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1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专业属理科偏应用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细胞工程、遗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2]。但农科类高等学校由于受专业设立较晚、专业调整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办学上的问题:一是专业特色需进一步凝练、突出;二是师资队伍年龄偏轻,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有待积累提高;三是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实验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学时分散,不能统一,实验教学内容方面,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过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少,甚至没有,各学科实验课程自成体系,导致内容相似的实验重复,有的专业实验课无法开出;四是专业资料较为缺乏,教学实验经费严重不足等。因此,需对农科类生物技术专业进行建设与改革。应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专业方向,积极进行基础建设,形成多样性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提高该专业的知名度,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以满足生物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接受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文化修养和初步从事专业教学、研究、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二是熟悉国家在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工程安全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三是了解生物技术的科学前沿、发展状况及应用前景,了解其发展趋势和最新发展动态。四是具有较强的调查与研究、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综合运用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学术交流的能力。

3强化策略

为了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出生物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策略,针对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可将生物技术专业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不同的模块以针对当地不同的产业发展。

3.1构建专业特色(模块),优化课程衔接及体系

农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要强化其特色,则要采取专业特色(模块)的构建与形成,相关课程衔接以及体系的优化,课程设置与学生考研专业科目衔接的办法。针对课程设置,将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拓展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针对公共基础课的必修课。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学科公共课与学科基础课,也被作为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可分为2部分,一个是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主要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且被作为必修课;另一个是专业领域课,在此分离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的地方特色可设置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开展拓展教育平台,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创新训练。加大开放程度,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生物技术专业与当地经济建设很好地融为一体。

3.2编写与应用特色专业课程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3],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抓好各种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类工作,并实现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从广义而言,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工作包括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2个方面[4],在新形势下,从知识内容上看,应当是时代性与适应性相结合[5]。针对农科类高等院校教材建设首先应注重教材的选用,教材应适应时展的需求,坚持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重,使受教育者有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感性知识,丰富基础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材编写的重点应体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注重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农科类院校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市场中没有或很少有教材,而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上又往往是农科类的优势,能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特色课程教材编写。因此,地方高校应重点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为了搞好教学,教师要选用辅助教材、参考教材或编写补充讲义,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

3.3培养青年教师,引进专业高层人才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精品课程的重要保证。营造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注意培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注意在相对薄弱的学科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注重引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学科带头人,为学科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3.4开设特色模块科研任务与实验内容,建立专业对应的科研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强调充分发挥学科支撑作用,将科研成果、产品生产工艺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提高基础型实验教学水平;设计综合型实验模块,将科研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实验教学;并依托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建立学生创新研究基地,为学生营造生命科学研究的氛围,达到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实验,也可参加教师的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开设的实验项目可以是科研与生产的转化、以拓宽知识面,熟悉现代生物技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主要开设以下实验课程:一是基础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技能,锻炼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为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规律,设置基础实验课。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目标,综合运用实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将原来分割过细、内容重复的专业实验课有机地整合,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组织实验内容,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供学生自主选修。二是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6-7]。支持和鼓励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研究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论文或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支持和鼓励学生将企业生产与技术革新中出现和涉及的问题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使学生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完成相关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参考文献

[1] 彭雷清.高等院校名牌专业建设探析[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4):59-63.

[2] 潘勋,周海梦.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学研究,2003(2):27-29.

[3] 吕小艳.提高高校教材选用质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32):93-97.

[4] 陈秀玲,黄淑坚.地方高校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6(9):60-62.

[5] 赵正铭.高师成教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的构想[J].继续教育研究,2000(2):27-30.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地方农业院校 产学研一体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198-01

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教育、生产、研究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模式,是集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方之力,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弊病的重要方式。

一、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产学研一体化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要培养模式。生物技术专业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学科,其专业培养目标在于为生物研究与生产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1]生物技术的专业性质决定了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创新性。因此,其培养方式不应套用生物学理论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而是应该立足于实践,着眼于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成为首选。

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的必要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说,教育教学资源有限、科研力量薄弱成为人才培养的制约条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可以借助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资源与力量,减轻学校的压力。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互动,不但能在人才培养阶段受益,更可以为人才输出与科技成果转化增加机会,可谓是一举多得。[2]

产学研一体化是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在专业理论课程中引入实践机会,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应用中增强理论学习效果。

产学研一体化是解决用人单位人才困境的重要方式。用人单位与大专院校的交流沟通,有助于增强院校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为人才的定向培养提供导向,同时可以使用人单位在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同时增加人才储备并降低员工培训时间。

二、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方案

(一)理论课程多级化

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通常只分专业课和非专业课,这样的专业设置方式过于突兀,会给教师和学生一种专业课重要而非专业课不重要的心里暗示,而很多与生产相关的课程,如工程制图、质量控制等属于非专业课,十分不利于人才培养。根据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生物技术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为多个层级,以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向命名。(表1)

改变课程设置的同时也需要改善教学方法,更多的运用如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基础理论更加直观、生动;增加实验课的比重,让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到企业与科研单位参观考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转化产值的感官体验。

(二)实践课程灵活化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课程设置,即教师提出多个课题,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方向进行小组研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其科研独立性与创新性。并且实践课程不同于实验课,实验课所涉及的均为验证性内容,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结果单一,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巧;而实践教学的重点在于对问题的理解与实验方案的制订。

(三)实习安排合理化

实习阶段是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中优势较为突出的部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学校可以改变过去“生拉硬拽”的实习安排模式,而是成为桥梁,向学生传递用人单位的需要,向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诉求。

(四)评价标准多元化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灵活性与多元性,决定了其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在以考试与考核成绩为主的基础上,引入多重等级评定与多方评价制度,避免单一标准与一言堂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产学研一体化是地方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不但能够加强三方交流,打破信息壁垒,让三方切实受益,并且有助于节约人力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引言

生物技术是对生物体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的技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生物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使生物技术使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中较为普遍的就是应用在农业种植当中,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对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生物技术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技术,这也使得在应用的过程中受外界条件影响多,操作难度较大,但是,近年也有较多的专业人员对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试验实践,使产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品质得到了提升。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对其进行应用和推广呢?

1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1.1 增强农作物抗病虫的能力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害虫是减少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遇到较为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颗粒无收的情况,例如,黄河沿岸最怕的蝗灾,应用生物技术就能有效的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1.2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生物技术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最成功的应用就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十三亿人吃饭的问题[1]。为此,我们能看出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国家粮食紧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1.3 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问题也越发的关注了起来,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就能一定程度保证农作物的质量。例如转基因大豆、嫁接水果等都是绿色且安全的高质量农产品。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 转基因技术

在农业种植中应用转基因技术是大家都较为熟悉的一项生物技术,其中的转基因大豆、更是无人不知。转基因这项生物技术基本原理就是将某一种农作物的优秀基因转移到某一种不具备该基因的农作物上,转基因技术的核心就是基因的提取和嫁接。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作物的抗病虫的能力,同时对于农作物的质量、产量都能有着一定的提高。这项技术在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有遭到很多的反对意见的,有部分科学家认为转基因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但实际上,转基因食品至今都还没出现过问题,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作物上,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为此,我们能预见转基因技术将会被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种植中[2]。

2.2 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环境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为整株植物的生物技术,组织培养技术能有效的提高植物繁衍的速度,然后再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目标植株,将优秀植株的抗性抗倒伏能力发挥出来。在对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的过程中,植物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所以要对阳光、湿度、照射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考虑,确保植物能在无菌的环境下生长。

2.3 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是一种新的农药生产技术,它是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应用生物农药技术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能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代替了缺乏或者价格高昂的农药制作材料。其最主要的优点就是无污染、效果好、可降解、无公害。

3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

3.1 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宣传

要想实现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其首要做的就是加大生物技术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生物技术的好处,这样才能加强群众对生物技术的了解,进而提升基层农业技术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政府可以发挥自身主导的力量,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让所有人都了解到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优点,只有所有人都意识到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优点,才能对生物技术产生认同的心理,进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3.2 对基层群众开展农业技术的培训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好处,进而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3]。生物技术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项目,所以,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就需要对群众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这样群众才能更好的掌握生物技术,然后将其应用到农业种植中。为此,相关部门可以建立技术小组,对基层群众展开生物技术的培训,这样才能使群众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好处,在培训的过程中相关的技术人员还应该注意的就是对群众进行实地的演练和指导,这样才能让群众懂得如何去应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也只有群众都接受并且会应用了生物技术,才能参与到其中。

3.3 健全生物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对生物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健全,同时制定并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得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变得规范化,进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推广。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较为重要的,为此,政府可以加大对于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这样就能使得推广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多样化,进而实现对生物技术内容的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对于生物技术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保障生物技术的经费问题,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趋势

1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有着极广的应用。典型的成功事例诸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他是利用生物基因重组将高产水稻和抗病水稻的优点集于一身。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转基因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尤其是我国较为稀缺的蔬菜的产量产量有了显著的提升。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极大的丰富了农业种类,诸如新培育出的太空辣椒、转基因黄金大米等一系列新物种。这些新物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自然生存法则,也加速了物种之间基因的交流。另外,生物技术对于农业最伟大的想法是将植物的基因植入到动物体内,实现动物的光合作用,彻底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但是这种设想还是停留在最初阶段,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在某一天转换为现实。最后,农业是我国生物技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物种间基因交流有着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2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和工业看似没有联系,但是实际联系较为广泛。现代生物技术在工业中最广泛的使用就是制药生产线,通过生产线的纽带将生物技术和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生物发电也是生物技术在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生物质能发电已经成为今天电厂供电组成系统中的一部分,但是,生物发电迄今为止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并没有真正的试验成功。但是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重大难题的不断突破,终有一天生物发电也将变为现实。

3现代生物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最广,生活中也最为常见。从之前胰岛素蛋白的生成,到现阶段抗青素的制造,无一离不开生物技术而存在。在现代的医疗行业发展中,生物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例如;先进的神经中枢替代技术,采用生物电位差原理有效的将人体的神经中枢替代,而正确的传达神经信号,在人体出现神经中枢受损或者神经中枢疾病时,医生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生物技术用电位差原理将人体神经中枢有效代替,从而使患者身体康复。生物技术在医疗行业中更为先进但也饱受争议的就是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存在使世界上生物不用实现繁衍而产生下一代,克隆羊多利就是很好的一个证明。现在在医学上克隆人体心脏,种植人体耳朵、人工受孕、DNA鉴定等,这种先进的生物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医疗体系,为我国医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一扇门。

4现代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从古老的帝国时代的造船是模仿鱼的姿态,并将其体态扩大,建造出了无坚不摧的战舰。现代高科技的雷达技术,是蝙蝠回声定位技术的重要应用,对于世界各个国家的国防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减少水的阻力,核潜艇设计借鉴了鱼儿流线型的身姿,从而可以潜居世界海底。美国日本的千里眼监控,则借鉴了苍蝇的眼睛结构设计。世界各国的军事技术都离不开生物技术而存在,并且生物技术的存在极大的推动了世界军事的前进步伐,为军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生物技术在军事运用上也具有其两面性。尤其是在战争中,生物技术的运用将对人体和世界和平产生极大的威胁,诸如细菌武器的应用。这种极端的生物技术在军事上的发明,有效的增强了国家的战斗力,但是这种有悖于道德的生物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将对人类乃是世界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甚至是破坏生态环境。因此,生物技术在军事运用上要发挥其优点回避其缺点,从而真正的将生物技术运用到军事领域上来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是灭绝性的杀害。

结束语

现代生物技术有着较高的技术优势,对我国社会进步有着重要影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且,现代生物技术对我国的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行业都有着重要影响。分析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生物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锦芳,龙聪平,赵萌,王金华.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8).

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1.利用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和技术研发能力,美国四大私人企业Monsanto、Pioneer、Syngenta、AgrEvo占据了美国由APHIS批准的田间试验的大部分。美国农业生物技术商业化程度高,其农业生物技术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亚太地区是全球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地区,预计到2015年其农业生物技术市场将以复合年均增长率14%的速度增长。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服务组织(ISAAA)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由170万公顷增至1.75亿公顷,增加了100倍以上。同时该组织还介绍,印度尼西亚将在今年批准种植转基因甘蔗,菲律宾于2016年将批准种植黄金大米。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大大缓解了因全球资源稀缺、能源危机、效益衰减等问题所引起的粮食短缺,引发了全球“第二次绿色革命”,对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情况。中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但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见表1)。通过加大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渐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赖型”转变,农业生物技术从单纯的实验技术逐渐实现向农村田间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优化了农产品结构和质量。2013年中国转基因作物面积位居世界第六位,位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和加拿大之后。中国转基因作物包括棉花,抗病毒木瓜以及小面积种植的转基因白杨等,其中白杨的转基因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大多依靠政府投资,各大科研院所等非赢利性研发机构作为主体来承担项目实施。目前我国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各类研发机构已超过200家,研发人员有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一条完整的农业生产价值链。

二、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面临的困境

1.项目管理意识淡薄,忽视财务风险。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这种资金投入方式容易造成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不到位。归根到底,科研人员作为创新主体和管理主体很难两者兼顾。目前,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负责人大都是科研机构中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来担任,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较高,但是相对缺乏项目管理的意识和经验,很难把项目管理的核心问题——质量、时间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容易忽视项目的财务风险,对于货币时间价值、投入风险、成本效益等思想认识不足。因此,常常把项目推入困境,最终导致项目难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在决算审计中,出现很多项目验收延期和项目决算超预算的情况。2.项目创新标准缺乏,项目效益难以横向评价。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创新性没有统一标准来衡量,因此造成项目创新性评判没有切实依据。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以关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方面的“硬”技术创新和关于新生产方法(方式)、新组织、新经营管理模式、新市场、新过程和新服务的“软”技术创新即管理技术创新两类。目前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集中在为了改进农产品和技术而进行的创新研发,偏向渐进性创新和方法导向性创新,如某品种植株优选及扩繁技术研究,某鱼毒素检测技术研究。在审计过程中很少碰到根本性创新和目标导向性创新,市场导向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而这两类创新与农村生产和社会实际需求联系更加紧密,研究成果对于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更为深远。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缺乏行之有效的效益评价办法,也是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与其他科技项目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地域性,与土壤条件、气候、水资源等密切相关。研究的对象涉及广泛,包括景观植物、农作物、家禽和海产品等。因此,每个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尽相同。此外,项目申请轻视前期准备和调研,对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没有进行细致分析,往往以项目经费申请为最终目的,容易忽略项目完成后的效益评价。

三、从财务决策角度改进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的措施

1.提高财务决策在项目管理中的参与度。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实施就是三大类资源——质量、时间和成本的分配过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避免浪费关键在于要财务的参与。目前财务决策在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把财务数据放在事后的例子比比皆是,没有财务决策的项目管理注定是没有旗帜的战役。提高财务决策在项目管理中的参与度是解决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财务决策应该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始终。在项目前期的预测与分析、项目进中的财务分析与监督、项目结束后的结算分析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是走在科技前沿的排头兵,前沿意味着存在更多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需要财务决策的参与,提升财务决策对项目管理的参与度是必然趋势。2.加大财务和审计监督的系统性。对于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内部财务监督要与外部审计介入相结合。首先,要紧紧抓住内部控制这个关键点,把财务监督检查作为项目管理中一种经常性的控制方式,从制度上确立财务监督的核心地位,保证财务监督对项目实施有效控制。其次,需要积极借助外部第三方的力量,帮助承担项目单位提高项目管理质量。由于每个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涉及几十万到上百万,经费支出活动繁杂,有时还会涉及到其他协作单位,单单依靠单位监督很难实现面面俱到。为弥补内部财务监督的不足,应适当借助独立性较强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的力量,对涉及财政资金较大的项目实施审计。通过第三方的工作,客观公正的角度来发表审计意见,提高项目监督力度。再次,可以实行外部审计评价制度,建立专家库,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不断提高内部监督工作的质量。最后,应适当开展交叉审计,相互复核工作底稿,使审计真正具有公正性、独立性、客观性。通过内外部共同监督,强化财务监督的控制职能,尽早发现并克服各类风险,保证项目在完善的监督框架体系内有序进行。3.完善项目的财务预算及分析。财务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要考虑必须且只考虑相关成本。财务预算是项目申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项目成本和申请经费的主要依据。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具有探索性和不确定性,项目的工作量和消耗的费用无法进行准确的估算或者预算,这对于经费的预算、管理和监督造成困难。在编制项目预算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调研工作。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应遵循项目相关性和经济效益性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预算细目,合理分配细目预算。预算科目应该从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类出发,逐一细化,分类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及时对资金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允许调整的预算科目,应该根据实际项目支出更新预算;对于不允许调整的预算科目,如直接材料、设备采购,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支出。此外,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工作中,指导科研人员正确进行各类细目费用的测算。4.落实项目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是指有效率地应用资源以提供有效益的服务或产品。从财务决策的角度来看,每年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而这些项目经费是否真正使用到位,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公共服务目的的实现。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有利于强化资金使用效果,规范科研经费支出行为。通过把绩效考核作为项目管理的一种手段,引入到项目验收的过程中,有利于改变专家听汇报,验收流于形式的局面。针对每个项目设计不同的考核关键点,从制度、执行、效果和保障等多个角度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有利于改善提高农业生物技术创新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