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改革创新的精神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其深厚的积淀,形成了民族精神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又形成了一种赋予新内涵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改革创新。当步入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中,爱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对中华民族起着凝聚、激励作用,烙刻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关键词]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03-01
一、以民族精神为基石,具体体现一种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没有凝聚民族力的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一个国家没有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高度的凝聚力和超越的创造力。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以其凝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国魂,相互融合发展,民族奋进的动力。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20世纪60年代,雷锋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人,塑造了一个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部分,并成为永恒的价值存在,一代又一代不断传承,可见伟大人格力量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是时展所需要的。立足国情,面向世界,进入2l世纪,仍需有一种符合当代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以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和侵蚀,迫切需要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能立足岗位,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发展。
二、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协调一致的
在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民族精神中不断地纳入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也在时代精神中融汇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之增添新内容,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无论面对多少艰难困苦、挫折磨难,都以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递着与时俱进的民族火炬,从井冈山到、从大庆创业到全民抗洪,从红岩的斗志到两弹一星的奋起,无一不述说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是拥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抵御了外来侵略,赢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抓住了机遇,加快了发展,从贫穷走向富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源头活水。
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弘扬时代精神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担负着传承、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弘扬时代精神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再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就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核心和重要因素,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电影产量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市场总体占有率却达到世界市场8%,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风靡全球,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侵蚀着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特殊形式,成为其建立单极世界全球政治战略的软武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舞台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交流、交融就成为中西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重要战略手段。我们只有有效地培育民族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赢得主动。繁荣我们的民族文化,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了解我们党的光辉业绩和优良传统,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把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使民族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为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要源泉和力量。
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其经济强国的地位都和其产业工人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德、日等国广大从业者的人生信条。工匠精神不仅是劳动者的职业准则,更是政府、企业的金色名片,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保持长盛不衰的源源动力。对于如今正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大省”的江苏来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工匠精神,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江苏创造”向“江苏智造”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尤其是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才是做出好产品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大批工匠涌现,成为支撑“江苏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为社会奉献出精准的企划、精湛的技术、精益的制造、精致的品质、精诚的服务,才能推动我省成为制造业强省、打造更多质量过硬的“江苏品牌”、形成高端制造竞争优势,让新江苏建设再上新台阶。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国内市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多,优质高端产品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上是要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尤其需要“工匠精神”。因此,江苏应将“工匠精神”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弘扬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优化,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跃上中高端。
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前,创业创新亟待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鼓励不同的社会群体靠技能工作、凭本事吃饭。江苏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将工匠精神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使工匠精神成为人民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各地方、各单位应该多措并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推动企业家追求卓越、生产者耐心坚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培育职业精神外,还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用规则制度引导人们的行为,需要我们每个人身体力行。
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全省各地都有坚持贯彻工匠精神的出色企业及优秀员工,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造福社会。应大力将这些人的事迹推介出去,更多地向公众传递工匠精神、讲述工匠故事、表达工匠情怀,使工匠精神在全省各地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引领“江苏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宣传文化部门身先士卒,学习工匠的务实与敬业精神,培养和增强自身的看齐意识,脚踏实地践行工匠精神。要实在“学”,要对照“做”,真正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彻在宣扬传播的细微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孜孜不倦、久久为功,确保“工匠精神”真正在全社会弘扬开来、落地生根。
使工匠精神成为规制。再好的财富也要靠人来传承,再好的精神也要靠人来弘扬。发扬光大工匠精神,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正确引导人们的行为,发挥好工匠人才的作用。通过采取一系列制度性措施,引导培育江苏人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形成体现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一整套工匠制度,并体现到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市场准入、质量监管以及专利保护等各个方面,使精益求精者得到应有回报,让违法违规者受到严厉惩罚。
【关 键 词】 教育;办学;改革;发展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抓手,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巩固教育事业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方针。党的十继续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这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二、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要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以标准化促进均衡化,以均衡化带动标准化,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切实增加对高中教育的公共投入,推动高中教育向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满足产业和用工需求,实现同市场“零距离”对接;着力优化高等院校层次、类型、规模、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的公平发展权。当前,我国教育公平正处于由入学机会公平向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发展之中。要按照"均衡普惠"的原则,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向薄弱学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要进一步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四、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必然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五、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党的十报告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必然要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转变。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U大,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必须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要更多地关注教育教学,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
六、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创新素质、创新能力;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的成长,创新教师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特别是要关心边远地区、农村地区教师的成长;要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精神为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苦干、锐意进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宁,杨保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 陕西画报,2016(3).
关键词:多元文化;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文化路径探析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下,近年来一批新建本科院校成为发挥高等教育教育与社会职能的新生力量。但由于历史文化积淀、社会环境、办学定位等多方面原因,在作为大学软实力重要象征的校园文化建设上这些院校还存在许多不足,制约着它的建设发展和品牌提升。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大学的核心精神、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态势。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地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文化,是诸多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结合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特色,在继承原有院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总结凝练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并将其内化为师生的情感激励与学校的精神文脉,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化建设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当前中国的意识形态主流。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精神都是具有大精神、大气质和大价值观内涵的意识形态,二者相融相通、相互影响。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和引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才能保证新建本科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坚持指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面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对新建本科院校师生的冲击和影响,只有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才能使他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自觉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之中;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不少师生对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主旋律,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无声地渗透到师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之中;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有的师生在价值选择上还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从提高师生辨别是非荣辱的意识和能力入手,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将其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弘扬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练与提升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高等教育的职能更新都呼唤着主导文化价值的重建,作为精神文化系统中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对人们的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加强新建本科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大爱精神,这不仅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爱是人类普通存在的人道精神,大爱精神则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前途和命运的自觉关爱、高度负责与无私奉献精神,在当代,“五爱”和“八荣八耻”是大爱精神的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先生率先提出“大学不仅要有大楼、大师,更要有大爱”这一命题,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所谓大爱,就是“爱国家,急国家所急;爱人民,做好公民;爱真理,求是崇真;爱科学,激励好奇心;爱师爱生,营造环境、点燃火种。”概而言之,社会主义大学的大爱精神,就是大学和大学人对学生、学校、国家、社会高度负责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具体表现为爱教育事业之心、爱学校之心、爱学生之心。由于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象牙塔”,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不断侵蚀,不良言行、浮躁之风呈盛行之势,大学精神出现衰微之态,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面临着思想境界滑坡、价值追求异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等多方面的挑战,在这样的境况下,在大学的治学理念和校园精神中融入“自强仁爱、崇真尚美、团结诚信、求实创新”为内核的大爱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大学校园文化的群体精神,构筑大学人的精神家园,让大学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三、传承、挖掘、提升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传统,强化价值认同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积淀、凝练而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对师生行为起引导、熏陶、激励和规范作用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校之本,是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华所在。近年来,随着新建本科院校越来越多,以及各院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地位,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软实力”,大学精神的培育显得至关重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徐葆耕说过:“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会的结果”。大学精神的生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大学的一种精神自觉,既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由于建校时间较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等原因,大学精神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在充分挖掘和发扬原有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大学文化要素建设,如办学指导思想、校训、校风、校史等来不断丰富、提炼和培育既符合自身发展、又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以形成学校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赋予自身以新的精神和灵魂。同时,弘扬大学精神,还要着力培养大师,重视名师文化的作用。大学在大学精神建设上必须高度重视名师文化的培育与传承,充分发挥名师文化的熏陶带动作用,大力突出名师文化的示范激励作用,让名师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四、以“三风”建设为载体,构建新建本科院校的道德体系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它总是通过文字、图形等符号,以校风、教风、学风等形式展示。建设大学精神文化必须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大学的道德体系,使大学精神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校风、学风,教风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将这三者的建设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作风是校风的导向,好的作风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好的学风,滋养好的教风。要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管理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新标准,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努力成为良好风气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以坚定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要加强教风建设,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教风是“三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敬业精神等反映出来。教风带动学风,教风正则校风正。要让广大教师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的职业情感、甘为人梯的职业风尚、创新向上的职业精神以及严谨治学的职业态度。要加强学风建设,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风”建设中学风建设是核心,是学校求生存、创品牌、谋发展的基础。学风建设要重点抓住三个方面,即严明学习纪律—规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深入开展高雅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
高雅文化也称经典文化、纯文化,它能陶冶情操、愉悦心灵、引人向善,是社会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社会教化和创新的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高雅文化活动,培育师生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要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大众文化作为高校师生易接受、易感受的媒介,在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问架起了一座更直接更便利沟通的桥梁,构建了社会、学校、家长、媒体“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建本科院校要引导大众文化积极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师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鉴赏水平,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要积极开展高雅文化活动,普及高雅艺术,让大学师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品位与文化自信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要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逐步确定和打造一系列具有院校特色的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形成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氛围。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的传播,让广大师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为理解大学精神文化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让广大师生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领悟并积极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从而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2]左立,王晶晶.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探析[J].商业文化,2011(08).
一,“雷锋”精神的内涵实质。
“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雷锋精神的内涵之一、“奉献”精神。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内涵之二,“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雷锋精神内涵之三,“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他把自己生命溶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精神内涵之四,“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出身贫苦,在旧社会,哥哥、弟弟都因负伤、饥饿,病死了,他自己也走近了死亡的边缘,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美国商人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为榜样的精神,应该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由此可见,雷锋,闪闪发光的名字,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已被全世界认可。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这就是人们广为称道的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当然,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
二,“保尔・柯察金”精神的内涵实质
在这里,所说的钢铁精神就是保尔・柯察金精神。大家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写出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最后,他两腿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放弃工作。但他仍然坚决的拿起笔,再次顽强地与命运做起了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铭记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或者是革命事业或者是我们在学习上,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的钢铁的精神。虽然是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但是精神的内涵是相同的,无境界的。当时的革命精神也是钉子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另一种新的体现。具有勇于担当,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内涵实质和历史意义。
三,“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实质
焦裕禄同志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典型的学习榜样,也是我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的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五个方面。即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不怕困难、不惧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这五种精神体现了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对每个党员干部的具体要求。其中: 亲民爱民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科学求实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迎难而上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是焦裕禄精神的鲜明特点。焦裕禄精神和雷锋精神,保尔・柯察金精神一样永不没有过期的,没有淘汰的,而且是更加有价值的,发光灿烂的,时代更需要珍惜的精神。
四,“钉钉子”精神的内涵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