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2-03
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本科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中间环节,起到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要作用。硕士阶段的学习,不仅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其地位的特殊性要求硕士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独立科研能力,为今后专业性更强的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而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落实到医学发展战略上,培养高层次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将极大有助于我国未来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的、高度原创性和先进性医学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创立,不仅可提高我国医疗卫生在世界上的地位,更能广泛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国家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贡献。
就硕士研究生这一承上启下的培养对象而言,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又有一定的特殊重要性。
(一)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深化
医学硕士生大多具有很好的医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但目前医学本科教学基础学科分别教授的现状有时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点比较散乱,缺乏系统的梳理和理解,因此,这就要求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抓住今后临床与科研可能涉及的方向,巩固与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最新科研方向与进展,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融会贯通。
(二)科研兴趣的发现与落实
科研热点和前沿的把握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积累过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而这对于研究生而言,既是一个训练过程,又是对其今后发展方向创立的初级基础,也只有发现了自身的科研兴趣落实点,才能给自身树立今后临床与科研进步的目标,才能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今后成为“大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思维模式的开发与拓展
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转变的过程;而由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则更是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与培养的过程。独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失败中经验的总结与提升以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创新,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也许是个痛苦艰辛的过程,但却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训练显得尤为必要。
(四)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团队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证,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分工合作、协调共进才能取得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的成果,这也是研究生人格发展和培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生阶段科研训练不足
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在本科生教学中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机会少,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学生考试能力强。进入研究生院后,导师发现学生科研思维薄弱,并且对科研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迫使导师必须从头开始培养与训练,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间又很短很宝贵,这也一定程度上客观造成了研究生毕业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参差不齐。
(二)攻读学位的动机与学习态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城市小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医疗待遇和成长空间客观来说,差异很大,这也造成了医学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动机不一,不少学生受迫于就业压力或者追求名校情结。而以对学术追求为目的的学生人数不多,又因为经过艰辛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很多学生会出现学习的疲惫感,认为进入了名校了任务就完成了,客观造成了学习态度的不明确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足。
(三)医学硕士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客观分为“临床型”或者“科研型”,以我校而言,临床型在前半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临床各科室轮转,最后有半年的科研时间;而科研型在半年至一年课堂学习后即进入各导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其间有半年临床训练时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而言,平时大量的病房工作可以培养临床能力,但同时繁重的临床工作也使得平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研能力的训练成为一句空话,而最后半年的科研时间又是极大的不足,也就造成了毕业时,独立科研能力、科学论文及科研标书撰写的能力不足,这对于当前培养“复合型”医生的大趋势和目标是非常不利的。
(四)各院校各课题组之间学术氛围参差不齐
研究生阶段的学了要求学生多查阅文献、撰写综述以外,还要创造机会及引导学生多参与各级学术活动,把握本学科、本领域前沿和热点,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多与著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与请教,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当前各级高校学术氛围不一,各课题组之间差异也很大,学术开拓精神不足,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科研创新风气。
(五)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科研能力培养和创新开拓除了要有很好的科研热点敏感度以外,导师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但是当前,有的导师科研经费不足、导师研究生招生过多导致照顾关注学生不够,临床学科导师要忙于临床工作等原因,也造成了培养计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师没有精力去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客观导致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六)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先进性不足
当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理念包括研究生教学,在课堂授课模式上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成绩评估重考核轻实践,这就极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将受到极大影响,这也使得探索时间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打下科研基础
本科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期间,正值各基础学科学习时机,在学习间隙应参与基础学科各课题组研究和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操作;同时,学校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并招募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老师,让一部分掌握一定实验基础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比如我校的“正谊学者”计划,这将有助于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对科研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并有助于科研能力的训练与科研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想交流,培养学术追求目标
目前入学的研究生进入“90后”为主阶段,个性上更为独立,思维也很活跃,这就要求导师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交流谈心,培养他们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确立学术追求目标,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式的布置和指挥。同时,要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认识,发挥互相交流和协同工作能力,这将有助于更为优良的科研成果的取得,也利于研究生今后科研工作的组织与开展。
(三)培养学术氛围,加强师生学术研讨
学校层面,良好的学校学术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塑造和培育以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原动力。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开拓科学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科层面,要打破各课题组之间的壁垒,定期组织各学科组研究生进行活动与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可以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做到交叉学科的融合。课题组层面,导师要与知名学者和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协作,定期邀请他们进行讲座与组织学术交流,导师与学生打破师生隔层,相互为师,积极交流,鼓励与引导学生多参加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积极发言与交流,这也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拓。
(四)加强对导师考核,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才的核心,也是研究生学习的榜样和动力。学校层面,要定期对研究生导师加以考核,对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课题取得加以评价,对所培养毕业生的成绩加以考评,以保证优秀的导师引领学科发展,同时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导师自身,应积极把握所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临床学科的导师在繁忙临床工作时要注意定期与研究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结合临床实践和难点热点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以导师相对成熟的选题为依托,规范指导,共同探讨,调研汇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研究生开拓科研创新思维,使研究生在科研能力深度与广度上有极大提高,最终推动研究生毕业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重视研究生学术成果与创新,建立有效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鼓励研究生将取得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会议发言交流,并积极向高影响因子期刊投稿;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厚积薄发的态势。同时,导师也应尊重学生的成果和工作,引入课题奖励机制,重视学生最为关心的毕业后问题,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避免后顾之忧。
(六)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专题研讨式教学蕴含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内在要素,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本科生的教学中,特别是在研究生的课程课堂教学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结合床旁教学、PBL等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发展、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74-82.
[2]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生产力的竞争。而生产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的智能水平的竞争,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因此,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竞争。但是,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如果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那将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将决定他的一生,将一个民族的创造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病而提出来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并以创新实践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
纵观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影响,是一种非常规范的循规蹈矩的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对孩子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显得比较薄弱。这样就导致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到较大抑制,创新能力差。学生离开了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就不知道如何走自己的路,无法适应将来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
教师是学生创新的主要培养者。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教育者,学校首先要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且自身更要改变教育观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讨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生物学研究表明,人从出生至一周岁脑部发育已经相当于成年人的70%,3周岁左右大脑发育完全,而从那时(或许更早)开始到成年时期,人的思维是非常独特的,是最易接受新思维方式的黄金时期。有关专家对近100年来的所有发明人所作的统计结果发现,发明人的文化水平在总发明人数中的分布是: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总发明人数的34%,高中的 占33%,技校占13%,中专占7%,大学占13%。可以看出:初中、高中和技校文化水平的人数占总发明人数的80%。由此可见,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中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抓住这一黄金时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随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原有教学模式下的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这门新兴学科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学生获取信息时最便捷的学科,它的教学有别于传统学科,它的思维方式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操作性强,易于打破了常规思维产生创意。信息技术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学生对软件的操作不同于生活中对实物的操作。这就要求学生打破固定思维模式,把生活中的事或物映射到虚拟空间上去,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同时,各种各样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软件的更新也以惊人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课教学进行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思维,具备创新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这种思想在信息技术教育初期曾经主导着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刚进入中国的时期,多数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更是侧重于技术能力方面,而忽视了教育本身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动态发展趋势,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单纯的技术培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力培养显得更加重要。教育者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是“教育”,它必须具有教育的全面性和引导性。1996年,“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个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必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不会拘泥于书本,也不会固步自封。他们社会适应能力强,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和不断进步的科学勇于探索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永不落伍。如果说掌握娴熟的技术是“授之以鱼”,那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最新的技术、设备、信息和科学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的收集材料,交流信息,了解最新科学动态。这些都为科学创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恐怕就需要一颗具有创新精神的头脑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创新思维就是要培养既有娴熟的技术又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创新教育为信息技术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之,教育大环境和政策,为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契机的前提之下,学生减了负,学生有了自由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科学意义的创新思维方面的活动。其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复杂,头绪较多,容量相当大,按现行部颁标准,信息技术课的周课时只有1-2节。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是不可能让学生把太多的知识牢牢掌握的。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不断实施大形势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学中的必然需求。所以,在现代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必要内容及任务。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应当以有效方法及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1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训学生创新思维重要性分析
首先,创新思维的培养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属于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够培养,可使学生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可使其在美术知识学习过程中积极创新,可对学生潜力进行充分挖掘,使学生潜力能够得以更充分发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其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使美术教学效果对提高。对于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美术知识及绘画技能,并且能够使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而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在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够使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新意。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使学生更好学习美术知识,从而使美术教学效果得以提高。第三,创新思维培养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美术素养及能力进行培养,同时也应当培养各个方面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不但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对创新思维进行运用,并且在其它学科学习中也能够对创新思维进行运用,可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及成长均具有重要作用[1]。
2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有效策略
2.1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对外界认知水平仍旧比较低,其思维仍处于感性阶段,他们主要是通过大自然及各种相关社会活动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合理教学氛围及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意识。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融入大自然,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真正体会大自然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描绘自己比较喜欢的景象,并且可通过美术工具自己创新自然景象,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较好培养。
2.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下,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经成为重要内容,也是必要任务。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心理特点及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有效激发学生想象力,通过不同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逐渐提高。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花草树木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绘画一些具备科幻色彩的一些植物,而这些植物并不一定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这对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美术水平,将多元化美术素材提供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对绘画素材进行自由选择,使自身绘画优势能够对充分发挥,使其创新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2.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对于每个小学生而言,其均存在潜在创新思维,只是有些学生未能够使其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从而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较好培养。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教师可对多媒体进行运用,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较好培养。比如,在对《美丽的天空》这一内容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同龄学生作品向学生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使学生创作思路得以进一步拓展,从而使学生创造能力得以提高。利用多媒体设备可展示精美画面,色彩比较鲜明,可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真切感受,可产生相关联想,这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均十分有利[2-3]。
3结语
在现代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学必然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小学美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应用多媒体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得以进一步提升,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2]唐瑜.小学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22).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让学生将创新思维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将文字设计与图形创意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文字的前身就是图形,最早的文字就是象形文字,而图形又比文字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想象空间。因此将文字与图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创造能力,还可以将图形的创意运用于文字中,突破文字本身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让文字不仅仅是作为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将它们赋予新的艺术含义,创造出更具有突破性的文字设计。将文字设计与其他设计相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字设计并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作为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与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相结合才能表现出它的灵魂精髓。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由文字演变而来,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将其他艺术和文字艺术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潜能,就可以创造出更具有艺术性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四、小结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教师
21世纪是知识创新思维时代,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非常重要。美术教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思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美术教学的需求。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同时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情境。研究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了解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施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在实施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创新,需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内容:(1)创新观念。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具备有效的创新观念。这就需要学生建立个性化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不能约束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成长。(2)创新思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基础。(3)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4)创新依据。创新不但要依据智力,还需要结合远大的理想、坚定不移的理念等情感为基础,不断的努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其主要分为几点:(1)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创新理念。美术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形式,需要对实际物体有很好的掌握,这也是意象的基础。意象就是对实际存在的事物实施记忆、总结之后获取的形态。大部分创造者的思维都是依据形象自观和理念抽象的结合获取。(2)小学美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创新思维能力。美术学科的丰富性和教学的多样化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更多的自觉思维能力、灵感和想象力。
三、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创新观念
在实际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起初要培养学生学胆提问、不断研究的习惯。在实际美术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按自身独特的观念和技能,建立特色。关注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促使学生自主观看、研究、分析。促使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训练,依据多样化的方向观察物体,并且突破了制度的约束,展现了新式的小学美术教育。
(二)创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境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际研究的机遇,起初要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支持学生提出观点,并且对其给予肯定,构建和平共处的师生关系,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不断地学习知识,以此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奠定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需要在教学中全面发挥学生的影响力,促使学生在优质的教学情境中建立有效的创新思维。
(三)构建完善的评价系统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更为关注教师的评价,因为教师评价的结果影响会实际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工作落实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作实施合理化的评价,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束缚,对实际学生学习的操作能力、研究能力以及积极性等实施全面化评价,同时还需要分析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在实际创造教学课堂的过程中,依据相关的信息,设定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课堂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依据竞争系统,对发挥较为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激励其他学生坚持努力,不断研究和思考。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初要教师成为创新人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获取新的教学方案,深入学习美术知识,全面充实自身的知R和技能。同时,密切科目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实施创作。
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起初需要以自己为警醒,对实际美术教学进行创新,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寻求最为基础、最为可靠的教学方案,促使学生依据教师为典范,不断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