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提案

职业教育提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提案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第1篇

一、引言

农业职业学校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约有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没有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就不会得到彻底繁荣。职业学校农业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来至农村,农民的子女,他们对农业耳濡目染,看到父辈们的辛劳,许多学生从小就有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想法,只是受到“三农问题”的困扰,他们对从事农业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观念,加之农民盼望子女跳“农”门的思想左右,给职业学校农业专业招生、教学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浅析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技术竞争是国际竞争的实质,但是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怎样的农业技术,最终发挥作用都是要依靠农业劳动者,所以,农业劳动者在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动者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方面存在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其中人才差距和知识差距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业收入增加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农民的内部条件因素同样应该引起重视,而且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也是挖掘出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过去主要依靠勤劳致富的方式,已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向知识致富和科技致富转变。所以,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

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应该把中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作为现代农业在事业教育的主要阵营,以中等职校农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行业的内部培训作为主要辅导教育体系,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把农业职业教育认为是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的观点是很片面的。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的体系,认清自身定位,使之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不明确,学员创业意识淡漠

虽然中等农业院校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仅仅关注学生参加了哪些创业比赛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这些却成为了中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都被迫参与到创业赛事当中,却不真正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更谈不上开展实践性的创业活动。

2、中等农业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职业教育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理论尚未形成体系,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开设的中职学校农业创业教育课程,往往存在间课时较多,内容狭窄且缺乏针对性,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具备等问题。而且其他学科专业的教育没能够与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沟通与结合,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

3、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往往并不具备实践创业经验,他们多是从事就业或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无法从实际创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很显然,当前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知识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如此一来,使得创业教育往往倾向学术化、课程化,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开展创业活动。

四、改进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扩大招生规模

首先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实现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工商结合理念转变,改变仅仅开展种植业农业生产,发展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共同发展的新局面;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倾向,着力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满足农村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改变仅仅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认识,扩大服务范围,关注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富裕等问题。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以培养国家干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模式,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出能够有效服务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人才。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结构的多元化。保护传统农科专业,并对其予以改造完善,对其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更加重视教学范围的拓展,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向交叉学科、新兴专业发展,关注农业产前产后的系列问题。同时,在专业结构和学科领域拓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的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

3、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第2篇

关于档案专编等教育的评价问题

1.关于理论脱离实际、实际脱离理论、理论滞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存在是可以肯定的,但我以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些不切实际甚至过于夸大。试析凡属社会科学的学科,其成熟的、能够运用于高等教学的理论又何尝能够做到不滞后,而只要一滞后就会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对其作出科学的分析。

首先,我们不能够将档案学理论象数理化那样来对待,寄希望于档案学理论长久不变,并能始终给档案工作实践以科学的指导。数理化中的原理、公式可能会是亘古不变的,而档案学理论却不然,尤其是一些应用性极强的理论更是如此,哪怕我们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尽可能地更新,但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凡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往往难免会出现理论的滞后现象。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即使有很强的超前意识,也不太可能在完全没有实践的情况下去研究出科学的管用的理论;二是对于新实践的理论总结尽管是很新很鲜活的(如档案学术研究文章),但要等到这些理论成熟到能够运用于高等教育,免不了还需要有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

再次,我国的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已经对这个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对电子文件的研究等做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不少已经运用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成果。有的学校已经将电子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政务信息系统设计、数据库应用、知识产权等正式列入教学内容。

为此,笔者以为我们有理由在正视这个问题的同时,平心静气地来一次再反思,完全不必在浮躁心态的指导下作出更令人心跳的判断。

2.关于学生学习后不会动手的问题。笔者在此的分析是: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自由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只要学习了档案专业知识,就必然会在实际中胜任档案工作。因为任何思想上的懈怠,或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寻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那么即使是一个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人也是不会动手的。

其次,在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的一些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还是应当能直接运用于档案工作实际的。如“归档制度”,只要学习并掌握之后,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可以依着葫芦画瓢。如果在此类问题中仍然反映出不会动手的话,那就不能再归罪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了。

3.关于学术后劲匮乏的问题。有研究指出:即使在档案部门工作的学生,在若干年后,其研究能力、学术后劲往往逊于某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其中原因可能与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等有着深刻的关系。其实,笔者以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学术研究环境不佳有着极大的关系。

一是我们对研究型人才重视不够。举个极端一些的例子:在档案部门尤其是在区县等基层档案部门,对一些所谓从事档案学术研究的人员不仅理解有限,甚至还会嗤之以鼻。要么认为此人不务正业,只是想挣一点稿费,要么认为其只会写点文章,不会积极从事本职工作。当然这种观点是根本不值得一驳的,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本职工作都不会做的档案人能够写好文章,并且被刊物采用。

二是我们对档案学术研究成果重视不够。首先是对档案学术研究课题成果的推广运用不够,不少课题的研究成果在通过评审后就被束之高阁,甚至出现了“见光死”的说法。其次是对学术专著和学术论文重视不够。我们的档案专业期刊倒是经常在评比,某某为核心期刊。而对他们所发表的文章以及每年有限的学术专著却很少引起高度重视和必要的反响。

关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用人制度的变革,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势必会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考虑颇多。归根结蒂就是大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培养一个熟练的操作人员,还是一个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学者。对于这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我的想法如下:

1.理论研究型人才。笔者认为将此种类型的人才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直接的培养目标其实并不可取。首先,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再用于指导新的、更为普遍、更为创新的实践,然后再产生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所以,就应用学科而言,理论研究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会成为真正的研究型人才。所以我们只能是经过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操作型人无然后再由这大量的操作型人才经过实践磨炼后,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研究型人才。

其次,将研究型人才作为直接的培养目标还会出现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从理论到理论。我们有一部分从事档案学理论研究或是档案学教育的同志是由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中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研究档案价值、档案文化等都可以出版一本专著,但由于研究者本人对档案价值鉴定和档案文化属性接触的实践太少,所以一本厚厚的专著作用也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虽然在理论上能够自圆其说,但对于工作实际的指导意义却微乎其微。

再次,研究型人才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而不是靠培养出来的。所谓研究必定是对新事物而言的研究,已经成熟了的东西,是应用而不是研究,所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只能完成给学生传授已经成熟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对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发生的新事物以释疑解惑。老师只能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对新事物进行研究的习惯。如李玉虎、陈永生等在某一领域取得骄人业绩的研究型人才,高等教育在其研究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至于后来的研究只有靠本人的不倦努力才能实现。

2.实际操作型人才。也许对于从事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同志来讲,将培养实际操作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似乎太低就了自己,因为此类人才完全应当由中等教育和档案专业职业教学来承担。但是,现在为了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学生的择业需要,所以无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管是开设新型实用型科目,还是在引导学生方面,还是在学校临毕业前在教学以外所做的努力,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就是要档案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抢手货,而大量需要的自然又是动手能力强、真正能做事的人才。

其实,如果我们对上面一点能够形成共识的话,那么这种所谓的心理压力就完

全可以摒弃。因为作为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首要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要能够胜任档案工作,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自己曾接受过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成为本单位业务工作中的骨干,然后才能谈得上朝行政管理或是理论研究的方向发展。

关于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

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如果仅仅从专业角度来讲那无非就是两个方面即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笔者对此也斗胆提出两点设想: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专业技能的培养

基金项目:2011年宝鸡市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R03-4)。

非专业体育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在体育产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教学模式、增强核心力是体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十二五”时期,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大量各种规格、适应市场导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以来,同样遇到像全国大部分已经设置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相似的问题,如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改行易业成为普遍现象,在校生学习目的迷茫,致使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些现象已严重阻碍了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院为更好地适应体育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力度,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同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社会体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培养人才专业角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管理者是改善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重要因素

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具有制订体育课教学大纲、保障教学设备、负责教师培训、检查、总结、改进教学工作等职责,这些环节是影响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决定因素。教师虽然是体育理论课的执行者,但体育理论课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者。从上面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来分析:管理者对体育理论课的轻视会导致执行者的轻视,这会直接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态度和执行能力;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教学内容缺乏统一性、系统性、科学性,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等现状完全可以由管理者在制订计划时统一安排、监督实施;至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方面,可以由管理者要求、协助、督促执行者不断改进。

改革并优化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培养方案改革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二是培养方案;三是课程体系;四是教学内容;五是教学方法;六是培养效果。

1. 体育专业需明确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

坚定非专业体育学院的体育专业主要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着重研究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规格定位,深入了解应用型专业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此同时,调查分析国内外院校,尤其是陕西省的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置与不同人才规格的关系,博取众长,为我服务,坚定地走以市场为导向的路子,培养具有创业创新意识、专业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与整合优化,重新制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外专业训练,制订创新特色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陕西省的体育产业视野,将主导产业确定为健身服务业提供人才需求的角度调整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体系,建立规范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体系。加强院企联合培养人才计划,深入体育产业部门调研,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特点和发展动态,按市场化的人才规格,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对客服务的职业能力协调发展而进行设计的立体专业教学体系。

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具有创造性、探究性的一对一“情景模拟”、“案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以省市各健身企业等高规格、高起点为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基地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规范,着重培养学生从事大众体育健身的对客服务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能力、体育文化产业的广告策划宣传和组织管理能力。

4.完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和国内现代体育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将社会体育专业全部课程分为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体统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健美、社会体育学、保健养生、经营管理等七大课程群。同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分为现代安保、社会体育、健身保健、传统养生和龙舟龙狮五个方向,分别按各自的社会体育人才规格,依据市场定位,在体育产业现代化引领下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产业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产业化所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覆盖了理念更新、方法转变、管理高效、服务规范、标准统一等领域。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7):38-41.

[2]模块学业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第4篇

一、经常性原则

交通安全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驾驶员在交通安全中起着主导作用。驾驶员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驾驶员必须及时掌握新的安全知识,熟悉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如果驾驶员没有及时接受教育,就会造成安全知识脱节和法律法规缺失,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把已掌握的安全知识逐渐淡忘。另一方面,人是有惰性的,在侥幸心理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已经树立起来的“安全第一”的思想可能发生动摇,安全态度会发生变化。因此,驾驶员的安全教育不能一劳永逸,只有坚持安全教育工作的经常性,才能使驾驶员及时掌握新的安全知识、熟悉安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才能逐步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笔者认为,各级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企业应该把职业驾驶员安全学习工作写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完善交通安全教育体系,要求职业驾驶员定期参加安全教育学习活动。同时,建立职业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合帐,严格考勤,做好记录,对无故缺席者给予处罚,以确保职业驾驶员的安全素质。总之,在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中,只有坚持经常性原则,才能促进安全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针对性原则

安全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坚持针对性原则是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提。只有抓住驾驶员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心理特点,才能使宣传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对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要讲深、讲透、讲彻底,不留疑难和尾巴。比如,在车辆营运过程中,在经济利益诱惑下,个别驾驶员没有处理好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只顾多拉快跑,在驾驶车辆时超速行驶、争道抢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在这种情况下,交通安全教育就必须抓住“多拉快跑”对交通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它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运用科学原理,摆事实、讲道理,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首先,“多拉快跑”影响前后车之间的运行秩序,造成运力的浪费。其次,“多拉快跑”必然导致驾驶人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心理失常,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第三,“多拉快跑”的过程中,势必会造成违法违章,如果违法违章被查获将受到经济处罚,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只有让驾驶员理解并掌握这些道理,深刻认识到“多拉快跑”这种错误思想的危害,才能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从而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在运输环境发生变化时,要针对新的行车环境进行专项宣传教育。例如,遇到节假日客流高峰期时,为了及时补充运力,通勤车辆会承接长途客运加班业务,运输企业或车队要针对通勤车驾驶员参加长途加班时可能存在的行车经验不足、运行线路不熟、车速快等薄弱环节,举办“长途驾驶注意事项和驾驶技巧”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驾驶员补充长途驾驶相关知识,把好驾驶员的安全技术关,确保平时从事通勤驾驶岗位的驾驶员能够满足长途驾驶岗位的需求,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安全隐患。

三、科学性原则

安全教育的科学性,包含了授课内容的科学性、授课方法的科学性和授课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坚持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原则,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首先,授课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授课人必须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确保安全教育课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授课人要依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比较、判断、推理和模拟,形成正确的结论。清晰的逻辑推理,便于驾驶员理解,使驾驶员信服,从而能收到驾驶员自我说服的效果。其次,授课方法要有科学性。授课人在授课时要情理结合,运用典型事例,激发人们的情感,要运用科学手段,说明交通安全的规律,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驾驶员心服口服、自觉接受教育,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训人整人。也可以组织开展“驾驶员与行人角色互换”等活动。将驾驶员的安全教育课程搬到马路上来,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促使驾驶员正确认识和理解交通法律法规,彻底转变行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进一步提高驾驶员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安全责任心。第三,授课时间要有科学性。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人的专注程度会跟着下降。在安全教育时,既不能长篇大论、打持久战,也不能草草了事、打闪电战,而是要科学安排和合理把握授课时间。首先,授课时间尽量安排在驾驶员休息时段,避开收车后和发车前的时段。收车后,驾驶员比较疲劳,有的饥肠辘辘,有的归心似箭,会出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i发车前,驾驶员的思想会“开小差”,有的心想着发车准备工作,有的计算着发车时间,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授课质量会大打折扣。其次,要合理把握授课时间。每次安全教育课程不能超过两个小时,课间要安排一次休息时间,最大限度的使授课时间与人体生理规律相吻合,在驾驶员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授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多样性原则

安全教育工作要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应用各类宣传教育工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安全宣传过程中,除了通过板报、横幅、标语、期刊等常规宣传形式外,经常开展各类有声有色的安全宣传活动。比如说,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管理知识论坛、驾驶员安全知识抢答赛等,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员工广泛参与的安全活动,使安全宣传的效果最大化。在驾驶员安全教育工作中,一是要努力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确保安全教育工作多样性的前提,只有具有系统的、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和高度责任感与敬业精神的安全管理人员,才有可能开展和举办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二是在安全教育活动中,适当运用幽默方法,能够调节气氛,使紧张严肃的情境在幽默的话语中变得轻松、活泼、自

然。在授课中,使用幽默的语言还会吸引驾驶员的注意,达到乐不知疲的效果。三是经常使用展示交通事故的现场照片,播放幻灯、录像和电影介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悲惨状况,使驾驶员心理感到威胁、心灵受到震撼,从而达到转变错误态度的目的。四是对驾驶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纠正个别驾驶员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解开驾驶员的心理疙瘩,引导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驾驶员遵守行业准则、恪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系统性原则

职业教育提案范文第5篇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设想,强调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着的使命。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

    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态度,对职业教育形势的新判断,对职业教育地位的新定义,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时代新认识,社会新导向,市场新希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党员,我深受鼓舞,工作起来更加有干劲。

    其次,“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三个“转变”表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向。第一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结构;第二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效益;第三个转变主涉职业教育的模式。三个“转变”的实质是:转结构、提效益、改模式,在着大转变的环境下,意味着我们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最后,“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告诉职业院校老师:什么叫“双师型”教师。涉及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质量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新要求问题终于有权威答案了——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叫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难不在于理论教学,而在于不仅要具有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用人单位的工作能力,还要拥有把这些工作能力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