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市场的特征和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市场功能 失衡 融资功能 财富效应 价值发现功能
主流经济理论将证券市场看成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典范,代表市场机制运行的理想状态,只有具备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参与者在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规则自由地进出市场,才能达到证券市场的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效率。这种自由的市场制度是证券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正是通过赶超模式在证券市场的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不论是发达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价值体系的形成则都是以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和宏观经济的判断为依据的,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必须以市场机制运行为基础,政府对证券市场功能定位不能超越投资者对股票价值的理性预期。
证券市场功能理论
(一)证券市场功能理论概述
现代金融理论对证券市场的功能研究是从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方面进行的。Shaw 和 Roadldian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著作中对金融市场的作用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此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在证券市场与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多。Patrick(1966)认为股票市场对资源配置和资本存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证券市场促进资本所有权结构发生变化,因而提高了存量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证券市场使新投入资本从效率低的企业或产业向效率高的企业或产业流动,提高了增量资本的配置效率。帕加罗(Pagano,1993)认为股票市场可以改变资本投入量和资本投入效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其途径为:一是证券市场提高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的水平而推动经济增长;二是由于证券市场具有收集信息、促进创新、分散风险的特征,从而改变资本的边际效率,进而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阿替列和凡诺维克(Atie 和Jovanovie ,1993)在对40 个国家的人均GDP与股票市场运行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经济增长与证券市场的发展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amakrishman和Thakor(1984)推导出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最优激励合约,该合约提供了最优的风险分散和努力激励,并主要依赖于股票市场的信息。Laffont认为通过证券市场兼并是市场实现企业监控的重要形式,也是证券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Laffont(1985 )指出,证券市场使公司间的兼并更为便捷,接管的威胁将促使经理实现公司股权价格的最大化。这迫使经理必须关注其行为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无形之间使得兼并机制成为股东对公司管理的重要控制手段。
(二)证券市场的功能
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证券市场功能观点各不相同,但基本都认为证券市场具有通过流动性分散风险、募集资金以及合理地使用资源的运行机制,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能。概括起来,证券市场功能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功能。股票市场是投资者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它将社会资金集中到优秀企业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宏观而言,一方面,单个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证券市场在选择企业的同时,也会引导社会资本向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集中,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价值发现功能。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信息的、收集和传播的渠道之一。投资者通过证券市场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信息,判断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和发展状况也就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出来。Grossman 和 Stiglitz(1980)认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一般不愿意或者没有时间、能力与精力去收集和处理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而证券市场对信息的收集与传播有重要的影响。当证券市场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时,投资人越有动力去获取企业的信息,因为这种价值发现会通过证券市场而获利。
第三, “晴雨表”功能。一般而言,证券市场的波动先于经济运行周期:当经济从低谷开始复苏时,人们被压抑的需求开始释放,企业增加投资计划,投资者的预期好转、证券价格上涨,证券市场开始活跃;但当实体经济过热、“投资乘数”以及“加速原理”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预期又发生作用,在实体经济还没有明显收缩时,证券价格就开始下跌,证券市场开始萎缩。
第四,筹集资金功能。证券市场通过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和股票,为企业扩张筹集所需的资金,以实现企业的规模经营,证券市场这种以直接融资的方式为企业筹集资金同其它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不仅满足了企业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推动了社会大生产的发展。
第五,分散风险功能。证券市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使投资者能够迅速地实现资产转换,从而降低和分散风险的作用。Hicks(1996)认为证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资产转换的场所,同时又把分散的储蓄集中起来投入到长期投资项目,这种机制促进了技术的创新。Diamond 和 Dybving(1983)研究发现受到外部冲击时,选择低回报,但具有流动性的项目,比选择高回报但流动性差的项目更容易收回投资。Levine(1991)发现,在证券市场,受到外部冲击的投资者卖出股票,但并不会使企业受到任何影响。
第六,外部治理功能。股票市场的信息收集传播以及证券价格的变化对上市公司经营者形成外部约束,从而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经营好坏直接通过证券价格反映出来。经营不善的企业,其证券价格下跌,可能导致收购、兼并或重组行为的发生。Manne(1965)认为,股票市场让有能力的管理团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大量的资源,表现差的经理将被取代。即企业一旦不能为股东利益服务,将会被市场所淘汰。同时证券市场还会通过社会公众及舆论媒体对上市公司经营起到监督作用,使企业经营者偏离股东目标的行为受到约束。
我国证券市场功能失衡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超常发挥
融资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之一,西方融资理论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认为企业最优融资结构取决于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包括税收收益、破产成本对企业最优融资结构的影响。其中“啄序理论”,即企业的融资顺序是先内部融资、再债务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得到国外实证研究的证明。但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与啄序理论相背离,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首选股权融资,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内部融资(刘丹于,2009)。形成这一背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融资结构原因,除了上市公司自身的因素以外,主要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因为随着财政体制、融资体制改革的进行,企业面临资金供给不足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证券市场成为当国营企业筹集资金的工具。
我国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源于20世纪80年代地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全国统一证券市场形成以后,证券发行基本以政府控制的规模管理为主。特别是1996年后,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的制度特征越发明显。在全国统一证券市场形成后,特别是1996年以后,股票市场发行股票的数量快速增加,筹资额不断扩大,证券发行市场已成为企业募集资金的重要渠道。1997年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到600亿以上。此后,发行规模不断增加,2006年达1000亿,2007年以后年均达到7000亿,其中2007年超过9000亿,2008年和2009年分别达到5000亿和8000亿以上(胡海峰、张琦,2010),2009年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开通以后,上市公司数量及融资快速上升。大型国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一次融资都在几百亿以上,2010年以来除主板市场股票发行以外,每周都有2-3家公司通过创业板或中小板发行上市。
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看,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不同于金融理论中的融资序列,表现为证券市场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首选,上市公司无论在是否需要资金、或者有不同融资方式选择的情况下,都具有强烈的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冲动。在所有的融资方式中,上市公司最偏好股权融资;同时大多时候都具有融资愿望,企业法人最大限度地扩大企业规模,而并不考虑投资与收益的关系,甚至在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也倾向于从股票市场融资。
方光正(2005)通过大量的数据归纳,指出大部分上市公司融资超出实际需要融资,呈现过度融资行为。田娟(2006)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指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存在融资结构不合理和证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缺点。苑梅(2007)指出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问题的实质是股份公司转制建制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国有股为主导的股东模式使中小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软化,通过市场机制约束经营者的机制残缺和中介机构不健全。国信证券研究中心吴锋通过对171家样本公司的募股资金边际收益水平的研究发现,有96家公司募股资金产生的边际收益没有达到同期银行最低存款利息收益,可见一些上市公司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二)我国证券市场以投资为基础的财富效应和价值发现功能缺失
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看,证券投资收益不呈“正态分布”,大部分投资者不能获得平均的期望利润,且收益和风险不对称,投资者不能获得相应的“风险溢价”。2006年以前,证券市场大幅波动,投资者损失惨重。张维在《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化及其效率》中,对投资者损失的研究结论是:1994-2003年投资者平均每年损失281.35亿元,投资者所获得的股利远小于佣金和印花税,二者和为现金股利的6倍;根据大智慧网站的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尽管2007年证券市场大幅上涨,但仍然有一半左右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上证指数由6100余点下跌至1600余点,两市股票市值从30多万亿人民币减少至20多万亿,大部分投资者仍然亏损。2009-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上证指数在2000-3000点波动,投资者也未从中获得应有的 “风险溢价”。尽管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1996-2001年和2006-2007年两次比较大的“牛市”行情,但从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的整个周期看,并考虑到投资成本和资金机会成本,投资者并没有从证券市场获得应有财富增值。
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特征比较明显。一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在世界上比较少见,政策、传言及各种“噪音”乃至机构的炒作或操纵都会导致中小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导致市场波动频率高、幅度大;二是市场换手率较高,我国证券市场的年均换手率远高于其它国家;三是市盈率高,上海和深圳市场的平均市盈率都在20多倍以上,1996-2001年和2007年以来都在50倍以上,2010年以来通过创业板发行的一些股票的市盈率高达100多倍,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发展中国家;四是持股时间短,大部分投资者投资证券市场并不是看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或者投资价值,而是看重市场波动,希望短期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时间短、交易次数频繁、交投活跃;五是A股与H股同股不同价,同一上市公司、同股、同权、同价的股票在上海、深圳和香港市场的价格相差甚大,尤其是小市值股票前者的价格大都远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丁宏术.中国证券市场功能、主体行为与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沛,白钦先.中国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兰军.股票市场功能演进与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张艳.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谓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是指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监管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国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和效率,营造一个高效和公平的市场环境。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场相比存在着更为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首先,证券市场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在证券市场上,由于资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虚拟化,资本交易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价格变化和交易速度极快,市场风险会很快殃及货币、外汇等其它金融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其次,证券市场存在着竞争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证券市场极易产生垄断,从证券供给的角度来看,一家公司仅能发行本公司的证券,而不能发行其他公司的证券,证券的发行过程排除了竞争。从证券交易的角度来看,只要证券发行和上市交易的数量是有限的,某些势力强大的投资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大量的购买或抛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证券,影响或控制某一证券的交易价格。证券市场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现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点,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场主体也可以通过“搭便车”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场本身必定不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优势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诈。
虽然负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场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场相比不仅表现得更为强烈,影响更为严重,而且仅仅依靠市场本身也无法解决。比如,由于个别行为主体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负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场那样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加以补偿,所以政府必须对证券市场实行监管和干预,以弥补市场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见,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和干预具有普遍性,不仅不成熟的市场需要监管,成熟的市场同样需要监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样,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特殊目标
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时间较短,同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其市场缺陷更加明显,市场的效率水平较低,克服市场缺陷,提高市场效率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政府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主要任务。同时,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除了必须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标以外,还应兼顾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由于投资者处于信息弱势者的地位,所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证券市场监管中带有共性的问题。1998年9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在其制定的《证券监管目标与原则》中指出,证券监管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投资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保护投资者的意义显然也是不一样的。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法律制度比较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投资者比较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强,他们的合法权益较不易受到伤害和侵犯。近年来,买者自行小心,投资者应对自己的买卖决策负责的观点在西方较为流行,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情况则大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投资观念的不成熟,使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伤害。我国证券市场的现实情况正是这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股独大、大股东放肆侵占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虚作假、投资机构坐庄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证明,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己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实现公平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才能够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完善。
推动市场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容量较小,市场中介组织的数量有限、服务层次较低,市场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投资者不成熟,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规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市场风险很大,市场功能不能够正常地发挥。所以必须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市场缺乏充分发育的必然结果。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除了不断地推动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的。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来说,监管和发展是相行并重的两大任务,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将两者对立起来。故此,推动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也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不但要坚持严格执法的原则,而且还要考虑按市场的发展进程来制定规则,注意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营造一个有利于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然,证券市场的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规模的扩张,也包括市场体制的健全,既包括数量的增长,更包括质量的改进。故此,我们在实施监管、促进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场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动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下力气促进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没有诚信的、参与者缺乏自律的市场,就肯定是一个没有效率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认为,市场参与者的诚信和自律,是监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场参与者普遍缺乏诚信和自律能力,必将大大地提高监管的边际成本,降低监管的边际收益,再加上法不责众的压力,监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政府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一种家长式的父爱主义,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证券市场诚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信息传播,将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竞争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市场本身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大投资者弄虚作假、欺骗中小投资者不能够受到及时和有效的惩罚,中小投资者用手或用脚投票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故此,我们必须将促进市场的诚信建设和市场自律功能的完善作为监管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力培养市场主体的自律能力,加强对失信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不讲信用的违法犯罪活动。
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
由于特殊的历史的原因,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动下形成和发展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带有国有企业的色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实际上也是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定位于为国有企业改革筹集资金。这种情况,使得大多数投资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淡薄,许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应该对他们的投资后果负责。这种情况,已经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功能优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隐藏着较大的社会风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实施证券市场的监管过程中,也必须将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育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资者对证券产品、投资风险的认识,使投资者清楚地了解市场各个层次参与者的功能和责任,以增强其主体责任意识,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投资行为和投资后果负责。新晨:
参考资料: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是由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投资基金、监管部门等利益主体组合而成,这些利益主体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他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性,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集团。本文主要分析了证券市场上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及现状。从理论角度描述利益集团的涵义与特征,说明其在证券市场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证券市场利益集团信息不对称
一、利益集团的涵义和特征
利益集团的存在作为现代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中外政治学者的广泛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益集团是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相似观点和利益要求的人们组成的,并企图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实现或维护其利益的社会团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任何一群为了争取和维护某种共同利益或目标而一起行动的人,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作为一种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团体,利益集团有几个基本特征:
首先,利益集团的利益基础相对单一,目标直接而具体。利益集团的利益是在人们拥有共同目的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要人们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就会有很强的动力支持他们共同为这个目的建立起利益集团,所以,与国家、政党、政治联盟等政治组织相比,利益集团的利益基础显得相对单一;加入这一团体的成员目标也相对直接和具体,只要能实现他们的利益就比较容易使他们得到满足。
其次,利益集团一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利益集团并不以夺取和执掌政权为目的,而只是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从而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正因为如此,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和行动来最大程度的影响政府的决策,以利于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利益集团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利益集团不是政府组织,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威和严格的组织结构,利益代表的范围也仅仅是本集团的成员,尽最大努力为本集团成员争取利益,因此最能吸引所有与集团成员有共同目标的人。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利益集团直接代表着某一方面群众的利益,存在和活动于群众之中,因此,更能直接感受到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能与群众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二、证券市场利益集团形成的原因
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形成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形成我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实状态有如下原因:
一是初始制度原因。中国证券市场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客观上为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提供了一种市场化的平台,股权分裂、同股不同权、政企不分使权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矛盾重重、监管上漏洞百出,这都为证券市场埋下了深深的制度隐患,在这种投资环境下,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价值发现功能、经济晴雨表功能及投资增值功能相当紊乱,但它的融资功能却更加强化。在这种制度缺陷背景下生存的利益主体利益意识觉醒,维权意识加强,集团意识形成,引发了围绕着管理层、上市公司、券商、中小股民等各方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使各方利益集团由隐性向显性、由非组织化到泛组织化,成了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二是利益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对于联合型的利益集团利益一致性是他们联合的基础,信息不对称是他们联合的前提条件。利益集团的形成是利益分化的必然结果,之所以有利益分化,证明某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要求将分散的利益凝聚为同样的利益表达(不论是合法的、建设性的还是非法的、损害性的),从而使其能够更接近决策的层面。
市场中的信息永远是大家争相追逐的对象,但由于种种因素信息是不可能公平的完全的取得,只有获取更多的信息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使利益最大化;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的事实,一方利益主体才会要从另一方利益主体那里获得自己没有而又迫切需要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两者有着相通的利益可以通过联合来实现,因此联合的利益集团就有了很强的用武之地。
三、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现状
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如今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从总体上说,大多没有完备的组织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组织构架,只是松散的、自发的、临时的、若隐若现的“结伙”,以舆论呼吁等方式在报纸上、广电或网络上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仅仅因为各自的利益相同走在一起,所以只要能影响政府的决策向着有益于成员利益的方向发展,与传统意义的利益集团相比,他们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不反映某些群众的共同利益,因此不具有代表性。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形成的利益集团是非常特殊的团体,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特殊的行为方式和特殊的影响效果。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股权割裂的制度设计中产生的,是由国家资源分配及占有的起点不平等为渊源的。起初利益集团的状态并未在市场中显现,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改革的步步尝试,引发了围绕着管理层、上市公司、券商、股民等各方利益结构的不断分化重组,使利益集团由无到有、由隐性向显性、由非组织化到泛组织化同盟的产生和壮大具有了客观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弱势利益集团利益意识的觉醒和维权意识的加强,特别是“集团意识”的形成,又为利益集团的存在和壮大提供了心理基础。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市成了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角逐最明显的地方。
四、证券市场利益集团信用缺失的表现
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集团信用状况并不是很好,市场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上市公司这一利益集团的信用状况是应被关注的焦点,信用缺失状况基本都围绕上市公司展开,诸如虚假包装上市、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随意圈钱、擅改募集资金投向、虚报利润、信息披露不及时、关联交易等,为了实现上市增值增利的目标,上述行为似乎成了默认式,无非程度大小的问题,类似状况都或隐或显的存在着。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上市集团与上市公司的利益统一起来,占用资金、随意圈钱的行为在逐渐淡化,但其他的问题仍旧存在。由于市场运作的需要,上市公司和证券投资机构及中介机构联合违规各取所需;一些民营上市公司没有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的实力,与当地政府或相关权力人的联合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更可怕的是国有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及政府本身就同属一家,管理人员也是直接被委任或由政府官员兼职,无论政策制定和利益要求,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信用缺失问题在所难免。
这样的信用状况为证券市场和各个利益主体都积累起了严重的风险,长期及严重的信用缺失会使市场越来越不规范,投资者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越来越差,风险自然会一点点沉积下来。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和信用制度高度发展的产物,证券市场的交易形成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信用链条,因此证券市场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传导性和危害性,会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和国家经济,而且这类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不确定性,非证券市场所能控制,另外,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制度缺陷一时难以弥补等,这样,风险的可控性就更弱了。
参考文献:
1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关键字:证券市场,证券,网络法,网络化
一、证券市场网络化程度的现状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电脑的大量应用,使得证券的电子化交易方式具有高效、经济的优势已日益为世界各国主要证券市场接纳并认同,成为当今世界证券市场发展的潮流。如“NASDAQ已经将自己的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一起;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也关闭了其交易大厅,全部采用网络交易方式;巴黎MATIF期货交易所在引入网络交易方式的八个星期以后,关闭了交易厅;伦敦期货交易所不幸受到德国电子交易所重创,失去了最大的一个客户,不得不改变以往不接受联机定单的规定。联机证券交易服务的蓬勃发展是促使交易所本身建立虚拟交易大厅的原动力。目前,已经有74家互联网证券交易商能够提供全方位证券服务,他们不仅需要提供联机下单服务,而且需要进一步实现联机市场交易。未来大部分公司都能在互联网上面向全世界发行它们的股票,进行全天候的交易。电子化证券交易方式对投资者来说,简化了投资过程,因此降低了投资成本;对公司来说,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聚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1)同样,我国证券交易所的运作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无形化和电脑化,建立了安全、高效的电脑运行架构。投资者除了在证券商柜台直接下单买卖证券外,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通过电话机上的按键或通过互联网下单买卖,其委托由证券公司柜台终端通过通讯网络传送到交易所电脑撮合主机,撮合成交后实时回报,投资者可以立即查询交易结果,整个交易过程几秒钟就可完成,其高效、快捷、方便的程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03年上半年我国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期间,电话委托、网上交易以及其他远程交易方式等整个非现场交易占比在大幅度攀升。随着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证券、期货营业场所非典型肺炎预防工作的通知》的下发,使得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成了证券市场竞争的焦点。根据上报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4月份,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交易量约为2077.06亿元,占沪、深证券交易所2月份股票(A、B股)、基金总交易量10536.82亿元(双边计算)的19.71%,比2003年4月上升了5.33%.通过对上报报表中客户数的统计,网上委托的客户开户数达533.42万户,占沪、深交易所开户总数一半3561.74万户的14.98%,比2004年3月增加了约1.87万户。(2)
由此可见,证券交易电子化最明显的标志-网上交易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特征,这是符合世界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网上证券交易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易方式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地发展,并大有替代传统证券交易方式的势头,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与证券经纪业务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是和网上证券交易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具有众多优势。如成本低廉,突破地域限制,信息广泛、快捷等等。但在实际上,证券市场的网络化的基础-网络化证券究为何物这一基本问题并未完全明确,其能否适用证券法,还是应该适用所谓的网络法规?本文将以网络化的证券作为切入点,对其性质及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求能对某些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提供解决的对策。
二、网络化证券的性质及基本特征
证券是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是现代社会不可回避的产物。其作为学术上的概念却因为各个学科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即使在法学学科内部,也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传统法学上,证券是指表彰一定权利的文书,即记载并且代表一定权利的书面凭证。这种权利存在于证券之上,在通常情况下,权利与证券结合在一起,权利不能离开证券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多种证券形式,如车船机票、各种入场券、邮票、存折、支票、股票、债券等等,这些证券本身就代表一定的权利,而不仅仅是证明权利的存在。证券的存在(有无)与权利的存在(有无)有密切联系。这是证券与证书的最大区别,后者的作用仅仅是证明某种法律事实或法律行为曾经发生过。(3)根据证券与其所表示的权利之间的联系是否密切,可以将其分为金券、资格证券和有价证券三大类。(4)
在各种证券中,有价证券应用最广。通常所称的证券即指有价证券。但它与证券法律制度中的证券外延仍不同,其只是证券法中证券概念的理论基础。有价证券依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但其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是按有价证券体现的内容,将其分为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两种,资本证券,又称投资证券,则是指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证券。其是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一般认为狭义的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其主要表现是股票、债券等。此外,有学者认为,在此种分类下还有一种货物证券,或称商品证券,即代表一定商品的有价证券。其主要表现为提单、仓单等。随着商品经济与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有价证券体系内部为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发生了职能分化。一部分证券,如票据、仓单、提单等货币证券或商品证券,担负起支付功能和商品流通功能。而另一部分证券,如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分化出来,担负起筹资功能。对于前者,传统的民商法均有所规定,特别是票据制度已形成独立的法律系统。而后者也有某种独立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便是现代各国存在的证券法或证券交易法。就这样,传统的证券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其已经被实际上的资本证券概念所取代,即一种基于筹资目的发行的,表彰投资人某种权益的可转让凭证。这也是在各国证券市场领域实际上存在的证券概念。尽管各国证券法调整的证券种类差异很大,但其均为具有流通性的直接投资工具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所强调的传统证券即是指这种资本证券。
传统的证券在存在形式上总是一种有形的实物凭证形式,一般为纸质凭证。其基本特征就在于一是表明财产权,证券上载明持有人的财产内容;二是证券票面所示的权利与证券不可分离;三是证券为权利运行的载体,权利的形式和转移以出示和交付证券为条件。(5)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形的实物证券逐渐向无形化转变。“证明股权关系的股票和债权关系的债券等证券不再是实物凭证,而成了电子符号或数据存在于数据库中。这种没有实物凭证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被储存在电脑中,以电子符号或数据的形式证明发行人和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样的证券被称为电子证券。”(6)而所谓的网络化证
券是指传统证券在证券市场网络化背景下由于这种电子化、无纸化证券进入互联网交易,而被赋予一定特征时所形成的一种证券存在形式。
(一)网络化证券的法律特征
网络化证券不同于传统证券的法律特征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形式的虚拟化
可以说,网络化的证券与传统证券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存在形式的虚拟化。即证券存在形式不再是以纸质为媒介。而是以一种电子符号或数据形式存在于相应的电脑或数据库中,实际上,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所流通的社会公众股全是无纸化的网络化证券,即投资者并不是持有证券的实物存在形式,其能够看到的只是股票帐户上的数字而已。投资者对这种网络化证券所进行的转移等权利行为,也是通过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所谓的数据交换(EDI),而不会再出现将股票等证券由一方手中交付给另一方的手中这样直接明确的转移行为。
在现代化的信息时代,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只是一种虚拟的电子符号,其既不是文字,其载体也不能为人们所直接感知,(7)它完全属于一种虚拟化的存在,然而这种虚拟化的存在不会影响其固有的证券性质,即体现并表明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这是因为网络化证券的存在形式完全可以发生纸质书面证券形式的作用。几百年来,随着证券市场和股份制度的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证券已经逐渐完备与成熟,其固有的权利、义务也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传统证券的纸质形式仅仅是一种表征,这样一种形式性的表征并不会改变内容,既然内容是固定的,那么相对于纸质形式所具有的记载、交流等功能,网络化证券的虚拟化存在形式也同样具备。“每笔以电子符号纪录的相同性质的证券,其名称、种类、票面金额及代表的股份数、发行者的详细情况、证券持有人的名称住址等资料都记录到相关机构的电脑中,并且留有备份,其解释不可能因人而异或被人有意歪曲,也不存在欺诈、伪证或伪造以及因事实变迁或距离遥远而改变。”(8)事实上,当证券从物理形式转移到虚拟形式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化存储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仅从技术上而言,不存在绝对安全的系统,其不安全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网络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与外部攻击或破坏。但同样的,传统证券的纸制形式也可能出现篡改、复制、丢失等情况,所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是网络化证券与传统证券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只不过解决的途径和方式不同而已。
2、流通方式的虚拟化
关键词:证券市场;国际化;问题和措施
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能优化资源配置,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资本收益。因此,加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需要深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问题
第一,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种增长是通过扩大投入实现的,企业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率并未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均衡性。具体表现是: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恶性竞争和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市场处于封闭状态,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单一的供给商结构,破坏了产业结构的均衡,许多弱势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比如,能源、金融和电信等行业,封闭性强,处于垄断状态,从而大大降低了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商业银行主导融资模式,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商业融资和证券市场融资两种模式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市场内商业银行占据着主导地位,尚不满足证券市场国际化要求。随着证券行业的发展,证券融资方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靠银行的“过度银行化”。其次,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运行不安全,保证金融运行的安全性是开放证券市场的基础,金融运行直接反映了经济运行状况。如果金融运行不安全,则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动荡。从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没有跟上经济生产要素改革步伐。在金融调控手段方面,采用直接调控思想,具有明显的行政化特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计划调控手段,如结构管制、信贷规模限制等。在进行货币供求和经济调控时,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这与国际市场化环境不符,从而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开放性程度的提升。由此可知,金融调控手段市场化、进入市场自由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条件,如果国内证券市场不满足这些条件,则会削弱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
第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集中度高、股权流动性差,对国际资本吸引力低。证券市场体现了资本意志,中小投资者基本行使的是用脚投资的权利,大投资者则关系公司股权结构、公司制定的重大经营决策以及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要想保证投资者的权利能正常行使,上市公司必须具备合理的股权结构。我国证券市场投资主体主要包括个人股、国家股以及法人股等。目前,在证券市场中,法人股、国家股和内部职工股占总股本的67%,A股市场流通股占总股本的33%。在A股市场流通股中,个人投资者占据着主导地位,结构投资者较少,法人股和国家股基本处于沉淀状态。这种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对我国资本运行机制、证券变现机制以及市场评价机制等体制的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了证券市场炒作行为,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
第四,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股票市场缺乏层次。以美国证券市场为例进行分析,美国证券市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NASDAQ 交易所以及第三、第四交易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众多选择,满足了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晚,缺乏层次,目前只拥有类似于约证交易所的市场层次,投资者可供选择的投资方式较少,也无法满足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影响我国证券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其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国内证券市场中,债券在证券发行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股票所占比重较大。实际上,一个完善的证券市场中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所占比重基本相同。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债券市场也是投资者非常青睐的市场。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体系单一,发展滞后,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低,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对策
第一,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是实现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具体表现是:A股和B股市场分割现象。在我国设立股票市场试点时,就已经建立了B股市场。在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市场透明度低、市场发展方向不明确、市场融资功能差、市场动力不足等。2001年,B股市场开始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并实施了QDII 制度,极大地改善了B股市场外部环境。同时,A股市场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增加。所以目前国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充满信息,对B股市场持一种谨慎态度。因此,在处理A股和B股市场分割问题时,应该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股市场开放程度,扩大B股市场规模,增强B股对国外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完善QDII 制度,从而逐渐实现A股和B股的一体化。
第二,加强市场主体建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因此需要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为优秀上市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及时淘汰劣质公司。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公司治理。同时,需要降低对企业在国外市场的要求,对企业融资实施严格的监督。另外,需要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实力。由于我国证券公司整体实力较差,在证券国际市场中,无法与外国证券公司相抗衡,所以提高证券公司的整体实力显得非常迫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业内并购、增加投资、扩大股权、发行上市。拓展业务空间,我国证券公司的传统业务是经纪和承销,近几年,证券公司拓展了企业并购和基金管理等业务,但是传统业务还是占据着较大比重。因此,证券公司需要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涉足金融、工程等新领域,这样才能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应该鼓励证券公司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监管水平。要想推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必须实现证券监管模式的国际化。目前,许多国家都只设置了一个主要监管机构,单一的监管者能提供最严格的监督。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单一监管者最终会取代多元化管理,实现证券市场的统一管理,这样有助于提高证券监管力度。另外,应该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的自律管理。自律管理具有自发性,维持证券市场的秩序,才能保证参与者的利益。自律管理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对证券市场中灰色领域的管理有限,此时需要证券公司的信誉、管理准则和同行其他企业的相互牵制,才能维持市场的正常秩序。自律管理具有高效率特征,自律管理不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操作简单,效果高。但是要想充分发挥自律管理的作用,需要满足一些条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自律结构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规范自律机构行为。从被约束者利益的角度分析,遵守自律规则,能提高被约束者的经济收益。总之,自律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所以需要不断完善我国证券监管自律机制。
第四,加强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血液,保证金融市场的活力。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国内金融需求量逐年增加,金融创新显得更加迫切。首先,需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实现证券投资品种多元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其次,增加证券市场的层次,目前,我国具备了中小企业板块和主板市场,市场层次较差,还需要建立创业板块,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需要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改善场内市场交易的外部环境。2006年,外资银行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国内金融机构创新步伐加快,待到市场经济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出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规范证券市场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存在诸多问题,如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证券市场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A股、B股市场并轨,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实施国际交流和合作,提高监管水平,加强金融创新,从而不断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现证券市场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左绍辰.浅析我国证券投资市场国际化趋势下QFII制度的法律监管问题[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05).
[2]苏惠娜.转型期我国证券公司的战略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5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