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象思维 表象 感性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B804.2

在数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会对学生思维的灵活快捷带来很大帮助。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表象,是形象思维的要素,直感是形象思维辨认事物的常见形式,当形象思维展开时,常常有发散式的联想,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技能呢?在我的一线教学中,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加以实现的。

一、注意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思维借以进行的"细胞",它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正确丰富的表象积累是培养形象思维的基石。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可以从两步来实现表象认识:一是观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如积木、牙膏盒、火柴盒、灯罩、墨水瓶盒等等,使学生对长方体的形状有个初步的感知。二是动手,动手组装长方体框架,动手量长方体长、宽、高的长度、动手切橡皮泥做长方体,通过动手,对长方体的表象趋于概括,为以后正确表象打下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在揭示概念、说明算理以及解题过程中,都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最大限度的运用现有的形象思维材料组织教学工作。

二、注意利用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直观形象的学具帮助学生学好抽象的数学知识,这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的规律。

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可以按以下几步指导学习:师演示。师先6根小棒,逐步分给3个学生。第一次每人只分得1根。问:"老师分完了吗?"学生问答没有,师把剩下的再分,每个学生再分得一根。指导学生观察:"这3位同学每人分得几根?是同样多吗?"。学生回答:"每人2根,是同样多。"

学生自主操作。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师说分成两堆。分的结果是:有6根与2根的,有5根与3根的,有4根与4根的等几种情况,师问:"那种分得是同样多?"此时引出"平均分"概念。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眼观、口述等方法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参与,促进了大脑的积极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什么是平均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感知。帮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

三、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积极投入体验,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在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创造性设计问题情景,提供学生观察、触摸、操作、思考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用三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几种拼法?怎么拼?这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是多少?最大是多少?

第一层次的三种情况

第二层次

学生通过细致的拼搭组合,会形成两个层次的答案,第一层次是图1图2图3的三种情况的拼搭,这是常见的拼搭组合,就是三个面的重叠会出现三种情况,而图4的拼搭充分体现了题目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例,只有投入体验,联系实际,才能得出图4的拼搭方式。学生通过以上的具体操作,既丰富了表象积累,又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为以下脱离图形实现空间想象解答提供了支撑: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要想表面积最大,只要重叠最小的面,在脑海中形成想象图形。

四、有效利用数形结合进行思维训练。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将数学文字问题转换为图形问题来解决,利用形象思维材料的特征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这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数形结合"。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常常不能借生活经验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和圆规等作图工具画出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动手作图,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从画图体验中领悟概念。通过作图观察、比较分析,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说,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问题画出来",形象地展现了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借助形象的支持,就很容易找到解题途径。讲三角形的"高"和"底",如果离开图形来讲解,是很难讲清楚的,既使学生听懂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而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亲自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学生对"高"和"底"的理解就会深刻得多。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作图:(1)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和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3)给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作一条过顶点和顶点所对的边垂直的线段。在大量作图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学生就能概括出"高"和"底"的概念。新课程理念倡导发现学习,通过作图来概括"高"和"底"的概念的知识,实际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个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充分调动自身原有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高"和"底"的存在,深刻理解"高"和"底"的本质属性。

又如:在《解决问题策略》中,对于++++=的处理就是非常有效的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维。

正方形代表单位"1",一半是,一半的一半是,......,要求++++是多少,转化成用单位"1"减去剩余的面积即可。

++++=1-=

形象思维,人皆有之,它是人类思维的发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人认识客观世界首先用形象思维而不是抽象思维"。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 ,又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33-01

小学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都是依靠个人经验,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迫在眉睫。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意义和构成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的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有全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对小学教学课程标准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活动与一般的人类活动不同,它起到传承人类文明的关键作用,教学设计的关键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让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地得以表现,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对教学设计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如何开展教学设计,知道信息加工理论的相关知识等;(2)态度和意识,包括沟通交流的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一定了解,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深入探究等;(3)教学设计能力,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需求,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分析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调整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内涵分析

(一)分析技能

分析技能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材或者课程的分析,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深入理解。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新性地使用教材,深入钻研,力求全面认识数学教育教学。对于教学问题和教学任务的分析,主要是确定教学任务的深度、广度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知识点和技能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分析,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思维和数学高度抽象特性之间的关系,权衡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关心班级整体的情况下,还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技能

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后,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具体活动,并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设计技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教学过程设计,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学习整体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优化教学整体设计。教师应该具备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设计,把握好每节课同其他课程的位置关系,然后再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对于教学策略的设计,应该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等,教师在熟悉多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组合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案,并且由于小学生比较好动,因此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方面的设计同样重要。教学媒体的设计,小学数学知识属于入门知识,较为形象和直观,运用教学媒体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例如挂图、小黑板等。

(三)课后调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状况,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可能提出新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需求,对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目的是对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部分以及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补救。

三、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师的设计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和锻炼自己,系统地学习教学设计理论知识,并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 )11-196-01

引言: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逻辑思维较强,那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抓住重点,看清事物的本质,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将问题解决,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在解决问题上不能够抓住要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拖泥带水,致使最终解决了问题,但是效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往往是越早培养效果越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取决于先天性,但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也能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影响,故在小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容易,在处理事务和学习上能够更容易。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相信读者们在摘要和引言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或许不太容易看出,同时其带来的好处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社会后渐渐的便会发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与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之间相差了很多,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学生一眼便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拼命挣扎到最后终究还是前功尽弃,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师的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只要教师说什么大多数都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很少的学生会将其放置在一边不予理会,对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便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重视,那么想要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在小学阶段中就类似是学生的父母,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相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会是非常容易的。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开始做之前制定相应的方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能够提高后期的工作效率,教师在教学前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制定一个适当的方案,如此教师在之后教学的过程中便有迹可循,在什么时候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至于出现当头一棒的情况,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制定相应的方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率,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

(三)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玩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上课无精打采,一下课就兴高采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尽可能的展现自己,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放松自己[1]。

(四)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

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什么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往往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尽最大力量让学生知道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有多大,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意识到培养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才能够更加容易[2]。

(五)告知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后需要做的事便是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管什么样的事务只有主动才能够换来最大的收益,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才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师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

最后对于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来说益处都是非常大的,教师能够减轻一定的负担,学生也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更加容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去培养的能力,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性的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在生活中,处处需要用到计算,小到买菜、买米,大到工作、家庭的资金使用,都需要计算。在小学的学习期间,计算能力更是贯穿其中,计算是小学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使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但是,教师和学生常常忽视这个问题,计算不准确、小数点错误、验算不合格更是学生常犯的错误。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根本动力,更何况比起语文课的生动故事、美术课的随笔涂鸦、音乐课的唱歌跳舞、体育课的运动玩乐,数学课上的计算是多么无聊枯燥。所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模拟买菜的场景,让学生了解到计算的重要性;在背乘法口诀时,组织学生互相检查背的情况,开展背口诀的游戏,有赏有罚。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的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1.提高心算能力

心算是计算能力中的一项特殊的技能。现在有很多心算神童,也有许多人可以心算出成百上千的位数。作为一名小学生,只要达到能够心算出100个数以内就可以了。心算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每次在课堂上花费几分钟让学生心算,就能取得熟能生巧的效果。

2.记住常用数据的结果

在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大小有限,出现的数目有限,有些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尤其一些不太好计算的,如带小数点的,在计算的时候特别麻烦,如果记住常用的一些数据,尤其是九九乘法口诀,在四则运算中就能够加快速度。最好做到脱口而出,一些小数点、百分数、分数的常用的数据也记住,在混合计算中尤其有利,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3.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规律

要培养计算能力,数学的基础知识必须掌握牢固。第一,一些数学计算的基本知识,如运算的性质、运算的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第二,完全区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不同的算法,如分数中的通分、约分、带分数和假分数,小数中的小数点的移动,百分数和分数的换算。第三,掌握计算的规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好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第一,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一道数学题的基础,如果在审题的时候发生了错误,理解发生偏离,计算结果一定是不对的。计算时,首先要看要求的结果是什么,再看有无特殊运算,确定运算的顺序,最后注意特殊的数,小心对待。

第二,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在计算中,马虎最容易导致错误的出现。因此,抄写题的时候不要丢掉任何一部分,要做到和题目一样;计算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能落下任何一部分;最后,小数点的位置一定要点对。

第三,书写习惯。在计算的过程中,字迹一定要清楚、整齐。写字不一定好看,但一定要做到字迹工整,清晰整齐,最好不要有修改的痕迹,影响美观。

第四,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保证计算不出错误,验算为计算的准确率更加了一层保障。验算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计算的步骤再进行一次计算,另一种是根据结果往回推算。验算是一种很好的计算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小学生应该养成这种习惯。

第五,收集错误题目的习惯。小学生应该从小养成善于收集计算错误题目的习惯,善于从中总结出自己平时知识学习的盲点、记错的公式和习惯性的错误题型,把自己常错的题型、常常混淆的题型做好记录,并进行改正。

四、总结

小学数学的的基础能力是计算能力,计算能力对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和生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能力并不是一项容易学习的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形成。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学生要做到不怕吃苦,有耐心,练到千遍自然熟。教师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新方法,认真思考教材,达到教学的新要求,给学生研究和发挥的空间。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个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2).

[2]张龙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1(9).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64-05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世界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最初认为人类具有七种基本相互独立的智能――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关系、自省,后来又提出了另外两种智能――自然探索、存在探究。根据他的理论,一些人可能在某种或某些智能方面水平较高,而在其它智能方面则一般或较弱。人在某方面智能水平较低,并不意味着其它智能水平也必然低。多元智能理论提示人们,尤其是教师,不能以某科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也不能由此形成对学生个体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具有某种或某些智能优势,而在其它智能方面水平也不差,往往能获得较大成就,没有突出智能优势或者存在较多智能短板,则会影响人的工作成效。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不应使学生在人生之初就有明显的智能短板,以免影响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很多国家,心理与教育专家与小学教师都已经开始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指导中小学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我国部分中小学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有人已尝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适宜每一个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1]但是,如何通^数学学科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为小学数学老师提供参考。

一、确立多元智能培养目标,引领数学教学设计与过程改革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有相应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学生通过这些经历和经验形成一定的观念和能力。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编制是数学专家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规律制定的,考虑的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目标,而对语言、自省等其他方面的目标考虑较少。小学数学对学生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学活动在发展学生语言、空间、自省、人际等方面有很多空间与机会,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就能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局限于学科目标,应当树立多元智能培养目标,不仅发展数理逻辑智能,而且使每一位学生的多种智能在小学阶段都能达到均衡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敏锐地识别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活动,并有意识地组织安排相应的活动,来提高教学的多元价值与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计算与描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述解题的思路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可以通过学生互批作业、自批作业来发展学生的自省智能。

确立多元智能发展目标,并不是要求每节数学课都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9种智能,而是希望教师能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结构与顺序,在每个年级、每个教学单元中都有相应的多元智能发展目标与计划,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元智能发展目标下,教师还应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与顺序的理解,挖掘不同教学内容对数理逻辑智能之外的其它智能的发展价值,设计相应的环节和活动。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是值得提倡的,在教学中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沟通,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二、设计与组织多种学习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美国课程理论与教育评价专家泰勒教授很早就指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为只有通过经验,才会产生行为变化、情感态度的转变,才能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2]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多元的“智力观”,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多种智能的组合。确定了小学数学的多元智能发展目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相应的学习经验,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每一种智能的发展,都需要有特定的学习活动和经验来促进。有的活动与经验只能促进一种能力的发展,而有的学习活动和经验则可以促进多个智能发展。我们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下面这些活动的组织,会有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一)适当增加语言表达活动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在不断的语言表达实践过程中实现的。数学课应该鼓励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数学课堂中应增加语言表达环节,让每个学生都有想说的愿望,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准备发言、回答问题、小组交流、两两结对互相提问、汇报作业解题思路、专题作业展示交流、小组作业汇报交流等,并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语言表达。

(二)适当增加学生评价实践活动

学生自省能力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评价实践中实现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应增加学生评价环节,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质疑能力,与自我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使学生掌握作业评价方法,从而学会评价自己的数学作业,逐渐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慢慢做到自批自改,发展自省能力。

(三)适当安排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包括项目讨论、组织与计划、交流与沟通、形成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等环节,可以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可通过分工合作环节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发展,可通过小组内独立制定项目计划来发展学生的规划能力,可通过小组内的交流与沟通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感受他人的心情。这种互动能够在学生间建立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他人与自己,从而促进学生自省智能与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

(四)加强手工绘图、制表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图形、图表呈现可以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让学生手工绘图、制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同时绘图、制表作为一种精细动作,需要通过观察、模仿、练习使之熟练、灵活,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在一单元学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单元图表或类似树状的概念地图;在新课教授完后,教师可帮助学生利用颜色、图像、符号、连接线等完成艺术卡片,并运用它们来展示自己的数学知识,将视觉和机械记忆结合。

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作用的。人的行为的一些重大变化,是由于经验的累积,而不是在一夜间发生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积累各种数学学习经验,使它们相互迁移与强化。

三、树立“一个都不能差”的数学教育质量观,改革课堂教学

小学是个人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数学更是决定学生今后学习和职业选择的基础。小学生数学学得不好,对数学缺乏信心,会直接导致中学阶段数学学习落后。而中学阶段数学成绩将会影响升学。许多中学生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不能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学校、专业或职业,留下终身遗憾。事实表明:进入985、211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成绩都比较高且均衡。而某一学科特别是数学成绩偏差,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升学、职业选择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小学阶段数学在学生生活与学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一个都不能差”的教育质量观,改革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达到较理想水平,特别要为后进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数学学习达到平均水平甚至较高水平,以免成为今后数学学习、其他学科学习与今后人生发展的障碍。根据布R姆的观点,“掌握水平”意味着在一项反映课程标准的测验中获得80%-85%的分数。[3]

有学者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方式不同。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可以愉快而能干。[4]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特质和兴趣,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加强个别化指导,尽最大可能去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多种活动与经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能够自由自在地探索新鲜事物和陌生环境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动手,多思考,多发言,体验共同积极参与和交流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形式导入新课,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5]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音像、计算机等多元教学媒体来展现具体形象的内容,使学生尽快进入知识情景状态,构建合作、探究的多元智能环境。[6]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教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还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能特征来设计个性化作业,同时注重对作业的批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四、关注每个学生多元智能中的短板,加以指导并创造机会,消除短板效应

在当今社会,虽然有少数人因为某种特殊才能成为了明星或特殊人才,但是也有很多人却因为自己的某种智能短板或学科短板,影响了升学,不能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学校、专业或职业,留下终身遗憾。事实上,很多人的智能短板和学科短板在小学阶段就有具体的表现――偏科。根据对南京市某小学三到六年级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语文、数学、英语期末考试成绩在年级中的Z分数(一种相对位置量数)差距在2.0以上的占11.1%,差距在1.5以上的占1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阶段,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已开始出现偏科现象,一些学生某学科成绩很好,但在其他学科上则表现平平,甚至很差。如不重视,这些学生将会为偏科所害。

作为数学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智能短板和其它较落后学科学情,给予学生指导,并创造机会借助学生的智能优势发展其智能短板。例如:某位学生的语文成绩较差,那么数学教师结合数学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该生的语言表达智能,慢慢地使其语文学科水平提高。在语文学科上的进步会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其在其他学科课堂上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数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数学教师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从自身水平出发去选择自己能够圆满完成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将学生的优势智能迁移到弱势智能中去。[7]同时,数学教师应当注意将平时的作业、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并发展学生身上多方面的潜能。[8]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精细批改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最新进展,提供及时的指导,以个性化的方式利用学生的智能优势发展其智能短板。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实际有趣的专题实践活动来消除学生的智能短板。在专题实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素材往往跨越了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9]在专题学习活动中,从确定专题到展示交流再到回答师生问题,学生有机会将各种智能组合起来,从而使多种智能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通过专题学习了解学生的智能特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宜智能短板发展的条件。

五、采用赏识教育原则,善于发现与肯定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对学生点滴进步与闪光点的及时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数学教师不仅对数学学科表现进行肯定与表扬,对其他学科的进步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智能优势,积累经验来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评价的目的也是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到学习评价中去,可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和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在表扬与鼓励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习主动性,使其自觉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10]教师应从个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多少,以及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既要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去评价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水平,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多元智能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赏识教育在具体实施时有六大原则: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要做到这六点,就要关注十二个学会: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学会反思、学会等待、学会崇拜、学会自豪、学会感激、学会陪伴、学会发掘、学会分享、学会批评、学会分担。作为教师,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亚于家长,我们对学生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声“你真棒”就可能创造出奇迹。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没有人能精通所有的知识,也没有人在所有智能上都达到最优。但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清醒认识到,小学生在某些智能上的短板会影响到其它智能价值的充分实现。教育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具有发展学生多种智能的空间与机会。数学教师若能跨越单纯的数学学科目标观,树立“一个都不能差”“一科都不能差”“一个方面都不能差”的多元智能发展目标观,关注学生的智能短板,善于发现有助于各种智能发展的机会,善于设计与组织各种智能发展所需的学习实践,进行赏识教育,创新新时代的因材施教方法与措施,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才会超越传统数学教育的范畴,上升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高学虎.多元智能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 2012(29).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

[3][美]布卢姆.教育评价[M].邱渊,王钢,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87:91.

[4]徐宝龙.小学数学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2(5).

[5]邵华忠.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0(8).

[6]周爱萍.新课程呼唤全新的数学课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Z4).

[7]闫立伟.试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