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素养方面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本质是能够掌握相关的活动知识,并且清楚地了解活动的流程和规章,以便能够在商务活动中熟练地使用语言。因此商务活动的话语交流,实际上是不同地域、文化上的交流,交流者不仅需要具备商务知识、商务技能,还应熟悉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对方所在国家(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商务交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我国对于这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在逐渐增大。因此近几年,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该专业与普通英语专业的区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是结合英语与经营类(管理学、法学、经济学、贸易)等相关的学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任务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期培养出能够独立、高效并娴熟运用经济学内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型复合人才。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除了要包含商务和英语,还应涵盖语言知识与技能、经济与管理学知识与技能、跨文化、地域交流和文化素养等课程,尤其是有关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当与语言学习同时进行。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二、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文化素养教学的现状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的教学时间较短,同时为了顺应高职教育的实用性原则,众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时主要偏重于语言知识和商务知识的结合,教学上教师讲授也是以知识性介绍或者语言文字解说为重点,对文化内容涉及不多,对中国本土文化涉及得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方面。现代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于国外文化的了解也随之增多,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本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教育方面的失衡。
三、文化素养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1《.教学大纲》及教材的建设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应制定《教学大纲》,指定必须主修的文化课程,用《大纲》来规范教学内容,充实大学英语教材。目前,教材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普通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设,仅重视语言基础知识方面的教学,对于文化和语言技能的教学并没有太多偏重,这与现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因此教材中应当增加文化知识的含量。
2.定位传统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在进行外语教学中不能仅局限于教学语言对象的文化,还应该包含本民族文化,而后者的学习是对文化素养的基本要求,LarryA.Samovar等学者曾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2004年版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出了高校进行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化教育内容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这种“跨文化交流”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本民族文化与其他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将传统文化素养教学内容加入商务英语教学课程中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此前提下加强各语言之间的交流。
3.从思想上让学生意识到文化素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素养教学既让学生学习到国外的文化传统、习惯、流行趋势,又可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我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运用英语来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的技能。对此高职高专院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来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各国包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使其意识到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商务英语专业课文中的文化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课文中所提到或是牵涉到的文化差异点,学生通过主动的探寻来加深对该语言知识点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同时还能够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文化内容。当完成一阶段的学习后,为了避免学生知识点的零碎和不连贯性,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对所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归纳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5.教师应加强文化素养教学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化素养教学导入商务英语教学的精读、泛读、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当中,并且结合教学材料将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交际规则适当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多媒体将所教授的知识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加强商务英语传统文化素养教学。第二课堂即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进行的口语比赛、演讲比赛、专题辩论赛、写作比赛等竞赛活动。
6.教师应加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鉴定英语专业教师是否合格的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让英语教师对本民族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认同,且教师本身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补充人文科学和自然学方面的知识。第二,学校应多给英语专业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通过外部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含义在于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恪守教育原则,为培养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各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和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的同时,还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属性,能够直接反映社会教育体制的现实要求;其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性,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时展的需求,与时俱进,加以创新;而其导向特性又对其他教育活动有价值引导的作用,为综合素质教育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保障;其文化特性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适用于各类高校。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是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遵循职业发展以及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特征主要有:(1)个体特性突出。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素养教育能够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素质,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突显个性,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2)注重实践特性。职业素养教育重视实践教育,为此,其能够让学生在职业体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并为之付诸于行动。(3)职业差异性。面对不同行业、职业的不同岗位职责、工作需求,职业教育素养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二者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含义和特征各不相同,彼此间在其教育学科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也具有某些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为高职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能。例如:教育实施主体的一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内容,两者都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辅导员为主要的实施主体。教育对象相同,都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两者都必须根据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实践能力,结合社会人才发展需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的相通、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三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职业素养教育主要涉及了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可见,两者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是相互交叉并互相渗透的。教育功能的互补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可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政治和价值导向性,后者也能帮助前者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共同发展进步。
(二)二者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创新高职德智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对培养出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毕业生具有深刻意义。为此,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形成教育师资、外资合力,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教学实际效果。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应开设相关课程并加以培训,组织主题教育项目活动和社会体验实践等,充分利用课堂内外有益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职德育与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目标,凸显高职德育教学特色。在高职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据学生的未来就业趋势,适时调整教学模式,采用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把学生的个人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地地融合在一起,更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从而走上高职德育的创新之路。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基本途径
(一)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
业素养教育理念高职德育必须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为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素养有机融合成为高职德育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职业素养教育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间的融会贯通,构建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人的内在素养离不开自身认知意识以及行为能力的结合,为此,通过正式的课程化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认知,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良好教育素养的必要方式。各高职院校应坚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创新教育模式,将职业素养教育正式编入教学课程计划。例如,可连续开设三个学期的素养教学课程,分别将爱心与责任、诚信与严谨、积极创新这三个主题设计成为每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内容的实施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各种资料,采取不同的教育主题,使学生全面了解多种职业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体验实践活动,并将此类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的行为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职业品格的形成。
(三)引进行业文化元素,创造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
引进行业先进的文化元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先进文化行业元素的引进不仅能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素材,还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将行业文化引入课堂,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到行业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里,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将行业文化元素引进校园,努力创造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切身感受到两者相融合的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对于某行业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让高职院校踏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的特色道路。
(四)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践行职业素养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评价机制,并构建相关行、企业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体系,践行职业素养考核制度,以此作为考察学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综合评价方式。各高职院校可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对本专业职业素养课程的相关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并作出相应评价,对于成绩突出、表现优秀且已达到考核标准的学生采取颁发专业素养证书的方式给予奖励。现在部分企业也比较重视应聘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实际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往往具备与该公司相关的职业素养证书会让部分面试者比其他没有该证书的面试者拥有优先录用的机会。
(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建立专业性的师资队伍
1 教科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教育内容
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3册教材中引入了一定量我国古现代优秀的文化精华。笔者深入细致地挖掘后,所有人文素材及其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如表1所示。
2 频度统计
通过对表1所有数据的统计,最后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整体方面
从表1、表2所提供的数据可知,人教版这套必修教材在我国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这个方面,整体上追求“诗词生物学文化”和“唯物主义价值观”这两类人文素养,出现频度分别有26次和23次,占所有内容的半数以上。出现这样的价值倾向,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可虑:
①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对花草树木、鸟禽虫鱼等生物现象的刻画,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和人文素养价值。在教材中引入一定量的诗词,可以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我国先人诗词的生物学人文文化,培养高尚的古典人文情操,提升自我人文素养。② 这样的选择安排呈现出上述的传统文化教育,也符合课标中关于这方面的课程目标设置要求,即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思潮的文化发展,科学文化与人文素养相融合与协调发展。
3.2 具体方面
3.2.1 必修1――人文素养观
《必修1・分子与细胞》整册教材引入了系统分析思想,即以“细胞”是一个生命系统,然后围绕这个系统,从各个方面展开阐述。其中,教材引入了一定量的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素材,体现出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材中呈现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在大部分栏目都有出现,如科学家访谈、正文、章首页、练习、问题探讨等,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出现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有14次,体现出的人文素养价值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唯物主义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永恒情感、酚谘习和享受生物学文化。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比例和相应的人文素材,使学生在学习时,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思想感染,同时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了另一条拓展教学思想的路径,以延伸教学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的节头引入了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给人以诗词人文文化的陶冶,短短28个字,就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不过,这不是教材引入它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它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在生物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一首诗词,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学生和教师一种诗词生物学文化的导向。更深层次的说,是要师生更加关注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生物学相结合,达到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目的。这首诗中的流萤,用生物学术语说就是萤火虫,从诗歌中的一个词汇联系到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学知识――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等。事实上,尽管文艺作品的内容千差万别,形式千姿百态,但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因此,真实也同样是它的生命。其真实包括客观景物、事实的真,也包括主观上的思想情感之真。真正能打动人的诗歌,或是对自然现象的真实反映,或是诗人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3.2.2 必修2――诗词与情感人文素养
必修2模块和必修1相比,教材在编写时,加入了更多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共出现的频度达到了29次,主要有: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章首页小诗、“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话、成语“牝鸡司晨”、漫画、严复等人引入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出现在“科学家访谈、章首页、正文、自我检测、思考与讨论等教材栏目中。这些人文素材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是“享受诗词生物学文化”,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共5个章节,都配有一首人教版特色的原创配诗,体现出编者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这些小诗既高度凝结了整章所要讲解的课程内容,又无处不让师生感受到一股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体验着,回味着。“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痴迷,蕴藏,开辟,揭示……,这些都是人文字眼,体现孟德尔的科学人文精神。“基因在哪里?悠悠百年,寻寻觅觅。怀疑、争论、推理……最终是观察和实验,探明它神秘的踪迹!”寥寥数字,把学生带入了探寻基因的无烟“战争之中”。悠悠百年,寻寻觅觅,这些富有人文思想的字眼,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教材中出现,给人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生命的图案,扑朔迷离:从信息到物质,从蓝图到现实,繁复、简约,粗放、精细,是谁创造出,如此的和谐与统一”――多美的诗,多浓的人文味,仿佛一幅幅漂亮的生命图案,展现在眼前。最后一句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更加生动地让学生感受到基因的作用,同时加入了社会人文元素,构建和谐文化,体现唯物主义价值观。
这些人文素材另一方面是“展现人类永恒情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或乐或哀,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承载在一部部文学作品、一首首经典诗词、一句句名言诤语中……如我赞叹生命的美丽――与杨焕明院士一席谈,这则人文素材中,杨焕明院士言传身教,和风细雨,娓娓道来,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一定会使人生更美好,也将使生命世界更美好。同时,杨院士还解读了一幅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蕴涵着中国悠久文明史的图片,民以食为天,充分地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3.2.3 必修3――天人合一人文素养
《必修3・稳态与环境》在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上,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学生乐于学习,有着乐观、悲悯、关怀等人文情感,还有科学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人文生物学文化。人文素养的素材在必修3中出现的总频度为49次,是3个必修模块中,出现我国传统文化最多的一册书,其中“唯物主义价值观”占了26.5%,“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占了14.3%,“人类的永恒情感”占了16.3%,“乐于学习”占了14.3%,“享受诗词”占了28.6%。这些传统文化教育都有所体现,也有所偏重。在教材中出现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有的在“科学家访谈”栏目,有的在“章首页”栏目,有的在正文里面,也有的在练习里或者在问题探讨中等。
生物学文化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表述到学习活动的设计,或隐或显地渗透着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孙儒泳院士科学贡献的介绍,到教材中一首首小诗中;从《红楼梦》的女人是水做的,到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从苏轼《格物粗谈・果品》到《诗经・小雅・小宛》;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到古代哲学与现代文学;从文学作品《韩非子》到诗句:天涯若比邻;从孟子的天人合一到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处处都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如在教材第128页,讲述可持续发展思想时,引入了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和庄子等提出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这个命题是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达。有人认为,这一思想包涵着三方面的内容:人生存与天地之中,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顺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与其对抗;人的道德原则也应当合乎天道,这是人的最高觉悟。这种相对比较严肃的古代哲学命题在教科书中出现,让学生去思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和牵引着学生步入人文哲学大门。
另外,在本册书的最后一个STS栏目中,关注的是“生态伦理道德”,这是一个既热点又永恒的话题。文中指出:其他生物同人类一样,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生存权利。如,我国在修建青藏铁路时,为了保护藏羚羊,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活,修建了专门的涵洞,并规定列车在行驶时,不准鸣笛。这些举措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富有人性的,o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过房,王永胜.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科书《分子与细胞》的人文教育素材[J].生物学教学,2010,35(5):4-6.
[2] 黄真池.古典诗词中的生命现象与生物教学[J].中国科技博览,2009(7):230-231.
研究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以及现代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将体育素质教育视为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独立子系统,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旨在为高校体育界全面推行体育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为推进新世纪高校体育的大发展探求改革思路。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第3,在功能特征上反映出特殊性与拓展丨性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生理层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突出了体育的强身健体的本质功f能从这一基本功能出发,该内容结构挖掘出体育素质教育的多种心理价值与社会价值,拓展了体育的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多功能,因而它在功能特征上具有特殊性和拓展十性第5,在内容构架上体现出系统性与动态‘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架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系统性与动态性是这一内容体系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者。培养“双师型”教师,造就一支具有先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于是,近几年有不少学者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进行研究。而专门研究“双师型”教师素养的文章却很少见,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及其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素养先天较为匮乏。缺乏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育无疑会影响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而当代的大学教育中,文、理科院校分开的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学科间的拓展、渗透及交流都会产生无形的障碍,使得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其提出的要求。学科专业视野的教育过于精细,使得学科专家的视野十分有限。一些青年教师受到人文陶冶不足、专业基础过窄、个性约束过强和功利导向偏差的影响,对人类文化精神关注缺失,其人文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较为匮乏。
2.过度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和学历层次提高。“双师型”教师的高水平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一流的科研水平,而高职院校的办学政策、理念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大幅度地向实训和科研方面倾斜,这实质上是对大学教育本质特性的误读。在年终考核、评先促优及职称评聘等很多方面都诱使教师们朝着“重科研,轻教学”方面发展和提高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连本职教学工作都不能够足以重视的“双师型”教师,何谈提高其文化素养。
3.人格魅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差及相互协作意识不强。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而一些“双师型”教师自身的素养及人格魅力缺乏,在大学课堂上及课下都无法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样无疑会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一些教师不能够宽容理解他人,在工作中经常考虑自己的发展,排挤打压他人,这些均不利于教学及科研团队精神的形成。
4.人文精神及文化品位缺失。高校应该是追求真理,张扬个性的场所。而当今社会有相当部分教师缺乏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更没有对真善美的强烈渴望,只是将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讲完课完事大吉,没能将大学生作为一群具有丰富感情的对象来对待。高职院校虽然很多都是“双师型”教师,但是有些教师的素养缺失令人担忧,在教学活动中与大学生很少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自己成为被动的客体。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素养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素养,来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目前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养在目标上缺乏准确的定位。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了对教师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先后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来提升教师的素养。美国在关于中小学教师素养培养的理念中要求对教师具备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文品格,注重教师深厚的人文知识涵养和崇高的人文精神。俄罗斯联邦也在年出台的《教育法》中规定:国家教育政策必须遵循六项基本原则,其中,把教育的人本主义性质、全人类价值、人的生命和健康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放在优先发展位置。而我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把“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作为改革的人本取向加以强调。上海市率先全国制定并开始实施了《关于提升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出了进一步明确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然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素养方面的培养没有提出准确的目标定位,把高职院校教师的素养培养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2.培养的内容难以满足需要
(1)培养的内容针对性不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有别于普通中学,因此,针对高职教师素养培养的内容也应该有别于对普通中学教师素养的培养。然而,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普通中学教师的培养研究较多,而对高职教师的培养方面缺乏专门的研究,这主要是由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较晚,发展的程度较低导致的。因此,我国没有专门为高职教育开办师范类学校,而很多高职教师都是出身于针对培养普通中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和一些与教师职业无关的理工科大学。这就导致了几乎所有高职教师在任教之前并没有接受专门的高职教师方向的培训,更不用说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开设专门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了。教师工作中仍然需要再接受比较规范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在继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教育的内容与普通中学教师一样,太过于形式化,缺少人文素养的培养,对高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继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2)培养的内容陈旧。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素养的培养目标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因此,对于教师素养的培养的内容主要是教师思想道德方面。而对于教师素养的其他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等方面却很少作为培养的内容加以强调。
3.培养方式缺少丰富内涵。教师素养的培养方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目前,我国教师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缺少丰富内涵,除了继续教育外,就是弄个培训班什么的,毫无新意可言,甚至年复一年的沿用相同的内容,参加培训的老师形同嚼蜡,更谈不上兴趣和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素养的培养方式就更单一了,基本沿用普通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式,偶尔开展个读书活动还是形式主义。在少数学校里进行过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的读书活动,参加活动,比如外出考察只有个别学校有,而且还是集中在领导层的考察。这就极大地限制了高职教师人文素养获得培养的渠道。
4.培养管理缺乏大胆创新。高职教师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规范的、系统的工作,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使之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而目前我国对高职教师素养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其管理缺乏大胆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建设相对落后。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设针对高职教师素养的培训机构,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就更加没有了。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的培训场所、培训教师和培训设备。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只好委托普通高等院校进行集中培训,而其培训的内容并非是针对高职教师的素养的培养。
(2)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费不足是制约培训效果的主要问题,高职院校的经费主要是靠财拨款,但财政拨款并没有把培训经费纳入预算范围,这样就导致高职院校要培训教师的素养,培训经费只能由学校自行负担,因此,要保证高职教师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地方财政就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培训经费的投入,同时要保证多渠道筹集经费开展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培养。
(3)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我国也积极提倡教师素养的培养,但是,对于教师素养的培养并没有纳入管理机制中去。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显然是行不通的,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对高职教师的素养培养进行科学而严格的人性化管理,做到奖惩有度,将有利于激发高职教师素养的培养的积极性。把提升高职教师素养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价指标中,把改善学校人文环境作为考核高职校长年度工作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趁平.教师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归因[J].中国校外教育综合.2013,(9)
[2]马毅飞.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9,(2)
[3]李艳辉.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政策依据与制度保障[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