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的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3月~ 2014年3月收治的136例新生儿,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应用面部编码评分系统(NFCS)进行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1、5和60 min的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疼痛刺激1、5 min后,轻度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刺激60 min后无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轻中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各时间段疼痛护理干预均有效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新生儿疼痛反应,大大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在新生儿护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 新生儿 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38
疼痛可给新生儿带来近期及远期的不良结局,目前已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疼痛短期刺激通过下丘脑-肾上腺轴调节,导致新生儿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不良及喂养不耐受。疼痛长期刺激可导致新生儿脑部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研究显示[2],新生儿可明显感知疼痛,疼痛在新生儿早期通过生理反射及行为反应表现,新生儿不可自我表达疼痛,但可通过表情、行为等进行评估。临床常见的新生儿致痛操作包括:静脉穿刺、肌肉及皮下注射、外科换药、气管插管、引流、采血等。文献报道[3],危重新生儿治疗的关键不仅包括扎实治疗技术,同时需要提高对疼痛护理干预的能力,因此,新生儿护理中采取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新生儿随机分组,探讨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36例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新生儿均为68例。其中实验组男38例,女30例;胎龄34~41 w,平均(38?76±2?37)w;足月儿为49例,占72?06%,早产儿为19例,占27?94%;按照病情划分,肺炎新生儿29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19例,下咽困难综合征新生儿14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6例。对照组男33例,女35例;胎龄为33~40 w,平均(37?83±2?79) w;足月儿为51例,占75%,早产儿为17例,占25%;按照病情划分,肺炎新生儿2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21例,下咽困难综合征新生儿15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6例。所有新生儿均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窒息史、机械通气、先天畸形等。两组新生儿以上条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新生儿均给予第一次致痛,应用采血笔在足跟采血致痛,保证操作针刺深度及力度相同,在采血过程中未采取减痛方法。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主要包括[4-6]:①适宜的:护理人员将双手置于新生儿头部及双脚,保持屈曲位,降低新生儿疼痛,鸟巢式提高新生儿的调节能力,在足跟采血时给予俯卧位,提高舒适度。②袋鼠式护理:给予新生儿直立式拥抱,提高新生儿安全感,袋鼠式护理可维持新生儿的生理稳定。抚触包括:接触、拥抱、按摩等,两者同时使用降低疼痛反应。③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疼痛的有效的方式,母婴喂养降低生理反应及和行为,降低远期不良反应。④非营养吮吸:在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增加新生儿的吮吸动作,非营养吮吸可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感,产生镇痛作用。⑤嗅觉安抚:在新生儿头部放置滴油香兰素的纱布,通过嗅觉安抚可降低新生儿的哭泣时间。⑥服用葡萄糖水:甜味可以激活内源性阿片,产生镇痛作用,给予新生儿葡萄糖水可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
1.3观察指标
应用面部编码评分系统(NFCS)进行评分,观察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1、5和60 min的疼痛程度。NFCS评价标准包括以下方面[7]:①伸舌;②挤眼;③O型嘴;④皱眉;⑤咧嘴;⑥撅嘴;⑦杯状舌;⑧张口;⑨下颚颤动;⑩鼻唇沟加深,每个观察指标均一分,总分为10分,得分0分表示无疼痛,得分1~4分为轻度疼痛,得分5~7分为中度疼痛,得分>7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1 min后疼痛程度对比
实验组轻度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疼痛刺激5 min后疼痛程度对比
实验组轻度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疼痛刺激60 min后疼痛程度对比
实验组无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轻中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疼痛为不愉快的感觉,同时伴有潜在的组织损伤,为主观性感觉。新生儿对疼痛没有表述能力,导致护理人员忽视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提高对新生儿疼痛的关注意识,进而降低疼痛对新生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新生儿疼痛包括:激素反应、代谢反应、自主反应等,研究显示[7],在孕期30 w新生儿的痛觉传导已经接近成年人。短时疼痛刺激可影响内分泌、行为、神经系统、免疫,因下丘脑-肾上腺轴调节,导致机体出现心律增加、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下降,严重甚至出现脑缺氧、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8]。应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可有效判断新生儿疼痛,为临床护理的重要判断标准。
新生儿疼痛护理干预分为药物及非药物干预,药物干预可产生不良反应,且新生儿的用药剂量及适应症无法准确掌握,不作为疼痛护理干预的首选方案[9]。非药物治疗具有方便易行、风险小、护理效果好等特点,可有效提高新生儿抗疼能力。非药物疼痛护理干预分为适宜的、袋鼠式护理、母乳喂养、非营养吮吸、嗅觉安抚、服用葡萄糖水等,非营养吮吸可降低新生儿啼哭时间,降低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浮动。甜味剂通过味觉,改善阿片受体传导,改善疼痛程度。抚摸新生儿可有效刺激表皮末梢神经,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肾上腺素释放[10]。屈曲、袋鼠式护理等可增强新生儿的安全感及依赖感,促进新生儿疼痛缓解。非药物疼痛护理干预操作简单,护理效果显著,适用于基层医院新生儿疼痛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其疼痛刺激1、5 min后,轻度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刺激60 min后无疼痛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轻中度疼痛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疼痛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减少疼痛带给新生儿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疼痛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大大减少了对新生儿的不利影响,明显缓解新生儿疼痛反应,有效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艺,徐芮,叶春燕.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8):96-97.
[2]刘月花,陈少颜,侯红梅,等.儿童手外伤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4,14(2):87-89.
[3]李凤平.程序化疼痛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24-125.
[4]刘初凤.早期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86-87.
[5]莫春燕.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应用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11):31-33.
[6]高晔,王东.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疝气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36-137.
[7]黄建辉,袁秋影,邹锦銮.爱婴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10):99-101.
[8]张玉梅,叶秀红,黎迪珊.苏木沐浴及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效果[J].现代医院,2013,13(7):93-94.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0-0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以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1]。如果抢救不及时或病情严重,造成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小儿智力降低、癫痫等后遗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必须积极正确处理,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现将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成功抢救的69例新生儿抢救方法及复苏后的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窒息新生儿总例数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其中早产儿38例,足月儿31例,低出生体重儿18例,极低体重儿6例。轻度窒息患儿30例,中度窒息患儿24例,重度窒息患儿13例,治愈出院67例,死亡2例,成功率达97%。
1.2新生儿窒息的抢救:采取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法,动作迅速、准确、轻柔,避免发生损伤。胎儿娩出后,在呼吸通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呼吸,纠正缺氧。
2抢救措施
2.1加强保暖:将患儿侧卧于辐射台上,温度调至28-32℃,并立即温热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减少体表散热。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体重<2500g)或寒冷季节给予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温调节温箱。
2.2清理呼吸道:胎儿娩出后使新生儿仰卧,肩下垫起2-2.5cm,使头后仰并头偏向一侧,立即清理呼吸道,如果呼吸道粘液堵塞部位深,立即协助医师在喉镜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羊水及粘液。
2.3建立有效的呼吸:给氧气吸入及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重度者,必要时立即在喉镜直视下进行气管插管,吸净粘液后,复苏气囊加压供氧30次/分,自主呼吸建立后,即可拔出气管导管,改一般给氧。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40-60次/分,直至呼吸恢复。
2.4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出生时即无心跳或心率慢于60次/分者应先用胸外心脏按压,采用双手包绕胸骨挤压法,两拇指放在胸骨中部,十指等环胸托背,拇指下压深度2cm,每分钟压100次,每压胸3次,进行1次人工呼吸。
2.5药物治疗:经上述处理,心率仍不见改善,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1ml/kg~0.3ml/kg静脉注入。重度窒息儿多有酸中毒,呼吸建立后通气良好者可给予5%碳酸氢钠3ml/kg~5ml/kg加入25%葡萄糖10毫升稀释后静脉注入,5min左右注完,必要时可重复应用1次[2]。
3抢救后的全程护理措施
3.1继续保暖:WHO专家认为新生儿36.5℃~37.5℃这个体温段耗氧量最低,代谢率最小,蒸发散热量最少,也最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因此,WHO把36.5~37.5℃定位新生儿正常体温段也称之为最佳体温[3]。因此在抢救时加强患儿在治疗和护理时的保暖工作,防止着凉,因新生儿窒息后呼吸循环差,体温大多不升,室内温度控制在20℃~30℃,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3.2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患儿头偏向一侧,尤其在喂奶和喂水后,防止吸入,及时吸痰,预防窒息及肺炎的发生。
3.3吸氧: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吸氧,当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低,需要吸氧时,应注意监测,症状缓解后立即停止吸氧,防止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3.4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呼吸、心率、液体出入量、精神状态及酸中毒的纠正。同时还应观察意识的状态,瞳孔大小,哭声强弱,吸吮力,观察有无抽搐,记录奶量,排泄的量,颜色,性状并用输液泵控制滴速,认真做好护理记录[4]。
3.5妥善喂养:重度窒息患儿常规禁食12~48小时后开奶[5],过早喂养可加重胃肠道损害,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喂养时患儿头高脚低,少量多次,喂养后轻拍背部减轻溢乳并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详细记录呕吐、腹胀、腹围、大便(次数、形状、颜色)、尿量等。病情稳定后用母乳喂养,极低出生体重儿不能直接喂养者,用鼻饲法。
3.6防止感染:由于复苏后的患儿抵抗力较低,特别是在抢救中更容易造成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因此,防止感染非常重要。
3.6.1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探视制度,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用眼药水、沐浴液、浴巾、治疗和生活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病区用湿式法进行日常清洁,每天用紫外线空气消毒30分以上,并要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特别是住暖箱的患儿,应注意定时清洁和消毒。
3.6.2生活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初步处理皮肤褶皱处的血迹,擦干皮肤给予包裹,同时检查皮肤粘液完整性[6]。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冲洗,保持其清洁干燥,涂以植物油或鱼肝油,以保护皮肤,防止臀红。尿布要柔软、透气、勤更换。做好脐部护理,预防脐部感染
3.7做好家长心理护理:患儿家长均有恐惧、无助、失望等不良情绪,因此要做好解释和家属知情同意工作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和配合,耐心解答家长关于患儿病情的询问,减轻家长的恐惧心理,使患儿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
4讨论
4.1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新生儿窒息抢救的关键:
在复苏抢救过程中,重点做好新生儿呼吸的管理,整个复苏过程要求及时、准确、快捷、有效、分秒必争,要尽可能在5分钟内改善Apgar评分。
4.2复苏是抢救新生儿窒息成功的重要保证:
窒息的治疗主要是进行复苏,评价决策操作是贯穿在新法复苏抢救过程中,这三者是一个循环关系,正确评价新生儿窒息的程度,依靠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这三个重要指标的观察,是决定如何去处理通气复苏功能的关键。
5结论
抢救新生儿不仅是提高其存活率,同时要求存活者无后遗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系统合理的治疗护理方案,其中以保暖、合理氧疗、支持疗法、控制惊厥和治疗脑水肿是治疗重点。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崔淼,主编儿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
[2]霍桂兰.64例新生儿窒息的观察与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6,36(12):45~46
[3]徐素珍.母婴同室与母婴分室新生儿体温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6,32(9):520.
[4]杨雪丽.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医学创业,2009,06(21):98~99
沐浴是新生儿皮肤护理中的一个简单、方便、有效的方法,能清洁皮肤、维护皮肤的健康;温水能溶解皮脂、松驰皮肤、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胎儿在宫腔里就有习水性的特点、新生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下,加上各种剌激如大小便、汗液、呕吐物等,极易造成感染。沐浴可以清除身上的病菌,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发育,因此新生儿的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心理护理
与家属的沟通:有的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沐浴认识不够,担心孩子受冷着凉、烫伤、抱错等及出现其他状况.为此,要耐心讲解沐浴的必要性及目的。了解沐浴室的环境及条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新生儿沐浴及其护理的全过程操作并对其讲解指导,严格执行新生儿沐浴室工作制度及新生儿沐浴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让产妇及家属对沐浴有一个初步认识,取得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沐浴前的准备
操作者:接触新生儿要衣帽整洁。带好口罩,系好围裙。修剪指甲,手指及手腕不带饰品,洗手。
用物的准备:每个婴儿准备一个沐浴用品,且用后消毒浸泡;同时备有磅称,沐浴装置,室内温度计,护理篮等规范放置。禁用剌激性肥皂。
预防交叉感染:房间内备有洗手设备或放有消毒溶液,医护人员或探视者接触新生儿时可洗手或消毒双手用。工作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定期体检。
安全措施:沐浴前1小时禁喂奶或喂奶1小时后进行,以防呕吐和溢奶引起窒息。
环境:调节室温26~28℃,水温38~42℃,关好门窗。但采光要好,以便对新生儿观察。浴台合理舒适。
调试水温:将水温调至所需温度,用再用热水淋热浴台床垫,操作者用手腕及肘部试水温适宜。以免受凉或烫伤。
观察新生儿:观察皮肤颜色。体温,呼吸,肌张力。查看手腕上的手腕带、母亲姓名、出生时间、床号、性别、体重和包被。住院号等,以免错抱。观察精神反应和呼吸情况,皮肤色泽等。体温不稳定,一般情况差不能沐浴。如果婴儿生活能力差或早产儿,双胎儿,根据情况可酌情推迟沐浴时间;小样儿应推迟沐浴时间至少到出生后的第2天。
沐浴时的注意事项
防止损伤:动作轻而捷,沐浴过程中一只手始终接触和保护并抬高婴儿头部,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防止水进入口,眼及外耳道,以免引起不适。
皮肤的护理:洗净皮肤皱褶处,若胎脂较多不要用力洗去和擦拭,因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感染和保暖的功能,否则易诱发感染。
脐部的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沐浴后用75%的酒精清毒脐带残端及脐轮周围,然后用无菌纱布包扎若脐带脱落处;如有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溶液烧灼,再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局部;脐部分泌物若有臭味要立即通知医生并可用酒精消毒后涂1%的甲紫使其干燥。使用和抽取尿布时注意勿超过脐部,不要用力过大,要轻放轻取,以免伤及脐部。在脐带没有脱落前不宜盆浴。
臀部的护理:婴儿的臀部易受尿渍,粪便的侵害,周围皱褶较多,不要用碱性肥皂等,特别是女婴外会有白色分泌物,如果不是太多,周围皮肤没有红肿,不要过度清洁以免造成黏膜损伤引起感染,皱褶处可涂爽身粉或痱子粉。
沐浴结束时,及时擦干皮肤,垫上尿布,穿上衣服,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以防发生硬肿症.用干棉签清洁耳鼻。宝宝不要裹得太紧,应放松手脚,自由活动,这有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以促进生长发育。检查手腕带,核对床号抱入病房,母婴同室,产妇及家属确认无误。
评 估
安置婴儿,母婴同室,整理用物,消毒,操作达到预期目的,新生儿安全并得到保暖,皮肤清洁,舒适,安静。
关键词:气管插管;护理;呼吸机相关肺炎并发症
新生儿由于其特有的生理特点,对气道护理有着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而气管插管是应用呼吸机实施机械通气抢救危重新生儿的有效措施。如护理不当易造成脱管、内脱管、痰痂堵塞以及呼吸机引起并发症,从而影响抢救成功率。
2010年1月~2012年2月2年来我科行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及早产儿共40多例,规范了气管插管的插管深度及气道管理与插管拔管前后的护理,并举例及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1:患儿男30min,呼吸衰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给予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机,于插管后第2d呼吸困难改善,血氧饱和度持续96~100%,面色及生命体征稳定,进行恢复期1月后痊愈出院。
例2:患儿男10min,胎粪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入院时呼吸浅慢,全身苍白,血氧饱和度60%,全身布满胎粪,即气管内吸痰及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常规进行湿化、扣背、吸痰,持续应用呼吸机12h后呼吸改善,15d后好转出院。
2护理
2.1插管妥善固定,注意观察 因新生儿气管短,如插管略有移位,就有可能脱出气道或进入肺内引起通气不足,也可造成内脱管进入食道,所以应固定好在门齿处的刻度,发现松动及时处理。气囊内需充人气体,量以能密封气道又不能压迫气道粘膜而影响血液循环为佳。另外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如皮肤颜色、尿量、注意双肺呼吸音、胸廓起伏是否对称,有无人机对抗,有无缺氧症状等,及时发现脱管先兆并及时处理,并听诊呼吸音是否对称,在插管24h内摄胸片。新生儿对气管插管大多数无法耐受,常摇头部或不由主地拔出导管,故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显得尤为重要。在护理措施方面应做到:①护士应选择粘性和韧性较好的胶布作交叉固定在一边面颊下方及下额下方,并加强巡视,检查气管插管的外露情况,固定的胶布有无沾湿和松脱,应及时更换。②适当的调节头架的松紧度,以既不使患儿被夹得太紧,且患儿头部又无法随意移动为好,患儿的手脚应给予必要的约束。③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有无人机对抗,有无缺氧症状等,及时发现脱管先兆并予以及时处理。④加强责任意识,认真做好交接班,避免动作粗鲁硬性操作而引起脱管,如给患儿擦浴,扣背动作过于粗暴,呼吸机牵拉致插管脱出。
2.2气道内湿化 在吸痰前首先要进行气道湿化,合理调节呼吸机上的加热湿化器一般为70%~90%湿度,温度为31~32℃。进行湿化前加压给氧,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加抗生素,药液应根据医嘱配制,一般滴入量为1~1.5ml为宜,后用简易呼吸囊进行加压,促进药液充分进入气管,然后扣背1min立即吸痰,这有利于稀释痰液,而促进排痰。操作时一般需2人进行,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3扣背法 临床上使用的叩击法有三种如手扣背法,指扣法,扣胸法。而扣胸器可用呼吸囊复苏器上的面罩代替,效果相同,而临床观察发现,手扣法新生儿背部小,操作不易,指扣法力度不足效果差,最好选用扣胸法。方法是一人固定呼吸管,另一人手托患儿颈部,用呼吸囊面罩轻扣1min后吸痰,力度应适宜,有轻微震动即可。肺气肿,肋骨骨折,颅内出血者禁止使用。
2.4吸痰法的操作与差异 由于新生儿迷走神经张力高,吸痰时间过长或吸入过深,可刺激迷走神经而引起心率下降或呼吸暂停。吸痰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气管插管后每2h翻身、拍背一次,但不强调气管内过多吸痰,根据呼吸音掌握吸痰次数,尽量少吸,需要吸痰时,一次吸净,操作时,应有医师在场。吸引前先向插管内注入3~4ml湿化液,吸尽口咽部分泌物,再采用边送管边吸痰的方式抽吸痰液,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插管约0.5~1cm,然后旋转提拉式将吸痰管退出,吸引负压为15~20KPa,时间不超过15s,连续吸痰间隔30s,且不超过3次。吸毕再向插管内注入湿化液2ml,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气管导管脱落,动作轻柔,掌握力度,严格无菌操作。
3拔管前后的护理
3.1拔管前30min根据患儿体重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及地塞米松,以减轻喉头水肿、抑制炎症反应及解除支气管痉挛,减少拔管后喉头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准备好一切抢救器材,如供氧设备,简易呼吸囊,面罩,准备再次行气管插管的物品:喉镜、气管插管、气囊等。拔管前禁食2h,有留置胃管者抽尽胃内容物后拔除胃管。拔除气管插管前禁食及抽尽胃内容物可防止拔管时呕吐及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拔除胃管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去除影响患儿自主呼吸的不利因素。拔管前应给予拍背,彻底吸痰,吸痰前在气管插管内滴入气管保养液0.2~0.5ml。拍背方法为手呈杯状,自下而上,由外向内叩击患儿背部后吸静气管插管及口腔内的痰液,先吸气管内,然后再吸口腔及鼻腔内的痰液,以免感染,然后迅速拔出。
3.2拔管后给予氧疗器加压面罩给氧,氧流量以5~6L/min为宜。观察患儿无呼吸困难、反应良好即可改为头罩吸氧(5~8L/min)。
3.3 拔管后第1d取仰卧位,颈肩部垫一折叠的小毛巾,使头稍后仰,保持气道的通畅。以后根据患儿基本情况及引流的需要每2h更换1次,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3.4拔管后30min给予超声雾化吸入10~15min,以后每隔30min~3h雾化吸入1次,雾化时刺激患儿使其哭闹,促使雾化液进入。雾化液可根据医嘱加入抗生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雾化吸入(雾吸)对于撤机后的患儿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雾吸可起到稀释痰液、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
黄疸是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1]。黄疸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巩膜、黏膜、皮肤发黄等,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病理性以及生理性,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而病理性黄疸患者必须接受有效的治疗[2]。新生儿黄疸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接受有效的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主要对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作分析,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新生儿黄疸患者100例(2014年3月~2015年3月),这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均已经确诊,随机将这100例黄疸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实验组患者平均日龄为(7.89±2.62)d,平均体重为(3.26±0.92)kg,平均血清胆红素为(223.61±22.91)umol/L,男女比例为29/21。
对照组患者平均日龄为(7.91±2.63)d,平均体重为(3.27±0.86)kg,平均血清胆红素为(224.01±22.81)umol/L,男女比例为30/20。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者的基线资料(日龄、体重、血清胆红素、性别等)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黄疸患者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黄疸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实验组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详情如下:
1.2.1治疗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详细的介绍患者治疗的环境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应将患者治疗的病房温度控制在24~26℃,湿度控制在55%~65%。将患者治疗的光疗箱放置在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温箱之间的距离应在90cm以上。为患者实施治疗前,要对光疗设备等进行检查,并定时更换湿化液,护理人员应将软棉布放置在箱内进行预热,箱内温度达到32~34℃时,可将患者放置在箱内进行治疗。
1.2.2治疗操作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时,应选择患者前额正中的静脉,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使用全棉不透光的眼罩遮盖住患者的眼部,并且护理人员应为患者佩戴足套以及手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烦躁时身体乱动所造成的损伤。同时,护理人员可使用纸尿裤将患者的遮盖住,这样可以防止患者的受到损伤。护理人员定时(约2h)帮助患者更换一次,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患者出现红臀的情况。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以45度的角度给予患者喂食,之后将患者的头部抬高,这样可以防止患者出现吐奶的情况。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家属保持患者皮肤干净的重要性,患者在每次大小便后,患者家属应仔细清洗患者的污染处皮肤。
1.2.3心理护理 新生儿黄疸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是裸睡在平硬的玻璃板上,加上患者与其家属长时间的分离,使得患者缺乏安全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家属经常抚摸患者,并轻声与之交流,使得患者产生安全感,以此达到心理的满足。
1.3观察指标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生儿黄疸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将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这3个等级[3]。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并发症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
2.2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患者的肝脏功能没有完全发育,导致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的新生儿,使得患者的组织、巩膜、黏膜、皮肤等出现黄染的情况。同时,黄疸患者一般还会伴有大便颜色浅、呕吐、食欲差、贫血等症状[4],若患者不能接受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出现核黄疸等症状,这样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相关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方法之一为蓝光照射,其具有简单易行、有效等优点,可以较好的缓解黄疸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达到为患者治疗的目的。但是蓝光照射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损伤、窒息呕吐等并发症[5],因此,在新生儿黄疸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护理模式,其可以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6]。本文中,给予新生儿黄疸患者优质的护理,即治疗环境护理、治疗操作护理、心理护理,使得患者可以在较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患者治疗的损伤,同时,还可以使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爱,增加内心的安全感,以此起到较好的护理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新生儿黄疸患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P
参考文献:
[1]宇春英,邹冬梅,李建平,等.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42(22):3420-3421,3422.
[2]秦尚够,曾秋茹,高丹,等.新生儿产伤性肱骨骨折伴黄疸的预见性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25-2827.
[3]胡建儿,施红霞.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1-42.
[4]倪敏洁,陈斌,斯奇,等.多因素预测在新生儿黄疸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4,13(8):7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