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逻辑思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教育;思维发展;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25-04
【作者简介】王形音(1988-),女,辽宁大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张莉(1963-),女,四川资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副教授,硕导,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
一、问题的提出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数学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密切联系。3岁~6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否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莉、张亮在《武汉市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关于幼儿园教师教学教育观念的研究结果表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发展幼儿思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之一。然而也有许多教师认为达到这一目标最为不易。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武汉市一些幼儿园教师的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认识进行调查,了解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群体差异,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市抽取了4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其中省级示范同、市级示范同、一级同、民办园各1所,对上述4所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问卷,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为96.51%。不同性质幼儿园调查对象的样本量分布见表1:
(二)问卷设计及处理
本研究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自编问卷。问卷题目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教龄、幼儿园性质、班级人数。第二部分旨在了解幼儿园教师对数学教育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认识,分别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准备、教育方法三个维度设计问题。
各维度的主要问题:教师教育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幼儿园数学教育可以促进哪些思维的发展,研究试图从重要性认识和科学性认识两方面探究教师对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教育准备涉及两个方面――知识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列举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常见内容,如5以内正逆排序、认识量的相对性、认识正方形和三角形、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由教师选择适应不同年龄班的教育内容,考察教师是否准确了解数学教育的逻辑顺序。材料的准备考察教师是否意识到幼儿动手操作材料对思维发展的帮助,是否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为幼儿准备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教育方法的题目包括――数学教育中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更经常采用的方法以及讨论、归纳、启发等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主要考察教师对这些方式方法的价值判断和运用情况。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
1.幼儿园教师总体选择结果
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75.6%的教师认为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非常重要,2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数学教育与幼儿思维发展的科学性认识的总体选择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1)大部分教师意识到通过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性,这与之前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调查结果相一致,说明教师已经不再将幼儿阶段的数学教育仅仅看做感官经验和简单知识的积累,而是利用数学知识的特殊性,将发展幼儿思维列为日常教学的目标,充分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2)95.3%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分类和比较能力,这可能与教师对相关的数学教育内容较熟悉有关,在小、中、大班均有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教育内容。(3)在其他方面选择的人数略少,尤其是归纳与演绎能力,只有69.4%的教师认为数学教育对其发展有帮助。虽然在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中并无直接相关的内容,然而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无不包含着训练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方式方法,如通过观察足球归纳球体的特点、通过数字5的组成演绎6的组成等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在数学教育对思维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上水平较高,在科学性认识上还存在不足。教师只是从宏观上意识到数学教育有助于幼儿思维发展,但是具体对哪种思维、思维的哪些方面有帮助教师的认知有些混乱。在教育内容中直接出现的,如分类和比较能力,教师能够辨别,对于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思维的培养,教师容易忽视,可见教师对于数学教育和思维发展的关系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理性理解。
2.幼儿园性质与教育观念的差异分析
通过不同性质幼儿园教师选择的百分比例(见图1),发现:(1)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究竟能够促进幼儿哪些思维发展的认识与幼儿园等级并非正相关关系;(2)省级示范园中只有56.7%的教师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幼儿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意义,只有46.7%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类与比较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3)民办园有81.8%的教师知道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问卷中教师基本信息的统计发现,省级示范园的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丰富的培训机会(大专占60%,本科占40%,86.2%的教师接受过专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法的培训),然而教师对于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的理性认识并不到位,由此可见,提高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层理解单单依靠高学历和培训是不够的。民办园教师的认知水平较高可能源于以下两点:(1)通过观察民办同教师实际教学,发现教师之间经常进行数学教育的观摩和研讨,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思考较多;(2)民办园以年轻教师居多,30岁以下占75%,年轻教师的思维较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占有优势。
尽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差异,然而通过卡方分析可知,在数学教育能够促进哪些思维发展的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存在的差异并不显著(X2值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262,p=0.650,p=0.275,p=0.471)。
1.知识的准备
呈现符合逻辑顺序的、适应于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是保证幼儿顺利完成思维迁移、理解知识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提条件。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随着年龄班的不同而表现出递减的趋势,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班教育内容的正确见图2,小班教育内容的正确率为76.9%,中班为63.4%,大班为53.5%。在具体的题目分析中发现:(1)教师在认识数字、量的比较上较之《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对幼儿有着更高的要求。63.9%的教师认为在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中班教育内容,74.7%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应当学习50以内的数字。然而在幼儿数学各年龄阶段的目标中,从5个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最小属于大班教育内容,而认识501~2内的数字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规定范围之内。(2)对于数学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仍有部分教师不清楚,16.9%的教师认为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应该在大班教学,68.7%的教师不知道圆、正方形、三角形属于小班教育内容,可见教师对于幼儿园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还是比较混乱的。
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内容的逻辑顺序搞不清楚反映出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够,没能做到让教育适应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因而教育内容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超前化、小学化的倾向,这一现状在大班尤为严重。另外,尽管大部分教师知道20以内的加减法不属于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但是观察发现仍有部分幼儿园将此列为实际教学内容,可见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除了自身的价值判断,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为进一步考察教师对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存在性别、园所级别、学过教学法与否等差异,本研究以性别、同所等级、是否学过数学教学法为自变量,以教师选择正确教学内容的得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男女教师、不同级别同所教师得分差异不显著,学过数学教学法的教师得分明显高于未进行过专门学习的教师(p=0.046)(见图3)。
2.材料的准备
前苏联幼教专家A・M・列乌申娜认为幼儿智力活动的发展是从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开始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强调儿童真正理解数要通过自己的动作发现。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丰富的操作材料能够为幼儿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架起一道桥梁,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支架作用。而为同一教学目标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有助于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按照颜色分类,既提供不同颜色的硬纸片,又提供不同颜色的事物让幼儿操作。在材料的准备上,民办园和省级示范园存在一定的差距,省级示范园有86.7%的教师经常为学目标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而民办园则只有54.5%的教师达到这一标准。这可能与省级示范同在办园规模、办园时间、财政补贴方面相比民办园均享有一定优势有关。
(三)教师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采用
每一种教育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的认识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选择见表3:
由此可以看出:(1)40.1%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最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35.7%的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操作法。(2)各类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观点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省级示范同和民办同的教师认为游戏法更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而市级示范同和一级园则认为操作法更有利;X2分析表明,在“最常川的数学教育方法”选择上,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
结果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对数学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正确的,数学学习逻辑性较强,对幼儿而言相对枯燥,操作法和游戏法因趣味性强、幼儿的可参与性高而经常运用于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选择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方法的选择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意识较强。然而,对于最有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方法教师在操作法和游戏法中产生争议,相对而言,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积累感官经验,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游戏法则对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帮助。
除了贯穿始终的教育方法,融合在日常教育中的教育技巧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让幼儿探索同一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引导幼儿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之间交流讨论、提出延伸性的问题等等,在教育内容、硬件配备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教师教育方式上的技巧对幼儿思维的发散、迁移有着积极的影响,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体现,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的运用情况见表4。
由此可见:(1)半数以上的教师经常在数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2)在安排幼儿讨论时间、提出延伸性问题方面存在不足,27.2%的教师偶尔安排幼儿讨论时间,23.5%的教师偶尔提出延伸性问题。
语言是培养幼儿思维连贯性的重要途径,讨论中的语言表达帮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认知串连起来,并且在听取他人想法时有助于幼儿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锻炼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提出延伸性问题有助于幼儿进行深层次思考进而完成思维的迁移。但是,组织讨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较难以掌控的环节,提出延伸性问题则需要教师对教育内容十分熟悉,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
【关键字】高中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创造却形只影单。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制造,却很少有人在意中国创造,或许在其他国家或民族眼中,中国是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广大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数学和逻辑学一样,是一门以思维为主的学科,而创新往往来自于人们思维上的灵感与顿悟,数学中思维的火花常常会爆发出创新的星光。数学思维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想象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要求以外,还要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些方法如何运用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数学思维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在高中数学中,遇到证明题时,我们很多时候从正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会束手无策。但是,如果我们从结果出发,看看要得到这个结果我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通过结果来推导原因,这样题目就显得容易多了。从结果来探寻原因,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摆脱了常规思维,并且又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实,逆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形式的循规蹈矩,并且又在传统思维形式上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丧失思维的主动性和自由度,在传统方法指引下,学生只会成天到晚地按照教师、教材说的去做,这样他们的思维和思想就会接近僵化,毫无创新可言。所以,教师教会学生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创新。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要使学生明白以下问题:第一,教材和教师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只要觉得自己的思路正确,可以大胆发言质疑。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信。第二,相信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个,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殊途同归的。第三,让学生相信,很多题的答案不止一个,要看与提出自己不同的答案和见解。其实,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信能力,只有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信时,学生才会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思想被发现。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本身就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学科,在前面笔者已经提到过,很多思维上的创新和进步,都是在原有思维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教师要学习已有的科学思维方法,并用它来指导学生创新。数学中的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逻辑思维的发挥。比如,解析几何题中如何层层推进去寻求最终的答案,这需要运用逻辑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演绎。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命题的逆否、充要条件等,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思考一遍。可见,高中数学当中有太多的地方需要运用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在教学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会逻辑思维,明白并学会论证的条理性,改变学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的状况。当学生学会了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思维具有了条理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更近了一步。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曾经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家长指着路边的铁环,问自己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这像什么,孩子回答这是字母O,并且回答说这是幼儿园老师教的,这位家长当即将这为幼儿园教师告上了法庭,原因就是这位教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并且以胜诉告终。可见美国家长有多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间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解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学生的想象能力却是无限的,并且,通过想象力的发挥,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丰富的想象力比一定的知识更重要。观察力是积累知识的前提,记忆力是巩固知识的基础,思维力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想象力则是人们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提出的一些奇特想法,教师不要置之不理,或是给与打击。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并且在教学中还要需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的方法,并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想象,多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会学生联系知识与实际
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受到幼儿教育界的重视。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幼儿园中起着美饰作用,同时还具有教育功能。而大量的幼儿园主题墙饰都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呈现的是可有可无的花瓶状或空置状等诸多问题。这使主题墙饰创设行动淹没了其本来的要义。如何让主题墙的创设具有逻辑性,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逻辑;问题
一、引言
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墙创设是在主题活动背景下,围绕主题活动内容,以教室墙面为主,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的。反映的是幼儿学习过程,思维状态、认知方式。显而易见,幼儿园主题墙环境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当前很多幼儿园主题墙环境创设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主题墙创设形式单一,多以幼儿作品装饰为主。纵观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时候这些墙面的创设仅仅是一个空洞的装饰版面,是一个在教育场所中毫无价值、也毫无意义的虚假摆设。很多幼儿园老师仅将主题墙环境理解为视觉装饰的工具。在这样的观念之下,许多毫不相关的装饰物或幼儿的绘画作品简单地张贴在墙面。班级墙面凌乱无章,失去了视觉上的美感,也毫无教育意义。更谈不上对整个墙面的位置和用途合理的规划与设计。有些老师虽然意识到了幼儿参与墙面创设的重要性,但其主题墙创设仅仅是幼儿学习结果的呈现。第二,主题墙创设教师主导性强,缺乏幼儿的参与。在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中,容易存在教师的主导性过强的问题。许多主题墙创设成人化,仅以成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来选择和布置主题墙,却很少去关注儿童真正的兴趣点,与幼儿的审美倾向,幼儿完全置于局外人的位置。幼儿在环境中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幼儿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体现。这种非儿童意志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使与儿童的交流、沟通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第三,主题墙创设随意性强,缺乏统筹。幼儿园主题墙创设是主题活动的延伸,是幼儿关于某方面学习的延续,是幼儿获得新的经验、认知结构改变的又一途径,能很大程度的促进幼儿自主发展。但幼儿园在进行主题墙创设的时候,随意性很强,在进行主题延伸时,又缺乏统筹性,这就使幼儿获得的是零散的、浅显的、毫无逻辑的经验与学习。因为老师们对主题墙创设与存在的意义不明了,缺乏理性的思考。主题的板块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整个主题墙呈现的是“散”的状态。而我们常见的主题墙版块间缺乏联连续性,主题间缺乏回应与逻辑性,仅为幼儿作品成列墙及照片墙。这种直接反映结果的中国式逻辑方式,不利于教师养成对教育的深度性逻辑思考,更不利于让幼儿接受逻辑性思维的熏陶。很多主题墙缺乏教师组织下的与幼儿对主题活动的共同提炼与概括,仅仅是观点与事实的堆砌。这也就导致了我们的孩子从小思维缺乏逻辑锻炼,我们的教育行为也容易演变成为一种无厘头。
三、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逻辑思考
第一,架构的逻辑性。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多以主题墙的方式呈现其流程化的逻辑处理模式。其逻辑中心是一个话题,主题活动的发生、发展是它逻辑思维扩展的路径。为此,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应做到逻辑观点清晰,能较完整反映幼儿思维的进程,学习的过程及幼儿主题学习后的表达和认识。主题墙应有一个完整的主题逻辑链条。应通过不同的小主题实现对大主题逻辑上的回应,以将幼儿引向深度的学习与学习。为此,我们应充分发现各主题的逻辑和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来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思考。如,主题活动“表情大游离”。其主题网架构为“我的表情包”“表情博览会”“表情猜猜看”“表情狂舞曲”“表情调节包”五个小主题板块。可以从表情的认知,表情的属性,表情的原由,表情的创意,再到情绪的调节五个方面展开活动。引导幼儿关注情绪,了解情绪,面对情绪,诗化情绪,调节情绪帮助幼儿逐渐将零散的经验提升到完整的认知层面。通过主题墙呈现的应是从识别、认识到调控的自我情绪把握的清晰的逻辑思维路径。主题墙的运用上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心理表象或符号以代替真实的事件,在情绪识别、情绪理解、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关键经验的学习中,正视情绪,逐渐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实现自我认知。第二,经验的逻辑性。主题墙不应是一种结果式的完成或幼儿作品的展示墙,而应是能促进幼儿通过与墙饰的互动引发其自主的深度学习,不断地在参与墙饰的互动中形成新的经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图式。如,主题“表情大游离”活动中,教师设置了主题版块“今天你变脸了吗?”。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情绪的表情脸谱,如“喜欢”“发火”“哭泣”“郁闷”“开心”等,引导幼儿每日到园后将自己的照片贴在相对应的表情,离园前又将自己的照片调整到与当时心情相对应的表情旁。在离园前的20分钟自由交流中,引导幼儿将自己一天的情绪变化与调节办法与同伴分享:如“我伤心了就去吃肉,我就开心了”、“我坐火箭就不会难过了”、“不高兴时,我就去花园里看花花”、“看见好朋友不开心也会让我不开心,所以我就离开他一会情绪就会好些”…….通过主题墙迁移活动帮助幼儿在学会敢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逐渐学习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在“表情模仿秀”的主题版块,教师在墙上贴有若干圆镜子。每块镜子旁边准备有若干表情秀图片,引导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能力进行表情模仿。幼儿的兴趣很浓,由简单的模仿发展到创造。幼儿也在模仿与创造中使情绪得到了释放与调整。第三,回应的逻辑性。主题墙是怎样发生教育作用的?我们的主题墙饰究竟对幼儿成长发生了哪些实际的效果?通过主题墙饰提供给幼儿学习和发展机会的平台、空间。让他们在环境中拥有大量的、可变化的、非常规的活动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一种能诱发幼儿活动的且有逻辑回应幼儿活动的环境,满足幼儿的需要,引发他们手脑等各种感官与环境发生交互的环境。使幼儿的活动产生意义,让幼儿在切身的体悟中形成自己的思想以及对世界积极的认知,这才是主题墙创设的真正价值。在主题墙“秋天”的创设中。教师及时关注到幼儿与主题墙互动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各种颜色的树叶”“各种纹理的树叶”“各种药用的树叶”“树叶创意大变身”版块。针对幼儿的问题提供了树叶收纳盒、颜料、放大镜、拓印等材料作为物质上的回应。这些丰富、可变的材料起到诱发幼儿的活动,回应幼儿新的发现与认知的作用。幼儿在与主题墙互动的过程中促进主题学习向纵深发展,激发了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如主题“绳子大变身”,主题墙从绳的分类---绳的应用----绳的艺术三个主题版面后,幼儿在与墙面的结绳版面互动后,幼儿有了用结绳表达自己想法的行为。这样的主题互动带给我们的启发是绳的符号化行为。于是,在接下来的版面中增加了符号化表达的空间。这样的回应真正给了幼儿特定的、具体的、个性化的信息。幼儿在验证自己的猜想,看见由一个一个验证引发的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而持续关注和行为调整,使主题墙的意义彰显出来,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与研究。第四,自主的逻辑性。通过利用周围环境中自然的逻辑来影响幼儿自主行为和思考,是一条主题环境创设的思路。在主题墙“彩色世界”里,老师通过为幼儿提供数根悬吊的彩色线绳引导幼儿随着认知的发生、发展进程,不断将寻找到的各种颜色的物体悬挂。在悬挂的过程中诱发出幼儿按照空间和材料发展出新的认知活动-----色彩分类、排序模式、数量关系、重力关系等。在墙面的底部,教师还预留了多个空置的透明塑料盒,供幼儿将代表着不同认知经验的材料装入盒中,并在相应的墙饰中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墙饰也因其立体化,活动化与操作性,增强了幼儿对其关注与产生互动的频率,使教师从幼儿对主题墙的关注中、经验变化中真实地适时介入幼儿的学习过程,把握了幼儿主题活动的兴趣点,主题认知水平,做了深化主题的调控策略研究。留有幼儿自主学习机会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使用空间和材料的自由,给予了不同学习与发展速度的孩子等待他们成长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实现了幼儿自主学习与自主的发展的可能。让幼儿真实地看见变化,看见自己的力量,看见鲜活的生活样态。让幼儿自己决定,做自己想做的,让幼儿因为贡献而看见自己的影子,因为有自己的影子而感到自己在幼儿园的位置,从而对幼儿园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期待。这样的主题墙饰创设体现了儿童意识,即儿童的喜好、儿童的需求、具有儿童的特性,适合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通过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联结了自我与外部的世界,符合儿童最自然、最擅长的感知学习方式。第五,装饰的逻辑性。我们常说办园就是在创造幼儿的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我千百次地证实:缺少了诗意、美感的交融,孩子就不可能得到智力发展。”教育最适宜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作用。主题墙的装饰风格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主题应有与主题相呼应的装饰风格。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装饰上应体现装饰的逻辑性。让班级主题墙饰成为塑造行为方式、态度、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在真实的场合下检验我们的“教育”是否行得通的最强的标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主题墙创设展现的是孩子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呈现的是幼儿的愿望、学习与思想发生、发展及变化的过程。它随着主题活动的渐进将幼儿的认知引向深入,并通过幼儿与其互动而获得完整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关键经验。这些主题墙饰创设的教育应有之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主题墙饰应体现互动性、留白性、过程性,应注重主题墙创设的逻辑性,唯有此才能发挥主题活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期待着依托主题墙从主题开始看见孩子原有认知,主题结束时体现孩子已有认知经验的逻辑思维过程,促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速度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佳美.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5(03).
关键词: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言表达的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也是思维的工具。数学教学中应提供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只有让孩子关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说培养幼儿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一)良好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同伴间的交流和讨论。数学活动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幼儿用语言表达,如:教师讲解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孩子倾听教师讲解后需要反馈对数学操作规则的理解或对操作程序的记忆。
(二)促进口语能力的提高。任何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知道是否正确。在进行数学思维交流时,只有良好的数学口语能力,才能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正确的见解。
(三)幼儿的“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衡量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对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氛围、激发语言表达兴趣
语言表达是数学课堂不可缺少的要素,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幼儿就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而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给幼儿搭建自由交流的平台,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所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让幼儿把自己“溶入”课堂活动中,首先得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幼儿想“说”,敢“说”。为此,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的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二)准确示范、培养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注重言传身教,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孩子做出榜样,通过自身的语言示范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概念的表述要准确、简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交给幼儿正确的数学概念,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其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对幼儿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各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名称,“加数”、“被减数”等。这些数学名词在使用时都要求非常准确,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就必须准确的告诉幼儿这些数学名词的名称,并要求幼儿准确的复述,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也要准确使用,给孩子起一个示范作用。
(三)有效提问 培养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课堂上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如在教学《找规律》时,我出示一个红色灯笼一个黄色灯笼后,问学生:“图上都有哪些图形?这些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够顺利时,我帮他们进行梳理,把零散的知识连贯成完整的知识。又如:在教学大大班复习“5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法”时让幼儿观察放风筝图,复习2的组成问:图中有几个孩子?几只风筝?1人放一只风筝,2分成了几和几?让幼儿尽量回答完整,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还要注意提问的有效性,像小朋友喜欢吗?今天你们高不高兴?我们一起来学习好不好这类问题没必要多提。只有通过有效的提问才能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锻炼说话的能力。
(四)有效操作 培养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也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操作是幼儿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思维的有效手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由于幼儿语言区域狭窄,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借助学具的操作来提供语言的内容,在操作中培养幼儿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如:在教学“拼一拼”时,每个幼儿一套七巧板和若干三角形图卡,教师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说出名称,再观察书上图:这幅图上有什么?由哪些图形组成?幼儿自由拼图并说出拼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又如:在教学“平均分”时老师演示讲解,拿出4支笔,请出2个小朋友,问:1人可以分几只?(把笔分给2人),4支笔平均分给2人,1人几支?每人分到的笔是不是一样多?让幼儿实际操作分一分,然后用完整的语言回答老师的提问,就这样通过直观的操作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同伴交流 培养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据此,人们将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作为从事多年幼儿教育工作的一线幼儿教师,我认为应该选择一个与幼儿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作为突破口。比如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一定的可能性。
理论和实践依据:
1.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有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另外,据心理学研究测试,四至四岁半是发散能力的一个飞跃变化时期,这个时期对发展幼儿能力和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2.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或字形集合,而是有确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不是别的,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思维之所以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念存在于词当中,抽象逻辑思维的进行或最后的结果都必须以词作为它的工具、它的承担者。所以有人把语言称为思维的最合适的“物质外壳”。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叶圣陶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定型,思维是语言的基础”。由此可见,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3.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传统教学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其中也不乏创造性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实际上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一、实施过程
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
4.掌握提问技巧,开阔幼儿思路。在集体语言活动中,常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
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始终坚持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二、讨论与建议
1.上述的语言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其效果也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防止幼儿的思维在模糊状态中就发散开去,以致思路不清。扩散思维是多向的,但必须符合逻辑,必须立足于一个发散点,而不是随便胡思乱想。
2.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一定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从自己的脚下出发,有所进步。
3.教师要提高本身的素质,要思维活跃,语言敏感性强。
在与幼儿的语言交往中,能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才能启迪幼儿的创造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出了艰辛和幸福。艰辛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懈的探索过程,需要教师能和孩子一起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我深感高兴的是,实践证明:在语言教育中确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只要教师坚持不懈,为幼儿创造各种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就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