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电子产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策划实施了光电信息产业发展计划,如美国在图森市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形成了全球关注的第一个“光谷”;法国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建立了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光电谷”;英国实施了“阿维尔计划”;日本了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德国了实施“激光2000”国家发展计划。我国从1986年实施了“863”计划后,在2000年开始,在长春、武汉、广东、上海等16个省市设计和建设了“国家光电信息产业基地”,这表明我国已经跟上了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世界潮流。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我国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并以吉林省发展光电信息产业为研究优势,重点研究和探讨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体现出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我国光电信息企业现状为基础,在确立光电子产业优势选择的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运用产业集群效应来促进光电子产业的整体成长、推进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创新发展”等思想。从理论上论证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及形成产业优势的趋势,发挥吉林省光电子产业的资源优势,逐渐建立吉林特色的光电企业群,提高光电产业的集群效应,推动吉林老工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2.突出了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问题。光电子企业是活跃市场的新生力量,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传统产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光电子企业起着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同时,光电子企业又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创新力量和提升产业与优化结构的重要杠杆。因此,实行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这项研究,对形成吉林省光电子企业的产业优势,促进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缩小吉林省与其他经济区域(东部、中部)之间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3.本书以吉林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如何对光电子产业优势进行合理整合、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研究重点。在设计上,继承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光电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吸收了国外建设“光谷”的经验成果,提出“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等观点,在解决光电子企业如何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发挥作用等问题上有所创新,为光电子企业发展增添了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丰富了对光电子企业的产业发展等理论。
对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作者始于2004年承担的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吉林省光电信息产业优势选择与集群化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几年来,先后对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和四平市等地的光电子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接触到许多鲜活的事例,为此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光电子产业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时期,克服由美国次贷引起的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愈益凸显。但是我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也遭遇瓶颈,例如制造技术较为落后、材料加工水平有限、产业规模发展滞后等。与此同时,国际上的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光电子产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能有这样一本专门反映光电子产业发展的书,应该是光电子产业领域发展的一大幸事。
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为了使以光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效益提高,更好地发挥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效应的作用,实现光电信息产业整体竞争力。本书集中研究了:(1)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形势;(2)吉林省发展光电子产业可借鉴的国内基本模式及问题;(3)研究了吉林省光电子企业集群式发展优势及其产生机理;(4)运用产业集聚理论,探讨吉林省发展光电子产业作用及相应的对策。本书总体上,体现了高新技术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原则,研究问题的视角比较新颖,坚持运用先进的科学理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分析论证。从基础理论、实践应用、产业政策三大方面,展示了作者长期在光电子产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脉络清晰,结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分明,观点独特,文字叙述和数量分析结合紧密,以我国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发展为背景,从理论上分析吉林省光电子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理和规律性。
虽然书中有些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是,它终究是理工科院校进行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我相信,有这样一个研究群体,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见面,丰富光电信息产业领域的经济性研究,走出一条具有研究光电子产业特色的研究道路。
关键词: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整合力量,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一)整合优势资源。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湖地区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其中集中了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多所院校,集聚了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971年华中理工大学设立了激光教研室,1978年率先设立了激光专业;1985年全国第一个民营激光企业--楚天激光集团诞生;1974年国家组建了武汉邮电科学院,集中力量研发光纤通信,1976年研制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1988年武汉长飞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合资设立了长飞光纤光缆公司。与此同时,区域内其它多家在光电子方面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如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709所、717所等也相继开展了光电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使武汉东湖成为光电子领域的带头人。这些科研院所的实力为东湖的光电子产业发展集聚了力量,政府从80年代开始就有意向整合光电子产业的优势资源,寻求更高的平台,发展壮大光电子产业制造规模。
(二)政府定位引导。从90年代开始,在建设国家高新开发区的过程中,政府主要转向了以企业为主体,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定位于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武汉电信器件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信息光电子产业。2000年左右,东湖开发区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国家光谷,大规模建设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2001年制定了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2004年开发区政府邀请了全球最着名的咨询公司麦肯西公司为开发区政府的战略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
(三)拓展资源。在1991年至2000年期间,以武汉电信器件公司为主,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形成建立了激光产业群。开发区着手完善融资平台,鼓励和整合了一批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形成了在证券市场有名的“光谷“概念。2003年,开发区加强了区域网络的建设,加快了自主的产业创新集群。早在1987年开发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企业创业中心,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孵化的企业已经有600多家。开发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有8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有18家。另外开发区新建了国家光电子实验室,目前已经拥有国家地理地球空间信息实验室、P4实验室和国家植物基因工程中心。所有这些实验装备的提高作为开发区技术的源头,加快促进了区域企业的发展。开发区从早期的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主的技术集成发展成为通过支持、资助,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在拥有了较高的技术平台和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政府开始引导区域内光电子产业的集群发展。
二、做大光电子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武汉光谷产业群内集中了光电子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一批中小企业,同类企业相互之间的激励和竞争,加速了新技术的传播和新产品的开发,促进了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形成了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来提高产品质量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产业群内企业在技术上有比其它企业间更广泛和深刻的协作,不仅对技术接收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有益,也为技术供给方产品的下游出路和上游优质原料的供给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武汉光电子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是积极参与全球光电子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不断扩大主导产品的份额。武汉光电子产业很多产品和技术水平已经参与到全球光电子产业的竞争中。例如,烽火科技光通信系统已经和全球基本同步,长飞光纤光缆居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三位,光电器件也居全球第三位。东湖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领域已经掌握了一些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烽火科技集团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电联首次批准的由中国人提出的技术标准。
(一)坚持以技术创新为主,打造光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开发区注重依靠自己的一些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大力扶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1988年华工激光研制出国内首台1万瓦C02激光器,开发区政府牵头,密切大学、科研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中介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开发区一共有6000家企业,其中有700家是光电子类企业,每天在这个区域里面诞生约五家新的光电子企业。在光电子领域里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60多家,过10亿元4家,上市公司15家,形成了新兴产业的自动生成机制,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后果孵化的四级跳模式。
(二)从政府的途径实现超前的产业配套,做好产业集群发展。
开发区为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策划和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比如促进了烽火科技和NEC、阿尔卡特公司合作;重点支持武汉NEC移动在手机的领域和光电子领域进行合作;凭借在3G通信和智能手机方面的实力,开发区政府成立了一个手机办公室,专门进行手机产业的策划和协调。此外,开发区还重点推进光存储产业园和可录光盘、闪存卡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以创新能力建设为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构筑重点产业发展的核心链条。
开发区注重推进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加强产业和技术联盟建设,促进龙头企业迅速壮大;加快企业孵化的力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促进不同的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基于集群化的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间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开发区加强了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了产业发展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并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对产业集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设施的投资。在加快区域自身产业建设的同时,开发区还加快对重点产业实行战略招商,以自己的产业类型去瞄准在全球光电子领域比较有名的厂商进行招商引资,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
三、牢牢抓住国家光电子基地的目标,通过品牌壮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中国光谷”品牌是全面反映东湖开发区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实力的象征。开发区希望通过品牌,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光谷在2008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光电子超过600亿。下一步,开发区政府将通过两型社会的试点,大力推广光通信产业,大力推动光纤到户项目的实施,支持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在移动通信产业,开发区政府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光储存方面,开发区将形成100亿左右的产业规模。可以相信,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在下一轮的竞争中,继续打好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化,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冯文娜, 杨慧馨,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运行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博弈的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光电子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9-0115-04
高技术产业集群是大量相互关联的高技术企业与其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柔性集聚(马力等,2005),它是当代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作为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一样,同样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它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主要表现为一种高层次的竞争,会产生一种持续竞争优势,使产业在内部各系统相互协调和耦合的基础上保持长期动态的发展能力(谢俊,2010)。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对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驱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演化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结构体系及运行规则,它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保证。笔者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外部经济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和学习创新机制。这四个机制之间的有机协调和联动发展,促使集群系统不断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共同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动态演进和良性发展,具体如图-1所示。
(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
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网络机制是集群企业之间、集群企业与相关机构(如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之间持续互动形成的、基于信任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摄取稀缺资源并获取经济利益的各种网络关系,它主要体现在商业文化和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关系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体系包括两个层次:内部核心网络和支持网络。内部核心网络主要由集群内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和互补企业等组成,它们构成产业集群内部核心网络的主体,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连接在一起。支持网络相对复杂,包括以大学、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机构,以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和社会中介为代表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集群政策制定、硬件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以及由企业家关系网络和基于信任基础的非正式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四个方面。内部核心网络和支持网络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以竞争性企业为中心的纵横交错的集群网络系统。集群网络是一个由信任支撑的动态网络系统,它根植于当地社会关系制度和商业文化之中,是集群企业之间实现持续互动的“黏合剂”,有利于集群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群体合作优势(李玉连,2006),是企业获得社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二)外部经济机制
产业集群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根本上还在于它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模式(张辉,2003)。外部经济机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容量扩大、要素市场共享和信息技术交流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推动集群发展;二是通过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持续发展。首先,从规模经济看,大量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企业在空间内聚集,往往可以通过合作、合资或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一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不仅能够扩大集群整体规模,而且有利于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实现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其次,从范围经济看,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分工网络,能够把原材料采购、劳动力供应、共同市场建立和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纳入专业化分工体系,有利于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向该地区聚集,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该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的高度发展,加剧了区域内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形成一种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高压环境,发挥先进产业的“提升带动效应”,提高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专业化分工还有利于垂直联系的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广泛的协作关系,能使生产、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有效分离,促进相关产业向该地区集中,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范围经济,推动集群持续健康发展。
(三)竞争合作机制
竞争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品同质性等特点,集群内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竞争。集群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有助于企业克服内在的惰性,提高经营管理者自身的素质,促进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激励的竞争容易形成不同领域的压力机制,使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和高度的警觉性和灵敏性,产生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差异化的压力,不仅激励了企业的静态效率,更为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原动力,从而推动市场开拓、技术改进和产品创新,使集群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然而,集群的发展仅有竞争还远远不够,集群的竞争关系是一种在竞争状态之下的企业合作关系。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空间聚集的大量专业化分工企业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往往会与区域内其他行为主体结成紧密协作的生产体系,从而实现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共生协作”。合作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使产业集群中一些潜在的生产、交换等环节的矛盾内化于某种基于信任的产业共同体中,使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一种高度合作基础上的充分竞争(冯年华,2007),不仅使单个企业从中获利,也使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在共生协作中得以强化。高效的企业互动与合作机制,使集群内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够形成默契的交易关系,实现柔性化生产和最优价值链分工,不仅有利于实现“资源协同”效应和“集体效率”,还能够增加企业的生产规模,挖掘企业总体获利能力,增强集群的核心竞争优势。
(四)学习创新机制
学习和创新是集群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学习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推动创新的产生,创新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而推动集群的持续发展,这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学习创新机制对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集群内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行为主体通过集体学习和互动学习,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知识,提升了集群对知识的吸收能力以及集群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了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内不同行为主体通过互动学习和创新,各行为主体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自身创新与发展所需要的互补性资源,增强了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了创新能力。第二,持续的学习创新促成了知识的良性流动和扩散,加速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对高技术产业而言,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技术更新速度快,存在典型的“快鱼吃慢鱼”现象,如果不重视技术创新,就会面临淘汰出局的风险。技术知识的溢出使集群内每个企业都有集聚的动力,在“创新一扩散”的浓厚氛围刺激下,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企业家才能得到培养,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得到强化,集群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集群得以持续发展。
二、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作为中国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光电子产业竞争的主力军。2012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共聚集企业1113户,产业链企业超过1100家,主要产品达1400多类,实现工业总产值1660.68亿元,比上年增加417.17亿元,占全部入统企业总产值的41.4%,实现总收入1927.34亿元,占高新区总收入的38.5%,同比增长33%,实现净利润108.9亿元,实际上缴税费81.9亿元。近年来,光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加强,光纤光缆、光器件、激光等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其中,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排名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6%。消费电子、半导体照明、光伏太阳能等战略产业加速发展,地球空间信息、智能电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整个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呈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一)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
从内部核心网络来看,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以烽火科技、华丁科技、长飞光纤等各类型光电子龙头企业为核心,包括1113家光电子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配套产业在内的光电子产业集群核心网络。从支持网络来看,其一,高新区内数量众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机构、光电技术测试服务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信息情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光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其二,包括大学科技园、东湖创业中心在内的25个孵化器,19个光电子信息产业联盟,各类人才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形成了支持光电子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中介服务网络。其三,提供政策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服务机构不断健全,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其四,企业家资源的大量涌现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独特创新文化形成了支持高技术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外部经济机制
从规模经济效应看,高新区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大批量购买原材料等产品,有利于原材料价格的降低和单位运输成本的节约,使光电子信息企业获得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区内聚集的58所高等院校、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和25万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区域内供应充足的劳动力市场,每年会给光电子信息产业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使光电子产业集群获得劳动力市场共享带来的外部性。一批专业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的建立,使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获得了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而21家光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25家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更是发挥了外部经济机制的作用,加快了信息技术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共享和知识溢出,加速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从范围经济看,已初步形成的光纤光缆、移动通信、激光、光传输设备、集成电路、光电器元件等光电子领域内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不仅扩大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需求,而且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企业相互关联、协作配套的产业群落,给光电子产业集群带来了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竞争合作机制
截至2012年底,高新区聚集了各类光电子信息企业及相关企业1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17家,创造工业总产值900亿元。这些企业大都专注于自己的优势环节,形成了企业间激烈的竞争态势,每个企业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潜力,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努力赶超光纤光缆产业国际技术水平,推动了面向海洋、电力、石油、钢铁、化工和医疗等领域特种光纤产业的发展,显示出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经济优势。同时,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企业发展的强大压力,并转化成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动力,促发了企业间广泛而深刻的协作。首先,光电子产业集群非常注重企业间合作,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不同企业在区域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协同共生。其次,出台各种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光电子、光存储、数字家电、通信终端、激光、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入驻,延长了光电子信息集群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优势。再次,先后成立21个产业技术联盟,定期召开由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家及相关政府部门等参与的产学研联席会议,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互动,促进了集群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集群协同发展效应逐步显现。
(四)学习创新机制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和创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充分激活创新主体的能量,提升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看,首先是注重学习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3551人才计划”和“人才特区”建设,高新区凝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和学习创新型人才,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智力基础。其次,集群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创专业化孵化器的发展道路,先后建成光谷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国际企业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等18个孵化器,在核心企业建立了10多个不同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21家产业技术联盟,推进了光电子、地球空间信息等多个企业加速器的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支撑(白洁,2012)。再次,集群积极整合国内外优秀科技资源,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了面向光电子信息领域需求的“国家光电实验室”、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光电技术测试服务中心和光电子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等25个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逐步形成了光电子产业集群多层次的自主创新网络,增强了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实证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一)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不完善。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内聚力薄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集群上游产品多,下游产品少,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并不多。产业链不够完整,缺乏完善的产业配套,没有形成完善齐全的产业网络,产业关联的外溢机制和协同效应欠缺。
2.产业集群的体制机制创新不足。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选聘、评估、考核、激励与约束的制度安排,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尚不完善,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明显欠缺。同时,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非营利机构间的合作机制还不够完善,产、学、研良性互动能力较差,企业之间的竞争多于合作,产业集群的合作效率大大降低。
3.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欠缺。金融市场、猎头公司、创业、会计师、人才服务、法律咨询及其他为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服务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制约了产业集群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融资为例,目前高新区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象,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融资存在较大困难。
4.“光谷创新文化”建设尚需加强。目前,高新区还没形成一个具有创新热情、创业精神的新型商业氛围,基于社会资本的网络机制还不完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够,企业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够,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机会偏少,企业的衍生能力和企业应变能力较差。
5.集群创新能力仍然偏低。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差别较大。除烽火科技、长飞光纤、化工科技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外,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偏少,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偏低,集群产品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相关对策研究
1.培育核心企业,完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一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扶持烽火科技、武汉新芯、凡谷电子、长飞光纤等一批发展潜力大的龙头核心企业,提升龙头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着重引进高成长企业人驻,支持高成长企业发展壮大。三是重视产学研的联合,深化企业间、企业与政府、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完善大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配套的集群网络体系。四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入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2.推进体制创新,完善集群发展环境。一要利用武汉市“两区”建设契机,不断完善价格机制、补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拓展开放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二要积极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大力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支撑平台。三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人才竞争机制,不断调整企业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健全产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光电子、移动通信、激光领域的资源整合,大力培育企业集团。积极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大力推进光谷金融港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形式资本市场,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风险补偿机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的引导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子产品检测中心、光电子企业信息协作、集成电路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会计、法律咨询、创业、人才服务等产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关键词]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052-02
1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程
自我国首先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武汉・光谷以来,光电子信息产业就作为武汉的四大产业之一开始迅速发展。近几年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对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力推进,形成了一批以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为主导,激光、光电显示、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而光电子信息产业也逐渐发展为武汉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武汉光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水平在国内渐渐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全球市场上,武汉・光谷也成为了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中与世界强国相竞争的知名品牌。发展到2010年,武汉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继武汉汽车产业后,第二个资产规模过千亿的产业。到2011年,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高达1440亿元,在世界产业集群中占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9年光电子信息企业有800多家,总收入达到8356亿元,净利润高达525亿元,出口创汇约120亿元,从事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近10万人。最近几年,武汉・光谷几乎承担了中国所有的光通信系统的建设和90%以上的国家863光纤通信项目。随着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缆顶尖技术和光电子元件制造技术,光纤通信技术与电视、电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一同进入了中国家庭。有关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武汉・光谷共生产光纤1518万芯公里,销售2077万芯公里,产销率高达1368%;共生产光缆722万芯公里,销售1242万芯公里,产销率高达172%。其中,长飞光纤产量仍稳居全球首位,光纤预制棒产量居世界前三位。特别是烽火通信光纤预制棒生产线投产,从此打破了国外对光纤预制棒技术的垄断,使武汉・光谷光纤产业的整条产业链被打通。
在这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其光谷光纤光缆生产规模成为全球第一;光电器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2%;激光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也一直保持在50%左右。
2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
(1)光纤入户活动的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成为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加快对光纤通信技术的构建,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正大力开展光纤入户活动,各省市的电信部门也在积极配合降低光纤费用,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国务院也在2012年5月23日发表声明,鼓励民资参与电信业,加快普及光纤入户。这次活动的展开,提高了我国对光纤光缆的需求,这对于以光纤光缆为主要研发方向的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是百年难遇的机会。
(2)信息基础网络更新换代。目前,我国正在实行两化融合和三网融合。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而这两个融合活动的实行大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这也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机遇。
(3)欧洲经济发展的动荡。欧洲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光电子信息技术强国,他们掌握着光电子的核心技术、标准和品牌,并通过这些牢牢控制着全球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权。然而在2011年,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致使欧洲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就包括欧洲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而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却很小,依然保持着30%增长速度平稳发展,武汉关电子信息产业可以趁此机会抢占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市场份额。
3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挑战
(1)周边国家的发展与崛起。在中国周围,一直以来都有着光电子强国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那就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日本一直作为传统的光电子技术强国之一,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每年仍保持着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它的消费类光电子领域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而日本也曾在半导体激光器、激光打印机、液晶显示器、光盘产业等方面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光电子信息产业是日本增长速度第二快的产业,迅速的发展也使日本国内的市场不足以满足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于是它们将目光看向国外,尤其是与日本相邻的中国这样一个巨大市场。
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崛起也渐渐威胁着国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台湾每年对光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投入费用高达8%到10%左右,每年的总产业规模增长量在334%左右。而韩国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135%,高于全球市场的91%。到2010年,韩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5兆亿韩元。周边国家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崛起是对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挑战。
(2)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国主要设有7个光电子技术研发基地,虽然每个研发基地都有重点研发的方向,但随着时间推移,研发的产品渐渐有了交集,致使国内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开始激烈。
中国光电产业代表性企业的区域分布城市技术领域代表企业所属产业基地武汉光通讯烽火、长飞中国光谷激光加工华工、楚天上海LED显示上海天马、蓝光张江、闵行、昆山光通讯上海长飞、阿尔卡特松江、潜河径激光加工飞利浦、大恒嘉定、松江北京LED显示京东方奕庄工业园光通讯组件北京中科嫁英半导体通州激光应用大恒中关村长春LED显示北方彩晶长春经开激光加工奥普光电、光华微电子深圳光通讯、
光储存华为、中兴、
长城、华强高科技园光电显示激光天马、康佳、创维大族激光广州光电材料、
光通信小企业居多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家庄LED显示、
太阳能电池中电13所、河北晶龙宁晋县鹿泉开发区资料来源:王灏光电子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与演进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研发基地的研发产品有着趋同性,国内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
4加快发展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思路
(1)建立健全制度,强化政策支撑。一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为中小型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进来,解决中小型的光电子信息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出台对中小型光电子信息企业的优惠政策,来保证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鼓励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到武汉经济开发区创业,鼓励他们到开发区从事光电子信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作等。
(2)完善融资服务,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种光电子信息产业融资平台,通过该平台来推进光电子核心技术的发展,保证武汉光电子核心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并引导政府加大对光电子信息产业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完善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机制,通过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对中小型企业的投资,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还应鼓励光电子信息企业融资上市,通过证券的融资功能,解决大产业规模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
(3)强化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在制度上创新,进一步完善对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授权工作,重点建设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一条龙服务,并以高起点和长远目标来规划和建设武汉科技新城,改善好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降低企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的创新,在加强对基础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国外设立专门的研发和市场机构,引进或消化吸收国外的相关先进技术,进一步提升武汉光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来提高武汉光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让武汉光电子信息技术力争站在国际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4)促进企业资源规划,应对市场挑战。在全球化的市场上,一个企业不仅作为当地企业的竞争对手,也作为全球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对手。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公司运用对企业资源的合理规划应对任何未来的挑战是势在必行的。在光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在,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相当激烈。只有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趋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定,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其盈利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光电子信息企业开始实施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了能在这种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实施一个简单有效的ERP系统,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至2007年底,华工科技总资产达23.532亿元,当年实现产值11.74亿元,销售收入10.03亿元,同比增长39%;实现利润总额5269万元,同比增长28%。
它拥有2个国际知名品牌激光切割设备,1个国际一流的等离子切割机品牌;拿到“授权通行证”,参与激光行业国家标准制定;成为“‘十一五’国家支撑计划激光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的唯一担纲者,独领激光产业……
9年前,华工科技成立之初,它还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的小作坊,寄居华中科技大学校园,年产值不足9000万元。
也因此,华工科技被视为激光产业的弄潮儿。
剥离副业集聚主业
1999年,华工科技由原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属优质资产经改制重组后设立。
2000年,华工科技从校办企业“摇身一变”为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光谷及中南地区高校诞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首家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上市之初,华工科技为融资“四处出击”,从激光产业到软件、生物医药,或全资收购、或控股,不断分散投资。由于业务分散凌乱,华工科技发展陷入困境,业界称其为“拼盘公司”。
2002年,公司内部作出抉择:放弃再融资,苦练内功,调整产业结构和重组内部资产,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强化核心竞争能力,确立以“光电子,信息安全与防伪”为主营业务方向,并积极通过权益投资和股权转让等资本运作手段,逐步剥离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等与主营业务关联度不高的相关资产,保留具有行业优势和产业优势的产业,突出主营业务。
很快,华工科技走出了第一步棋,将产业基地从试验楼、校办工厂搬入5亿元兴建的工业园,告别了小作坊、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开始向现代化厂房、大规模生产迈进。2003年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基地和激光全息防伪产品生产基地等四大光电子生产基地。
紧接着,围绕市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完成以成果为导向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团队和研发体系,使得新产品销售占年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达到70%。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销售规模不断增大,去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0个亿。
自2002年起,华工科技发动两次产业大调整,退出同济现代,对持有的武汉开目股权进行转让,优化了资产质量。企业从上市初的多元经营,改革成为今天以激光、光电子为主导产业、主营业务突出、资产优质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目前,华工科技的主营业务包括两类产品:器件生产和设备制造。企业大产业之路,已基本成型,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今年,华工科技一季度财报显示,尽管人力、原材料等成本增幅较大,但公司的主营业务的销售规模和利润不断没有降低,反而达到了20%的增幅。
在华工科技,有这样一句名言:职业经理人要懂技术,技术专家要懂管理。要“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善于协作”。正是靠如此企业理念,华工科技打造了一支职业化、事业型的管理团队。从基础管理到战略管理,从基本制度建设到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行业领先到打造国际品牌,从国内市场网络建设到国际市场网络建设,华工科技产业基础和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骨干企业,成为湖北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
瞄准契机强强联合
刚刚调整完内部产业结构的华工科技,又按捺不住,开辟出新的“融资路”。2007年,与同城的团结激光共同出资,成立武汉华工团结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事实上,最初的重组方案为华工科技、楚天激光、光谷激光“三结义”,
最终变成华工科技、光谷激光两方联姻,天缺一角,唏嘘声四起。
但华工科技自筹资金1亿元,领衔激光重组,仍然获得了业界一致好评,并被誉为中国激光领域的一个历史性节点。有专家表示,它改写了国内激光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为武汉激光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了新路子。
毫无疑问,这是华工科技为突出激光主业一次重要的战略重组,也是国内激光切割领域首度强强联手,形成互补之势,进一步完善中国光谷的高功率激光产业链,提升华工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此前,华工科技已经拥有激光切割系统的核心技术和切割设备的两个国际知名品牌――“Laserlab”和“Farley”,旗下武汉法利莱公司已完成对国际切割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品的制造转移,并搭建起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实现了“武汉制造,全球销售”。
而团结激光旗下的上海团结普瑞玛公司,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激光切割机生产制造企业,年销售规模占国内市场的40%以上。武汉科威晶公司亦是目前全球第七家能生产4000W以上高功率快轴流激光器的企业。
重组完成后,华工团结将直接控股上海团结普瑞玛、武汉法利莱和武汉科威晶三家公司。
这就意味着,“合二为一”后,华工团结旗下集结了2个国际一流的激光切割机品牌、1个等离子切割机品牌、1个激光器品牌,并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上实现自制,打破国际垄断,同时占据国内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成为处于中国领导地位的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制造商。
攀上新发展平台的华工团结斗志昂扬。新任总经理吴建国说,新公司的目标是:两年内,销售规模突破12个亿,成为国内激光产业旗舰;三到五年里,切割机成套设备出口率由现在的8%提高到30%,在大功率激光切割设备领域,步入全球四强,在世界激光领域“代表国家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
重组当年,“1+1大于2”效应立现。2007年华工科技财报显示,华工团结销售规模接近7个亿,占据国内高功率激光市场60%以上的销售份额。
目前,华工科技核心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
“华工激光”,激光加工行业综合排名第一,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工业激光器及其成套设备应用与示范”主承担单位,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激光技术”项目的牵头单位和主承担单位,全国激光辐射安全和激光设备标准化技术大功率激光器应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同时,华工激光也是目前国内成功将高科技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成项目最多的企业,其大型激光加工成套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轻工、电子、国防、航空航天、电力等国民经济主导行业中;
“正源光子”,国内三大光通信有源器件制造商之一,已成为韩国三星、华为技术、中兴通信、烽火通讯、JDSU 等国内外知名厂商的供应商,2007年,华工正源入选“2006~2007年度中国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企业十强”;
“华工图像”,拥有国内外领先的激光全息综合防伪技术,综合实力在行业内排名前列。是中国防伪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全息技术学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国际全息制造商协会(IHMA)正式会员,是国家海关总署使用防伪标识的唯一生产企业,是中盐总公司、卫生部和公安部使用防伪产品的重点生产企业。
“高理电子”,我国敏感元件协会的副理事长单位,其主导产品热敏电阻陶瓷在产能、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投入产出比等指标上一直位居国内同行之首。
自主创新傲立潮头
“创新才是唯一的出路。”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总是这样强调。
2007年,武汉本地激光企业“抱团”失败,激光业后起之秀――深圳大族激光控股武汉金石凯激光,将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外界疾呼“狼来了”。
马新强却泰然处之,“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境外,是瑞士百超、是德国通快。要在激光产业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说到底就是需要拥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技术竞争力或市场竞争力。”
如此说,也是如此做。
2000年,初长成的华工科技,旋即跃进国际激光市场,大试水性。旗下公司――华工激光,全资收购国际著名切割系统制造商――澳大利亚法利莱公司,并将其10余个成熟定型产品,移师武汉生产,在武汉建立激光产业基地。目前产品国产率已达95%以上。
通过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华工激光已成为全球技术领导者和技术革新者,产品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定下 “武汉生产,全球销售”的格局。
华工激光还采取分工协作的经营策略,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华中数控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带动了我国名牌产品的建设和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进步与产业升级。
依托产、学、研和国际化四大平台,华工科技已炼就自主创新利剑。公司员工更筑起一堵坚固的共识墙:“只有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企业才有竞争力,才能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
事实上,早在成立之初,华工科技就认识到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2000年,公司制定了“以激光为主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实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
同时,华工科技有一条成文规定:每年将其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科技开发。2007年,投入技术研发经费1.06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10.78%,研发投入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此外,华工科技的好“出身”――华中科技大学的“优良血统”,也令其他企业无法企及。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华工科技与其共建有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等三大国家级科研机构,同时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设有海外研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更作出承诺:华工科技可免费共享其30余项技术。
这一绝无仅有的研发体系为华工科技赢得了强效竞争力。
近年来,华工科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2007年,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57596.12 万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57.3%,新产品利润贡献率60.71%。主导产品如大功率激光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激光全息防伪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0%以上。
2006年10月,华工科技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华工科技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及各类项目70 余项,获各级政府奖励近百项,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今年1月,华工科技公告,公司成为国家在激光领域的重点支撑计划项目的承担单位,一次性获得国家科技部及省市拨款8710万元。这一专项,全国只有一个承担单位,此唯华工科技独领。
今年3月,华工科技又获得授权,参与国家激光行业标准的制定,领跑中国激光产业。
抢占先机 区域布局
华工科技的生产腹地――华工科技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全息防伪产品生产基地、敏感陶瓷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一流的光有源器件光收发模块生产基地。
一心欲更强更大的华工科技,并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找发展机遇。
去年底,武汉“1+8”城市经济圈,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华工科技瞄准先机,迅速抢滩湖北孝感经济开发区和湖北葛店经济开发区,将部分制造基地(电子器件和激光设备制造)向周边转移,分别在两地建设华工科技新的产业园区,为扩大产业规模和新型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后院。
今年1月,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正式开工。该项目总占地面积780亩。首期投资2亿元的220亩园区将建成电子元件基地,预计明年3月正式竣工投产,年产值达3亿元;二期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
据介绍,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主要项目包括系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产业基地、海量存储与软件产业基地、文化传媒一体机产业基地建设,以及通过其他产业转移、重组当地相关的产业项目,其中:
系列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产业化项目,是华工科技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承担的国家863项目的成果,自主研发而成,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高精度温度传感器的产业化,不仅可带动上游化工原材料产业的发展,还可有力地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升级,带动汽车、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打破国外垄断,迅速占领国内市场,替代进口,促进民族产业发展,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项目达产后,将达到家电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5亿只、汽车空调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4000万只的年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
海量存储设备与软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以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等多项获得专利、奖励和软件著作权的成果为技术基础,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海量存储设备与软件生产基地。
达产后,计划实现年产磁盘阵列及数据备份恢复软件9000台(套)的生产能力。
移动多媒体,华工科技正在推出市场的又一种新产品。该产品为消费类电子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站建设、军队基层文化站建设等领域。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促进华工科技产业规模的产业扩大。
“孝感产业园的兴建,将实现企业与地方的共赢。”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说,把自身的产业基础、人才技术优势与孝感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本地工业配套优势相结合,这对于扩大华工科技的产业规模、推动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升孝感光电子产业整体科技实力,促进孝感光电子产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勇也对此举大为称赞。他表示,华工科技孝感电子产业园,是湖北光电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它足以激活湖北光电子产业的发展,推进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促进光电子产业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杨勇十分看好孝感发展前景,他认为该产业园将成为“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的重要支柱和产业合作典范。
华工科技“第一”谱
华工科技的成长与无数个“第一”联系在一起:
2000年6月8日,华工科技3000万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光谷及中南地区高校诞生的第一家上市公 司,也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首家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2000年9月,华工科技全资收购澳大利亚FARLEY LASERLAB公司,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2002年,华工科技在澳大利亚设立首个海外营销中心。
2003年,华工科技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2004年,我国首台国产化高性能激光切割机在华工激光诞生。
2005年,华工科技在武汉生产的高性能激光切割机发往美国,这是武汉出口的首台国际品牌高性能激光切割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