标之一。

与基础性研究同步,物联网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仓储物流、假冒产品的防范、智能楼宇、路灯管理、智能电表、城市自来水网等基础设施、医疗护理、精准农业传感技术的精确应用、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物安全追溯系统等领域体现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并将发挥巨大的潜在作用。

2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2.1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认知的基准与标准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计算与通信技术构成的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存的空间中。在这个对偶空间中,既有存在从物理空间中获取信息形成信息空间的组成过程,也有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提供信息的反馈过程[6]。物联网系统需要认知物理空间,并促进两个空间的深度融合,而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与基准问题则应包括几何、物理和时间基准等内容,这些也恰是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空间信息技术在确定空间信息几何形态和时空分布上的技术进步与应用发展间接上奠定了物联网系统对于物理空间的认知基准。另一方面,标准化是任何行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物联网系统由于其自身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标准化问题尤为突出。而伴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系列空间信息标准,包括括数据的格式、精度、质量以及信息的分类编码、安全保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直接被物联网系统标准化所借鉴,至少在空间数据与信息上可以利用现有的标准化成果。

2.2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与非实时空间信息

人们接触的信息中约80%和地理位置相关,物联网系统中空间信息更是占据重要地位,空间信息技术则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空间信息。随着3S技术(RS、GPS、GIS)的进步以及与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现已实现对于目标的实时与非实时分类识别、跟踪定位和监测监管。一方面,随着制图学与空间数据库相关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业已形成多层次标准化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为物联网系统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并直接影响到物联网应用的广度和深度[7]。另一方面,RS和GPS也是物联网系统获取相关空间信息的途径之一。其中,RS作为宏观观测地球的手段,其数据的空间、时间、光谱、辐射分辨率不断提高,数据传输与处理的实时性显著增强,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形成空间影像动态数据库;GPS的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也不断提升,且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单点到广域,从事后处理到实时定位,足以为物联网提供高精度的实时定位信息,另外,GPS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统一的时间信息。

2.3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集成管理与数据挖掘

物联网本意是要将物体与物体通过传感器、网络等联合为有机整体,要将物体的特征特性转换为数据进行信息传输交流,这些数据具有异构、分散、多源、海量和时空动态等相关特性,这给系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带来了挑战。物联网系统必须将繁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聚合与分析处理,才能保证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作为空间信息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空间信息的存储、处理、分析、管理和应用的核心技术,在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业已形成先进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成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GIS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尤其在空间分析能力上更是其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显著标志。

空间分析是为获取和传输空间信息而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及形态特征的分析与建模的系列技术,物联网系统的特征要求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以达到对海量空间数据的处理分析、挖掘、推理,并达到智能决策与服务的目的。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数据管理与处理上已从传统的空间数据管理系统逐步向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转变[8]。为适应物联网的发展需求,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还将向泛空间信息分析、协同实时处理、智能推理、面向公众服务等方向转变[9]。

2.4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空间可视化技术

人占据物联网系统中人与物的信息交互的主导地位。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约有80%来自视觉,相对于其它途径和方式,图形图像信息最易被人们直接识别,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换解释为直观的图形,从而简化、便捷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

物联网系统中涉及复杂的多源、多维空间数据,空间可视化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其可视化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机、人/物的信息交互效率。此外,GIS的发展已从传统的2维地图发展至2.5维与真3维空间信息系统,其基于空间数据库构建的虚拟环境与情景模拟技术日趋成熟,以数字地球为代表的系统建设也已在应用方向逐渐普及,这些都将在新时代物联网的建设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与人的思维科学将进一步融合,人也会成为物联网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而其大前提则是需要借助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来保证人与物、人与虚拟环境、人与空间信息的交互。

2.5 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其他相关技术支撑

空间信息技术除了在空间数据的管理、处理、可视化等领域以外,还可以为物联网系统提供很多其他相关技术支撑。例如,在物联网中人与物的物理空间是连续的,而传感器所获取的数据大多为点数据,在获取连续的空间数据上则需要空间信息相关技术的支撑。遥感就是获取大范围数据的最佳手段之一,在物联网系统中,借助其与相关点数据的关联反演也是当前通过点源数据获取大范围连续数据的技术方法。

另外,早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之前,空间信息技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应用基础平台与相关支撑技术,例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平台与技术、移动GIS平台与技术等。在这些平台之上又成功地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如导航、智能购物等公众LBS服务,又如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大区域范围的应用。在这样一些应用上,已经出现了物联网概念的雏形,这些已建成以及正在发展的平台为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平台与技术基础,很多物联网系统的构建可以基于上述平台,添加物联网的传感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系统功能,例如冷链物流管理系统等[10]。

3 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

有学者指出物联网的概念脱胎于应用,其相关技术与应用雏形早已出现,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环境、工业、农业、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平安家居和医疗健康等等,而这些领域中很多都是空间信息技术传统与新兴的应用领域。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新时代中,空间信息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成功的应用案例和知识积累也将为物联网应用与建设奠定基础。

3.1 空间定位技术应用

空间定位技术自诞生以来,逐渐由军方转向民用,已形成巨大的应用市场,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有导航、物流以及各种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在物联网系统中,空间定位技术提供了人、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在物联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应用市场。例如,人和物的跟踪定位,在安全、物流、远程医疗、LBS服务等相关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空间定位技术势必被这些领域物联网的建设所应用。

3.2 遥感技术应用

遥感是空间信息技术中最具历史的技术,在地质、资源环境、灾害、区域、城市等调查监测、分析预测方面有着成功的应用。作为一种传感技术,遥感将在这些领域物联网建设与应用中成为系统信息源之一,也必将因其具有低代价大范围连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大有作为,尤其是在当前物联网传感器以点信息源为主的情况下,遥感获取的信息恰是物联网建设应用中有待发掘的蓝海领域。

3.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涵盖多源空间数据集成、空间信息可视化、空间分析技术、空间数据挖掘和GIS 应用建模等诸多方面[11],因此,在各领域的物联网建设中,GIS不仅可以提供功能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换、分析、管理和应用,还可以提供对空间与非空间信息的认识、分析与数据挖掘、表达和决策的技术和模型。随着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出现了物联网与GIS的集成应用[12],一些物联网的建设也直接基于GIS而设计开发,因此GIS在物联网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

4 结 语

从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理念与科技创新不断出现,但有学者指出物联网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传感、网络、计算机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相关理论技术的支撑。徐冠华院士曾在国家遥感中心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提到,空间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产业化和实用化方面还有相当距离,而物联网概念的诞生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恰为空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因此,清醒地认识空间信息技术在物联网系统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应用,促进空间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集成结合对于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物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2009.

[2] 宁津生,王正涛.测绘学科发展综述[J].测绘科学,2006,31(1):9-15.

[3] 李清泉.关于我国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考[J].地理信息世界, 2004,2(4):5-8.

[4] GATES B, MYHRVOLD N, RINEARSON P. 未来之路 [M]. 辜正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R]. Tunis, Tunisia:ITU telecom World, 2005.

[6] 徐光祐,陶霖密,张大鹏,等.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对偶关系[J].科学通报,2006,51(5):610-616.

[7] 史照良,龚越新,曹敏,等.测绘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应用[J].现代测绘,2010,33(3):3-5.

[8] 刘耀林.从空间分析到空间决策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1050- 1055.

[9] 刘耀林.新地理信息时代空间分析技术展望[J].地理信息世界,2011(4):21-24.

[10] 李清泉,李必军.物联网应用在GIS中需要解决的若干技术问题[J].地理信息世界,2010(5):7-11.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GIS专业人才;创新训练;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26?03

“实践是创新之根”的思想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肯定,但实践教学的质量、方式与方法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信息科学(GIS)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本科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可行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与创新训练方式方法,是培养优秀GIS专业人才的关键。

一、GIS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社会发展和需求息息相关。大学理念决定了学校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1]。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对大学的创新教育问题在世界各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创新体系,也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创新实践训练。

GIS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作为学科层面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GIS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强化地理信息工程实践技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根据市场对于GIS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有效的创新训练措施,建立各类创新训练平台,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优势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特色的地理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在GIS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强调“基本要求+工程能力强化+综合素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既培养文化内涵和基本工程素养又训练综合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实践过程,或者说什么样的实践创新训练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GIS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创新训练方法

1. 层次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创新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息息相关,针对GIS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笔者在市场需求调查基础上,对实践教学进行相应改革,构建了层次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各门课程实验和基础训练归结基础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设计归结为综合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和各类课外创新活动归结为创新实践。改进原来“课程教学讲原理+实践教学做训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如:在实践中将实验分成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按不同课程规划这三类实验项目,设计创新训练内容。

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结合,使课堂内外有机结合。在不同时间阶段相关专业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实习或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各项实践创新技能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竞赛、创新实验计划、创新训练立项等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增强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挖掘学生潜质、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实际上创新实践往往与基础实践和综合实践过程相辅相成。

2. 实践创新训练方法与开展的多样化形式

实践创新训练方法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针对GIS专业,除了采取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大力推广的“问题引导”与“创新鼓励”的实践教学方法外,常用的方法有:①实际GIS应用的案例分析训练方法;②参加与GIS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的创新训练方法;③GIS空间建模与软件的开发训练方法;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WebGIS、多媒体技术与手段的实践教学创新训练方法。

GIS实践创新训练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创新训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践教学创新训练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本文初步总结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如:结合GIS软件操作与开发,解决实际问题;或者给出问题引导,学生协作设计题目、内容和过程来解决问题;②实习或设计过程开展的多样化形式。学生可以申请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际岗位进行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③创新训练计划申报。学生从大一起就可申报国家级、省级或校级资助的创新训练计划,这无疑是一种励志的创新训练形式;④GIS制图与软件开发大赛的参与。每年不同的GIS软件公司,如ESRI、Mapgis、Supermap公司都组织GIS软件应用与开发大赛,大赛的参与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创新训练过程;⑤专家讲座与论坛启迪。通过专家对GIS前沿技术或学科前瞻性课题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创新。

尽管上述几种方式是目前GIS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中常用的方式,但创新思维无定势,从提出问题、训练方式,到思考创新的过程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必须对学生实践训练采用动态的管理与考核方式,赋予更广泛的自由,宽容失败。

三、以创新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拓展培养

1. 开放式拓展培养体系

在实践创新训练探索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地理信息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了“五开放”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开放式拓展培养包括从教学内容、平台、过程管理、时间和空间上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培养,如图2所示。

2. 实践拓展培养内容与方式

(1)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的开放首先体现在学生可以跨院系交叉选课,地理信息科学与测绘工程、计算机、城市规划等专业学科关系密切,学生可以选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科的课程,进入各学科的开放性实验室开展创新实验。其次,学生可以自找内容,既可以从实验室查询和选取需要的实验课程教学材料、项目材料与数据以及各种数字化的空间信息与服务,也可以申请参加校内或校外正在开展的项目,或借助于已完成的项目实际数据与资料进行模拟开发与应用。教学内容的开放能够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另外,教学内容的开放式培养还体现在结合地理信息产业多领域的应用,实行宽口径的开放式拓展培养。“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总值已突破1000亿元,国家测绘总局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产业总值有望突破2000亿。产业链上游为卫星定位系统、地图数据及其相关测绘行业、中游为GIS基础软件、下游为各领域行业应用。专业应用包括国土资源管理、数字城市、物流应用等内容,消费应用包括车辆导航、消费电子导航产品和LBS服务等。学生的实践技能课程内容可以广泛地结合不同领域的数据自主选择题目,让实践教学内容与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同步,让学生更多地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来增强实践能力和工程师角色适应性。

教学平台是多年教学实践积累下来的资源。站在多学科交叉和系统工程的高度,学校设置了多个开放性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和GIS实验室都属于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到实验室使用各种教学平台,如数字化型教学平台、网络型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平台等。

另外,顺应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搭建“产、学、研”平台,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方式进行开放式拓展培养,与许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如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规划部门、环保局、遥感中心等单位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不定期地参与这些部门的相关实际项目,既提升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就业的适应性。

同时,通过参加GIS公司的开发应用大赛,到公司实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了解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这些单位去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自主创新学习和务实的气氛。

(2)从时间与空间以及过程管理上实施开放式拓展培养

从时间上实施开放式培养是指GIS实践训练的全天候开放,除实验室上课时间外,学生可以自选时间在实验室利用相关的硬软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包括学生自己结合各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学知识的上机实验验证和课外研学实践,如GIS软件的应用、空间分析算法实现与应用、空间数据库与GIS开发实践等;另外,GIS专业课外小组,如参加Arcgis、Mapgis、Supermap等全国性GIS开发应用大赛和申报了大学各类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课题的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暑假和平时的节假日与指导老师或实验室老师预约在实验室结合软硬件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从空间上实施开放式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开放性实验室场地和各类教学平台的优势,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虚拟空间中现实世界GIS研究与资源,共享“没有围墙的实验室”的各种空间信息与服务[2]。

从过程管理上实施开放式培养体现在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提出申请,经教师审查获准后,从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操作、数据整理、结果分析、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完成。通过开展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启发式、对比(类比)式、项目驱动式、逆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尝试,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精神贯通于教学中,将工程项目能力与职业素养寓教于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思辨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同时,采取综合实习或者毕业实习可以选择在企业进行的方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并实行双导师制。

开放式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参与科研项目,以增加GIS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培养学生协作创新的精神。

四、结语

如何从GIS实践教学环节着手,正确认识创新训练,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有效的训练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已成为探索新的GIS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需仔细研究和认真探讨的问题,而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培养适应当今社会GIS技术发展和有开拓进取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GIS创新人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实践创新训练开展的内容、方式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科背景下更是可以互相借鉴。希望就本文的内容和同行们共同讨论,为构建具有特色的本科实践教学创新训练体系,建立不同层次实践教学的创新训练平台提供更多、更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称“北斗”)开始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持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这种有着独特源定位和短报文特色服务的导航卫星系统正式亮相于世界。

北斗将同目前垄断国内导航产业95%以上的GPS展开正面竞争。“北斗志在将中国用户从GPS手中抢回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认为,到了2020年,肯定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北斗。

人们的期望很大,因为这是中国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而在这背后,是市场各界、产业上下游对于卫星导航产业的“商业窥探”。

形成三条产业链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按产业上中下游基本可分为:上游是导航与卫星制造、芯片、OEM板卡、模块、天线等;中游是终端集成、系统集成;下游是销售、运营、服务。目前,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贸易环节,占下游份额的七成,主要是销售国外的高精度接收机产品、模块、OEM板,而在运营和服务领域所占份额很小。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北斗一代终端社会持有量为10万余套,参与北斗终端研发或销售的企业数量为50~60家,年产值为3亿~4亿元左右;而GPS导航终端2011年的总销售量突破4500万台,产值接近700亿元,参与企业超过6800家。

北斗的独特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GPS。业内人士介绍,北斗除在定位、导航功能方面不弱于GPS外,其授时功能主要应用于金融、电力以及通信等领域,北斗授时精度能达到10纳秒的级别,其特有通信功能有望成为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补充,对资源调度、安全监控和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人士表示,作为科技含量极高、人力资本密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斗导航卫星产业化的市场空间极富想象力。

有券商研报指出,北斗将最终成为与GPS相抗衡的卫星导航系统,挖掘北斗导航卫星产业的投资机会,可遵循两条投资思路:首先是相关卫星导航系统设备制造商;其次是随着产业升级改造,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商。

海富通基金投资经理杨帆表示,借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轨迹,未来的应用将沿着国防、特定行业和大众三个层次展开。国防应用会率先展开,但是大众应用将来会是主战场。短期来看,面对国防应用需求的公司会率先反应。

赛迪顾问消费电子产业研究中心卫星导航事业部总经理王平表示,目前中国卫星导航市场规模是1000亿,2015年将达到2000亿,2020年将会是4000亿,北斗的逐步完善将成为产业发展最核心的推动力。

据分析,北斗的发展将形成基础产品(包括导航天线、终端芯片、板卡、导航地图等)、导航终端产品和运营服务三大条产业链,影响国防、渔业、交通、通信、电力等各大领域。国腾电子、海格通信、中海达、四创电子、中国卫星、高德、四维图新等上市公司,以及东方联星、南方测绘等非上市公司均会因此受益。

激发物联网产业

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长期以来,国内民用地理位置信息服务市场主要由GPS垄断,打开定位,通过人人网、大众点评网、微信等社交网站签到,搜寻附近的餐厅、银行、酒店,评价美食,寻找朋友……这些基于GPS的位置服务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尽管国内目前可以免费使用GPS,但其不能保证永远不收费。

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斗星通”,002151.SZ)董事长周儒欣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他们已经研制出了兼容支持北斗、GPS、格洛纳斯和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我们从2006年开始探索,这样一种兼容互操作更能撬动卫星导航产业,从而激发物联网产业。”

从2002年起,北斗星通就开始着力研发北斗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保障系统(又称“船联网”),先后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进行研发。

2006年9月,北斗星通与农业部南海渔政渔港管理局签订第一个合同,为在南海作业的首批700条船安装设备,到目前为止已有约3万条船安装了相关设备。周儒欣介绍:“比如说在我们这儿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渔船在什么地方,渔民们使用北斗通信往来。”

2012年8月,北斗星通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共同启动了“北京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工程”项目,即在密云地质灾害多发区建设32个监测点,应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示范。

未来,北斗星通还将继续开发车联网等广泛应用北斗导航系统的新产品。

多年专注卫星导航产业的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45.SZ)对2013年的市场前景也充满信心。该公司不仅将为北京市1.2万辆出租车加装北斗导航设备,其提供的北斗导航手持设备也将在2013年4月开幕的第九届中国 (北京) 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大展身手。

此外,中国已全面启动北斗芯片和终端的研制工作,并启动北斗行业应用示范项目,包括交通运输部的“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中国气象局的“大气海洋和空间监测预警示范应用”等。

由于导航系统对国防和民用产业的重要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促进北斗的应用,在此背景下,北斗导航产业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根据科技部近日印发的《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显示,“十二五”末,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要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

这意味着国家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可以预见,随着北斗系统的试运行,原有GPS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的介入,一场激烈的竞争将在下游研发和应用领域展开,未来大规模的应用也即将到来。

5000亿展望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还处于较为幼稚阶段,加之北斗建设尚未完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与困境。

当前国家相关部委安排了专项资金、专题项目,希望以示范为主,带动、牵引促进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发展。

然而,同支持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一样,目前中央与地方相关部门对于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政策扶持都存在“撒胡椒面”的做法。按照相关主管部门人士的说法,因为新兴产业往往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作为主管部门也很难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因而也就只能是广撒网。

在北斗诞生之前,中国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主要是从GPS应用开始,由一批小公司自发地、盲目地投入,很长时间内进入不到主流产业体系。由于没有国家的大资金投入,发展过程中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长期没有纳入国家的整体规划。尽管目前从事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相关公司超过6800家,从业人员数量约为15万~20万人,总投资规模500亿元左右,但整个产业仍呈现“小、散、乱”局面。

华力创通常务副总经理王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导航芯片价格偏高。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商用,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破解之法并不难觅。“通过继续扩大芯片产量,在芯片上集成更多功能,让用户数量达到更大规模,芯片价格自然就降低了。”

中国卫星导航与定位协会方面认为,只有通过大额的投入,形成良好的国家级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壁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大环境,才能培养促进数千亿元乃至上万亿元的产业的形成发展。

北斗的发展和完善将为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带来转机。

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会上透露,2012年卫星导航产业已经超过1200亿元,将来中国该产业会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北斗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也认为,未来两年内,中国将迎来北斗系统应用产业化的。

来自中原证券的一份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1 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达到85.96 亿元,同比增长43.2%。而随着整个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占比还不足10%的北斗产业来说发展空间巨大。而在A股上市公司中,与卫星导航有关的公司总市值就已经超过了679亿元。

国家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也都力推北斗系统。《地理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都将北斗系统作为重点工程予以大力支持。

事实上,北斗一代自2003 年底正式运行以来,到目前为止注册用户数大约在10万左右,主要应用在国防安全领域,以及一些特定行业如渔业、气象、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其中渔业应用最广,占比超过60%。

但由于北斗一代属于试验卫星导航系统,用户容量有限,目前市场上95%的导航终端仍然由GPS占据。

至于目前整个北斗系统的总研发经费,冉承其在会上透露约为几百亿,而后续10年时间要建全球性卫星导航系统,预计投入的经费要更多一些,大概在四五百亿以上。

地理信息产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价值增值 开发政府信息资源

[分类号]G350

政府信息资源本身蕴含价值,且呈现出多种价值类型和形态。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过程伴随着信息资源价值的变化和转换。从哲学价值论和经济学价值论的角度探讨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有利于明晰增值开发的理论基础,进而推动开发实践。

1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特性较为一致。本文归纳三组密切相关的价值特性,作为分析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价值论问题的基础。

1.1 价值的主体性与社会性

价值的属性是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中确立并实现的,离开客体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但主体需要则是价值赖以存在的关键因素,对价值的判断不能摆脱主体的参与。价值因主体需要的不同,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由于价值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主客体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价值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性,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价值既可满足个别主体的特殊需要,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又有典型的社会烙印,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是对立统一的综合体。

1.2 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主体需要的多样性和价值的社会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即价值随条件而改变,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此,在认识价值的同时,必须也要认识它存在的条件――在何种条件下具有何种价值。同时,虽然价值的主客体存在不确定性,但价值大小都可换算为用于降低人的理性失效率的能量,这种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价值是可以测量的。在特定条件下对特定主体来说,价值的有无及大小是确定的,即具有绝对性。

1.3 价值的效用性与效益性

价值既可通过“效用”表现,又可通过“效益”表现,且价值的效用性与效益性是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的:一方面,客体的价值往往与它的功能质量(效用)成正比;另一方面与生产活动的劳动投入(效益)成反比。通常,价值可用客体所能实现的功能与实现功能所耗费的总成本之间的比率来表达。换句话说,同样的功能,成本小的价值大;同样的成本,功能小的价值小。

2 哲学价值论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

2.1 哲学价值论与信息资源的价值

哲学价值论侧重探讨价值的本质,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对价值提出许多认识。目前我国学者普遍认同“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或“效用价值模式”的定义,即“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应以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来界定价值。

信息资源在狭义上仅指信息内容本身;从哲学价值论角度讲,信息资源的价值也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使用需要”的“有用性”。信息资源形成之时,就蕴涵着“有用性”,即“潜在价值”;当信息资源被主体所使用,“效用价值”便得以实现。与其他事物的差别在于,信息的正外部性使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呈现“边际效应”,即每被使用一次,“效用价值”便实现一部分,直到不再被使用为止。

一般来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以分为4个阶段:创建、维护、开发和利用。各阶段都伴随着“价值的变化和实现”。创建和维护可以理解为开发和利用的预备阶段。信息资源在创建时就蕴涵着“潜在价值”,维护保持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但不增加价值含量,开发增加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含量,利用则使信息资源“效用价值”得以最终实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开发是实现增值的关键环节。信息资源创建后若只进行维护不进行开发,或不能充分开发,将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并导致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增值性开发可针对特定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实现。可以说,利用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或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的任何活动,都带有增值性,并具有如F特点:

2.1.1 多样性 信息资源的增值可分为物质增值和精神增值两类,并体现为多种形式,比如物质产品的增多、经济效益的增加、精神面貌的改善、社会发展的提升等。

2.1.2 可测量性虽然信息资源增值的条件、价值主体和增值形式具有多样性,但是信息资源的价值可用抽象的能量表示,因此不同形式的信息资源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可进行测量和计算。由于信息资源的价值是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分步实现的,因此总价值很难也没必要测量,但在特定条件下测量信息资源的增值,却十分有意义。

2.1.3 相对性信息资源增值量可表示为v=v.Vo(V为当前价值,Vo为原价值)。这一增值量是与信息资源未被开发之前的价值含量,或与主体原有的知识存量等进行比较计算得出的。增值须针对特定主体的需要,比如同一信息资源对甲和乙的有用程度不同,产生的增值量也不同。

2.2 对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启示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特指由政府以外的机构或个人等社会力量针对社会需求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的增值开发活动。这排除政府为完成自身职能而开展的信息加工活动。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首先应遵循哲学价值论界定的信息资源增值的普遍原理;同时,因其公共性,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不仅应为政府部门带来增值,更应为社会公众带来增值。

2.2.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中的价值转换

政府部门依托公共权力,根据政府职能需要,向公众采集数据并经过加工整理,形成政府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对政府和公众来讲,都蕴涵着丰富的潜在价值。政府是这些信息资源的一次开发者和第一用户。由于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政府信息资源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公众的需要。因此,社会力量可针对公众的多样需求,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增值开发;社会公众对增值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将最终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效用。如图2所示:

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过程中,存在两个价值主体转换环节:①价值利用主体转换。政府信息资源的价值,最初是针对政府部门的职能需要,传递给社会力量后,须转换为针对广大公众的需要。②价值开发主体转换:政府信息资源最初的采集、整理等活动,由政府部门主导实施,传递给社会力量后,须转换为社会力量为主实施。转换过程涉及政府部门、增值开发者和公众,且每类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因此政府信息资源增值的相对性和多样性更为复杂,增值量的测量难度也更大,但政府信息资源对于不同主体的增值量仍可相加和测算。

2.2.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主要策略Perritt分类总结了信息资源包含的十种不同的价值,并描述了不同类型政府信息资源增值的不同策略,比如科学组

织、提供检索、集成管理、市场化等。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在本质上是实现对多个价值主体的增值。因而,不但要在纵向上借助一般增值开发的深加工手段,提高信息资源的“有用性”,还要在横向上拓展开发主体的范围,细化用户的需求,实现针对多个价值利用主体的增值。

加强信息深加工。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关键是要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对于公众的“有用性”,并形成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深加工是提高“有用性”的主要手段,因而作为增值开发主体的社会力量,应具备创新开发能力,并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

推进生产社会化。单靠政府部门本身,无法充分开发政府信息资源;社会力量应是开发政府信息资源的主力。因此,形成社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机制,是提高开发效率、创新开发模式,进而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增值的必要条件。

实现价值精细化。政府信息资源是针对政府部门的需求而形成的,增值开发须转变用户对象,以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为开发目标。通过增值开发,以政府信息资源为原料,将形成更多更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并让更广大的公众享用。这将大大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程度。

3 经济学价值论视角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

3.1 经济学价值论与信息资源的价值

3.1.1 经济学价值论的基本内涵经济学价值论分为多个学派,比如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的价值论、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杰文斯的边际效用价值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等。其中,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决定因素;而以威廉・配第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即为劳动和土地等资本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虽然资本是否是价值的来源仍在争论中,但这并不影响本研究的进行。经济学价值论普遍主张劳动是价值的根源(或根源之一),故习惯称为“劳动价值”。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出:“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这里的劳动指抽象意义上的劳动,包括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时间与资金等投入。很显然,“资本是形成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不争的事实。此外,经济学价值论并不排斥哲学价值论中“效用价值”。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劳动价值和效用价值不可分,价值就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则认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美国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知识价值论”,主张知识创造价值。笔者认为,随着人力资本和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信息或知识在经济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价值的实现仍离不开劳动。

3.1.2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资源 中办发[2004]34号文《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随着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信息资源正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是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在传统环境下,物质资源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主体,信息资源居于次要地位;但在信息经济环境中,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主体,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物质资源;传统经济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为主,信息经济则涉及大量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资源,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满足“生产需要”上:首先,信息资源是信息产品生产的原料和信息服务的内容;其次,信息资源可作为生产情报,武装劳动者的头脑、辅助劳动者决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第三,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信息资源可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本。

信息资源与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也凝结着“劳动价值”,可通过功能价值比率来表示价值的大小。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美国而后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概念,在内涵上与此一致。价值工程以产品所能实现的功能与实现这一功能所耗费的总成本之间的比率来表现价值。最直观地表现为v=F/C。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因此,增加价值的途径就是提高功能和降低成本。与物质生产不同的是,作为原料和商品的信息资源都具有高度共享性,因而首次生产成本高(沉没成本),但复制和传递费用低得多(边际成本),如图3所示,AC为平均成本,MC为边际成本。因此,对于信息资源来讲,降低成本的关键是要遵循这一规律,充分共享信息资源生产原料。

与物质生产类似,信息资源的开发过程,也存在信息资源生产、信息资源市场和信息资源产业三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都通过劳动带来增值。信息资源生产层凝结了大量劳动,对信息产品或服务所蕴含的价值起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层,信息商品的供给和营销所付出的劳动,使信息的价值得以增加;在产业层,细化分工推进产业不断升级,在宏观上带来信息经济的繁荣。信息产业一般包括。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和信息内容的提供与服务三大类,都与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密切相关。如图4所示:

3.2 对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启示

根据经济学价值论,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应着重满足社会的“信息生产需要”,带来信息经济增值。政府信息资源经济价值的增加,归根结底要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协同劳动”来实现。在协同劳动过程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功能是实现增值的关键。

3.2.1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多赢模式 参考欧盟的一份研究报告,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可以实现多赢(见图5)。

理论上,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可形成一个“多赢”的模式:①政府部门依托公共投资和权力,向公众采集数据,并通过初步生产加工,形成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政府信息资源;②持有信息的政府部门把信息资源提供给信息企业进行二次生产加工,满足其生产需求;③信息企业通过增值开发,形成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用以满足公众多方面的信息需求;④信息企业的增值开发带来新的税收和就业等福利;⑤增值开发带来的税收通过政府的预算和税务部门分配给各政府部门进行新的数据采集工作;⑥广大公众也将享受到增值开发带来的有关福利。

根据上述模式,政府、企业和公众,通过协同工作,使凝结在政府信息资源中的劳动价值得以增加,并可为不同主体带来经济价值的增值。首先,将有效节约政府的社会信息资源配置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政府高效完成相关职能;其次,增值开发企业得以把政府信息资源作为信息生产的原料,将大大节约生产成本,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第三,增值开发提高了社会的信息资源生产效率,有利于公众获取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价值更高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并享受信息经济繁荣带来的其他福利。归根结底,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有利于降低整个社会的信息生产和消费成本,促进信息资源市场和产业的繁荣发展,从而有利于国家信息生产力的提高。

3.2.2 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关键问题若要使

前文所述的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的多赢模式得以有效运转,须关注以下问题。

转变观念,深化对政府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认识。长期以来,人们较为重视信息资源的“效用价值”,而忽略其满足“生产需要”的价值;因而要转变观念,充分关注信息资源的“生产要素”属性。据调查,我国政府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源,仅用于政府的职能需要或简单的信息服务。由于缺少信息资源原料和相关机制支撑,信息资源产业也欠发达。欧美发达国家由于重视政府信息资源经济价值的开发,在地理信息、气象信息、科研统计信息、环境信息、教育信息、历史文件等领域已创下可观的经济收益。根据IDC的分析,2006年中国在线学习的产值为1亿美元,而2004年美国的同类产值是230亿美元。

优化配置,通过“充分共享”有效降低信息生产成本。如图5所示,向企业提供信息资源生产原料,是实现“多赢模式”的前提条件。政府信息资源形成时已投入大量的“沉没成本”;若以较低的价格将这些信息资源提供给企业作为生产原料,则有利于降低社会整体信息生产的“边际成本”,这正是降低信息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信息需求,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政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可以看作是信息资源的再配置过程。政府信息资源的大量闲置或者得不到充分开发,正是信息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的明显标志,而增值开发则可大力改善信息资源的配置。

理顺关系,加强“协同劳动”,使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实现多赢。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是一个“协同劳动”过程,不同的参与主体付出了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劳动,由于劳动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必须从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出发,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劳动关系”,否则势必影响增值开发的效果和效率。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联邦政府曾把大量原本由政府承担的信息活动交给民营部门来做,不但提高了政府效率,而且促进了信息产业的繁荣。然而,加大拿统计局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过于商业化”的信息政策,却扭曲了劳动关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认为,政府用于支撑职能需要,创建、整理、加工信息资源的活动是第一次信息生产过程,应以行政机制为主要的利益关系调节机制;企业针对公众需求,利用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再次开发并进行营销,是第二次生产过程,应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的利益关系调节机制;政府将信息资源提供给企业的环节,处于两类机制的交叉点,是理顺劳动关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赖金臣人道价值的概念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1997(3):40―44.

[2]杨红艳.美国政府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利用政策研究[学位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3]Perritt H_Commercialization 0f government information:Compmarisons between tll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Internet Research,1994,4(summer):7―23.

[4]百度百科.价值工程.[2010―11―05].http://baike.省略/view/591140.htm.

[5]马费成,靖继鹏.信息经济分析.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0.

[6]阎小培.信息产业的概念与分类.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2):16―18.

[7]Pha mercial exploitation 0f Europe’s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0f theEuropean Communities,200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