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婴护理重点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本校2013级护理专业2个行政班89名学生实施教学研究,实验组(CBL教学组)44人和对照组(传统教学组)45人,两组护生授课教材、教师、学时及教学进度相同,其年龄、实验前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两组均根据母婴护理课程大纲和标准由同一教师授课。
1.2.1.1对照组教师按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2.1.2实验组教师主要采用CBL教学法,辅以讲授式教学。具体程序如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筛选临床典型病例;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情设计若干核心问题,问题难度呈递进式。如在学习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时,可提出该患者是不是发生了产后出血?如果是,引起该患者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起产后出血还有哪些因素?作为产科护士你将如何对该产妇进行抢救和护理?教师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将病例和问题到每个学生的空间。实验组同学按照5-6人为一小组,课前根据问题去收集、整理资料,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写出汇报材料。课堂上教师根据相关病例,以问题为基础,引发学生的学习讨论兴趣,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阐述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拨,答疑,最后精讲本小节重点内容。
1.2.2评价方法
1.2.2.1考试成绩评价课程结束后,两个班由学校统一组织期终考试。考试试题从试题库随机抽取,共100分,包括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50分)和分析应用题(50分)。总分大于、等于60分为合格,低于60分为不合格。
1.2.2.2教学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护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护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和评价。当场发放89份问卷,收回问卷89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作为判定有统计学意义的依据。
2.结果
2.1学生成绩比较实验组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应用题以及母婴护理考试的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教学效果评价比较教学效果评价实验组在激发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理论联系临床实践和沟通交流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母婴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以及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状态的临床医学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填鸭式”,在规定的学时内将大量的信息传授给护生。护生学习过程中常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遇到具体病例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教学改革过程中,CBL教学法被应用到医学教育领域。CBL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病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病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病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母婴护理学》应用CBL教学法,护生学习能力和成效都有很大改善。
3.1C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表一显示:实验组护生不论基础理论的掌握,还是临床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是C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了师生的教学热情:
(1)采用CBL教学法,教师要主导、驾驭好课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课前要科学严谨地设计教学流程:规划好母婴护理相关章节的重点与难点,精选产科临床典型病例,合理设置恰当的问题,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护生进入课堂的主题;其次,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母婴护理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妇产科临床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护生答疑解惑;再次,教师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善于激起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规范引导护生。
(2)CBL教学中护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其是课堂的主体。这便要求护生:首先,课前要预习课本知识,根据教师布置的病例和问题查阅母婴护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资料积累知识;其次,课堂中分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讨论过程其实也是学习思考过程,同学间可以相互学习。让护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如在讨论产后出血时,知道什么因素会导致产后出血,针对病因止血的方法,如何对产妇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如何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等等。从而逐步形成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课堂而不是主讲,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促进护生对知识的掌握;护生主动探索性地学习知识,通过汇报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信息的交流反馈,均有利于激发护生对母婴护理的兴趣,提高其理解分析能力。因此,使用CBL教学法,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就会取得较好效果。
3.2CBL教学法应用于《母婴护理学》的优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教育界广泛认同“: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从表二结果可以看出:CBL教学法在《母婴护理学》教学中有明显帮助。这是因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其有以下几个优点:
随着护理范涛及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里存在着许多威胁护理人员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长期作用,给护士在身体上及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病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而医护人员是感染乙肝病的高危险人群[1]。因此,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危害医护医护人员的重要感染因素。母婴同室是院内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在母婴同室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母婴护理工作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母婴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使得发生职业感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如何加强这类特殊群体的职业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社会的重视,是产科护理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对母婴护理工作中,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防范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方法
1.1调查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为从事母婴护理临床工作一线的人员。包括护士及实习学生。年龄0~27岁不等,所有人员的文化程度均为中专以上,以1年为观察分析研究时间。通过采取实地考察及问卷调查,了解每个人在1年时间里发生职业损伤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制定对策。调查内容包括洗手情况,利器损伤及处理,受污染后的防护行为,戴手套的选择,对工作环境的反应等。
1.2调查方法采用实地考察和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实地考察消毒隔离制度落实情况,对相关人员就职业防护、消毒隔离等知识进行面对面考察和现场抽查。采用问卷方式对产科护理人员31人及实习护生67人进行调查,问卷由专人解说,以无记名方式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100%。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2结果
由于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上存在的误区,从事母婴护理临床工作者,每年发生职业性损伤及感染的现状令人担忧。护理人员在进行母婴生活护理、新生儿采血、取留送标本、疫苗接种等治疗护理工作中,不够重视防范及补救措施,未正确佩带口罩、手套等基本的屏障防护工具,操作前后未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实习护生由于临床经验不足,加之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职业防护教育,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发生职业性损伤感染的情况更为严重[2]。本次被调查人员全部发生过皮肤被血液、体液污染史,曾被针头利器损伤过者达93%以上,每个工作日洗手次数30次者只有5.2%,在进行血尿标本采集运送等高危操作时戴手套者仅有58%。因此,护理管理者必须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医院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情况检查,积极开展医院感染职业防护的培训教育,对工作环境定期监测,严格卫生洗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环节管理,切实落实防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职业感染的风险,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
3危险因素
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AIDS、梅毒等多种疾病,是造成母婴护理工作者临床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出发点是将所有患者均视为传染源。但是,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个人对防护知识的认知存在差异,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3.1屏障防护不到位母婴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是护理人员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如新生儿沐浴、游泳、抚触、母婴生活护理,采集运送血标本、注射治疗等。护士身体皮肤有破溃时,不戴手套操作,破溃的皮肤或黏膜不可避免的要接触母婴的血液体液,这是引起护理者自身感染的一个首要因素。高晓玲调查结果显示:同期同单位医院工作人员402例血清“2对半”检测结果,HBV感染率为75.87%[3]。
3.2利器损失完整的皮肤黏膜是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天然屏障。由于多种原因,被污染的针头及安瓿、利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职业损伤感染以血液、体液为传播途径疾病的常见因素。国内报道:某医院对441名临床护士进行有关职业暴露调查中发现,护士在1年工作中职业损伤率为82%[4]。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53名护士就有246例发生过锐器伤,占97.2%[5]。
3.3心理生理因素护理工作繁重而琐碎,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精力高度集中、紧张应激状态中,思想压力大,导致心理生理疲劳,易产生焦虑及神经衰弱等,使护士群体的自身免疫力降低,也大大增加了职业感染的机会。
3.4环境因素母婴床单元被各种体液、血液污染,导致被服类物品上致病微生物与条件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探视陪护人员多,病室内人员流动大,受传统习俗影响,开窗通风也受到限制,这也是导致母婴护理职业感染容易发生的重要因素。
3.5病房呼叫器手柄,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鼠标、电话等常被忽视清洁消毒,是造成护理职业感染的一个潜在因素。有报道:护士站电脑键盘和鼠标上细菌污染严重[6],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8%,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革兰阳性杆菌等检出率均为10%~25%,还检出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有实验证明:50个未经消毒的呼叫器手柄菌数平均≥10 cfu/cm2,并检出绿脓杆菌、酵母菌、非典型分枝杆菌以及甲型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7]。
3.6临床化验单随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送检到检验结束,再发至家属或粘贴于病历,在此过程中所有接触者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也是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重要隐患。
3.7卡介苗接种注射时,不慎将药物溅到接种者眼面部,是易致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又一重要因素。结核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1882年郭霍氏发现结核菌以来,至少有2亿人被结核病夺去了生命[8]。根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全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每年因结核病死亡者达13万,是各传染病中死亡最多的疾病[9]。
4干预对策
4.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必要的知识信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降低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首要环节。问卷调查发现,由于缺乏职业防护知识,使锐器伤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有资料显示:“标准预防”的护理人员比例仅占9.43%[10],由此可见,医院高危部门安全教育的普及面、深度不够。护理管理者在工作中,除培养护士具有不怕脏不怕苦默默奉献的精神,应教育护士们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切断因自身因素而感染疾病的途径。
4.2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是加强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提出了“普遍预防”[11],当预料到手要接触血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所以,护理管理者要增强护士们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的意识,抽血、静脉穿刺、伤口换药、处理血液污染的器械、拿标本等均需戴手套进行[12]。大量研究证明:经常更换手套不仅保护了患者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戴手套可减少利器伤时进入人体的血液[13]。
4.3母婴同室是院内感染的重点管理科室,加强各环节的消毒灭菌,必定能减少母婴护理者职业感染的发生率。我们使用自然对流风和空调抽风2种方法,降低室内细菌含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消除异味。母婴出院后床单元行终末消毒,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和鼠标、呼叫器手柄、门把手、门框等定期用清洁湿巾擦拭消毒,也可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14]。我院使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消毒这类物品,监测效果良好。为防止消毒剂对电脑键盘的腐蚀,可采用乙醇氮乙定消毒液擦拭消毒。
4.4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劳逸结合,定期体检,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护理人员体能,是降低职业感染的有效防护手段。
4.5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是污染的手,有文献报道:通过院内洗手可降低30%医院感染[15]。洗手是阻断医护人员因操作导致感染传播的重要环节,必须要求随时、及时洗手。化验单在传递过程中,要受到标本、化验室物品、操作人员手的污染,携带大量病原微生物。目前,对临床化验单尚没有理想的消毒方法。因此,倡导在接触化验单后及各种操作前后认真执行六步洗手法是可靠的控制感染的基本防护手段。
4.6有资料表明:护士对结核的感染患病率是同龄妇女的2倍以上,年龄越轻,发病的危险性越大[16]。加强卡介苗接种工作的环节质控,提高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在确保接种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认识“结核流行广泛,防治从我做起”的重要性,对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4.7对临床实习护生加强锐器伤预防相关知识的岗前培训,是有效遏止职业感染的重要措施。部分护生对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不积极参加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个人操作行为不熟练,不规范,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高危操作也不采取防护措施,导致职业暴露与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发生率升高。被调查中,受伤人数占78%,受伤2次以上占76%。因此,应加强全面性防护意识的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防护措施,以减少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综上所述:母婴护理者职业损伤感染率高,职业损伤感染的状况不容乐观,护理管理者应予重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对自身职业危害的认识,严格执行自我保护措施,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定期进行体检和免疫接种,及时对工作环境消毒灭菌监测,可以降低职业感染的发生率,减少职业危害,确保自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韩燕春.医务人员乙型肝炎疫苗应用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1):827-828.
2王红红.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3高晓玲.医院工作人员HBV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3):165.
4王红红,杨敏,何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
5夏佳芬,丁爱民.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调查.浙江临床医学,2004,6(3):254.
6关小玲,郑红丽.护士工作站电脑键盘鼠标细菌污染检测与消毒.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1):103.
7董兆华,曹丽莎,孔庆敏,等.呼叫器手柄的细菌监测.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3):335.
8程红群.结核病人护理210问.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173-174.
9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在2001年“3.24”世界结核病日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防痨杂志,2001,23(4):207.
10吴凌,靳桂名,董玉梅.医务人员整体防护能力的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98.
1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举措.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
1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1989,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 ficiency virusand hepatitis B virus to healthcare.and public safety workers.MMWR,1989,38(suppl6):1-37.
13李红红.医院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1.
14曹月升,杨春秀,张秀者,等.CLB消毒片杀菌效果实验观察.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3):195.
产后访视保健服务重点围绕“四看四问四听四查四指导”进行。四看:一看孕期、产时的第一手资料,有无高危情况,现为产后多少天;二看休养环境如何,产妇和婴儿的被褥是否合适;三看婴儿一般情况,精神状态,吸吮能力等;四看产妇的一般情况,精神面貌、情绪状态是否良好,有无贫血面容。四问:一问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大小便及一般情况,二问产妇及婴儿有关内容,三问上次访视后、本次访视前有无异常情况;四问近期疾病发生情况等。四听:一听产妇的有关情况;二听婴儿有关情况;三听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并给予解答。四听增进母婴沟通和亲情交流情况。四查:一查婴儿体温、体重测量,面容是否红润、黄疸有无消褪、有无湿疹、脐带有无出血、有无分泌物渗出、有无红臀,大小便是否正常;二查母乳喂养的、含接姿势是否正确等;三查乳房有无红肿、硬结、有无裂伤、乳汁量的多少;四查身体恢复情况。四指导:一是指导产妇及家属开展婴儿抚触。二是指导产褥期卫生保健知识;三是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和合理膳食知识;四是指导避孕知识,心理调节知识,形体康复知识。
产后访视是做好母婴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卫生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生子女的优生政策,使得人们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和营养都无比重视。
我院为延伸产后服务领域,加强母婴保健,根据产妇在分娩一月内并发症多和新生儿婴儿死亡率高等特点,制订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访视制度,并组织专业人员实施。现将访视方法及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访视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共计147人次,新生儿150人次(包括有4对双胞胎,新生儿监护室出院的高危儿,除一名新生系出生时月龄28周、体重900克、合并重度窒息、家属放弃后死亡者外)。
1.2服务内容
1.2.1了解产妇健康状况,包括测血压、体温,体查乳房和,检查子宫恢复情况,手术伤口及会阴伤口愈合情况,观察恶露及其性状,提供科学的产后护理指导,指导避孕的方法,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及指导使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技能,解决产妇在喂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皲裂、奶胀、乳汁不够等。
1.2.2婴儿方面 了解婴儿喂养及睡眠情况、大小便次数及性状,查看新生儿面色、皮肤黏膜、黄疸消长情况,颈、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发红及糜烂,检查脐部是否有出血、红肿及渗液,查看臀部是否有尿布疹,口腔是否有鹅口疮等。
1.2.3 继续健康宣教,灌输科学育儿理论,摒弃不良习俗,如洗口腔,捆护脐部以及婴儿手足,打蜡烛包,喂四磨汤、开口连、黄连水等。
1.3服务目标: ①清除产后并发症对产妇健康的危害。②提高母乳喂养率。③降低新生儿患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
1.4方法
1.4.1访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产科及儿科临床工作经验,扎实的护理理论水平;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临床工作10年以上年龄35~45岁,独立工作能力强,处理问题果断,具备母乳喂养教育执照和主管护师职称,能正确评估产妇和婴儿身体和心理状况。
1.4.2无论母婴,均自出院起每周访视一次,平均3~4次,访视形式采取免费上门访视或电话随访,其中电话随访率100%,上门访视率56%。如有母婴异常者,增多访视次数,凡在访视过程中发现母婴异常而无法在家中处理的,积极动员母婴回我院治疗;能在家中处理的当即行医学处理,消除隐患。
2结果
出院后147名产妇无1例发生产褥期感染;发现产后出血2例及时动员回院治愈;发现奶胀、皲裂26例都及时指导,均能成功母乳喂喂养率达90%以上;新生儿均未发生脐炎,无核黄疸发生;数例极低体重新生儿均顺利过度到家庭喂养。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护理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临床护理需要不断完善和深入的重要课题。我科开展健康教育以来,采用产前、产后健康教育以及指导产妇自我护理,收致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实施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09年9月—2010年10月间来我院分娩的产妇作为健康教育组,共643例,实施健康教育,将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作为历史对照组,共532例,非健康教育。两组产妇一般情况相似,其平均孕周均为(39±2.9)周。平均年龄:健康教育组(26.48±2.56)岁,历史对照组(26.36±2.93)岁。文化程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发现母乳喂养知识是产妇最渴望得到的健康知识,也是产妇护理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对产好实施健康教育,提供有关知识,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之自觉自愿哺乳,成产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我科针对产妇具体情况,按照护理程序制定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包括: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早吸吮,24h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喂奶的正确姿势及婴儿的含接姿势,挤奶的正确手法,如何判断新生儿是否吃饱,如何保证有足够的母乳,饮食、活动指导,新生儿沐浴的顺序,脐带护理及换尿布方法等。
1.2.2护理人员需具备的健康教育能力 实施健康教育,探讨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这不公要求护士掌握专科护理知识,现代护理理论,交流沟通技巧等,还要掌握母乳喂养的有关知识及技巧。因此对本科护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卫生部妇幼卫生司母乳喂养培训教材,加强护理人员对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认识,为确保母乳喂养取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1.2.3具本实施方法 产前健康教育采用集中授课、观看电视录像、发给书面资料、宣传栏、床旁讲解协助母乳喂养等形式,对每位来院分娩的孕妇进行环境、制度、人员介绍后即应用护理程序对其产前认知进行评估,针对评估情况制定护理和教育计划,做好母乳喂养的身心准备。产后健康采用讲解、示范、协助的方式,待产妇分娩后回到病室即进行身心状态评估及产后保健指导,顺产病人产后30分、剖宫产术后第1天协助 母乳喂养并指导直至掌握。指导内容:饮食活动伤口护理喂养指导新生儿日常护理,乳房护理 等提高产妇的自护能力,促进母乳喂养。产后第3天由专业护士评定完成“认知、参与”的程度。出院前2d进行自护能力的测定,对未掌握的项目进行指导,使之掌握并成为自觉行动国。
2 通过出院回访发现健康教育组的母乳喂养率比历史对照组超过27%及减少了产后患乳房病发生的情况
3 讨论
3.1增强了产妇产前认知水平 实践证明,产前健康教育明显增加了产妇的前认知水平,她们能够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的正确及婴儿正确的含接姿势,早吸吮,24h母婴同室等有关母乳喂养产科病房的有关规定,为产后哺乳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产前认知水平的提高是提高纯母乳喂养的先决条件。
3.2提高了产妇的自护能力,保证了母婴健康及母乳喂养的效果 产前健康教育使产妇建立了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产后实行早吸吮不仅可练习、巩固吸吮反射,有助于母乳喂养成功,而且还可使产妇脑垂体释放催产素和催乳素,后者刺激乳腺泡,可提早乳房充盈,延长母乳喂养时间。健康教育完成了产妇的角色转变。掌握自我康复护理外,还学会了新生儿的日常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表现出一系列的良性反应,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3.3消除了心理因素对泌乳的影响 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原因,也是致病的条件,并是防病的依据。产妇紧张、焦虑的情绪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腺的调节发生变化,而泌乳与心理应激相关早已被认识,紧张、焦虑情绪可使泌乳减少。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护士与产妇密切接触,对产妇害怕疼痛,害怕体型改变,担心婴儿健康等焦虑、恐惧、担心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健康教育指导,树立母乳喂养信心,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
总之实施健康教育,以产褥期母婴健康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适用于每个医院,每一位产妇。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护理 硬膜外麻醉镇痛
分娩镇痛的护理要求
分娩镇痛技术对护理的要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方面:①建立一个充满信任感的分娩环境;②增加产妇获得镇痛技术支持的愿望;③增加产妇战胜产痛的信心。
分娩镇痛的护理措施
健康教育:在实施健康教育中,要十分注重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提高产妇对分娩痛影响母婴健康的认识,加深她们对分娩镇痛意义的认识,帮助她们尽可能了解分娩镇痛的各种技术及相关要求。
分娩准备教育:其内容包括:①妊娠期母体变化、临产先兆、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护理;②分娩环境、产房设施、助产人员及各种服务支持措施,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惧怕心理;③训练分娩配合方法――宫缩时的呼吸运动与按摩方法。
帮助产妇了解分娩的生理过程:要给孕妇和家属讲解妊娠分娩的基本生理知识,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与焦虑。同时,及时提程进展的相关信息,给予支持和鼓励,还要告知分娩过程中胎儿是觉醒的,以鼓励产妇主动参与分娩活动。
认识分娩痛对母婴健康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母婴的基础代谢率增高,氧需量增加,同时因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而使全身代谢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胎儿氧合减少、酸中毒;产妇喊叫、过度通气、脱水过度的身心消耗还会造成心理创伤,导致焦虑、恐惧、产后抑郁乃至产后精神病。
认识分娩镇痛的意义:①分娩镇痛对母婴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它可提高分娩期母婴安全性、缩短产程、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缺氧、降低新生儿窒息、支持产妇心理健康等。②分娩镇痛是每一位产妇胎儿的权利,妇女有权享受安全、幸福的分娩服务,胎儿有权在宫内、宫外都受到保护和善待。③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从古到今人们盼望的一种人类早期保护措施,医生无权不提供此项服务。④分娩镇痛对母婴无害,对产程无影响或可加速产程,起效快,作用可靠,能达到全产程的镇痛,方法简便。产妇清醒,能配合分娩。
心理行为支持:要提供全程陪护,陪产与家人陪伴,鼓励进食饮水、下床活动,及时提程进展的相关信息,树立分娩信心。要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分析分娩痛的原因及作用,提高产妇对产痛的耐受能力。同时,要给予情感关注,体贴关怀产妇并教会其丈夫参与分娩活动。
技术干预:目前分娩镇痛技术包括下列八种:①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②陪伴分娩;③针灸、电磁刺激(TANS、HANS)、水针等;④药物镇痛:安定、度冷丁、曲马多、芬太尼等;⑤静脉麻醉:氯胺胴、安氟醚/异氟醚等;⑥吸入麻醉:笑气;⑦局部麻醉:宫颈旁阻滞、神经阻滞;⑧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阻滞、双管硬膜外阻滞、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等;⑨病人自控镇痛术(PCA)。产科医生应根据病人情况和本人所熟悉的技术作充分的分析,然后选择1~3种方法的组合,如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陪伴分娩加电磁刺激,或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法加宫颈旁阻滞等。
镇痛效果的护理评价
客观评价尺度包括疼痛缓解程度、有无宫缩抑制、有无产程延长、有无出血增多、有无新生儿窒息和是否得到及时处理几方面。
主观评价尺度主要是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感受。产妇获得安全、幸福的分娩经历是分娩镇痛术的最终目标。
分娩镇痛法――持续硬膜外麻醉镇痛的观察及护理心得。
(1)术前准备:包括①认知准备――产妇及家属的知情选择;②助产士的术前宣教;③产科医师、麻醉师的术前谈话;④医学准备――了解病史(既往疾病、麻药使用情况)、出凝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无禁忌证。⑤用物准备-麻醉穿刺包、药品、环境、器材等;⑥准确提供信息。⑦细致的产前教育。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⑨配合正确的膳食营养。
(2)术中配合:①环境准备,要提前准备适合麻醉操作的环境;②操作准备包括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和协助摆好病人的穿刺。关心体贴产妇,取得产妇配合。
由于麻药和镇痛药本身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宫缩乏力、尿潴留、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应加强对这些情况的观察。如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小剂量的催产素进行引产,注意催产素点滴的使用事项和观察重点,以防子宫强直收缩,导致子宫破裂发生。如出现尿潴留,护士应及时协助产妇排尿,同时可配合以下一些方法促排尿,如用温水冲洗会,用温热毛巾敷下腹部及听流水声刺激尿意等,必要时予以导尿。皮肤瘙痒、恶心、呕吐是麻醉镇痛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这些产妇应注意防止窒息的发生,并随时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减少不良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