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想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国际各种先进理论、设计理念的影响,我国环境设计的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理论借鉴与堆砌,经过初期的环境艺术教育的探索阶段,逐渐摸索出一条融合哲学、艺术、物理、心理等多学科的设计教育理论,此时的室内设计风格多样,并且注重对设计功能的开发,重点突出了人文情怀。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本属于精英教育的设计师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虽然我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晚,但是发展仍然很迅速,特别是近些年来房地产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室内环境设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定位
纵观中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虽然来源与外国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但是随着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的发展与传播,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满足了国民对生存环境品质的追求,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目前我国需要发展能够突出我国民族个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环境空间设计能力,因此我国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培养人才的教育定位上面要随时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三、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综合院校以及理工类、建筑类、艺术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都开设了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随着室内设计热度的增加,很多高职类、中专类院校、电大、成人教育也都开设了相关教程,随之而来的是大量专业毕业生的层次不齐,教育精力不足,使社会需求与专业人才无法构成良性的发展关系,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广大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从业者、教育者予以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1、艺术设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问题。中国式教育历来侧重对理论的学习,而忽视对理论的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具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教学体系,对构建人才的培养计划十分重要。
2、未来发展问题。从目前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趋势来看,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教育理念都不成熟,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对人才培养的可投入资源的分配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对学生乃至整个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未来发展目的盲目,这样不仅不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也使人才培养事倍功半。
3、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艺术设计是对思想与技术都有严格要求的双标准专业,很多行业的优秀人才没有到学校进行教育活动,而各高校的专业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行业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障碍之一。
四、优化我国目前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策略与对策
1、正确认识时展的背景。21世纪是信息快速发展、告诉交流的时代,因此为了优化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计划,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正确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交流的时展背景,不断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交流,加强对现代新技术的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时尚因素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装饰设计的精髓,使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能够保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例如在培养建筑设计人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及时发现国际市场的变化趋势,同时关注国内外各种关于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比赛,通过比赛与实践达到检验设计能力的目的。
2、深化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的改革。为了使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发展跟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进行革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趋势,通过学习优秀设计作品总结成功经验,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设计教学的具体内容落实到与教育管理、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中去,只有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推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从而促进整个学科的教学工作的改革。通过定期举办建筑室内设计交流会、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分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扩大学生的设计思维与设计视角,特别是目前很多电视台都引入了室内设计真人秀节目,在激烈的游戏竞争与能力考验中锻炼紧急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丰厚的奖品对于参赛者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3、调整师资结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资队伍的水准是推动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建设与经济社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完善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知识结构迫在眉睫。每一个高校都会有本专业独特的发展方向和发展优势,通过定期的教师交流活动,促进信息的交换、深化,为广大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头脑风暴”,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并用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影响带动设计专业的学生。除此之外从专业的建筑装饰设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传达最新的行业资讯,各个院校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创办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培训班,聘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授课,使设计专业的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社会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在培养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基本设计技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实现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实践机会,形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转换。
5、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同时还应带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能够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的人才教育体系。例如在做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时,也要加强对群众审美情趣发展的分析,根据需求的变化调整设计理念,这样在完成设计工作之后,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身事业的价值。
6、完善竞争机制。有竞争才能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势头越强劲,行业内竞争压力也就越大,在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他们保持最具有设计活力的状态,从而设计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为了完善竞争机制,学校应该对选的人才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实力优先提供就业机会或者出国深造的机会等等,提高竞争的成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否则过度的竞争压力会打消学生的设计激情,影响学生事业未来的发展。
7、构建理论、实践、就业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机制。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对于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理论只是培养机制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优化就业的培养机制,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人才与教育的资源,积极组建由师生共同管理的设计室,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后能够及时落实到实践中,并且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设计团队中体验设计的乐趣。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景观设计;系统
Tak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systems thinking in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the city
Abstract: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where the human liv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existence in space. It is the intermediary contact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s well as specific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natural broad background. Therefore, in the design of city landscap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to achieve re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e should fi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ings with the method of 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ory and give the landscape design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ory.
Key words: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Landscape design;system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与环境最密切、最具体的物质交换与情感交流的地理空间。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里,建筑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人类的能力已经发展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之上。尤其是近些年来,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日益短缺,污染加重,人居环境不断的恶化。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于人居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己的贡献呢?现在许多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大多是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者忽略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的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望,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吴良镛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出更符合人类理性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于环境的设计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城市人居环境景观是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以物质元素构成的景观体系,是居民、发展商和城市共同关注的对象,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一种外在参照,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是人们户内活动空间的延续和补充,是供人们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最好办法;环境景观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理应满足人们生活的一般要求,立足“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师应多考虑心理和情趣的景观要求;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还应表达物质景观的历史或文化底蕴;场所的地域特征、典故等,将赋予景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我们在设计城市人居环境景观的过程中,应该用人居环境的科学方法论去思考,在这里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含义和核心。
一、 人居环境科学
1993年,吴良镛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而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个侧面。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 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 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 居住氛围。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正如道萨迪亚斯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因为城市仅仅是人类聚居中的一个要素,所以城市规划不能独善其身,而应该与建筑、地景等学科同步思考。根据我国当前情况,在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实践中,要将三种融合贯通综合的进行设计。
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它的融合与发展离不开多种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要借助各种相邻学科的渗透和扩展,来创造性的解决实际中繁杂的问题。我们应视为一种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使其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同样也会得到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 城市人居环境景观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之都带来一些许多环境的问题,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性,但是纵观我们城市整体的发展,城市景观与建筑仍然显得不协调。景观设计没有呼应居住区的整体设计风格,硬质景观同绿化等软质景观不协调。因为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的造园方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方法。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还停留在以前传统的模式,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等不能很好地沟通与协调,通常是先规划好房子,再做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筑风格与景观特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给人一种自然、舒适、融洽的感觉。由此看来,我们的设计师们不能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把房子像种树一样种进去,而应用建筑去巧妙分隔和围合空间,使建筑和景观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中。
三、 案例分析――南京城市环境景观设计
南京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以“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江滨城市”为指导思想。
对于南京这座人口众多、土地稀缺、人工与自然的矛盾相当突出的城市来说,有机整合的理念尤为重要。城市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南京所具有的“水”和“绿”等自然景观要素,通过对其进行增量改质和空间组织,以恢复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同时交通要实现立体化、除地下、空中和地面交通外,还要开通水路,体现烟雨秦淮的风雅。所有的电线要入地,即“净空”;所有的地下管道要统一部署,综合利用。
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坚持方便人、服务人、取悦人的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依据的原则。城市景观河建筑形式的塑造、从人的感知和情感的立场出发,研究人的尺度、人的视点、视角与建筑物实际尺度的关系。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纽约的区划规法就规定,每10平方米的广场必须配备一个座椅,每15平方米的广场需要种植一颗乔木,于细微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南京的市民广场也可参考这种做法。在环境景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更多地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塑造独特的南京人的个性。
在园林绿化上,重视街道绿化和居民区绿化;与市区内众多的河湖水面、公园、山林绿地紧密结合,形成城市绿化系统,而且还把近郊的风景区和山林绿化带延伸融入市区,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四、 如何进行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 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 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 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4.1 注重环境景观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
崇尚历史、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随着历史文化等主题的不断升温,设计师们不再机械的照搬西方园林模式,甚至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和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与地狱特色。如青岛的“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的“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的城市布局体现了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的“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
4.2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要求设计者必须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 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 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4.3 强化生态设计的理念
显露自然作为生态设计的一个重要原理和生态美学原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生态设计还强调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参与设计过程。生态设计是人与自然的合作,也是人与人合作的过程。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生态设计。所以,从本质上讲,生态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溶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结语
21世纪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的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付诸实际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正如古人所说“天人合一”。
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 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2]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
[3]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
关键词:环境设计;信息环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5-0254-01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环境是由信息操纵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社会价值尤显其重要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人类生产方式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人类行为对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运动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形成对比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我们不能不作出调整思维的新方法,基于人的信息在传播中的社会心理,在其设计战略的主要特征中作出新的探索。
1 人文理念是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要求
在信息时代,人类正处于中心地位。这是因为,第一,组成的人工环境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基本条件,其实质是一个渐进的高度智能化,信息技术,虚拟化种类,高效的人造环境。二是社会环境是基于人际交往,合作之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但在今天日益密切的人际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相互客观地组成了强大的相互依存的空间距离,最后,自然环境是一个无法抗拒实物和无法逃避人类的所有其他强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的权力,自然环境越来越受人类高智能,高效率生产活动的改变。作为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天然能源是难以弥合的矛盾所在。在其空间环境造成人力资源的,这种浪费越来越多的矛盾进一步严重恶化人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人类生存的各种因素,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其主要的位置。在信息社会中,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在加速发展,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人们的疲劳,最大限度地满足是信息的交流内容。
2 信息社会中应采取的环艺设计之策略
2.1 全面兼顾、以人为本的环艺设计的策略
在信息社会,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能够解决,处理好人际冲突的出现以及扩大内需相关的人际关系,即空间安排和组织,尽可能合理把握好对距离和个人空间的措施。根据必要的条件,设计人员可以适当减少人际交往的距离,以提高人们的交流面对面会议的机会。在办公环境设计,根据形势需要,你可以使用一个“半封闭模块化”空间形式的设计,同时考虑到如何安排一个单独的办公娱乐空间,我们齐聚宽松,舒适的空间。 “以人为本”的设计哲学,也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注意到人需要精神的层面。
2.2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开展环艺设计的策略
现代社会由于高科技,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和支持选择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在一个新材料,新工艺下对室内和室外环境,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安全,舒适,愉快的环境下需要有良好的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安全得到保证。目前人们的家中,更注重智能化,系统化和集成功能,如可视对讲,防盗报警器,磁性细胞内联网,以及窗户,门传感器,红外和其他防盗探测器的系统设置。当然,还有许多对安全系统不甚满意的业主,它也是追求个人的设备,如把家里的水煤气,照明,电力,本地声光报警,如家庭远程查询电话远程人类服务和其他项目。总之,发达的信息社会,沟通及方法,可以保证提供科研的最新发展咨询,而且还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愿望。因此,我们应对新材料,新技术有敏锐的观察力,设计师在环境设计上作出决定,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实用心理学和科学幻想的精神审美需求。
2.3 追求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我们知道,在许多情况下,建设是一种破坏,成果的代价是牺牲。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综合的设计,从大小规模,思维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长度,注重“以人为本”,必须努力确保“环境为本“的工作点。在设计过程的实施,我们应该作为出发点,设计出绿色材料,环保,节能和新技术并充分利用,对空间的利用效率和灵活性重点把握。对空间的灵活运用,我们必须有一个蓬勃发展的设计目标,尽可能设置到默认的机制,如那些在目前的办公空间,空间灵活运用能力,也应该预料到良好运作环境,今后的转换商业环境亦可以使用,有必要在环境设计或实际意图的组成方面下功夫,应该很容易掌握安装材料和技术,这是今天环境的设计得以循序渐进发展的方式。
3 结论
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设计方兴未艾,所以需要社会思想的指导。时代选择了信息社会,我们的环境,美术设计师创造更美好的社会应当承担历史责任,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词】以人为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理念;重要性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它是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对设计对象所做的有目的、有意识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任何设计都有自己的专业属性,环境艺术设计就是以不断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任务,为不同国家、民族、地域、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使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令人满意、舒适的环境空间。人的行为需要影响着环境空间的使用。我们生活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称为原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在原空间的基础上,把构成空间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和排列,创造出适合特定群体参与、使用的具有其自身特点的环境空间。空间的使用功能即环境空间的使用性,环境能否满足人或人际活动的基本需要。
人的行为需要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的需求为衡量一切外部事物的基本标准,就是注重人性、人格和能力的完善和全面发展。任何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我们水土流失、沙漠化不断扩大的今天,我们要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这门科学艺术服务于人类,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断为人们创造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环境的主宰是人。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使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人们也会提出不同的‘舒适度’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在环境中生存,会对环境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适应和改造,环境空间的使用者是人,使用者国度、民族、文化背景、所处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决定了不能简单地将一个环境照搬到另一个地方。但这并不是让大家摒弃自然,而是在遵守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更应该考虑到人的使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最大限度地适应人的生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及其规律,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需要的生存生活环境空间。在人和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中,人是核心,因此环境设计理所当然应“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空间设计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安全、高效、便捷地进行日常的学习、工作及其它活动,保证人在各种环境当中能够顺利、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此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2、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把工作生活在期间的“人”的精神需要作为依据,把特定环境空间中的人的情绪或感情要求纳入到整体设计构思中,重视人的心理感受满足人的心理要求,满足个性化的情感与价值意义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3、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的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含义:
第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环境”所指示的范围:一方面指室内空间环境、视觉环境、物理环境、心理环境等;另一方面指自然环境、建筑室外环境等的有机组成与融合。
第二,室内设计的核心是“人”,这就决定了室内设计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要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为“人”服务,并能为“人”感知、理解并为“人” 所接受。体现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就要求室内环境艺术的创作不仅仅要注重视觉效果和设计主体的情感表现,而更要关注期间生存并生活着的“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生活环境空间”。
室内设计首先要符合人体尺度的基本要求。特定地域的物质空间为人类提供了建筑室内与室外、城市与自然等相互渗透的硬质环境,建筑内外的空气、声、光、热等的传递与变换构成软质环境。“软”、“硬”环境因人的参与而产生场所意境。这样在场所中就包含了景观的自然美和人工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意境美因人存在、因人而异。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营造环境氛围时的使命并不在于完全满足人的视觉心理享受,而在于营造一个令人心动的超越视觉审美的体验:环境中造型、色彩、空间宜人的比例尺度,材质肌理、家具、绿化、陈设等给人的良好感受,都体现了人性化关怀。此外,室内设计还要适应特定空间特定人群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例如设计中要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人群,根据其特定的行为特征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为老年人夜间活动而设置的感应灯;卫生间里设置扶手与急救电话;用防滑地板代替光滑大理石;房间里设置双极开关等等,对人性的关怀要体现在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当中。
4、室内空间的“意境”是空间的品位与气质的升华与传达,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磁场力”,是外化空间的“灵魂”,它更多地强调人的参与,以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最终目标。设计者应该特别致力于激发人们更多的互动及多种空间元素的组合而给予室内空间更大的自由,应着重于空间与使用者的对等性。空间之构成及表现之手法,可借由设计者的创造性思维及多元化的设计元素,衍化出最能融合使用者本身独有生活及空间的存在形式,以艺术设计的形式传达空间的“意境”,以取得美学与舒适的最大平衡。室内空间设计应该最大限度地追求人与空间的情境互动,设计师可以赋予空间更多的幻想与力度。二者的表现可以摩擦出强烈的不可抵挡的魅力,充满了新奇。多变的设计,呈现着短暂而又永恒的视觉印象,人们去触摸它,翻阅它,改变它,组合它们,分离它们……室内空间在静态与动态的相互来往穿梭间,必将产生奇妙的吸引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的是一种“过程”,过程中的所有元素进入人们的感觉系统,构成人的感官体验,而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认知也是由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符号共同承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动态地组织空间的设计元素,让人们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对象和尺度。室内环境艺术创作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为了使“人”与围合人的“空间环境”构成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双向过程。人塑造着室内空间,空间又影响和塑造着生活和生存于其中的人。二者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决定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平衡的相对“关系场”。因此,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仅是营造一处赏心悦目的优美场所,更为重要的是充分考虑“人的不确定因素”。
参考文献:
[1] 孙晓利. 现阶段以人为本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探析[J]. 江西建材. 2015(09)
[2] 蔡云. 人性化设计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2)
[关键词]:生态 环境 建设 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态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必然要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相关的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等,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和部门做了大量的尝试,但见效甚微,生态环境仍然呈现结构型、复合型以及压缩型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进站后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2.1要加强对承包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始终贯穿于全过程,每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影响下一道工序。因此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应抓承包人的内部管理,督促承包商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定期对其质保体系进行审核。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还应不定期地对承包商的质保体系及工作情况进行审核,条件不满足的要求补充完善,以利监督。在开工前,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还应要求所监理地区的旗(县)、苏木(乡)的施工单位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控制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由各苏木(乡)的领导或是总技术负责人牵头负责,从苏木(乡)到施工队、作业班、组逐级明确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制定的质保体系要求对施工中的各道工序如落实地块整地栽植播种抚育管理后期管护等,要有具体实施的保证措施和内容。开工后要求施工单位、作业点按其制定的质保体系运转,督促各施工单位或作业点把好自身的质量关(工序关)。对每一施工队、作业点都要求派有相应的技术员,并担任专职质量自检人员。凡工序检查、交验等质量工作均要求先自检,合格后再抽查(必要时可共同检查)。但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不可代替施工单位自检,以免让施工单位产生依赖性,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由上到下的管理体制。
2.2抓主要工序、抓基础数据
要确保生态建设工程质量,要对国家负责,原始山头、地块的复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设计部门拿出设计后,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督促承包商(施工单位)尽快复测。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则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抽查,且将所检查验收的小班,现地勾绘到大于或等于1:25000的地形图上。当现地勾绘的小班与施工设计图或验收图位置、形状基本一致或是在允许误差内时则认可,否则以现地调绘求算的为准。当抽检的地块合格率未达到合格要求时,则应及时全部返工,且逐级上报,并要找出原因。要使生态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生态环境建设监理必须要抓好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选用苗木、种子的质量检验(苗木生长发育状况及苗木分级等)。对造林种苗、苗木、种子要求“一签两证”(标签、检验证、检疫证)齐全,质量要达到国家有关规定。因此在承包商进场后,要求立即寻找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的苗圃、种子基地。对于生态工程拟用的苗木、种子应对其来源进行认真的考察,且要求场家提供相应的合格证和出场证明。场家提供的样品与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苗木、种子要求一致。生态建设监理工程师要按照规范频率对各种苗木(草)、种子进行抽检试验,同时督促施工单位自检。通过自检、抽检加强对苗木(草)、种子的管理。对那些“无证、无签”的苗木(草)、种子及不合格的苗木(草)、种子坚决清除出场,以确保用于生态建设工程的所有苗木(草)、种子和完成的生态工程都是合格的。其目的就是凭数据说话,靠标准化控制工程质量。
三、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
3.1加强领导
依法治档,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意识。各建设项目法人及相关单位都应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的重要性,加强领导,将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纳入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纳入项目质量领导责任制中,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制度,统筹安排档案工作经费,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坚持建设项目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具体做到“三同步”:一是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就应及时建立档案工作。现阶段,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档案工作也应纳入合同管理,在签订建设工程有关合同、协议时,就对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在检查落实建设项目实施及工程进度与施工质量时,要同时检查落实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情况。三是在进行项目成果鉴定和工程重要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时,要同时审查、验收项目档案的内容与质量,确保工程项目档案的系统、准确、完整。
四、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研究
4.1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效益评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一套能客观、准确、全面并定量化反映工程效果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类:即效益指标体系和结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果的内涵和外延。效益指标体系反映工程在一定时期可达到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及三者的综合效益,它是在结构指标评价基础上,对生态工程的各种效益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构指标体系是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及经济技术结构。它反映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特征,揭示生态工程各种措施及土地利用形势、经济结构及其各层次技术是否协调,决定着生态工程总体的功效水平。
4.2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效益评价方法
定性与数值形式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加权综合指数法:对每个评价指标定出评价的等级,并用分值(0~10)表示。将评价指标所得分值采用加权法累计得工程效益总得分值,按总分大小排序,以决定对象的优劣。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计算,而且反映了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但个别因子对效益的影响反映不敏感,这是因为在指标权重分配较均衡和指标较多时,加权和掩盖某些真实现象,漏掉了某些重要信息。(2)加乘综合指数法:首先计算各类指标子因素的评分值之和,然后将各类指标分值连乘得总评分值,并按分数多少排序,确定优劣。
五、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优化空气质量。绿色植物是自然的氧吧,只要有阳光就可以持续产生02,同时也可以持续消耗c02,所以园林绿化可以提高空气中的氧气比重,起到清洁空气,优化空气质量的作用。据研究显示,阔叶林、白桦林、刺槐林、夹竹桃、桂香柳和美洲械还可以消耗空气中的HF、N02、醛、酮等有害气体。(2)美化环境,修养身心。我国的园林绿化历史十分悠久,很多描写园林美景的美好诗篇流传于世。每当春季来临人们都有踏青的喜好,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城市中进行园林绿化不仅点缀了城市风景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游玩观赏的好地方。种植的一些古树名木更可以增添城市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文明程度。
六、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德工程,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目前,国家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环境基础建设工程在我省实施了近3年,并将继续进行,各地都在认真总结过去单打一治理模式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经验。根据我们近3年来参加生态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的实践,体会到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1]夏媛.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造价控制[J]. 东北水利水电,2014,05:57-58.
[2]李双.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科技致富向导,2011,14:181.
[3]刘军. 关于园林绿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几点思考[J]. 吉林农业,2013,0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