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头雕刻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看到上面这个故事后,我感慨万千。第一个石头是愚蠢的,它没有忍受住眼前的苦难,虽然最后它也为人作出了贡献,可其实它的贡献本来可以更大的。第二块石头是聪明的,它知道自己的质地不如第一块石头好,想比它好只有意志比它坚强,它做到了,所以成为了佛像。有人抱怨石头经历了两周就变成佛像受到万人膜拜而我们学了6年却一无所有。我想说,石头在两周内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巨大痛苦,我们在六年的学习中最多就是疲倦和劳累,很少受到什么伤痛。而且难道作为一个佛像没有自由,一动不动真的很快乐吗?至少我不这样认为,我们成功是为了享受生活的,不是为了一个虚名。
我们每个人都像鸟一样,想飞,就要先振翅;想吃虫,就要起早贪黑;想成功,就要不懈努力!很少有人能吃到免费的馅饼,除非馅饼促销。当然卖馅饼的除外。王安石的《伤仲永》就记载了一个天资好的孩子因为不努力而逐渐平凡,方仲永小时候的“四岁成诗”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可见无论天资多好,后天不努力,亦是枉然。就像雕刻一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精美的玉石不经过长久的雕刻也不会变的精美动人,再有天赋的人不经过勤奋的努力也不会成功。爱迪生是发明大王,有人曾说他是天才,可爱迪生却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有汗水只有灵感的话,也不会有那个“发明大王”
我们一直在说两块石头,又有谁注意到了那个雕刻师呢?他虽然成功了,但是他面对第一块石头的时候心软了。我不禁想问,如果他狠下心来好好雕刻质地较好的第一块石头,不因石头的言论而动摇自己的决心,所制造出来的佛像会否更加完美?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要创造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必须持之以恒,完成到底。
人生亦然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个雕刻师,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的雕刻心灵,塑造灵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件艺术品,我们都想让他更加完美、辉煌。
我们要雕心刻魂,雕刻我们的心灵与灵魂,哪怕受伤也不能放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句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到底。“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像雕刻家一样雕刻一件东西没做完就放弃,就是在浪费机会!
对于雕刻师而言,每块石头就是一个机会。雕刻师发现了机会,抓住了机会,却没有坚持到底。有人曾经说过:“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但我必须说:它同样属于不懈努力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石头,雕刻师也有很多机会,我们的机会也不少,但是我们缺少的是什么?
时间。我们或许有时间去发现机会;或许有时间去抓住机会;但是我们绝对没有时间去浪费机会!为什么说浪费机会就是浪费时间呢?因为如果我们抓住机会却没有进行到底,下一次有这种机会就很难了。所谓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在一个机会上进行了努力而没有坚持到底,这些努力的时间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我们和雕刻师不同,他手中有两块石头,两个机会,可以退而求其次。但我们的面前不一定有那么多机会,所以一旦进行一件事情,就要做完,做到底,否则便前功尽弃了。很多时候我们下定决心要学习却因为贪玩耽误了,一拖再拖,这样是不行的。只能说明你意志不够坚定,必须磨练意志克服诱惑,在这方面有很多好榜样。比如高位截瘫仍取得许多文凭的张海迪;比如说耳朵失聪仍不停创作的贝多芬;比如闻鸡起舞的祖逖、凿壁偷光的匡衡等等……他们都有坚强的意志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可以没有他们的成就,但我们必须学习他们的精神。我们都知道学习要制定计划,但如果只制定计划却不实施的话,计划只是一张废纸!
另外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什么雕刻师能刻出精美的佛像?因为他有高超的雕刻技艺和合适的工具,有了技术加上机会,方能成功,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像雕刻师的技艺或工具一样,有了它才能雕刻。就让我们以我之所学,雕我之心,刻我之魂,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吧。
关键词:大昭寺;柱体;人物雕刻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古城区八廓街的中心,约1300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发展藏民族文化和统一的思想支柱,因弘扬佛法修建经堂。在修建大昭寺时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至今这些故事还流传于现代人的口中。这座约公元7到8世纪所建造的宗教建筑研究与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修建,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但直至今日,走进大昭寺中心佛殿还可以瞻仰初建时木构架建筑的独特风格。中心佛殿上下一、二层围绕的木柱挺立了十几个世纪,现如今柱体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现存的柱体木雕刻图案看,虽可感受到初建时各地区工匠的精湛技艺,但惋惜较多的柱体已经看不到早期的面貌。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中心佛殿一、二层中柱体人物雕刻图案的样式分析和阐述。
因研究,多次进入中心殿考察研究工作,每一次都会被这里如此丰富、精美的木雕艺术作品震撼和感动。柱体雕刻风格并非是本土风格,而是出现了尼泊尔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可在古印度时期建筑中找到相似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提示我们,在吐蕃时期,大昭寺整体的建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大昭寺中心佛殿内雕饰的柱体以及木质的门框同公元2~6世纪开凿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寺的雕刻作品非常相似,宿白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发表过,大昭寺中心佛殿内的雕刻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第1号、第27号、第19号窟的雕刻相似。也有外国学者如阿米・海勒认为在吐蕃时期有尼泊尔工匠、印度艺术家的出现。这些也说明大昭寺中心佛殿中一、二层柱体雕刻研究的珍贵意义。
在《贤者喜宴》中有记载,大昭寺中心佛殿中柱子的柱身均呈金刚橛形。柱体除雀替外大体分为三段,柱体上段其下半部分呈八面楞形,柱体上部有五个层次组成,有莲花瓣雕刻图案的圆形,有方形,还有呈八面形,每个层次都有繁复的雕刻纹样,柱基为石制材料,呈方体。
根据柱体不同位置,柱体托木有十字形、一字形托木两种类型,曲线简洁,前者使用承接双向或多向枋、椽,这种情况多为枋、椽的转角或转向处,后者使用于单向承接枋、椽。两种托木上都有雕刻装饰,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一字形托架分三格中间一格雕刻有莲花纹,十字形托木四半部分都雕刻有飞天,双手上举,给人一种托起枋、椽的视觉印象,双腿向上飞扬起来,这样的飞天造型使得整个柱体具有托起枋、椽的力量感。
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的着衣与颜色
柱体雕刻人物纹样的位置有托木和木质柱基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几乎出现的所有雕刻人物的穿着都只有下身,上身不着衣,这一特点同文章上文到的吐蕃时期出现尼泊尔风格及出现尼泊尔艺术家有关。人物裤子有未过膝盖的短裤,也有长裤,裤子的颜色有蓝色、绿色、橙黄色,并绘有金色的花纹,有些飞天形象腰间还配有飘带,腰间飘带有五彩和单色两种,有些飞天肩上雕有绿色飘带。因人物的身份区别,一些人物配有耳饰、项链、帽子,呈现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动势。(在此提到的颜色指的是现在着色现状)
一层柱体托架人物雕刻图案(十字形托木)这种柱体上部托木部分可看到八个面,在八个面上分别雕有八位飞天人物图案,有双手向上托举,双腿上扬,也有侧身双手做向上托举动势,其中一只手托举到顶端。
(一字形托木)一字形托木的柱体在整体佛殿中的数量较多,出现的不同人物形象也相对丰富些,看得出大昭寺在初建时工匠们的技术审美造诣很高。一字形托架上出现的人物形象多处于中间一格位置。简略总结人物造型:左手向上托举,右手拄膝蹲坐的男性形象。坐于石头上的男性形象。半蹲,右手向上托举,左手拄在左腿上的形象。侧身坐在石头上,右手捻一株植物,左手拄在石头上,自然观看植物的动势。人物侧身半屈膝,双手各拖一块石头,像是在做建造的动势。正面双腿半蹲站在卷草纹上,大腹便便,双手各持一束鲜花,头戴帽子。双手向上托举的飞天形象。双人坐于石头上。双人,一人坐一人站相互在交流各自手中的物件。双手向上托举,双腿平和做飞起动作。人物下身穿五分短裤,上身不着衣,飞天上身会配有轻盈的飘带,腰上配有五彩的飘带,加强了飞起动作的优美动感,有些头戴帽子,有些佩戴硕大的耳坠和项链,手脚和胳膊上也配有臂环。人物雕刻图案较多,除了单个人物,还有双人物画面,人与动物场景,内容非常丰富。
二层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绘图
(一字形托木)二层柱体雕刻同一层风格相同,动势更加丰富多样。
文章从艺术学角度出发,试通过对大昭寺中心佛殿一、二层柱体人物雕刻纹样的文字表述、图片搜集及手绘雕刻图案的方式,更清晰的记录柱体人物雕刻的精美造型,丰富的人物动态。吐蕃时期与外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学习留下的珍贵的遗产,让我们有幸还能看到大昭寺早期建造时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精致的木雕手工艺,当时的人文风土都有在人物的动态上体现。此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柱体颜色的采集、整合过程中发现,现今无法确定这些现代的涂绘对吐蕃时期雕刻上颜色的还原性。年代久远,佛殿每天朝拜的信众众多,柱体损坏程度较大,精致的雕刻修复工作比较繁重,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柱体雕刻的维修很草率,这一问题也是需要积极解决的,会造成恶性循环。希望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记录现存的迹象、测绘、拍照、分类整理、分析风格特点等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努力钻研,将地上寺庙建筑艺术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大昭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奇砚出名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太深。任永廷说,自己生在黄石山下,长在黄石山中,痴迷黄石山的每一块石头。也许,今生今世命中注定,他和黄石砚有着不解之缘。
河南省方城县境内有五条自然界的分界线: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分界线,黄石山恰在秦岭至淮河一线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上;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的分界线;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分界线;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变的气候,造就了黄石山独特的风景和奇石美玉之宝库。
方城黄石砚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名于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与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一起,被誉为五大名砚之首。黄石山脚下的砚山铺村,就是生产制作黄石砚的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村民们自古以来就有磨刻砚台的传统,至今还流传着“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人人都会磨砚瓦”的民谣,可见自古至今这里砚台生产制作的兴盛。
由于黄石砚石质细腻,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砚林权威米芾就将黄石砚置于端砚、歙砚之上,称其“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澄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有韵,亦有詹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书法家黄庭坚《次韵李之纯少监惠研》一诗,亦表达其对黄石山天赐佳石的倾慕:“探囊赠研颇宜墨,近出黄山非远求。乃知此山自材美,物以致用当穷搜。”明代的马愈称黄石砚为“石中上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方城黄石砚开始再次出现在加工作坊。1990年,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对黄石砚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挥毫题写“中国黄石砚。”1993年10月,中国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10月,荣获国家名砚及石材金奖。2006年经国家邮政总局批准,“黄石砚”邮票跻身“文房四宝”系列邮票,并在全国发行。2009年,黄石砚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黄石砚题词。2010年,任永廷携带自己生产制作的黄石砚华丽亮相于“第三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和“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其作品“三思砚”被中国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为黄石砚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精美的黄石砚也引起了国内砚台研究领域的关注,文房四宝研究专家阎家宪和孙敦秀先生赞黄石砚为“方城石砚,文房一品”和“砚中极品。”
创新为古砚注入现代元素
方源黄石砚雕厂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厂长任永廷可以说是在祖父辈们加工砚台的作坊中长大。耳濡目染,让小小的他对五颜斑斓的石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最终促成他日后创办了“方源黄石砚雕厂。”
砚雕厂成立伊始,任永廷和工艺师张林坡、袁晓军先生先后到广东端砚厂、安徽的歙砚厂和河北的易水砚雕厂进行参观和交流,同时开展了大量的市场调查,走访收藏界人士、书画家、消费者等等,最后为自己的砚台定位在收藏、高端消费、名贵礼品之中。
在砚台的开发制作过程中,任永廷多次拜访中国文房四宝专家孙敦秀先生。孙敦秀不厌其烦的给他讲解了历代砚台发展史和砚台制作的范例,并且告诉他设计和制作需要有唯美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无论怎么做,都要把砚台的古朴自然之美体现出来,雕工要精益求精,设计比例不能失调,把每一块石头都做成精品、上品。为了帮助黄石砚拓展市场,孙敦秀亲临方源黄石砚雕厂指导和考察。秀丽的山川,美轮美奂的石头,让孙敦秀流连忘返。任永廷对黄石砚的一腔赤诚,更深深地打动了孙敦秀的心。他说:“目前文化市场的拓展很活跃,收藏爱好者愈来愈多,黄石砚能重新步入历史舞台,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的认可,说明黄石砚有真正的可取之处。你们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这朵砚林奇葩愈来愈绚丽。”
在中国古砚收藏家阎家宪先生家里,任永廷明白了雕刻中保护原石的重要性。传统砚台讲究循规蹈距的雕刻法,把珍贵的石料锯得七零八落,造成严重浪费。阎家宪认为新时代要有新的雕刻法。每一块石料都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沧海桑田,作为一名设计制作者,应该抱着一种谨慎负责的态度去审视对待每一块珍贵的石料,认真琢磨和推敲之后再下雕刻刀。把灵感和技术相结合,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雕刻出精美的艺术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推介黄石砚的过程中,任永廷饱受资金不足、同行排挤、冷嘲热讽和很多有关部门的冷眼,甚至自己的家人也流露出了不满和疑惑。朋友们笑他是个“石痴”、“砚痴”,整日疯疯癫癫对着石头闷想,或者举债参加各种推介会,这样不惜血本为黄石砚做宣传,到底图的啥!任永廷说。黄石砚这么好,市场上居然没有其它砚台的地位高,我不甘心,我就要让黄石砚名扬全国,走向世界。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任永廷决定停止雕刻传统墨塘带盖的砚台,利用黄石山石头七彩斑斓的天然颜色,把名家绘画融入到砚台雕刻中去,将一方又一方的随形石块,设计制作出了一尊又一尊景观砚台及精美绝伦的摆件,把现代雕刻手法融入到传统手法中,博采众长,吸收木刻、篆刻书法,并融入现代元素,赋予作品时代内涵。现在,方源黄石砚雕厂的产品,无论采用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还是后来的圆雕、镂空雕制作的砚台,均集实用、收藏、观赏及礼品于一体,形成了企业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点,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新加坡、莫桑比克等国,方源黄石砚雕厂也被政府授予了“优秀民营企业”的称号。
今年25岁的杨作明出生在山东省曹县的一个农家。2003年,他从山东农林职业中专毕业后,怀揣着梦想来闯深圳,几经辗转却一直没挣到什么钱。
2005年9月,杨作明来到了美丽浪漫的青岛找工作。可是他奔波多日,仍一无所获,就在他几乎要绝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10月4日,杨作明来到青岛海边,突然,听到远方传来一个女子的呼救声。定神眺望,发现有人溺水了,他赶紧跑过去,连鞋也没脱,就扑进了大海,当他拼尽全力把溺水女子拖到岸边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他还是坚持把女子送进了医院抢救。
被救女子叫王文萍,22岁,河北省涿县人,一年前跟随做生意的男朋友来到青岛。但是,男友几天前却突然跟别的女人结了婚,王文萍承受不了打击,决意投海自尽。
听了她悲伤的自述,杨作明十分同情。每天收工后,他总是要拐到王文萍开的小店去看看她。一来二去,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重感情的女孩。可是,当他鼓起勇气向王文萍表达爱慕之情时,却遭到了她的断然拒绝。她说:“爱情?我早就不相信爱情了!我经营了4年的感情都可以毁于一旦,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誓言是可以相信的。”
求爱遭拒的杨作明心烦意乱地来到海边,被一颗凸出的鹅卵石绊了一跤,他生气地一把抓起这颗讨厌的石头,准备把它丢进海里时,却突然想起了一句古老的爱情盟誓:海枯石烂心不变。这下他的灵感来了,心想:人们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对爱情的坚贞,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让王文萍重新相信爱情呢?
他来到五金店买了凿子和锤,到海边找了块外观好看的鹅卵石,在上面精心刻上:文萍,我对你的爱天长地久,海枯石烂心不变!由于他以前有篆刻的技术和爱好,所以很快石头就被雕刻好了。当天,他就把这块别致的石头当做礼物送给了王文萍,并深情地念起了石头上的字。文萍看后,不禁笑了,她说:“没想到你还有这个心思呀!”
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的每一天,杨作明都会送来一块自己精心雕刻的石头!一句一句,刻下的都是他对文萍爱的誓言。终于,文萍在收到第100颗石头的时候,感动地紧紧抓住杨作明被凿子磨得伤痕累累的手,哭着放到自己胸口,点头答应了他的求爱……
2006年5月12日,杨作明和王文萍终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爱情+石头”的生意
一天,王文萍的一个小姐妹阿芳来家里玩。当她听文萍说起杨作明送给自己100颗求爱鹅卵石的爱情故事,看到那些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石头时,不由得爱不释手,一个劲地缠着杨作明给她也雕几块,好送给自己的男朋友。杨作明爽快地答应了,他花了一天时间,为阿芳雕了3块不同式样的石头,还把她与男友的名字刻在了石头上。阿芳硬塞给杨作明50元钱,以示感谢。
看着这50元钱,杨作明突然心里一动。第二天,他对王文萍说:“我想去海边刻石头赚钱。”8月25日,杨作明在著名的海滩――青岛银滩乐园租用了一个小店面,立下一块“专雕爱情石头”的广告牌。他的全部行头只有两把椅子、一把凿子和一把小铁锤,生意就这么开张了。那天,来看稀奇的人多,却没有一个人肯花钱请他雕刻。有个男孩试图雕一块石头送给女友,却被女友撇撇嘴嘲弄了一番:“你送只钻戒给我还差不多,这么块破石头就想打发我呀,没门!”
王文萍见丈夫不但没有做成一笔生意,反而招来了这么多冷嘲热讽,心里非常难受,不死心的杨作明只好向妻子请求,自己再坚持最后一个星期,如果实在不行,就收摊关门回家。
9月16日,一对外国情侣看见了招揽石刻生意的杨作明,十分好奇地走了过来。他们的中文讲得很流畅,交谈中杨作明得知他们是一对在中国留学的法国情侣,他们听杨作明讲述了“爱情石”的由来后,觉得十分罗曼蒂克,便请他雕两块浪漫的“爱情石头”。石头刻好了以后,他们支付了杨作明200元钱。
杨作明兴奋地接过钱后,却发现这对情侣做出了一个让他目瞪口呆的举动:两个人手拉手拿着刚刚刻好的两块石头,用力向大海深处扔去!他们笑着说:“你们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海枯石烂’吗?大海与石头都象征着永恒,我们把石头留在大海里,就是要让它们永远相伴,就像我们俩!”杨作明茅塞顿开:怪不得自己“爱情石头”的生意一直不好,原来自己并没有真正挖掘出它的“永恒”内涵;而且,这么重的东西,哪对情侣愿意把它塞进背包沉甸甸地背着到处跑呢?
找到症结后,杨作明立即着手改进。他用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对“海枯石烂”这个成语进行了诠释:从前有一对情侣,他们忠贞不渝的爱引来了天神的嫉妒。他把男子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女子守在这块大石头边日日哭泣,她的泪水汇成了大海。当她流下最后一滴眼泪时,自己也融进了大海,从此日日与爱人相伴,永不分离……他把这个凄美浪漫的故事挂在自己的摊位前,并拍摄了一对甜蜜的情侣把“爱情石”抛向大海的照片,然后用大量粉红色和玫瑰色的纱带把自己的小店装饰得浪漫无比。
自从推出了“抛石入海”的仪式后,杨作明的生意就一天天好了起来,每天都有许多情侣光顾他的小店。一个月下来,杨作明盘点“战绩”时,发现自己竟赚到了4000元钱!
“海枯石烂”增值
2007年2月,为了把生意进一步扩大,杨作明把那个与石头有关的浪漫爱情故事,请人编辑成具有一定软广告效果的情感故事,在当地的报纸副刊和生活类报纸上刊发,以吸引本地的情侣。他还和一些旅行社、婚庆公司及婚纱影楼商谈合作事宜。为了多完成几件作品,他的手上总是打满了血泡,王文萍非常心疼,便花了近两万元钱为他买了一台电磨式雕刻机。
2007年9月20日,杨作明接到了一笔大订单――青岛市妇联准备组织100对新人在国庆节期间举行集体婚礼,想要杨作明赶制100块“爱情石头”,届时在青岛银滩进行集体宣誓,并举行庄严的“抛石入海”爱情仪式。杨作明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9月28日,把100块文字精美的“爱情石头”按时交到集体婚礼筹办组委会,他从中一下赚了6000元加工费。从此以后,经常有一些婚庆公司和影楼主动找上门来,与杨作明一起策划婚礼活动。
在杨作明的用心经营下,他每个月都能刻300多块石头,每月的收入都稳定在万元以上。2008年的“五一”,杨作明不仅接到了旅行社送来的79对新人集体婚礼的订单,同时为将近150对情侣在现场刻制了“爱情石头”。仅一天,他就将1万元收入囊中。
2008年8月,杨作明靠卖“爱情石头”,不仅在青岛市中心供了一套3室2厅的住房,还为自己和妻子买了4万元的红利保险。
关键词:寿山石雕;工艺特色;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雕的起源与发展
(一)寿山石的形成
在一亿多年前的寿山,由于地壳变化和火山运动,形成了一种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岩与地下水和矿物质混合的岩浆,这些岩浆从地表间隙中渗流出,最终凝结成一种石质适中、色泽美观的天然石料。
(二)寿山石雕的起源
因寿山石硬质适中、色泽美观的特点,后人常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石料雕刻。我国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在福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
寿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点的民间多种流派,亦有专业探究和综合各地风格的学院派,目前,寿山厂雕工艺已经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历史元素及西方美术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创作的灵感和手法的传承主要是由工艺门类的延续和丰富的创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龙凤、神兽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国古代虚拟的图腾形像演化而来。不同的雕刻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鸡同吉、鱼同余、蝠同福、鲤同利等都是取谐音借喻人们的良好期盼。
三、寿山石雕的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寿山石按出产地、石质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品种。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组成。田坑即农田中零散成块的不规则石块,其石质最佳、产量最少;水坑是产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状和体积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夹杂在山峦、丛林之间的野外。其中田坑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色泽如黄金,像枇杷,石质坚硬而有韧性,被称为石中之王,是价格最名贵的石料,素有“三两黄金一两田黄”的说法。
(二)寿山石雕的艺术特点
因凵绞的形状、大小、色泽各异,故寿山石的雕刻讲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内容的原则,即通过对一块寿山石的综合外貌特征,包括石头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进行物象设计,以达到自然原貌与工雕浑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别是在色泽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层的分布特点予以设计和实施雕琢。同时,因为寿山石有内部色层突变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过程中边雕边设计,边调整和改变原有设计方案,这需要雕工有着娴熟的雕刻技术和美学艺术水平。
(三)寿山石雕的内容种类和特点
寿山石雕可根据石材、颜色的不同设计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据石材大小、形状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摆件、镶嵌等表现形式。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内容的设计和色层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四、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圆雕
圆雕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种写实的、全方面表现物体形状及各方面细节的雕刻手法。寿山石圆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圆雕成为寿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圆雕已经成为一种工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圆雕要注重以打坯还原物体的比例,做到和谐、融合。
(二)钮雕
钮雕俗称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立体感和全方位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雕刻体积小,雕刻主体的底面与印章为一体,内容主要以神兽为主;风格主要以威严、吉祥、灵动、丰富为主。在形式上还有一体钮和组合钮的区分。
(三)镂雕、链雕
在圆雕中有一种镂空的雕法,即将石料中需要表现的物体间隙或内部空间掘空,比如在龙或狮的嘴内,在镂空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个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镂雕对石料的材质和工具的细腻度有特别要求,常与其它雕刻手法同时使用,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链雕是用一块石料镂空雕刻成的可动石链,属圆雕的一种。
(四)浮雕
浮雕是通过挖去多余部分,将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浅之分。是继圆雕之后的一种装饰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应选择色层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层为雕刻层,下色层自然色差托底。应在雕刻的过程中先以一处雕刻,以找到色层分界为准,再确定浮雕的深浅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浅浮雕更加浅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画意,故称之为薄意,是介于画面与雕刻之间的一种雕刻手法。其历史较前几种雕法相比,发展比较晚,是清代才开始形成的。但因寿山石质和价格的特殊性,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则逐渐成为寿山石的专用雕法。
(六)镶嵌
镶嵌是浮雕的一种,是小件石片上的浅层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时,按设计需要,将薄石片进行浅层雕刻后再予以镶嵌在其它物像之内。镶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贴的手法。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状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较微小的石料进行雕刻的雕法,内容以画面和文字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边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内容雕刻难度就会越大。雕刻时,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国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画用印所用。用寿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泽弥久不变,成为篆刻书家的用章最爱。篆刻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印章分为名章和闲趣章两种用途。
五、结语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朵丽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不断传承、发扬和专研、保护为己任,才能有效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其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立旺. 浅谈寿山石雕的历史地位[J].东方收藏.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