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经济分析

服务业经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经济分析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企业升级;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一、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的障碍

第一,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低。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区域内部的组织协调作用。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承接业务的主要来源是依靠与派包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信息平台的利用程度较低,这就使得企业在承接业务机会和规避市场风险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作关系,与其他信息技术机构的沟通也较少,导致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统一的竞争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派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组织协调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的文化差异致使派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达不到良好的沟通效果,从而制约双方关系的发展。

第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市场拓展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感知力较弱。国内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时,规模、文化、市场距离等差距因素使其不能准确派包企业的市场需求。此外,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长期化、专用化以及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二是企业及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末端位置,技术含量较低,导致产品出现同质化。另外,各服务外包城市实施的助推措施当中也存在同质化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企业的同质化发展。

第三,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从派包企业角度来说,派包企业为了达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将自身业务中的非关键部分外派给那些专业的服务供应商,但外派业务环节的知识、技术含量都不高,服务外包企业基本难以从中学到核心技术,并且跨国公司会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市场地位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上讲,企业内部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较低,再加上订单业务都属于低技术水平,企业对于人才投资力度不够,使得企业人才积累速度缓慢,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局面。

二、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升级路径分析

(一)推进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交流与合作。一是完善和统一服务外包行业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二是利用行业内举办的各种交流平台,扩大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三是构建信息提供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掌握市场需求、行业发展、企业动向等信息提供便利;四是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先进技术与外溢技术在行业内部的传播和交流,提高整个服务外包行业的技术水平;五是加强与服务中介、高校、科研等机构的合作关系,推动行业人才的培养。

(二)完善文化沟通机制,增强了解和交往。首先,国内的服务外包企业要承认并尊重与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秉承理解和包容的原则,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沟通以及协调能力。其次,要注重企业核心员工沟通技巧的提高以及多种沟通渠道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企业的沟通机制;此外,还要建立相对应的沟通评价机制,以提高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第三,通过建立办事处等专业性的沟通单位,实现与核心企业的面对面交流,更好地掌握核心企业的需求,加强企业间的良好交往。

(三)扩大规模,迎合市场,实施品牌战略。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整合行业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知识复杂、技术尖端等类型的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能力规模。在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迎合市场的需求,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研发和产品营销体系,以实现企业的优化升级。另外,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解决企业与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实施“以品牌树信誉,以品牌拓市场,以品牌谋发展”的品牌战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四)加大人才和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大对实用型、专业型、复合型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储备,改善服务外包行业中人才稀缺以及人力资源适用性差的情况;二是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设,加速高端人才培养,积累人力资本;三是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水平,从而增强企业对外溢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技术、知识进步;四是健全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员工、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创新氛围,为企业的升级发展提供助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青.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服务型企业升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业;FDI;经济效应

一、我国服务业外资流入的基本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的对外投资存量占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为47%,到200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7%。2005年服务业跨国投资比重仍占2/3以上。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1%。2011 年我国 FDI 流入量增加值达到1240 亿美元,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首次超过了制造业,同期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43亿美元,占总量的47.62%,超过了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44.91%的比重。2013年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5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76亿美元,增长5.3%。

二、服务业FDI流入我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服务业技术溢出效应

对本地服务业产生直接的“软技术”溢出:技术转让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服务业跨国投资不仅将设备、工作流程等硬技术带到投资国,更重要的是一些知识信息、管理理念、销售方法等无形的软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示范作用,使我国本地的服务业通过学习模仿,在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做出创新。

通过技术外溢的联系效应提高本地服务的质量:由于母公司向外转移的是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这些软技术整体性强,难于分割,与母公司的水平十分相近,彼此之间构成的是水平分工的关系,所以海外分支机构接受的外溢效应质量水平高,更能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服务水平。

技术外溢提升出口能力:亚当斯密论证了专业化的分工可以提高社会生产率,降低总成本,提升竞争能力。对于我国而言,外资企业将本地企业的服务部门外包,促进本地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占据优势,因此提升出口能力。

(二)就业扩大效应

直接创造就业机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而言,本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吸纳了大量就业,利用我国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同时廉价的劳动力也降低外商生产成本。

关联性带动就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多数投资于在我国发展状态比较好的行业,如房地产、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这些行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就业效应比较强、比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筋、水泥、电力、电器等等许多行业的发展,通过关联性和带动性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培养:跨国公司总公司向其国外分支机构转移的不仅包括设备、无形资产、技术和管理专家,还包括对分支机构所雇佣的当地雇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学到先进的技术,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丰富了我国的人力资本。

(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直接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技术关联效应,带动我国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新技术不仅可以带动东道国原有的产业调整,改造原有产业,而且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还会创造新的产业。同时帮助东道国建立新的消费品工业,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促进消费因此带动东道国经济增长。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一般集中在新兴产业或者竞争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部门,我国相对落后的产业则面对更加严峻的竞争力,会促使一些落后的行业调整结构、改进技术或提升管理水平来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在这过程中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最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投资体制会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这必然会促使我国管理水平、素质和效率的提升,对产业结构的转换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的趋势。

(四)制度环境改善效应

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需要面对国内外不同的制度安排,这就需要形成国际统一公认的制度环境。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管理理念具有不可分割性,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制度结构与之适应。尤其是开放性、稳定性、包容性的制度结构与监管结构的改善,促使我国政府按照国际标准对服务业的制度进行管理,监督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三、促进服务业FDI流入的对策建议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特点及其原因

首先,由于第三产业中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国家对这些行业长期加以保护。由于教育、文艺和广播电视受到政治方向的导向问题的影响,外资很难进入。其次,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来看,在第三产业,外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大多倾向于基础牢固,利润率高的房地产业,以及市场潜力比较大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因此外资流向比较固定化。最后,有效需求不足。我国与OECD等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主要由生产驱动,消费率偏低吸纳就业较少。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远大于第一、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感应程度很弱,存在着需求不足现象。

(二)促进服务业FDI流入的对策建议

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限制。为把握“渐进的”和“有管理”的这一原则,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加强对外资的导向力度,调整引资结构,引导更多的外资流入现代服务业,逐步降低外资进入第三产业的准入门槛。我国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有序的加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

逐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剖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结构,外商对我国服务业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一些传统的服务业,而对金融保险业、教育文化产业以及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过低。必须加强对产业政策的导向力度来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首先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要引导外资直接投资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我国一直存在的就业压力。

其次有序的引导外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投资,比如,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人才培养与储备中心等,充分利用溢出效应来提升我国的服务业的效率。最后,生物技术等知识型产业是未来的主导产业,我们应当予以关注并加大对知识型产业的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

通过这些不仅使我国服务业可以通过外溢效应获得先进的设备与技术等资源,更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外商服务业的竞争,在相互竞争中互相学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从而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和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红平.服务业FDI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28-29

[2] 林张林.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16-19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西省;服务业;竞争力;偏离份额法。

一、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1.山西省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

服务业的发展是当前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点。2013年,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为5035.75亿元,实现增加额35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增速比GDP高2.2个百分点。2005-2013年平均增长速度15%,增速比GDP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比上年提高2%。

2.山西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一般认为,服务经济为主是指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60%以上。

2013年,山西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才40%。与发达地区相比比重偏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山西省第三产业的人数近几年基本保持平稳,但总体比重52%左右。但第三产业就业比例是总人数中最多的。

第三产业贡献率与就业人员比例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图1 山西省第三产业的贡献率

二、山西省服务业产业结构分析

1.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N、结构分量P和竞争力分量D三部分。偏离―份额分析的模型可表示为:

本文以全国为参照地区来研究山西省服务业发展情况,具体指标解释如下:

份额分量是指在2009年到2013年5年期间,山西省以全国服务业的总体的增长速率为参考标准,增长到2013年期末应增加的量。

结构分量是指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山西省各服务产业按全国相应产业的增长速率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服务业的总体增长速率所能达到的增长额的差值。竞争力分量是指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山西省各产业按各行业实际增长速率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相应产业的增长速率所能达到的增长额的差值。

2.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2009年-2013年山西省与全国服务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某些行业从全国范围来看所占比重比较小,将这些行业一并归为其他第三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山西省服务业分析

(1)山西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从整体上来看,山西省服务业的总变化量比份额分量低29.07,这主要是因为结构分量和结构分量所形成的反向总偏离效应,反映了山西省服务业的增长水平低于按全国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标准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水平,说明山西省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总体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

在山西省各子行业中,金融业与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高于份额分量,这与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一致。而除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三个行业总变化量与份额分量基本持平为,其他第三产业的总变化量都低于份额分量,说明其他第三行业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如表2所示:

表2 山西省服务业总变化量与份额分量对比情况分析

(2)山西省服务业具体行业分析

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总偏离量、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总变化量均为正值,是山西省服务业中各项指标排名第一和第二的行业。说明在山西省的这两个产业的竞争力强,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速度略低与全国水平,从指标上来看,主要是结构分量偏小。从山西省的角度来看,山西省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不存在优势的地理区位,制约了山西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

其他第三产业的份额分量高达875.14,说明这些产业在山西省的比重很大,但其结构分量与竞争性分量全为负值,从表1也能看出,正是由于这些产业增长速度缓慢而影响了山西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

本文以山西省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以全国为参照区域,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山西省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以及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山西省服务业的增长水平低于按全国服务业总体增长率为标准计算而得的预期增长水平,说明山西省在2009年到2013年期间总体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增长幅度。第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这三个行业的总变化量明显高于份额分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发展速度较快,促进了山西省的经济增长。第三,由于地理因素制约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发展。第四,其他第三产业总变化量小于份额分量,并且正式由于这些行业发展不足,才制约了山西省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说明这些行业还是有待提高的。

参考文献:

[1]肖硕.基于偏离-份额法的服务业竞争力与结构变化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09).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01-02

1 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根据2011年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仅为43.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分析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本文选取了三个评价指标MS(出口市场占有率)、TC(贸易竞争力指数)、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加以分析。时间选择为2003年~2010年。

(1)出口市场占有率(Export Market Share),简称MS,是指一国出口额。

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结果的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指标,表明一国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具有的竞争实力。它包括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上,一国某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该类产品总销售额的比重或者说一国某产品出口额占世界该类产总出口额的比重。出口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就强;反之,则弱。计算公式如下:MSij=Xij/XwjMS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占有率指数;X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MSij值越高,表示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数值越小则表示越弱。

如表1、表2所示,2003年以来,美国服务贸易MS值高居第一,日本居第二,我国的服务贸易MS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MS值已超越日本,在以上五国中位列第二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7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2%,但与美国2010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额5149.70亿美元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近几年来,美日的MS大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新加坡保持的比较稳定,印度的比值在不断提高。2010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的MS提升了1倍多,印度的却提升了2倍多,中国的上升幅度不如印度发展快。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资料计算整理。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Trade Competitiveness)也称“贸易专业化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该指标主要用于衡量某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水平,指数越大表明优势越大。计算公式如下:TCia=(Xit-Mit)/(Xit+Mit)。TCia表示a国i部门的净出口指数,Xit与Mit分别表示i部门在t时期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般认为:TC>0则表示i部门具有出口优势,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大,数值为1时,表明该国出口专业化,竞争力很强;TC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资料计算整理。

如表1、表3所示,国际竞争力优势最大的是美国,一直为正值且不断上升。中国近几年的TC取值处于(-0.3~0)之间,说明我国的服务业竞争力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处于微弱竞争劣势。日本的服务业TC值一开始均是负值,日本的比较优势最小,但是日本一直呈现上升状态,而我国则一直在-0.05附近徘徊。印度比中国的优势大,且在2004年转为正值,但2007年又转为负值。近几年被新加坡赶超,新加坡已为正值。

(3)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美经济学家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AC。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相对出口的表现,可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竞争力。计算公式如下:RCAij=(Xij / Xtj)÷(XiW / XtW )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Xij/ Xi为i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的比例,j产品出口越多,该比例越大,优势越明显。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RTO)提出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时该产业具有极强比较优势,当RCA在0.80―1.25之间该产业具有中等比较优势,0.8以下则处于比较劣势。

如表2、表4所示,其他四国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的最弱,且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RCA 值基本小于0.6,情形不容乐观。日本的在0.75左右,略高于中国,这说明两国国际竞争力都不强。新加坡的一直处于08~ 1.25 之间,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和印度的一直大于1.25,但印度赶超了美国,两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尤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RCA在近几年开始领先。这组数据深刻反映了我国的服务竞争力差距越来越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2 影响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1)占GDP的比重低、总体发展滞后。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再创新高,达到43.0%。在21世纪初,世界服务业平均比重超过60%,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多达60%-70%,有部分国家甚至高达80%以上,中等收入也已经超过50%。我国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33 个国家中。我国服务业的比重排在第100位以后。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大,市场潜力无限,有提升空间。

(2)内部行业之间结构问题突出。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合理,目前还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高附加值服务业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增加值构成所占比重最高,比重一直高居40% 左右,而咨询、法律、会计、科学研究业等现代服务业中的科学技术服务的比重约为16%。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存在核心技术学习不够、研发投入水平偏低、政策激励不足、国际合作渠道不畅等瓶颈制约,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保险、科研业、计算机和软件、旅游、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产业等发展不足,产业层次亟待提升。

(3)龙头品牌企业少。2010年《财富》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上榜的中国企业已经达到54家,但多为能源、金融、电信等国有垄断企业,服务企业少尤其是现代服务企业。我国服务业门类按经济大类分达47个,行业繁杂,分布广泛。但是我国服务业缺乏大型优秀可以面向世界的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且多数企业管理意识较为落后,缺乏创新,组织模式单一,不具备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外向型服务,无法走出国门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4)贸易开放程度底。服务业贸易开放度即服务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一国或地区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度不高。一方面表现在垄断经营项目多,如受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团协会等,市场准入条件十分严格,且壁垒多,门槛高,民营私人企业很难进入,包括其他一些服务行业也没有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除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行业的国有投资大概都在五成以上,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文化产业等几乎全是国有资本投资。最后是部分服务行业法律标准不健全,未建立市场价格体系,产品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迫切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标准来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5)对服务业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体制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倾向于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一直不受重视,重生产、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成为普遍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两个指标在世界各国中都处于最后几位。专家学者分析认为服务业总量不足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而服务业结构矛盾主要是由制造业的发展造成的,导致其在资源的配置上服务业一直处于不平等地位,结构失衡,这与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实在不相匹配。

3 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针对以上我国服务业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服务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向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服务产业优势,加强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抢占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增加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传统的金融服务、通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

(2)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国外服务企业来国内投资或者通过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政策环境的改善。有针对性地对服务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如美国对电子商务、企业咨询费等免咨询服务业出口给予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印度为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征所得税;日本对本国、奖励以及减免税收等。我国可借鉴这些做法,对服务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扶持,特别是对附加值高、收益性高,带动效应大和辐射性广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

(3)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开放。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经历了国内竞争后才增强的。在我国服务业中,许多行业属于垄断经营,市场开放度低,一些行业甚至禁止民营及外资经营。这些企业在政府的保护补贴下,创新动力不足,造成低效率运营,国际竞争力更加低下。恰恰这些行业是把握国家命脉的大地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着力点。而通过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高水平和高收益的服务,形成内外资共同竞争的格局,能刺激国内服务自我改进,与国际水平接轨。开放条件下,市场从国内深入到国际,可促进分工深化和生产率提高,而知识和技术外溢,提升引进国际技术水平,从而促进服务业增长。外商FDI扩大了投资规模,对我国服务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

(4)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一个产业要想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那么它的规模应该够大、技术应该够先进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获得一席之地,所以提高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实质就是提高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是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创新能力。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完善自主创新机制,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激发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增加科研投入,更新科研设备,进行新型服务产品创新,还要健全相关服务产业的法律,加强服务产品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为我国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玲慧.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6).

[2]张洁,芮明杰.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借鉴[J].改革,2010,(5).

[3]徐伟,陈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描述[J].科学决策

,2010,(2).

服务业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一、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分类

1、档案信息服务的内涵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存在形态与运动过程的表现和反映,信息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是社会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基础。而信息服务,也就是以信息为内容,以满足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业务。与其他社会化服务相比,信息服务是一项更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的服务,人类从来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信息,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通过信息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①。社会信息需求的膨胀与增长,极大地刺激了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从单一形式的服务向综合发展;二是从以部门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向社会化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三是各种专项信息服务和系统化信息保证服务将成信息服务业务发展的一大主流;四是信息服务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②。档案信息服务,是指以档案信息为服务内容的社会信息服务。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服务在整个社会信息服务体系中也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档案信息服务的分类

档案信息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信息仅包括档案的内容及表达档案内容的文字、图形、标记、符号等信息与档案形式、档案载体方面的信息;而广义的档案信息还包括由档案内容信息与载体信息经过转移或加工之后的信息,亦即派生信息。因此,广义的档案信息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档案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原生信息+档案内容与载体的派生信息③。

在现代社会中,档案信息服务活动十分频繁,档案信息服务的形式与模式也多种多样,要区分目前档案信息服务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第一,从服务的方式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服务模式与网络服务模式;第二,从服务的性质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公益服务模式与产业服务模式;第三,从服务的层次来分,档案信息服务可以分为机械服务模式与智力服务模式④。本文主要按第二种划分方法研究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公益性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地震、水文、人口、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应体现“社会效益”原则,一般无法或不能实现商品化,而只能作为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商业性档案信息包括商贸、投资、金融、科技、人才、企业、经济、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类档案信息在客观上既具有商品的属性,又可以不涉及信息的安全问题。⑤

二、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1、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萨缪尔森(Samuelson)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开支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意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⑥。从这个定义中体现了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占有上的非排他性。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的消费,换句话说,这样的物品一旦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给任何人带来成本;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不需要支付成本也能够从某物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或者是让某个不付费者不消费这种物品是困难的。公共物品一般都具有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某一经济主体不经交易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施加利益或成本,即其行为是其他经济主体效用函数的因变量⑦。外部性是由于缺乏直接相关的交易或补偿性支付所造成的。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搭便车”心理。所谓的“搭便车”心理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中,消费者源于自利行为而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希望别的消费者为自己的消费付费的心理。在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中,每个使用者都不愿意表达自己从中获得的真实收益,那么私人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而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所在。正是因为档案信息使用中外部性和“搭便车”心理使档案信息服务的边际个人收益(MRP)小于边际社会收益(MRS),从而导致档案信息服务供给不足(见图1,其中MCS为边际社会成本,MCP为边际个人成本),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⑧。

图1公益型档案服务的正外部性导致供给不足(Q1﹤Q2)

因此,公益型档案的信息服务就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无偿提供来实现,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政治、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种需要。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是作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信息,有着其他档案信息服务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与价值,也是整个档案信息服务业的基础。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属于社会公共财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施排他性的措施,但不宜也不能参与市场买卖。

2、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经济学分析

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相对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而言的,主要是指将档案信息作为商品,参与市场流通的有偿服务。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我国市场经济与信息服务深化发展的结果,与传统的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相比,它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属于有偿服务。有偿与无偿服务是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与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本质区别,产业档案信息服务通过市场的买卖和付费而获得直接补偿。第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提供档案信息商品。在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中,其向社会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信息商品,信息商品虽然并不完全具备物质商品的特性,但也存在着市场定价、成本效益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对于信息商品的定价,理论界主要提出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价值价格论、效用价格论、供求价格论和垄断价格论。而商业型档案信息一般来自于企业或者其他团体,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一般具有垄断定价的特点。

因此,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是在市场机制环境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一般以企业或者私人商品的形式提供,其商品价值由市场价格反映。然而由于信息服务产品的特殊性,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存在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则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政府的干预能够有效保障市场公正,消除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⑨。

3、公益型和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的比较分析

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以无偿为特征,从而可以有效地刺激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整个社会档案信息服务业的良性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如经费使用上不计成本,工作不讲效益;资料堆积;服务方式机械呆板,缺乏活力等等。与之相比,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强调产出与效益,服务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丰富,而且能很好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施知识管理,因而运作相对高效。但不容置疑,商业型档案信息服务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容易引起因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的问题,因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比较分析见表1。

三、档案信息服务的建议

公益性档案信息由于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因此这类档案信息服务只能由国家财政投资,统一监管,通过公益型档案信息服务向公众提供来实现。这类信息一般需要依靠专业的机构花费一定的成本才能提供给社会大众,在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档案工作者付出了大量艰辛的体力与智力劳动,由此而创造的派生性档案信息产品应该通过市场获得一定的补偿与报酬,如档案馆公开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研成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可以加快档案信息的不断更新,内容的不断丰富,更好地履行公益服务的职责。此外,在收取一定的信息编制和管理费的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应给予特定的补贴。

对于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档案与档案信息,如图纸、信札、书稿、照片等,除了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或应当保密的只能向档案馆出售外,其余的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向社会公开出售,自由买卖,利用市场机制由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法规,保证档案信息服务产业的市场秩序,并建立档案信息交换的平台,对档案信息的定价和交易方式以及交易过程予以监督,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两种类型的服务各有特点和侧重,因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档案信息服务的发展,图2为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

注释:

①周晓英:《档案信息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3。

②王协舟、刘安福:《档案信息服务与产业型档案信息服务》,《图书馆》,2007(1):105-108。

③赵屹:《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33。

④张林龙:《试论我国的信息服务产业》,《河北科技图苑》,2000 (1)。

⑤袁洪:《我国档案信息市场运作模式探析》,《档案学通讯》,2004 (1)。

⑥何立胜、杨志强:《内部性·外部性·政府规制》,《经济评论》,2006,(1):55 – 60。

⑦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