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医学伦理学;应用;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

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于外文的教学中,通过还原或创设某种真实的情境,促进学生语言学习。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语言与文化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叙事作为教学手段,在医学伦理教育中运用叙事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叙事教学法由以下几个形式构成: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1]一般包括“叙”与“事”两个方面,叙事需要表达,同时也需要故事。叙事需要有故事作为根本,所叙内容不仅可以是真实的,同时虚构的也可以成为叙事的内容。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涉及医学伦理学相关知识,关涉科研道德及相关法律问题,采用叙事教学方法以该案例作为素材,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医学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为叙事对象时,教师首先要坚持在准确把握案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其次要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再次需要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一、在准确把握案例基础上对其进行“改编”

教师需要准确全面把握案例,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二次初加工,“改编”为适宜作为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方法的质料。

20018年11月贺建奎在网上2018年11月贺金奎在某视频频道上发表了多条视频声称,声称我国诞生世界上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婴儿,并强调他和他的团队所开展的基因手术是治疗性的技术,随即引发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其实验动机和实验必要性以及是否合乎人情伦理等问题的讨论。不久相关专家委员会对该实验进行调查,对该研究目的真实性进行了核实,并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认为贺建奎用人体胚胎开展基因技术的研究,严重违背了医学学术伦理以及学术的规范。面对质疑和批评,贺建奎教授公开道歉,其就职的南方科技大学也解除了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学校内的一切科研与教学活动。2019年12月末,深圳市人民法院对该案公开判决,认定贺建奎及其团队的研究属于非法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已经构成非法行医罪,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社会舆论也告一段落,但是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该事件涉及到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需要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回应。

首先,教师要明确该案例讲述了什么问题?与哪些医学伦理规范有所关联?为了有效利用该案例进行叙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以故事为主线、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在故事之中学习课程的内容[2],通过准确把握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叙事的方式将案例讲述给学生;其次,教师要明确该案例涉及到了医学伦理的哪些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以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找到所涉及的伦理问题,依据相关理论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最终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要明确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如何解决?正是经过这样的理论教育推敲,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完善,使得讨论效果也能够进一步的得到显现[3]。

二、设置情景用心用情用脑讲好故事

教师要讲好故事,需要用心、用情、用脑设置相应情景。用心就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明确该案例中与教学点相关联的部分,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故事发展为主线授课。教师爱讲故事,喜欢讲故事,同时也要带动学生讲好故事,培养学生讲故事的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研读相关资料、跟踪事件动态,研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事件背后所蕴藏的伦理学知识。例如在该案例中为了讲好贺建奎第编辑婴儿的案例,老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查询该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以此诱发学生主动思考。

用情就是要用感情,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叙事教学法的支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安排学生展示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享集体讨论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扮演协助者和评委角色,对学生讲述的故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进一步自我教育。医疗首先关注生命,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第一位侧重的是培养学生敬畏、尊重生命。在叙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借助叙事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解医学科学以其广阔的领域和无线美好的前景给无数科研工作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伴随着人类掌握基因编辑技术,人们似乎越来越接近于攻克顽疾、一劳永逸原理疾病,甚至是拥有绝对健康乃至延长寿命的理想彼岸。但是,必須给即将步入这一领域的医学生们划定红线,即科学于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科学伦理面前必须要有所敬畏。

同时,还需要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站在病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共情病人的心理。基于科学的实验构想可以包罗万象,但在事关生命尊严和伦理的课题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治疗,其操作和运用必须严格遵守科研规范和伦理要求。基因编辑实验以其潜在的不可逆的未知风险和尚未有定论的伦理课题,如果听任其在尚不严谨且欠缺规范的伦理审查下肆意发展,实验的过程乃至实验产生的结果,都将带来无法预测的巨大风险。在该案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婴儿父母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揣测他们的心理,培养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及对施救者关心的品质。

用脑就是要求认真思考。首先,教师能够充分的梳理叙事素材,在叙事过程中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并力求与该课程做到紧密的结合。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叙事故事,具体而言就是要从内容、经过、结局及呈现方式层面,紧紧围绕该案例中贺建奎的做法,让学生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在人类基因库这一大视角上思考问题。

三、布置相应布置任务师生共同叙述故事

医学伦理叙事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叙事的主体,才能讲好该案例的故事,进而帮助学生从该案例中学到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组织工作,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叙事故事中,帮助学生感受该事件中的争论点与矛盾点,引导学生充分思考,通过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与可敬,思考在今后医疗事业中的责任与义务。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医学伦理学叙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更是主导者。虽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到叙述故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进行叙述与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并受到熏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相关的案例。

根据基因编辑婴儿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及了解到的背景知识,在贺建奎经编辑婴儿的案例中找到其中的问题,继而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设置不同专题,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准确性安全性所引发的伦理问题、科研诚信、科研审查伦理、科研伦理辩护及科技发展、贺建奎事件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反应及应对等,引导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伦理学的知识分析探讨解决,启发学生积极查找相关理论资料佐证自己观点,重点围绕该事件中所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也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有效充分利用该案例,老师可以通过抛问题、做假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增强学生好奇心、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继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叙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明晰该案例与教学相关联的知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贺建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学术界引发热议。教师可将学者们从伦理学、法学等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观点介绍给学生,重点可聚焦于:基因编辑婴儿实验本身存在的伦理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伦理审查问题、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潜在的伦理风险及如何应对今后类似事件等问题开展分析讨论。

贺建奎的案例涉及着诸多的医学伦理知识,为了需要学生对该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研读。例如:对于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实验信任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因此实施叙事教学的前提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了解,需要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學习。

结语:对叙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思考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为我国医学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叙述教学法运用到医学伦理学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叙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索,进一步把握医学的根本目的和必须要坚守的伦理基本原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沐清,邓达.叙事教学法论纲[J].外国语文,2010,26(06):104-113. 

[2]苏映宇.临床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思政教学空间建设探究——基于“概论课”的教学观察[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09):1230-1235.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一、呼唤医患共情的体验 

医学人文精神把追求至善至美为最终目的,强调要把人性的价值和人的情感结合起来放在第一位,注重尊重患者的临床体验、依照医学整体观念、遵循仁术的信条,理解患者的客观感受,把追求人性化服务作为目标,加强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的医疗环节中,把病人的感受和生命的价值意义始终放在突出位置。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使得医院越来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素养成为衡量医务人员从业优良的标准。医术和医德也被称为“仁术”。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文知识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他在着作中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具有哲学家的所有品质:博爱、谦逊、善良、理性的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崇尚科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纵观古今中外,医学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始终在实质上保持一致,而这种一致性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持续的更新和衍化。 

二、倡导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始终把人放在首位,把人的需求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学与人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众多学科中医学所蕴含的人文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具体体现在对人的生命、健康、人格的尊重,就目前而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带来“社会转型期”,另一方面也使得现阶段成为了“矛盾爆发期”,在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对现实利益的片面追求,严重背离救死扶伤的行医宗旨,出现了某些医院和医生见利轻义的行为,藐视职业道德,把医疗技术视为换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导致医疗纠纷事件逐年增加,甚至部分医患纠纷演化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不仅严重丑化医护人员的社会形象也降低了群众的认同感,致使医患关系陷入不易调和的境地。 

三、人文关怀在解决医患纠纷中的应用 

人文关怀在当代医学界既是对患者本身的关怀也是对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心理需求的关注。纵观在整个医疗服务中医学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患者躯体的关怀;二是对患者心理层面关怀;三是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将医疗服务从“精致利己型”转向“人道追求型”。时常保持和患者的良性沟通,想患者之所想,除患者之所及,开展全程医疗,从而更好地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整个治疗工作的全过程。 

四、医学伦理的具体内容 

医学伦理学是从属于医学道德的一门学科,也可以称为研究或从事医学实践的执业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医学伦理学基本原则是在医疗工作者调整医生与病人、医生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贯穿整个医德规范体系的一条主线,是衡量医务人员品行的基本道德标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原则。尊重原则既体现在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也体现在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但是在尊重病人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向患者提供正确,易于理解的信息。 

第二,自主原则。自主本意是指思想以及行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他人外在的限制和威胁。第三,有利无伤原则。有利无伤原则是指医疗人员应该在维持自己现有的医疗水平的基础上,谨慎進行医疗实践。以确保护病人的利益、促进病人健康为目的,同时,尽量避免让患者承担任何不当的风险和身心伤害。 

第三,公正原则。在医疗实践中,公正不仅指形式上的类似,更强调公正的内容,公平原则要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平等的享受卫生资源,或享有相对公正的基本医疗权利。 

五、遵循医学伦理学原则与医务人员的服务要求 

1 在医疗实践中人文关怀体现了医学伦理价值所在, 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患者的自主性选择方面给出必要的尊重, 同时也是西方人权思想在医疗领域的另一种体现。 

2 保证患者知情同意权 、保守患者隐私等是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这一原则的实施相当困难。例如,前些年被媒体炒的火热的北京朝阳医院产妇, 因其丈夫拒绝在剖宫产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结果母婴死亡的事件, 最具有代表性。 对于在治疗对象确实丧失或缺乏自主性的前提下 , 他人是否有责任和权利代为作出决定, 矛盾尖锐又复杂。 

3 医务人员的工作使命在于对大众健康的一种承诺, 实际也构成了他们承担的最主要义务。 自主性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患者权利,当我们在关注患者的权利时, 也不能忽视医生具有的权利。 比如: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及其亲属, 按照当地人死前返乡才能进村的风俗, 坚决要求医生放患者出院, 并拒绝在出院告知书上签字。 结果, 患者在返乡途中死亡。 事后, 患者亲属以告知不足为由, 多次到医院滋事, 严重影响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拒绝履行这种与职业宗旨相悖的要求的权利, 成为当今社会对医学实践活动提出的尖锐而突显的问题。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 基因 伦理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概述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被誉为人类生命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工程,它可与人类登月计划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相媲美。随着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飞速发展,相关伦理问题的不断凸现已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界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1990年10月1日,美国正式启动HGP项目,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国际合作,构建详细的人类基因组遗传连锁图、物理图、序列和转录图,阐明人类基因组全部DNA序列,识别基因,建立存储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开发数据分析工具,研究HGP实施所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在HGP实施过程中,先后有来自德、日、法、英、中等5国16个实验室及1100名生物学家、计算机专家和技术人员正式加入该计划研究。

二、中国HGP的现状

1999年9月,我国获准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成为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承担人类整个基因组的l%的测序任务,故简称“1%项目”。我国测序的人类3号染色体短臂大约30Mb区域,这里估计有750-1000个基因,蕴藏着极大的开发资源。2001年2月,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确认,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完成图”的重大成果已提前两年由我国科学家绘制完成。所有数据已递交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可被全球科学家直接免费享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的完成,表明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组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1.1%。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标不仅从整体上阐明人类遗传信息的组成,还要识别人类基因的结构,包括所有与生殖有关的遗传疾病及其若干有遗传背景多因素疾病的相关基因,破译生命之书在人类掌握自身密码之时,也涉及到伦理、法律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都极为关心的事情。

1 人类基因信息隐私的伦理问题

众所周知,隐私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隐私被公布于众,可能给本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因此,人们都很重视隐私,隐私也在各国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有关基因隐私问题往往成为基困组研究中伦理争论的焦点。例如,一些公司在雇用员工时会使用基因信息对存在基因缺陷的人另眼看待;因基因缺陷极易患上某些疾病的人群被保险公司打入另册。因此,在进行基因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伦理、法律和社会等问题;要尊重提供试样者及其家属的尊严和人权;研究计划必须事先接受有关行政单位的审查,必须对遗传信息进行严格的保密,对任何泄露个人遗传信息的个人或单位给予严惩;提供遗传信息者有权知道基因利用结果。

2 基因歧视带来的伦理问题

基因歧视与基因隐私密切相关。基因隐私权的丧失自然会导致新的社会歧视——基因歧视的产生。一旦人们认识到性状与基因有关,就会产生基于基因的歧视。可能产生所谓“好”基因歧视“坏”基因、“聪明”基因歧视“愚笨”基因等情况。通过基因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基因缺陷也有两面性。其实,人类所有的基因以及等位基因,没有“好基因”与“坏基因”的差别。导致某种疾病的等位基因,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是病因;同时也要看到,人类基因线在进化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突变,就整个人类基因研究而言也是有意义的。

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宣言中指出,人类基因组意味着人类所有成员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也意味着对固有的尊严和多样性的承认。象征性地说:“它是人类的遗产”。该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不应因其遗传特征而受到歧视,并致力于解决歧视问题

3 转基因生物带来的伦理问题

将外缘目的的基因转入生物体内,使其得到表达,这种移植了外缘基因的生物被称为 “转基因生物”。这将是一次人类求索生命奥秘的革命。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难免给人类带来某些始料不及的后果。伦理学追求真善美,时刻提醒人们无论什么研究都不要违背人类的初衷,伦理学不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但它能不断呼唤和矫正科学的“跑偏”和人类的良知,只有建立起正确地伦理道德观念,才能使科学走向美好的未来。

回顾科技发展的历史,任何一项科学的重大发现都伴随着对于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临床直接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相关联,必然引起伦理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普遍关注,成为了当代科学领域的焦点,基因组学的发展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迫使人们进行探刻的思索,在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张力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胡文耕.生物学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海峰.科学是一把双刃剑[M].长春出版社,1998.

[3]陈希敏.基因技术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福音[J].决策探索2001,(5):38.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猩球崛起》;动物权利;私欲和贪婪;生态伦理道德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 13CWW014);2011年度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2011NCW008)。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20世纪中叶至今,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建设,深入反思人类和共同生存于地球之上的其他物种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勒的《人猿星球》(1963),《猩球崛起》(2011)是一部反映人类和猩猩之间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优秀影视作品。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猩球崛起》的影评不胜枚举,然而从生态伦理学视角书写的文献尚不多见。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通过质疑人类对动物权利的亵渎,否定人类的私欲与贪婪,旨在弘扬一种非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一、动物权利的亵渎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应该给予动物以平等权的呼声有增无减,20世纪末期,一场维护动物权利不容任意践踏的运动作为生态环境运动的一部分如火如荼地在西方展开。这一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澳大利亚哲学家彼特·辛格(P. Singer)。辛格在代表作《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1975)中宣称,生存以及避免痛苦对所有动物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利益,但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却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1]影片初始,一幅和谐优美的热带丛林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大猩猩井然有序地排着列队在郁郁葱葱的植被环绕中向丛林深处走去。这份祥和宁静不久便被闯入丛林、手持利器、大声呼喊的狩猎者所打破。人类、汽车、工具、陷阱、铁笼和手无寸铁的大猩猩形成鲜明的对比。猩猩已无反击之力,唯有逃跑或被捕入笼。此场景在人类的欢呼声和猩猩的哀鸣声中落下帷幕。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当地居民利用先进的武器和狡诈的捕猎伎俩捕捉猿类,卖给试验机构以谋取经济利益。无论是愚昧无知的土著人、实验机构的负责人还是踌躇满志的科学家都未能给予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和免受痛苦的利益以同等的重视。

影片中的黑猩猩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失去了生存权及繁育后代的权利。其中一只母猩猩被实验室工作人员取名为“美瞳”(Bright Eyes)。正如名字所预示的那样,灵长类动物原本应该生活在大自然中,享有明媚的阳光(bright light),鲜艳的花朵(bright flowers),晴朗的天空(bright sky),闪亮的群星(bright star)……但在这里却沦为科学实验对象,永远离开大自然。受到药物ALZ-112的影响,美瞳及其他猩猩的智商得到惊人的提高,原本清澈的眼中却掺杂了许多绿色的斑点,自然进化法则由此被人类任意改变。一次为了保护自己腹中的胎儿不受到伤害,“美瞳”本能地攻击了欲接近她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幸被乱枪击毙。灵长类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情感,有渴望自由、畏惧死亡和保护幼小生命的本能,可是这一切都被“至高无上”的人类无情地剥夺而去。

继《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之后,辛格再次撰写了《关于大猩猩的宣言》(1993),宣告猩猩不仅“有生存权利”,呼吁人类要“保护它们的自由”,而且猩猩和人类一样具有体验痛苦和愉快的能力,因而具有道德权利。人类和猩猩在道德上是平等的,应当得到“同样的关心”,即“关心的平等”[2]。美瞳事件之后,遗腹子“凯撒”被威尔带回家中抚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撒的高智商和二次生命来自威尔,可是身为“父亲”的威尔如同《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家维克多一样,并未给予他的“创造物”应有的道德关怀和呵护。在小猩猩凯撒的成长过程中,威尔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凯撒的智力测试记录,墙壁四周所贴满的一组组实验数据带给威尔的欢愉远远超过凯撒本身带给威尔的快乐。威尔平时只关注凯撒的智力水平而忽略其生理需求和心理变化,凯撒每天只能从阁楼的几何形窗户向外张望,渴望在户外自由地玩耍、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渴望在人类的世界中找到平等和尊严,渴望得到同类的认同和归属感。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几何图形窗户象征着凯撒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双重桎梏:由于长期被人类“圈养”,缺乏和同类的交流,凯撒日后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同类的嘲笑和挑衅;同样,在人类眼中,凯撒被定义成为一只具有攻击性的危险动物,即便在威尔看来,它也不过是一只外出时需要坐在后备箱里,系着项圈的宠物。缺少人类的关爱和同类的认同,凯撒不止一次地陷入困惑,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绿色斑点的眼睛更多了些忧郁和不解。直至影片结尾,科学家威尔也未能给予凯撒以道德的关心和真正意义上的人道帮助。凯撒率领众猩猩突破人类重重封锁,抵达自由彼岸红木林,可是威尔却为了能够继续他的“伟大”实验,“恳请”凯撒同他一起回到人类社会。令威尔始料不及的是凯撒缓步上前并在威尔耳畔坚定地说“Caesar is home”(这才是凯撒的家)。一句简单的话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对猩猩和所有野生动物而言,它们来自大自然,因此回归大自然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只有在大自然中它们才能找到自由、尊严和归属感。凯撒的一句话同样对人类起到警示作用:人类不应当剥夺动物应有的权利,否则动物会以惊人的方式反击人类。影片结尾的红木林(Redwoods)中的红色即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人猿革命:人类将不得不为自大、傲慢付出昂贵的代价。

二、人类的私欲和贪婪

当今有许多对动物有影响的人类行为,包括利用动物进行科学实验、利用动物进行餐饮娱乐等。这些行为否认了动物所拥有的内在伦理价值的存在,侵犯了动物的权利。从原则上来讲,这些人类行为无不与人类的种种欲望联系在一起。“欲望,古往今来,有多少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曾满怀热情地赞美你!有人说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有人利用你让世界发生了沧桑之变。然而,在生态文学家眼里,你就像被从瓶子里放出来的魔鬼,一旦放出就难以有效控制……”[3]男主人公威尔·罗德曼(Will Rodman)的名字由Will Rod Man三个英文单词组成,意为“欲望惩罚人类”。科学家威尔有着浮士德博士般狂热的科学抱负,长期以来凭借对黑猩猩进行活体基因实验研发延缓衰老、增强智力的特效药。然而威尔对科学的热爱和执著却有悖于生态伦理。威尔不仅视凯撒为实验品,甚至连自己的父亲也不例外。ALZ-112在黑猩猩身上还未得到安全验证,威尔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查尔斯(Charles)作为首例人体实验对象。由于人类与黑猩猩两者基因组中的碱基序列的差别致使威尔研制的药物虽然能够明显提高黑猩猩的智商,却因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排异而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威尔正是在深知各种风险的前提下,相继为查尔斯注射了ALZ-112和113,此举不料加剧了查尔斯的早逝。威尔以自己父亲的生命为代价追求自己的科学梦想,最终亲人的逝去和凯撒的离弃无疑是对威尔狂热欲望的严厉鞭挞。

如果说威尔·罗德曼的欲望是对科学或梦想的无止境追求,那么史蒂芬·雅各布斯则利用动物实验进行商业行为,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影片初始,史蒂芬对威尔说道:“You make history,and I make money”(你创造历史,我创造利润)。不同于威尔,史蒂芬更加看重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史蒂芬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变得自私冷漠,唯利是图。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史蒂芬只顾当前利益,无视实验室动物的个性与本能;在“美瞳”事件后,斯蒂芬还未查清事情原委,便要求终止研究项目,下令“find cost effective way to put these apes down.”(找一个最省钱的方式,将这些猿类安乐死。)在影片部分,史蒂芬执意要赶尽杀绝所有出逃的猩猩。坐在直升机里的史蒂芬自认为是比动物和其他生物更高贵的存在物,坚定地认为动物的存在就是为人所用。史蒂芬的观点类似于禀赋论,认为人比其他生命形式更优越,认为人拥有其他生命形式所不具有的道德能力。影片结尾无疑是对禀赋论的强烈嘲讽,众猩猩在金门大桥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协作精神和手足之情与史蒂芬人性中的懦弱胆小、自私自利和冷漠无情形成鲜明的对照。自高自大的人类在灵长类动物面前也自叹不如,惭愧不已。斯蒂芬最终被一只大猩猩推下大桥,坠入深渊。人类凌驾于动物之上的优越感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人类对动物权利的亵渎及人类的私欲和贪婪均来自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的过往历史中,人类中心主义一直在指导人类实践的社会价值伦理观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一直以来,人类都以世界主宰者和统治者的身份自居,甚至狂妄地认为可以让万物以人类为中心,听任人类的摆布:捕猎者为了牟取经济利益掠夺动物的生存权,科学家威尔不惜颠覆道德良知和自然进化法则实现“自我价值”,药剂公司法人史蒂芬为了追求巨额利润狂妄地无视其他物种的权利和尊严。《猩球崛起》以其独特的视角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类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动物,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那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危难中救助它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它们。唯有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倡导一种非人类中心的生态伦理观,才能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共建地球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辛格.动物解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 Tom Regan.Animal Rights,Human Wrongs[J].Environmental Ethics,1980(02).

[5] Taylor,Paul.The Ethics of Respect for Nature[J].Environmental Ethics,1981(03).

[6] J Hughes,James.Review of Limitless.105 mins.Relativity Media,USA,2011 and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05 min,20th Century Fox,USA,2011[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Bioethics,2011(09).

[7] 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 施韦策.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9] 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 赵青.《猩球崛起》——生态警钟再次响起 [J].安徽文学,2012(06).

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会计学从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但与自然科学又有交叉。从整个学科角度探讨会计学学科定位问题有利于会计学科的建立,有利于会计学科外向型的融合发展,也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和更创新的手段提升会计理论研究;而探讨会计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问题则有助于会计学科内向型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会计学科综合化和细化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会计专门学科。通过对会计学学科定位的研究,可以拓展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充实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指明会计学科的研究方向。具体体现在:

1.拓展会计学科的研究领域

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更全的视角俯瞰会计学在学科总体中的坐标位置,以及会计学与其有相互作用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交叉点及其联结的紧密程度时,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如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兴起,相应地就有环境会计问题研究的必要性;而寻租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的一个分支)的产生和发展,又会启发研究人员探索寻租会计学的有关问题。

2.丰富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

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产生大量新的会计学分支学科,派生出大量的具体研究内容,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研究内容。如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使用,增添了财务管理学和财务会计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等分支学科。

3.充实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

借鉴其他学科特有的并且成熟的研究方法,或将其移植到会计学科的研究当中可以完善会计方法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如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引进使得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确定更加科学和简洁,而不像工程技术学那样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和人们对事物认识局限性的影响。近年来实证会计的兴起,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会计学科的研究方法。按马克思所说的:“一门学科只有当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只有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结合,规范和实证研究方法并举,会计学才谈得上是一门真正的科学。

4.指明会计学科的研究方向

通过会计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可以引发出很多新问题、新线索、新现象,为有志于会计创新研究的学者指明研究的方向。如产权会计学、资源会计学、行为会计学、会计心理学等的兴起就是佐证。

二、会计学的拓展

会计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拓展,一是从社会科学拓展,二是从自然科学拓展。

1.从社会科学角度的拓展

会计学和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与相对独立的关系。站在大会计角度,融合的程度大一些,而站在传统会计角度,其独立的特性又较突出。从会计学科和其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过程当中,可以产生出会计学的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大大拓展会计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会计学的研究内容,实现会计“纯”科学的突破。

第一,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拓展。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均是对会计学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科学。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是会计学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础或理论依据,对会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对会计本质、会计对象和职能、会计内容、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工作规律、会计学科体系以及会计学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指导方面。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就精辟地阐述了会计的职能(核算、控制)、会计的本质(既是核算工作又是管理活动)、会计的对象(能簿记的经济业务)及会计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重要)。

第二,会计学应用基础的拓展。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是会计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工具。统计学是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科学,由于会计提供了经济社会中几乎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数据,统计学方法在会计数据信息中的运用,能够得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模型、方法,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如实证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是会计学真正体现管理职能的佐证。如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衡量风险的β系数的测定;公司价值与股利政策、股权结构、资本结构的关系分析等。

第三,会计学知识基础的拓展。法学、经济学、财政学、税收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投资学、管理学等是与会计学相互依存、相互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程度的会计学知识,无法从事这些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反之对这些领域知识的欠缺,也将影响到在会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学科与会计学科的交叉、渗透、结合,相应地产生了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品会计、理财学、会计法学等分支学科。

第四,会计学发展基础的拓展。审计学、经济法学与会计学存在紧密联系,对会计学的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学科的特点是以会计学为根基,如搞审计不懂会计不行,同样作为经济法庭的法官、律师,不懂会计知识也无法办案。

另外,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与会计学学科在研究方法、思维形式等方面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产生了很多新兴的会计学分支,如会计文化学、会计教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美学、会计哲学、会计公关学等。

2.从自然科学角度的拓展

会计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工具和借鉴的关系。在对会计学与相关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当中,可以产生出一些会计学的新的研究方法,大大拓展会计学的研究思路,并丰富会计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会计学呈现出会计向数学的依赖和回归。数学模型的引进,实证会计的兴起,与传统的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一起形成了现代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两大支柱。在会计研究方法中占50%的实证研究方法,数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Jensen教授认为:“没有数据没有模型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或者不是科学的研究。”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出现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几乎渗透到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会计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又使得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对会计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许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入会计研究领域,使会计研究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数据分析和研究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资料保证。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实证会计风靡美国,嗣后在世界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引进和发展。尽管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学研究当中的地位、作用、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等问题探讨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意见分歧,如我国学者葛家澍教授、于玉林教授等对上述Jensen教授的观点就有不同看法;刘玉廷教授的研究则表明:从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资本市场(包括市场监管、法规建设等)尚在逐步形成时期,“垃圾数据”仍然存在并占有相当的比重(盈余管理、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严重),实证研究成果的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因此他认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仍应坚持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导地位,适当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并注重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来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本文作者认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从长远和世界范围看,实证研究在会计研究方法中将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发展趋势必将导致数学和会计学的更亲密合作。阎达五教授也指出:“未来的会计理论研究只有两条路可行,一是依靠资本市场,西方的研究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二是结合企业的实践,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企业的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新的思想。”

第二,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将推动会计学学科再造成功。计算机科学对会计学科的影响和作用体现在会计与计算机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会计电算化学科中。作为计算机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一项具体应用,会计电算化和计算机在医学学科中的应用(病情诊断、远程治疗、远程手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在海底资源和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目前会计电算化所能做到的并没有超越人所能做到的,而计算机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却超越了人所能达到的。因此从会计学应用角度深层次地挖掘二者的结合点,将会出现会计学科的又一次飞跃。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文硕等译)[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