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设计思维;视觉元素;想象力

所谓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一种凸现人类新思维和影响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实际体现;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动势,去打破旧的或固有的精神桎梏并创造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奇思妙想的设计品,为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所用,这就是思维的创造力,同时,创造性设计思维更是依附于人类的生活、行为、需求、理想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思维体系,它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又以视觉设计的方式传达出新思维的具体内涵,从而,使视觉设计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各种欲望和思想。因此,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才是让视觉设计体现其真正价值的内在力量。

一、创造性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的相互关系

设计思维,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性,同时影射出愈来愈多的文化概念和时代概念。在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变奏中,视觉设计从形式上的二维转变成理念上的多维,从静态到动态,从动画到游戏,从视频到网络等等的宏观拓展和微观蔓延,已经跨越了它原有的形态,打开了设计从平面到空间,从单一表现到多元整合的新领域,新形态和新观念也随之产生,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创造性设计思维是我们得以在这个领域里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设计思维与视觉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设计思维直接引导着视觉传达的信息含量以及信息传递的视觉形式,视觉的表现则要充分表达出设计思维的内涵和整体构想的可能性。这里就自然涉及到一个新的领域——视觉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新思维被经过艺术化处理的视觉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进而强化视觉形式的可读性和吸引度,增强视觉表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才能更准确更深刻地意识到一种创造性思维诞生的真正价值和实际意义。创造性设计的思维过程就是视觉再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和挖掘事物间显性或隐性涵义的过程,是将这些内涵进行重组、重构和置换的过程。设计是一种对思维的视觉表达行为,我们对设计的理解就是对视觉图象和视觉语汇的破译,对设计的感受即是对视觉表象的心理反映。

二、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特征及其对视觉的引导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创造性 培养策略

一、创造性的内涵及特征

创造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对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属性、内涵、组成、构造和性质等不满意,然后在头脑中对已知事物进行加工,对其进行改造和革新。创造性是一种革新实物的能力,是一种新颖的思想或者方法,具有一定的价值。

创造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积极的求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性思维属于一种求异思维。这个特征贯穿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始终;第二,思维的非逻辑性。有的学者认为,非逻辑性在创造性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非逻辑性指的是直觉的、富有想象力的思维过程;第三,思维的兼容互补性。创造性思维的形式过程并不是一种简单、孤立的思维形式的活动,而是交织各种思维活动形式的相互作用的思维整体过程;第四,思维进程的跃迁性。它突出表现在灵感直觉思维的创造活动中。对思维的主体而言,它只抓住事物深刻的整体本质,获得思维的结果,而对思维具体过程的细节、步骤、阶段等却“一无所知,恍然若无”,呈现出迅速的跳跃性的特征;第五,内容的价值性。有学者认为,创造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新颖性,无论创造性的成果是独创还是创造,其本质是要探究个体创造出来的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包括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在这些方面没有价值的创造都不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二、学生创造性的形成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45年在《思考的艺术》(The Art of Thought)一书中指出,任何创造性活动都要包括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不同的操作内容及目标。

(一)准备。在准备阶段,试图解决问题的群体企图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并努力用一些专业的术语表达。首先,从观念和思想的发展开始,有外界存在的真实事物引起学生各方面的分散想象,让学生的想象自由发展,然后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进行具体的思考准备,但不能被具体的情景限制。根据具体的问题,摒弃一些不合理的观念,提取一些有用的想法和观念,为问题或者事物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孕育。第二阶段是孕育阶段,它出现在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孕育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因人和事物而定,需要的时间从几分钟到几个月再到几年不等。这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可能一直钻研于问题而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在问题被放置后得到重新关注时,却可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有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有创造能力的思想家的证言中充满关于孕育的说明。数学家、发明家、诗人、科学家、艺术家都证实了,当他们理发、洗澡、听音乐或散步甚至做梦时,出乎意料地解决了这个或那个问题,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任何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分析只限于个人报告他想的是什么,这种分析可能是不充分的。有许多事情可能发生,而本人却没有任何有意识的经验。

(三)明朗。第三个典型的阶段是明朗阶段,该阶段是解决问题者经过孕育阶段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突然产生一种显而易见的知觉、情感和情绪激动,它一出现就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和强烈的,M1常常会用“闪光般”一类字眼表述该阶段的心理体验。这时,思维者往往会突然喊出“是这样的”、“当然如此”、“哈!没错儿”等。在这个阶段中,人们往往产生一个误区,认为只要问题得到了解决,就无需继续关注。其实,这种明确的经验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四)验证。验证是最后的阶段。脑子里迸发的新颖的观点,针对问题提出的可能办法,必须验证可行性和效果。如果假设成立,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不成立,则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必须重新开始。

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学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因为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体验、内化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真实活动,教学就不能成功。“教育不是一个告之和被告之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构性的过程”。因此,在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实现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和相关策略的选择、实施和运用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创造性的思想只有经过语言表述的外化才能内化。思维要实现内化,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在活动中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主体性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围绕教学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分析具体的问题情境,结合问题处理搜集到的信息,在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换句话说,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要以问题为起点,并以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和发现新的问题为目的。学生探究性的培养离不开问题的解决,这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和重要条件。作为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模式或创造性教学模式,在其构建以至运作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必然要体现问题探究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合作性。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是创造性发展的基石。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教师具有不可冒犯性,教师的行为具有绝对正确性,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机器,甚至有学者把教育比做罐头的加工厂,这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专制,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进程。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师生必须树立合作观念。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表述新思想、新观点,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教师应作为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共同探究,互学互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近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从而创造性地学习、研究和探索,毫无顾忌地大胆猜测、想象,大胆推断和提出结论,在不断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合作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包括生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和实践均表明,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合作性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韩琴.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黄小金.借助创造性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283-285.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培养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

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成分。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并能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它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的“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的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不拘泥于书本所说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定理、公式、证明及有关解题策略。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爱好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S.T鲁宾斯坦强调指出:“对于任何一种重要的能力都必须首先引起对某种类型活动的十分强烈的需要。”好奇心人皆有之,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很容易对一件事物产生“新异感”,老师应鼓励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观察、分析、思考一些新事物,新问题使用权他们的好奇心更持久和深入。

爱迪生指出:“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像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它的好奇心,使之得到它原来不曾有过的一种观念。”好奇心在科学活动中表现为求知的欲望,是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的动为。好奇求知这种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作为一种内驱力,可以使人产生探究的欲望,探究又会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大量实践表明,一个人在青少年时培养起来的好奇、兴趣、定向探究的心理素质,往往为其一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教学“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设计如下练习:

如图,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25+y2/16=1,F1、F2为其两个焦点,AB过F,且ABX轴,点M的横坐标为4.5,连M、F,并延长MF1交椭圆于N,ABF2与MNF2哪个周长一些?该练习引起学生的争论:MNF2的周长明显要小一些;MNF2的周长不一定比ABF2的周长小,因为NN,NF2这两条线段较长些;只有通过严格计算,才能作出判断。

但当学生实际计算时,发现计算过程相当烦琐,有没有很简捷的计算方法呢?经观察联想,学生终于发现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可由椭圆定义直接得出,且结果都为长轴长的2倍。教学实践表明,这类生动有趣的图,能使学生认识到,考虑问题不可被表象所迷惑,应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作出正确地判断。

要培养善于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必须熟知某些微观的教学方法论.例如,归纳法和类比法,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后者是由此及彼及此的联想方法。十八、十九世纪杰出的数学家欧拉和高斯等人都是运用归纳法的大师,他们获得的许多公式和定理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补行的手续。今天归纳法和类比法已经广泛地渗透到数学教材中,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循循善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掌握消化理解。

三、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体验尊严感和成就感

教学实践证明,民主型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教师的可亲,学生的情绪平和,性情愉快,在良好的心境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想活跃,联想丰富,则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数学作为生活中最凝练、最富表现力的语言,也必然体现出它的多姿多彩。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一经过亲自检验,仅仅靠听讲或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和大自然、社会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设立课外组织,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广泛地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广阔天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认识、发现各种数学现象。

【参考文献】

[1]邓友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数学通报.2000,12:9-10.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创造性思维

著名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说过:“除非你的广告建立在伟大的创意之上,否则它就像夜行里的船,不为人所注意”。充分证明了创意在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创意又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有底蕴、有文化、有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赢得企业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纵观中职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简单,模仿的痕迹较重,其作品中很难发现吸引眼球的亮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广告诉求与设计本质相联系,更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一幅作品失去了创意,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人说,创意思维是教不来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教的,正如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是可操作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

一、让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者的想象不同于纯艺术的幻想,是设计者把想象利用表现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塑造的过程,是大脑中空间立体想象的构想被及时捕捉并被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想把脑中所形成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落实到寓意丰富,真实感强烈的事物,传达正确的信息,就要将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元素有机结合,运用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作品的真实效果。这一切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不平常的人生经历。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不够完善,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同心理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成长环境因素的差异,课上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精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传承,课余鼓励学生积累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各类书籍、互联网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关注和收集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积极投身实践与创造性劳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审美趣味和发展创造力。

二、让想象插上梦幻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积极想象甚至是幻想,引导学生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英雄”一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越多越好的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往往由英雄可以联想到美女、伟人、超人、白马、狗熊等,再从这些事物分别联想,如美女又联想到服装、护肤品等,伟人联想到同志等,再进行多方位联想与思考,会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思维模式图,想象不受任何限制,就像插上了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飞翔,然后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奇,既出乎预料又合乎情理的答案。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范文第5篇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理解、联想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心智活动。创造性思维乃是多种思维形式,特别是形象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的高度结合的结果。通俗的理解,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包括方法、理论、产品、事物等。也就是说,创造必须具有两个要件: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创造首先要“创”,没有“创”就根本谈不上“造”。

2.注意培养想象力

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寻找解题途径是一个积极的综合的思维过程,在这个思维过程中“会想”是至关重要的,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解题意味着什么?有人这么说明,解题就是意味着把所要解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解题即转化。解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转化,依赖于丰富的联想。联想转化的解题方法,就是指对所遇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联想将其移植改变转化成与之有关系的另一问题,通过对它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数学思想。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