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文学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705年,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根据牛顿的论断,对那一年出现在天空中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发现这颗彗星是沿一个长椭圆形轨道运行的,他首次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推算这颗于1682年出现的大彗星的运行周期,预测它约以76年左右的时间为周期绕太阳运行,哈雷说:“我坚决预言,这颗彗星在1758年还要回来!”1743年,法国数学家克雷罗考虑到木星和土星的影响,对哈雷的计算予以修正,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9年回归,果然,到了1759年,人们等待已久的由哈雷计算预言的那颗彗星。终于又一次出现在美丽的星空,虽然哈雷在1742年就离开了人世,没能亲眼看到他所预言的实现,但这颗彗星仍然被命名为“哈雷彗星”,以此表达人们对他的纪念,可以想像,哈雷彗星的回归,是17世纪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学计算发现,因为它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数学是科学预言的有力工具和运用数学计算得到的伟大发现,当然,只要是理智的人都知道,并非所有预言的结果都是正确无误的,预言都必须经历事实的检验和科学的推敲。
比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哈雷彗星也曾发生过一些错误的预言,据说有一些天文学家也是经过推算后预言:19t0年它回归到地球时,将和地球正面相撞,并造成人类的毁灭,这个恐怖的“预言”在当时引起了一阵世界性的恐慌,但经过科学家们的复核和检查,最后却发现预言的数学计算上二存在明显差错,正确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只是穿过彗星稀薄的尾部,人类并没有灭顶之灾,事实也证明,1910年美丽的哈雷彗星如期而至,除了和地球遥相呼应外,只是在天空中洒下了一些流星雨,一切宁静平常。
下面的这则关于谷神星的有趣故事,同样可以让人们再次领略数学的神机妙算和无穷魅力。
1766年,德国有位叫提丢斯的中学数学教师,他随意写下这样―个数列:0,3,6,12,24,……,不难看出这个数列的特点:从第3个数起,以后每个数都是它前面相邻数的2倍然后他在这个数列的每个数上都加上4,再除以10,得到这样的一个新数列:0.4,0.7,1,1.6,2.8,52,10,19.6,……,这似乎没什么特别的,连提丢斯也这么认为,直到有一天,提丢斯的朋友一天文学家波得无意间看见他的数学手稿,才改变了一切。
一次波得来看望提丢斯,两人在聊天时,波得无意间浏览到好朋友随意写下的数列,他以天文学家的敏感突然发现了这个数列的奇妙之处,波得激动地大叫起来:“我的天呐,这些数简直就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到太阳距离的比值翻版啊!”两个朋友惊喜地互相拥抱起来,欢呼数学与天文之间惊人的巧合,1772年波得公布了他们的这个发现,引起了世界科学家的重视,这个发现也被称为“提丢斯――波得定则”。
天文教育 北京天文馆 科技馆 天文奥赛
天文学以神秘宇宙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激发科学兴趣、挑战想象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自然科学。通过对大众天文基础知识水平的调查,发现大众天文基础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但对于天文学的兴趣却非常浓厚。近年来,中国人太空漫步的实现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月飞行成功吸引了公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关注,航天科技中的天文知识也激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2008、2009年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日全食天象以及2009国际天文年等全球性天文活动的开展在青少年和公众中掀起了一轮学习天文的热潮,天文普及教育将迎来新的良好局面,成为了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但是从过去到现在,天文学作为六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却很少进入学校教育范畴。因此,课外教育成为中小学生获得天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天文类科技馆在天文课外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天文类科技馆是普及天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天文类科技馆是含有天象仪,能演示模拟星空的科技馆。纵观国外,天文馆建设十分发达。美国有约1100座天文馆,每年有上百万人参观。这其中30%向学校开放,60%的天文馆同时向学校和公众开放。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建立的独立天文馆并不多,大多数天文馆分布在科技馆、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等场所。除北京天文馆、天津科技馆、上海科技馆、深圳市少年宫、河北科技馆、香港太空馆、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中自然科学馆等几座大型场馆外,其余都是中小型天文馆,而且小天文馆占到80%以上。它们大多只有一个天象厅,这些天文馆真正发挥作用做到日常开放的大约有30%,目前有的场馆已经停止开放。
由于光污染严重,城市夜晚的星光逐渐被灯光湮没,而对于生活在光污染城市的孩子们来说,参观天文类科技馆可能是他们接触星空的唯一途径。一方面,对于青少年来说,参观天文类科技馆,可能是他们一生接触天文的开始;另一方面,天文类科技馆也可以为一时没有条件建造天象厅的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在天文教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使天文教育得到更好的普及,需要充分发挥天文类科技馆的作用。
二、根据公众最感兴趣的天文活动来开展天文教育普及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天文普及工作,对公众最想参与的天文科普活动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针对三类人群:具有一定天好倾向的天文馆参观者、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家长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91份,收回问卷180份。
1.天文望远镜观测――公众最想参与的天文科普活动
北京天文馆每周五晚为观众开放口径为130mm的折射式望远镜进行观测。在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和2009国际天文年系列活动的免费开放观测时,吸引了不少群众的关注。免费开放观测时的人数往往超出预期异常火爆,使得天文馆不得不因为安全因素而减小宣传力度,这说明公众对于观测星空具有十足的热情。经调查发现,北京天文馆的130mm望远镜为50年代建馆时建造,年岁已久,建议天文馆可以考虑将望远镜更新换代。另外,内置一台口径为40cm的光学折反式天文望远镜的大众天文台,因为建在楼顶位置不便,也基本没有向公众开放。建议天文馆可以在路边广场等地开放小型望远镜供公众观测使用,满足更多观众和青少年学生对天文观测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需要。
2.引进天象节目和丰富科普展览
天文类科技馆内的先进天文设备和丰富展览形式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在参观天文科技馆的同时也是一次学习天文知识,扩大视野,增加科学兴趣的过程。傅科摆、日月食模型、天球仪、日晷、星象图等天文设备和道具能生动形象的演示天文现象;数字宇宙剧场、3D动感天文剧场、4D动感影院等现代化的剧场,不仅能生动形象地演绎壮丽的星空景象和人类探测太空的壮举,更能以其特殊的视听合成效果为观众营造出强烈的临场感和震撼力氛围。因此天文类科技馆可以大力加强馆内设备建设,引进天象节目,丰富科普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如此既能吸引观众,普及天文知识,又能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三、北京天文馆普及天文教育主要活动方式研究
北京天文馆作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先进集体”,在开展天文活动,普及天文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北京天文馆除了利用天象节目、展览、讲座、观测、兴趣小组、假期天文学校等方式开展天文科普活动之外,还在个别高校和中学开展天文教学活动,在《天好者》杂志中逐渐增加中小学天文教育的内容,并在近年来致力于通过开展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以及组队参加各个级别的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来推动天文学在中小学的普及。
1.建设“天文教育基地”
北京天文馆分别在大兴区第一小学、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建立“天文教育研究基地”和“天文观测实践基地”。建立教育基地后,北京天文馆派天文专家对学校天文教育工作进行指导。这种天文馆与学校合作建立天文教育基地的方式是一种既有利于向天文研究机构培养和选拔天文人才,又有利于向学校进而向全社会普及天文教育的双赢模式。因此“天文教育基地”建设是普及天文教育的一条捷径。同时,北京天文馆的业务人员也走出去,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开设了天文选修课。
2.接轨国际天文活动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天文馆根据国际天文年的各项基石项目,在国内开展了各项活动,如天文学100小时、暗夜意识、伽利略教师培训计划、伽利略之夜等,并将中国的天文活动在国际天文年的官方网站上注册,将中国的天文进展分享给全世界。这些活动面向公众,既吸引了青少年的参与,又培训了天文教师,宣传了光污染的危害,在科学、环保、文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3.举办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1)天文奥林匹克竞赛
目前国际级别的天文奥赛分为三种: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OA,始于1996年),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OAA,始于2007年),以及亚太天文奥林匹克竞赛(APAO,始于2005年),其中以国际天文奥林匹克竞赛(IOA)历史最长。国内的天文奥赛包括: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CNAO,始于2003年)、广东省中小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始于2005年)、星空大会知识竞赛、古天文知识竞赛等。
2003年北京天文馆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预选赛、决赛,并从决赛获奖选手中选拔出优秀者组成国家集训队,参加国际比赛。每年参赛的中小学生达到几千人,涉及的中小学生群体广泛而影响深远,近年来参赛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报名人数达到2922人。天文奥赛吸引并激发了青少年对于天文的兴趣和爱好,也促进了天文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同时提高了国民科学素养,并逐步推动天文学在中小学的教学和普及。天文奥赛选拔出的学生进入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专攻天文学,为这些高校的天文系专业提供了优秀的生源。天文奥赛对于天文知识在中小学生当中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天文奥赛并不如传统学科竞赛如物理奥赛、数学奥赛那样颇负盛名。原因之一是学科限制,虽然北京天文馆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突出工作,但是要推广天文普及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天文教师、学生的培养,以及大众的热情才能有大的突破。这是未来天文科普推广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潜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天文奥林匹克竞赛新形式――“网络直播天文奥赛”
现行的天文奥赛形式是闭卷考试,这使得竞赛者之外的大众对天文奥赛从不关注,也几乎不了解。如何使天文奥赛成为更多大众可以参与和关注的事件,将会是天文教育普及事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天文奥赛模式上,可以借鉴国外的天文奥赛形式。经研究发现,印度尼西亚的国内天文奥赛形式为可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的“网络直播天文奥赛”。网络奥赛实行“机考”,奥赛题会在同一时间呈现给参赛者和网友,因此网友可以和参赛者一样在网络参与天文奥赛。每一名参赛者对应一位监考官,在参赛者做完一道题并提交到监考官时,分数随即给出。网友可以根据考生目前的得分,来预测哪位参赛者将取得冠军。赛后将在预测准确的网友中抽取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并且答对题目最多的网友也将获得奖励。这样一种结合网络,信息快速、无地域限制特点的“网络直播奥赛”形式,使得印度尼西亚的天文奥赛走近了公众,影响力在逐渐扩大。“网络直播天文奥赛”的形式既使得公众了解了天文奥赛,又普及了天文教育,传播了天文知识。目前这种形式还尚未在我国推广,但这是一种推广天文奥赛,普及天文教育的绝好形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条件成熟时,全国天文奥赛组委会将会考虑接纳和采取这种天文奥赛的新形式,并由天文奥赛逐渐推广到其他学科竞赛领域。
四、总结
北京天文馆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系统最为完备的天文馆,是天文馆建设的一个成功典范。北京天文馆的天象节目动感而具有震撼力,科普展览丰富多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前来参观;通过成立“流动天文馆”即科普宣传车,以模拟星空演示、天文学知识展览、天文望远镜观测、天文科普报告、天文知识咨询等形式把“神秘”的天文学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送到公众之中;《天好者》杂志和天文在线网络资源的建设等也为天文教育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的每个城市,只要有一座这样的天文馆,那么天文科普教育事业就一定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达到世界天文科普教育的领先地位。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普及天文教育的道路上,天文类科技馆之间汲取各自的经验,将会使中国的天文科普教育事业呈现一片繁荣之势。
参考文献:
[1] Fraknoi Andrew. The state of astronomy education in the US [C].In J. Percy(Ed) .Astronomy education:Current developments,future coordination.San Franciso: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1996.9-25.
[2]郭霞.中国天文馆的发展与探索[J].科普研究,2009,3(4):83-88.
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根植于三种最古老的科学,即天文学、数学和力学。这三种科学之所以古老,原因就在于其直接服务于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如果说力学的产生是人类为从事农业生产而适应定居生活的需要的话,那么天文学则是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存在的。当先民摆脱了原始的采集狩猎经济,而以人工栽培农业的生产方式为氏族提供有保障的食物来源的时候,天文学就应运而生了。众所周知,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的起源具有直接的影响,这意味着原始农业一定首先发生在寒暑季节变化分明的纬度地区,而在这样的地区从事农耕生产,一年中真正适合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非常有限,有时甚至只有短短几天②,显然,了解并掌握时间――农时――对农作的丰歉至为关键。因此就农业的起源而言,古人对于时间的认识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首要前提。事实上,没有古人对时间的掌握便不会有人工栽培农业的出现,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对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而对早期先民而言,解决时间问题的唯一方法只能到天上去寻找,这个工作就是观象授时。显然,原始农业时间服务的需要促使天文学最早发展了起来。
为解决农业生产所遇到的时间问题,粗略地仰观天象显然毫无意义,人们需要将对星象的观测尽量精确,通过了解星象的运行周期以建立时间的周期。在这个使星象观测逐渐精确化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及相应的计算工作必须被引入,从而使数学作为早期天文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得到了发展。中国古人素以天数不分,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
在人类创造的三大古典科学之中,天文学不仅出现最早,而且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说这三大古典科学构筑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的话,那么天文学则不仅是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而且更成为古代制度与思想之渊薮。尽管探索天象的初衷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天文学则对中国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地说,天文学不仅是古人赖以建立时空体系的重要手段,而且直接促进了传统政治观、宗教观、祭祀观、礼仪制度、哲学观与科学观的形成,这些观念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字宙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人相互关系的深刻思考。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探求中国文化,就不能不首先研究作为这一文化背景的天文学及字宙观。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代的天文学以及相应的宇宙观,我们就无法从根本上把握文明诞生和发展的脉络。显然,天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之源的事实相当清楚。
一、“文明”考原
何谓文明,澄清这一问题对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及字宙观非常重要。文明的诞生源自先民对于天人关系的独特理解,体现了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固有思考。《易・乾・文言》云: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见龙在田”为《乾》卦之九二爻辞。孔颖达《正义》:“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龙本为上古时代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其由二十八宿东宫七宿中的六宿所组成。每当黄昏日没后苍龙之角宿初现于东方的时候,这一天象便被称为“见龙在田”。古人又以东方属阳,故龙星自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天象也就是所谓“阳气在田”,而传统则以阳气主生,所以初民根据龙星东升天象的观测以行农事,便会“始生万物”而享有丰年,终致天下有文章而光明。很明显,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想于此表述得清楚而明确。
“天下有文章而光明”的思想,其本质所强调的实为人文之彰著,这里的“文”也就是“文明”之“文”。先民对于“文”的推崇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思考与文明传统。商周古文字的“文”本作,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所以“文”的原始内涵实相对于“质”,如果说“质”的思想乃在表现人天生所具有的动物的本能,那么“文”显然已是经德养之后所表现的文雅,这种通过内心修养所获得的文雅自然是对初民本能之质的修饰,这种修养的文雅由内而外,以德容的形式彰显出来,这便是古人所称的“文明”的本义。
传统的文明观念其实体现的是初民经过内心的德行修养而表现出的文德,从而将人从以质为本能的动物世界中分离出来的精神追求,所以“文明”之“文”的义涵就是文德。这种文质思想后来被儒家哲学所继承,而在传统的礼仪制度中则更多地以文武的思想加以阐释。当然,不论文、质相对还是文、武相对,“文”所具有的文德的本义都是明确的。
文德修养不足,自然不可能彰明显著,于是文德之修养又关系到另一个重要观念――郁。“文明”之“文”于《说文》别作两字,一作“文”,训为错画;一作“踅”,训为碱。许慎的这种做法实不可取,“文”训错画实际乃是其本引申。显然,“文”、“踅”本为一字,唯作“文”。春秋以前的古文字有“文”而无“ā保知“ā弊治后起,是为明证。《说文・有部》:“磁,有文章也。从有,或声。”段注本改“文章”作“踅彰”,并云:哺戒古多隈或字为之。或者戒之隶变。今本《论语》‘郁郁乎文哉’,古多作或或。是以苟或字文若,《宋书》王或字景文。《大戴・公冠篇》‘遵并大道邻或’,郐或即彬或,谓彬彬或或也。《小雅》‘黍稷或或’,《传》云:‘或或,茂盛兑。’即有踅彰之义之引申也”。“碱”今通作“郁”,其本义即为文德彰明。《论语・八佾》引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既见文盛德厚则可彰明的思想。《礼记・表记》引孔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朱彬《训纂》引方性夫曰:“加乎虞、夏之质,则为上古之洪荒;加乎殷、周之文,则为后世之虚华。”虞、夏近古,其民始修文德而未郁,故文不掩其质。
人何以需要修养文德?因为人必须要与动物相区别,这一点在后世的儒家思想中反复被强调。然而最早的文德是什么?先民根据怎样的标准建立并规范人类的文德?他们又从观象授时的活动中体会出怎样的朴素德行的认知呢?这些思考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
观象授时的活动使先民首先完成了对时间与空间的规划,而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则是通过对主授农时的标准星象的运行变化实现的,这个标准星象就是东宫苍龙星象以及位于其中心部位的大火。初民视龙星及大火之昏见以建时,久之而不爽,从而形成时间为信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了以信为德的观念。《礼记・乐记》:“天则不言而信。”即此之谓。显然,诚信思想是先民从对时间的观测与规划中感悟并懂得的,人们与时间虽无约守,但其每每如期而至,从无差误,初民据此指导农业生产,致屡获丰稔,故时间便具有了诚信不欺的鲜明特点。郭店楚竹书《忠信之道》云:“至信如时,必至而不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先民以测影计时之圭为瑞信之物,也体现了同样的思考。而古代盟誓将约守诚信之盟辞书写于玉圭,或又以圭臬赠与妇人以显妇德之忠信,也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事实上,西周金文所见时人之道德观正体现为信与孝,而信更是构建孝信之德的基础。事实上,在原始思维的背景下,“至信如时”的思想必然蕴育出时间乃由神灵所司掌的朴素认识,而由此产生的信的本质内涵也一定体现为人神之间的诚信约守。显然,信的思想不仅源于远古的观象授时活动,而且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核心价值。这便是“见龙在田”与“天下文明”所呈现的因果脉络。
以信实为德而构成文明的本质内涵,这种思想在早期文献中反映得非常清楚。《尚书・舜典》云:
日若稽古帝舜,日重华,协于帝。溶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伪孔《传》:“溶,深;哲,智。舜有深智,文明温恭之德,信允塞上下。”孔颖达《正义》:“舜有深智,言其智之深,所知不浅近也。经纬天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既有深远之智,又有文明温恭之德,信能充实上下也。”所论未逮本义。实“温恭允塞”四字同在阐释文明之德的基本内涵。“温”,德容也。《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色思温。”是以“温”即德容,其犹《诗》以修德之善之作称“颂”,“颂”也德容之谓。“恭”,敬肃也。《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孔颖达《正义》引何胤日:“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允”,诚信也。《尚书・尧典》:“允恭克让。”伪孔《传》:“允,信也。”伪《古文尚书・太甲上》:“克终允德。”蔡沈《集传》:“允,信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笃诚。”杜预《集解》:“允,信也。”“塞”,诚实也。《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孔颖达《正义》:“其心诚实而深远。”《孟子・公孙丑上》:“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诗・大雅・常武》:“王猫允塞。”郑玄《笺》:“允,信也。尚守信自实满。”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言王道诚信充实。”知经文实言舜有温恭允塞之德。《尚书・皋陶谟》论九德而有“愿而恭,直而温,刚而塞”,伪孔《传》解云“憨愿而恭恪,行正直而气温和,刚断而实塞”,实“塞”即“允塞”,乃言诚实。此与《舜典》所论正合。
德的观念的产生源自于观象,这一思想根深蒂固。《易・大有・彖》云
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又《象》云: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王弼《注》:“德应于天则行,不失时矣。”尚不失本义。文明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掌握,观象以知时,则文德渐成。天行健而不止,故德刚健而不息,其文彰著,遂有享大祀――元亨――之位。“火在天上”之“火”即为大火星,乃位于苍龙星象中心的授时主星心宿二。古人观火星以授时而“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亦“大有”而享祀,皆所谓“顺天休命”,故上九爻辞言“白天祜之”。文明源白天文,于此表述得同样明晰。
人类以修养文德而彰明,而社会则得有制度的建设而彰明,事实上,文德与制度的形成皆有赖于一个根本工作,这就是观象授时。“见龙在田”所呈现的是苍龙星象的起始宿角宿昏见于东方地平之上的天象,这既是新的农作周期开始的标志,当然也体现着先民对于空间与时间的规划。事实上,人类知识体系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空间与时间有意识地规划开始的,而在时空体系完善的基础之上,一切人文制度及形上思想才可能最终建立。《礼记・大传》云:
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郑玄《注》:“文章,礼法也。”即以“文章”所言为礼仪制度。《左传・隐公五年》云:
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
杜预《集解》谓“文章”日:“车服旌旗。”皆以文章为礼仪典章,其属人文制度自明。人文制度包括一系列的礼乐制度与典章制度,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志,而且也同德行观念的推行一样,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保证,故光大昭明,可见其与野蛮的不同。
毋庸置疑,中国古人对文明的阐释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有特点,其所强调的其实是“文”字所具有的形上思想与制度义涵,而相关思想与制度的形成则直接导源于观象授时以及先民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物质的创造尽管可以满足先民生活的需要,但以器载道,借器物以完成思想的表达及制度的昭明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目的。很明显,基于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事实,对于早期文明与文明史的研究而言,仅仅关注物质文明而忽略上古形上思想与礼仪制度的探索是极不全面的,忽略对上古天文学与字宇宙观的探索同样也难中肯綮。
二、“文化”考原
中国古代天文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国文化的根本问题,先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论述精审而深刻。《易・责・彖》云: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王弼《注》:“观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文明”之“文”所体现的由人之心斋而致文雅,到社会制度的完善而有秩序,都呈现出郁郁乎文的彰著。这使“文”具有了碱文的本训。人有文德则德容昭显,其犹以文绘饰之而掩其质:社会有制度礼仪则秩序井然,其犹以文绘饰而掩其野。故“文”又引申有错画之训,此即《彖传》所谓“天文”、“人文”之义。对天之绘饰错画即为天文,其本指天上由不同星辰所组成的图像:而对人类社会之绘饰错画则为人文,所指乃人之形上思想与社会制度。孔颖达《正义》:“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所论虽不全面,然尚得人文之旨。
“刚柔交错”意即阴阳迭运,其所描述的是天文星象的回天变化。星象之运行时刻在变,或东升西落,或天渊两别,这种星象运行的位置变化不仅可以象征阴阳的变化,同时更预示着时间的变化。古人以“刚柔”表述阴阳,既有时间的意义,也有空间的意义,而天象的特征乃在于变,这一点恰好可以借助阴阳思想而加以表现。故先民观测天象,其目的即重在掌握其变化规律,唯知其变,时间系统才可能建立。而与随时变化的天象不同,“文明以止”之“止”则在强调思想与制度的相对不变。如果说变是天象的基本特征,那么因人文制度与思想观念重在传承,其所表现的必然是恒守不移的不变传统。因此对于制度与思想而言,古人更怕其变,而希望其不变,如此才能完成对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思想与制度的有序继承。天文不变则无以知时,人文若变则无以成传统。《易传》以变与不变的对比,准确地阐释了天文与人文的本质特征,这对客观理解上古文明是极为重要的。显然,先民求天文之变以建立时间,求人文之不变以形成传统,这些思想既体现了天文作为文明之源的思考,也揭示了天文与人文的本质内涵。
源于天文的人文制度与思想的形成,由于其内涵不同于天文所具有的时间意义,而重在强调人及社会之郁文,因此其作用则在于“化成天下”。这里的“化”意即以文明或人文教化,实际也就是以文治化,这当然涉及了古人对“文化”的理解。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轰声乱色不留聪明,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即在强调人之身体与思想都须以顺正之方向行乎道德,这便是“化”字以正人之象以喻德化的本旨。《荀子・正论》:“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同样表达了教化以顺正的思想。德化实在于端正人心,端正之心即为化成以正人。故“化”字所体现的文治教化的本义极为鲜明。而《易传》以人文化成天下,表述的正是这一思想。
准此可知,古人所谓之文化同文明一样,也不是指人类技术的进步与物质的丰足,而在强调文德教化之尚德追求。《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所言“文化”本即以文德教化为义甚明。《文选・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其以文化与武功相对,以文德与武德并举,以内和以外远互称,皆明文化本即以文德治化于心,此文明、文治之谓也。
三、中国原始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明体现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字宙观。我们所说的广义的宇宙观是指中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虽然源出于一种最朴素的观象活动,但却是以古人对于时空的规划、政治制度与宗教观念的形成、祭祀及典章制度的完善,以及哲学思辨与科学证认的形式呈现的,显示出天文对于人文的深刻影响。
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差异即在于两种字宙观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字宙观博大而包容,和而不同,这个特点不仅来自于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而且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文明。很明显,对中国上古文明的研究不可以抛弃其赖以建立的宇宙观背景。
中国原始文明的诞生是从初民有意识地对空间与时间的规划开始的,事实上在他们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时空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时空关系的思考,而时空体系的建立以及时空关系的思考都必须基于相应的天文观测才可能完成。中国传统的时空关系表现为空间决定时间,这不仅意味着辨方正位成为一切用事的基础,从而决定了古人对于子午线的重视以及诸如都邑、茔域等的方正布局,而且对于传统文化中有关时空问题的理解,也都需要首先建立这种时空关系的背景。先民通过对时空的规划建立起一整套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概念及表现形式,而且将时空体系与阴阳哲学彼此结合,建构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阴阳的思辨虽然是对万物生养原因的哲学解释,但其本质却同观象授时的工作一样重在祈生,这使以观象为基础的时间体系成为表述阴阳的最理想的形式,从而形成传统的阴阳合历以及以阴阳为核心的时空传统与原始宗教传统。
空间方位的精确辨正显然得益于染表的发明,这种天文仪器的出现成为天文观测精确化的必然结果。在中国传统的五方观念中,中的位置不仅是立表的位置,而且在早期文明社会,立表的活动由于被统治者所垄断,从而导致时空体系、政治制度与宗教思想的结合,使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逐渐形成。
上古王权的基础当然在于对观象授时的掌握,由此则逐渐发展出君权天授的政治思想。因此根据传统的政治观,人君治民实受天命而为,故其配帝在下,所居之位也必依近于天。《逸周书・度邑》言武王治民作邑“其惟依天”,何尊谓武王定天保而直告于天,且宅中域以义民,都体现了这一根本思想⑨。古人以为,授命之帝居于天之中央――北极,则人王若要依天而立政,就必须居于地之中央。故王庭的选建首先就要解决以圭表求测地中的问题⑩,从而形成以地中为中心的中域、中土、中国、中原的政治地理概念,以及相应的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论语・尧日》:“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即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王庭选建于天地之中意味着建筑于观象授时基础上的政教合一的王权具有了政治和宗教上的合法性,所以,居于中央的王庭对四方的统治必须通过于王庭所在的内服周围分封诸侯而实现。外服诸侯所建立的实体为“国”,而由王庭及其所统御的侯国所形成的内外服政治实体则称为“邦”,国对于中央王庭首先具有的就是拱卫的义务,同时通过贡纳的形式以表现其对王庭的臣服。西周大盂鼎称武王嗣文王之业而“作邦”,即此之谓。而外服侯国以外的“方”则对王庭时叛时服,所以王所巡守之邦本及四国――四方之诸侯国,形成早期家天下王朝的基本政治格局。而王更以耀德使四方荒服之“方”归附宾服,形成更广大的内外服政治实体。西周昭王世之作册令方彝铭云周舍命于“三事四方”,即是这种政治格局的真实反映。
由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的观念事实上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因立表测定空间方位所获得的“中”具有“中央”的内涵,这是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及都邑制度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其二,立表测影的工作必须以校正表的垂直为前提,由此获得的“中”则具有“中正”的内涵,从而直接影响着“中庸”哲学观的形成。其三,表所居的位置在中央,其又以中正的状态呈现,这个位置显然是最为和谐且不偏不倚的,由此又引申出“中和”的内涵,从而使“中”最终具有了阴阳哲学的义涵。
由于观象授时的工作始终为统治者所垄断,这使天文学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即具有了强烈的政治倾向。很明显,在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远古社会,如果有人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实践掌握了在多数人看来神秘莫测的天象规律,并通过敬授人时维系着氏族的生存,那么这种知识本身也就具有了权力的意义。事实上,当观象授时作为王权政治的基础存在的时候,人王的权力源于天授的认知便自然产生了。基于这样的认知,至上神上帝开始被创造,帝廷组织得以建构,帝与人王的直接血缘关系得到确认,以祖配天的观念由此形成,进而对天地、天象、祖先、社稷的祭祀及相应的典章制度与礼器制度,以及有关阴阳、刑德的哲学思考相伴而出现。不仅如此,政治观的形成必须创造出王权的象征形象,而龙星以其授时主星的地位具有了这种资格。畿服的规划与王庭的建制必须体现出尊卑的差异,古人对于时空的认识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人居于天地之间如何才能合于天地之道而永续恒久,这种思考使先民选择了顺时施政的用事法则。而宗教观的建立则又需要首先确定上帝的居所以及帝与人王的关系,于是有关天极、极星、璇玑的认识相继完成,而在确立帝作为天子嫡系祖先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帝的世俗形象。显然,天文学不仅导致了君权神授、天命观念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原始宗教观、古代祭祀制度及礼仪制度的建立。而就古典哲学而言,如果说儒家哲学的天命、中庸、道德等核心思想乃是对传统宇宙观的继承的话,那么道家的思辨哲学简直就是借助天文学的研究完成的⑩。
【关键词】文艺复兴;哥白尼革命;科学
与哲学相比,科学具有直面经验世界的实用性。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人的闲暇和好奇,而且哲学的任务在于对真理知识的追问。哲学家们往往通过归纳的或演绎的方式形成一种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之存在的解释和证明,自笛卡尔以来,我们认识和解释世界之存在的方式大体上被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理性论,另一种是经验论。正如培根所说:“人类的理解不是不带偏见的领悟,而是从意志与感情中受到鼓舞:哪里在从事科学,这些科学就可以被称之为‘人们需要的科学’。”i通过科学理论的构建,人们将神与经验世界的联系一步步切断,取而代之的是人和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文艺复兴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并不只是局限于欧洲的那几个具备科学突破的国家,后世的科学盛况证实了当时的科学突破是作用于全世界的。“近代科学诞生于欧洲,但它的家确是整个世界……事情越来越明显,西方给予东方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科学和科学观点。这种东西只要有一个有理智的社会,就能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民族流传到另一个民族。”ii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的兴起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形成一个庞杂的体系,而是需要先从个别领域进行突破。显然,这种科学突破首先体现在天文学领域。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史,都不约而同地追溯到人类在文明初始时期对于世界本原的探求。在东方,有老子的“道”,有古印度的“四大”;在西方,有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毕达哥拉斯的“数”等等。这一系列对于世界本原的追问,刺激着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关于世界的“假说”,当追问到世界运行的目的和动力之后,初期的关于“天”的讨论和解释便开始了。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注意到了夜晚天空中闪烁的群星,那些有相对固定位置的被称作“恒星”,而另外一些非常明亮但位置不定的则被称为“行星”。经观察后发现,所有恒星都步调一致地、每天自西向东地运动,如此周而复始;然而行星的运动却不规则,时而向东,时而向西,这种奇特的现象自然引起了当时天文学家的注意。“希腊天文学将自己的任务规定为对行星运动给出合理的解释,特别是要按照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传统,用完美的正圆运动的复合来再现行星的表观(视)运动,即所谓‘拯救现象’。”iii后来,托勒密的本轮―均轮宇宙体系被认为是希腊人为“拯救行星运动”所做出的巨大成就。iv
在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之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代表的宇宙论开始进入人们的世界,后来托马斯・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哲学融入基督教神学,使得地球中心的理论在当时获得正统的地位。而这种“地球居于宇宙中心”的权威思想被赋予了一种严格的宗教意义:地球和地球上居住的人们被置于上帝的怀抱之中,他们受上帝所恩宠,并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中。
值得一提的是,天文学的革命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与当时文艺复兴影响下的宗教改革有着极大的关系。“宗教改革所造成的基督教内部分崩离析的局面,虽然从许多方面来看是一件可悲的事,但到头来间接地帮助了思想自由的实现。”v正是当时宗教改革造成的社会动荡,才使得异类思想得以施展拳脚,而以尼古拉・哥白尼为代表的天文学革命也正好躲在当时的浪潮下积蓄着自己的羽翼。因此,同宗教改革的骚动相比,科学的变革却是在平静中建立雏形。
二、关于“宇宙中心”的争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文学被托勒密的地心说所垄断,而托勒密的整个宇宙体系是由四个假定构成:其一,天呈球形,并且像球一样在运动;其二,地也是球形的;其三,地位于天的中央;其四,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不参与行星的运动。基于以上四种假定,托勒密由此建立了他的天文学理论,即本轮―均轮的宇宙体系。但到了哥白尼时代,由于航海事业和天文历表的不断发展,托勒密的理论显得越来越繁琐,而且在经验生活中开始遭到质疑。
哥白尼同意托勒密的前两个假定,认为天和地都呈球形,但却反对后两种假定,因此他自己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初步概念,并用太阳中心论取代地球中心论。在深入思考新的宇宙体系的基础上,哥白尼于1539年完成了天文学巨著《天球运行论》vi,并在该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正如哥白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他曾经广泛查阅古今哲学家的著作,希望能从中找到天文学关于天球运动的研究。果然,他在西塞罗的著作中找到,西塞塔斯曾设想过地球是运动的;后来,他在普鲁塔克的作品中又发现有一些人对此也持相同见解。基于这些资料的启发,他开始考虑地球的运动性。虽然这种想法在当时很荒唐,但他仍坚持用地球运动的假设,来确定是否可以找到比他的先辈们更可靠的对天球运行的解释。“于是,假定地球具有我在本书后面所赋予的那些运动,我经过长期、认真地研究终于发现:如果把其它行星的运动与地球的轨道运行联系在一起,并按每颗行星的运转来计算,那么不仅可以对所有的行星和球体得出它们的观测现象,还可以使它们的顺序和大小以及苍穹本身全都联系在一起了,以至不能移动某一部分的任何东西而不在其它部分和整个宇宙整中引起混乱。”vii如此,哥白尼构造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蓝图:最外层是恒星天,它是静止不动的,构成了行星运动的参考背景;最远的行星是土星,其运行周期是30年。以后依次是木星(周期是12年)、火星(周期是2年)、地球(周期是1年)、金星(周期是9个月)、水星(周期是80天),处在这些行星中间的是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既绕着太阳运动,也围着地球转动,且绕地运动的周期为1个月。日心说比地心说更加简洁,连哥白尼的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此外,哥白尼还成功地恢复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想,使正圆运动得以更好地保持,在他的学说里,几乎所有的本轮和均轮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太阳真正处于宇宙的中心。
【摘 要】本文以纳西古乐为例,探讨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意义,解说词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功能,以及解说词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解说词;翻译;跨文化
1、翻译的跨文化交际意义
翻译指的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交际活动和翻译活动联系紧密,因为跨文化交际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就没有翻译;同样,没有翻译,跨文化交流就无法顺利开展和进行,所以翻译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作用,我们要对中西方文化有着全面的认识,在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过程中,认真严肃地对待翻译工作,从而翻译时能够“忠实于原文内容,具有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许渊冲,2003),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文化,也能够更好地发扬和传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口头或书面解释的形式,或介绍人物的经历、身份、所做出的贡献(成绩)、社会对他(她)的评价等,或就事物的性质、特征、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进行说明。其作用有二:一是发挥对视觉的补充作用,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同时,从听觉上得到形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是发挥对听觉的补充作用,即通过形象化的描述,使听众感知故事里的环境,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解说词翻译在跨文化传达中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新的亮点,我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正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从而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了一个文化传播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在实现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这就是翻译。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为英语DotbfkuI3lvZPlvpfliKnnuqDnurfmoYjnmoTliIbmnpBkAiI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3NiTorrrmiJHlm73lj6Tku6PlnKjlrqTlpbPnmoTnu6fmib/mnYMk6K665oiR5Zu95Y+k5Luj5Zyo5a6k5aWz55qE57un5om/5p2DZAIj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Nzck5rWF6LCI5rCR5ZWG5rOV5LiO5rW35ZWG5rOV55qE6J6N5ZCIJOa1heiwiOawkeWVhuazleS4jua1t+WVhuazleeahOiejeWQiGQCJA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c4HuWPuOazleS4reeahOKAnOaLn+WItuKAneWTsuWtph7lj7jms5XkuK3nmoTigJzmi5/liLbigJ3lk7LlraZkAiU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3OTznu7TmnYPmipHmiJbotormnYPvvJrliqjnianmnYPliKnnmoTlhaznm4ror4norrzot6/lvoTmjqLnqbY857u05p2D5oqR5oiW6LaK5p2D77ya5Yqo54mp5p2D5Yip55qE5YWs55uK6K+J6K686Lev5b6E5o6i56m2ZAIm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DAn5pmL5a+f5YaA6L655Yy65Zyf5Zyw56uL5rOV5oyH5a+85oCd5oOzJ+aZi+Wvn+WGgOi+ueWMuuWcn+WcsOeri+azleaMh+WvvOaAneaDs2QCJw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gxReeVpeiuuuafj+aLieWbvuOAiuWbveWutuevh+OAi+esrOWNgeWNt+S4reeahOivl+atjOS4jueBtemtgueahOeri+azlUXnlaXorrrmn4/mi4nlm77jgIrlm73lrrbnr4fjgIvnrKzljYHljbfkuK3nmoTor5fmrYzkuI7ngbXprYLnmoTnq4vms5VkAig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4MkLmtYXmnpDnm5fnqoPlkI7lsIbotYPnianol4/ljL/lt6XljoLlhoXlupTlpoLkvZXliKTmlq3niq/nvarlvaLmgIFC5rWF5p6Q55uX56qD5ZCO5bCG6LWD54mp6JeP5Yy/5bel5Y6C5YaF5bqU5aaC5L2V5Yik5pat54qv572q5b2i5oCBZAIp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DM/5LuO5raI6LS56ICF5L+d5oqk6KeS5bqm5rWF5p6Q572R57uc5Lqk5piT5bmz5Y+w55qE5rOV5b6L6LSj5Lu7P+S7jua2iOi0ueiAheS/neaKpOinkuW6pua1heaekOe9kee7nOS6pOaYk+W5s+WPsOeahOazleW+i+i0o+S7u2QCKg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g0OeeOsOihjOiLseWbveS9j+WuheWQiOS9nOekvuazleW+i+WItuW6puWvueaIkeWbveeahOWQr+ekujnnjrDooYzoi7Hlm73kvY/lroXlkIjkvZznpL7ms5XlvovliLbluqblr7nmiJHlm73nmoTlkK/npLpkAis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4NTblhazlj7jms5XkurrmoLzlkKborqTliLbluqbnmoTms5XnkIbku6Xlj4rpgILnlKjnoJTnqbY25YWs5Y+45rOV5Lq65qC85ZCm6K6k5Yi25bqm55qE5rOV55CG5Lul5Y+K6YCC55So56CU56m2ZAIs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DYb5raI6LS56ICF55qE5Y+N5oKU5p2D56CU56m2G+a2iOi0ueiAheeahOWPjeaClOadg+eglOeptmQCLQ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g3G+a1heiwiOenn+WAn+azleahiOeahOWHuuWPsBvmtYXosIjnp5/lgJ/ms5XmoYjnmoTlh7rlj7BkAi4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4OCTorrrln7rmnKzlhazlhbHmnI3liqHnmoTlrqrms5Xln7rnoYAk6K665Z+65pys5YWs5YWx5pyN5Yqh55qE5a6q5rOV5Z+656GAZAIv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Dkh6Iux5Zu95L+d6Zqc5oCn5L2P5oi/5rOV55qE5Y6G5Y+yIeiLseWbveS/nemanOaAp+S9j+aIv+azleeahOWOhuWPsmQCMA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kwHuWvueazleWItuaWsOmXu+aKpemBk+eahOaAneiAgx7lr7nms5XliLbmlrDpl7vmiqXpgZPnmoTmgJ3ogINkAjE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5MSrmtYXmnpDmsJHkuovlho3lrqHlj5Hlm57ph43lrqHms5XlvovliLbluqYq5rWF5p6Q5rCR5LqL5YaN5a6h5Y+R5Zue6YeN5a6h5rOV5b6L5Yi25bqmZAIy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TIt5LuO5a2U5a2Q55qE5Lq65oCn6K665Ye65Y+R5rWF6LCI5Lit5Zu95b635rK7LeS7juWtlOWtkOeahOS6uuaAp+iuuuWHuuWPkea1heiwiOS4reWbveW+t+ayu2QCMw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kzG+a1heaekOmdnuW4uOWkq+Wmu+i0ouS6p+WIthvmtYXmnpDpnZ7luLjlpKvlprvotKLkuqfliLZkAjQ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5NCTorrrmiJHlm73npL7ljLrnn6vmraPliLbluqbnmoTmgJ3ogIMk6K665oiR5Zu956S+5Yy655+r5q2j5Yi25bqm55qE5oCd6ICDZAI1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TUb5omp5p2D5by65Y6/55qE5rOV55CG5Z+656GAG+aJqeadg+W8uuWOv+eahOazleeQhuWfuuehgGQCNg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k2POa1heaekOe9kee7nOe7j+a1juS4reWPjeS4jeato+W9k+ernuS6ieazleW+i+WItuW6pueahOWujOWWhDzmtYXmnpDnvZHnu5znu4/mtY7kuK3lj43kuI3mraPlvZPnq57kuonms5XlvovliLbluqbnmoTlrozlloRkAjc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E5NyforrrmlYXmhI/kvKTlrrPnvarnmoTnu5PmnpzliqDph43mg4XlvaIn6K665pWF5oSP5Lyk5a6z572q55qE57uT5p6c5Yqg6YeN5oOF5b2iZAI4D2QWAmYPFQQADXhqeWMyMDE0MDIxOTgt5rWF5p6Q5oiR5Zu9546v5aKD5rGh5p+T5L615p2D5LmL5b2S6LSj5Y6f5YiZLea1heaekOaIkeWbveeOr+Wig+axoeafk+S+teadg+S5i+W9kui0o+WOn+WImWQCOQ9kFgJmDxUEAA14anljMjAxNDAyMTk5Leivleiuuuazleayu+WMlui/m+eoi+S4reWFrOawkeekvuS8mueahOaEj+S5iS3or5Xorrrms5XmsrvljJbov5vnqIvkuK3lhazmsJHnpL7kvJrnmoTmhI/kuYlkAjoPZBYCZg8VBAANeGp5YzIwMTQwMjIwMEXms5Xlvovlr7nmlrDlhbTnlLXlrZDll业亩琳呋蚨⒂锏挠慰头竦穆糜斡⒂锓耄翘逑至朔氲目缥幕患收庖惶氐悖渲校馑荡史胧且桓龇浅9丶囊蛩亍:玫慕馑荡史耄芄磺宄⒓蚪唷⒅惫邸⑿蜗蟮亟史壮实拿褡逡衾帧⒗贰⒏栉琛⒒婊⒈硌荨⒕扒冉樯芨嗣牵俳夜褡逦幕墓驶ァ
4、纳西古乐解说词翻译的启示
纳西古乐,源本出自道教谈演的《三洞经文》的宗教科仪音乐,儒家正宗的雅集型音乐,包括流入民间的宫廷宴乐和词牌曲令,它从久远的历史走来,从西京、南京、北京等中华文化枢纽传来,世代不衰地在丽江流传,一直音乐的原发地已经寂灭、消失,却在丽江出奇的保留着这些“音乐活化石”。1981年,宣科先生重新组建了现在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成功地复兴了纳西古乐,并且使我们国家的民族音乐享誉海内外。数十年以来,大研纳西古乐会每晚公开演出,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国际化传播的窗口。其中有一大亮点,就是在音乐演奏过程中,使用了中英文主持词和中英文解说词。可以肯定地说,纳西古乐的中英文主持词和解说词,是纳西古乐吸引外国游客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研纳西古乐会对乐器的介绍,词牌、曲牌的介绍、音乐背景的中英文介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值得我们借鉴参考。试以以下翻译为例进行探讨:
4.1大研纳西古乐会被称为“三老乐队”,因为纳西古乐会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三老乐队”、稀世“三宝”,如果直接翻译为the three old, the three rare treasures,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听众将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大研纳西古乐会将“三老乐队”、稀世“三宝”翻译:There are three reasons why the Nahki Orchestra is so famous and special. It is because of the ancient music, aged musicians and aged musical instruments. 译文简单明了,清楚又直接地向听众介绍了“三老乐队”的来由,而且衔接自然,毫无造作之感。
但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眼里,宇宙有着另一番景象:物质聚集的地方充满了暴力,有壮丽的出生和惨烈的暴死。宇宙和我们的自然界一样,也是弱肉强食。
1666年,牛顿在花园散步时,突然想到重力,它的作用让一个苹果从树上掉到地上。重力是否仅局限于在地球周围的有限距离里,难道不能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吗?(图1)
20年后,牛顿在其光耀史册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发表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宇宙中每个质点都以一种力,吸引其他各个质点。天上的星体运动和地面上的物体运动都受到同样的规律――力学规律的支配。”(图2)
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视野里,这种力学规律所编排的节目让宇宙永不宁静:这里有星系的舞蹈、引力的魔镜、黑洞的抛球表演,犹如宇宙盛大的马戏演出。宇宙是如何利用“引力”控制星系和黑洞进行表演的呢?我们先到宇宙中物质最密集的地方――星系和星系团看看吧。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从外面看,像个从中心甩出两条长臂的大飞盘,整个系统在慢慢旋转;在星体之间充斥着大量的气体与尘埃;在远离中心的位置,其中一条旋臂之外,银河系的边缘,有个小小的恒星系,那就是我们的太阳系。(图3)(图4)
当我们仰望晴朗夜空时,能看到距离地球最近的5000颗恒星,更远的就太微弱了。因为空气中漂浮着的尘埃,会弱化星光,若没有望远镜,我们只能看见银河系的一角。银河系中有两千亿颗恒星,其中的很多都同太阳相似。天文学家还相信,在宇宙中有上千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系。
作为宇宙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这上千亿个星系是怎样形成与演化的?这是探索宇宙最基本的问题,也是20年来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最大量的内容。
哈勃望远镜在其他天文台的协作下,已经对天空中的几小块区域进行了长时间曝光,把迄今最遥远、最古老的星系的面貌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这些早期星系离我们很远,所以很暗。在早期宇宙,这些星系形成时都很小,要分辨出星系的细节需要很大的分辨率,只有哈勃才能把这些星系拍得很清晰。(图5)
这些超精细图片揭示了早期宇宙的细节,当时的宇宙年龄仅有几亿年,大约是现在宇宙年龄的5%。与现在的星系相比,那时的星系尺寸小,形状更不规则。哈勃望远镜拍摄的这些照片,成为建立现代星系形成模型的关键。
2003年5月7日,哈勃望远镜对仙女座大星系的星系晕进行观测,发现这里恒星的年龄千差万别:最古老的有110亿年到135亿年,最年轻的只有60亿年到80亿年。
天文学家发现有些星系是由不同年龄的恒星形成的,一种解释是等级式的结构演化,即一个星系形成过程中要吞并其他一些小星系,形成了星系里有各种年龄的恒星,就像小孩闯进了养老院。
与此相反,我们的银河系中没有大量年轻的恒星。因此,尽管仙女座大星系和银河系外形相似,但哈勃望远镜的数据显示,这两个星系的成长史迥然不同。这一发现加深了我们对星系形成的理解。
在夜空中,我们的银河系像一条永恒的乳白色带子,宇宙看起来好像也是静止的。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时间中的瞬间而已。实际上,宇宙处在永恒的运动中,只有通过长时间观察,才能感受到星空的运动,看到运动中的恒星和星系。恒星围绕银河系的中心旋转,星系依靠引力相互吸引,有时甚至会发生碰撞。哈勃望远镜就观测到了无数冲撞在一起的星系。
星系们就像漫漫长夜中行驶在星海里的巨轮,彼此不断地接近,直到引力的相互作用最终将它们压缩成复杂的结构,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是一场由引力编排的宇宙舞蹈。
两个星系发生碰撞的景象,像是钩在一起的两根手指头。星系中的大多数恒星,会在星系冲撞中幸免于难,引力会将恒星连同气体尘埃一起抛出,绵延数十万光年,甚至更长。实际上,再经过上亿年,两个星系最终会合并为一个组合星系。(图6)
人们认为现在的许多星系包括银河系,是由许多小星系经过数十亿年组合而成的。由于星系间巨大的相互作用,本由气体烈焰形成的恒星生出了壮丽的高温蓝色星团。我们的银河系也将要同另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大星系仙女座星系相撞,它们以每小时50万公里的速度接近,30亿年后将从正面相撞,会导致两个星系壮烈合并。在撞击过程中,银河系将改变形状,再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螺旋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那时的银河系不仅包含自己原有的恒星,也包含了所有仙女座星系的恒星。
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拥有上亿个恒星的星系相互碰撞呢?这些力量又来自哪里?
我们相信在宇宙中仍然有很多操纵着我们周围事物的隐秘力量,其中就有黑洞。黑洞巨大的质量,是影响周围天体的原因。黑洞在宇宙引力剧场里是主角,它表现活跃、花样繁多、手法独特。有人形容黑洞是“宇宙中的神秘恶魔”,因为它会吞噬一切靠近的东西。对于天文学家来说,黑洞中心是最难解的谜。黑洞强大的引力,封锁了所有信息,连光都无法逃逸。所以,我们也无法得知那里到底有什么。(图7)
然而,我们怎么去研究它?又如何去寻找到一个看不见的点呢?
用太空望远镜对准一个星系的中心,测量那些离中心非常近的恒星的运动,发现它们运动速度非常快。
这些靠近星系中央的恒星在高速旋转,这不是恒星的正常状态,因为大多数恒星都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运动。这肯定是因为有质量超大且体积超小的东西存在,只能有一个理由来解释这种现象――那里有个黑洞。
长久以来,天文学家一直怀疑一些大星系,比如我们的银河系的中心有一个特大质量的黑洞正在吞噬恒星、星云和周边路过的物质。银河系中心存在着如此密集的恒星,地面望远镜只能看见由成百上千颗恒星挤成一堆的斑驳的星光。而哈勃望远镜高分辨度的图像让我们看到每一颗独立的恒星,以及它们围绕银河系中心的运动。这些恒星的移动速度远远超过正常值,似乎有一个小型的、看不见的强大引力牵引着它们。根据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现象,天文学家得出结论:一个黑洞潜伏在银河系中心。
最早,黑洞是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推测出来的。现在,借助于空间望远镜,我们终于能看见它了。科学家一直在搜集黑洞的所有信息,希望更多地了解它,现在黑洞的真实面目已越来越清晰了。
天文学家认为黑洞是单一体,是太空中的单点,无体积、不扩展,但密度无穷大。巨大恒星死亡塌缩后的“尸体”质量太大,以至于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它将自己压缩成无穷小的体积。虽然物质表面上是消失了,但它仍然有巨大的引力,恒星和其他靠近它的天体都会被吸进去。
黑洞的吸积盘就像恶魔张开的大嘴,一旦有东西,比如一颗恒星被拖进
这个点,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它了。这颗倒霉的恒星会沿着一条螺旋轨道运动,当它运动到接近黑洞的位置时,离黑洞最近的物质会比恒星的其他部分受到更大的吸引力,黑洞吸吮拉伸恒星,直到将它撕成碎片吞噬掉。(图8)
黑洞诸多特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它巨大的引力可以扭曲时空,改变或放慢时间的进程。尽管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会使时空发生细微的变形,但黑洞对时空的影响就大多了。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个勇敢的旅行者造访黑洞,他将穿越“视界”,这个“视界”指的是光线不能超出的一定范围,在其以外,什么都看不见了。如果他穿越“视界”,最后没被黑洞吞噬,当他返回时,会发现自己比同龄人年轻。那么,他是否是穿越了广义相对论所假设的另一种奇怪的天体――虫洞了呢?(图9)
虫洞,类似于在苹果上有一个虫子钻了一个洞,我们看到从表面上的某个地方通过一个小洞联系到另一个地方。现在认为,一个虫洞基本上是一条穿越时空从宇宙的一点到另一点的“捷径”。如果虫洞真的存在,也许有一天它们会使星际旅行比常规的光速旅行更快捷。
黑洞中存在时空的秘密通道吗?现在还无法得知。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提供的证据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中心都有黑洞。1997年1月13日,哈勃望远镜在对27个星系进行详细考查后宣布,在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是普遍存在的。
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也许比那些大恒星形成的黑洞要大上百万倍。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的黑洞可能是在早期星系运动中形成的,是许多恒星的黑洞合并的结果。
当两个星系碰撞时,它们各自中心的黑洞会上演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在星系合二为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它们的黑洞最终合并成一个质量极大的黑洞之前,这两个星系仍然会继续相互围绕旋转数万年。
这最后过程的力量太大了,以至于改变了我们能够观测到的时空结构。不管是在地面上用全新的引力波望远镜,还是在太空船上,都看不到。然而,同需要数百万年之久的星系合并相比,最后核心合并的惨烈过程相对简短。所以,能看到这个过程的几率很小。
在这个引力剧场中,星系的碰撞,类星体的光芒,伽马射线爆炸,都与黑洞有密切联系,它是这些节目的导演(图10)
“黑洞”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早就在设想的一种可能存在的天体,然而它是否真的存在呢?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家开始认为这个天体很可能是存在的。而且有一类天体叫类星体,是通过别的手段发现的,大家猜想它是否就是“黑洞”呢?
最初,类星体被认为就是一些普通的恒星,因为看上去它们就是一些很亮的扁圆。后来,人们偶然发现,这些天体离我们如此遥远而又那么明亮,说明它们的能量极其巨大,在以非常高的能量发光。这些奇异的天体究竟是什么呢?
恒星运动到离黑洞很近时会被撕裂,好比水从一个巨大的水槽漏下去。螺旋状气体形成了一个很厚的盘。恒星在向黑洞自由降落过程中温度升到极高,气体向上方空间爆发能量。这种类星体现象在宇宙的星系里可以找到不少,许多都在猛烈地发生着。
当物质往黑洞里落时,会产生两类现象:一是它的能量会转变成辐射;另一类是它会把很多物质抛出来。
这种把能量转换成辐射的现象表现为类星体;把落入的物质抛出来的现象,表现为伽马爆。这是黑洞两类主要的表现形式。(图11)
最初发现这些爆发的美国科学家并不理解这种现象,因此作为军事秘密没有发表;有段时间,他们甚至怀疑是不是太空武器,是不是有太空战,在向地球不断地发出像伽马射线枪那样的辐射。
这些伽马射线高能爆发,每天至少能从天空中任意方向探测到一次。虽然伽马射线爆只持续几秒钟,但它释放的辐射量足以同银河系几百年释放的辐射量抗衡。人类肉眼看不见的伽马射线,只有通过特殊的仪器才能探测到。30多年来,没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射线爆。伽马射线就像掠过地球的子弹,可我们却看不见发射它们的枪。
多年来,哈勃望远镜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在寻找那些“还在冒烟的枪”,各种望远镜观测天空中爆发出伽马射线的位置,但一无所获。直到1999年,哈勃望远镜有了重要发现,基本上证实了这些恐怖的射线爆发生在很遥远的星系。可能是由大质量恒星塌缩引起的;或是由两个密度极大的天体猛烈相撞造成的,比如两个黑洞,或是一个黑洞与一个中子星。
伽马射线爆虽然恐怖,但从天文学讲,它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宇宙的演化。由于最远的伽马射线所发生的地方,是处于宇宙从黑暗时期到光明时期的过程中,因此可以利用它研究宇宙是如何突破黑暗时期的。
但在宇宙中到处放枪的伽马爆是危险的“”,我们必须小心它,时刻关注它。如果伽马射线爆直接冲着地球而来,它强烈的辐射会使地球大气层的化学成份发生改变。比如,如果臭氧层被改变,将使地球暴露在太阳紫外线中,威胁地球上的生命。
今天,在地球周围运行的伽马射线天文卫星,平均每天看到一个左右的伽马射线爆,表明在宇宙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伽马射线爆的爆发。如果它离我们很近,就能摧毁地球。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离我们特别近的伽马射线爆。
任何剧场的演出不可能内容和风格一直没有变化。在引力主导的宇宙剧场中,既有星系舞蹈的文戏,也有类星体和伽马射线爆发的武戏,还有抽象的怪诞戏。它通过幻象反映真实,让我们看到宇宙更深遂的地方。有可能是黑洞引力产生了它,所以它的样子有点怪诞,名字叫作“引力透镜。”(图12)
黑洞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会以惊人的方式影响周围物体,它的引力场甚至能使光偏转。实际上,靠近黑洞的光线不会继续沿直线传播,而是改为新的路径传播。这样形成一个天然望远镜,使我们比想象中看得还要远。
正如在沙漠里迷路的人会看到海市蜃楼,那是由于遥远物体的光,被沙子上悬浮的热空气弯曲了。宇宙中也能看到海市蜃楼,用现代望远镜,比如哈勃望远镜观测到的“海市蜃楼”,不是由热空气引起的,而是来自遥远的星系群。
很久以前,一些人认为地球是平的,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不到整个地球;实际上,宇宙空间是弯曲的,即使我们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也看不到这个现象。
但正是弯曲的空间,造成了可供我们观测的这种现象。爱因斯坦的预言之一即是引力可以扭曲时空,进而使光线偏折:好比池塘中的涟漪使池底的沙子看起来像扭曲的蜂窝;遥远星系的光线在射向地球时,被巨大星系群的引力场扭曲放大了,就像透过一枚巨大的放大镜看东西,这个现象就叫引力透镜。
引力透镜现象是由于有质量的物体,对光线的路径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看见的背景物体,它的形状和大小都发生了变化;此外,它跟引力透镜本身的强度直接相关,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倍数大,看到后面的背景物体也大。
当光线遭遇质量很大的天体时,会根据“透镜体”的性质,变成不同的古怪形式,也就是说这种背景天体会以几种外观出现。爱因斯坦认为,整幅图像会被挤压成一个光环;遥远星系的原本面目被克隆出多个幽灵般的复制品,或者被扭曲成香蕉状,就像光弧。
虽然爱因斯坦在1915年就意识到太空中有这种现象,但他却认为在地球上是观测不到的。然而目前,遥远天体的引力图像,已被人类所掌握的最好的望远镜观测到了。(图13)
哈勃望远镜是第一个能看到各种小光弧细节的望远镜,直接揭示了背景天体的内外结构。2003年,天文学家推导出哈勃照片上的一个神秘的小光弧,是我们所见过的宇宙中最大最亮最热的产星区。(图14)
迄今为止,已经观测的引力透镜,主要是包括数十万星系的星系群,那是宇宙中最大的引力组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