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行业合规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公司 风险管理合规管理 内部审计 职能作用 关系
1.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在证券公司管理中的现状及成因
2008年,八家证券公司(分别是德恒、中富、恒信、闽发、南方、云南、汉唐和辽宁证券)因严重违法违规、风险巨大,先后被托管经营、行政接管或被停止证券业务资格。经查证,这些公司存在大量的账外经营,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较为混乱。近几年,国内证券公司违法违规事件频发,系统性风险集中显现。
以上现象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设立了证券市场自律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中效果并不理想,内部自律制度形同虚设,合规管理与内部审计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在会计内控中存在着很多“伪合规”和“假审计”现象,使合规管理、内部审计流于形式。鉴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无论其定性定位、体制机制或方法方式等,都无法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经济监督评价需要,究其原因,这与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机制缺失密不可分。由于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原因,使得审计人员和原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易使监督检查表面化、形式化。因此,认真研究证券业合规管理状况,加强国内证券公司外部合规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公司内部合规检查与内部审计机制,塑造合规文化,将有助于证券公司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
2.对合规管理、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再认识
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企业稳健发展的要求,是证券公司制定和执行合规管理制度,建立合规管理机制,培育合规文化,防范合规风险的行为。“合规风险”是指因证券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而使证券公司受到法律制裁被采取监管措施,遭受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随着国际内部审计行业的发展,传统的财务审计已被管理审计所替代,并正向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迈进。它不仅延续其独立客观的审计本质的一面,而且将其上升到评价层面,通过监督活动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提出改进建议。这就是内审在保安全,促发展上的价值所在。
3.对证券公司合规管理与内部审计关系的认识
虽然合规管理与内部审计在证券公司内并存,但在实际运行中各有侧重、相互协作。各有侧重是指合规管理主要履行对各项业务事前审核、事中实时监控和事后及时检查等日常管理职能。而内部审计主要履行审计委员会赋予的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审计评价的监督职能,成为对各经营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评价的具体执行者,特别是审计结果将作为被评价单位年度考核依据,有助于增强内部单位和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和执行内控制度的责任心,使各类风险从源头上得到控制。相互协作是指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沟通渠道。作为联系证券监管部门的合规部门,有责任将行业监管规则、外部监管意见以及风险监控报告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内部审计部门,组织地区合规专员配合审计部门做好内审评价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应向其主动提供审计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建议,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3.1 构筑防线的位置不同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应形成“三道防线”,公司各经营单位实施有效自我合规控制是第一道防线,合规管理在事前与事中实施专业合规管理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实施事后监督、评价则是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有机结合、密切配合,构筑牢固的内部防控体系。
32管控的侧重点不同
内部审计不但关注业务和运营管理制度及流程遵循的有效性,也注重财务结果、信息技术安全运行和综合管理;不但要去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设计和执行缺陷,也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建议;不但要重视公司管理层面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也要关注公司治理层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合规管理更专注于业务和运营控制的日常管理,并承担对现有内控不断完善的重任以及对监管规定的正确理解和阐述任务,帮助业务人员增强风险控制意识。
3,3管理的程式不同
合规管理部门是一个“持续控制部门”,在证券公司业务管理中应定位于中台角色,对证券公司经营管理行为的合法合规性持续地履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以及协助管理层组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等职责。内部审计部门则不同,其定位是“定期控制部门”,它以审计项目为核心,通过审计评价工作履行事后再监督职能。虽然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审计关口前移,将“触角”向事前和事中延伸,但它毕竟处于事后监督的定位,否则,过度地参与到事前事中管理过程中,势必会使其独立性受到损害。
3.4肩负的职能不同
合规部门重点围绕内部制度建设和管理程序设计来开展工作,其职责包括合规政策的制订、梳理整合规章制度、合规审核监控。内审部门则更强调独立性,它既要履行对公司及所辖机构业务运营的合规有效,资产的安全完整,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审计和评价职责,同时也对合规管理部门履行合规职责情况实施独立监督。审计部门负责对公司内控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事后审计与评价,与合规部门同属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门,都关注公司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内部制度的情况。两者职责的区别在于:审计工作一般以审计项目为核心,合规工作则以日常性审核、监控工作为主;合规侧重事前和实时参与,审计侧重事后监督,在工作方式上多采取抽查方式,以重要性原则作为检查依据。
4.切实发挥合规管理与内部审计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已成为证券公司防范内部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中介机构,生存状况和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切实发挥合规管理与内部审计在证券公司中的作用,就要切实保障二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绝对独立地位,合规对专员对法律合规部负责,内部审计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实现各自职能,强化内部合规管理和内部审计,从机制上使二者各司其职又相互协同,使证券公司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伏云,杨宗儒,证券公司合规管理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07,(7).
关键词:证券公司;现状;行业竞争结构;竞争力;对策
1我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的发展现状
我国证券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2年证监会成立,标志着证券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范围,全国性市场由此开始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中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在我国主要从事证券买卖、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和证券投资收益等业务,与整个证券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25家证券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51.55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447.63亿元,124家公司实现盈利。但是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证券行业本身还是券商、上市公司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2我国证券公司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波特五力模型,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五种力量综合影响产业的吸引力及现有企业竞争战略决策。本文主要采用波特五力模型对证券业的行业竞争结构和竞争现状进行分析。依据以上原理,我国证券行业构建行业竞争结构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2.1新进入者的威胁
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在不同行业情况有所不同。对于国内证券公司而言,其进入壁垒主要包括行业准入管制、资本进入壁垒和人才壁垒三个方面。为防范金融风险,证券行业在我国受到严格的准入管制。我国证券行业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证券法》《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证券公司的设立及开展相关业务的条件。《证券法》对证券公司的设立和相关业务经营范围有明确的注册资本规定,证券公司必须具有规定的资本规模才能从事相应的业务,业务规模与净资本直接挂钩。巨大的资金投入构成证券行业的初始进入壁垒。证券公司作为知识密集型的行业,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证券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法律法规要求其从业人员应当获得相应的从业资格。对于从事证券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均要求取得相应资格。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证券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强。但外资券商通过合资形式进入我国证券行业,合资券商不断扩员,国外证券公司凭借其良好的信誉、先进的管理方式、灵活的机制和完善的业务品种等优势必将对国内证券公司构成巨大威胁。[1]
2.2买方议价能力
具有投资需要的投资者以及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群体,可看作证券公司的“买方”。首先表现为投资者的议价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券商数量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加剧,同质化服务现象严重,形成买方市场,投资者可选择的余地增加,议价能力也随之提高,其中以机构投资者表现更为突出。随着各种限制政策的逐步放开以及理财观念的不断增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手握大量的资金,能给证券公司带来巨大的交易量和佣金贡献,因此,此类投资都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除此之外,银行、保险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买方的议价能力。其次表现为优质融资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优质企业属于稀缺资源,优质企业的PO项目可以同时被多家券商盯上,自然而然企业的议价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2.3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
影响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竞争的因素主要有证券公司数目、产品差异程度和市场集中度。一般而言,行业内证券公司数量越多,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竞争越激烈。目前,证券行业券商数量呈递增趋势,过小的市场容纳过多的证券公司,导致恶性竞争现象。同时,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产品或服务的同质化严重,交易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雷同,竞争形式单一,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市场集中度的角度来看,证券营业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营业部较少,证券公司的市场集中度逐年上升,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业绩优良的证券公司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行业内部券商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
2.4供应商议价能力
证券公司主要供应商有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软件提供商。交易所和中登公司既是证券行业的监管机构,同时又是证券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账户体系的提供者,因为可以把它们看作证券行业的供方。两者是具有一定性质的政府机构,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因此议价能力强;针对软件提供商,该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很容易形成卖方市场,因此它们的议价实力也较强。
2.5替代品的威胁
证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与保险业。可以将替代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二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托类产品的融资会影响券商的承销业务。首先是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威胁。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创新产品和大量存在的私募基金,在不断丰富广大投资者理财需求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挤压了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银行存款在承担小风险的情况下还可以享受稳定的利息收益,尤其对于风险回避者来说,吸引力巨大,对券商的经济业务影响较大。其次表现为间接融资的挤压。企业为获得融资,既可以是采用诸如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亦可以是采用股票、债券发行类的直接融资。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由此可见,银行信贷融资对股票、债券融资的替代作用将影响到证券业的投行业务。银行贷款类的间接融资条件相对宽松,而直接融资门槛较高且额度受限。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直接融资的市场份额。
3证券公司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从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证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但是由于券商数目的持续增加,形成了买方市场,客户议价能力强,加之投资、融资的替代品威胁较大,国外证券公司竞争力强。总之,我国证券公司整体竞争力并不强,主要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低、创新发展不足、人才资源匮乏和企业文化发展不健全四个方面。因此,我国证券业必须在资本融资能力、业务创新能力、服务营销能力、研发学习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提升证券公司竞争力的对策
4.1健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一方面,证券公司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治理结构,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内部会计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强内控机制,设立一个多层次的风险防控系统和合理的风险管理程序,制定各项业务的风险预警标准,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通过多线负责制,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确保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和风险控制小组之间的有效联系、监控活动的高效运作。[3]4.2推进我国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创新是证券公司发展强大的必由之路,券商可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这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规范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实现中国金融与国际金融的接轨;二是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和金融衍生品满足市场需求;三是业务创新,结合产品创新并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自己的业务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四是组织创新,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关系,精简机构,提高公司整体的营运效率;五是营销创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4.3加强人才培养和管控
证券业作为具有“脑密集”特征的行业,归根到底是高素质智力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券商的普遍认同,人才优势无疑是投资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首先,券商应完善用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吸引高端人才的进入。其次,通过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加强人才培训和选拔、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扩充和完善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再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员工的研发创新兴趣,提高公司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并对员工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员工贡献与报酬相一致,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合理管控。
4.4培养优质的企业文化
在我国,企业文化也是企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能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竞争能力。[4]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和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融洽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力度,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二是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公司形象,吸引客户资源;三是完善管理理念,培养管理风格,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公司的理念和精神恰好可以通过员工行为传递给客户。
作者:付舒涵 夏冉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郜亮亮,涂三勤.加入WTO后我国证券业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5):22-23.
[2]武飞.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及管理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3(4):116-123.
一、保险投资的重要性分析
上表中六个发达国家的承保收益率都低,美国、法国、英国、瑞士都为负数,法国亏损率还达到了两位数为-11.62%,他们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来获取较高的收益以弥补承保的亏损。2008年资本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出现了严重的挫伤,各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急速下滑,造成全行业的盈利大幅下降。事实表明,单纯地追求投资收益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造成了保险业效益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中国保险业通过这次深刻的教训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加强承保管理。开始对盈利模式进行转化,从一开始仅依赖承保的利润到现在实行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同步进行的模式标志着保险业进一步走向理性和成熟。可见,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保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程度的现状分析
1.从 1980 年到 2004 年初,我国的保险业用了 24 年时间总资产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从此以后保险总资产就开始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增长,保险资产总额在 2007 年和 2008 年连续突破了2 万亿元和 3 万亿元。在 2009 到 2011 年连续 3 年有了 4 万亿元、5 万亿元和 6 万亿元的突破,从资产总额来看保险行业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的保险资产证券化整体水平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较低。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在 20 世纪 80年代后期,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证券化已不断加强,美国进行保险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占了 80%以上。通过表 2 可以看出我国保险业从 2007 到 2011 年的证券化资产比重的比例平均值为65.84%。显然,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由于较低的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而降低了。
2.我国保险资金的实际投资渠道仍然比较狭窄,不能有效的对风险进行分散,并且对利率的波动、市场的波动有着较差的抵御力。基础建设投资、直接入市投资、公司债与可转换债、证券投资基金、国债与金融债、国外债券与H股、银行存款、银行股权等都能够成为国内保险资金选择的投资渠道。虽然从立法层面上要求保险资金的投资多样化。但是实际上仍以固定收益证券投资为主,并且绝大多数为国债,持有比较单一的债券品种。
3.我国的保险资金投资的稳定性较差并且收益率比较低。我国的保险投资收益率 2000 年为 4.1%,2001 年为 4.3%,2002年为 3.14%,2003 年为 2.68%,2004 年为 2.87%,2005 年为3.6%,2006 年为 5.8%,2007 年则达到了 10.9%,到了 2008 年仅为1.91%,2009年是6.41%,2010年为4.16%,2011年仅为3.6%。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偏低是由于资产负债管理理念技术的落后和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这并没有体现出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专业效率和规模效应。
三、我国推行保险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金融合作的客观要求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保险集团将对我国保险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金融三大领域里的保险业,它的发展状况对金融结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要进行金融合作,加强与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的合作。其中保险业与证券业的金融合作主要表现在保险业利用证券化来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率和通过证券化把自身不能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风险分散出来;保险业对金融合作的推动最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融合上,这就要求保险业进行产品创新,产品的创新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市场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结果。保险业的产品创新能够促进自身技术的提升,更能够促进保险业与金融业、保险业与银行业的融合。
2.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需要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历了严重灾难的个人或企业等保险需求方,希望把这种灾难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这将形成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考虑风险分配的新形式,把这些风险向外转移。这样,保险资产证券化就解决了传统的保险机制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为风险向外转移提供了机制。随着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投资者变得越来越理性,有了对投资风险多样化越来越高的需求。正是由于保险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存在着不相关性,正好迎合了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需要,保险资产证券化产品就受到了资本市场的欢迎。
3.保险公司业务竞争的需要
自从入世以来,我国大门向世界范围完全开放,国外的保险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外资保险公司的实力雄厚给我国的保险公司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我国的保险公司除了面对国内的同行对手外,还要面对实力雄厚的外资保险公司,足见形势是多么严峻。由于我国的保险业呈现出了偿付能力不足的局面,仅仅依靠增大分出业务规模、拉取保单获得承保利润、增加资本金等方式的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合如此竞争激烈的保险环境,需要将可流动的现金流进行投资,实现投资的多元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管理费等方式获得收入来把用来提高偿付能力的成本降低;保险与证券也相结合,使得保险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调整产品结构,进行产品创新,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二)可行性分析
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监管、基础设施、法律法规、投资者队伍等不断完善成熟,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业整体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业务的整体发展、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和保险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上,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险资产证券化的推行。其次,我国资产证券化成功的实践为推行保险资产证券化奠定了基础,成功的案例有中远集团、珠海高速、海南三亚、中集集团等。最后,我国的保险精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大批的保险人才开始研究精算并进行实践的探索,参加我国保险监管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精算师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精算理论的研究技术和水平能够保障保险资产证券化和世界水平相接,这对于我国推行保险资产证券化是十分有利的。
四、推行保险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对策
保险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为了提高我国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考虑到我国的政治环境、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状况,文章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一般情况下,保险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发行、特殊目的载体(SPV)的设立和融资结构的建立三个过程,确定保险参与方和中介方的权利义务和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每个进程必须保证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从现在起,应该进行的法律框架需要建立整个证券化的过程,并研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除了基本的规则,还需要针对保险业的专业性质的法律和法规,来确保保险资产证券化良性运转,才能提高我国的保险资产证券化程度。
(二)培养专业人才,加大技术储备
保险资产证券化除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由于保险资产证券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就需要加大对专业知识的宣传,培育出大批的专业人才,并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技术水平,对风险的评估、保险单的成功设计、保险费的厘定、保险产品的成功创新都必须有高水平的技术来支持。
关键词: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金融创新;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1-0110-03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确实为稳定金融市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证券业务形成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分业经营”体制将原有累积的大量风险通过分业管理固化在原有领域,再通过时间进行化解,从而将不同性质的风险控制在一个相对固定和封闭的环境之中。但由于银行分业经营的优势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发挥有效的作用,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国内外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而原有的分业经营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营效率,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参与证券业务的路径和模式,以此扩展原有的业务领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不同的程度的涉及证券业务,商业银行作为整个金融业的重要一元,一方面有足够的条件和实力参与证券业务,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求业务发展的创新,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参与金融体系的内部合作,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促进市场的流动性,活跃金融市场,加快金融深化的步伐。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理论依据
1.根据规模经济理论,经济主体在生产或投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其生产平均成本会随着生产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由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成本线较为平缓,规模经济持续的时间也会较长,效果也会更明显。一方面银行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使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多,另一方面,银行参与证券业务之后,可以通过机构、资源的整合,大幅压缩经营成本,从而提升盈利能力。
2.当两种产品同时生产比一种产品单独生产成本低时,就产生了范围经济。金融领域内在的范围经济,指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接触更多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多交叉性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可以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管理成本等方面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经济学上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行业的平均成本曲线比一般行业平缓,因而具有更大规模经济潜力,同时金融行业的资产专用性在降低,这意味着金融行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说明金融业具有越来越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现实依据
1.增强自身竞争力。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行业内外的激励竞争,证券、保险以及信托业都不同程度触及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等产品甚至直接针对银行的存款业务展开竞争,并有演变为银行存款替代品的趋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紧要问题。银行参与证券业不仅可以兼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大市场,并根据整个金融市场的趋势变化来调节自身的经营活动。同时也可以扩大客户群体和满足客户对个性金融产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经营业务的多元化和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2.分散风险和金融创新。银行参与证券业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优势互用、劣势互补,从而缓冲银行业日渐放大的风险因素,在银行业不景气时,利用资本市场获得收益,从而提高抗风险能力。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进而通过金融创新可以获取金融领域内的潜在利润,形成商业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
3.回避时滞性政策法规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限制。由于受制于管制法规的约束,使得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过程发展缓慢,过多的政策法规可能同时限制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但不断地探索也会对监管制度的变革起到推动作用,如通过金融创新可以使原本受限业务项目得以实现。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国际金融的有关观点,银证混业不仅是银行业与证券业在业务上的交叉与结合,而且也包括二者在机构上的联系与融合。经过二十余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法律政策环境已基本满足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由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经营体制,实际上属于银证分业经营体制下的业务交叉,而非混业经营体制,这决定了以金融混业经营为生存环境的全能银行制在我国没有生存空间。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模式选择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银行控股公司制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的实现形式,如表1所示,当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的进入证券行业,这使得商业银行本身与其他金融机构成为关联人,而通过控股股东的纽带作用,形成了规模庞大、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多元化金融集团。
通过构建这种金融集团,商业银行可以规避相关政策法规的限制实现金融机构间的战略联合,同时又与从事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形成实际的关联关系,并根据这种绝对优势从关联方获得一系列的证券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主要方式
1.商业银行为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提供融资业务。当前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被允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此类业务的交易量和规模,也满足了证券公司合理的短期融资需求;许多商业银行也设计了股票质押贷款、针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的一般性贷款等业务,这都构成了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收入。
2.为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客户提供中介服务。商业银行既可以为通过证券公司交易证券的客户提供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及银证转账业务,也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银证通业务。
3.基金业务。我国投资基金业的规范与发展成就了商业银行开展基金业务,按照《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规定只有商业银行能够成为基金托管人,承担基金托管的权利与义务,这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从事基金业务的先天优势。商业银行经基金管理人委托,可以办理开放式基金的认购、申购、赎回业务,开放式基金的注册登记业务也可以委托商业银行办理;在开放式基金运营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央行的规定为基金管理人提供短期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直接从事基金管理业务。
4.投资银行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参与经营财务顾问、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和咨询服务等浅层次的投资银行业务,从事
此类业务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深化理财业务、扩大客户群体和巩固客户基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的两大类投行业务主要是企业并购与理财顾问业务。
5.金融创新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资产产生的收益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防范化解金融和信贷风险,将一些原本流动性可能比较差的信贷资产变现出来通过证券形式增强其流动性,同时使市场投资者可以自由的投资于银行信贷资产,从而分散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潜在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问题
由于制度安排、业务水平、控制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如下问题。
1.银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业务规模有限。首先,银证合作基本局限在互为客户层次,共同开发客户资源上,更高层次的联手金融业务创新还不多见;其次,银证合作业务在合作双方的业务总量和利润构成中,所占比例较低;此外,银证双方目前对于对方进入自己的传统业务领域还心存戒备,尤其是银行对客户资源的保密要求,使相关证券业务很难得到拓展。虽然我国商业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参与证券业务的重要性,但其从事证券业务的比重仍远低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证券业务收入所占比重过低,其中最高的民生银行也没有超过20%,而国际知名商业银行这一指标基本都在50%以上。
2.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能力有限且缺少金融创新的动力。由于受到短期利益冲突和长期竞争关系等因素制约,使得银证合作双方都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能力和市场环境。考虑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存贷利差且收益较高,此类传统业务所占业务比重过大影响到了银行开展证券业务的水平与业务质量;二是受到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和投资渠道的影响,导致业务功能有限,存在着经营品种单一、业务结构高度趋同的问题;此外,传统观念与政策法规等制度安排上的限制也影响到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动力。
3.风险控制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银证合作的实施效果。不可否认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薄弱环节,由于缺少风险控制手段和相关经验,导致商业银行缺少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
4.专业人才的缺乏。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业务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金融创新人才,特别是具备专业素质、并且富有挑战精神、又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的经营管理者。缺乏专业人才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发展对策
作为现代金融的核心和运行平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合作与沟通,商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是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竞争力、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顺应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制度安排、自身业务特点等因素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证券业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建立适当的资金互动渠道,实现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银证合作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流动,只有真实的资金互动才能推动更高级别的银证业务的产生与发展,这就要求在二者之间建立多种资金流动渠道,促进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资金互动,同时要设立风险控制机制,防止资本市场的风险无约束地、无过虑的传导到商业银行体系。
(二)金融工具的复合性及跨市场性开发以及业务的交叉。如果在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完全独立并且分开的情况下,银行业与证券业各自形成且使用的金融工具,其运用功能都是非常单一的,工具的应用被限定在彼此分割的市场中,业务联系范围也相当狭窄。这样一种完全彼此独立的格局会使商业风险在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各自的体系中凝固下来,风险不能流动,所以双方都不能知悉各自风险的危害性及其破坏性,现代金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一种促进风险流动的机制,只有处于流动状态的风险,相互知晓,才能得到有效地化解,金融体系才能更健康、更有效的良性发展且相互循环。银行和资本市场在资金层面的互动必然导致创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这种复合性的工具反过来又将作为载体促进两个市场资金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为商业银行更多的参与证券业务。
(三)通过资本市场的平台,推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一方面是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证券买卖能够迅速补充银行的核心资本,从而提高了银行资金防范风险的能力,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银行优质资产的证券化将极大地改善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以未来收益权的转移为代价将未来不确定的恶性资本,即市场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推进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赋予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以流动性,从而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通过风险的流动性和转移,改善银行资产的质量。
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通过与金融体系内部其他机构的合作,促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的形成和流动,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才发展与完善;商业银行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同时作为发起人和服务商,而这些业务范围也完全符合商业银行的运行特点。
(四)完善金融机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一旦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开始出现工具的复合和业务的交叉,那就必然要求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银证合作的开展,客观上也要求在金融的组织架构上设计一道制度性“防火墙”,有效地过滤风险,衰减风险的传导过程。如果在银证合作过程中,金融的运行方式改变了,金融服务内容改变了,而组织结构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那将会产生一种制度性的灾难。我国目前的金融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提升金融综合能力这一目标,金融集团化的模式是银证合作改革的终极方向。
以上所提到的是针对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依据与市场发展方面存在的障碍而提出的对策。就银行业本身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项综合性融资业务,银行业应以住房抵押贷款作为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并选择适当的证券化运作工具。只有把银行业高效的微观运作与宏观政策及制度有机结合,才能积极稳健地推进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为根据各商业银行定期财务报表计算所得,其中证券业务收入选用中间业务净收入替代。
参考文献:
[1]吴奉刚,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的利弊与前景探讨[J],济南金融,2004,(12)
[2]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59
[3]蔡奕,银行参与证券业务热点透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193
[4]吴晓求,中国金融合作大趋势:银证合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2―229
[5]Boyd,J.H.and Gertler,M.(1993)us commercial banking:Trends,cy-cles.and policy.NBER Macroeconomies Annual
[6]薛敬孝,曾令波,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J],南开管理评论,2002,(05):52―56
[7]陈肇强,试论我国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法律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34―37
一、财务管理专业资格证书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一)各种证书的分类
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它涉及面广、制约性强,是通过价值形态对资金运动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的,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熟练掌握财务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是对知识能力的一种反映。财务管理专业可以考取的证书种类繁多,有执业资格证书,也有职业资格证书,其专业内的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职称、中级会计职称、注册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
1、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有关机构颁发给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的一种资格证书,能够证明其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任何想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所必须取得的证书,是会计工作的“准入证”。由于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会计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必要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2、初级会计职称
初级会计职称也被称为助理会计师,是由全国统一组织的,具有统一的命题、考试时间以及合格标准,对那些考试合格的人,人事部会颁发《初级会计职称证书》,这种证书全国通用,且其难度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含金量大。
3、中级会计职称
中级会计职称是较初级会计职称高一等级的证书,报考中级会计职称的要求要比初级更严格一些,需要一定工作经验。按照现行会计职称管理规定,取得该职称后才能够评定会计师职称。
4、注册会计师证
注册会计师证书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证书,具有高权威性和高含金量,是人民日报反复推荐的证书。取得注册会计证书的人简称注册会计师,他们对知识有更广泛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受欢迎程度也是会计类证书中最高的。
5、银行从业资格证
银行从业资格证书是有关机构向通过该考试的人员颁发的证书,可以反映其具有的专业岗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此种考试也是采取个人网上报名的方式,每年五月、十月份分别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两年有效。
6、证券从业资格证
证券从业资格是进入证券行业的前提条件,也是进入其它行业的重要参考,拥有证券从业资格证是从事证券职业的第一道关口,因此,证券从业资格证也被称为证券行业的准入证。该考试经证券协会确定的年度统一考试,已全部采用网上报名,并使用全国统考、闭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二)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只要有学历就可以工作是社会过去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资格证书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是现在和未来的趋势[6]。资格证书是由国家颁发的,经过一定程序严格培训及考核鉴定合格的人才能获得,是劳动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证明[4],是雇主招聘员工的主要依据,是我国公民到境外工作的有效证件[3]。资格证书对劳动者就业起着促进作用,很多技能人才通过考取资格证书来证实自己的实力与技术。资格证书与相关工作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表现了特定职业所规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在这一职业中工人所应当达到的的能力水平。这两年来,虽然国家取消了许多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但是我们会发现,在那些黑名单中财经类证书的身影少之又少。
近年来,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技术性人才,对技术的要求也越变高。他们普遍认为资格证书是从事某种工作必须具有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证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社会可以通过资格证书初步地了解求职者的能力,直接地了解求职者的专业技术。大学生只有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使得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才可以放心的就业以及创业,为自己就业提供有效的凭证。
二、财务管理专业考证的原因
(一)国家政策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市场也逐步规范化,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制度,而且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规定了90个行业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很难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财务就是其中一个,国家明确规定,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人员所必须持有的。同时,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职称与职业技术资格评定都与资格证书联系密切,只有获得相应的证书才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选择考证。
(二)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的要求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比较来选出最优秀的,招聘时不仅看学历证书,更重要的是看所持有的资格证书的数量以及质量[8],他们普遍认为资格证书是从事某种工作必须具有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证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大学生拥有资格证书也能较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替用人单位节省培训费用,降低运营成本[7]。另一方面,不同的用人单位基本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单位的人才评选机制。面对过于个性化的人才招聘,选拔机制和缺乏规范与统一的人才测评标准,大学生只有将自己越变越优秀,将用人单位多元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集于自身,以便在求职过程中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学校教育局限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够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高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和应变型人才越变越困难,大学生必须通过考证使得自己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变小,提前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能力改善和提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将自己培养成为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其次,高校还没有深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没有彻底形成对大学生良好、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致使大学生没有完全清楚的认识到证书对于就业的作用,也让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形成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四)个人方面
个人主要是由于就业压力的无奈。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考证的原始动力是方便求职,而且考取了相关证书在工作后的收入上也有所体现[6]。由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于一些特别的专业,政府已经实行了准入制度,目前已有23类专业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是从事此类职业人员的必要条件,是能力的象征,文化资本的象征。很多的用人单位权衡人才层次的高低就是以资格证书的有无和多少作为重要标准的,大学生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说为未来的求职多增加了一个砝码[5]。而且,取得证书对工作后的收入也会有所影响。据报道,若是取得Cisco认证或微软MCSD认证,工资差不多可以升高40%到60%。如果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证书,在工作的同时将这个证书放在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也是可以获得一定报酬的[8]。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考证调查情况
(一)调查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考证情况来源于电子问卷调查获得每一个毕业生信息,信息真实可靠。问卷共发放236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84.74%。
(二)调查结果
毕业生的男女比率大致为1:3,女生显著多于男生。
女生认为考证很重要的比率高于男生,男生认为考证无所谓的比率高于女生,表明女生的考证意愿高于男生。
在调查的几类证书中,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取比率最高,依次是初级会计职称和证券从业资格证。
女生考取的比率为89.55%,男生为63.64%,表明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证结果女生比男生好。
女生的考取比率为26.87%,接近于男生的3倍,表明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证结果女生比男生好。
女生考取比率为2.99%,而男生为0,表明男生几乎没有参与银行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或者即使参与了也没有考取。
女生的考取比率为17.91%,男生仍然为0。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女生的考证意愿比男生强,考证结果比男生好。
四、财务管理专业考证与就业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 Statistics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给定的显著性水平是0.05,分析得到的显著性数据小于0.05说明二者相关,大于0.05说明不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是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是否有持有相关证书与是否从事相关性工作呈显著相关。表明持有相关性证书的人越容易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从事相关工作的比率随着相关证书的多少呈增长趋势,说明持有相关证书的数量越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比率越大。
(二)证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证书是知识的证明,是专业技能的派生物,财务管理类证书是相关专业能力的体现,证书也与企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相关,更多的反应了实际的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份工作可以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证书可以帮助求职者在找工作时增加筹码。在与别人同等的条件下,相关的证书越多,可选择的工作机会越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机会越多,可能性越大。因此,证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
五、对实证结果的原因解释
证书是专业知识技能的派生物,考证是为了培养一种应对特殊工作要求的技能,不同的证书反映了不同的专业能力。考取符合专业方向的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上面所列举的证书也反映着不同的专业能力。
第一,会计从业资格证,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了解计算机基础、会计电算化制度;了解会计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通过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如掌握会计信息的生成,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能对企事业单位、不同行业会计实务进行处理。
第二,初级会计职称,获得此证书即说明已掌握了一般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以及财务会计法规、财务会计制度;具备能掌管某些领域或职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能力。
第三,中级会计职称,取得这个证书即说明已经掌握了较强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实力。
第四,注册会计师,能够全面掌握会计学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选择合适的工具去正确的解决问题,能够运用swot对行业进行分析并作出适当的判断,能够了解不同的经济实体活动,能够准确的对数据、状态进行分析等,总之,注册会计师证反应的是比较全面的能力。
第五,银行从业资格证书,了解银行业的基本法律法规,具备与银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和能力,如对银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对整个市场经济的了解,以及一些理财规划的相关知识等。
第六,证券从业资格证,了解中国的金融体系,证券市场的主体,认识证券所包含的类型以及每个类型的特点。拥有证券的基本分析能力,掌握投资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法律法规,证券从业人员的管理,证券公司的业务规范等。
六、建议
第一,首先,大学生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本专业可以考取的证书,并积极考取,为就业增加更多的筹码,以便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再次,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了解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等,适时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做一个全面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