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精神的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精神的体现

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方法

一、引 言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语言和文字意义的摄取与输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与分析,作品艺术形象的感染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学科较其它学科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重视外部和谐环境创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一定要改变将学生作为容器的旧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注意师生共同活动,变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为“群言堂”,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语文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求语文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2.融洽课堂气氛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之一。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逐步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建立以学习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推进语文教学活动由“教知识”向“学知识”的过程转变,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勇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融洽课堂气氛,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成果分享。诚然,融洽课堂气氛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通过一定教学策略的运用,一定教学方法的体现,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畅所欲言,充分体现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3.安全心理过程暗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坏如何,对各类知识信息的摄取、传递和迁移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还直接决定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体现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断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我们知道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是指导学生语文学习和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中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情趣、爱好形成过程;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方向。

三、重视学科教学过程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启发教学方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精神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语文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语文求知欲望。事实上,疑问是探求语文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作为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教学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言而喻,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比较活跃的,创造的潜力也是巨大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去启发他们,激活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2.夯实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样也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掌握贯通的条件下,才会有所创新。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文本欣赏能力,包括正确文艺观,审美情趣,才有可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夯实基础知识与死记硬背不恰当地联系起来,死记硬背是应试教育的特征,与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我们这儿强调的夯实基础知识是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生活实践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就是积累。积累之后,又把知识、经验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就是创造。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生活实践基础,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就在于通过语文应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拓展思维空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们知道,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所以有人认为思维发展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这话不无道理。鉴于这种认识,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和教室有限空间的约束,而要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平时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维去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和左右学生的思维。可以说教学中只有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都展现出来,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逐步培养。同时,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思维训练的拓展,帮助学生摆脱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自主吸纳知识,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和实践。

四、结束语

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第2篇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动意识。首先,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要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是学生一种力图接近、探究思想品德的知识和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内容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更是推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思想品德课教学既是一种思想品德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思想品德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偏重于前者,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最后,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思想能力等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

第二,教师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选择可行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更新教学观念,欲育人,先育己。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先决条件,教师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2.善思成败,把握主次。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采用探究科学性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3.开展活动,以育兴趣,再拓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是多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开展德育知识竞赛、创办德育兴趣小组、举行讲文明专题讲座、进行犯罪案例问题研讨、实施社会问题调查等。

4.夯实基础,相得益彰。基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创新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大家在大谈特谈创新的同时,一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创新是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的活动。但创新又是从模仿和具有坚实基础知识开始的。在思想品德课上没有定义、公理、定理作保障,学生在解题时很难突然出现灵感火花,得出巧妙的解法。因此,创造性思维与坚实的基础知识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审美教育 历史教学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本人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本人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因此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曾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地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精神;途径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离不开审美教育 创新精神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2. 在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2.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2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数学 学生 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的。数学素质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所以数学教师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搞好数学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

学生的数学气质是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使得各种现象数学化,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问题的敏锐感,有探究数学的要求,敢于质疑解难,向未来挑战的勇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直观想象来增加数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对数学逐步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主动的探究思维,成为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与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是构成数学教学的整体,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符号含义、图形变化的分类、计算的过程中数学规律等,通过数学的计算、化简、证明等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并且两者要统筹兼顾;使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变为现实,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迸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它主要从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入手。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且转化为创造性数学能力,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创造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尝试发现;运用自主性学习方法,进而进行探索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彻底解放。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自学探究法、引导发现法、有效性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数学课外活动的一般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活动、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知识竞猜、数学知识画廊、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研究数学现象,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心理舒畅地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其创造出丰富的思维创新精神和思维想象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无阻地发展,直正地实现创新思维精神的发展。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法,发扬教学民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以此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