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产褥期妇女;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母婴健康服务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34-03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女性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上都面临着巨大的转变,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存在诸多健康隐患[1]。产妇从妊娠期及分娩期的不适、疼痛、焦虑中恢复,需要接纳家庭新成员和组成新家庭,这一过程对产妇及其他家庭成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2]。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医院与家庭存在脱节现象,且产后家庭访视面临经费严重缺乏、基础设施不足、护理人员数量不足等诸多问题[3]。本研究对出院后产妇在产褥期发生的各种健康问题或育儿问题进行调查和指导,以便保健部门提供针对,进一步探讨适合本地区的产褥期促进母婴健康的新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6月于我院分娩并定期回访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500名产妇。

1.2 调查方法

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产褥期妇女母婴保健知识需求调查表,并经5名专家进行效度测试。在产后42 d回访时,派遣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知情同意后,调查人员采取面对面半结构访谈形式对产妇进行现场调查。共发问卷500份,最后完成调查且资料完整者496份,有效率为99.2%。调查问卷内容包括3部分:①产妇一般资料,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经济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是否初产等;②产褥期母婴健康状况,如有无母乳喂养困难、产褥感染、新生儿黄疸等;③最想了解的产后母婴保健知识排位。

1.3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反复修改定稿;随访过程中调查人员固定不变;所有人员通过统一培训;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ridman多个相关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对11项母婴保健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以P

2 结果

2.1不同文化层次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情况

总体上,母婴保健知识需求顺序排列前5位的是婴儿日常护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早期教育、新生儿疾病认识及预防、婴儿意外预防。其中,不同文化层次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见表1。在相同文化层次组内,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顺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不同居住地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情况

不同居住地产妇对各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情况见表2。在相同居住地组内,各项母婴保健知识的需求顺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产妇渴望得到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婴保健指导

本文通过对496名产妇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由于住院时间短暂,产后健康宣教无法在住院期间完全提供[4]。同时由于产妇身体的原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各方面的自我保健和婴儿护理知识,绝大多数产妇在调查中表示缺乏母婴保健知识。在产后最初的阶段,新父母要适应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但其往往对要承担的新角色缺乏准备,出院后随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多数的需求都体现出来[5]。因此,为产妇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母婴保健指导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3.2 母婴病房健康教育流程需进一步完善

本组研究表明,婴儿健康需求明显高于产妇健康需求。由于本研究多为初产妇,母亲更加关注婴儿健康,但又缺乏育婴经验,因此,育儿知识在产褥期妇女知识需求中占相当大的比例[6],其中,婴儿日常护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早期教育、新生儿疾病认识及预防、婴儿意外预防的平均秩次较高,产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较多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产后疾病知识预防、产妇膳食营养、性生活及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需求相对较低;另外,关于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需求也并不高。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产妇认为住院期间医务人员对产褥期饮食、卫生、休息、母乳喂养等相关知识宣教到位,而新生儿相关知识则相对薄弱。因此,应制订更全面的母婴病房健康教育流程,并灵活主动地实施,以提高产妇自我照护及新生儿护理的能力。

3.3 不同文化层次、居住地的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有所不同

产妇的文化层次直接影响其获取母婴保健知识的多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较快,能够主动或被动参与孕期保健知识的各种培训,能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而城市产妇的整体文化水平比农村产妇高[7],因此,不同文化层次、居住地的产妇对母婴保健知识需求有所不同。结果表1提示大专及以上学历产妇对婴儿早期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这与产妇受教育的程度呈正相关。结果表2提示不同居住地产妇对产后康复的需求不同,可能与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就业及经济压力有关。

3.4 产褥期延伸服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更好地促进母婴健康

现阶段我国“80后”独生子女明显增多,且民间产妇有“坐月子”的习俗,传统的产后修养误区依然在部分产妇中存在,加之住院时间短暂、产后访视存在局限性等相关问题,因此,尽管已经开展的产后延伸服务对母婴保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展产科延伸服务新模式,提高护理质量,将护理的范畴从医院延伸到家庭、社会,是现阶段产科护理需要解决的问题[8]。医疗机构应根据不同产妇的具体情况,以及产褥期不同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提供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优质母婴保健护理服务,扩大服务领域,使临床整体护理得到延伸,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素勉,田溢卿,王敬联,等.产褥期妇女知识及生活需求调查与母婴保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4(23):3371-3372.

[2] 卜秀青,尤黎明,颜君,等.产褥期妇女压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2):1065-1067.

[3] 赵春霞.母婴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266-267

[4] 尤艳,刘春红,李东妹.孕产妇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36-137.

[5] 肖艳琼.产后家访对母婴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1):1383-1385.

[6] 刘爱君.产后访视中新生儿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4):96-98.

[7] 徐冠英.城市与农村妇女孕期保健状况的比较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22-24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22-02

母乳喂养是促进优生优育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母乳喂养,提高泌乳质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是产科护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产妇选择母乳喂养新生儿【1】。但是有许多孕妇缺乏科学的哺乳知识和技巧,因此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母乳喂养质量,有必要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择自愿参加孕妇学校的孕妇5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未参加孕妇学校孕期健康教育的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等各项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

观察组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授课方式有多媒体视频教育、语言教育、书面教育、结合录像、图片及模型示范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孕妇进行随机提问、考试以检测学习效果。对照组50例孕妇从怀孕到住院分娩,均未参加过孕妇学校产前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自我护理,如怎样擦洗、按摩等护理,并讲解的解剖,乳汁的产生与调节,母乳喂养的特点【2】。认真讲解早泌乳机制,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24小时母婴同室及哺乳的正确和婴儿含接姿势、挤奶的正确手法等。

3.讨论

3.1 产前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产前健康教育是提高母亲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及态度的重要因素。它利用产前检查这一特定时间对孕妇进行母乳喂养健康宣教,使孕妇在产前能够系统地学习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示范、看录像、图片等,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并随机提问,加深了孕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提高她们对母乳喂养的认识,使孕妇及家属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早接触、早吸吮、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掌握母乳喂养正确姿势,保健和护理及挤奶正确手法等,使孕妇在生理和心理上对母乳喂养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孕妇在产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婴儿实行正确的母乳喂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利于母婴健康。

3.2 泌乳量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通过产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认真讲解泌乳机制,使孕妇懂得婴儿早接触、早吸吮与母乳分泌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教会产妇与婴儿同步休息,尽快使更多的母亲能够做到母乳喂养。告知孕妇乳汁分泌与吸吮刺激、营养、睡眠、情绪和健康状况有关。通过频繁的刺激,有利于反射地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又有利于泌乳系统分泌更多的泌乳素,从而增加乳汁分泌,促进产妇的康复,增加母婴感情。曾有报道【3】显示通过孕期健康教育可使准备产后母乳喂养的孕妇增加27.20%。可见,孕期健康教育是使孕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进而提高母乳喂养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素珍. 缺乳产妇的护理 [J]. 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7-98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后访视;工作体会

1 产后访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访视次数太少或时间安排欠妥 产妇出院后7天内及28天各访视一次,很多地方仅访视1次,且访视时间安排的很随意,,没有在母婴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去访视。

1.2 访视中偏重母亲而轻视婴儿。

1.3 访视人员知识面较窄,专业知识不强及访视技术不熟练,不能很好的解决访视中发现的问题。

1.4 访视人员不善于应用人际交流技巧来进行交流。

1.5 个别访视人员接到访视后存在怨气,积极性不高。

1.6 我们面对的是农村产妇,有些产妇及家庭成员思想落后,坐月子期间不让生人进门,对产后访视不理解甚至拒绝访视。

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产后访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有些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存在“例行公事、走过程完成任务而已,不考虑访视质量,有问题人家会自己问”等模糊认识,人员配备不强、要求不严、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部分妇保人员对待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产后访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产后访视时敷衍了事,访视内容的填写字迹潦草,且有填写内容与访视项目不符的现象填写不完整,甚至有的不去访视,只是打个电话,坐在办公室编写访视记录等等。

2.2 培训工作不到位,和乡医欠沟通,导致部分保健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做好访视工作的专业技能。做好访视工作仅有工作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全面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

2.3 负责产后访视的保健人员同时担当其他的工作任务,工作量大、琐碎、复杂,加上人员缺乏、配备不够,这样必将使访视工作的质和量都受到影响。

2.4 基层卫生工作者不被重视,待遇偏低。

3 做好访视工作的几点体会

3.1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工作热情,要充分认识到产后访视工作在深入农村,提高农村有孕产妇的基本保健水平,拓宽妇幼卫生服务领域、加强妇女产褥期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提高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对产妇和幼儿负责的态度做好访视工作。

3.2 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业务技能,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人们对保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作为妇幼保健人员只有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的学习,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满足产妇及家属的需求

3.3 要不断进行培训。由于工作的繁忙,基层医疗保健机构产后访视工作人员不稳定、访视水平参差不齐,对产妇及家属宣传指导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医学水平迅猛发展,他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不断进行培训,给他们输注最新的医学信息及一些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信息,才能提高产后访视工作质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保障母婴健康和安全。

3.4加大宣传力度,使她们转变观念,认识到产后访视对她和新生儿的好处

3.5 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沟通能力。产后访视中遇到的问题需要由访视人员独立面对,这就要求访视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还应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尤其要学点心理学。由于产后激素分泌的剧烈变化,分娩的疲劳和痛苦,感情脆弱,依赖性增强,产后对孩子的担心,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关系的变化等因素,使一些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严重者可发展为产后抑郁症。因此指导产妇注重休息和营养,尽快恢复体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鼓励家人随时关心和理解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变化,避免对产妇的不良精神刺激,为产妇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等,防止不正常的心理因素发生。

3.6 访视的同时,督促产妇42天到医院做产后检查,并告知其按时预防接种。这样,产后访视不仅及时了解母婴健康状况,而且将母婴保健与预防接种结合起来,既做到了母婴保健,又按时完成了预防接种

3.7 做好资料积累,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访视中遇到的问题及难题,回去后要及时请教专科大夫、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日积月累不仅完善、丰富了自己的相关知识,又使母儿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3.8 加强保健人员的力量,壮大产后访视工作队伍,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工作者的待遇,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全身心的投身到基层保健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刘福源,田淑琴;做好产后家庭访视缓解产床紧张的几点体会[J];医院管理;1982年10期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母婴同室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产妇顺利渡过产褥期,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帮助产妇树立现代健康观,还可以降低婴儿死亡率,预防和治疗妊娠疾病,保障母婴健康,所以具有很大临床意义[1,2]。我院接受的产妇中外来人口占大多数,这些妇女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足够的自我保健意识,对产褥期中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使这些产妇有效地接受健康知识教育,我院制定了一套产妇健康教育程序,通过3年多的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内容形式

1.1 口头教育 有巡回班护士为产妇宣传母婴同室的好处,母乳喂养的知识,婴儿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以及产后、术后的有关保健知识,还能直接解答产妇的一些疑问,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产妇由浅入深地掌握有关知识。

1.2 电化教育 设有抚触室,放置电视机、VCD,定期向产妇播放新生儿抚触的手法、技巧、注意事项、婴儿沐浴、喂养的方法,使产妇能形象的掌握一些婴儿护理的知识。

1.3 直接教育 针对有学习意向的产妇及家属,在产后的最初几天内,在婴儿沐浴室中直接示范新生儿抚触手法,并让他们在自己宝宝身上实践一下,使其能更深刻地掌握有关的技巧,并能体验一下。

1.4 书面形式 印制一些针对性的书面健康宣教,分别在产后,出院前发放给产妇,让其阅读学习,帮助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1.5 电话教育 本院设有母婴热线,为已经出院的产妇和家属在家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和提供帮助。

2 教育时间

我们把母婴同室的教育按时间分成入院、住院、出院3个阶段。

2.1 入院教育 产后、术后的产妇到了母婴同室病房,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以及进入了母亲这一新的

角色,都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过程,责任护士应做好入院介绍,帮助其熟悉环境,并进行入院评估,根据产妇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心理状态,针对性地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产后、术后保健知识的宣教,使产妇能尽快熟悉病房环境以最佳的身心状况接受治疗和护理。

2.2 住院教育 护士应针对母婴同室的特点,讲解母婴同步休息与按需哺乳的关系,及时排尿的重要性,伤口的护理,指导正确的哺乳和含接姿势,挤奶的目的和方法,从而培养她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满足她们的需要。

2.3 出院教育 内容包括:产后用药注意,产后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母乳喂养技巧及婴儿的一般护理知识,预防接种,产后避孕知识等。使产妇尽快进入母亲角色,承担起护理婴儿的重任,保证婴儿的健康成长。

3 效果评价

通过对产妇的问卷调查统计,实施健康教育前,产妇的满意率为82.5%,实施健康教育后,满意度达99.2%,通过对健康教育资料的编写,护理人员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从各方面获取学习机会,充实知识。

4 讨论

4.1 重视沟通的技巧 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这是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技能,必须在平时工作中加强语言的训练,包括说话的语气、速度、神态,学会说话时要通俗易懂,选词恰当,回答简洁,这就需要学习相关知识,注重平时的自身修养。

4.2 满足产妇的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 产妇有着特有的健康教育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强调因地制宜,高质量的宣教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满足产妇需求,使产科护理真正体现“爱母爱婴”的服务宗旨。

4.3 健康教育形式多元化 在产妇这一独特群体中,教育方式要强调多元化,包括口头宣教、书面教育、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针对性的宣传册备受欢迎,而口头教育及示范教育更有利于护患交流,达到进一步的沟通。

参考文献

母婴保健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一、工作指标

(一)重点效果指标

户籍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

(二)主要服务指标

孕产妇建卡率>98%,早孕建卡率>98%,系统管理率>98%,产前母血清筛查率>89%;住院分娩率10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无孕产妇死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7%,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7%,体弱儿管理率100%;新生儿死亡率<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100%,新生儿听力筛查率>98%;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97%;婚前保健率>95%,孕期艾滋病、梅毒检测率>98%,叶酸服用率>95%;完成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任务指标。

二、2013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继续实施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1、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充分发挥妇幼保健机构在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中的主导作用,落实预防措施,完善预防策略,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将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母婴传播工作与妇幼保健常规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常规化的工作机制,将艾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预防性抗病毒药物干预、随访等内容的服务融入到婚前检查、孕产妇保健及儿童保健等服务范围,严格阻断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性传染性疾病经母婴传播。2013年要求孕产妇HIV、梅毒检测率98%以上(包括流动人口),咨询率达98%。对艾滋病、梅毒、乙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开展防治项目资金补助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做到专款专用,确保补助经费使用合理、规范。

2、开展实施新一轮的乳腺癌检查项目。进一步落实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组织管理,信息报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妇女防病治病意识,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妇女乳腺癌的检查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在2010-2012年第一轮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的基础上,2013年在石柱、西溪、前仓、花街、龙山等乡镇开展新一轮的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工作。

3、切实提高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质量。切实加强对叶酸发放、采购、随访和考核工作,加强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提高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切实提高叶酸服用率、依从率和知晓率。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叶酸服用率达到95%、叶酸服用依从率达到85%,全面完成上级增补叶酸项目任务目标。

4、有效强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任务包干和信息通报等日常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社区责任医生和妇幼保健人员的积极性,掌握辖区内孕产妇家庭情况,确定孕产妇补助对象及人数,动员孕产妇到定点医院分娩,努力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确保全年实现住院分娩率达100%,危重孕产妇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全面完成上级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任务目标,提高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的当年结报率。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完善补助人员的公示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管理。

(二)切实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1、加强婚前保健服务。强化免费婚育健康咨询及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等工作,增强公民自我保健意识,婚前保健率达到95%。强化婚前保健的质量控制,改进服务模式,提高工作质量,使婚前保健工作取得新进展。切实做好检查结果的告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强化优生优育知识和行为。

2、加强产前筛查、诊断及干预。积极探索产前筛查工作的有效运转模式,强化产前筛查的技术服务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产前筛查机构和助产机构的职责及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根据《省产前筛查管理办法》,依法开展孕期18-三体、21-三体和神经管畸形的筛查,设妇产科门诊的医疗卫生单位要认真履行产前筛查目的意义的告知义务。产前母血清筛查率达89%以上,并对筛查对象进行追踪随访,随访率达100%。

3、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进一步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切实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进一步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拓展遗传性疾病筛查范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率达100%,血片合格率达100%、可疑病人召回率达100%,并对患儿进行追踪随访。新生儿听力年度筛查率达98%以上,并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做好转诊和随访工作。

(三)有效实施降消项目。

进一步做好控制孕产妇死亡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工作。通过完善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的准入和高危孕产妇筛查管理制度,加强产科质量和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管理,强化基层妇幼保健人员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意识,保障绿色通道的畅通,确保孕产妇零死亡,降低婴幼儿死亡率。继续实施《市控制新生儿破伤风工作实施方案》,强化相关控制措施的落实,针对性开展新生儿破伤风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有效打击“两非”违法活动,严格把握临床诊断标准,规范开展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效完成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工作。

(四)加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和强化妇幼保健工作联动机制。全市建立市妇幼保健院、各直属相关单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工作协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确保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市直属相关医疗单位发挥医院技术优势,加强医院与基层单位的协调合作,重点做好危重孕产妇抢救和婴幼儿死亡的救治工作,为全市保健工作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注重社区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孕产妇、儿童保健基础工作,重点做好鉴别筛选高危人群、转诊、和跟踪随访工作,促进妇幼卫生均等化服务。

2、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和水平。组织全市的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协同卫生监督部门,加大对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和非医学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违规者。强化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提高卫生保健工作质量,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进一步完善《出生医学证明》的使用与管理制度,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母婴保健证件的管理水平;完善出生证信息化管理工作,及时上传数据,提高出生当年的发证率。

3、强化妇幼保健规范化管理。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和0-6岁以下儿童的系统管理,应用新的保健册,培训相关人员,健全保健信息的登记与管理。根据国家妇女儿童保健相关技术规范,切实做好产后(新生儿)访视、高危孕产妇、高危儿童、体弱儿童的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儿童心理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妇幼卫生绩效综合评估工作,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

巩固两个规范化门诊创建成果、争创“示范”门诊。以巩固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创建成果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妇幼保健工作规范的各项要求,改善妇幼卫生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完成舟山镇卫生院的示范化门诊创建工作。

4.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产科建设。妇幼保健院必须充分发挥高危孕产妇管理中心作用,有效落实高危妊娠报告、转诊、会诊、随访等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充分利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组织,进行定期跟踪随访,更好地了解辖区内的高危孕产妇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管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定期召开全市围产保健工作例会,组织产科、儿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对孕产妇死亡、儿童死亡病例进行专题评审讨论,以提高产科、儿科人员的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

进一步强化产科质量建设和规范管理,认真对照市产科质量评估标准加强产科质控,全面提高产科应急救治水平,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作为全市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的市人民医院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完善产科急救中心的标准设置,承担起危急重孕产妇的急救任务。全市定期组织产科质量检查,切实提高产科质量管理水平。各接产单位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能力的培训,加强产儿科的合作,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开展新生儿死亡评审,总结经验与教训,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不断完善相关的医疗制度,制定评价标准,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病历及待产病历进行分析讨论,对剖宫产指征进行评估,并提出正确的处理意见,总结出科学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变产科服务模式,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科学化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孕妇选择顺产,提高自然分娩率,继续控制降低剖宫产率,2013年剖宫产率控制在40%以内。

5.创新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机制。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多部门协同的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流动人口围产保健、儿童保健居住地管理工作,明确社区卫生机构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工作的宣教和摸底工作,逐渐实现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妇幼保健服务。引导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提高住院分娩率,力争流动人口孕产妇零死亡。

6、强化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管理。明确妇幼执业资质,依法确保持证上岗从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幼保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完善岗前培训、考核制度和岗位变动审批制度。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必须保持妇幼保健人员的相对稳定,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定期开展考核评估,经考核如确实不能胜任的,按相关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整。

积极开展妇、儿保的适宜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妇幼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根据不同季节疾病的流行特点或疾病谱的情况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年内举办妇、儿保医师培训班各4期,定期召开例会,布置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增加基层妇幼人员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