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 南丁格尔精神 实质内涵 护生 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36-01

雷锋精神,是当今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是先进文化的表征,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南丁格尔“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也已经成为崇高与奉献的象征。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1],它所蕴含的爱国、奉献、敬业、创新和创业等精神一直在指引着大学生不断地完善政治思想,塑造崇高人格。在实践中将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融入护生教育与学生工作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将创新与奉献并重,从而培养护生更高水平的职业道德素质。

1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内涵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有着不同的实质内涵。雷锋精神的产生有着社会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2],其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南丁格尔精神则是以南丁格尔命名、以“人道、博爱、奉献”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对现代护理教育奠基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言行和事迹所表现出的崇高品质、道德观念和先进思想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迁,雷锋精神在不断发展为一个有丰富内容和多层次境界的思想体系[3],主要体现为: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服务人民、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对于南丁格尔精神而言,胸怀道义是它的基础,厚学博爱是它的本质,勇敢奉献是它的崇高境界,崇尚科学是它的主线[4]。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保护个人的权利,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博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它要求护理工作者能用同样的热忱与无私对待每一个人。奉献精神是指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南丁格尔精神的最高境界。

2 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对护生的教育意义

(1)用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激励护生开拓创新、提升道德品质。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个竞争加剧与不断进步的社会,护理事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然而在护理学发展的初期,南丁格尔精神的弘扬受到了限制[5]。在我国,护理学科要想与其它学科或者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科并驾齐驱,只有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将创新融入其中,才能推动护理学科更快地向前发展。在护生的教育与学生工作中,利用现代新型科技产品与工具,采取多种宣传和教育方法来渗透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激励护生开拓创新与提高道德品质。

(2)用雷锋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与南丁格尔的博爱精神指引护生爱岗敬业、塑造优良品德。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应该立足本职,以南丁格尔、雷锋等为榜样,树立正确的职业感。护理模式发生转变后,强调以人为中心,这就要求护生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坚定的事业心,时刻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6]。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有宽大、博爱的心,热情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在加强护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敬业精神和博爱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生在实习操作中体验职业情感与行为规范,也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雷锋精神,传承南丁格尔人道主义精神,重视护生人文精神培养。医疗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人道主义精神是南丁格尔精神的基础,一切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病人,充分体现人的重要性,它要求护理工作者爱护患者,对患者仁慈、同情、关心。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人,首先必须要懂得人、理解人,必须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否则便无法胜任现代护理学的工作需要[7]。现代护理教育应该注重完善护生知识结构,培养护生人文素质,坚定护生政治信念,使护生拥有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语

在新世纪的护理本科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使护生拥有崇高的理想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对于护生来说,雷锋精神与南丁格尔精神都很重要,传承雷锋精神的同时,要用南丁格尔精神指导职业发展,树立起南丁格尔精神的标杆。从护生的教育角度来讲,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两种精神的实质内涵,同时引导护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促进护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护生教育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善玲.论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报,2012,31(7):1-3.

[2]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26(4):1-5.

[3]张理海.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25(2):14-16.

[4]寇晋,朱京慈.让南丁格尔精神焕发时代光芒[J].护理杂志,2009,26(12):77-78.

[5]王倩,陈慧.创新与奉献同等重要的南丁格尔精神[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精神 精神内涵 缺失 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4-02

汤用彤先生讲过,“大学之大,在于精神,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可见大学精神犹如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人不可没有灵魂,大学也必定要有精神所在。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一)大学精神的概念

大学精神,源自于中世纪西方的大学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可追溯到中古世纪创办的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当时欧洲的“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等唯理主义被看成是现代大学普遍之精神。[1]冷余生认为:“大学精神,就是与以大学为主体的思想、感情、作风相统一的,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2]苗素莲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3]大学精神植根于历史传统,同时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要求,融二者于一体,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又是在实践中可以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核心价值体系,它约束并规范大学的行为,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并使大学区别于社会的其他机构团体组织,体现其独特性的内在品质。

(二)大学精神的内容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创造性的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凝聚力和生命力的其中体现,将大学精神具体化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其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精神

笔者认为,自由之精神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其他精神得以存在的前提。一切知识的创造,事物的创新,发明的出现无不是在自由的思想和氛围下诞生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自由的思想是前提,是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没有自由的思想,人的创造性无从发挥,便探求不到真理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学术的创新;学术自由包括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作为探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大学应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与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与控制,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才更真实,更能有效的引导社会的进步;言论自由涉及到研究成果的发表问题,教授能够自由发表著作,公开表达自己的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允许有批判精神的言论,并能够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方向。

自由精神的发扬不应受到行政化管理的过多干扰,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自由精神的作用,当然自由精神的发扬应建立在务实的基础上,不偏离道德和法律的轨道,为创新精神的弘扬提供价值基础。

2.批判创新精神

有了批判创新,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进步。作为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人类文化进步的先驱,尖端科技诞生的主要场所,大学更应具有批判创新的精神。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集散地,更可以把其解释为人类在社会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在批判创新精神的强大驱动下,创造出来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栖身之所。[4]大学精神应做到维护真理批判糟粕,以真理为唯一的检验标准,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新知,革新社会思想,引领时代精神。

3.人文精神

“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5]这句话可以作为对人文的理解,以人为本,社会生活中如此,教育中更应如此,因为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类的生活。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体现了人首先为人的意义所在,我国大学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后,重新树立人文精神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大学一切工作都是在围绕人,维护人,促进人的活动中进行的,以维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发扬人的本性为宗旨。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体现一所大学文化底蕴之所在。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是精密、尖端、高深知识产生的主要场所,这里所产生的一切知识成果,科技产品最终都是为社会进步服务的,先进的知识将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提供强劲的动力。因此,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有了科学的精神,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才得以规范进行。科学精神来源于实事求是,是客观的追求真理的态度,是用理性的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事物,不畏探索,严谨求证,并勇于批判。

5.包容精神

大学“大”字为首,大学精神即是大学为“大”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有容乃大正是大学包容精神的体现。先生讲过“兼容并包”,包容精神是大学根本精神所在,有所包容,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才有可能在现有的环境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故又与创新精神相辅相成。当然包容是在立足本土化,尊重社会特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以正确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对待新事物,并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包”到内容,“容”进精神。只有真正具有了包容精神,大学才能称之为“大”,“大”也才体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

(一)自由精神的缺失

我国高校行政化管理过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对行政机构有了过多的依附性。一方面表现在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受到限制,大学严格的科层制度缩小了科研活动的生存空间,国家按照行政单位管理高校,使我国大学的管理出现行政化,官僚化,没有体现出教授治校的价值。政教不分使学术自由受到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干扰,在这种氛围中,思想很难活跃起来,自由的选题,自由的进行科研活动,自由的发表学术成果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术功利化倾向严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被称作象牙塔的大学也逐渐融入了社会,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联系起来。在开放发展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受到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表现出急功近利、科学研究过分注重利益分配、甚至出现学术造假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问题就是严重阻碍了大学的自由发展,违背了大学的自由精神,给大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批判创新精神的缺失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大学甚至出现了高考状元辍学的现象。我国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大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也没能让学生在批判创新能力方面有显著提高。在一项82个企业对学生评价的调查中,诸如与创新素质有关的“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水平50%以上都处于“一般”水平,这种现状与时展对大学生素质要求是极不相称的。[6]学生在课堂上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没能很好的激发并发挥出来,有很多情况是学生不会用审视的目光看待教科书的知识,即使有怀疑也只有少部分人提出,多数学生还是不去深究,或提不出自己的看法。长此以往,批判创新的精神便会受到压制,面对困难很难勇敢的另辟蹊径,大胆尝试,致使很多毕业生脱离校园后在社会上生存显得难以立足。

(三)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在道德、情感、理想等方面的追求。我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术道德失信、学生学习活动诚信缺失严重、人际交往淡漠等。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屡有发生,为了论文能够顺利发表,为了能够评职称,有个别教育工作者不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最终的成果,甚至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报告造假,甚至出现考试“”,替别人完成作业来获取报酬的不正当行为。网络的盛行使我国当今的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种事情,写作业、聊天、购物、甚至吃饭,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逐渐的减少,某大学在对42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对他人的态度上,有近一半的受访者缺乏对他人的足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对“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要小心”回答中,表示完全赞同的高达45.8%,而完全反对这一说法的只有0.5%,完全同意“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便宜”的占32%,部分同意的占38.6%,完全不同意的只占2.6%。以上可看出高校人际交往的淡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7]这种人际交往的淡漠很容易早成大学生自卑、自负、对他人漠不关心、没有社会责任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四)科学精神的缺失

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利益的影响和冲击,有少数教师教授出现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教学中照本宣科、墨守陈规,少了创新,少了对知识本身所赋予的科学态度的认识,甚至有极少数教师知识贫乏,不能与时俱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能认真负责。在高校要“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下,扭曲的其本身的真正涵义和价值,有甚者借助其名,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所谓的学术成果及其带来的相关利益,不惜降低或牺牲教学质量,没能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之本,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背离了大学科学精神的诉求。

(五)包容精神的缺乏

包容精神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对西方大学精神的排斥。过分强调本土化,忽视了国际化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精神,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与社会,在遇到外来文化扩张时都会表现出本能的敏感性和内在的抵触性。在遇到新事物时持有批判的态度是正确的,但过多的批判就会造成精华的丢失,反而使自我不能及时创造更新,这就使得西方大学很多精神中的精髓没能很好的被吸收利用,无法有效的植入我国大学的土壤。

三、关于我国大学精神重构的设想

(一)加强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去行政化,政教有效分离,各司其职,教育主管部门逐渐将权力放手,给予大学充分的办学自,逐渐转到教授治校的主旨上来。给予学术自由以法律上的保护,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学术行为,奖励学术创新,学校内部实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课程创新、学术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作用,并设立监督机构,制定监督条例,提高师德,培养教师学生事实求是的态度。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重,以培养一个真正的“社会人”为宗旨,举办各种文化课程、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能都落到实处,让学生教师能真正体会到人文气息,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到环境建设、软件应用都应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想生存和发展必然要走向开放,而开放的前提就要以平等的姿态虚心学习与借鉴别人的优秀成果。一方面在立足本土化的基础上,借鉴别国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用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新鲜事物,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洽结合。另一方面,联合一切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进步的社会性因素、资源和力量为其发展服务,主动敞开大门,博采众长为育人而用,这既是教育社会性的体现,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俨. 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6)

[2]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1

[3]苗素莲.大学精神及其演化――与李森同志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2003, (2)

[4]李俊莉.务实、自由、创新――大学精神三部曲[J]. 理论研究,2012,(2)

[5]黄明东.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5),67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精神 教学 培养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我国实现飞跃的必经途径,而创新精神的形成需要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各项能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对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集逻辑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于一体,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逐步脱离了古板乏味的代名词,各种将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作为媒介的教学方法逐步出现在课堂上、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跃然黑板上,对小学生求知欲、想象力等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激发出了他们探索未来世界的兴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培养与挖掘的途径

2.1 开放式、情景式的课堂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逐步摒弃,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采用此种方式势必会气氛沉闷、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一些轻松愉悦的情景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实践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如在小学四则运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动画片片段来让学生在观看,看完之后让学生适当的表演,然后老师再结合动画片进行提问如"动画片中有三只老虎在玩耍,后来又过来四只,现在总共有几只老虎?"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学生的爱好特点来学习,并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新意识,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益。再比如,准备一些琉璃球和纸杯,可以让学生分组并自行设置题目来相互考核,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与学生持平等立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开发自己的想象力并自主进行学习,不仅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指导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新精神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有限,生活经历和经验较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能力有限,创新精神难以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在一些简单图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拼图来让学生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自行拼制喜欢的图形并解释图形的含义,通过实际动手来自我创新。然后在自己拼出图形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每一类单个图形的面积让他们计算拼出图形的面积,老师也可利用此种思想进行单一图形面积的教学过程,进而延伸到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如"我家客厅面积40平方米,一块瓷砖面积8平方面,共需要几块?"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另外,在课外作用的设置中以课程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亲自准备材料和动手实际操作为媒介的题目,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精神。

2.3 积累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任何创新能力的形成都是在知识积淀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具备了深厚的基础才会产生质的转变。在积累知识方面,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新知识学习中就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从数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如在乘除法运算的学习中要融入加减法运算的复习,并引导学生寻找乘除法与加减法的关系、学会运算中的相互转换等,不仅掌握了前面的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学过程中可以辅助使用一些直观的教学道具引入教学,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能力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精神的形成。

在多角度思考问题方面,固定思维模式的存在会造成学生的机械化学习过程,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多种算法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在班级讨论每个人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如"36+8"的计算方法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先计算然后班级同学一起合作并讨论,发现可以采用"36+4=40,40+4=44"、"6+8=14,30+14=44"、"8+2=10,10+34=44"、"将36个琉璃球和8个琉璃球放在一起,通过数数得出总共有44个"、"6+4=10,10+30=40,40+4=44"等多种方法,然后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通过分析寻找最优的方式。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并进行合作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了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3.评价并反馈调节小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学生创新精神的挖掘,但是其效果的如何还需要自身根据实际的课堂效果进行评价,不断修正教学行为。一般而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以问题意识的形成为主要标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定的情景和自身的认知冲突去积极寻找新角度并提出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标志着学生积极思考,在潜移默化下影响着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逐步迸发。第二,学生对于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教师设置的问题能够提出疑问,并针对此疑问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第三,在教学中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好奇心和各种问题,对于一些个人意识中的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存在消极、焦虑、紧张等状况。第四,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向问题的实质内在,不再局限于感性认识中而是通过实践、想象等深入问题内涵和外延,这说明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已逐步达到较高的境界。如果还没有出现这种局面,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传达明确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行准备课题内容、自主想象等方式来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第4篇

摘 要:企业家为企业而存在,企业家角色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增长的重要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以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企业在培育企业家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创新

1 企业家精神的涵义

普遍的理解上,企业家常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西方发展到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概念的抽象――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2 我国企业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创新精神

创新的思想理念,是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观念上的超前将企业家至于更高的位置,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新的观察视角。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目前,国有企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依然僵化,企业的主要领导考行政任命产生。这就导致企业家失去应有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养成盲目服从的惯性,这样的机制不利选拔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者。

2.2 缺乏冒险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不可小觑,同时,冒险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思想史上,凯恩斯曾经特别强调了“冒险”作为企业家精神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成长重要性。他认为,正是企业家敢于冒险,不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推动了经济的成长与繁荣。凯恩斯甚至称敢于冒险的精神为“野兽冲动”。正是有了这野兽般的冲动,才使得企业有了新鲜的、有活力的血液,因此,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是企业成长的源泉。

2.3 缺乏诚信操守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0年消费者协会共受理消费者虚假广告、假冒商品、计量不足、欺诈骗销等厂商失信行为的投诉案件投诉666255件。因此,企业的诚信问题亟待提高。诚信精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同船与桨的关系。诚信,顾名思义是诚实和守信,他是做人之原则,做企业之必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诚信就是生意场的第一原则。因此,每年都会举办“中国诚信企业家十大新闻人物”评选,表彰并鼓励企业家争做诚信人。中国对于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求以身作则,遵循诚信做人做事,更重要的是以身示范,把诚信传递下去。

3 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对策

3.1 完善知识结构,塑造创新文化

美国经济之所以如此强大,与美国文化中对待创新的开放态度密不可分。他们鼓励自主改造、自我革新的精神,并能够将其带到商业领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同时,兼容并蓄,吸收各种异质文化,不断实现自身的改造和转化,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生成文化环境。鼓励创新,企业需要提供资金、优惠政策等有利条件,支持创新工作。与此同时,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应采取宽容态度,允许适当、合理的失败,才不会抑制创新行为的可能性与经常性。开放的创新环境下,对于失败的包容,不仅鼓励了创新失败者的精神,更在无形中激励了其他创新者及潜在创新者。

3.2 加强教育培训,培养人才

培育企业家精神,教育培训必不可少,而且功不可没。加强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强调以人为本的诚信经营理念,灌输与企业共进退的创业意识,可以明确目标,统一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拓展训练又可让其切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3.3 加大宏观调控,完善竞争淘汰机制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对于企业家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创新并非无原则的冒险,而是在审时度势、科学分析基础上的风险经营,通过市场的检验,使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这样有利于企业家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有力推动对外经济合作。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对外经济合作的促进、合作、保障和监管体系,将“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推动效应最大化。另外,政府还应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及政策,放宽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各种政策管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4 结语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不仅对企业家的成长有着重大意义,也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家们应当有意识得培养自己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以带领企业发展壮大,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纳敏.企业家精神与企业自主创新[J].现代经济,2008,(7).

[2]王新红.企业家精神是克服公共部门先天不足的良药[J].法制与社会,2011,(2).

[3]周玉华.创新、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企业史考察[J].中国市场,2010,(44).

创新精神的主要内涵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知识与技能、精神与意志、生命与存在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具有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客观需要,它的根本任务是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升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情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最终要靠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才会产生现实效应,教师是实现这一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和每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改革的关键。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学生实际的关系,必须能够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有效的整合处理,这对学科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个要求,学校应该从效益的角度,转变仅从数量上分科的教师储备模式,从教师量的储备转变为教师质的储备,摒弃粗放型储备模式,寻求教师的内涵储备之路。

教师的内涵储备是指根据课程要求,针对教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师在专业技能、精神意志、生命存在等方面的进步和完善,既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也使教师在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精神、获得生命的幸福,成为诗意的存在。教师的内涵储备既可以是学校行为,也可以是教师个体行为,最好是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当前教师内涵储备的价值取向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知识与技能层面

1.丰富专业知识,完善专业结构

在任何时代,传授知识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就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最本质的冲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更是不容质疑。当代社会中知识更新和衍生的速度加快,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储备各种知识,尽可能合理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整合交叉学科,开发教育资源

学科交叉的趋势在当前文化发展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学校的分科教学已经突现不少弊端。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本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应该将有联系的交叉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其他学科资源,实现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首先,应该打破文科、理科壁垒,理科教师要懂得一些人文科学、语言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文科教师也应该了解一些前沿性的自然科学,并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将二者融合。其次,应该根据生活化的原则,充分挖掘社会生活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影像资源、网络资源等有效资源,引入教育教学。

3.提高对话、交往、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就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关系,教师必须讲究对话和交往的艺术,提高对话和交往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主张学生应该养成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而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学科教育研究,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二、精神与意志层面

1.爱与宽容

爱,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是教育情感的最高形式,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爱,应该是自然的迸发而不是故作姿态;应该是不求回报的甘心付出,更应该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长久滋养。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不仅意味着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更意味着拥有一颗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学生暂时迷惘的灵魂,去搀扶暂时迷路的心灵。

一颗无爱、无宽容的冷漠之心,必将扼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因此,教师应该修炼好自己的爱与宽容,学会微笑,用微笑去点燃学生的兴趣、理想、智慧和人格,点燃学生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合作意识

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以及学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教师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无法独立完成课程任务的。此外,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转换,学生的自我空间增大,自主意识增强,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并会涉及不同领域、学科,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强合作。教师之间必须组成能力和特长互补性较强的关系或组织,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实施跨年级、跨学科、跨层次的协同教学,根本改变教师教育行为和工作方式,构建一种共享的课程文化。

课程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共同构建和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师生双方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知识和经验,交流感情,沟通心灵,求得新发现,生成新知识。课堂中互动的动态资源,是最具开发潜能的教育资源,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保持一种理解、接纳和支持的态度,与学生实现平等和谐的沟通与合作,就能由里而外地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3.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创新精神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要培养出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所特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而教师创新精神的储备需要内部和外部机制的完善。从外部来讲,学校应该努力为教师进行创新打造有效的平台,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在教师考核中适当增加创新指标,并对教师创新成果进行总结表彰、宣传推广;从内部来讲,教师应该意识到创新精神和自身专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牢固树立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意识,并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尝试,探索新方法,寻求新思维,切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从而带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具有创造学内涵和创造性精神的教育。

4.个性精神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闻一多着一袭长袍、咬一柄烟斗趁着黄昏夜色开始他的《离骚》讲座,声情并茂的演讲,衣袂翩然的风度,常常让学生辨不清是闻先生在演讲还是屈原在行吟。潇洒浪漫的诗人徐志摩,对泰戈尔创办那所“把大自然当成绝妙奇书”、坚持在森林中上课的学校情有独钟,“再别康桥”之后,他一度为在国内办一所类似的大学而奔走,尽管终未如愿,但他经常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欧洲文学与中国诗学。他们都是独特而深刻的“这一个”,正因为其独特和深刻,才不可模仿,才成为教师中的师者。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存在。

成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这一个”绝不排斥合作精神,相反,“这一个”与群体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相互映证、彼此交融。学会合作,才能更好地彰显个体,彰显个性精神,才能进行深入的合作。

当然,个性的张扬必须以共性为前提,任何个性的张扬要显示其魅力,不能和被无数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教育规律背道而驰,不能有悖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规律。

5.反思精神

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换一种角度思考,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直面缺憾需要勇气,也需要用智慧去剖解自己的不足,剖解教育的不足,剖解学生的不足。

注重反思,教师的精神生命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教师要学会在观察中反思,让微小的瑕疵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反思,让书籍成为自身精神生长的支点;学会在科研中反思,让教学与科研成为生成教育智慧的契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还意味着要正确面对各种评价尤其是批评性评价,并根据反思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直面缺憾会使自己更真实,学会反思会使自己更趋完美。

6.未来精神

全球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已初见端倪,学校教育已经慢慢呈现出全球性的特点和趋向。教师应对未来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而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传道授业解惑”。21世纪的教育必然是立足于未来的教育,它的主要功能必然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领精神,更要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预测来设计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必须是一个未来学者,要具有“未来设计者”的角色意识,更要有深刻的教育预见能力。教师应该记住:教学生一年,要为学生想十年;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三十年。

三、生命与存在层面

1.生命意识

人类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维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个体生命依赖教育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是为了人有力量改变外来压力和内在冲动。忽视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的教育必将因为对个体生命成长的阻碍乃至戕害而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被否定和扬弃。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命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平视每一个生命,不放弃每一个生命,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注重对话,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2.理想与激情

理想和精神作为指导人的现实行为的内在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内趋力。欠缺了理想和精神的人绝不会成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而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存在者。只有当理想与激情成为整个教师群体的内在精神指向,教育的现代化才具备真正实现的可能。

教师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和激情,应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时常地质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对教育永远心怀虔诚并像勇敢的堂吉诃德那样践行着我们的虔诚?我们是不是追寻不懈的真理并且在有生之年让真理烛照我们的生命?我们是不是向往更好并且不断追求教育细节的完美……在这样的质问中,我们的理想一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我们的精神一定会更加绚烂丰富。

3.人文关怀

人文精神形成于人类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精神关怀。它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尺度,在人类整体以及个体的进步中都扮演着“使人成其为人”的重要角色。

人文精神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价值尺度,肖川在《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一文中认为,教育学应该是人文学,人文学的任务是“唤醒和守护人的尊严,关注并提升人的价值和意义,维护人的权利,表达人的心声”,人文学者的任务是“关注、批判、纠正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人性、不人道的思想、制度、规则和习惯,去建立一个公正、合理、阳光明媚的社会”。这个任务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教师的任务,这种精神也正是教师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失却人文精神的教师必定不是真正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者,应该努力养关怀精神。

4.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生命个体得以存在的根本。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自我实现看作是生命需要的最高层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发展在最高层次上的实现是理想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最佳结合,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注重的是生命个体不断地找到生命的种种巅峰体验。

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把教育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阵地,养成健康、高尚的教育情感,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本职岗位,以当前的课程改革为重要契机,激发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全心全意谋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张菁.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研究.2004.8.

[2]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张明霞主编.做成功的教师[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