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原则
1.1共享性原则
我们在评价专业教学资源库必须考虑到资源的共享程度。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最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了高度共享的要求,这就需要拓展资源的来源渠道,丰富资源库的内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开放性原则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放性是达到资源共享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学资源库由于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必然承接其开放与共享的特性。评价一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否优秀,就要看它的开放程度,看它所面临的用户是否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保持资源库的开放性也能更好地更新调整资源库的内容。
1.3动态性原则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职业的不断涌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艺等不断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系统,教学库中的资源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动态调整机制,应该根据专业的特性以及社会资源的变化而补充、修订、完善、升级,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专业教学资源库更新的周期以及内容的先进性,减少资源的滞后性,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
1.4系统性原则
评价专业教学资源库时,要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整个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一般是按照资源的分类以及教学的不同环节分为几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但务必要将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子系统都要服务于整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功能的实现。最后,还要综合考虑硬件、技术、人员、环境等各个相关因素,将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共同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5多主体原则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利用率要达到最大限度,就要能够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各类教学资源是否合适,需要不同的主体从不词角度去评价,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资源用户的多样性,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所面临的用户应该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学习者(包括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教学者、专家、行业或企业、旅游爱好者等,不同的用户对资源的偏好不同,我们在建设资源库时就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共性与特性。
2.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及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衡量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一把尺子,也是资源库建设的指南。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及时把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现状,做出总结分析,以评价标准作为参照系,促使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修订、更新,以达到最优化状态。在确定评价标准之前,首先要确定好评价的维度,根据STC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
2.1STC理念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维度
2.1.1资源库平台的设计
STC理念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理念,所设计的平台既要能为学校内的学习者服务,也要为社会学习者服务。一个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应具有资源丰富,资源分类体系以及组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用户界面设计合理并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更新及时,查询快捷、准确等特点。
2.1.2教学资源的质量
专业教学资源库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本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如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微课视频、教学案例、习题试题、教材开发等内容,资源的内容是否全面?专业性如何?知识的关联性和适用性是否合理?资源能否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这些问题都是考量的标准。教学资源的质量到底如何?需要资源使用者去评价,因此,在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时,应该完善在线交流互动的功能,完善整个资源库的评价反馈机制,不断促使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教学资源保持先进性、科学性、专业性、教育性等。
2.1.3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
STC理念指导下建设的教学资源库应该具有多主体参与建设、多类型学习者使用、多角度组织资源内容等多样性特点。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说,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就是为了最大范围内聚集优秀的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均衡化,通过交流互动加速资源的更新,固化专业建设成果,为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髙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指导,因此,教学资源库应该最大限度被利用,只有真正被利用起来的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事实上,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往往没有区分专业,而是采用的统一的评价标准。STC理念侧重点在于关注学习者的生涯发展,考虑到了一个人发展的持续性和连贯性,体现了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评价标准就需要考虑到用户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持续性。
【关键词】 旅游新业态;高职;旅游管理;高效课堂;打造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也高速发展。从2006年起,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不断增长,每年平均增长13%,2016年突破了1.22亿人次,达到历史最高点,标志着中国已全面进入了大旅游消费时代。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把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渴望通过旅游来放松心情,体验生活。因此,旅游者不再满足于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型旅游,而是强调参与、体验和放松。因此,工农业旅游、节事旅游、生态田园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旅游都成为当代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或者通过产品引导游客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就要在旅游经营模式中加入新的产品、因素和模式,因此促进了旅游新业态的产生。目前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了旅游产业地位的提升、旅游需求的深度化发展、旅游资源内涵的丰富、旅游活动方式多样化的新态势。
高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随着旅游新业态的变化,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是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和社会需求有差距,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而专业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陕西职业技术旅游系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了高职旅游管理“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待推动高层次的旅游管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一、高效课堂涵义
高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惟一标准。国外学者分析能够影响课堂教学高效的可能性因素,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奥苏贝尔(D.P.Ausubel)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是为培养、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能力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分组,老师指导共同备课,某一学院执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5-10分钟教学,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凸劭绰枷瘢评议教学情况。美国布兰斯福特认为,新技术的交互性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创建教学环境,教学环境的改变,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学习、反馈和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1]
高效课堂是基于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指的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对于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目标达成率是否比较高,是否教的少学的多;三看师生是否在课堂有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
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对高效课堂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是深入到高中小学的各个学科,研究重点以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策略为主。最早介绍国外教学策略的是西南师大的王维诚、刘克兰教授等,他们翻译了美国学者保罗.D.埃金(Eggen1979)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堂信息处理模式》,该书对国内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范式。高文教授在著作《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中对英美有效教学研究作发性介绍。华东师大的李存华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五个概念作了辩析。国内对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从一些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实践教学研究方面,也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教育情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应用较广的“1+l”教学模式,包括基于师生关系的“主导+主体”形式、基于学习内容的“教材+(导)学案”、基于教学方式的“自主+合作”。孙亚玲(2008)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框架,是基于教学的实践进行剖析,总结理论,为高效教学提供了范式。[2]
二、目前我国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学院都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一门课、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经过调研,院校很多课程在教材、课标、课堂设计等具体教学实践中缺乏系统理念,并没有很好地契合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继而很难高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信息化教学资源总量巨大但离散,教学有效性降低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使得课件、视频、文档等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学校之间资源孤立,彼此之间很少共享信息,各个学校独立建设教学资源库,实训平台,教学资源总量巨大、资源离散严重、共享应用乏力、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问题,阻碍了有效教学资源的建设,也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单一,适时交互式学习欠缺
传统课堂教学虽然运用PPT、视频、Flash、电子教案等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但在交互式自主学习方面体现不多,一方面,教师教学信息分析、备课、上课、评价、反馈修正、对外交流等方面,少教多学效果切确;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外与课内、理论与技能、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实现自主学习、释疑,学生可持续的自主学习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与提升。[3]
三、打造高职旅游管理“高效课堂”
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为例,打造基于云平台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1、以“四个适应”教学理念为指导
传统教学中存在学生技能与素质培养失衡的现象,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针对教学理念偏颇的问题,提出了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四个适应”的全面发展理念,将提高个人素质以适应社会、强化职业素养以适应行业、加强技能训练以适应岗位、提升知识理念以适应自我发展“四个适应”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从课程到工作相适应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能力技能、持续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体系。 2、云平台综合实时教学条件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教师通过教案、PPT等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综合性与信息量不足,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无法自主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4]针对此问题,基于开发的《旅游资源开发》教材,对《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构建了《旅游资源开发》课程的资源库平台、教学平台、练习平台和实训平台,创造了云平台综合实时教学条件,并完善了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远程链接,调配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创新了教学手段与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适时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并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适时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y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学生是被动学习,缺乏互动;教师教学环境主要以课堂为基地,以知识传授为主,不能实现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适时学习。针对此问题,以四个适应教学理念为指导,并顺应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建设了基于云平台的《旅游资源开发资源库平台》《旅游资源开发教学平台》《旅游资源开发练习平台》和《旅游资源开发实训平台》等“四阶递进,交互融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生生、师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知识与技能、专题知识与拓展知识互动,促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4、素质教育与持续发展教育的融合
传统课堂以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教育欠缺。针对此问题,将“四个适应”全面人才培养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构建了从课程到工作相适应的个人素质、职业素养、能力技能、持续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体系。通过新生进校的旅游趋势讲座、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旅游企业经理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解读,校友面对面让新生对旅游有直观的认识和初步规划。值日生制度是利用轮流值日的办法,值日生负责每次课前的开门、清扫教室、站立于门两侧,迎接师生,带领全班同学课前诵读班级团队信条,负责点名,收集并带走教室垃圾,让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和团队意识,并提高适应职场能力。
5、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资源优化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课,主要培养学生关于旅游资源的科学成因和文化内涵;资源方面的鉴赏;景点导游词编写的要点;资源利用开发及保护要点等。由不同教师进行授课,根据自己专长,采用分段式、讲座式进行理论和技能教学。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界限,专职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引旅游企业金牌员工走上讲台,用实际经验培养学生技能,使学生实训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
《旅游资源开发》课程“四阶递进,交互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四个适应”人才全面培养理念和适时交互式教学方法得到检验和认可,形成了以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导向,就业为需求,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全国十几所院校开展示范课教学及专题讲座,并在西安的“国培项目”中推广改革成果,获得积极反响,旅游软件公司也将校企联合研发的软件成果推向全国,并积极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运用教学改革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应,起到明显的辐射与带动作用。为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郭力众.打造高效课堂[M]. 吉林大学出版社 , 2011.
[2]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 [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7.
关键词:乡土地理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兴趣;地理思维
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的传统。挖掘当地地理资源,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进行地理教学设计,若将其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一、活用当地重大地理事件,精心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2011年春末夏初,正值高三复习迎考重要时刻,我市经历了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情重大。在每一个学生都心系灾情的情境之下,我因势利导,把这一重大地理事件及时引入课堂,精心设计教案,有效完成了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知识块的复习。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 设计教学情境。播放我市特大洪灾的新闻视频画面,介绍近年来兰江(我市主要河流)洪涝灾害情况。
2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解决下列问题:
①此次洪水为何会如此之大?洪灾给我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②在此次灾害中人们有哪些行为值得反思?怎样才能减轻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学生代表汇报。老师点评总结)
③除了钱塘江流域,我国还有哪些流域多洪涝?有哪些共同影响因素?(学生为主)
④东部季风区除了洪涝还经常发生干旱灾害,列表比较两大灾害所发生的主要分布地区、成因、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异同。(学生合作)
3 拓展:影响旱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从全球角度分析,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当地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水系等因素)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探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制,引导学生把解决上述问题的思维方法引申到解决其他地区类似的问题上)教学结果表明,把学生关注的事件与教学需要联系起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关注乡土,关心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学会从地理角度思考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学以致用。
二、借用当地特色旅游景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教师对地理素材的创造性使用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创新启示。高三复习难、难复习,学生渴望全新的教学模式。为了营造学习氛围,在复习“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时,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乡土特色旅游景观为素材,精心设计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亲身体念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果。
1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洞山风景名胜区”和“诸葛八卦村风景区”两大景区,而且各有特色。你觉得哪个景区对你更具有吸引力?并谈谈你的理由。(学生情绪激动,各抒己见,自由辩论。然后要求学生梳理“旅游资源开发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一般方法)
2 请游览过上述景区的同学谈谈是如何欣赏其中的“地下长河”(自然景观)和“诸葛八卦村”(人文景观)两个景点的?(学生交流,并归纳“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3 作业:列举出两大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分析该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不急于作答,注重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有时并不需要追求一个统一的结论,仅仅是为了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有时尽管没有讨论问题的最终结果,但是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到的启发。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三、引用当地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复习“工业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内容时,我也充分引用了当地的地理素材。我市是浙江省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工业产业比重高。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第一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兰溪市工业分布图”,介绍我市工业分布与发展现状。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 介绍各自家乡所在乡镇的特色工业。以我市最具特色的纺织工业(轻)和建材工业(重)为例,要求学生归纳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构建区位因素分析模式)
2 评价学生自己所在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的优势区位和劣势区位,并归纳我市工业地域分布有何特点。并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例,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
3 结合地图分析影响“兰溪市农药厂”搬迁的主要因素,要求学生总结出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4 对各乡镇工业发展或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一个问题(如占地多、高能耗、环境污染等)进行调查,并阐述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教材处理生活化——渗透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研究者,而且成为课程设计者。笔者倡导的教材处理生活化是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取舍、整合并进行一些生活化的处理,力求改“教教材”为“用教材”。笔者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科学处理教材,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体会学习地理的快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升生活品味,增强生存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家乡,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从而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四、教学过程信息化——展现新技术魅力
关键词:能力本位;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方 霞(1980―),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省岳阳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旅游教研室主任,旅游管理讲师,旅游专业市级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学校教研教改。
一、“导游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导游基础”作为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其教学目的如下:一是服务于考证需要;二是服务于专业课程需要;三是不断满足旅游业岗位对导游员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上的要求;四是充分考虑岗位转换和工作内涵变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各职业学校“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①课程目标忽视技能;②课程内容庞杂琐碎,内容晦涩,覆盖历史、文学、建筑、民俗、风物特产、饮食、宗教、园林等学科;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均较单一。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以能力为本位,设计课程思路
首先,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明确“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职业素质的要求,把工作岗位要求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其次,了解为“导游”起支撑作用的工作内容是什么,从而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学生能够“做”的工作内容,结合课程内容体系和导游资格证考试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再次,结合如何完成项目任务,设计教学方法、训练方法、课程评价方法,重点突出学生的项目成果评价;最后,创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平台,为学生学习导游基础课程提供条件保障。
(二)围绕培养导游岗位能力,全面推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主题模块设计:
1)文化、民俗与宗教。
教学项目: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主要民族民俗、四大宗教;项目任务:旅游资源编写、民俗资料收集成果、宗教景点导游词设计与创作。
2)自然与人文景观。
教学项目:中国自然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项目任务:本地自然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故宫导游词创作编写、苏州园林特辑。
3)饮食与风物特产。
教学项目:中国饮食流派、著名工艺美术品;项目任务:风味流派资料成果展、特产展览及导游词设计。
4)湖南导游和综合实训
教学项目:各个地级市主要景点;项目任务:全省旅游线路设计与全省5A级旅游景点的模拟讲解。
2.改革“导游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过程
1)一条主线: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导游职业能力为主线,将“知识总结、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构建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导游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校园导游、洞庭湖君山农家乐旅游与管理)有机结合,全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2)两个特长:合格+专长+特长。
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即思想情操高尚,内外关系和谐,塑造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能力结构清晰,专业技能娴熟,突出职业标准和岗位内涵需要。
3)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能力训练环节、专业实践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贯穿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理念。
能力训练环节,在学校导游模拟实训室,开展情境性、体验性学习和能力训练;同时,结合景点调查、考察、参观、实地讲解等形式,达到熟练掌握导游基础知识并能对其进行运用的目的。
专业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灵活应用导游基础知识和掌握导游基础技能。
4)“四段式”教学过程:课堂导学―情境体验―项目实践―总结提升。
(1)课堂导学。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灌输”为“领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推荐相关书目和文章资料,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2)情境体验。在此基础上,创设工作情境,组织开展参观考察、模拟训练等体验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
(3)项目实践。以“工作项目”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现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教学实训项目。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代表性。项目设计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总结提升。经过以上三个环节后,最后通过综合项目实训――著名景点景区(如岳阳楼、君山、张谷英村)实地旅游考察与导游实训,以佛、古建筑、民俗、历史、地理及土特产知识的综合强化,加深印象和反馈(课外见习、调查、课内交流、综合报告),将所学的知识点、素质点和能力点进行总结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核方案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设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项目式的考核方式。参照“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综合部分与素质部分的要求,实施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性项目式考核和学习过程的全程化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项目教学中的表现等);平时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各占总分数的20%、50%、30%;并确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展现、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
全面推行能力本位课程教学,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充实课程的能力目标,改进教学项目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会使该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相信无论是学生的导游证考试合格率,还是学生的技能比赛、技能抽测等,均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