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市场功能 失衡 融资功能 财富效应 价值发现功能
主流经济理论将证券市场看成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典范,代表市场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只有具备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参与者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规则自由地进出市场,才能达到证券市场的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这种自由的市场制度是证券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正是通过赶超模式在证券市场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论是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价值体系的形成则都是以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和宏观经济的判断为依据的,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必须以市场机制运行为基础,政府对证券市场功能定位不能超越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理性预期。
证券市场功能理论
(一)证券市场功能理论概述
现代金融理论对证券市场的功能研究是从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进行的。Shaw 和 Roadldian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著作中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在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Patrick(1966)认为股票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本存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券市场促进资本所有权结构发生变化,因而提高了存量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证券市场使新投入资本从效率低的企业或产业向效率高的企业或产业流动,提高了增量资本的配置效率。帕加罗(Pagano,1993)认为股票市场可以改变资本投入量和资本投入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其途径为:一是证券市场提高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水平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由于证券市场具有收集信息、促进创新、分散风险的特征,从而改变资本的边际效率,进而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阿替列和凡诺维克(Atie 和Jovanovie ,1993)在对40 个国家的人均GDP与股票市场运行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经济增长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amakrishman和Thakor(1984)推导出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最优激励合约,该合约提供了最优的风险分散和努力激励,并主要依赖于股票市场的信息。Laffont认为通过证券市场兼并是市场实现企业监控的重要形式,也是证券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Laffont(1985 )指出,证券市场使公司间的兼并更为便捷,接管的威胁将促使经理实现公司股权价格的最大化。这迫使经理必须关注其行为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无形之间使得兼并机制成为股东对公司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
(二)证券市场的功能
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功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都认为证券市场具有通过流动性分散风险、募集资金以及合理地使用资源的运行机制,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概括起来,证券市场功能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功能。股票市场是投资者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它将社会资金集中到优秀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宏观而言,一方面,单个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在选择企业的同时,也会引导社会资本向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集中,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价值发现功能。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的渠道之一。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信息,判断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和发展状况也就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出来。Grossman 和 Stiglitz(1980)认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一般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能力与精力去收集和处理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而证券市场对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有重要的影响。当证券市场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时,投资人越有动力去获取企业的信息,因为这种价值发现会通过证券市场而获利。
第三, “晴雨表”功能。一般而言,证券市场的波动先于经济运行周期:当经济从低谷开始复苏时,人们被压抑的需求开始释放,企业增加投资计划,投资者的预期好转、证券价格上涨,证券市场开始活跃;但当实体经济过热、“投资乘数”以及“加速原理”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预期又发生作用,在实体经济还没有明显收缩时,证券价格就开始下跌,证券市场开始萎缩。
第四,筹集资金功能。证券市场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和股票,为企业扩张筹集所需的资金,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证券市场这种以直接融资的方式为企业筹集资金同其它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满足了企业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推动了社会大生产的发展。
第五,分散风险功能。证券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使投资者能够迅速地实现资产转换,从而降低和分散风险的作用。Hicks(1996)认为证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转换的场所,同时又把分散的储蓄集中起来投入到长期投资项目,这种机制促进了技术的创新。Diamond 和 Dybving(1983)研究发现受到外部冲击时,选择低回报,但具有流动性的项目,比选择高回报但流动性差的项目更容易收回投资。Levine(1991)发现,在证券市场,受到外部冲击的投资者卖出股票,但并不会使企业受到任何影响。
第六,外部治理功能。股票市场的信息收集传播以及证券价格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外部约束,从而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经营好坏直接通过证券价格反映出来。经营不善的企业,其证券价格下跌,可能导致收购、兼并或重组行为的发生。Manne(1965)认为,股票市场让有能力的管理团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大量的资源,表现差的经理将被取代。即企业一旦不能为股东利益服务,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同时证券市场还会通过社会公众及舆论媒体对上市公司经营起到监督作用,使企业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的行为受到约束。
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失衡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超常发挥
融资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之一,西方融资理论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认为企业最优融资结构取决于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税收收益、破产成本对企业最优融资结构的影响。其中“啄序理论”,即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先内部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得到国外实证研究的证明。但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与啄序理论相背离,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首选股权融资,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内部融资(刘丹于,2009)。形成这一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融资结构原因,除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因素以外,主要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因为随着财政体制、融资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面临资金供给不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证券市场成为当国营企业筹集资金的工具。
我国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源于20世纪80年代地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全国统一证券市场形成以后,证券发行基本以政府控制的规模管理为主。特别是1996年后,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的制度特征越发明显。在全国统一证券市场形成后,特别是1996年以后,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的数量快速增加,筹资额不断扩大,证券发行市场已成为企业募集资金的重要渠道。1997年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到600亿以上。此后,发行规模不断增加,2006年达1000亿,2007年以后年均达到7000亿,其中2007年超过9000亿,2008年和2009年分别达到5000亿和8000亿以上(胡海峰、张琦,2010),2009年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开通以后,上市公司数量及融资快速上升。大型国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一次融资都在几百亿以上,2010年以来除主板市场股票发行以外,每周都有2-3家公司通过创业板或中小板发行上市。
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看,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不同于金融理论中的融资序列,表现为证券市场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首选,上市公司无论在是否需要资金、或者有不同融资方式选择的情况下,都具有强烈的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冲动。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上市公司最偏好股权融资;同时大多时候都具有融资愿望,企业法人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规模,而并不考虑投资与收益的关系,甚至在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从股票市场融资。
方光正(2005)通过大量的数据归纳,指出大部分上市公司融资超出实际需要融资,呈现过度融资行为。田娟(2006)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和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缺点。苑梅(2007)指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的实质是股份公司转制建制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国有股为主导的股东模式使中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软化,通过市场机制约束经营者的机制残缺和中介机构不健全。国信证券研究中心吴锋通过对171家样本公司的募股资金边际收益水平的研究发现,有96家公司募股资金产生的边际收益没有达到同期银行最低存款利息收益,可见一些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二)我国证券市场以投资为基础的财富效应和价值发现功能缺失
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看,证券投资收益不呈“正态分布”,大部分投资者不能获得平均的期望利润,且收益和风险不对称,投资者不能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2006年以前,证券市场大幅波动,投资者损失惨重。张维在《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化及其效率》中,对投资者损失的研究结论是:1994-2003年投资者平均每年损失281.35亿元,投资者所获得的股利远小于佣金和印花税,二者和为现金股利的6倍;根据大智慧网站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尽管2007年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但仍然有一半左右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上证指数由6100余点下跌至1600余点,两市股票市值从30多万亿人民币减少至20多万亿,大部分投资者仍然亏损。2009-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上证指数在2000-3000点波动,投资者也未从中获得应有的 “风险溢价”。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1996-2001年和2006-2007年两次比较大的“牛市”行情,但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整个周期看,并考虑到投资成本和资金机会成本,投资者并没有从证券市场获得应有财富增值。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特征比较明显。一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在世界上比较少见,政策、传言及各种“噪音”乃至机构的炒作或操纵都会导致中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导致市场波动频率高、幅度大;二是市场换手率较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年均换手率远高于其它国家;三是市盈率高,上海和深圳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都在20多倍以上,1996-2001年和2007年以来都在50倍以上,2010年以来通过创业板发行的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达100多倍,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四是持股时间短,大部分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者投资价值,而是看重市场波动,希望短期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时间短、交易次数频繁、交投活跃;五是A股与H股同股不同价,同一上市公司、同股、同权、同价的股票在上海、深圳和香港市场的价格相差甚大,尤其是小市值股票前者的价格大都远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丁宏术.中国证券市场功能、主体行为与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沛,白钦先.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兰军.股票市场功能演进与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张艳.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摘要:货币市场是各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各机构短期头寸的场所,它同时也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的重要场所。通过比较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货币市场的经验和政策措施,可以为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货币市场美国货币市场英国货币市场日本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这些短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还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融通短期货币资金供给与货币资金需求的虚拟场所,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以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资金不足为主要目的,其实质是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完成短期货币资金融通,求得短期货币资金供求均衡。它是以资金供求为前提,利益寻求为动力,同业竞争和风险为约束,以金融工具价格发现为结果,从而使短期货币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功能集中表现在:(1)货币市场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发达的货币市场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政策工具,并使货币政策迅速大面积的迅速扩散。(2)货币市场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货币市场实现着金融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基本功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基本状况,它的发展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3)货币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发达。①
一、货币市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措施
从世界主要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货币市场结构的发展已经比较完整,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等在内的众多子市场平衡发展。美、英、日的货币市场是世界三个最发达的货币市场。在英国,传统的贴现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美国的货币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境内外业务是严格分开的。相对而言,日本的货币市场则不如美英,由于政府的干预,资金是单向流动的,而且各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也是不一致的。
(一)美国货币市场
美国经济环境从70年代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利率波动不定,比如,在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波幅在1—3.5%,而到了70年代,波幅就增大到4—11.5%之间,80年代更增加到5——15%之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到20%),使得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高达50%,回报率为负40%。由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发现向社会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不能带来理想的利润,更由于严格的法规制度的限定,比如美国联储规定的较高准备要求,美联储体系通过Q条款对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等,逼使新形势下金融中介机构拼命予以业务和产品的创新。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s)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为了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1.鼓励金融创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美国早期的货币市场是指证券经纪人之间的短期拆款市场,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政府和其他经济单位对短期货币资金的大量供求,由于法律法规限制,美国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加上短期国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这是活跃货币市场的前提。
2.建立专业化的多种金融工具子市场。美国货币市场是由众多的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政府证券市场、联邦资金市场、商业本票市场、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回购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这些发达的子市场都各自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其主要参与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如联邦资金市场成为大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它们流动头寸的主要手段,它作为货币市场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对美联储扩大或紧缩货币供应量反应迅速,美联储把其市场利率变化视为货币政策的一种指示器,被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而联邦证券市场却是政府筹集短期资金的有力场所,也是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之主要场所。美国货币市场的多样性,使市场充满了竞争与活力,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市场的专业化使得美国货币市场向着深层次发展,为部门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使其参与者充分竞争。美国货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上几乎所有证券价格与利率完全由相应的供求状况决定。美联储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这种间接的经济手段对货币市场加以干预。证券发行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售,各参与者自由竞价,如国库券的发行。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自由发行商业票据,经过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充分考虑期限长短、风险大小、供求状况等因素后按质定价。并且凡是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都允许进入各子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4.建立配套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联邦资金市场与回购协议市场无流通市场外,其他的子市场都有与发行市场配套的流通市场,这样可以便于各种金融工具的日常买卖,达到调剂短期资金余缺、发现价格、为投资者保值理财的目的。在美国尤以政府证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最为发达。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货币市场运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②
5.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
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传统货币市场的主体,他们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供给和获得资金,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为中小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货币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基金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基金的价值签发支票,但基金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最早由美国创立,这与美国具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以及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是分不开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其资产规模、基金数量都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由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近100亿美元,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1982年达到了2300亿美元,到1993年底为5000亿美元,1977——1993年间的年均增长33%。特别是在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得快,因为在整个80年代,不管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还是不能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几乎均呈45度线的增长趋势,到1989年7月底不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达3240亿美元,几乎同时,银行承兑票商业票据、国库券和余额分别为620亿美元、4930亿美元和4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其资产在1991年达到5000亿美元。1996年大约有650家应税基金,250家免税基金,总资产大约为7500亿美元,80%以上为纳税的资产。其股份大约占所有金融中介资产的4%,而且在所有共同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中占25%以上。1997年达到1万亿美元。2001年达22853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上的巅峰。2002年,净资产规模调整为22720亿美元,基金数量下降为989只,投资者账户4540万个。可见货币基金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二)英国货币市场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有200多年的历史。货币市场分为贴现市场和平行市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贴现市场上金融机构以折价形式买卖未到期债券和票据,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市场上,都是工商企业向银行贴现,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英国则不然,各种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都在贴现市场通过贴现公司进行。英国贴现市场的主要职能是集中银行的暂时剩余资金,在最大限度内加以运用,同时消化国库券和公债,达到相互融通资金的目的。平行市场主要是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措施:其一,发展贴现银行和贴现公司,贴现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具有独特性,伦敦11家贴现行是贴现市场的核心。英格兰银行对这一市场进行直接控制和指导,也是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场所。贴现行是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唯一对象,其放款数量一般能满足贴现行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贴现市场通过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这种流动性保证反过来又保证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稳定。贴现银行成为英格兰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缓冲器,也是英格兰银行向商业银行及投资者传导其货币政策意图的渠道。其二,发展平行市场,使其自由发展,扩大市场参与。平行市场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从1996年开始金边证券回购市场也正式运作,该市场包括回购协议市场和金边债券借贷市场,它是一种批发的专业市场最低交易金额在100万英镑。目前的市场参与者有清算银行、大的欧洲银行、贴现行、金边债券造市商、国际证券公司。该市场参与者或者直接交易或者通过经纪人来交易。回购协议利用中央金边债券局清算系统进行交易的结算。1997年11月,金边回购协议金额达720亿英镑,金边债券借贷达240亿英镑。③在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中,国库券是重要的信用工具之一,其市场利率也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基准;国家对平行市场没有干预,利率变化完全由资金供求决定。其三,货币市场上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浑为一体,表现出货币市场的开放性与国际性。英国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欧洲货币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融通资金,必然要对国内的货币市场进行渗透。
(三)日本货币市场。
亚洲国家中,随着几次金融改革的进行,日本的货币市场最近几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货币市场发展的主要措施有:
其一,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日本的货币市场构成体系发展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7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市场很不发达,市场交易工具和交易范围都远不如美国。但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创新,货币市场迅速发展。除原来市场更加规范化外,其它新子市场不断建立和发育。1970年货币市场体系中增加了票据市场,1971年增加了东京美元市场,1979年增加了日元可转让存单市场,1985年又增加了日元计价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市场信用工具不断增加,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发展。可见,金融创新构成了一国货币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完备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二,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在金融改革过程中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
其三,日本允许货币市场向各类投资者开放。日本的货币市场分为银行间市场和公开市场。银行间的市场只有银行可以参加,包括银行同业市场和票据买卖市场,以及从1987年起开放的东京美元拆借市场。在公开市场上,个人、企业、政府都可以参加,它包括债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无担保票据市场、政府短期证券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以及以日元计价的银行承兑票据市场。据1995年统计资料,日本货币市场交易总额达107万亿日元,其中主要比重如下:银行同业市场36.2%,票据买卖市场占9.3%,债券回购市场占10.5%,可转让存单市场22.8%,短期国债市场占11.4%,无担保票据市场占9.8%。④
日本货币市场虽然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日本的货币市场与英美相比,其发达程度和公开程度还存在差距。由于各货币子市场的参与者的差异以及中央银行对其干预程度的不同,使日本货币子市场的利率水平不一;中央银行只能依赖部分货币子市场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履盖面和传导途径不如英美国家;⑤英美都有发达的国债市场为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控经济提供条件,而日本虽有类似于英美国库券性质的日本短期政府债券,但其发行方式不是公开招标方式,而是定率公募。由于发行利率限制在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和日本银行再贴现利率水平之下,使短期政府债券失去吸引力,日本的短期国债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中央银行只能利用短期证券来稳定货币市场的季节性波动,而无法利用它来执行货币政策。
二、各主要国家发展货币市场政策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就货币市场本身的建设而言,我们可以总结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市场共性特征如下:
第一,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和创新信用工具,开拓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体现货币市场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场交易对象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信用工具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带动货币市场结构体系的改善,而且使人们有条件对各子市场上各种信用工具的风险与收益进行比较并做出选择,其结果必然使市场交易深度不断拓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建立一个子市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每个子市场各司其职,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并为其主要参与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同时各个子市场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位发挥货币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功能;也才能方便中央银行在几个子市场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实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贯彻货币政策的宗旨,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
关键词:小微企业;租赁服务
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撑力量之一,在增加就业、拉动内需,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效益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思路,开辟和拓宽符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性的融资新渠道。发展融资租赁,对解决中国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现代融资租赁的功能
现代租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特殊的功能。现代租赁的功能,从宏观上讲,具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三大功能。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功能是指,在投资消费旺盛、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控制融物的条件,抑制过度、重复、不合理投资和消费;在投资消费不足、经济萧条时期,通过扩大融资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防止通货紧缩,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作用。
现代租赁的功能,从微观上讲,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九项功能。此外,现代租赁还有一个特殊功能――规避功能。所谓规避功能是指,可以绕过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贸易壁垒。其融物功能可以避免金融监管,其融资功能可以避免贸易壁垒,因而成为促进一个国家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比如,制造企业集团如果设立了一个自己控股的租赁公司,或与一家租赁公司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租赁公司不仅可以成为集团进行统一规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运作平台,还可以通过对外租赁获取额外利润。集团就可以将所属企业适合租赁的设备统统剥离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委托给合作的租赁公司,再采取租赁的方式由租赁公司承租给所属企业,集团出具履约担保。所有租赁资产统统记人租赁公司或集团的固定资产,增强企业的抵押融资能力。采取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内统一调配,充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设备统一提取折旧,有利于合并纳税时,统一做纳税扣除,最大限度地消化应税额。集团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租金,均衡所属公司的利润水平,促进各所属核心企业均衡发展。集团采取信用担保杠杆和资产抵押,提高和利用了租赁公司的负债资源,设备使用企业可以大大降低资产负债比例,简化财务管理,有利于对企业经营效果的考核。从微观上讲,具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功能等。正是租赁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殊功能,使得现代租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定位分析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融资租赁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优势说明融资租赁业市场应定位于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只有把主要资金和精力集中在为广大小微企业技术更新和改造提供支持,而不是为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的大企业提供服务上,融资租赁业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先将融资租赁的市场切入点放在新兴行业的小微企业
应向它们出租关键的、价值高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越具有通用性越好。这种考虑是因为:第一,新兴行业的小微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由于它们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信用记录,不容易向银行取得贷款,而它们又急需资金发展,所以,融资租赁这种方式对它们很具有吸引力;第二,新兴行业的小微企业有较好的赢利前景,信用风险预期总体上不是很大;第三,尽量出租关键设备,由于存在很高的生产重组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优先考虑租金的偿还,降低了信用风险。
2再将发展重点放到传统行业的小微企业技术改造
这当然得有几个前提,第一,融资租赁公司对市场环境和运作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能够有效地控制损失、降低风险;第二,能够争取到国家关于这一块业务的优惠政策,最好是能够得到国家的信用担保。在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是任务的重中之重,只要政府能够认识到融资租赁可以是一种可操作的、能够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实现的工具,一定会采取一些倾斜的政策促进融资租赁事业向传统产业的改造的方向发展的。
三、融资租赁服务创新思路
(一)融资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厂商)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购买现代租赁,可以诱导出多种变体,如转现代租赁、售后租回现代租赁、一站式按揭式融资租赁等。“一站式按揭式融资租赁”是指企业只要通过了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联合审查,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设备,首期付款只需20%,在承租期满后,设备就永久归企业所有。按揭式租赁融资模式最大的受惠者是小微企业,因为这种融资方式门槛很低,只需交付所需设备款项的20%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得到100%的使用权,且不需要设备、厂房抵押和第三方担保,而且所费时间通常只有申请银行贷款的一半。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融资有前提,就是企业的信誉好、项目前景好、有还租能力。按揭式融资租赁把金融、贸易、生产三者紧密结合。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有效叠加,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形成一个由“制造商―承租人―政策性担保公司―租赁公司―银行”等相关方面“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超大价值链和信誉链。
(二)融资租赁交易形态创新
融资功能是现代租赁业务最基本的功能,但过去我们把这一基本功能异化为唯一功能。租赁交易所可以是物理形态的也可以是虚拟形态的。虚拟形态的即为“网上租赁交易所”。网上租赁交易可能是当前最先进的租赁交易形式。在租赁交易服务网站上,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租赁交易双方在线浏览,离线交易,将网上信息转化为实际交易行为,采用第三方安全交易保证金结算方式进行结算,使租赁交易从业务咨询、双方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到进行贸易的全过程在网上实现。
“中国应该探索电子商务与融资租赁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其好处是:第一,带来了全新、平等的竞争规则。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被因特网连接起来,为租赁业提供了全球性的巨大市场。电子商务赋予租赁业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和全新的竞争规则,即租赁公司无论实力和规模大小,在网络上一律平等。许多租赁公司纷纷在网上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第二,带来“AAA”式服务理念,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租赁服务方式。第三,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租赁公司突破传统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阔的虚拟化租赁空间,创造出网络租赁、自助租赁、无人租赁、电话租赁等新的服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的租赁商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租赁公司在技术、维修、配送等方面的优势,仅靠少量的知识员工,便可为数量巨大的顾客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服务。
(三)融资租赁业务的创新
1融资租赁标的物形态的创新
租赁标的物是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租赁合同当事各方权利义务的共同指向,在常规的融资租赁合同中只要:(1)租赁标的是特定物;(2)租赁标的是非消耗物,一切动产和不动产均可构成标的物。这其中没有提到无形物。在美国,融资租赁已出现了一种更新的形式――知识产权回租,即出租人购买目标公司的一项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后,目标公司再将该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租回,租赁期内出租人保持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具有将该知识产权买回的期权。知识产权回租具有两个优点:第一,知识产权创造者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大量的运作资本,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二,通过买卖行为,使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到体现,促进知识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在融资租赁产生之初,设备多为满足特定承租人需要的专有设备,而随着融资租赁的深人发展,特别是经营性租赁产生以后,出租人为了充分发挥融物的特征优势,承担了处置租赁资产残值的风险。为了实现对租赁资产残值的最优管理,即在残值处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出租人不得不对租赁资产实行专业化经营。在厂商租赁中,因其经营的是本企业生产的设备,也自然具有了专业化的特征。同时,要想规避租赁残值的风险,提高其流动性,按照通用性越强的设备,其流动性越高的市场规律,经营性租赁中的资产还出现了向通用性发展的趋势,如专营交通运输工具的汽车租赁、医疗设备租赁、IT产品租赁等。此外,由专业化和通用性特征所决定,将这类租赁资产的维修、保养交由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出租人管理,其实际成本有可能低于由单个用户自己管理时的成本,所以,需要对租赁设备的维护、保养提供专业化集约服务的设备,也成为融资租赁资产的一种主要类型。
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设备的价值实际是硬件与软件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硬件与软件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有的情况下,在一套IT设备当中,软件价值所占的比重已远远超过硬件的价值。所以,由于IT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无形资产之一的软件也开始成为融资租赁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也可以成为融资租赁的标的。
2融资租赁租期、租金设置上的创新
租赁期限不再固定,而是根据承租人的收益状况,确定大概的租赁期限,直至折现后所有的成本回收完毕为止;租金不再是固定的等额支付,而是根据承租人的经营状况而定。近年来,国外融资租赁业发达的国家开发了许多租赁新产品:收益百分比租赁、结构共享式租赁等,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都源于对租赁业务的大胆尝试。
3设备来源渠道的创新
供应设备的可以是生产设备的厂商,也可以是设备的主营商,甚至可以是设备的当前使用者(以融资租赁方式转出被淘汰的或闲置的旧设备)。当前设备来源渠道应侧重目前大量闲置的国有设备。目前在中国国有企业中,设备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占33%,其中属季节性等原因正常闲置的不到1%,闲置时间在五年以上的占59%,闲置与利用率不高的设备中技术水平先进、质量良好的占745%。运用融资租赁方式来解决这些闲置的设备,一方面能提高现有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降低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成本,同时,还能减轻小微企业的租金负担。
(四)融资租赁交易退出机制的创新
由于租赁公司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所以经常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由于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缓慢,租赁公司没有更多的稳定的资金用于新的项目,从而造成一部分潜在的租赁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常规的现代租赁交易只有在全部收回租金时才完成了从物化资产变为货币资产的循环,租赁期满收回租金,已成为租赁公司租赁交易事实上唯一的退出通道。退出渠道单一,不允许现代租赁公
司进人资本市场,现代租赁债权不能走人市场,现代租赁资产难以变现,缺乏资本金经营,是当前租赁公司共同面临的“瓶颈”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租赁证券化不失为一种好思路。租赁(债权)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或租赁债权),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债券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资金流动方向是,租赁债权的拥有者(租赁公司)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租赁债权卖给租赁债权证券化的机构(中间商),从中间商那里取得销售租赁债权的资金,然后,由中间商以这些债权为抵押,发行租赁(抵押)债券,二级市场的中介机构把证券化的租赁债权销售给投资者,从最终投资者那里取得销售租赁抵押证券的资金。这种租赁债权抵押债券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公开发行或通过私募形式推销给投资者。租赁(债权)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增强租赁公司资产流动性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吴慎之强化融资租赁:小微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2]梁飞媛发展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租赁的若干意见[J]商业研究,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