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管理;措施控制

一、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及质量因素

1.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工种多,建设期长,涉及主体多。需动用大批劳动力和配备大量施工机具,要组织一支强有力的技术熟练的专业队伍才能及时地更好地完成;其次,水利工程大多数地处河谷野外,受自然条件限制,往往使施工更为多样。由于水利工程产品建设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较多,因此对施工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

2.影响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要素

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即指: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事前对这五方面的因素严加控制,是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

1、人员要素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尽可能选用素质好的、技术过关的人来完成拟实施的工程项目。

2、材料要素

材料是组成工程实体的主要元素,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建立管理台帐,进行收、发、储、运等各环节的技术管理,避免混料和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机械要素

机械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选用合适的施工机械,对提高工程效率,保证工程质量都较有利。因此要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

4、方法要素

这里所指的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法应切合工程实际、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能解决施工难题,要有利于保证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环境要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加强环境要素的控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和进度。

二、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

1.施工前质量管理

掌握和熟悉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施工前要仔细研究工程施工图纸,分析工程的技术特点和难点,编制切实可行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施工中所采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构件的质量进行检查、质检和验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系统、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活动,完善其质量检验和计量技术及手段。熟悉和了解所担负的工程特点、设计意图、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应注意的问题。

2.施工过程中管理

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一系列的质量检查检验制度,完善的施工工序质量管理流程,及时提交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管理图表。对施工作业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3.施工后的质量管理

及时把工程实施的各项资料进行归档,完善竣工资料,包括施工的质量检验报告及技术性文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和整个工程进行验收。

加强对施工成品的保护,并制订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完工后的质保方案。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质量问题

1.中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小,而且一部分资金由地方筹资,费用难到位,致使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压低了价格。从而导致施工单位在实施工程项目时不得不使用陈旧的施工设备、试验设备,且缺乏必要的、有力的检测手段。

2.水利工程的主体工程是严禁分包的,对非主体工程分包也要严格的规定。实际上中小型水利工程主体工程的分包与隐性转包现象比大型工程普遍的多,且多数分包商未经严格资质审查。

3.不少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控制不到位,致使带来质量隐患。

四、实施质量管理的方法

1.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明确工程施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并对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完善,保障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工作的到位。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以及各分包施工部分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高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效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分项质量控制,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针对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或分部、分项工程,事先分析施工中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和隐患,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先控制,以防在施工中发生质量问题。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

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以对工程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使工程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3.加强进场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控制

凡运到施工现场的原材料,进场前应向项目监理机构提交《建筑材料报验单》,同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技术说明书,由施工承包单位按规定要求的检验或试验报告,经监理工程师审查并确认其质量合格后,方准进场。

对于某些当地材料及现场配制的制品,要求承包单位事先进行试验,达到要求方准施工。为了使施工机械设备性能良好和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现场控制工作,包括施工机械设备的进场检查、机械设备工作状态的检查、特殊设备安全运行的审核以及大型临时设备的检查等。

4.严格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包括技术责任制、施工日记、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复核、材料检验、技术档案、工程验收等制度。以上技术管理要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工程施工企业要注重对操作人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考核,在施工过程中要注重在岗在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工程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测绘技术;3S技术;水利工程;应用

1. 现代测绘技术发展现状和特点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现代测绘技术无论从仪器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统的测量仪器相比,现代测量仪器趋向于智能化和自动化,测量误差也逐渐减小,为获取精准的空间数据提供了保障。先进的测量仪器的使用,如超战仪和全站仪等,以及“3S”技术的应用,即GPS、RS和GIS系统,拓宽了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的应用范围。下面重点讲述现代测绘技术中的“3S”技术。

1.1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又称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一个中距离圆形轨道卫星导航系统,由美国国防部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历经二十多年的时间研发而成,其应用也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GPS系统可以几乎可以为整个地球表面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时间标准,并可满足位于全球任何地方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确定三维运动,三维位置和时间的需要,具有极高的连续性和准确性。GPS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即使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运转。与双星定位系统相比,因其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再发出其他的任何信号增加了隐蔽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军事应用效能。

1.2 遥感技术(RS)

遥感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通过应用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远离目标和非接触目标物体的条件下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获得目标物体反射,辐射或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一步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等进行分析并加以应用的一门科学和技术。现在,遥感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先进而实用的空间探测技术。遥感技术包括两方面,即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主要应用于实际的地形测绘工作,卫星遥感则主要应用于测图工作。测绘工作中主要应用遥感技术所获得数据资料来建立数字地面模型。RS技术可以对陆上,海洋和大气等许多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而且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3 地理资讯系统(GIS)

地理资讯系统是与地图学和地理学相结合,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并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和分析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的构成中包括人员,数据,软件,硬件和过程五个部分,其中人员是地理资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操作人员不仅能克服该系统本身的一些缺点,而且能够利用GIS更好地完成所需要解决的工作。GIS的主要功能包括空间分析,数据建模,拓扑建模和资料操作等方面。其中空间分析能力是地理资讯系统的主要功能,它可以从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联系等方面对空间事物进行研究,并对其做出定量的描述。由于GIS系统具有良好的跨平台特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3S”技术能够实现对地球上各个空间位置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准确高效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显示,在许多大型建筑工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 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2.1水位和变形监测

有效监测大江,大河以及一些湖泊的水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洪水等灾害的发生,并且在已经发生水灾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时地监测了解到受灾区域的面积,进而对防治灾害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测绘人员逐渐把全球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应用于水位监测上,打破了气候和时间、空间等的限制,不仅对测量目标实现了实时监测,而且保证了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2.2绘制勘测地形图

绘制目标区域的勘测地形图是水利工程施工的首要工作,对接下来实际的施工设计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测绘人员主要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勘测地形图绘制。因为遥感技术不需要与所测量的目标物体进行接触,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且不受天气气候等外在条件的影响,可以长期高效地对目标区域进行测量,因此遥感技术的使用,为勘测地形图的绘制工作起到了极为有效的作用。RS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工作人员选择最佳的大坝地址提供了信息,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提前应对淹没和坍塌等问题。而且RS技术还能够使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获取建设场所的地形与地质构造特点等信息,并进一步进行勘测地形图的编制工作。

2.3水库容量的测量与计算

对水库的容量与面积进行有效而准确的测量与计算,可以增加水库管理人员对水库各方面信息的了解,进而更有效地对水库进行自动化管理。要精确地测得水库容量,测绘人员需要对目标水库各个点的数据进行采集,这里主要应用了地理咨资讯技术和遥感技术。GIS技术可以对所需要的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获取与处理,从而为目标水库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可信赖的管理数据。RS技术可以对各个才几点实现全天候的采集测量工作,在获取准确的空间数据信息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点位测设工作

点位测设工作是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基本步骤,只有对目标区域的各个点位济宁了精准而全面的测量,才能了解整个目标区域的形状,大小和高程等因素,进而为水利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实际工作中,测绘人员应用GPS技术来测量得到目标区域各个点位的三维空间坐标,这样不仅能利用GPS技术的自动测量的优点,而且所测得的数据也具有更高的精确度。

2.5 工程控制测量

对水利工程进行控制测量,可以帮助施工人员了解一些复杂地形,如山川,沼泽,沟谷以及灌木植被等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的影响,进而对水利工程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并降低工程施工的难度。当然,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进行工程控制测量也具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测绘人员采用GPS技术来进行控制测量工作。因为GPS技术的使用不受时空,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且GPS技术自身具有精确度高的优点,这就可以使控制测量工作的定位和测量都具有较高的可信赖性,而且可以大大减少测量工作进行的时间。此外,因为GPS技术不受各种复杂地形条件的限制,可以较少很多测量中比较繁琐的步骤,使得整个测量工作灵活高效。可以说,GP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控制测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6 应用于大型水利工程

现代测绘技术在三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定位的使用使得控制网的建立更加简单方便,而且可以使一些测量工作从静态定位向动态定位方向发展。此外,GPS技术可以使测量工作逐渐趋向于自动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大型水利工程竣工以后,GPS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仍然可以为工程长期的安全运行进行监测,提供数据等信息。

结束语

通过以上篇幅的分析介绍,可看出现代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在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GPS、RS和GIS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渐深入,传统测绘仪器和技术将逐渐被取代。这也为每一个测绘工作人员指明了方向,需要增加对现代测绘技术的掌握。

参考文献

【1】 黎晶晶 陈天照.浅析现代测绘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一般都要经过勘测、规划、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水利工程的施工应以勘测、规划和设计的成果为依据,将规划和设计的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好坏,不仅对工程本身有极大影响,而且一但出现问题,往往会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

水利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工种繁多,为了及早收到工程效益,常常要求缩短工期尽快地竣工,这就需要动用大批劳动力和配备大量施工机具,组织一支强大且技术熟练的专业队伍才能及时完成;另外,水利工程多地处于河谷野外,受自然条件(水流、气温、雨雪等)的影响很大,所以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管理都要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及时地抓住有利时机,确保工程进度。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应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绝对不能忽视工程质量。

二、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方面。

1、人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为此,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

2、材料

材料控制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3、机械

机械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的控制。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经济合理地选用机械设备和工具,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求项目部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4、方法

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环境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质量、安全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一)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之前,必须取得工地附近正确的勘测资料。勘测工作不仅在设计前进行,就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也需要不断进行工作,以满足工程建设过程中对资料的要求。

(2)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建设监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仅侧重于施工阶段对项目进行监理和质量控制,而对投资起决定性作用的设计阶段却不太重视,以至于“三超”现象频繁出现,却没有对设计单位有相应的约束机制,最终以名正言顺的“调整概算”来了结,这样对可行性研究的成果是不公正的,也诱导了许多钓鱼工程上马,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大型的水利工程,最好实行设计监理,以通过控制设计质量,真正做到节省投资。

(二)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基础工程的施工。地基处理的方法很多,要视地质情况、建筑物的类型、级别、使用要求、结构型式及施工条件等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而定。例如,在风化层厚、岩石较破碎而又不能全部清除时,或者砂砾石地基较深时,往往要采用灌浆或建混凝土防渗墙等办法来提高地基强度,增加抗渗能力。

对于软弱地基,可以从结构上采取措施应用桩基、沉箱和沉井等基础荷载传到地层深处,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2)土石方工程和土石坝施工。土石方工程包括土石方的开挖、运输和填筑三个基本施工过程。土石坝是挡水建筑物,应满足稳定、不透水和沉陷小的要求,所以要求有较高的填筑质量。

(3)混凝土工程及混凝土坝施工。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主要用于建造拦河坝、水闸、水电站、船闸、水工隧洞等建筑物。由于工作条件的原因,水工建筑物对混凝土有特殊的要求。除对材料有专门要求外,对施工工艺也有特殊要求以保证水工混凝土质量。其基本措施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

(三)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质量竣工验收,是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前的最后一次验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验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2)建筑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4)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5)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

(6)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7)检验批的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8)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9)承担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10)工程的观感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并应共同确认。

(四)资金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投资是确保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首先,要严格控制资金使用,要按合同要求、工程进度和质量分期付款;其次,应统一管理投资资金,实行专户储蓄、专款专用,单项工程单独记账,避免投资被挤占或挪用;第三,对于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进度未按要求等违反合同条款的,可以拒绝付款。

四、结束语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实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全优,才是正直的优质工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基层水利部门多集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职能于一体,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质量教育、搞好建后管护等,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质量保护体系。总之,要严格控制影响水利工程质量诸多方面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完善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和提高各阶段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行到位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449号。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型灌区 水利信息化 建设思路 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 TV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12-2

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推行较为广泛的主要是水库工程,而在大型灌区运用范围较少。从功能的情况来看,目前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应用于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其应用功能范围还不够宽。如何切实有效地使信息化工程成为渠道管理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信息化在灌区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效益,在目前仍然是一个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国家性规范及有效的参考模式。

1我国水利行业推行的信息化工程主要特点

1.1主要使用的国家规范及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4月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施行。

(3)GB/T13016---1991《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4)《首都信息化标准体系表》,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年2月。

(5)《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1年12月。

(6)《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一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务院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2 年 5 月。

(7)《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2001年5月)中有关信息化的标准。

(8)《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新提出的标准。

(9)水利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

(10)由其它行业(如信息产业部等)的行业标准。

(11)有关国际标准。

1.2主要的建设及运行模式

从目前推行最广的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其建设及运行模式主要有:

(1)野外数据的自动采集及运算处理系统;

(2)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

(3)自动控制系统;

(4)软件应用技术平台;

(5)信息化控制中心;

(6)会商室及会议系统;

(7)门户网站;

(8)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平台。

1.3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手段

(1)基层管理人员减少野外数据的观测汇报,增加野外观测系统设备的检查;

(2)为了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失效性问题不发生,自动控制系统仅作为一个辅助手段,主要仍采用人工控制方式;

(3)利用自动监控及报警系统提供防洪与抗旱的即时手段,使管理科学化、准确化;

(4)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宣传灌区,也让门户网站成为灌区群众了解灌区管理局运行管理的窗口;

(5)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确保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正常运转与维护;

(6)利用数据共享平台,与上、下级进行充分互动;

(7)通过会商室及会议系统进行远程协商与联络。

1.4存在的问题

因为水利信息化运用时间短、信息化技术发展慢,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备维护成本高、易损坏。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单位未参与建设过程,掌握不了实际安装、维修技术,只能依赖项目施工单位,导致设备维护成本高。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完全依靠施工单位,无辨别设备质量,且不能掌控好实际操作程序,使设备既质量参差不齐,又易造成操作损坏;

(2)信息技术不成熟,不能保证有效适用。由于信息化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还尚不完善,时间也短,有很多技术开发时间短,其适用性与实际使用存在差距,或实践经验不足,经受实际操作的检验不够,往往不能保证较大范围的实用性。如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往往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操控失灵现象,导致安全性问题出现,在不少已实施信息化控制的灌区,常将闸门自动控制系统当作摆设,仅作为检查时的演示手段,并不能达到实际简少操作与管理人员的目的;

(3)灌区群众的素质不够,不能保证田间信息化设备的安全。由于灌区用户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再加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运行管理局对信息化工程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灌区群众对信息化工程不理解,认为信息化工程是对他们的利益侵害,易造成室外设施的破坏、损毁或丢失。

(4)应用功能不足,不能满足整个水利行业的需求。根据对江西省内的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调查,其应用范围多为水位与闸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测,如下表。

其应用功能主要是应用在防汛抗旱的调度上,其他如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水政监察等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而相对于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观测、灌区水量调配、支(斗、农、毛)渠用水管理、渠道维护管理等方面还显薄弱,尤其是在渠道维护管理方面问题突出,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巡堤方式进行渠道维护管理,还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进行智能管理。

(5)执行的规章规程少,仅有执行标准,没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从已知的水利行业执行标准看,仅有三个水利行业执行标准,没有水利行业信息化规范,大部分为执行参考其他行业标准,属于行业自身的标准不多,使灌区信息化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

(6)资金投入少,达不到规划预期效果。根据调查江西省大型灌区规划与实施情况,十三个大型灌区总规划信息化投资2.89亿,目前实施资金1518万元。调查已实施完成的和正在实施的灌区情况,赣抚平原灌区规划5475万元,实施610万元,袁惠渠灌区规划263万元,实施153万元,潦河灌区规划1650万元,实施375万元,柘林灌区规划1290万元,实施380万元,锦北灌区规划2942万元,实施150万元。根据对比,实施资金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无法满足灌区信息化需求。

2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

大型灌区与水库有较大区别,一般大型灌区既有山塘、水库,又有渠道灌溉,面积广、地域宽,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应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建设方案与建设内容,使灌区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寻、有章可依。现就赣抚平原灌区及锦北灌区这两个大型灌区现状情况提出大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运行模式如下:

2.1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及方向

(1)防汛、抗旱预警系统。防汛、抗旱预警系统是水利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建设得好,水是利于国、利于民;建设得不好,水将成灾。大型灌区因为地域广,涉及人员、城镇、村庄多,防汛、抗旱任务重(如锦北灌区灌溉面积54.37万亩,涉及高安、上高、宜丰、奉新4县市21个乡镇、街办、场),防汛、抗旱任务重,所以要把防汛、抗旱预警系统作为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头等大事。目前灌区对防汛、抗旱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是建立水位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分析,设立预警水位,部分设立自动闸门控制来及时控制泄洪。从这个建设方案来看,其被动性较强,不能提前预警、也不能很好控制区域性水量。该系统应增设雨情观测数据采集点、山洪聚水观测数据采集点、水量蒸发数据采集点,使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既可全方位预警,又可局部预警的系统,通过提前发现山洪聚水流速与流量、降雨量及降雨时间、水量蒸发等情况,来提前分析汛情或旱情情况,从而作出更精细的防汛、抗旱计划工作。

(2)水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取水口取水数据采集、干支(斗、农)渠用水口数据采集、干渠出水口数据采集、田间弃水数据采集等采集系统,同时与雨量观测点、蒸发量观测点形成数据网,进行灌区用水量情况分析;增设干渠沿线排污口水质、水量数据采集,分析水源污染情况,并与环保、水政监察等执法部门并网,解决水源污染问题。

(3)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目前已建立信息化工程的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仍然停留在建筑物结构登记、数量登记等表格形式上,实际运行管理仍然要靠大量的一线人工巡查维护,有很大的智能化空间。大型灌区工程维护与管理系统应向智能扫描维护方向发展,利用便携式扫描设备(雷达、红外线、超声波或其他),对渠道进行扫描式巡查与维护,并将巡查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管理。

(4)政务办公系统。通过政务办公系统,让公文处理在网上办理,形成无纸化作业模式,节约资源;通过日志记录进行行政监控,使岗位考核量化透明。

(5)内部数据共享及管理系统。主要应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灌区管理局与上、下级各级部门形成数据共享、管理局与相关政府、部门形成数据共享。

(6)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应反映出灌区形象、风貌,向外界宣传灌区文化、政策,使外界对灌区有一个认识、了解。

(7)信息控制中心站。是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心脏部分,对整个信息化设备的控制与管理,应预留有较多的发展端口,利于灌区的信息化长远发展。

(8)调度会商室及会议系统。主要起到与外界的会议交流,与上层部门的沟通,同时也是防汛、抗旱的指挥调度中心。

2.2信息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及手段

(1)建立信息化管理中心,专人进行信息化管理调度。信息化管理中心是对灌区整个信息化各个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的管理岗位,要担负运行维护、数据处理、信息更新、信息管理技术培训、新型信息化建设导入分析等多方面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灌区信息化能发挥现有最大功效,并能实时跟进时代步伐,使灌区信息化不至于建立几年后就与时代脱节。

(2)落实信息化运行、维护管理费。信息化的运行是持久性的,其费用涉及到流量费、光缆费、网络费、设备维修费等多方面的运行管理费,这些费用每年都要发生,灌区应落实好相关运行、维护管理费,确保信息化功能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为了保障灌区信息化的良好运转,应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如设备巡查制度、保养制度、数据上报制度、保密制度等。

(4)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工作。目前灌区相对应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应加大相关业务培训工作,使现有管理人员能完全掌握相关设施操作技能,基本掌握相关设施维修、养护技术。为了灌区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还应考虑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

(5)改善灌区工程设施硬件,增设配套辅助设施。灌区大多建设时间早,很多硬件设施与信息化设备不配套,特别是交通设施难以跟上灌区发展步伐。灌区渠道大多沿山修建,交通不便、人烟少,现状渠道维护管理手段多为步行巡查,所需管理人员较多,交通设施的改善配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极大提高灌区管理功效。

参考文献

[1]《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中国水利》,2003年22期.

[2]王二建.《浅谈国内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今日科苑》,2010年20期.

[3]《珠江水利信息化建设现四大亮点分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年12月24日.

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工程建设是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工程,同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工程。对于当前有限的淡水资源来说,必须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优化,才能确保农田灌溉的正常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农村的饮用水需求。本文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相关特点及其重要性阐述,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具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给出了相关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技术管理;简述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源泉,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看,水资源的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无论是洪水泛滥还是长期干旱都会非常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在防洪抗涝、解决地区饮用水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当前不断发展的农业经济来看,农田水利建设更应该得到重视。水利工程实施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技术操作,只有通过不断的强化施工技术管理,才能够确保整体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率。所以,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管控,让其成为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民生事业。

一、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特点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为:(1)水利工程量小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施工路线长,工期要求较紧。这就必须加强对工程施工管理的合理安排。(2)农田水利工程一般都在农村,必须确保施工材料堆放合理,确保土方调配的使用合理性,同时加强施工区域的道路畅通保障。(3)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言,其中涉及到工程拆迁或者征地等的问题,必须考虑到农村及居民及土地使用情况,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处理好各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当前农田水利工行施工现状

(一)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缺乏先进行

当前在农村使用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只重点进行了蓄水工程规划和建设,这就使得灌溉渠的末级渠系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再加上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技术还不是太先进,可利用的资金条件有限,运用的水利配套相关设施都缺乏先进性,使得整体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配套设施总体水平较为低下,在农业发展迅猛的当代社会,很多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已经远远不能符合实际的灌溉需求。

(二)水利工程建设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资金都投入在国家大型主力工程建设中,用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非常少,且加上一些历史原因,使得农田水利施工技术一直得不到优化。另一方面,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而言,基本上由水利和其他的国土,农开办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的进行施工把持,缺乏彼此之间的协调规划,从而导致建设规划不一致,难以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整体推进困难较大。

(三)缺乏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

因为没有完善的施工管理机制来加以规范,使得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缺位,工程实际管理权限模式,权责不清,有人建设,无人维护。维修养护费用得不到保障,再加上管理人员缺乏综合专业能力,使得总体工程管理水平比较地下。

三、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主要施工技术

(一)工程测量技术

测量包括高程复核、水平位置及放样测量及控制桩位加密复测等。测量施工应该有专门的测量放样小组严格按照水利水电施工测量标准进行规范测量。

(二)临时排水施工技术

临时排水设施在确保工程顺利开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在临时排水施工汇总可以结合永久排水设施布置规范,以确保主体工程实施的安全性为原则,充分的完善施工区域的临时排水设施施工技术,方便进行地面积水及雨水的引导和排出。

(三)土方部分的施工

(1)土方开挖施工主要是进行基坑底部的渗水排出,坡面及开挖区域的临时边坡加固施工等。土方开挖必须坚持填挖平衡的基本原则,加强与施工过程的结合,尽可能的借助机械设备来进行开挖和垃圾清运工作。(2)土方填筑施工。填筑应坚持就近开挖、回填的原则,以尽可能的降低土方运输成本。这同时要求必须在施工前进行合理的开挖回填方案规划。对施工方法的确定以填筑部位来具体确定,填筑平整度和厚度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来实施。并通过夯实处理来控制单层的建筑厚度。

(四)浆砌施工处理

首先,用于浆砌使用的砂细度,粒径及石料物理学指标比较符合施工要求。水泥等的建材要栏癜凑帐┕す娣独唇行选用。为确保各层浆砌工程的宽度一致性,控制单层厚度在30cm左右的同时进行分层砌筑。砌筑过程以带线的施工方式为主,并要充分的考虑工程的缝隙防渗处理。

(五)过路涵及沟渠衬砌施工

过路涵需要先开挖沟槽,再进行管道铺设,最后再在过路涵两侧进行短墙设置。沟渠衬砌施工,必须先清理沟渠槽内的杂物,然后进行排水设施安置,基本尺寸确定,地基承载力核定以及沟渠的基础高程,再按照设计要求安装渠身。

(六)钢筋及混凝土施工

钢筋施工是为了确保农田水利质量,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钢筋的焊接质量控制,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型号及尺寸的确定。对于混凝土施工而言,必须确保模板的质量和总体平整度。另外对于各种不同的混凝土浇筑方式来说,在完成浇筑后,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养护,避免其遭受冷冻、暴晒及雨淋等情况的破坏。

四、强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进行严格的施工方案审核

为避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浪费,就必须在施工前期对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审核。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定施工单位后,对形成的施工方案组织专业会审团队进行审核。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沟通和确认,做好施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充分的技术交底工作。

(二)强化水利建设技术人员培养

任何技术的实施必须有高端的人才来执行,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来看,从事这方面的人才还是相对匮乏的,国家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强化水利建设专业教育,来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施工技术的高级人才。同时对于在职的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也必须加强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培训,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有效解决水利建设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

(三)加强施工技术监管,有效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必须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施工技术监管。相关的技术人员以工程设计标准为依据,本着追求农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对其中操作性较强的技术要领较强的应用推广。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先进性和高效性。通过强化施工技术监管,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来看,其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各方面之间都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对于社会总体效益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技术管理是关键,必须本着全面提升施工质量的原则,认真的进行施工全过程的施工技术管控。通过规范施工管理体系,严格进行水利施工技术的实施规范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农业及生活服务的高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朱光,肖良 . 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管理信息化[J],2015,4( 07) : 118 - 119.

[2]富海文,毛斌 . 浙江省中小工程项目法人制探讨 . 现代农业科技[J],2015,9( 18) : 199 -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