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校文化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01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来,生命教育的意义逐渐被社会所认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生命教育就是对每个孩子的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一)生命教育的理解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的原基点。黄克剑教授在他所提倡的“生命教育”理念中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21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点与生命教育的实质是相契合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个性化、个人化教育,它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为根本的目的”,它努力培植的是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生命的意义,是富有创造力的老师们展示自我才华和体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部分。物质文化以校园环境、整体格局、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作为其物质载体,构成校园文化的物质内容与发展前提;而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传统、校风学风、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因素,由此反映一个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风貌,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必须首先尊重人,尊重个性,必须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人的关切心,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生命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基于生命教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目的就是努力构建校园的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格调高雅、快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促使我校学生内心环境的构建与和谐发展,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使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形成我校以生命为基点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生命教育特色育人环境的营造

首先是精神引领。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原点,也是终点。学校要致力于构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不同侧面对个体生命提出要求,引领师生领悟生命价值、走向崇高。学校要做的就是借构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系统为契机,严格要求广大师生言行,认真落实学校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教风、学风等,用学校精神引领师生走上精彩的人生之路。

其次是环境育人。根据生命教育的理念,对学校的环境进行合理整治、规划与布置,努力把学校布置成既能体现人文关怀,又能起到熏陶感染作用的人性化的温馨家园,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安全、舒适的,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对学校的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进行设计,用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创新设计比赛作品以及有创意的不同主题的图案和作品,来美化校园的橱窗、走廊及班级的墙壁、板报,实现校园文化和特色项目的有机整合,使整个校园凸出鲜明的“生命教育”的特征。具体可分为:(1)楼层文化。(2)景观文化。(3)道路文化。给学校道路命名,寄予师生对走好人生之路的希望。(4)墙壁文化。名人谈生命的名言言简意赅,发人深省。(5)班级文化。制作班级个性名片,共同制定班风、学风,板报常换常新,教室外面的墙壁就是学生展示书画作品、优秀作文的舞台,让学生充分享受集体生活的自豪与乐趣。(6)办公室文化。彰显教师主人翁地位,让办公室成为一个个温馨的小家,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7)网络文化。打造校园的生命教育网站,建设生命教育对外交流的平台。(8)视听文化。

(二)生命教育特色课程文化的塑造

首先是开好国家课程,把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国家课程的权威性、科学性、基础性不容置疑,挖掘和发现国家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因素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可丢失的宝贵资源,初中各学科都蕴含着大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宝贵内容。学科教学作为学校实施教育活动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其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应成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最主要方式。

其次是开发校本课程,把生命教育课程专题化。为弥补学校生命教育零散、不成系统的不足,立足校本,我校根据实际,组织教师开发《初中学校生命教育读本》系列校本教材,初一至初三年级各一册,共三册。按了解生命现象、感悟生命价值、实现生命关照、绽放生命精彩四个层次设计,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侧重点不同,螺旋上升。学校每两个星期开设一节生命教育专题课,分认识我们的身体、感恩父母、学会合作、远离烟酒、学会自救、法制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系统,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生命专项教育,促使学校生命教育走向深入。

第三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把生命教育融入活动之中。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为期一到两周的有鲜明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如观看生命教育专题影片、采访医护人员、参观烈士陵园、慰问敬老院福利院、开展动植物养殖观察活动、防灾逃生演练、模拟紧急救助活动等等。在开展此项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做到既发扬传统特色,又力求创新突破,做到师生广泛参与,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快乐,从而实现对健全生命的成全。

(三)凸显生命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

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校园内外互动渐进、积淀的过程。素质教育包括方方面面,学校文化也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各方面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中的许多亮点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我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掘闪光点,并通过精心地经营和培育,使它们成为推动学校文化整体提升的助推剂。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小学校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建设各自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途径与方法

小学校园文化指的是小学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小学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下构建小学校园文化途径和方法主要有:

(一)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墙壁,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为了让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达到陶冶学生性情、规范学生行为、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在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中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里,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应分为核心和主体两部分。核心文化墙壁应设在人员最集中,位置最显眼的地方,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主题墙壁可按楼层、班级、教室功能等展现师生风采,展示不同的文化主题,颜色多以生态绿色为主,白、红、蓝、黄等多种颜色共存,意喻校园为一个生态校园、以人为本的校园、多元评价取向的校园。其中,各班教室展示墙壁的设计要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充分展现学生的才华。各辅助教室、办公室、楼梯、甚至水房,每一处的设计,都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校园文化长廊是师生展现才华、张扬个性、创新实践的平台。每一幅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的选取,每一条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箴言警语的筛选,都体现着师生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学生置身在设置规范、整洁美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之中,感受到和谐、高雅、清新和优美,赏心悦目、耳濡目染,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真正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目的。

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要把师生员工看做是学校生活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针对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问卷,对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等进行广泛地调查,并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征集活动,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意愿和要求。

如果校园文化墙壁的设计灵感能真正来自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并由学校教师独立设计、制作。那么,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也是全体教师教育理想的升华和外显,所有参与者在建设中都将受到良好熏陶和教育。

(二)开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追求需要的满足为目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源泉,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行为。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各种培养和激励功能,能激发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凸现。

1.开发综合性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值得教育者深入研读与思考。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呢?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应本着小、近、实的原则,以专题为主要形式特征,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非学科性为内容特征,围绕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自身四大版块,以班级形式组织,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以年级形式组织,多层面挖掘主题内涵,以五一、十一、寒暑假为契机,设计全校学生参与的,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活动主题可在学科开放教学的基础上,同年级各学科通过交叉备课,整合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根据学生需求补充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校需要而加入的主题;还可以是以地方文化、政治、经济为资源开发的主题。这些以专题形式展开的实践活动,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彰显小学生的个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学校把原来的足球、合唱、美术等兴趣小组进行改造,根据现有的条件、师生现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整合学校、自然和社会资源,设计开发语言素养、科技、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门类的校本课程。丰富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小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精神境界、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3.开展多彩的课余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生活

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例如,新年音乐会、六一艺术节、国庆演出等大型节日庆祝活动,跳绳、踢毽子、拔河、长跑、篮球、足球、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远足等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广泛地参与中体验到快乐,并逐步形成学校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读报节等活动,逐年发展完善。这样,就会使组织经验不断积淀,经典不断传承,校园文化得到不断地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的开发要紧紧把握时代特征,突出学校特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对已生成的主题进行遴选和完善,实现继承与创新的互动互变。文体活动、校本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紧密联系,实现了学校教育向家庭、社会、自然的开放。

总结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着力开发本校资源。从环境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性、继续性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空间设计;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62-01

在我国教育问题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国家教育的改革,小学教育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小学教育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首要阶段,在人的一生发展中有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与趋势

1、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认知,其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信念与教育观点等方面。现代教育理念的诞生,指引着教育工作者要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展开教学工作。

2、当代小学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当代教育在不断强化小学教育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将小学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根本基础,而且主张开展个形各异的特色理念教育,不断尝试新的改革内容,也就出现了一种新局面,对各国的小学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

(1)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注重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是当代教育理念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提高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养成与利用。提升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做到相互学习,传统教育理念一般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独自进行讲解,常常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单单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不注重对象的研究教育。新的教育理念,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加大参与程度,从而使学生可以将老师传递的知识和自己获取的含义相结合,充分理解其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钻研能力,能够离开教师进行自我发展;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从而培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于正确学习态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发展能力的培养。(2)教育的多元。沟通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一方面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学习,加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是人类面对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污染、疾病防控与贫困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各国之间进行合作,共同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为此,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生阶段就应该学习多文化,加强多文化教育力度。

二、当代教育理念小学空间的分析

1、当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空间具有的特征属性。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在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和个别化时,教室空间不能只是一个提供教学的场所,要能满足教学目标和教学工作的需求,在教室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要向多功能方面进行设计,应用更为灵活的设计战略;空间形态要具有多样性,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因此需要的也就不行同。规划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环境选择方案;空间的舒适性,教室是学生和教师每天生活的主要区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情绪以及学习效率等。

2、当代小学教学空间的要素分析。教学空间环境严重影响着学生与教师的学习工作。影响教学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组织形式、物理环境与设施环境。

(1)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不同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深远影响。经过研究分析,如果教室空间组织不规范,导致空间过小,学生的活动密度过大,会让学生产生情绪上的烦躁,影响学习质量。(2)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光线、室内温度与装潢颜色等。如果对这些处理的不合理也会对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物理环境的妥善处理也非常重要。(3)教学设施的选用。教学设施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包括教学用品与学习活动采用的手段。能否满足学生的教学活动基本需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当代教育理念的小学空间设计与研究

1、设计独立的教学空间。教学空间的设计要以当代教育理念为基础,依据课程教学、师生的学习活动以及环境设施等方面综合因素的分析结果,能够满足不同课程、不同教师的工作方式等需求。

(1)班级教室空间。教室空间要有多方面功能,不仅要增加学生的活动范围,还要提供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如大屏幕的使用。教师工作空间。教师一般的生活区域主要是在办公室与教室,在办公室的设计中,要合理安排老师的作业空间,提供其需要的各种设备。(2)学习空间的多用途性。在先进教育理念的促使下,教室空间在多功能方面要有明显的提升。设置多用途空间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教学方式以及不同学习人数的需求进行设置。(3)生活服务空间的设置。生活服务空间包括卫生间与食堂等方面,一个良好的生活服务空间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好的心情,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可以间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理设计班群教学空间。班群教学空间通常是几个班级之间共同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其中各个班级之间不仅有独自的教学空间,也有共同的开放空间。

(1)班群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直排式、自由式与口字型形式。合理使用组织形式,可扩展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减少学生密度,充分利用资源。(2)班群共同使用一个多用途学习空间,灵活性较大,既可几个班级也可几个年级,甚至可以分配学习任务进行个人学习。(3)教师使用空间。在进行班群教学时,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与学生交流的空间以及准备工作空间。这样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J].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4).

[2] 张 伟,田 青,整合与扩展―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J],学苑出版社,2012(06).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教学素材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的,小学生们可以画得惟妙惟肖,一旦教师让同学们发挥想象,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美,便出现了学生们不知道画些什么的状况,更谈不上有新鲜佳作的出炉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能力的培养,使美术教学与生活发生了脱节。这种状况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下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接轨,以小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基础,对小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和审美情绪的培养。使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进行链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并充满热情地去美化生活。

一、创造文化情境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都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技能绘画培养层次,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在进行《现代建筑艺术》课时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和学校附近观察生活中的建筑,结合校内、外的建筑分析建筑的布局和建设特点,引领学生体验建筑的美感。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强了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出多样的建筑物。

二、走进大自然,感受生活的美感

教学不等于课堂,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通常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上的图画进行分析传授学生美术技能,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坐在教室临摹,或是在课堂上冥思苦想,结果只能使画不好更不会有新意。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时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以采风、写生等方式,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小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以它蓬勃的活力向人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那充满诗意的红花、绿草、燕子翻飞、鱼儿追逐深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创作欲望。在大自然中小学生绣出了生活了美景,一幅幅自然界的美景跃然纸上,看着这些画仿佛置身大自然中。在这个体验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品尝了生活的快乐,更加用心使用自己的画笔带着真情实感去描绘生活、感受生活。

三、精心布置教学情境,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再有了意象和心理的感受,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现代的中国画,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既渲染了学习氛围,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能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四、把美术创意应用到生活中

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懂得了对比和谐、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具有了一些简单的创意思想,了解了一些设计方法和美术的加工方法。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装饰和设计,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对小学生美术教学目的的要求。

小学生教室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智慧校园;未来教室;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68-03

1 前言

“智慧校园”的概念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成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工作中一个使用率较高的关键词。在教育信息化报刊中,我们常可看到有关“智慧校园”研讨方面的文章。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更将建设“智慧校园”工作列入到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中。然而,在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可行吗?“智慧校园”切合现行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人们对此却没有提出过任何质疑。笔者认为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

2 “智慧校园”符合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吗

我们先来看看“智慧校园”的原始定义。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的理念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1]。根据以上“智慧校园”的理念,“智慧校园”有五个特点,分别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根据上述,笔者认为,“智慧校园”不完全切合目前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以下笔者从“智慧校园”定义的五个方面对照现行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具体分析。

“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对于现行中小学生来说现实意义有多大 “网络学习”是中小学校主流的学习方式吗?这是我们要提出来进行探讨的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就目前中小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学生”不是中小学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形式。

1)学生要进行“网络学习”,具有学习终端是先决条件。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校难以为学生解决用于“网络学习”的学习终端问题,“电子书包”曾作为学生“网络学习”的终端设备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但存争议[2]。

2)由于中小学生缺乏对网络知识进行判别的能力,在浩繁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限制中小学生在校读书时上网浏览网页。

3)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对学生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在“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因此,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还是以传统课堂的学习媒体为主,而“网络学习”只是一种辅助的学习手段。既然“网络学习”不是主流的学习形式,那么,我们在现行中小学校创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环境便缺乏其应有的现实意义。

现行的中小学校需要“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吗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显然不是学生在学校读书重要的任务,所以,校园“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对于现行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那么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教师来说,“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据了解,我国现行中小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师通常每周要上12节课或以上,平均每天有两节课或以上,上完课后还要备课、做课件、批改作业,有的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因此,对于中小学校教师来说,每天工作时间主要用于做好这些常规的教学工作上,科研不是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所以,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总体的需求不大。

现行中小学校对“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有怎样的需求 从校务管理上讲,现行中小学校的“校园一卡通”,集出入证(身份认证)、门禁、学生证、工作证(教师)、停车卡、借书证、校园消费等功能于一卡,大大提高了卡的使用效率,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包含其他高深的应用,但从中小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层面上讲,中小学校对此的需求不是十分迫切。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是“智慧校园”的专有特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现行大部分学校从校园的布局、文化氛围的创设到色调的选择等,都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设计,为师生员工创设一个特色氛围,达到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培养师生积极向上的情操,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并非构成“智慧校园”的要件。

“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对中小学校师生有必要吗 显然,“学习生活”是学生“校园生活”主要的内涵。在学校中,学校往往要求学生集中精力于学习生活,与之无关的少做或不做,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部分中小学校(特别是小学)不提供住宿或学生午餐,学生放学后便回家,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校园生活”的需求其实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现行中小学校的教师来说,学校要求教师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从现行学校的现状上讲,“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失去其应有的必要意义。

综上所述,原始定义下的“智慧校园”与现行中小学教学实际有较大的偏差,因此,可以说目前在中小学校广泛建设“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3 中小学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状况将会如何

以上从现行中小学校教师与学生的现状说明了所谓“智慧校园”不切合现行中小学校实际的问题。以下设想一下,中小学师生如果生活在“智慧校园”中将会是怎么样?

中小学校能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吗 “未来教室”是现行“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中用户首先要考虑做的项目。我们先来看看“未来教室”的定义。“‘未来教室’将彻底颠覆学生、家长对传统教室的想象。在这个教室里,最大的变化是没有黑板,也没有粉笔,更没有教科书,只有一个像超大屏幕的电子白板,老师的手轻轻一指,所有的教程就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眼前。而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也能在上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它就是一个专用的学习PAD。”[3]

以上关于“未来教室”的描述语言人们看后非常受吸引,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似乎非常轻松愉快,但仔细思考会发现,这种完全以信息化设备为工具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将面临极大新的挑战,问题不是专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回头再看看“未来教室”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描述:“学生也不再需要背着几公斤重的书包,只要随手拎一个‘电子书包’即可轻松上课,电子书包里装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教材,能在上面直接做好作业并提交”,可见,学生在“未来教室”的学习时,“电子书包”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核心的媒体。笔者认为,“电子书包”可以保存大量的学习资源,但“电子书包”书写功能是无法取代现行用笔在笔记本上书写的功能的。

理论上讲,学生可以利用“专用的学习PAD”进行书写,但“电子书包”的书写功能无法达到现实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效果。第一,“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显示的效果是电子模拟形成的效果,并不是人真实书写的效果。第二,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无法达到用练习本书写的大小规格,其实“专用的学习PAD”设计师们只要用PAD书写完整一张象学生练习用单行本大小的文字的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些PAD与现实单行本书写效果的区别。第三,学生用“专用的学习PAD”书写,书写速度无法达到用笔在练习本上书写的速度。第四,学生用练习本书写,不存在会因机器故障而无法保存书写文字的问题,但用“专用的学习PAD”,纵然可以达到非常高的稳定性,但死机或出故障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这样的异常,学生辛辛苦苦书写的结果将无法保存,严重影响学习的学习效果。

基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从学生书写上讲,“专用的学习PAD”是无法取代学生用作业本做作业的功能的。

由此可见,这种理想化的“未来教室”描绘的校园未来美好蓝图,与现实需求有很大偏差。在中小学校教学工作中,笔与练习本(作业本)是无法用信息化设备取代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而已。因此,中小学校难以按照“未来教室”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智慧校园”中,教师将要承受应用信息技术极大的工作压力 在现行中小学校中,课件是中小学教师上课当然的工具,但在“未来教室”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辅导等常规教学工作都必须完全网上完成,就是说,教师从进入办公室到下班时间,时刻必须对着电脑开展工作,这显然也是脱离实际的。因此,中小学校师生生活在假想的“智慧校园”中,不可能是人们想象的那么轻松和自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将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的代价。

4 现行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试点工作启动已多年,那么,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状况如何呢?最近笔者曾与部分“智慧校园”试点学校主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的人员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都觉得建设“智慧校园”的工作比较迷茫,不知道建设“智慧校园”要做什么具体的项目。究其原因,这是由于教育信息化专家只从理论上对“智慧校园”建设工作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但却没有形成具体“智慧校园”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导致的。

“智慧校园”中的“智慧”是一个信息化含义高深且包罗万象的概念,要让校园具备“智慧”的功能,不是一个项目可以实现的工程,因此,建设“智慧校园”是一个综合而宏大的工程,这样的工作靠中小学校自己的力量去制订试点建设方案,谈何容易?笔者认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描绘着美好前景的“智慧校园”要启动试点工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在有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或建设指导意见的前提下进行,但现实却与此相反,专家提出这个概念之后,将建设的超级难题抛给试点学校去完成,凭中小学校的力量能完成这样的综合工程的设计工作吗?据了解,部分经济发达地区为了抢占建设“智慧校园”制高点,在三年前先行在教育经费中为一些“智慧校园”试点学校安排了“智慧校园”建设经费,然而经费下达后,学校却面临“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究竟要建设什么具体内容的困境。现在中小学校“智慧校园”试点工作便凸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特点。

根据学界的观点,“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4],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经历“数字校园”的阶段,就要一步登天进入“智慧校园”建设时代,是否有操之过急的感觉?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中小学校来说,回归建设“数字化校园”是较切合目前中小学校实际的做法。

5 结语

由于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中建设“智慧校园”较符合大学的实际,但将适合大学教学实际的“智慧校园”移植到中小学校中,这种做法是有疑问的。“智慧校园”的概念出现后,教育信息化行业刮起了一鼓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标准的热潮。一些公司乘机介入,制订了一个又一个“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与建设方案,为构建虚拟“智慧校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纵观这些建设方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方面站在信息化应用的角度上大胆想象和创新,但却忽略了建设方案是否符合目前我们中小学校教学的实际。由于校园是学校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老师和学生是校园服务的主要对象,所以,任何一个“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和解决方案,都必须先进行是否符合现行学校的使用实际情况论证,在确认其符合学校实际后才启动建设工作。总之,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小学校建设“智慧校园”问题,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脱离现实的“智慧校园”造成浪费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良后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陈翠珠,黄宇星.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及其系统构建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120-124.

[2]刘启达.深圳推广电子书包引发争议[N].深圳特区报,

2013-07-07(3).

[3]杨玛丽,高洁,余佳敏.两岸合作开花结果 智慧校园落户宁波[EB/OL].http://.cn/system/201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