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薪酬与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促进员工职业幸福感和公平感
通过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员工幸福感和公平感,首先有效的绩效考核是对认真工作的员工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员工工作成果的一种肯定,而将这种绩效考核的结果再通过薪酬体现出来的时候,这样既能让员工感受到加薪所带来的愉悦,又能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积极性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的幸福感和公平感必定油然而生。
(二)提高薪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企业与员工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而员工通过自身努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并获取与其努力相对应的薪金报酬,而企业则赚取正常的经济利润。有效的薪酬管理加上合理的绩效考核将约束员工为了获取高额报酬而更加勤奋的去工作,当员工能够通过增加边际工作量来提高收入的时候,薪金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便能够较好的发挥出来。
(三)提升员工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在过去旧有的管理体系下,尤其在国家公务事业体系以及国企中,按资排辈的管理办法较为普遍,长此以往丧失了竞争意识,无论对个人发展还是企业发展都是非常致命的缺陷。相反,以绩效考核为基准的薪酬管理体系,将个人薪酬与岗位职能、工作量、工作效果等挂钩,更能体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员工要获取更高的收入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就能得到很好的调动。
二、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实行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化考评和薪酬管理。企业加强薪酬管理和实施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出现所有岗位无差异的情况。企业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体,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其不同的职能所在,有的岗位对企业整体发展起关键作用,有的仅仅是作为一种辅机构存在,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对企业发展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岗位薪酬也必须存在一定的差异,方能体现出岗位的差异性和重要性。
(二)加强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确保考核实效性,并及时反映到薪酬体系。目前很多企业在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都是企业管理部门的事情,与基层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必然关系,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被考核群体而存在,这种思想就把管理与被管理分割开了。而事实上,员工与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考核的执行人员以及管理层都要经常与基层员工之间保持沟通交流,深入到工作的一线。一方面是要经常听取员工对考核体系的意见,并作为考核体系逐步完善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监督员工工作,及时把考核情况统计并反映到薪酬管理上,让员工的勤奋工作可以快速的转化成薪金报酬。
(三)坚持绩效考核周期长短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绩效考核的直接作用就是与员工的薪酬挂钩,而员工薪酬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另一部分是绩效工资,年终还会涉及到年终奖金。如何较好的用绩效考核的办法来影响这几个方面的工资水平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为了较好的在薪酬中体现考核结果,我们的考核也应当根据工资发放的周期不同而设定不同的考核周期。一般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当然也可以适当的增设季度考核和半年考核。短期考核可以及时反映工作情况,长期考核可以对员工在一定时期内的表现状况做出综合评价,相对短期考核长期考核评价结果会更为稳定。
三、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实现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的结合,首先一定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得无论是薪酬的管理还是绩效考核都能够在一个既定的体系内高效运转,这样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统一标准,实现管理的公平公正和高效率。
(二)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办法实施的实际效果。因此企业首先应当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思想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思想水平,确保在考核过程中秉公办事。其次是要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管理制度和执行技术的学习,让他们熟悉考核制度和管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才能熟练运用。
(三)完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
绩效考核应当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其中,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实施绩效考核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让被考核的员工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出去,让员工的声音受到重视,无论是对员工而言还是对企业发展而言,这都是非常有利的。
(四)加强管理过程的监督管理
加强监管一方面是为了监督整个考核过程和薪酬管理实施过程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监督员工的工作情况,最后是为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因此,企业在实施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同时,搞好监管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也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专业管理的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绩效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延安局在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工作中,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坚持系统管理和过程管理,遵循“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原则,建立统一规范、上下衔接、左右协同、全方位覆盖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支撑体系,强化目标管理,突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注重文化氛围营造,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在构建和实践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S公司切实按照公司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总体设计、强化责任、明晰考核、突出应用”的总体原则,有序开展绩效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在绩效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立了绩效管理的原则,即理念与导向的统一、绩效框架的统一、绩效流程的统一和绩效责任的统一。
二是进一步明确标准化理念,积极推进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广泛动员各层级员工积极参与,有力地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控、在控和能控。
三是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建设,将绩效考评的结果应用到奖金分配、工资调整、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等方面,并在员工成长方面积极应用,并形成长效分析改进机制,对各项绩效管理的制度标准、结果应用等方面进行完善,寻求突破,真正建立起绩效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S公司结合《全员绩效管理实施细则》,修订完善《全员绩效管理办法》,建立明确了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和职责,明确了绩效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建立绩效经理人制度,明确了不同层级员工的绩效考核方法,强化目标落实和考核管理,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主要流程说明
2.1积极实践探索,明确工作思路
一是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共赢”的绩效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企业中的突出地位,弘扬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的全过程管理;“和谐共赢”强调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企和谐,实现职工更优秀、企业更卓越。
二是建立了以组织绩效、员工绩效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制度。以部门(单位)业绩考核为主线,强化全员绩效考核建设,全面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三是明确了“双赢、双效、双激励”的绩效管理目标。“双赢”,即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素质提高双赢;“双效”,即通过绩效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效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双激励”,即把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有效结合。
2.2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根据公司业绩考核和企业负责人考核的关键业绩指标,结合S公司总体的工作目标要求,按照流程清晰、责任明确、突出核心的思路,全面梳理组织层面、部门层面、岗位层面的绩效指标,修订完善《S公司部门(单位)年度业绩考核办法》,根据各部门、单位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重点,明确各部门、公司的年度业绩考核指标及考核指标目标值,重点加强对关键业绩指标和重点工作任务指标的考核,明确考核分值,明确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不断加强部门业绩考核,提升部门总体执行能力。
建立了完整统一的绩效指标库。明晰绩效指标分解流程,确保指标分解工作的层层落实。以年度绩效指标为例,主要设置了生产经营和管理类指标、安全生产管理指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指标,年度业绩考核分为年度关键业绩考核、日常考评、公司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和“四好”班子评价四个部分。年度关键业绩考核占40%、日常考评占40%、公司领导班子综合评价占10%。“四好”班子评价占10%。如:年度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以各部门(公司)年度业绩考核责任书确定的指标内容为准;日常考评指标包括以下15项量化指标:部门(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包含综合计划、同业对标等指标)、月度重点工作及任务、安全管理、党风廉政及反腐败工作、重点工作督办及内部管理、财务及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及文明建设、维护稳定及舆情监控、物资集约化管理、行风及优质服务、信息化管理、职工培训、新闻宣传、后勤管理。最终建立公司级指标85项,部门级指标约450项,班组级指标约320项,班组级指标约2900项,共计约3670项,绩效指标覆盖全公司主业各部门、班组、岗位。
2.3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的绩效管理责任体系
长期以来,电力行业专业化管理色彩比较浓厚,企业化管理色彩相对不足。与之相对应,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级人员重视“管事”,忽视“管人”,轻视“绩效”。而根据现代绩效管理体系要求,各层级人员在担任业务负责人的同时,要对职工的绩效状况进行反馈,而且要关注职工的培养与发展,对职工的能力提升进行指导。S公司通过制度办法建立和固化了各层级的绩效考核制度,细化落实了责任体系,并以此作为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制度的主线,将绩效责任作为绩效管理责任链条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形成主管领导对主要领导负责、中层干部对主管领导负责、员工对中层干部负责、主要领导对员工负责的全过程管控体系,既保证了绩效责任和压力的层层传递,也体现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2.4以闭环管理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流程体系
从组织和个人、年度和月度、目标设定和结果考核等三个维度,明晰绩效管理流程,即组织年、月度绩效目标设定和结果评定,个人年度绩效目标设定和结果评定,个人月度绩效结果评定。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主管领导、职能部门、基层单位之间多维互动的绩效考核体系,就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沟通或面谈,共同制定绩效提升计划,从而实现了绩效的闭环管理。
2.5以深化激励为目标的绩效配套保障体系
全面梳理了岗位说明书,进一步明晰了岗位职责,避免了绩效责任的重叠和真空。初步建立不同岗位状态下的薪酬分配模式,形成与员工发展相适应的岗位成长机制,加大薪酬向一线、重要岗位倾斜力度,进一步理顺了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将导师带徒、技术比武、竞赛调考、科技进步纳入薪酬激励,进一步提升薪酬激励作用。
2.6以突出应用为重点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一是修订完善《S公司中层干部考核管理办法》,明确中层干部考核的重点,以强化工作执行、提升工作效率为核心,全面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全方位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明确中层干部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将中层干部下一年度薪酬水平和年度兑现奖与中层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不断激励中层干部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执行力。如: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前10名(含第10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所在归级区间薪酬待遇上限;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11-30(含第30名)名的,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维持原待遇不变,奖金系数执行所在岗位归级区间上限;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中间名次的,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奖金系数维持原待遇不变;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后10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所在归级区间薪酬待遇下限;年度考核结果得分排名为后3名的,下一年度内执行岗位工资所在归级区间下限,奖金系数按照所在归级区间下限的基础上下浮0.1执行;年度考核结果得分前10名的中层干部中选拔推荐3名作为公司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
二是修订完善《S公司员工考核办法》,明确员工考核主要以工作业绩考核、工作能力考核和工作态度考核为主,实行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日常考核以月度绩效考核为主,主要考核员工的业绩和劳动纪律,年度考核以横向互评、纵向考评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加大考核结果的应用,明确考核结果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力度,将员工下一年度岗级薪酬水平与员工年度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员工年度最终考核结果,按年度最终考核得分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员工年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岗位变动、薪酬分配、教育培训、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优秀”在下一年度内,执行所在职级薪酬待遇上限;“良好”在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不变,奖金系数执行所在职级上限;“合格”在下一年度内,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不变,下一年度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原则上不予以考虑;“不合格”在下一年度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执行所在职级下限,下一年度的进修、评先选优和后备干部推荐原则上不予以考虑;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的员工,在下一年度内,岗位薪酬待遇可上浮一档(管理岗位最高不超过8级管理岗、技能岗位最高不超过1级技能岗);连续两年被评为“不合格”的员工,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均下浮一个职级,按照新职级的下限岗位工资和奖金系数执行;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员工优先享受参加教育培训、进修、评优评先和后备干部推荐的待遇。不断激励员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保证体系
3.1建章立制,强化组织与制度保障
要持续有效开展绩效管理,理念输导与机制保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S公司从强化组织保障入手,成立了各层级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强化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管控和指导,制定S公司《部门(单位)业绩考核办法》、《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员工考核办法》和《全员绩效管理办法》等制度,修订完善员工岗位说明书,出台配套实施的相关细则。通过以制度的形式明确绩效管理组织与管理机构,实现了组织与制度保障的有机融合,保证了绩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3.2文化引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职工是绩效管理的主人。要想使绩效管理工作真正落地,必须发挥好“参与管理”的作用,切实让广大职工参与绩效管理建设应用的全过程。为此,S公司采用专题会议、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网络信息、热线电话答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绩效管理的理念、方法和系统操作培训。为绩效管理工作的高效推进和扎实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的成效
通过实践,S公司绩效管理的制度日臻完善,并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了初步成效: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已经初步实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S公司以绩效标准化为载体,以深化结果应用为基础,全员绩效管理的理念得到了落实,人力资源部门的行政事务性职能逐渐淡化,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和职能也得以重新定位和释放。
二是在管理重点上,逐步由“绩效考核”向“绩效管理”转变。以前,各部门、单位绩效考核的职能普遍分散,各种考核办法自成体系,考核指标粗细不均,考核的内容与全局目标的关联不够紧密,考核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利用。而通过建立统一的绩效管理体系,安全生产、党风廉政、生产经营和管理、经济责任制等各项考核办法整合在了一起,并形成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核心。
三是在管理模式上,逐步由“重视管事、忽视管人”向“管人管事相结合”转变。通过明确各层级员工绩效责任,各级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有了重新定位,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关注员工的绩效提升与能力发展。
四是在管理效力上,逐步由“均等文化”向“高绩效文化”转变。以前,各部门、公司对于员工相对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办法,企业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等业绩的压力往往停留在单位领导、职能部门层面,没有真正分解和传递到广大员工身上,平均主义、“大锅饭”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建立现代绩效管理体系,将组织绩效与员工绩效紧密结合,真正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形成追求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通过开展全员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优秀的绩效文化,是顺利开展绩效管理的前提。只有强化执行,努力探索,逐步建立起具有生命力的绩效文化、构建注重实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全员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全方位顺利开展。
(二)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深层推进绩效管理的关键。绩效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仅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可能把工作做好,需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和协调推进。
(三)实用的管理制度,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长效保障。管理的变革常常伴随着制度的创新。全员绩效管理要实现长效运行,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保驾护航。只有将管理的责任、流程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全员绩效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常态运行和长效应用。
2.今后的改进方向
绩效管理工作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执行,实践机制创新,以落实公司战略为核心,在提管理、保质量、强基础等方面抓落实,将高效工作与绩效指标相结合,工作提升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转变观念与绩效文化相结合,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强化绩效考核落实,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管控力、执行力和创新力,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玺.最新企业薪酬体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
[2]黄毅.K公司薪酬体系设计与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安鸿章.岗位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4][美]迈克尔・阿姆斯特朗等著.员工薪酬管理与实践手册[M].李剑锋等译.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绩效管理 教学管理 教师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06-02
随着现代企业现代管理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在高校管理上的渗透,2009年起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始实施起了教师绩效工资的改革。其目的是通过绩效工资改革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更优质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对当前的优势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和配置。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对教师队伍资源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对中学教师人力资源实现最优管理和配比是当前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面临的难题和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学校绩效管理办法基本是丛企业管理办法上嫁接而来,同学校的运作模式和内在特点的适应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实现绩效管理办法在中学教学管理中的最佳应用,就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绩效管理的理论成果,建立属于中学自己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绩效与中学教学管理
绩效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制度下的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表现及取得的成果进行量化,从而对岗位员工的贡献和价值进行综合性评价。绩效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员工的业绩评价的办法,督促员工能力的发挥并提高其岗位的责任感。
绩效管理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员工的绩效工资管理,通过合理的评价办法,可以让员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成绩与不足。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用作员工薪酬、职务和培训的主要依据。通过绩效管理的管理机制,员工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岗位对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同时督促员工根据岗位对其的要求调整自身的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工作态度。从2009年开始,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开始全面进入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阶段。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主体,对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工人,教师队伍的绩效考核的重点同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教师绩效管理中需要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教师工作绩效的高低同学校的教学质量紧密相关,对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和长远性发展战略有着关键性作用。
二、以绩效为导向的中学管理办法的实施
教师队伍的绩效管理要走向科学化,就要在管理过程中结合教育工作和教师团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实施办法,才能保障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可以分为管理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和效果反馈四个主要方面。
1.制定绩效管理计划。首先,科学化的管理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在以绩效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模式之下,学校应当首先保障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实施上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学校教学管理目标的制定是采取教学管理办法的前提。学校在教师团队管理上要以教书育人和人才培养为前提,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教师队伍绩效管理的办法,从而促进学校宏观上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学校的绩效管理制度同教师的绩效薪酬直接相关,科学的绩效薪酬制度是学校绩效管理制度的根本。在教师工资制度上,教的工资结构应与绩效考核结果相关,即教师的工作奖金要转化为绩效奖金并纳入绩效薪酬之中。在绩效薪酬的管理办法之下,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可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三个主要方面构成。基础工资包括教师这一岗位的基础工作量工资;岗位工资包括课时工资、班主任津贴、特殊津贴和岗位职责奖金等;效益工资包括教学质量、教学任务、特殊贡献和年终考核奖金等。在工资的绩效管理过程中,除了固定工资之外,对于岗位工资和效益工资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都要通过明确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保证教师工资绩效在考核和核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绩效管理的实施。教学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实施要从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角色的不同定位开始。教师是绩效管理的主体。教师的工作成绩反映了整个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和能力考核和评价工作主要落实在对教师队伍的考核和评价上。在整个考核与评价环节里,由教导处担任学校绩效管理执行者的角色,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主要负责协调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师个人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监督和管理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教导处在教师绩效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导处之上,校长负责制定和落实绩效管理和教学工作计划,并督促各部门之间教学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在绩效管理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办法。绩效管理实施要通过多元化、动态化的管理办法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及时发现教学和管理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给教师提供公开的交流平台,在学期各阶段分别召开工作会议对教学班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情况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在教导处进行绩效管理的同时,要组织必要的教研活动,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科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负责人要经常同教师和学生接触,走入课堂、走入一线教学环境中,对课堂上影响教学效果的事件和低教学效果的情况要及时发现,并予以规范和解决。
3.绩效考评管理。考核和评价是决定绩效管理的关键。教师个人职业能力需要同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的大方向结合起来,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针对教师必备的工作态度、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考察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很大程度取决于绩效考核与评价过程。对于教师工作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从实质上来讲都是对人的评价。教师教学劳动的支出和量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教师工作的考评不能局限在对于教师课时完成度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评上。这种单一的量化过程容易在实际的考核过程中给教师的考评工作带来过大的误差。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过程,对于教师工作的考察也要符合其开放性的工作特征。
在学校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价中,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实行教学成果与自下而上的评价办法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所谓自下而上的评价办法,就是从学生管理入手,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成果和教学态度做出一个量化式的评价,以问卷形式为代表。同时,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成果,也应当纳入教学成果的绩效考核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分不开的。
不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复杂的,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心理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教师工作的绩效考察过程中,这些学生成长中的因素的复杂性却很难得到体现。因此,在对教学成绩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成果,通过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课堂状况的综合考量,力求对教师进行规范、客观的绩效考核和评价。
4.绩效结果反馈。一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和评价的结果主要同教师的薪酬挂钩。然而,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绩效考评成果对于改善教学、解决问题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学过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相对于企业的竞争性环境,教师的工作更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合作的环境来完成。这种合作关系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同教师的合作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同学生的合作上。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教师从学术的角度出发,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经验的总结,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在教师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与教学管理并重的是教师自身在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认可。通过教学绩效考评结果的反馈,首先,学校在管理上可以更合理地进行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团队合作的办法,让教师的工作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其次,学校可以找到教学中的优势和弱势的地方,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发挥目前教学上的优势成果。其次,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考核的结果同一定的奖惩和激励机制相关,对于激发个人工作积极性和纠正工作阶段中的方法和态度上的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绩效主导下教学管理成效
1.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在以绩效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业绩可以得到公正、公开的反映。同时,教师的工作成果直接同教师的绩效薪酬挂钩,教师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经历也会逐渐增加。教师的工作业绩同其投入一旦成为正比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产生更强的责任心和成就感。
同时,对于学校来说,为教师能力的发挥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一个更加公正和客观的平台,有助于吸引和保留更多更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从而使得学校在教师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管理上更具有优势。同时,高素质人才团队的形成有助于团队成员实现自我满足感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绩效管理模式之下,教师团队将走向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2.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在绩效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学校能够通过对教师团队的有效管理,及时发现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绩效管理体制下,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和团队协作的发展都有利于学校教学上的全面发展。绩效管理体制也鼓励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如教师、课题成果研究、学科竞赛获奖等对于学校本省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客观、公正的绩效管理办法,学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少了很多“人情分”,也促使了学校要将日常管理工作落到明面、落到实处,才能满足绩效管理办法考核和评价的需要。因此,良好的绩效管理办法对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能力和管理规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学生等关系实现良性循环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清泉,周发明.形成性评价在绩效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63-66
[2] 林娜.我国中学教师绩效管理研究[D].南京工I大学,2013
[3] 张影.英国中学的教师绩效管理――以肯德里克中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6):61-64
[关键词]民办高校;薪酬体系;职业发展;自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61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薪酬的涵义
1.1 狭义薪酬
狭义薪酬是薪酬构成的主要部分,是指货币或可以转化成货币的各种报酬,以工资、奖金和实物形式发放的报酬都属于狭义薪酬。狭义薪酬是民办高校教师薪酬构成的最主要部分,主要由基本工资、课时费、奖金以及各种补贴福利等组成。
1.2 广义薪酬
广义薪酬指员工由于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除了包括狭义薪酬外,还包括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报酬,主要由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两个部分组成。经济薪酬指工资、奖金、补贴、福利等货币或可转化为货币的报酬,非经济薪酬指由于从事这份工作所获得的非物质报酬,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的乐趣、舒适的办公环境、社会认可和地位等。民办高校教师的广义薪酬除了狭义薪酬所涵盖的内容外,还包括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学校及学生的接受和认可、社会公众的评价、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等。
2 民办高校教师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薪酬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
民办高校教师由于体制原因,不能获得同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体制内待遇”,其薪酬管理由民办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自主设定。同时,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单一,教师薪资水平普遍较低。薪资内容主要由基本工资、课时费、各类补贴构成,内容以经济薪酬为主,形式比较单一,结构缺乏合理性。
2.2 薪酬与绩效考核挂钩不直接
大部分民办高校也具有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但考核过程和结果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与薪酬直接挂钩,有的高校薪酬构成中即便存在绩效工资,也基本是固定数额,不受绩效考核结果的影响,这完全背离了绩效工资的本意,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久而久之,教师们对绩效考核态度消极,应付了事,导致绩效考核形式化,加重了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脱节。
2.3 薪酬的激励作用缺失
激励功能是薪酬的重要功能,民办高校由于其管理体制的特点,本身是有条件制定灵活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的,但是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体系却没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教师的薪酬内容相对单一,固定薪酬的部分占比大,可变薪酬的部分占比小甚至没有,直接导致教师工资“毫无悬念”,薪酬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
2.4 非经济薪酬的作用被忽视
民办高校的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对薪酬的期待除了经济薪酬之外,还有非经济薪酬。知识型员工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更注重工作中的成就感、认可度、尊重、个人发展等因素。而民办高校的薪酬内容以经济薪酬为主,对非经济薪酬的关注较少,导致教师们缺少工作的热情,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也难以获得较大提高,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
3 民办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的完善对策
3.1 健全薪酬结构,提高教师薪酬水平
民办高校应该认识到薪酬不仅是对教师劳动的报酬,更能发挥重要作用。要努力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调整薪酬内容,完善薪酬结构,既要具有直接薪酬的内容,如基本工资、课时工资、绩效工资、各项津贴等,也要具有间接薪酬的内容,如补充医疗保险、健康体检、各种服务和福利等。
3.2 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薪酬联系
设置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严格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评,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设定一定的相关系数,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薪酬联系起来,使考核结果在薪酬上直接体现,绩效水平高的薪酬水平就高,绩效水平低的薪酬水平就低,营造教师重视绩效考核工作和努力提高工作绩效的良好氛围。
3.3 提供培训和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助力教师职业发展
民办高校应加大在科研及培训经费方面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及研讨会,并努力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专业会议及培训的机会。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科研基金,奖励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形成积极的科研氛围。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访学等活动,提高教师视野和知识层面,在提高教师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的同时,还能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3.4 赋予工作自及参与决策的机会
高校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独立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并追求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很多民办高校对教学环节及教师工作控制较严,压抑教师的创新性和工作独立性,教师们被固化的教学制度所束缚,无法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只能按照要求进行机械化的授课,工作缺乏乐趣与成就感。民办高校应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和需求,赋予教师一定的工作自,使他们可以对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创新,提高工作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教师参与决策机制,让教师们有主人翁的感受,积极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这些工作无需学校额外支出经济报酬,但其实已经构成了非经济薪酬的内容,对教师可以产生较大的激励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模块之一,对企业而言是吸引、保留及激励优秀人才的核心方法,对个人而言是得到生存资源,获得自我价值认可的重要乃至唯一手段。薪酬管理问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传统的薪酬管理已经难以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这一点目前在国有企业薪酬问题中的表现由为突出。
2.相关概念和范畴
相关概念和范畴的界定和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
2.1岗位评价和绩效考核
岗位评价(Job--Evaluatino)也称工作评价,本文将岗位评价定义为: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具体的岗位为评价客体,通过对岗位责任的大小、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以及所需任职资格条件等进行评价,对影响岗位薪酬的各个要素进行测量,测定出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大小,最终为解决各种工资问题和薪酬的分配提供依据。。本文将绩效考核(performance examine)界定为:企业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过去的工作行为及取得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影响的过程和方法。
2.2岗绩合一与薪酬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通常有几种类型的薪酬模式,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使用。常见的薪酬管理模式主要是岗位导向的薪酬模式和绩效导向的薪酬模式。"岗绩合一"薪酬模式是在岗位评价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员工薪。本文将薪酬管理定义为: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工资政策范围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指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激发员工不断为企业作出贡献。
3.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岗位工资不能正确反映所在岗位的价值
在国有企业中,行政职务的大小,学历职称高低,工龄对工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些从事艰苦岗位的一线职工,工资与其他员工的工资差距很小。对不同岗位的价值重要性基本没有界定,员工因为级别不同而获取不同的薪酬,由于级别评定只与学历、职称有关,所以能力强而学历低的核心骨干会感到极度不公平,也不利于调动年轻员工的积极性。
3.2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工作热情的维持与企业激励员工的措施直接相关。国有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绩效考核手段,在定量鉴定劳动差别方面缺少依据,不能正确体现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和劳动环境的价值,职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联系不紧密,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围绕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开展工作。
3.3对薪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将薪酬看做是企业成本的一大部分,对薪酬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略了薪酬与员工积极性和员工激励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薪酬与企业绩效的紧密关联。在企业处于危机时期时,第一反应是减少成本,他们认为只要控制好企业的成本就可以使企业渡过难关。
4.加强国有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建立以岗绩定薪的薪酬管理系统
针对在国有企业中,行政职务的大小、学历职称高低、工龄对工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缺陷,建立以岗绩定薪的薪酬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体现岗位自身的价值,把职务、职称作为调整岗位工资的外在因素,而且通过绩效考核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将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在"岗绩"的基础上,并结合岗位目标,使薪酬制度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控制方式。
4.2制定严密可行的薪酬分配考核办法
建立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基于绩效的薪酬制度,将绩效与岗位相结合,更好的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基于绩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薪酬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有效统一,薪酬主要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付出和物质承诺,绩效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付出和行为承诺。
4.3加大薪酬管理的宣传力度
在企业中,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薪酬级别是不同的,应加大对企业薪酬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让每名员工都了解自己的收入情况,自己的表现能拿多少报酬,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之间的竞争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工作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节约成本、增储创效。其次,员工了解自己薪酬的来龙去脉,会减少因问题而上访的机率,从而有利于企业队伍的稳定。
5.结论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面临诸如岗位工资不能正确反映所在岗位的价值,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对薪酬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国有企业应该在"岗绩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以岗绩定薪的薪酬管理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谋求健康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J马尔托奇奥.战略薪酬-人力资源管理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86-310.
[2](英)理查德・索普.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6-113
[3] 杨建锋,王重鸣.薪酬策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8(09)
[4]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