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培养科学素养,激发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学生亲密的伙伴,在科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予理解和尊重,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按老师的思路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运用者,学习的探究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表现,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三、贴近生活实际

小学生本身就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自己根据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讲解更有效。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下,丰富他们学习的经历,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和生活经验,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实,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碰撞出师生情感的火花,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深入学生、深入生活,善于发现,精于设计,就能使我们的课堂焕发生机无限,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较大发展。

四、运用电教媒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走进小学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生物进化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即,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这样即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实现了课堂教学立体化,这一点是它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

五、重视鼓励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重视指出学生的缺点,而忽视了表扬学生的优点。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探索,真正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欧渝.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刍议[J].科学咨询,2012(06).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2篇

一、关注目标“合理性”,做到心中有纲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课分为: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认知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三部分。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的知识,能够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实现了认知目标;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所规定的思考题、练习题等,足以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技能达成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认知、情感等因素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作为心理目标的实现。我们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已有经验制定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综合三个目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纲。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的科学教学探究活动才能突出目标性、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科学教学中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倍受欢迎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运用其集声色图文于一体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境界中,形成种种疑问,激发探究的主动性,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比如,我在教学“加热和冷却”时,首先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我们可以说是相当熟悉,可是就在一些不被我们注意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我播放了水壶烧水,水溢出的录像后,提问:“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现象?发现了什么问题?”多媒体播放的这段开水的录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很快地进入到浓厚的学习探究氛围之中。

三、保持教学观念“创新性”,引领自主探究

新课改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并自主探索、自主实验,在“自助餐”式的学习方式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对于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点拨,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重新改正错误,改进自己的学习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结果,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实验,为学生拓宽了创造力发展的空间。比如,固热传导体的效果有没有差异呢?可以让学生利用金属棒、蜡烛、凡士林、细铜棒、火柴、木夹、热水、筷子烧杯、玻璃棒等进行实验。

四、结合学科知识“相关性”,通过互补促效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各个学科的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结合,赋予课堂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呈现文化知识的多元化特点。首先,科学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结合,我们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钱学森”“詹天佑”等,其中有一些涉及到了我们所教学的科学中的知识。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就可以与语文知识整合起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其次,科学与数学知识的融合,科学和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如“测量”这一课的内容,为数学课提供了很多的应用实例,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这两门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最后,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运用,如在执教“叶和花”时,我为学生播放了《茉莉花》的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下,呈现出茉莉花的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画中轻松步入这堂科学知识课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 科学 课堂 效率

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是一门融自然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题的小学生,老师的指导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自主探究的效率和欲望。所以,为了尽快提高科学课教学质量,我谈谈自己的尝试和看法。 一、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引导学生自觉地、自愿地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故事和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我在上《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课堂上学生用实验验证了水中加盐后马铃薯会浮起来,而且兴趣十分浓厚,这时候,引导他们自己再提出问题,如:水中加那些东西还会让马铃薯浮起来?接着会猜测糖、味精、鸡精······学生猜测后,就明确知道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了。这时候,学生动手、动脑,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也体现出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调节好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所以,教师不要仅靠自己设立的教学目标,按自己的思路意愿走,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认真抓好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创设情景、选择材料,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散思维,确定探究问题,运用猜想、假设确立探究的框架,制定计划,观察、实验,调查研究,进行探究操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在自己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之下,把学生主动权让给学生,尽量放手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最终掌握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 同时,老师也要起好主导作用。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做好课题研究,简化高难度操作指导 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形式,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条件,选择不同的课题来研究,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 《课标》指出在科学需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些实验的操作难度大,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大量的时间进行活动前的指导,学生在实验时的效果还是很差,反而繁琐的指导导致了学生研究兴趣的下降。其中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把握好本科教学重点,你这堂课是训练操作技能还是有重要的目标等待达成,那就要取舍把握往哪个方向去做。其二是教师没有采用边演示边解说的方法,而一味地解说,“这样做,要注意什么”,或者光演示不说,这样都是走极端花了,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适时地组合运用都是必要的。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在上科学课时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被激发,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Dampier.W.C,张今,李珩.科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4篇

一、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作为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他们看到或感受到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科学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灌输的,而是通过实践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带着问题去探究与感悟,通过细致观察与思考,了解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令书本知识更有说服力。既动手又动了脑,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形成生动活泼、氛围和谐、妙趣横生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双重进步。

二、让学生参与实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科学知识,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会发现以前很多没有发现的秘密,激起了学生的神秘感和探究欲,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科学实验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学生独立地探究实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学生们共同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教师再给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实验过程会更加顺利,成功率会更高。待实验成功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对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也会更浓,他们就会爱上科学,善于运用科学了。

小学科学课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生态课堂 构建

科学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和谐平衡是它的基本特征。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师生、生生之间民主、平等、活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的真谛。在科学教学的生态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自己成为探索的合作者、平等的对话者。

1.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只有首先树立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真正为生态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小学科学自然也不例外。为此,教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不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具体怎么实现,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适时、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2.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应该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营造公平、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状态下,学生才能心情愉悦,乐于接受新知,主动探索未知,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促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沉浮“一课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些物品放到水中是沉下去的还是浮上来的。橡皮、砝码、泡膜,这些东西学生都猜得很正确。但如尺子、橡皮筋等等一些不容易看出来的东西学生的意见就会不一样。这个时候,引导学生做实验来证明。又如,教学“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时,先让学生猜想,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会想到用实验来证明,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知道了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在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情境设疑,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

所谓的情境设疑,就是教师围绕实际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某种教学情境,进而抛出问题,以此来达到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目的。以“磁铁的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设计教学,利用磁铁的磁性设计隔着纸板(纸板上画有碧绿的湖水,湖底下面有碧绿的小鱼)让小鱼游动的游戏。以这个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学生立刻被吸引了,探究愿望被激发了。此时,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大家思考一下,小鱼怎么会自由地游动呢?紧接着,可以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由教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磁铁。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往往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主动思考,全面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挂图、几段视频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选取的实验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在《认识水》一课教学中,我选用冷开水、淡盐水、白醋和牛奶,把他们分别放入洗干净的烧杯中,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四种液体,让学生充分利用眼、鼻、舌头等感觉器官来感受不同液体的差别,从而深化对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而且透明的液体这一概念的强化,效果非常明显。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操作,让他们结合操作来理解科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养成科学、严谨的科学习惯,在实验过程中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