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动物的有效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动物学中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
1.保护动物资源保护动物资源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众多的野生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护生存受威胁的物种。我国有关部门1988年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明确规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6种,二级保护动物161种,从而把野生动物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是极其重要的举措。生物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就越趋于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其次是应该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即栖息场所。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机会。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已建立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并规定了对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海南坡鹿、东北虎、叶猴等我国特定的、稀有的珍贵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
2.动物与生态平衡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积极因素。
从生态系统来考虑,动植物资源都必须在其能够不断更新的范围内来加以利用,不要轻易地消灭某些动物,因为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是不可缺少的。任何动物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生活环境决定了每种动物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状况。在一个生态系统内,它们之间彼此互相联系、互相斗争,各自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的整体。环境保护的目的就是最有效和最有益地合理利用并保护自然资源。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它具有较强的抵抗干扰的能力。若破坏了自然界中的这种生态平衡,就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对人健康的危害。比如,在某个地方,由于人们大肆捕杀老虎,使附近村庄周围的野猪、蓝牛羚等动物泛滥成灾,它们毁坏庄稼,使大片农田荒芜。由于缺乏有力的自然控制,整个生态就会遭到破坏。因此说,动物在生态平衡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之间的制约关系,使害虫和天敌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
常见的方法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蛙治虫等。此外,利用耕作方法防治、利用不育昆虫防治和遗传防治等也获得了成功。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与传统的农药杀灭病虫害相比,有百利而无一害,它不仅是增产节支的有效措施,而且还是防治农药污染环境和农作物的理想方法,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近些年来,利用生物防治有害昆虫,如青蛙消灭害虫、蛇消灭老鼠、黄蜂消灭螟蛉等方式,日益受到广大农民的重视。
二、动物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
1.生物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以教科书为纲,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灌输环保意识,让学生获得动物知识,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作为环保教育切入点,是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寻找与环境教育相关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在动物学课本中,凡是直接讲到环保知识的部分,则要讲深讲透;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内容,则要作必要的引申、扩展和补充,与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环境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江豚;生存现状;保护对策
江豚是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哺乳动物,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被渔民称为“河神”,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全世界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种群,但其每年以6.4%的速度下降,每10年下降1/2,如果这样严峻的形势在未来数年内得不到有效改善,长江江豚很可能步白豚后尘,于15年后灭绝。江豚的困境是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作为动物保护爱好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洞庭湖水域环境,还江豚一个美好的家园。
一、江豚简介
长江江豚即人们俗称的江豚,长江渔民也叫“江猪”,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距今已经生活了2500万年。它是淡水鱼类王国的“国王”,处于淡水生物“金字塔”的顶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通常喜欢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小群。它食性甚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长江江豚平均体长120~190厘米,体重每只约100~220千克。头部钝圆且较短,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1/6,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背的后关部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1996年,该种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二、江豚的生存现状
目前,长江江豚仅存1000头,数量少于大熊猫,长江江豚的濒危际遇,背后折射出长江江豚并没有得到我们的有效保护,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日益恶化。专家称长江江豚进入快速灭绝期。通过对江豚生存环境及死亡江豚的解剖发现了导致江豚死亡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物资源非常匮乏,滥捕滥捞导致渔业资源锐减,特别是电捕鱼、迷魂陈、海网、滚勾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捕鱼方法,不但有可能伤害到江豚,而且破坏了上游食物链,导致江豚觅食困难,直接影响其繁殖能力;第二,水质污染的影响,洞庭湖区周边有不少化工厂、制药厂、水泥厂和造纸厂,这些工厂缺乏严格“控污管理”,有很多企业偷偷摸摸向长江和洞庭湖排放各类污染物,湖中水源的污染,加剧了江豚的死亡率,江豚吸食了受污染的水或鱼类后,很容易得肠炎病,而肠炎病是江豚的天敌;第三,湖中繁重的航运和河床被严重破坏所致,近几年随着大吨位翻驳船的增加,对江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江豚依靠声波定位,翻驳船螺旋桨发出的声音,影响江豚超声波定位的准确性,很多江豚将马达声波误认为是自己同伴而被螺旋桨打死或打伤。此外,而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的三江口处常年停靠各类运输船只,江豚在此地的江湖迁移功能在逐步减弱。
江豚如果灭绝,将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物种一旦消失,将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物种一旦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要受到影响。最终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也会支离破碎,逐步消失,人类也会走向灭亡。因此,需积极开展保护措施,保护长江江豚就是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江豚的保护措施
喜的是,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树越来越多,山越来越绿;忧的是,随着生态恢复,部分野生动物数量增长较快,毁田扰民“有恃无恐”。
在宁夏六盘山区,虽说今年雨水充足,玉米、洋芋等庄稼长势不错,可许多农民却高兴不起来。
见到泾源县绿塬村二队村民陈安国时,他刚吃完晚饭打算去洋芋地里转转。“你看这都是野猪到地里吃东西时踩下的,比人的脚印都多。”走在去往地里的小道上,陈安国指着密密麻麻、深深浅浅的蹄印告诉记者。
在陈安国家的洋芋地里,记者看到连片的洋芋秧子被拱起,几个鸡蛋大小的洋芋散落在地面上。麦地里,被野猪捋了麦穗的秸秆倒在地上。他家近十亩地原本可收获两三千斤麦子,最后只打了七八百斤。
实际上,为了防止野猪破坏庄稼,陈安国可谓是费尽心机。为御“敌”于农田之外,他花了500多元买了遮阴网,将自家的农田围起来。原以为这下庄稼安全了,不料一夜之间围网全被拱坏了。
当地多位村民均表示,在庄稼成熟前一两个月他们就会睡到地里,虽然野猪仍会破坏,但多少能看住一点。其实,要在山地里搭个帐篷并不容易。记者在地里看到,有人干脆直接将拖拉机开到地里,将棚子搭在拖拉机上。
据泾源县林业派出所所长赵献春介绍,近几年,林区野猪数量明显增多,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现在进林区巡查不经意间就能碰上野猪,县上沿六盘山的村庄都或多或少受到野猪侵扰,群众只能采取点火烟熏、捆绑假人、搭棚看守等措施予以防范。而时间一长,野猪也就对这些土法子产生了“免疫力”,和人玩起了“躲猫猫”。
来自泾源县农牧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县7个乡镇有70多个村的农作物受到野猪毁坏,受灾面积约占播种总面积的26%以上。
随着生态持续恢复,近年来中国北方一些地方面临野生动物回归的“烦恼”也越来越多,比如秦岭野猪、羚牛数量增长特别快,下山毁坏农田时有发生;太行山一些地区相继发生豹子、野狼袭击牲畜等事件;新疆天鹅湖一带天山灰狼“重出江湖”,为患草原;吉林珲春东北虎下山猎杀村民牛羊等等。
当野生动物与人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且“愈演愈烈”时,应保护谁的利益成为难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野生保护动物的生存权得到了较好保护,而农民的利益保护不足。由于野猪、野狼、豹子等均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严禁私自猎杀,即使“为祸不小”,老百姓也只能望而兴叹。“有时农民向我们反映野猪毁田的情况,但我们也打不了。”赵献春说。
根据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区市政府制定。
这一规定在部分地区并没有得到落实,农民受损后很难得到补偿。泾源县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建军解释说,由于目前宁夏尚未出台野生动物损坏补偿的相关办法和制度,加上地方财政并不宽裕,也没有专门预算留作野生动物破坏的补偿款,农民的抱怨也只能不了了之。
东北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单元,从大的地貌单元看,主要是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包围形成的松辽流域构成。由于本区域水系发育,气候湿润而低温,从而使本区成为我国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面积大的主要地区,这为水禽的栖息繁殖提供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为鹤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据统计,世界生存的鹤类有15种,我国有9种,其中东北地区记录的有6种,分别是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头鹤(Grus monach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灰鹤(Grus grus)、白枕鹤(Grus vipio))、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易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世界范围内丹顶鹤的数量约为2000只左右,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部地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和韩国的“三八军事分界线”等。其中中国多达1000多只,是丹顶鹤数量分布最多的国家。据近几年的调查,黑龙江扎龙、三江平原和兴凯湖区、吉林北部、辽宁双台河口、内蒙古东部及俄罗斯远东黑龙江流域是丹顶鹤主要繁殖区。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人事活动的增强东北地区丹顶鹤繁殖地遭到不可逆地破坏,丹顶鹤的数量呈现极大的波动和减少。根据不完全统计,沼泽湿地面积最大最集中的三江平原,1984年丹顶鹤数量多达300多只,1999年只有150只左右。具有鹤乡之称的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由于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比较好,丹顶鹤的数量稳中有增,从1984年的173只到2000年增加到350只。
白枕鹤(Grus vipio)叫红面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近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由于白枕鹤的生态习性与丹顶鹤习性相近,所以除了辽宁双台河口外,其它凡有丹顶鹤的繁殖区大都见到白枕鹤繁殖,只是白枕鹤的数量比丹顶鹤的数量少得多,原因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濒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世界范围内98%的白鹤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越冬,东北地区则是白鹤的繁殖区,每年6-8月份东北地区繁殖,但白鹤的主要繁殖地在俄罗斯的东南部和西伯利亚地区。
白头鹤(Grus monacha)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世界濒危鸟类名录》中列为全球濒危种类,CITES中列为附录I。东北的三江平原曾经记载是白头鹤的繁殖区,但并未在本区找到其巢址或卵。扎龙湿地是白头鹤最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主要体现在:数量大,一般在200只以上;分布集中,三是停留的时间长,达40多天。但近年来野外观察发现,在扎龙停歇的白头鹤无论是数量还是停留的时间看都在缩减。
灰鹤(Grus grus)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种群数量约为5000只左右。东北地区的向海、扎龙、莫莫格、三江平原为其主要的繁殖地。据资料显示,本区繁殖的灰鹤数量有减少趋势。
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等级为附录II。东北地区广泛分布的湿地沼泽是蓑羽鹤栖息繁殖的天然去处。由于繁殖区沼泽湿地的破坏,在东北繁殖的蓑羽鹤的数量在减少。
虑:东北地区鹤类栖息地无休止的破坏
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大、类型极为丰富。主要有三江平原湿地,沼泽面积达112万hm2为我国最大的湿地。嫩江下游湿地,主要由嫩江及众多支流和许多湖泊形成的沼泽,湿地总面积40多万hm2。白城附近湿地,由汇入嫩江的洮儿河、霍林河流域及形成的沼泽和无数小型湖泊组成,湿地总面积20多万hm2。通辽附近湿地,由汇入辽河的新开河流域和无数小型湖泊、池塘形成,湿地总面积近20万hm2。辽河三角洲湿地,由辽河、浑河、大凌河、小凌河等在入海口形成的河滩沼泽组成,湿地总面积20多万hm2。内陆湖泊湿地,由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湖及湖滩和横跨国际的兴凯湖及湖滩组成。山地内湿地,由大、小兴安岭的山地沼泽、河流、溪流及中朝边界长白山的山顶湖泊沼泽地组成。
上述湿地为东北地区鹤类提供了栖息与繁殖的基础条件。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对湿地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人鹤争地的剧烈矛盾,而气候的干旱化和温度的升高则加剧了这一矛盾的升级,不断威胁着生活在沼泽湿地中栖息繁殖的鹤类。北方干旱,导致繁殖湿地的减少,如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周围地区、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地区。湿地草滩、湖滩滩地、沿海滩涂的围垦和开发,使丹顶鹤栖息地丧失,如向海、莫莫格、双台河口油田的开采引起的干扰和环境污染,使丹顶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三江平原排水种植水稻使许多丹顶鹤的繁殖地丧失。
叹:东北区鹤类栖息地保护共识难以形成
保护我们的地球,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其中的生命就像珍惜我们自己。对于这些口号许多人也许并不陌生,但是真正付诸行动在实际中做到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达到,不光对于那些知道这些口号的人需要,对于甚至还不知道这些口号的人需要更长的时间。
鹤是一种吉祥鸟、文化鸟,象征着真、善、美,我们国家关于鹤的文化历史有3000年之久,可谓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一定地位。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但若从自觉的文化层面上看,人们做的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谈论今天的鹤文化我们应当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鹤文化,也让这种鹤的文化与时俱进。而从文化宣传的层次上看,仅仅停留在上层而真正接触鹤的低层次的人群因为人鹤用地之争而非但难以成为该文化的传播对象,而且也难以在该人群中真正开展起来。多少铁的事实告诉大家,衣食之忧、饥寒之苦的困扰使得鹤文化的传播困难而无效。大部分生态保存完好的鹤类栖息地都位于偏远的地区,而周边村民的衣食问题的根本解决才能真正还鹤类一个完好的家园。
思:东北地区鹤类的保护措施
到目前为止,关于东北地区鹤类野外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等方面的资料并没有完全系统地掌握,这一方面源于经费、技术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地域广阔的湿地区内展开鹤类资源调查难度很大,第三,生活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的各种鹤类伴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增加了系统对鹤类资源和生境特征调查的难度,这也为鹤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针对当前的情况和技术手段本文提出如下的鹤类保护措施:
1、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鹤类资源调查,建立中国鹤类研究保护监测网络
当前对鹤类资源的调查研究技术手段局限于航空和地面调查,大部分是地面调查。这种调查技术落后,调查结果不够全面。要详细全面查清各个湿地范围内鹤类资源的情况,应该借助于新近发展并逐步使用起来的无人飞艇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来快速而准确地摸清各种鹤类在东北地区繁殖、停歇地的分布,掌握各种鹤类数量、种群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评估栖息地生境状况,为鹤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鹤类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立法等措施加强现有鹤类保护区的管理。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鹤类保护管理的相应机构,确定保护区边界,对保护范围进行全面规划,对现存边界范围、牧业、农业发展及湿地利用对鹤类的影响以及管理人员能力进行评估,研究制定最科学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各种媒介向鹤类分布区及迁飞路线上的民众进行鹤类保护宣传,解释鹤类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鹤类保护法律咨询,传播鹤类保护的文化信息。
3、进行鹤类生态学、生物学、迁徙规律以及鹤类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
目前,在鹤类尤其是白鹤和黑颈鹤的保护生态学、生物学、迁飞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许多空白,需要我们在进行鹤类生态学、生物学、迁徙规律以及鹤类人工繁育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建立起真正具有生物学意义的鹤类人工种群。
2012年1月,挪威民众在该国北部一处海滩上发现成吨的死鱼,共及20吨,这次事件无疑为相信“玛雅预言”指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人们增添了“火力”。但专家对此持不同意见称,这些死鱼成吨出现在海滩上,是由于遭其他大鱼追赶或天气因素影响。
事实上,动物集体“自杀”事件曾多次见诸报端,成为许多动物学家的难解之谜。
2012年4月新华网报道,过去近4个月来已有877只海豚在秘鲁东北部海岸搁浅后死亡,秘鲁政府及科学家正着手调查原因。秘鲁环境部副部长基杭德理亚表示,麻疹病毒或布氏杆菌扩散可能是造成海豚死亡的原因。
动物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
大学生志愿调研动物园
2011年寒假期间,“中国动物园观察”大学生志愿者赴9省市对20个动物园做田野调查,考察动物园执行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园管理的意见》情况。调查发现,各地动物园的动物福利令人堪忧,动物表演仍在继续,马戏团动物和表演动物存在严重受虐的情况。
4月17日,参与本次多省市动物园调查的师生举办座谈会,田野调查成果,希望引起公众关注动物园动物生存状况,督促动物园进一步执行住建部意见,改善动物生活状况。
这次调研发现,仅43%的动物园按规定停止动物表演。在进行调研的动物园中,普遍存在有高危的动物表演,比如动物高空走钢丝、花样走钢丝、动物跳火圈、虎口拔牙等。
一位参与调研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在他调研的动物园,狮子每天要训练5到6个小时,节假日还会延长,而在野生环境下,狮子在白天有2/3的时间是在休息的。在南宁动物园,笨重的黑熊要表演跳绳,巨大的大象则要表演倒立。在桂林动物园,山羊4只脚同时立于不足巴掌大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安全保障。
在动物走钢丝表演中,动物既没有在身上系安全带,钢丝下方也没有软网或垫子加以保护,一旦动物在表演过程中失误,会直接跌落到水泥地面上受伤甚至死亡。在表演高危动作时,动物园为保证驯兽员安全,常常会把猛兽的牙齿拔掉。例如在表演“虎口拔牙”时,驯兽师需将头探入张开的老虎口中,老虎的牙齿就必须被全部拔掉。“被拔掉牙齿的动物根本无法食用正常的食物,无法撕咬肉类,只能靠流食维持生命。”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介绍。
“动物园的定位应该是对生物多样性教育和保护动物的教育基地,但现在很多动物园为了吸引游客,将这里变成了动物表演基地。而观众也已经将观看动物表演当成娱乐享受,对动物受虐待的现象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报告指出:“这给游客传递出了完全错误的信息:似乎动物生来就比人低级,就应该被人奴役、控制,人可以任意折磨动物。这些都是严重违背动物保护初衷的。”
高速路拦车救狗的道德悖论
2011年4月15日,一辆载有520只待宰狗的货车行驶在京哈高速上时被300余名动物保护志愿者拦截。该货车上的所有狗原是由河南偃师收购运送吉林长春屠宰场,最后被志愿者以10多万元的价格将整车待宰狗“解救”下来。此举动,得到部分“爱狗人士”的赞赏,但也引发更多争议……
目前在中国,基本没有所谓的“肉狗”“肉猫”养殖场,既然没有这类养殖场,那每天都有这么大量的猫狗被贩卖作为肉食,来源究竟在哪里呢?很大可能就是偷盗回来或捕捉流浪猫狗。大量媒体报道和民间声音表明猫狗被盗、被抢问题非常严重,甚至可说猖獗。另一方面,偷狗的犯罪成本很低,即使被偶尔抓住也会因为盗窃物的价值不高而只受到很轻的处罚,而且也还普遍存在取证难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盗窃之风。
如此无本生利而犯罪风险不高的“生意”,让犯罪份子越来越猖狂。这次事件中的“检疫合格证”也引起了公众的普遍质疑:这批狗带有明显的病症是如何获得合格证的,这批狗是否有国家规定的被检疫动物的饲养记录、有效的狂犬病强制免疫,有无这些狗来源合法的证明等。如果没有这些依据就开具“检疫合格证”,那食用者的食品安全又如何保障呢?
在“高速拦车救狗”事件后,有不少志愿者都一再表示自己的这种举动是出于保护动物的目的。然而有关律师认为,如果基于事实与法律的规定来对此次事件做评价,“拦车救狗”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甚至已经涉嫌触犯《刑法》。
为什么“拦车救狗”的“义举”变成了违法行为,而运送、屠宰这批狗的行为却是合法的?为什么这个时候的道德认识却在法律面前变得尴尬了?
律师认为, “高速公路拦车”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我国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明确规定,非法拦截机动车,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行为系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可对此次事件中的志愿者们作出罚款、拘留的行政处罚措施。如果情节严重,“高速公路拦车”的行为还有可能涉嫌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众所周知,高速公路是公共快速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公路上拦车的行为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如果拦车行为影响到了高速公路上其他车辆的运行安全以及其他车辆上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那么自愿者们的拦车行为还有可能构成《刑法》上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
在“拦车救狗”事件中,520只待宰狗得到了“解救”,但是只是冰山一角,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中关于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只有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此次事件中的动物是狗,并不属于野生动物,因此无法受到该部法律的保护。
活熊取胆暴露立法缺失
201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法学系教授何悦提案建议,尽快制订《动物保护法》。她表示,鉴于活熊取胆事件以及残害虐待动物的事件屡见报端,考虑到我国已经加入有关动物保护公约,建议尽快制定并出台《动物保护法》,避免严重侵犯动物福利行为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