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601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后认为,银河是由无数成团的恒星组成的。
1750年,英国天文学家T.赖特在他的《宇宙的新理论》一书中指出,银河可能是扁平的恒星体系在长轴方向的星群密集的外观。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里、1761年德国数学家H.郎伯特在《宇宙论书简》一书中都曾指出,恒星和银河之间可能组成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
1785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根据自己对恒星的观测和统计,绘出了一幅扁平的银河系图,他认为太阳在银河系的中心。
1915~1920年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测定了银河系边缘各球状星团的距离,从而确定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形状,并指出太阳在银河系的边缘。
1926年,瑞典天文学家B.林得布拉德在详细研究了恒星的视运动以后指出,银河系也在自转。
1927年,荷兰天文学家H.奥尔特证明银河系绕中心自转,并说明银河系的整体不是固体,银河系的边缘自转慢,越靠近中心自转越快。
随着当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了银河系的大体情况:银河系是一个漩涡星系,它包括银盘和银晕两部分。银盘由旋臂、英仙臂、猎户臂、人马臂、盾牌座臂、毫秒旋臂和矩尺臂等几条旋臂组成,是恒星密集的地方。银河系的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大部分集中在盘中。从侧面看,银盘的形状像铁饼,半径为4万光年,厚3000光年,隆起的核心球状部分是银河系的中心,厚6000光年。
银晕是包裹银盘的球形体,半径5万光年,晕中的恒星稀疏,而且大多是老年恒星和星团。已知140个星团,估计总数达200个,最古老的星团年龄在120亿光年。
关键词:宇宙观,天人合一,秦咸阳,汉长安,斗城
Abstract: the "nature and humanity" of the universe that overall concept, the universe "days," "earth", "human" three is a interrelated whole;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law the signs of" ancient cit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important thoughts; With wide for planning basis, both capital city planning concept and celestial bodies clever union xianyang qin city area construction; Han bearing the qin system; The so-called "r" us ", that is to say ChangAnCheng han in city to build the city when with heaven and the shape of the star BeiDouXing NaDou the same shape; As the signs of a city built and common purpose is to emphasize his own,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Key words: the universe, nature and humanity, xianyang qin, han changan, dou city
中图分类号:G3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古代有机宇宙观以《易》的阴阳消长为要素,以五行说中的元素相互作用为基础,建立起一个有机宇宙发展的图式。在春秋战国以前,空间讲的是六合,包括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以后又发展到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用八卦表示,再加上中央,即成了九宫。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水平的提高,四方、六合、八卦等概念逐渐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观念的概念体系并且由此衍生一套关于空间度量的方法和规则。
中国天文学的传统星象体系为四象二十八宿,宿与象的形成反映了古人对于星官的独特理解。古人观测恒星的方法非常奇特,他们并不把恒星看作是彼此毫无关系的孤立星辰,而是将由不同恒星组成的图像作为观测和识别的对象。古老的天宫体系将天球黄道和赤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四区,并以四象分主四方,作为各区的象征,形成了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北宫玄武,每宫各辖二十八宿中七座星宿的严整体制。
“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认为,宇宙中“天”、“地”、“人”三者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有着相同的运作规律模式且存在一种深刻而神秘的互动统一关系。如天地有中心,人类也有君主;天地分九野、九州,人也分三六九等;天地有阴阳,人间就有尊卑;宇宙有中央与四方,人间就有帝王与诸侯;天有众星,人间就有众民。总之,人完全效法天、地,三者是个神秘的统一体。葛兆光指出:“作为空间的宇宙,在商周时期的人们看来,是规范而有序的,天与地相对,而天与地则又都是由对称和谐的中央与四方构成,中央的地位高于四方,四方要环绕中央。”
在我国古代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自然与人是相互感应并相通的,天、地、人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秦咸阳的城市营建不仅受到王畿区域规划体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影响。统治阶级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力是天的意志,便把都城的规划建设和天联系起来,文献中的记载就可说明这个问题。《史记•秦本纪》载:“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三秦记》曰:“咸阳,秦所都,在九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孝公,于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把国都定在了“咸阳”, 北近郢原,南临渭水,具有“山南水北俱阳”的特点,可见秦人建都咸阳时是很注意地理位置的。都城很自然地分成了“渭北区”和“渭南区”,后都城扩大到渭河以南,有章台、甘泉宫、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同样为秦都咸阳的一部分,形成“渭水贯都”的规模,用横桥连接渭河南北。
《三辅黄图》曰:“始皇穷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沿着咸阳原这高亢的地势(“因北陵”),营造屋宇,殿门向四个方面伸展形成一个中心,正如天帝常居的“紫宫”(紫宫,即“紫微宫”,是天帝所居之宫)。在咸阳的规划中,渭河象征天上的银河,咸阳宫象征天极,并以其为中心,各宫殿环列周围,形成拱卫之势。在咸阳宫与阿房宫的相互关系上,则完全仿照天空中的星相格局,“表山南之炭以为朗,并为复道,自阿房宫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绝汉抵营室也”。这里,渭河象征天汉,咸阳宫象征天极,阿房宫象征营室星,分布在渭河两岸,并且通过象征阁道星的复道联系起来。这种在城市设计中使用宇宙图案的规划手法就是“象天设都”。
秦帝国建立,始皇曾把对的建设放在了一个整体规划中来,使其从总体布局上也赋予美感,更具浪漫的情调。秦咸阳的规划并不仅仅局限于渭河两岸的关中一带,而是在更大的宏观地域空间将山川纳人到整个城市的规划范围内。秦始皇又在以咸阳为中心的方圆二百里内,修建二百七十多个宫观,并通过复道、甫道相连,这些宫殿聚集在“天极”咸阳周围,犹如众星拱极一般,突出了咸阳的核心地位。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秦咸阳的规划,就会发现,秦咸阳南有子午谷、北有子午岭,而子午岭与咸阳宫、阿房宫和子午谷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与地球上的经线基本吻合。这种建筑实体和山川的有机结合又有着非同一般的天文学意义。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有一条特殊的天球子午线,《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斗纲之端连贯营室”,也就是说,北斗星的天琏、天现的连线延长,则分别经过北极星、营室星的室宿一、室宿二。这条天球子午线和经过子午谷、阿房宫、咸阳宫和子午岭的地球经线二者之间在城市规划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样,以广阔京畿为规划基础、与天体规划观念巧妙结合的秦咸阳城区域营建活动,便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色。不仅如此,秦咸阳城的这种“法天象地”的规划思想,还对汉长安的规划布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区域的观念即是系统的观念。
汉代初创,一切典章制度皆依秦制,即所谓“汉承秦制”。 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能看到秦对汉的影响,在都城方面更是如此。秦咸阳和汉长安在城址、营建时期乃至规划传统发展上,都有明显的延续性。汉长安也借鉴了秦咸阳的设计手法,利用天象来规划城市。
《三辅黄图》记载,汉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京城为斗城是也”。这是汉长安斗城的由来。之所以设计成斗城,是因为在天文学意义上,南斗、北斗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南斗和北斗很早就被人们所崇拜,有资料表明,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为北斗举行隆重的祀典,认为祀斗可以使“王受佑”。“琏现玉衡,以齐七政”,筑斗城的意义也在于“齐七政”,它意味着稳定与秩序,象征着国家体制完备,政通人和。
所谓“斗城”,就是说汉长安城在建城时有意把城建成与天上的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相同的形状,北城墙西北段蜿蜒曲折,形如北斗;南城墙中部突出部分和东段曲折,形如南斗。南墙所以方向不正,又有曲折,主要是受到宫殿和地形以及要像南斗星的制约。西汉初年首先修建了长乐宫和未央宫,二宫东西排列,皆利用龙首原的高大地势,形成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态势。而由于地形所限,若长乐、未央两个宫殿一定要占据高地,就只能顺应龙首原的走向,呈西南、东北排列。长安城城墙的修建晚于长乐和未央两宫的修建,一则必须把二宫包在城内,二则要像南斗星。所以南墙的走向就只能西段偏南,东段偏北。长安城缺其西北角,北墙呈西南、东北走向,弯曲达六、七处之多,犹如一条巨龙在游动,弯弯曲曲。北墙所以呈现这种状态,完全是受北部地理环境和北斗星天象的影响,主要是受到水支津的影响。当时的都城设计者,充分发挥了其聪明才智,巧夺天工,既考虑了地形因素,又能和天象结合起来,做成南斗形的形状,这确实是一种创造。
汉长安城除了长乐宫是在秦咸阳毁后的遗存建筑上改建以外,其余都是新建。《三辅黄图》指出:“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长安城平面形状不规整,但基本上呈正方形。根据考古发掘,长安南城墙中部突出,东段偏北,西段偏南;西城墙南北两段错开,北城墙西北部分蜿蜒曲折。长安城每面各开三个城门,共有12个城门。长安城中宫殿众多,长乐、未央、桂宫、北宫等等,宫殿面积占长安城的三分之二。
未央宫是诸宫的主体宫殿,位于长安城的西南角,高踞龙首山,俯瞰长安城,是作为天空中的紫微垣来设计的。班固《西都赋》“其官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在天文学意义上,紫微坦是天帝的居处。在八卦方位中,乾代表西北,象征天;坤代表西南,象征地;紫微坦在天与乾对应,故“未央”即地之中央,所以未央宫地处长安西南隅,其含义是:处于地之中央感通与天之中央的宫廷建筑。
在汉长安的规划中,代表紫微宫的未央宫、代表北斗的北城墙西段和代表南斗的南城墙东段,恰好组成了一幅周天星图。不妨采用周天星图与汉长安城作一比较,会发现汉长安城未央宫、南城墙的东段屈曲部分与北城墙西段屈曲部分的相对位置和星图上紫微垣、北斗星和南斗星的相对位置一一对应,非常吻合。如果说汉长安城南与城北的城墙形状类似南斗与北斗是巧合的话,那么,汉长安城未央宫,南城墙的东段屈曲部分、北城墙西段屈曲部分与星图中紫微垣、南斗星、北斗星在相对位置上的一一对应恐怕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可见,汉长安城的设计是通过特定的宇宙天体(紫微垣、北斗星、南斗星)来体现出周天宇宙模型,一则表示受命于天的天命观,再则运用南斗星和北牛星来护佑汉朝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秦咸阳的规划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开创了自由洒脱的“象天设都”规划手法,汉长安正是继承秦代城市设计思想,采用了宇宙写实主义的规划手法。汉长安城形状的不规则是综合因素形成的,是在受到“天人合一”建都理念的影响下,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利用地理环境,在受到龙首原、渭河、河的制约的条情况下,不拘泥于方形、圆形、长方形的限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效法天象而筑城的一个普遍用意就是要强调自己的王城位于宇宙的中心,将长安城垣建成斗形,以模仿北斗星群之形,正是为了象征地居于天界(也可以说就是宇宙)中心以统驭四方。天地相应,人神一体,这是我国古代神权统治思想的核心,也是城市建筑设计思想的根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有机宇宙观及其当代价值[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20
2. 中国古代宇宙观中的空间观念刍论[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307
3. 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J]. 甘肃理论学刊,2009(03):35
4. 天文考古学与上古宇宙观[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01
5. 秦都城概论[J].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25
6. 秦都城研究琐议[J]. 浙江学刊,1999(06):140
7. 从秦咸阳到汉长安的城制重叠(上)[J]. 文博,2007(05):04
8. 试论秦咸阳城市营建之区域观念――由《阿房宫赋》所引发的思考[J]. 规划师,2008(02):89
9. 汉长安“斗城”规划探析[J]. 考古与文物,2007(01):69
数学的学习在学生生涯中,无论哪一个阶段都是学科中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在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数学教育更加趋向于实践化的应用数学,即尝试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实践联系到一起,也就是当下的“应用数学”专业。笔者将对当前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指出在当前形势下,亟待加强应用数学专业的基础,确定专业定位,分方向培养,扩宽就业口径。
关键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定位;人才培养
1应用数学专业发展及定位分析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入了“大众化”的使其,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何确定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关键性问题。在国外,应用数学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在国防、科技、生产管理、政府管理、金融经济等领域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1],并借助数学应用软件从后台走向了前台,使得应用数学的地位在社会生产、科研及经管等社会经济的重要贡献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时代,已经不能再沿用上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必须在新时代背景下制定新的培养计划,把理论教学计划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环节,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将数学专业实践化。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主要课程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近世代数等基础数学理论,此外还包括运筹学、数学建模、优化算法设计等现代应用数学基础,并以此作为另一方向的发展基础;另一方向即是选择在软件工程方面或者金融方向的发展,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开发、对Mathematica,Matlab等软件的应用等;在数理统计以及金融方向通过开设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保险学及精算、货币学等课程,并开展相应的实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金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2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有关专业建设的文件和学校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公共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和实践教育五个环节。通识教育即对民主法治建设、科学文化素养、文学艺术类等对全校所有专业都有要求的学科培养,诸如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等,还包含了对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现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一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还将数学建模课程也纳入了通识教育的范畴;专业基础课包括经典的数学理论,这是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经典的三基,以及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等应用数学基础;专业方向包括软件工程和金融两个方向,前者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后者主要有现代统计分析、西方经济学、银行货币学、数理金融等现论课程;此外,一些适用数学专业的现代基础课程,诸如近世代数、泛函分析、拓扑学等都对学生数学修养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最后,结合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上机实践能力和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应用数学当前困境
3.1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高科技时代,社会需要的数学人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2]目前我国物理学、天文学及金融等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应用数学的进步。例如,在生物学领域,利用纽结理论研究DNA分子结构,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研究股票、期权价格,地质领域利用时间序列分析遥感图像特征等,都需要数学中的知识,这充分说明数学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中了。
3.2教学方法、方式与时代不相适应:在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课程内容仍使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与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相适应,教学方法、方式也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活动,而是“填鸭式”教育。
3.3课程设置中实践活动较少:以往的应用数学专业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教学,追求的是数学知识面的广度,而忽略了单一知识面的深度问题,导致绝大部分学生空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严重脱节,这与国外应用数学教育注重应用的培养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3.4应用数学的师范化教育意识薄弱: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教学发展方向在过去一直是教师行业,随着各行各业对应用数学人才需求量的增大,许多学生并不希望从事教师行业,而是希望能在一些涉及高科技行业,诸如天文物理、机械制造等行业有所建树,而学校对应用数学专业的教育模式仍沿用之前的标准,致使学生师范技能薄弱,那些想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才无法在师范招聘中脱颖而出。
4应用数学专业发展的措施
4.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推动数学与应用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成为了新的趋势,这些学科融合迫切要求学生自身转变学习观念,使自身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复合型人才。
4.2优化传统课程,专业课程群。在对学科教育上,要积极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原有更侧重理论教学的计划向新的信息技术方向转变,培养宽口径人才,引进国外成熟、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突出实践的重要性。[3]
4.3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应用数学的融合对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算法设计的培训,推动学科的渗透、融合,学生自身也要根据兴趣爱好和时代背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为之不断奋斗。[4]
参考文献:
[1]侯再恩,蔺小林,王社宽,刘利华,郭改慧,贺艳琴.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
[2]姜伯驹,李忠,郑志明等.我国数学类专业的教育改革[J].数学通报.2003,05
[3]王利东.数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程度工业学院学报.2016,02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三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14-03
三亚学院,是三亚市首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民办院校。它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短短八年多时间,就已经达到近两万人的办学规模。目前,三亚学院在教学硬软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社会认知度也在快速提升,已经步入中国一流民办大学的行列。本文以三亚学院为研究对象,旨在理清三亚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思路,总结三亚学院在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经验,与从事民办本科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同仁们共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在做人的过程中自然体现出的人的德性,表现出的人性之美。人文知识的认知和积累,有助于人文理性的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但是,人文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化为人文素质[1]。
(二)人文素质教育及其意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内容,以提高教育对象内在气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其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在省悟修养的复杂而有机的教育活动[2]。它能够为人的活动提供科学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和信仰[3]。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其面向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二、三亚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三亚学院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树立,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校园文化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工程。构建科学的人文通识课程体系是本工程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用了更多笔墨介绍。
(一)实施“2+2”模式,加强人文通识教育
三亚学院为更好地贯彻“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和“311”人才培养规格,从2009级各本科专业开始实行“2+2”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2+2”模式的内涵和定位。“2+2”教学模式是指让学生一、二年级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进行专业教育。同时,学生四年学习期间,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育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实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
2.人文通识课程模块在“2+2”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按“2+2”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六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
三亚学院的人文通识课程是三亚学院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支撑。三亚学院的执行院长陆丹教授曾亲自指出:人文通识课在我院育人理念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它的授课目标不单是学生知识面的增长,而是以学生的人格建构为根本,是专业工具的功利要求与人文价值超功利要求的均衡。
(二)三亚学院人文通识课程体系的构成及要求
人文通识课分为两部分:一是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共10门,限选6门,各1学分。二是任意性公共选修课,每门课为0.5学分,各专业学生必须修够8学分。人文通识课范围涵盖哲学类、经济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文学类、历史学类、理工类、管理学类、艺术学类和技能类等十大类。限制性公共选修课具体课程是西方哲学、经济学概论、中国古代史概要、管理学概论、西方史概要、法学概论、社会学、科技史概要、心理学和文学史概要等十门课程;任意性公共选修课的具体课程如下:(1)法学类:合同法、婚姻家庭法、劳动与就业法、金融法;(2)社会学类:民俗风情与人文地理、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俄罗斯风情、社会调查技术、人学导论;(3)文学类:中国文学史概要、电影与文学、西方名著鉴赏、中西经典导读、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台湾文学、中国戏曲文化、美学与艺术鉴赏、唐诗宋词鉴赏、英美影视文化、古代文化入门、大学生健康教育、大众天文学;(4)艺术类: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东方电影鉴赏、形体与舞蹈、卡通漫画设计、话剧语言艺术、西方钢琴艺术、相声语言艺术、计算机乐谱的制作、中文经典广告赏析时装与流行时尚、中外时尚产品赏析、现代时尚礼仪、化妆造型;(5)外语类:广告英语、实用文秘英语、求职英语、剑桥商务英语、英语歌曲与英语文化、英语习语、新概念英语一至四级;(6)经管类:当代中国经济、西方金融理论、公司设立与改组、资产评估操作技术、经济与管理热点问题、理财知识导论;(7)理工类:flas制作与应用、线性代数选讲、高等数学选讲、计算机绘图CAD、DV拍摄与制作、图论与逻辑推理、机械工程概论、网页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精讲、计算机系统检测维修、恩科网络技术与CCNA考试辅导、楼宇智能化系统读图与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8)宗教类:宗教学;(9)体育类:太极拳、健身气功?八段锦、瑜伽、自由泳;(10)技能类:手绘POP海报设计与制作、英语演讲与口才、楼宇智能化技术、面试技巧、形象与礼仪、网络维护与布线、演讲与口才、速录师培训教程、篮球裁判规则、裁判法解析。[5]
(三)三亚学院提高人文通识课程授课质量的措施手段
1.竞标选聘优秀的人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限制性公共选修课由教务处组织在全校范围内竞标选聘,任意性公共选修课在各学院范围内竞标选聘。凡自愿担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需提出申请,同时提交教学大纲、教案和选用的教材信息,学院和教务处分别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分别在学院和全校进行竞标。竞标内容为教师进行说课和试讲。说课时间为一刻钟,阐述本门课程的地位、作用、课序、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
2.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提高人文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竞标动力。人文通识课程的考评办法、等级、流程与其他课程相同,但单列进行,授课质量好的教师该门课可以单独评优。人文通识课程的课酬虽与其他课程相同,但同时给予另外的奖励和补贴。
四、三亚学院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其他措施
1.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课外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亚学院每年都开出各类艺术、文化专题讲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人文知识面。三亚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少数民族和贫困市县开展支教、慰问孤寡等相关的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环岛自行车赛、国际热带兰花博览会等各类大型活动,三亚学院的学生每年主动为其提供礼仪、翻译、后勤保障等志愿服务。另外,三亚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各种全国性比赛,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主持人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种大赛,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和学习平台。
2.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多年来,学院以德育为轴心,把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从培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入手,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把优秀文化的蕴涵,化作学生自身的精神品格,融入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学院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绝密的心理健康档案,由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建立、普查和更新。另外,每年都有“心理活动月”,通过举办有关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阳光心态,着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愉快学习,自主成长。三亚学院一直提倡有目的、有兴趣、有计划的主动学习方式,不断搭建和营造各种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在讨论、实践、反省、体会中建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自主成长。
总之,高等院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所高等院校在办学实践中应长期思考的问题。三亚学院若能坚持自己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自身特点的育人之路,一定能更好地屹立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中。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的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伏永祥,高明,郭万牛,乔旭.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初探——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2).
[3]蔡毅.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J].学术月刊,2002,(08).
[4]秦维宪.21世纪:东方文化全面复兴的新纪元—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访谈录[J].探索与争鸣,2002,(01).
[5]三亚学院.学校官网[DB/OL].
关键词: 自主创新 《自然辩证法》课程 案例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是高校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以理论为指导,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课程。2012年高教版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编写,增加了“创新型国家”这一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针对这一内容,除了采取传统授课方法外,更适宜采取案例教学法。从学习理论看,案例就是库恩所称的“范例”,具有情境性、具体性、易迁移的特点。因此,从课程目标和定位看,《自然辩证法》课程在这部分内容的案例应选取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典型范例,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在该内容的教学设计上,我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案例有助于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几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自主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其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2]从广义上讲,基于本土科技知识进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都可视为自主创新的范畴。本文所探讨的科技自主创新案例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当代自主创新,即我国科学家在继承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方法,解决了现代科技问题,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作出独特的原创贡献的案例。
二、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可能性
案例教学以案例的收集为出发点。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科技资源,几千年的科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思想与方法,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约瑟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洋洋洒洒七大卷三十四分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整理研究挖掘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仍未全部出版完成,便是中国古代科技资源极其丰富深厚的一个明证。李约瑟对此感慨道:“随着时间的流逝,证明这是一个绝对的金矿。古代和中古时代的中国科学成就,一再表明足以使人眼花缭乱。”[3]面对这座“金矿”,一些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已经有力地显示了传统科学在当代的巨大价值,这些资源至少通过以下两种类型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
1.传统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数学家吴文俊的自主创新工作。吴文俊在深刻领域与继承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数学和当代计算机技术,一举解决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开启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并被广泛运用于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设计等多个不同领域[4],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动推理与方程求解的“中国学派”[5],为此,他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还有翁文波提出的包括可攻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信息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天灾预测中的运用,任振球特大自然灾害触发机理研究及预测,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6]等,这些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科学原创力,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提供了丰富案例。
2.利用传统科学史料研究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甚枚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冰川进退、湖泊冻结、动植物分布等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波动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这种气象学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天文学方面,席泽宗发表的《古新星新表》,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在天象观测资料方面完备、持续和准确的巨大优越性,考订了从殷代到公元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使之成为这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为超新星这一天文学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7]。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研究超新星遗迹、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等许多问题,也逐渐成为热门课题,如英、美、日、韩等国都有人在研究[8]。另外,在李四光、竺可桢的编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势必在当前的地震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教育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除了使学生梳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其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沟通作用,这是新版教材将“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纳入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国科学家在当代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课程目标将以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把以上几方面的沟通作用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有利于体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学功能、历史功能。同时,通过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以小见大的效果,其意义颇为深远。
1.融合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自2010年8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后,《自然辩证法》课程由原先理工类硕士生必修课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同时课时也有所调整。在新的课改方案下,课程面对的是人文类和理工类的研究生,根据该课程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自然辩证法》课程应搭建起科学与人文的桥梁,“通识”教育的内涵更加凸显。硕士研究生是高素质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案例涉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代及现代的科学思想,具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2.引导研究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课程,《自然辩证法》课程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注中国背景下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问题,有助于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中国道路形成自觉思考,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近些年的自然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获奖的科学家个人或科研团队,并透过他们解读当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和动向,学习他们在研究时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不仅贴近研究生的科研实际,还可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竺可桢、席泽宗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传统科学的创新案例,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具有巨大价值,还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科学赢得了尊重,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现实的科技创新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借鉴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现代的科学问题,使他们重新认识我国的科技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教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再配合图片再现、视频观看、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实课堂,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中央电视台十套《大家》栏目推出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特别节目《荣耀中华》,便是一个很好的视频素材。
4.提高科研创新的方法论自觉。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新的时代需要我们认真发掘中国传统科学的资源。在分析案例后,要进行必要的方法论总结和提升,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论自觉。例如吴文俊案例的方法论在于突破西方中心论下的科学观,以历史主义恢复古代数学的规范,但同时又不拘于本土知识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以西方数学为观照,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创造性转化的发酵剂,融会中西,贯穿古今,为中华科学的复兴开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案例的方法论解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方法论自觉,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有利于在当代的科技中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形成文化自觉,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为文化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准备与基础。
四、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重在分析。案例教学绝不是一些典型案例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简单地播放和观看录像。录像、图片、文字、讨论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启示,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深化。因此,案例教学应在案例的分析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深入解读,而不流于形式,起到“解剖麻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吴文俊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必须围绕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在传统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上,应在与西方数学比较的前提下,讲清楚中国传统数算法化、机械化的特点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二是在自主创新方法论上,讲清楚吴文俊使用的历史主义原则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以西方数学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创新转化手段的自觉性;三是在意义阐发上,讲清楚吴文俊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启发。只有凸显这几点,案例教学在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很好地体现,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6:6.
[2]郭贵春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306.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1944-1984)[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张维.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J].自然杂志,2007(4).
[5]吴文达.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及方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1).
[6]李世.科技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2005(4).
[7]李正风.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概念、特征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2012(4).
[8]席泽宗.科学史十问[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