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三生物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的创造性工具。就高三生物复习课的特点而言,复习的内容多,知识的联系性强,而且还要穿插大量的习题分析,每节课的信息量很大,课堂中要出现大量的图表,传统教学中往往难以向学生直观展示。而这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轻松胜任的。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演示则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我通过在高三生物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与实验,现做一个阶段性总结。
一、应用媒体技术在高三生物教学中所具有的优势
1. 有利于构建具有学科特点的知识结构:
在高三的生物课的复习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让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系统的知识复习中,需要纵向深入和横向比较,其中就含盖了大量的知识点,如果单靠传统模式的教学,可能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在复习中需要用大量的图片来辅助说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很难实现及时插图,所以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对"生物与环境"这一知识体系进行复习时,由于涉及到诸如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群落结构等等知识点,知识的联系性强,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又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会更明显,在梳理知识点时以生态系统类型为主线,先逐个分析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然后再联系与其有关的知识点如种群、生物群落,,生态因素等,以此引出的生物圈的稳态,还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用多媒体演示这些知识点,能做到图文并茂,并更为形象、直观,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透彻、记忆更为深刻。还可以进入各个自然保护区有关的站点,了解自然保护区,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了解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复习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用于整理知识系统,总结规律,分析知识之间的联系,归纳对比知识特征的异同,突显重点难点内容,促进复习落到实处,特别是对于难点内容,通过动画演示进行难点突破。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合理地控制复习进度,使教学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3、能够及时进行习题训练并得到反馈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必须训练一定量的习题,一方面是学生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习题的训练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喜悦。平时对学生的训练,主要是依靠纸张试卷去考试,之后教师进行批改,在一段时间之后向学生反馈,这种训练的方法不能及时的进行反馈。如果我们选择典型例题,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相互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自我反思,最后教师再去分析该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加深他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这样学生的收获相对于教师单纯的讲评要更大,更有针对性,他们提高的也更快。
4、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从容应对高考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强调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所以也应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网络资源可以使书本知识和新热点、理论性知识和生活实践等诸多方面有机的结合。例如,"克隆绵羊",虽然报纸、杂志上对此有大篇幅的介绍,但主要侧重于克隆绵羊出现的意义,对克隆本身的过程很少有介绍。然而通过对有关"克隆绵羊"站点的访问,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克隆"发生的经过,然后联系所学过的知识,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即所用"的乐趣,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 多媒体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1.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学中,以教师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切忌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才是第一位的。
2.多媒体展示与板书之间的关系
有人认为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不去板书,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课件展示不能完全代替板书,因为板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板书的内容将在学生的"眼前"存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结束之前还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缺少板书,单纯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失去了交流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与电脑之间的"人机对话",将使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产生了负面的效应。
4.巧用与滥用的关系
一、专业术语不规范
例1 (2014新课标卷I,29)(1)在观察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常用盐酸酒精溶液处理根尖,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实验中,盐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 ;龙胆紫溶液属于 性染料,能够使细胞中的 着色。
(2)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细胞核的功能可概括为: 。
【错因剖析】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答题不准确。如不能正确区分“控制代谢的中心”与“代谢的中心”。二是书写错误。如将“新陈代谢”写成“生成代谢”“生陈代谢”“新陈代泄”等。
【正确答案】(1)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 碱 染色体 (2)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抢分策略】正确处理看书与做题的关系。
(1)看书(主要是教材)与做题是相辅相成的。看书能形成知识网络,做题能有效检测前阶段的学习效果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查找自己掌握知识点的漏洞和缺陷所在。所以在冲刺阶段也要要适量、有针对性地做题,查漏补缺,回归教材,巩固基础。
(2)做题应精做多思,所选的题目应有针对性,照顾到各类题型。要真正地把生物学习的知识和解题的能力内化为生物学中的一种“涵养”,真正懂得每做一道题都能高效回顾基础的理论和概念,认真地品味它们在整个章节体系中,尤其是在一些常用的重要方法中的地位和意义。
(3)看而不做不知运用,做而不看效率低下。要先把当天计划复习的内容快速浏览一遍,思考一遍,理解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做题。
二、审题能力欠缺
例2 (2013新课标卷Ⅰ,31)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错因剖析】第(1)问,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品系的含义和不能准确把握题中相关信息,将基因型写成杂合子;或因书写过快,导致基因型没有写完整(如基因型写成AABBCCDDEEFFGG,漏写了HH等)。
第(2)问第1空,由于题型训练不到位,没有注意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规律,不能完整表述实验设计思路;或者没有对实验步骤设计的规范性和必要性进行研究,语言不精炼,不能准确切中要点;有的没有正确使用专业术语作答,如将自交、杂交、测交等专有名词混用。
第(2)问第2空,考生因没有正确把握实验目的,下笔千言,废话连篇;或者由于对第(1)问的基因型不能正确把握,导致结果预期和结论描述不准确或描述错误;或者未对自己的方案中的各种基因型进行有效的分析,凭感觉书写结果和结论,如有考生答成“紫花品系与白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紫花”。
【正确答案】(1) 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2) 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则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则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
【抢分策略】缜密审题,规范答题。在高三冲刺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准确理解题意。
获取信息:认真读懂题干,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境中的新知识。
提炼信息:结合提出的信息,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找出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运用信息:应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解答问题。
三、实验探究能力欠缺
例3 (2013广东理综卷,29)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降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所示。
(1)向发酵瓶中加入5g酵母菌开始试验,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第3天,取出少量发酵液,滴加含有_______的浓硫酸溶液来检测酒精。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他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__________,请设计试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量,最高含量为“+ + + + +”)。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错因剖析】(4)探究能力欠缺,不能科学绘制图表。如表格中自变量不是数字、没有标注变量梯度、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单位等要素;自变量设置不准确;预测的实验结果(因变量范围、变化趋势)与题意不符或者不合理;未注明无关变量取值;部分考生把表格设计为双因素、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的表格。
(5)概念模糊,答题不规范。把“结果分析”错误地理解为“结果描述”而复述表格中的内容与变化趋势,有的没有阐述相关的原因,有的没有阐述结论或所阐述的结论与探究实验的目的不一致。部分考生因不能正确分析预测结果和得出结论及忽略了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而丢分。在要求考生用表格形式呈现实验设计中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没有按要求运用规定符号“+”“+ + + + +”等表示酒精的含量。
【正确答案】(1)酵母菌生长和繁殖 释放CO2 (2)重铬酸钾 (3)发酵时间(酵母菌的量、通气时间/量/次数 或含O2量或O2浓度)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发酵天数 3 4 5 6 7 8 9
预测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酵母菌加量为5 g,其他条件与图中所给条件相同)
或: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酵母菌的量(g) 5 7 9 11 13 15
预测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发酵时间为3天,其他条件与图中所给条件相同)
或:
实验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通气时间(min) 1 2 3 4 5 6
预测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发酵时间为3 d、酵母菌的量为5 g,其他条件与图中所给条件相同)
(4)预测结果中,发酵7天的产量已达到最高,大于7天酒精含量不再增加,可能原因是高浓度酒精抑制酵母菌活性或淀粉酶解物已被完全利用,因此在此装置和酵母菌加量为5g时,最好的发酵时间是7天。
【抢分策略】高考命题强调在考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复习时要重视“考生对探究试题不适应”的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加强诸如“各举一例”“提出研究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分析可能的原因”等开放性试题的训练;注重模块与模块知识、模块内各知识点和学科主干知识与邻近学科常识性知识的综合训练,培养综合能力。
四、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例4 (2013新课标卷Ⅰ,32)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一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株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 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错因剖析】(1)第2空可将“土壤”答成“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但不能因为没有认真审题答成更具体的其他环境条件,如“营养”“气候”“湿度”“温度”“水分”等。
(2)因对“恢复力最强”“最稳定”的理解不透彻,将第2空答成“草丛”,第1空答成“常绿阔叶林”;或因不能正确区分生态系统和种群,将第1空答成“草本植物”“草原”。
(3)第1空错误地认为针叶林乔木灌木较少而答成“简单”。第2空得分率较低,典型错误主要有:认为“草丛只有水平结构,针叶林既有水平结构又有垂直结构”;没有明确“动物种类数量的复杂性从根本上是由植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没明确主题词为“植物”,错误答作“针叶林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或“针叶林生物多样性高”;没明确“种类多”,错误答作“针叶林植物多或食物多”;没有弄清仅“数量多”不能说明其复杂的原因。
【正确答案】(1)次生 土壤条件 (2)草丛 常绿阔叶林 (3)复杂 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抢分策略】生物学表格类试题给考生呈现情境变化的问题材料,让考生把预设在新情境中的相关知识准确地表述出来,是一种适合对较高能力目标层次进行测试评价的题型。表格信息就是相关试题中最重要的信息,分析结果时,首先要弄清表格的由来,然后根据生命过程的原理或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正确分析题中的设问。在解答材料表格题时必须通过阅读表格,理解表格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转化简化有效信息为可利用的信息,并将其迁移到新情景中去解答问题。
复习时:一要学会看“点”,注意表中的特殊数据,如0、最多、最少和平均等;二看“线”,弄请数字的变化规律,如上升、下降;三看“面”,采用对比或分组对比,找出各组数据之间的异同。
五、原因分析不全面
例5 (2010年全国卷,3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 ;原因2是 。
【错因剖析】(1)不注意题干所给的诸如“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信息和题目的要求,而出现“内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外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的错误描述。
(2)只阐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而没有依据该特点分析半边茎弯曲这一现象,也就是没有根据原因分析结果,这是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抢分策略】建构原因题的答题模型。解答原因题的关键是要尽量用“三个桥墩”作答,以免出现因答案不完整而扣分。三个桥墩是指:①前桥墩――关键原因;②中桥墩――生理作用(注意完整性);③后桥墩――连目的地。在答题时应用“因为……所以……”模式,即“因为①②③,所以得到题干的结论”。分析原因时,既不能缺少关键原因前桥墩,也不能缺少中桥墩阐述生理作用,更不能缺少连接目的地的后桥墩。解题时,要根据题干信息全面把握,选择表达。
六、遗传推理判断能力欠缺
例6 (2014年广东理综卷,28节选)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丙病的遗传方式是 ,Ⅱ-6的基因型是 。
(2)假如Ⅲ-15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为丙病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Ⅲ-15和Ⅲ-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 ,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 。
(3)有些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启动子缺失引起的,启动子缺失常导致 缺乏正确的结合位点,转录不能正常起始,而使患者发病。
【错因剖析】(1)书写不规范。第(1)小题出现的错误是Ⅱ-6基因型表达错误:写成XAB Xab 。
(2)计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根据题干信息推知5号基因型为 DdXaBXab,16号基因型为DDXaBY或DdXaBY。出现的错误有:误认为5号乙病基因的杂合子和丙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均为,得出错误的答案为“,”;在综合计算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没有按独立事件处理,没有认真审题,误认为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即为患乙病的概率与患丙病的概率之和,得出错误的答案为“,”;误认为16号基因型为DDXaBY或DdXaB Y,得出错误的答案为“,”。
(3)对启动子的功能缺乏理解,错答作“DNA聚合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