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县家政服务业的现状
我县的家政服务业现状,概括起来,可以用“散、少、弱”三个字来体现。
散——即家政服务机构日趋散乱。通过走访了解,我们发现,目前我县没有一家主营家政服务的专业机构,即使在工商关于家政注册的有5家,但事实上都是由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兼营的,无统一机构章程、无统一行业标准、无统一规范运作模式、无统一收费标准。且这些机构经营规模较小、起点较低,只“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几块黑板”就经营运作,能够向家庭提供定时服务和长住服务人员的几乎为零。加之“黑家政”、“散工”与他们抢“蛋糕”,家政服务更是处于停滞状态。
少——即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偏少。找家政难,找保姆难,找个适合自己家的服务人员更难。这是问卷中我县居民对当前家政市场的共同评价。目前,该行业从事人员短缺,不足200个,主要以本地大龄妇女劳动者为主。从性别年龄上看,从业人员均为40周岁以上的女性。从人员来源上看,主要由本地失业人员和渔农村富余劳动力构成,雇主家庭对外地户籍家政人员普遍持排斥态度。
弱——即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素质偏低。调研显示,我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家政人员所占的比例较大(87.8%),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很少(12.2%)。家政服务门类单一,主要集中在钟点清洁工、老人陪护、照顾婴幼儿上。至于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兴起的育婴嫂、高级管家、家庭营养师、家庭健康师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高层次服务,目前在我县处于空白,居民无法享受高层次的家政服务。
二、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行业观念陈旧认识不正。一方面,由于宣传引导不够,整个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认识不到位,看不到家政服务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仍然把家政服务视作“服侍人”低人一等的行业,称之为“保姆”行业。即使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社会保险补贴(参加社会保险且从事家政服务的城镇失业人员),仍有许多就业困难人员和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闲暇在家,也不愿从事家政行业。
(二)市场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受上述择业观念的影响,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人员偏少,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家庭保洁、病老陪护、幼儿看护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强的需求,这就造成了市场的供需失衡。特别是春节及其他节假日期间,更是出现一员难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中介机构虽兼营家政服务,但因无利润可图,在收集及提供信息上难以竭尽全力,使一些家政服务人员信息闭塞,不能顺利实现供需有效匹配。
(三)家政服务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目前我县家政服务人员大多为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数人在上岗前没有接受正规职业培训,即使有参加过培训的,时间普遍较短,形式也以“传帮带”为主,主要是凭经验,自己摸索和用户指导,存在服务质量不高和安全隐患的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我县家政服务行业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
(四)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各类中介机构是推动家政服务发展的一个载体,而更多的个体家政服务从业者还处于“人带人,人托人”的原始状态,故而具体操作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家政中介行业,与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都缺乏“一纸之约”,雇主和家政服务员都没吃上定心丸,使双方行为都缺乏约束,往往留下许多隐患。在服务过程中,雇佣双方权利和责任不明确。调查发现,对于家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双方均不不清楚找哪个部门,主要是管理部门不明确,存在多方管理,但又管不了的问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性扶持
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广泛的就业机会,已成为促进一个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对于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作用至关重要。在管理上,我县政府应加强家政服务行业监管力度,对家政服务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可以成立由人劳社保局、妇联、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县家政服务业工作领导协调机构,根据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依法加强对家政服务业的指导和监管,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制订和落实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政策扶持措施,特别对从事家政服务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我县家政服务业向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有序发展。
(二)引导观念转变,开展多样化宣传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家政发展的良好氛围。要依托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家政服务对于破解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县家政服务业发展前景,政策扶持措施及成功典型,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成立家政服务公司,更多的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同时,依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这一载体,各网格小组成员在走访中,积极宣传,引导群众改“保姆”、“阿姨”、“清洁工”等称呼,树立家政服务也是一种高尚职业的理念。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城乡闲散妇女劳动力在家政行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再就业。
(三)加强家政培训,打造专业化队伍
家政服务是一项专业性、技能性很强的服务,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从目前我县家政从业人员来看,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和技能偏低。她们虽会做一些家务事,但与现代社会要求的规范和家政服务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因此,建立科学严密的家政培训体系是促进家政行业发展的前提。建议我县各类培训机构要常年开设家政服务员培训项目,通过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增强家政从业人员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对培训后经考核鉴定合格者,由县人力社保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我县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可以尝试将家政服务纳入职业学校教育的轨道,让职校最大限度地向家政公司输送合格人才,加快发展形成我县家政服务精英队伍。
黄石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服务业面临着很大发展空间。一是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步伐的加快,围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环境和生态建设 “五个一体化”,区域内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将不断加强,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有利于我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强服务业。二是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为服务业发展带来广泛的需求,并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三是我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将促进服务业的增长。四是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层次的提升与消费结构的转换,将拉动服务业发展。
二、黄石服务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内部结构有所改善。在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相对平稳的水平。
2.就业人数进一步增加,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进一步扩大。2008年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58.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146万)的39.86%。服务业吸纳城乡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已成为我市新增就业和承接第一、二产业转移出的就业需求的主要渠道。
3.市场化水平、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服务业数量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占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70.3%,服务业逐步向宽领域、多层次延伸。
三、黄石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从1999年上升到38.7%后,基本在39%左右徘徊, 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与高速增长的工业和城市化水平不相协调。
2.内部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层级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以及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其比重占服务业总量的62.1%,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只占全市服务业的2.4%,旅游业仅为2.92%,现代物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科技、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生产业发展仍然不够,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
3.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竞争力。目前除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公路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外,金融、保险、电讯、教育、卫生、文化等的开放程度远远不够。服务业各自经营,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建立,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缺少,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
4.城乡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及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大部分乡镇除原有供销社系统外,基本是以私营个体小店铺为主,规模小且分散,服务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科技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领域发展明显滞后。
四、黄石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
(一)提升商贸流通业。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调整,通过业态创新和组织再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良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商贸格局,打造鄂东商贸中心。
1.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一是进一步改善和充实服务业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便利商业,加大老城区繁华商业街区的改造和建设,扩建一批现代大型商业设施。二是通过改组现有零散的专业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成有区域性影响、专业化经营大型批发市场。三是充分发挥现有骨干商业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培育一批大型商贸骨干企业。
2.发展现代经营业态。一是积极扶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制等现代营销方式。二是积极发展特色超市、仓储式商店等经营形式,规范发展旧货、典当拍卖、租赁等行业。三是要培育和发展会展业,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定期举办有黄石地方特色的专业性会议、展览会、交易会。四是加快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五是着力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支持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
3.加强市场建设,全面提升批发贸易集散能力。一是生产资料市场,以黄石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设钢材、有色金属等专业交易市场。二是消费品批发市场,推动服装、建材等市场建设。三是农副产品市场,以大冶、阳新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积极发展绿色、健康农副产品,加快黄石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深购远销能力。
4.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调整优化出口结构,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在保持以纺织、服装、轻工等为主的加工贸易传统优势的同时,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增强深加工和精加工能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
(二)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一是提高物流集聚和辐射能力。重点抓好货运枢纽型和配送中心型物流园区建设,建设各类市场配套的商品集散基地;大力发展商贸、仓储、运输、配送、加工、信息等现代物流产业。二是充分发挥口岸资源优势。重点实施黄石外贸码头集装箱扩建工程、棋盘洲深水港码头、冶钢业主码头等项目建设;改善现有基础设施,提高货物吞吐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和江海直达运输,推动口岸现代物流建设,增强口岸辐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企业内部物流功能剥离,组建专业物流公司,释放物流外包业务;对传统物流组织、物流设施、物流业务进行整合和重构,重组成大型物流企业。四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物流信息平台,逐步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物流商贸活动及组织方式的现代化水平。
(三)拓展金融保险业。一是按照国家开放服务业的统一部署,引进银行、保险机构和不同类型的基金、证券公司以及金融中介组织等各类金融机构来黄石布点,增强金融服务与保障能力。二是拓展金融保险业务,健全金融调控。三是大力发展黄石资本市场,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四是以“信用黄石”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信息和科技服务业。一是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等网络资源为基础,加快宽带接入网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提高传输速率和网络交换能力。二是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务网的开发利用为先导,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公开。三是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解决企业在资源管理、生产过程控制、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积极培育信息服务市场,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
(五)稳步发展房地产业。一是完善房地产用地管理制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科学调控高中低档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的供应比例。二是城区房地产开发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城建、商业和房地产开发,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三是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发展二级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四是扶持品牌房地产企业,提升黄石整体房地产业发展水平。
(六)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一是加快文化产业改革步伐。二是大力培育文化载体。鼓励电影、演出、出版发行等文化经营单位之间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集团。三是突出特色,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综合推进演艺娱乐、艺术培训、音像、文物交易及文化中介建设,做大产业规模。
(七)加快发展教育、卫生、体育服务业。一是加快教育事业和非义务教育产业发展。二是大力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整体水平。三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逐步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市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线性支出系统的基本假设是:
(1)某一时期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 仅决定于该时期人们的收入和各种商品的价格;
(2)人们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 分为基本需要和超过此范围的需要两部分。
线性支出系统的数学形式是:
附图
式中:V[,it]表示第t年在商品i上的消费支出;V 表示每一消费者的总支出;r[,i]表示对商品i的基本消费需要量;p[,i]表示商品i的价格;β[,i]表示边际预算份额, 即在超过基本需要的支出中用于商品i的比重。
(1)式中参数β[,i]r[,i]是非线性的,因而估计起来比较复杂,且需要对时间序列资料进行分析。为解决这个难题,经济学家Lunch 提出了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它的基本假设与线性支出系统相同,只是作了两点改变:即以收入Y代替总支出V;以边际消费倾向β[*][,i]代替边际预算份额β[,i]。这里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增加1元时,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增加多少元。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附图
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分析时,先将模型中的常数部分合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加权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此常数和斜率,然后从所估参数中分别解
附图
二、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根据广州市城调队2000年对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广州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分为八项:(1)食品,含粮食、副食品、糖、烟、酒及其他食品;(2)衣着,含服装、 衣着材料、鞋袜帽及其他、衣着加工费;(3)设备用品及服务, 含耐用消费品、家具及家庭服务等;(4)医疗保健,含医疗器具、保健用品、医药费等;(5)交通和通讯,含交通费、电话费、邮费;(6)娱乐文教服务,含教育费、文化娱乐费等;(7)居住,含住房、水电燃料;(8)杂项商品及服务,含个人消费、其他商品、其他服务费。 按不同收入组,平均每人的实际收入及消费支出情况如表1所示:
附图
1.统计检验
根据表1资料,采用SPSS10.0以人均生活费收入为自变量, 分别以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为因变量,各类商品或服务的t 统计值和决定系数R[2]、修正决定系数R[2]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0.001)(见表2),表明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各项商品和服务都能很好地拟合ELES模型。
附图
将表2求得的有关参数估计值代入模型(4),得到广州市居民人均各类消费需求的扩展线性支出系统为:
SP=3270.52+0.092Y…………………………………………(5)
YZ=-54.35+0.049Y…………………………………………(6)
SBYPJFW=-298.27+0.09Y…………………………………(7)
YLBJ=97.62+0.025Y…………………………………………(8)
JTTX=-128.59+0.077Y……………………………………(9)
YLWJFW=564.20+0.047Y……………………………………(10)
JZ=319.17+0.083Y…………………………………………(11)
ZXWPHFW=-300.57+0.073Y…………………………………(12)
2.对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
(1)边际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998~2000年广州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β[*]=0.536,这表明:广州市居民新增收入中只有53.6%用于消费支出, 内需不足。由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可知,食品类边际消费倾向最高(0.092),说明新增收入中有9.2%用于增加食品消费。其它依次是设备用品及服务(0.09)、居住(0.083)、交通通讯(0.077)、杂项商品和服务(0.073),说明广州市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 对耐用消费品、室内装修、交通通讯及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随之增大。
(2)需求的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收入变化的百分比的反映程度。用η表示第i项需求的收入弹性,则有:
附图
式(13)中,Q[,i]表示不同收入组对第i项商品需求量的平均值。由计算结果可以得知,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杂项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弹性大于1, 说明广州市居民对于这些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这与近几年来,广州市居民消费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增强,居民的穿着打扮日渐讲究,穿着成衣化、高档化、个性化趋势明显。(2 )家庭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加快。“九五”期间,广州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从改革开放后的普及型、实用型加快更新换代和向更高层次的享受型方向发展。(3)交通和通讯消费比重持续上升。2000 年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33.55元,是1998年的2.2倍,其中,2000年人均电讯费支出276.61元,人均通讯工具费支出171.21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1.3倍和9倍。从发展的趋势看, 交通和通讯业已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新的增长点。(4)杂项商品及服务的需求弹性最高,达到1.4874,说明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向享受型发展。在个人消费支出中,广州市居民旅游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从1998年的2.1%上升至2000年的3.5%;人均旅游支出也逐年增加,2000年已达402.78元,比1998年增长1.2倍。
3.基本需求分析
将模型所估计的居民对各项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见表2中的p[,i]r[,i])与各项商品的平均消费支出进行比较(见表3),可以得出各收入组的居民基本消费需求支出的变化差异:
表3 基本需求支出的估计与实际平均及最低收入户、 低收入户消费支出比较
食品
衣着 设备用品 医疗保健 交通 娱乐文 居住 杂项商品 合计
及服务
通讯 教服务
和服务
估计值
3601.89 129.11 43.23 198.95 204.68 825.82 901.92 245.31 6150.91
最低收入户
平均消费支出(元)3624.78 172.59 259.28 194.15 281.16 551.86 749.83 149.43 5983.08
全市居民户平均
消费支出(元)
4460.45 565.26 812.85 409.87 842.75 1177.16 1349.17 606.52 10310.16
从表3可见,广州市居民最低收入户的食品、衣着、 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支出均超过基本需求支出水平,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了。只有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及医疗保健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水平。同时,若将最低收入户平均消费支出水平与全市居民平均消费对比,除了食品外,其它商品的消费支出水平差异较大,这说明广州居民消费水平的档次已大幅度拉开。
利用线性支出系统,结合消费函数,还可以对“十五”时期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做如下预测(见表4):
表4 广州“十五”时期的居民消费结构预测(单位:%)
年份
食品
衣着
设备用品
医疗保健
交通及
娱乐文
居住
杂项
及服务
通讯
教服务
及服务
2001
40.40
5.91
9.14
4.11
8.92
11.03
13.59
6.90
2002
39.22
6.08
9.53
4.13
9.19
10.91
13.68
7.24
2003
38.16
6.23
9.88
4.16
9.44
10.81
13.77
7.55
2004
37.19
6.36
10.20
4.18
9.67
10.71
13.85
7.83
2005
36.31
6.48
10.49
4.20
9.88
10.63
13.92
8.09
必须指出,表4 中的预测尚未考虑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变化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是比较粗略的。
4.几点结论
结论1 :“九五”时期广州市居民消费结构已完成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结构的升级,1997年首次进入小康型结构。2000年恩格尔系数为42.61%,根据预测,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将在2002年进入富裕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为39.22%,达到消费结构升级目标。2005 年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为36.31%,设备用品及服务、 杂项商品及服务将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增长,分别增长3.33个百分点和1.76个百分点。消费支出顺序将改变为:吃、住、娱、用、通、杂、衣、医。
结论2:由于衣着支出、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 杂项商品和服务(含个人消费,如旅游等)的收入弹性均大于1,说明衣着、 家庭耐用品、交通及通讯(产品及服务)、个人消费等将成为“十五”时期新的消费热点。尤其是加入WTO使多功能、豪华型的家庭耐用品、 小汽车、通讯增值服务、旅游业将有较大的需求市场。
结论3:广州市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也应看到最低收入户的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医疗保健等支出未能达到基本需求支出水平,居民消费水平的档次已大幅拉开。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它极大地影响了广州居民的消费结构。
结论4:“九五”时期广州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536,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诸如使用消费信贷等刺激内需的政策,可能会取得一定成效。
三、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加入WTO 将大大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进程。“十五”时期应从发展战略上重视消费环节,继续优化消费环境,使居民消费结构朝可持续的方向转变。重点解决新的消费热点、新的消费领域的选择、培育和引导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的消费结构,才能达到消费结构升级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提出促进广州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文教、旅游及家政服务业,提高非物质消费支出比重
我们认为,在“十五”乃至更长一段的时间内,要提高广州市居民非物质消费支出比重,关键要抓住如下几个增长点。
1.文化教育消费
广州的文化教育消费还远未形成气候,2000年全市人均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1%,远远落后于西安市(占GDP8.4 %)和北京市(占GDP8.0%),居全国十大城市之末位,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广州市文化教育产业,引导居民扩大文化教育消费支出;必须培育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支柱文化教育产业,加大对广州大学等市属普通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及中小学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广州作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品位。
2.旅游消费
旅游消费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它的消费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旅游产品。我们认为,广州旅游产品建设一直是发展旅游消费的瓶颈。虽然广州已有的旅游景点有83处之多,但景点分散,而且相对而言缺少有特别吸引力的特色产品。发展旅游消费还需要外界力量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宣传,特别是文化上和观念上的引导,改变居民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重有形消费、轻无形消费的现状,营造出一种重视旅游消费、鼓励旅游消费的氛围,让旅游消费成为一种时尚。
3.家政服务消费
广州的家政服务消费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条件已基本具备。住户调查表明,广州家政服务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居民的家政服务消费呈不断增长的势头,2000年人均家政支出108.12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保姆费人均11.45元,加工维修服务费人均96.67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进程,并使这一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从而对提高居民的服务消费比重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要尽快使家政服务走入家庭,提高居民的家政消费支出比重,必须做好管理和扶持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一方面,要立足于产业,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出台有关的管理方法和法律法规,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关的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家政服务产业,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化和市场化。
(二)努力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提高绿色消费占物质消费的比重
绿色产品消费,包括绿色食品消费和绿色工业品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社会对居住和生存的环境越来越重视,防止污染已成为不少人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清洁生产和清洁消费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绿色食品如肉禽蛋鱼、蔬菜瓜果等,以及绿色工业产品,如无氟电冰箱,低噪音的自动洗衣机,绿色建材等应运而生。
我们应尽量减少使用、消费涉及生态资源的产品,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调整我们的消费结构,要有计划地保护和使用广州十分稀缺的生态资源,特别是白云山、珠江、土地等。我们要为保护生态资源而改变消费习惯,绝不能为维持旧的消费习惯而滥用生态资源。
(三)稳步推行消费信贷,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刺激居民消费积极性
广州市统计局2001年4 月中旬的万户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5.5%的居民在过去三年中办理过消费信贷。 推出的消费信贷项目虽然包括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住房维修、信用卡,但只有“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消费”和“信用卡”两个项目的客户较多,分别占调查总体的2.3%和1.8%;其他种类的消费信贷,如汽车消费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教育信贷、旅游信贷等项目的客户却屈指可数。目前阻碍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现在及预期的收入水平不乐观,使他们对即期消费持“量入为出”的谨慎态度。此外,还与目前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有关的政策或改革措施不配套等因素高度相关。
我们认为,近期内,政府有关部门应为拓展信贷消费创造有利条件,首要任务是关心低收入居民生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以失业、养老和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其次,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就业水平,使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刺激信贷消费需求的关键所在。第三,应加大信贷消费宣传,适度倡导信贷消费,逐步改变消费者的传统观念。第四,降低信贷消费成本,简化申贷手续,建立健全信贷消费的法律、法规体系,切实保护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入世”两年后,外资银行将被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五年后将被允许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可见,银行将面临“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广州市国内银行应把握好发展消费信贷的良机。不可否认,银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将大大促进信贷消费的发展,而信贷消费的发展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的消费结构。
(四)建立对消费结构的监测与调整机制,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和措施
消费政策应根据消费市场发育、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来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可以促进合理的消费结构的形成。合理的消费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 )致力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政策上消除大起大落;(2 )消费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和环节,要与产业发展政策相配套,分别完成对消费和生产的政策导向;(3)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性质,逐步提高商品性消费的比重, 促进消费结构的良性变动;(4)要适合广州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消费政策中明确不同时期内提倡、鼓励消费什么,限制、禁止消费什么,逐步提高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减少哪些消费项目的支出比重等;(5 )要适当分散人们的消费内容和消费热点,引导人们更多地进行服务性消费或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我们认为,目前必须根据广州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消费需求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消费政策,切实按照市场规律,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消费政策的始终,特别是实行住房商品化和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等政策,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业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结构中的比重,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是适应对外开放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有效途径。当前,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调整我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层次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与省会城市的发展要求也不相适应。因此,各区县、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美丽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区位条件。是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青藏高原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交汇点,中心城市的地位日趋明显,对辐射带动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交通条件。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其中青藏铁路、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更是连接内地和、新疆的“黄金通道”,将成为全国重要交通节点,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3、资源条件。拥有“中国夏都”的城市品牌和独特的人文宗教文化景观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丰富,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生态性为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高原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其次,夏秋气候宜人,适宜举办各类展会,具备打造青藏高原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市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以来,服务业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从总体上来看,规模仍然偏小,发展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模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商务中介等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重点支持的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为“空白”。
2、服务业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点多面广。目前,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业发展工作机构仍然薄弱,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实施“服务业活市”战略,以建设青藏高原区域业中心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以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体育、商务科技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与工业发展相配套、与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进程相协调、与群众要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繁荣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把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辐射能力强的青藏高原区域性旅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商贸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争取到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左右;到2015年,全市“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合理协调发展,形成若干个功能明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优势资源、突出高原特色原则。根据全省和我市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并优先发展特色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优势服务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2、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原则。传统服务业附加值较低,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现代服务业技术要求高,附加值高,但吸纳的劳动力少。我市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既要重视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又要做到传统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有所突破,带动服务业整体发展。
3、坚持生活业和生产业并重的原则。在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城乡居民提供了较高层次生活服务的同时,重点抓好会展业、现代物流、商务中介等生产业的发展。
4、坚持重点项目带动的原则。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根据我市实际,策划、准备和组织实施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强化政策引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服务企业的主体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推动力。
四、优先发展比较优势明显、体现高原特色的旅游业
紧紧围绕建设高原旅游名城的目标,以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开发精品旅游线路为主线,形成特色突出、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着力强化整体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我市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
1、精心培育“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快建设青藏高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要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内涵,以特色为根本,全力打造200公里范围内“中国夏都”旅游圈。加强与互助、循化、门源、祁连、贵德、同仁、西海镇等区域内各景区(点)的合作与互动,优化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内容。科学规划一批星级宾馆和特色餐饮、购物街,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功能;深入挖掘独特的历史、民族、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休闲、体验功能;不断改善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承载和服务能力。
2、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各区县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大对旅游资源的挖掘,建设和开发体现民族特色、文化历史内涵、民俗艺术特色和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建设生态度假游、城区历史文化购物游、高原美食游、园区工业游、健身休闲娱乐游等专项产品,形成旅游强势品牌,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
3、扩大旅游宣传推介,规范旅游商品市场。以“全面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为抓手,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以环“中国夏都”旅游圈促销联合体为骨干,利用经贸、旅游、文化宣传推介等多种平台,对旅游资源进行广泛推介。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开展海外、境外客源市场促销活动,重点加强对欧美、日韩、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台市场宣传推介。着力规划开发建设富有特色的旅游商品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与消费。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城镇规划精品工程和旅游配套设施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突出城市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逐步向一街一景、一区一特方向发展。完善各景区(点)及景区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强旅游综合信息库、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咨询网络体系,竭力为中外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票务订购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旅游交通、住宿、导游服务等信息化服务水平,塑造旅游目的地新形象。
5、建立诚信服务体系,加大旅游中介组织管理。要在旅游服务企业中大力倡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规范经营的理念,扎实推进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经营管理和旅游组团业务操作,狠抓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培育我市旅游中介服务品牌。
五、培育壮大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会展业
1、高标准、高品位办好会展,提高会展水平。一是对已有的“中国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国际藏毯展”、“青洽会暨郁金香节”等展会在巩固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品质和规格,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展会品牌,对基本达到国际展览联盟(UFI)论证条件的展会,要鼓励申报论证并给予重点扶持。二是结合我市区位优势,依托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青藏高原特有的资源优势,精心策划高规格、高品质、有特色的新的高端会展,本着成熟一个举办一个的原则,着力策划打造若干个富有特色的专业展会。三是按照规划布局,加大现有场馆升级改造力度,形成新旧展馆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齐全、相互有机连接的会展场馆体系。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条件,在会展场馆周边建设集会议、宾馆、宴会、休闲为一体的中高档度假村。
2、开拓会展业市场。以建设国际品牌为目标,用3-5年时间,扶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永久会展品牌,重点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会展和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积极吸引大型国际会落户,鼓励推动现有本地自办会展与国际会展嫁接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会展品牌。
3、大力培育会展业主体,逐步提高会展业市场化运作水平。要培育我市会展业龙头企业,组建市会展控股集团公司,逐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效率;扩大会展业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专业会展公司整合我市会展资源,组建新型会展业集团;扶持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专业会展公司,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推动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二)现代物流业
按照“搭建网络,构筑平台、培育主体”的基本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构筑物流节点城市、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物流体系,推动现代物流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将建成以物流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物流中心。
1、加快建设和提升朝阳物流园区,促进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依托朝阳物流园区良好的交通条件、物流基础设施及已形成的现代化物流园区雏形,争取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要引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和技术,提升档次,完善功能,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增强基地的聚集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集生产资料物流中心、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进出口物流中心、铁路物流中心、公路货运主枢纽、物流CBD及电子商务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
2、实施物流平台建设,尽快构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要充分发挥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流重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为依托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运输产业体系。要依托青藏铁路建成后的交通优势,积极推进以城市货运出租、快速货运、集装箱为主的城市物流配送、省际物流运输系统建设。
加快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物流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骨干品牌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企业理念,促进企业物流向社会物流转变,加快培育1?2户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管理和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核心竞争力。按照“扶优扶强”原则,打破行业、隶属、所有制界线,选择1?2户素质好、潜力大、示范带动力强的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带动我市物流产业上规模、上水平。
4、推动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骨干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统一配送比例。支持商业配送中心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配送和面向社会开展配送服务,重点建设3个商贸流通连锁配送中心。积极推进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技术升级,结合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批发市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交易方式,逐步形成社会化采购配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农副产品、畜产、粮油产品等专业物流中心。
六、积极开拓知识含量高、专业专门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金融业
一是着力搞好金融服务环境优化工作,吸引国内各类金融和保险机构来我市拓展业务。加快推进金融商务聚集区规划选址和建设工作,引导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商务聚集区,充分发挥金融业的聚集效应。二是推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高地方金融机构整体竞争力。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村镇银行、专营贷款公司和信用合作组织,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是抓住省财政年至年重点支持融资担保机构设立和发展的机遇,构筑和完善我市各区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四是大力推进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创新。金融机构要结合各自的信贷规模、资源优势,突出自己的目标行业、目标区域和目标客户群,大力发展结算、、外汇、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各类中间业务,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金融产品市场。保险业要积极开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个性化、多元化保险产品,积极开展服务方式创新,探索适合城乡发展特点的保险销售和服务体系。五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探索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手段,壮大风险投资规模,拓展融资渠道。
(二)商务科技服务业
1、完善商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商务中介服务组织。要重点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人才和劳务等生产性中介服务业和会计、律师、评估拍卖、认证、鉴证、工程咨询、检验认证等经济鉴证中介服务业,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功能完善的现代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业体系。
2、培育优秀商务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开放力度,降低商务服务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务中介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全面促进商务中介服务产品创新,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投资咨询、形象设计、企业形象包装、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技术培训等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务服务企业,推进中介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建立各类中介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中介行为,促进行业发展。
3、积极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利用其人才智力和实验仪器设备优势在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为企业开展科技活动、争取项目、策划包装服务。建设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及机构,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4、打造商务服务集聚区。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采取内部改制扩股分权、外部兼并扩张、吸引外资合作等手段做大做强企业。引导各类社会商务中介服务组织集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中介服务街区,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商务服务街。
七、全面提升服务范围广、民生性强的现代服务业
(一)现代商贸流通业
1、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业的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商贸流通中心。结合商贸流通改造建设项目,继续繁荣和提升大十字、西门、商业巷商业圈,加快发展火车站、西关大街、五四大街、海湖新区、小桥大街等区域商业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打造精品商业圈;积极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业店、专卖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店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商贸龙头企业要引导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积极推进城区商贸业提档升级;加大商贸流通企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提升我市商贸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按照规划先行、找准定位的原则,建设既具有地域、城市、商业、饮食、建筑文化特色,又功能完善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实现我市商贸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2、突出发展以民族特色为主的地方餐饮。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交通便捷、消费力集中、具有浓郁商业氛围和浓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街区,建设特色美食街、风味小吃街。坚持把特色餐饮街建设与培育龙头餐饮企业相结合,积极引进知名连锁、特色餐饮企业入驻,配套引进茶楼、咖啡厅、歌厅、浴足等休闲娱乐企业,完善餐饮街区的配套消费功能,提升餐饮街区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二)社区服务业
加强社区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一要加快产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民政型、福利型的局限,顺应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社会化的大趋势,不断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建设各类咨询中介、家政服务、午托服务、老年康乐、购物配送、健身娱乐、信息文化、物业管理、医疗保险、职业介绍、公共安全、日常维修、社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网点,并逐步搭载便民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二要促进规模化。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服务,鼓励现有规模企业以连锁化经营方式进入社区,加快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加快推进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社区便利店建设,着力解决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等问题;大力提倡企业开展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废旧物资回收上门的“四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建设数字社区为导向,加快建立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联网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中心,搭建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便民服务,建设面向社区服务的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定向、快捷、周到的服务,逐步建立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服务体系。
(三)农村服务业
1、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促进居民服务业、现代民生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安排新农村各类建设项目,全面发展农村社区服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大中型流通企业尽快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
2、以服务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整合资源、实施科技综合培训为突破口,以推动科技进村入户为切入点,面向农村,大力培育农民技术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农业综合服务组织,使农业服务由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转变;由从单纯技术服务向寻找市场提供信息、培育产业、培育服务组织转变。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实用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及培训,着重提高科学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加快农业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优化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八、着力打造提城市品位、增城市魅力的文体服务业
1、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把广播电视和文艺宣传工作作为推进“文化”的重点,全面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深入挖掘和开发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夏都”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开设介绍我市民风民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地方特色栏目。以满足我市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打造能够体现风土人情和高原地域特色的精品剧目,唱响一首宣传的好歌,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充实“文化”内涵,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2、以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以特色工艺美术资源为依托,以旅游纪念品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开发手工藏毯、热贡艺术品、农民画等具有特色的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礼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化产品,培育具有市场规模和产业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以民族歌舞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结合促进现代旅游业,积极发展民族演出业,推出特色浓郁、市场认可、群众喜爱、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以突出高原民族特色文化为重点,整合建设2-3处集娱乐、演艺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形成民族歌舞演艺、文化娱乐的整体优势,打造优秀的、雅俗共赏的民族风情歌舞品牌,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充分领略的民族风情。
4、以全民健身为切入点,深度开发社区体育健身娱乐休闲服务、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中介市场。重点围绕多巴国家体育训练基地、“环湖赛”、“攀岩赛”等相关设施、赛事,开展竞赛观赏、竞技比赛、运动康复、运动疗养以及极限体验等为主的体育健身咨询和体育休闲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加快培育体育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加强体育用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九、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和运行机制。成立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并在市发改委内部增设服务业发展处,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做好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等。建立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等有关制度。
2、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制度。一是结合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摸清服务业家底,掌握全市服务业发展规模及布局,建立健全服务业基本单位名录库,核准基数,全面夯实统计基础;制定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和统计调查方法,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加强服务业统计力量,在市统计局增设服务业统计处,积极开展服务业统计体系与方法制度研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制度,完善服务业经常性统计调查和运行监测机制。三是加强协调,共同推动现代服务业统计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3、建立现代服务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现代服务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任务、目标进行分解,落实责任,通过科学设置现代服务业考核指标,对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列入市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建立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督查机制,把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实成效列入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奖励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另行制定。
(二)加大扶持力度
1、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从年开始每年在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增加。资金由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主要用于我市重点支持的现代服务产业;市重大鼓励类服务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申报,以及生产业的培植、农村服务业项目配套补贴。对于引进外资银行、世界知名服务企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市政府给予特别优惠和支持。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引导资金,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2、落实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扶持服务业发展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价格政策,根据国家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按权限逐步调整和形成服务企业合理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价格,对于纳税上规模的鼓励类服务企业,通过价格调整、政府补贴等途径逐步实现与工业企业基本同价。
(三)构筑支撑体系
1、加强规划引导支撑。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高起点、高质量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会展、物流、金融、文化体育、现代商贸流通、商务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思路,落实空间布局,强化服务业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金融聚集区、物流功能区、文化体育休闲功能区等的规划建设,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2、突出项目建设支撑。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把规划落实到具体项目,推进服务业项目的立项、布点、建设等在规划的严控下实施。引导各类资金投向重点发展产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标准推进服务业项目实施。
3、强化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引进、培养、培训现代服务业发展人才,制定分类开发培训计划,通过优势产业集聚人才,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各领域引进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行业高端人才,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结构。二是引导本地大中专院校开展和加强现代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型服务业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培养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中介等管理和经营方面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公开、透明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环境
1、营造统一开放的思想环境。充分认识现代服务业是今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完善机制,着力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促进繁荣和谐的重要举措来抓。
[摘 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第一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厦门
[正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应当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优先、快速发展工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使现代服务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
一、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指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一般说来,其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生产效率高;三是创新能力强。对于厦门来说,发展先进制造业首先是适应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快速发展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业强市的必然选择;再次,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构建“厦门制造”、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就失去了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就难以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就难以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1、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厦门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制造业结构体系。综观厦门制造业,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优势:一是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厦门作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利用外资水平较高、对外贸易活跃,加上四通八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以及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使落户厦门的企业发展空间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同时,经过这些年快速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制造业骨干企业,如戴尔电子、金龙汽车、翔鹭石化等,也形成了较强的后发优势。二是较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厦门地方不大,面积仅1569.3平方公里,但高等院校密集,尤其是厦门大学享誉海内外,每万人中大学生比例高居全国前列,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内地城市中排名第九位。三是有一定的市场优势。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目前已经和周边地区以及江西、广东等地初步形成了相互开放、相互衔接、相互依存的统一市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厦门先进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集中体现在产业整体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条较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因此,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必须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
2、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纳米、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制造科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世界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厦门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就必须依靠高新技术,突破传统产业的限制,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例如光电产业、动漫游戏产业、环保设备制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发展先进制造业,宜采取“点上突破,面上提升”的发展思路,督促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的同时,加大用高新技术及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使其能够满足原先不能达到的市场需求,并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促使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从而推动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为此,首先要通过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并推进企业产品标准化,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这是传统产业接纳高新技术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今世界信息革命浪潮所带来的契机,全面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针,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高制造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最后,坚持投资扩大与结构优化并重。要继续坚持实施投资带动战略,抓住扩大投资不放松,着力引导各种资金投入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重要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同时,搞好投资结构的调整,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提高产业的创新、发展能力及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兴旺发达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新的低成本支撑,为城市现代化拓宽多元化就业空间,为“富民优先”开辟低门槛创业途径,为经济结构调整建立节约型产业模式,为可持续发展创造绿色增长方式,为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全面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服务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均服务业占有量比重较大,但是,随着gdp的增长,第三产业产值虽然有所增长,但比重却呈下降
趋势。因此,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服务业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厦门经济发展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充分认识厦门发展服务业存在的差距、潜力和目标任务,要像重视发展制造业一样重视发展服务业,以抓开放型经济的力度来抓服务业。
1、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一是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是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组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行业之一。厦门有港口、交通、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前景广阔。为此,我们要以打造国际中转港、赶超高雄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开发开放步伐,积极扩展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深化“大通关”建设,推进区港联动、厦漳港口组合和海铁联运等三项工作,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力争把厦门建设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二是科技服务业。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创新创业的机制,健全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要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
三是金融服务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厦门发展金融业要以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为目标,着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精心培育金融市场,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特别要充分利用好与台湾的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抓住四大对台基地(即祖国大陆对台通商基地、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基地、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基地和农业合作基地)建设的契机,勇挑建立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的重任,大力引进台湾金融资源,吸引台资金融机构入驻,力争使厦门成为台资金融机构汇集地,并最终实现从经济特区向金融特区的转变。
四是会展服务业。会展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厦门充分发挥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优势,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为会展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今后要继续以“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重点,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会展,把厦门培植成海峡西岸的高层次会议、展览中心。要着力整合会展资源,扶持发展会展企业,加快会展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会展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争创厦门会展业的品牌优势。要充分发挥会展业的集聚辐射效应,延伸会展业产业链,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一是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主要包括系统集成、软件等信息内容服务业和数字平台、网络等信息工具服务业。党的十六大把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信息服务的新技术、新业态,坚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鼓励扩大信息消费相结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能力。要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发展基于数字平台、移动通讯平台、宽带多媒体平台的信息增值业务,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二是旅游业。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对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城市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均具有重大关联带动作用。20__年厦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712.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0.93亿元人民币。今后要围绕建设旅游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对台旅游区位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旅行社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并形成东南沿海的重要旅游口岸和国际性海滨旅游城市。要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发展与邻近的漳州、泉州、龙岩的旅游互动,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格局。要积极争取国台办的政策支持,将现有的厦金旅游审批权下放至厦门,并开放大陆居民走厦金航线赴台旅游。要抓住厦门成为台胞包机新增航点的契机,加大厦门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台胞、国际游客在厦通关、登陆。
三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建设海峡西岸和东南沿海文化名城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尽力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产业集团。要充分利用厦门的环境资源和人才资源,大力发展音乐、艺术、舞蹈等特色教育,特别要发挥厦门作为全球三大油画生产基地的优势,从政策引导、产业规划、环境营造、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下功夫,提升油画产业的层次,做大做强油画产业。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厦门与台湾有着很密切的文化渊源,对台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汇聚地,闽南的各种文化都能够在厦门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积极发挥先锋和主力作用,充分利用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地理位置毗邻的优势,狠抓有闽南特色(如歌仔戏)的文艺精品创作,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全方位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工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消费业
一是现代商贸业。一方面,要从“扬长”出发,依托厦门的人文优势、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和服务配套设施较完善等优势,以推进流通现代化为主线,加快商贸零售业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制等多种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构建聚散能力强、辐射面广、高效益、高容量的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三大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商贸中心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从“避短”出发,通过新建、调整、提升,促进城市商贸等级网络体系的形成,支持商贸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促进商贸业专业化发展,重点
培育石材、汽车、it电子等专业市场,同时以专业街为载体,支持专卖店、精品店、品牌店为主的新兴商业业态的成长;扩大商贸业吸纳辐射能力和范围,努力提高商贸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社区服务业。要坚持以方便百姓和增加就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
三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这几年,厦门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今后要重点规范土地市场管理,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合理调整房地产结构,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当前,要积极探索建立房地产政府调控体系,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建立房地产信息预警系统,加强监测引导,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提升第一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厦门作为沿海开放的外向型经济城市,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虽然仅有2%,但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厦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没有厦门农村的城市化,就没有厦门城市的现代化;没有厦门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厦门全市人民的小康。为此,一要继续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厦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银鹭集团、大洋集团、如意食品集团等,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后,我们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运作规则,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订单农业规模,组织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实现农户与市场、农业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对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要抓住当前对台形势转变的时机,加大农业对外特别是对台开放力度。一方面,通过农业科研部门及相关民间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大力引进台湾名优新品种和台湾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保鲜、加工等前沿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检疫、食品安全卫生技术等多方面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立台湾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区,提升厦门农产品品质,增强厦门农业的比较利益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小三通”和业已形成的台湾水果中转地等有利条件,以及大嶝对台贸易区的有利地位,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新设备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把厦门建成对台农业合作基地和台湾农副产品到大陆中转集散基地。三要围绕“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环保”的要求,适度开发观光农业。根据厦门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观光农业宜主要开发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观光果园。如荔枝园、草莓园、花圃、台湾水果园、柚子园等等,让游客入园摘果、赏花,享受丰收的喜悦和陶冶情操;二是休闲农场。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实现住宿、美食、度假和游乐于一体,丰富厦门旅游的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参考文章]
1、《厦门市投入产出表20__》 厦门市统计局
2、《厦门市统计年鉴20__》 中国统计出版社
3、《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主编:李宝瑜 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