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业能力 教研能力 发展途径
新时期英语教师的能力结构概括为如下四种:1.基础能力: 即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与团结合作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学检查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2.英语语言能力:即英语语言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跨国文化交际能力。3.英语教学能力:即英语教学设计能力;英语教学实施能力;英语教学监控能力;英语教学反思能力。4.英语专业发展能力: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英语专业发展能力是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新时期的英语教师不仅应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实践者,更应是集英语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教师。这是时代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英语教师要善于从教育教学理论中汲取知识来指导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并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将其升华为指导后续英语教学活动的理论。这个由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就是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是修炼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过程。英语教学中的科研就是找出影响英语学习成绩的那些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都非常重视,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
但据初步统计,其中有80%多的英语教师对于提高英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的需求层次很低,他们对英语培训的需求只是偏重于“英语听说训练”、“英语阅读训练”、“英语写作训练”、“实用英语”等,而要求对“英语教育科学研究指导”培训的人却很少。目前老师们的教研能力有限,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也觉得无从下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老师们的业务能力的发展。据笔者的教育调查表明,大部分英语教师、科研思维层次很低,主要表现在他们虽然从事英语教育,但没有通过独立的思维,提出可供研究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他们仅满足于大量英语教育知识点的堆砌,水平较高的老师,也只限于一些知识点的梳理的水平,没有探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起源关系”和“结构——功能关系”的能力。
重教学,轻教研的现象很普遍。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效率对于教学质量影响很大。由于大家对课堂教学的重视,所以也使老师们对自己的英语知识能力,教材分析,和课堂的知识学习方面也逐渐花大力气提高。这是很让人高兴的现实情况。
而对于教科研的需求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校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同或扶持力度不够,有的是学校进行教科研的氛围不足,积极性不够等。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我们英语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问题。
所以在英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靠经验来解决,而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指导。而在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做总结时,又往往达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能使自己宝贵的经验和看法付诸于文字。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必要性:
“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岚清)。由此看出外语教学的重要性。英语教学要想改变“少、慢、差、费”现象,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语:“名师出高徒”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中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受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中学英语新课程开设的前提,也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师也迫切想要尽快适应新课改要求,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希望在教学技能与方法、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等诸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教学理论的需求也更加必要。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的教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四、尝试对问题的解决:
以下四个方面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去身体力行:
1立足课堂教学。切实落实常规教学的学生观、时效观和评价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是确保优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必经之路,更是教学科研的源泉。没有课堂教学的实践体验,教研只是纸上谈兵,海市蜃楼。
现阶段,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因素,主要是学校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对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够重视,重点在于语文和数学学科,认为德育是副科,无需重视,对德育教师的要求也不高,开展好教学工作就可以,对其教育科研能力不关注,平常也极少组织德育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寻找课题进行科研。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现阶段,在小学教育活动中,不少学校并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而是其他学科教师在负责,对教育科研能力重视程度一般,并且还需要负责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时间有限,很多教师都不愿意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育科研中,没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开展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但是没有意识到教育科研课题也是来源于教学或生活,对于提升教学效果来说意义重大。
二、提升小学德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策略
1.转变小学德育教师的德育观念
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小学德育教师需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与坚定的德育教育理念。小学德育教师在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之后,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德育素养与自我道德修养,真正的实现“教书育人”,实现德育教学的目标与价值。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素养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的教学过程,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在德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只是纯粹的讲解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这样的德育教学模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德育观念,由于道德源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能够体现,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教学,在生活中发现科研课题,然后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是教育德育能力。
2.提升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小学德育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其德育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德育素质决定了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并且关系到德育教学质量。虽然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校重视德育教育,但是专业的德育教师并不是很充分,小学德育课程往往作为一门副科,其地位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较低,并且有的德育课时还被其他学科所占用,教学效果一般。作为一名小学德育教师,在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需要拥有良好的德育专业素养,学校需要给德育教师设定一定的资格门槛,加强职前、之后培训,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小学德育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教育科研课题,然后对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科研,逐渐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3.提高小学德育教师的反思能力
小学德育教师在培养和提升自身教育科研能力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因为很多科研课题都来源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小学德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并且贯穿于整个德育教学活动中。小学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反思,发现细节,总结教学不足和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然后可以和其他德育教师一起针对这些不足或问题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质为目的,重点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小学德育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宝贵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还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三、总结
1.1重教学,轻科研,科研意识薄弱
据调查,有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能力,绝大部分体育教师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只有66.79%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21世纪体育教师的必备能力,体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现象说明,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即得利益,不愿把精力投入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体育科研中来。体育科研成了体育教师的一根软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个人成才与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制约了体育学科的建设及在学校的学科地位。
1.2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相对缺陷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包括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不少体育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不会或盲目选题,不会分析问题,更不会针对问题去做调查或实验、再撰写成文了。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单元化也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1.3科研队伍学历层次不高,水平较低
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较其他学科相差较大,缺乏以博士硕士学历为精英,以研究生、本科生为骨干的高层次研究人员,缺乏具有传、帮、带特色的体育学科创新梯队,缺乏导向性或针对性的科研计划和相应措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课题,与相关科研部门及其信息部门联系较少,科研动态和信息沟通阻滞,存在许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
1.4科研动机不纯
从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调查情况分析得出,“评聘职称”是绝大部教师进行体育科研的首要目的(占70%),“提高学术水平”是体育科研目的的第二选择(占39.70%),“完成学校任务”排在第3位(占35.15%),只有4.85%的教师是因为兴趣而进行的科研活动。,这说明教师已意识到体育科研重要性,意识到进行体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但从目的和动机来看却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往往目的达了,压力没有了,科研活动也同时停止了。
1.5投入经费太少
大学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对体育课程建设不够重视,,不仅体育课程工作量系数低,对体育科研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与其他研究型学科相比差距较大,这大大打击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科研流于形式,缺乏研究深度,缺乏实用性。具体表现为科研仅为满足于鉴定结果和论文的发表,脱离体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践,脱离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由于体育科研经费投入少,体育科技情报网络现代化建设滞后,信息不充分,时效性较差,体育教师获取体育科技信息渠道不通畅,往往造成盲目立项、重复研究或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推广等现象,挫伤体育教师的科研热情。
2.实现“科研型”体育教师转变的有效途径
2.1加强科研意识
每一位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体育教师,理应成为有研究头脑的科研型、创造型学者,这是现代教育对体育教师的迫切需求。周登嵩教授曾经说过:“研究与创新首先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包括体育教师)的生存方式之一,其前景是在研究中学习,在探索中前进,在创造中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提升和多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活动之中。”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辛苦型”、“经验型”、“技能型”教师已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发展需求。于是“学者型教师”、“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等,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目标。为顺应时展潮流,更为实现人才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体育教师应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为动力,以科研促教学,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向科研要发展的思想理念,加强自身科研意识,为实现体育教师由“技能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做好心理准备。
2.2重视继续教育
要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在职培训或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除牢固掌握本学科系统知识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成果和动态,加强现代体育理论知识、写作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补充,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掌握新方法,使自身知识结构应呈现多元化态势。学校也应为体育老师的在职培训、外出进修、继续教育提供机会,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培训体系,形成高效的师资培训平台;从一般要求变为鼓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分类管理和系统管理体制。在进行继续教育时,还应重点组织教师学习体育科研理论和体育教改理论课程,使之掌握体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步骤、主要方法及选题技巧等,从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积蓄能量。
2.3从体育教学研究起步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常年耕耘的地方,最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最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最清楚体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作为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以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研究者的视角去关注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体育行为、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等,就一定能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科研活动应当成为体育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自己创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质量,这才是体育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性和自主能力的最佳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教师还应充分利用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性研究。同时,进一步加强跨校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高校、国内外同行在学术科研等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科研工作向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
2.4加大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力度,增加体育科研经费
各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及时转变管理观念,切实解决体育教师待遇问题,合理折算体育教师工作量,让体育教师能享受和其他学科教师同等的工作酬金;尽快建立有效的体育教学科研评估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严格教师评聘制度,实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其持续性。同时积极督促体育科研团队的组建,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力量,组成具有传、帮、带特色的科研梯队,帮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完成向学者型的过渡。此外,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上也要适当向体育学科倾斜,扶持和帮助体育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的全面提高。
3.结束语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转变观念;改革模式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新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储存知识。
九年级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在化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认真探讨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浅谈在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目前实行的九年级化学教师定量工作未考虑实验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任务,消弱了实验这一环节。由此引发了部分教师“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这一现象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到达掌握科学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自然科学问题。
其次,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某些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哪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为教师增添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已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传统的化学教育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根据实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避免因使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而引出新的问题。有些教师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迷恋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动手实际操作,放弃了运用实验的直观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只能造成学生记实验、背实验,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机会,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想品质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状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并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应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试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实验中的有趣现象,也可以是化学科学家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展现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遵循“问题实验”的教学原则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九年级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内容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科学问题,这些科学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恰当的难处,二要在实验中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点习惯。例如在演示水电的实验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使要对学生提出问题所提供的科学情境、科学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以适当的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四、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不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和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是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再课堂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还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同时教师要注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学生有时间和条件去接触自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进行发明创造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自己的创新行为,关心和满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总之,为了适应新教材改革,化学教学也会随之做一些调整和改革。但是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将会大大加强。时代呼唤有更多的长新人才出现。而作为我们化学教师就必须把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和起来。当我们能够借助这一平台培养创新人才时我们的化学课就不再是“题海战术”。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得开心,做得舒心。同时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与日剧增,最终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化学 课堂 语言 艺术 要求 培养
教学中,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借助于教师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是感染学生学习情感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一、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要求
1.“简”。即简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简练应该表现为:讲究语法规则,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不说半截句,不含糊其辞,也不拖泥带水。简练的语言应该突出主要、重点,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主要的内容。如:基础实验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浓硫酸稀释操作要领“酸入水,沿内壁,及时搅拌。”简练的语言陈述操作要领,让学生更加明确浓硫酸稀释操作要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清”。即清楚。教师的课堂语言清楚表现为:吐字、表意清楚。让学生听清教师讲什么、听懂教师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如:教学中,教师讲解银氨溶液的配制时,“在氨水中滴加硝酸银,边滴边振荡,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消失为止。”清楚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配制银氨溶液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3.“响”。即响亮。教师的课堂语言响亮表现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让班级全体学生听到,语言切勿像自言自语。特别是化学实验课,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没有响亮的语言,部分学生很难听到教师的语言。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分组练习时,“每组由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练习,安排成员的分工;练习时,小组的同学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听到教师说的话,知道小组长的作用和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相互合作练习,知道评价方法,提高练习的效果。
4.“节”。即节奏。教师的课堂语言有节奏表现为:强弱分明、轻重缓急。教师通过富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知道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教师课堂要求。如:进行氯气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时,教师讲解氯气的氧化性时,“氯气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具备较强的氧化性,而当氯气溶于水,氯水也具备强氧化性的原因会是什么呢?”在讲解时,教师当讲到“氯气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单质,具备较强的氧化性”时,应该加重语气,语速慢下来,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
5.“启”。即启发。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启发性表现为:具有思想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应适时运用启发教学,运用启发语言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氯水的成分教学中,教师启发到,“同学们,氯水作为混合物体系,所存在的成分从微粒角度来思考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教师适时地用适合学生经验的启发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对氯水成分的理解。
6.“情”。即感情和激情。教师在课堂运用富有情感和激情的表现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励人,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教师富有感情和激情的语言,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感染学生“入境”,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高度集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师课堂语言艺术能力的培养
1.多学习。多学习表现为两个方面:学习书本知识和向优秀教师学习。要提高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能力,教师要多看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词语,提高词语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如:看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一些演讲类型的书籍,提高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专业书籍,提高自己专业语言能力。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己课堂洞察能力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学习发声的部位和发声的方法和技巧。
2.勤练习。勤练习表现为:掌握发声的部位和技巧,使口令可以振奋学生精神,具有指导性、提示性、激励性的作用。勤练习,掌握发声的部位、掌握音节和音量和节拍;有明显的节奏,即动令和预令发音轻重、长短快慢;注意音色,切记莽声粗气的吼叫。
3.善挖掘。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堂教学中可教育的资源,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的亮点,巧妙的运用语言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以指导、激励学生学习,同时改变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认识。
4.育情感。师生间有良好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语言才会富有真情感。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富有情感和激情,首先需要教师有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其次要维护学生的尊严,“走下讲台、俯下身”;再次,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在交流中培养师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