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1.1资料收集

学生在完成选题后,就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多渠道资料收集的能力,能够收集到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资料。教师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起到的也是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收集的渠道和方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时效性,符合学科的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具有丰富性,相关资料的内容完整。

1.2设计方案的制定

设计方案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出高校计算机课程设计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方案制定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方案设计内涵和格式。设计方案要求科学严谨,具有可行性。学生在制定设计方案时,要有全局意识,能够从宏观上把握选题,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方案。设计方案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也是引导的作用,学生应该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将设计方案不断细化。

1.3课程设计

第一,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强调的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了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达到运用理论知识,增加操作技能的目的。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扩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二,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设计也应该要服务于就业。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施课程改革,制定合理的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教师在辅导学生课程设计中,要切实分析和把握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

1.4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为主体,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将教学的地点转移到实训室内,确保在教学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实现边学、边做。计算机技能教学离不开外语的学习,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规程中要增加一些外语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知识的内涵,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每一章节的英文词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流知识和编程能力,能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分析,并且认识计算机提示的错误信息。

1.5设计结果报告

行动力引导方向为目标的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设计结果报告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步。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报告时,要体现出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体现出课程设计的内涵,突出其特点,主体鲜明,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谨,展现出自己继续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和兴趣。

2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思维 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Based on Computing Thinking

LI Juan, HUANG Yin

(Computer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Abstract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is on the basis of computing thinking. We aim to permeate ideas and concepts of computing thinking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to foster student'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with computer. In re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computing thinking" is added to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the courses directly. The inquiry program is used in teaching design to enlighten students on Computing Thinking.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case teaching, task driven and class discussion, and strive to permeate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in every knowledge point and the teaching modules.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reform effect. Students can have basic computing thinking after classes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reform can interpret connotation and core value of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s perfectly.

Key words computing thinking; teaching reform; computer foundation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全专业科学文化基础课程之一,是大学本科教育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案是以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与MS Office应用为导向,根据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注重于培养学生对相关软件的熟练应用。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技能的普及,这种教学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很多大学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了解,甚至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导致该课程的教学地位越来越不受到重视,甚至产生了“此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的质疑,使得该课程面临严重的危机,对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被认为是近十年来产生的最具基础性、长期性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计算科学的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力求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中渗透“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概念,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旨在培养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 基于计算思维的内容组织

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依然立足于应用需求。但这里的“应用”并非指传统方式的应用软件,而是指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计算机素质与技能,包括科学计算、信息检索、办公自动化、模拟训练、指挥和管理等。计算机技术在这些系统中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作用,本科课程的内容应该能够直接支持简单的信息处理需求。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课程总学时数为40学时,内容包括引言、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问题求解。与改革前相比,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将“计算思维”增加到课程知识体系中。在第一章引言部分增加介绍计算思维基本概念、作用与意义介绍的小节,增加“计算思维和计算机问题求解”一章专门讲授计算思维典型方法和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

(2)拓展基础理论的广度与深度。对于计算机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等级考试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与常识,而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系统和基本原理。因此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表示,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和常用应用技术。着重在“知其所以然”上下功夫,培养学员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能力,深入剖析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并以此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

(3)淡化软件应用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体系中,不再涉及到具体的工具软件,不在课堂讲授具体软件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实践”环节着重于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

改革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要求学生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思维方式,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探究式设计方案,注重启发学生计算思维,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方法的层面。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过程

这里以“计算机基本信息表示”一章中“计算机码制”一节的内容为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1)提出问题:如何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整数。(2)描述问题:如何解决符号(正负)在计算机中的表示。(3)方法1:原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4)方法1分析:以0的原码和原码的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原码的缺点。(5)方法2:反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6)方法2分析:以带进位的反码加法运算引导学生发现反码的缺点。(7)方法3:补码,最高位表示符号,其余位为整数的数字部分取反再加1。(8)方法3分析:编码唯一,运算简单。(9)总结原、反、补码编码方式及优缺点。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课程实施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堂研讨等教学方法,是典型的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协作性。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奠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任务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所有环节,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如,可以通过“我们的姓名在计算机中如何存储?”这个任务题引导学生对字符编码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通过“如何解决由于CPU与主存之间速度上的不平衡而导致的CPU性能不能完全发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高速缓存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案例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由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设计,促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技术和基本原理理解。如,通过“小型局域网组建”案例,贯穿“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章节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理论和技术。通过“销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案例,贯穿“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数据库相关理论和技术。

课堂研讨更多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互动,凸显学生在思维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好地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同时也学习思维本身。课堂研讨活动开始于研讨主题的设置,学生的分组和任务布置,由学生根据分组及任务在课后完成基本概念的理解、相关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消化,课堂上以交流学习成果,探讨与主体相关的重难点为主,之后形成结论,完成并提交研究报告。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章节中“多媒体技术基础”中,设置研讨主题:多媒体信息处理。按“声音数字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与动画技术”进行分组,进行课堂研讨。

4 结论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于展示和解释“计算思维”的基本内涵和方法,力争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各个知识点和模块的教学中,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摒弃“狭义工具论”思想,完美诠释该课程的内涵及其核心价值。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Jeannette M.Wing. Computing Thinking.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3-35.

[2] Jeannette 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out Comput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Series A,2008.7:3717-3725.

[3] 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中国大学教学,2013.2:56-60.

[4] 吕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养成.计算机教育,2013.5:44-46.

[5] 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2010.7.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研究分析

1引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遵循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类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课后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有效优化教学过程。本文就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2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严谨逻辑体系的自然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学科有其必须遵守的规律。根据多来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2.1坚持以实验为优先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坚持实验优先的思想。只要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最好能够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当中,切忌用计算机模拟或者计算机仿真来替代。“对实验的兴趣是人的天性。”教师应尽最大的能力保持学生实验的浓厚兴趣。高中物理实验中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在实验方案选择、设计、过程展示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

2.2整体规划物理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体现这一教学目标。学生物理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成,各种物理能力层次有相对应的内容体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整体规划教学目标,提出阶段性能力培养目标。 如高一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高二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推测答案、实施实验以及联系实际的能力;而高三则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和构建完整物理知识体系的能力。

2.3推行教学主体活动化

当前流行的教学模式有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模式”)。教学设计关键在于尽可能为学生创建真实的情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功能。“双主模式”在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

教学方案设计应具操作性。教学方案设计的理论性很强,技术要求比较高,教学设计方案不宜太细太全,否则反而不易操作。其次因为高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应该太过繁杂。

3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不仅仅是指教学方案的设计,还包括了前期准备工作、课堂反馈过程以及课后总结修改等环节。

3.1前期准备工作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之前,应先系统钻研高中物理教学大纲和教材,按照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授课模式。如教师可以把高中物理分类成概念课、现象课、实验课和规律课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制定教学计划。其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还应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物理知识存量、学习能力以及学习需求,在这基础上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具体教学目标。

3.2教案设计过程

教案设计应以物理教材为载体,在三个方面加强注意:一是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整体把握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应用系统的眼光看待知识点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备课,将大部分力气花在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的备课之上。三是对于一些较为容易探究的知识点,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获得知识,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足学习研究,只需要粗略地准备一个框架性教案把握教学的大方向即可。

3.3课堂反馈过程

教师根据具体物理知识内容设计教案和实施课堂教学时,最好能够借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够更为清晰地向学生展现物理分析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处理等。在课堂教学讲解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效果,并在这基础上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4课后总结修改

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教师课后应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案,通过重新整合教材、改变教学方式等方式,使物理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教学目标的要求。

4结语

学校教育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的不同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本文虽然是依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思路进行展开,但这对其他学科的教学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世金.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8)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项目教育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35-04

提高学生计算机理论水平及综合实践能力是现代化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端素质人才的基础。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在中职计算机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十分必要的。在强调实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一、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的设定为驱动,以行为为向导,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项目教学法从学生角度来说,是一种“行为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它适应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教学角度来说,项目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1.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综合性。中职计算机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它以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计算机设计操作过程的逻辑构建有效的教学内容。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限制,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在围绕项目的基础上设定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

(2)自主性。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全程参与到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定以及目标实现、信息反馈、信息评价等方面,让学生深入到活动中,了解总体的活动方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境,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依托,使学生身处真实的模拟环境中,学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能激发其潜在特长和团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能让学生在团体中不断成长。

(3)开放性。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所进行的探索方式、方法以及评价、展示等方面具有选择性和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成果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更多的是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多样性的能力,不仅要靠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个人积极参加职业实践。

2.项目教学法中的注意事项分析

(1)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上述目标定位比较笼统,缺乏实际可行性,也缺乏实质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变化,要求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1]

(2)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仅仅是对课本的知识进行照本宣读,缺少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对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索,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

3.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项目教学作为国际、国内较为实用的教育方式之一,是实现综合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在分析传统教育模式现状及弊端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有关项目教学成功作为和经验,选择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为试点,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未来社会发展所要求的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问题解决、任务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以及积极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项目教学法则是最为关键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与应用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项目教学法,目标具有多重性,教学周期比较短,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控性与实际可行性。项目教学法通过对一个完整的项目实施来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隐含新知识的典型项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并且组织学生围绕项目展开讨论与分析,对项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项目的任务。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学习与思考,促使学生尽快对新知识进行掌握。

项目教学法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广泛应用。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育的意义

1.避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处于权威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潜能的开发与提高,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影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育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项目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实现师生角色互换。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中职计算机教育,可以不需要制作项目,只需要采用课件的形式来为学生展示项目的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对项目进行观察与对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师生角色的交换。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与目标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通常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听教师讲解课堂内容的知识点,却很少主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细化思考与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缺少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学生不断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2]

三、中职计算机教育实施项目

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相互转换及校本课程开发

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咨询者。应加强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对教材的调整与综合,形成有效资源的共享。

(二)加强项目教学方法管理及分层教学研究

加强对项目教学法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到教学基地,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研究。注重分层教学的研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进行搭配分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考核,对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项目教学法应与学生发展水平相协调

项目教学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较难的项目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挫败感和畏惧情绪,而过于简单的项目则会使学生失去挑战性,使学生失去对项目的新鲜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项目的确立应以增强学生实际发展能力为目的,增强项目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四、有效运用项目教学法

促进中职计算机教育学改革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计算机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计算机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具有关键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方法进行中职计算机教学,需要对设计环节以及实施环节进行强化,具体措施如下。

(一)科学设计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

要保证后续的项目教学活动开展顺利且具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对项目教学课程进行合理规范的设计。

1.中文操作系统。在整个项目教学当中,中文操作系统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对中文操作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项目开展细节进行充分考虑,包括开展和落实任务的方式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等,从而对中文操作系统进行科学设计。

2.管理文件以及文件夹。在计算机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信息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迅速查阅,需要对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这就需要对文件以及文件夹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合理设计来为信息的应用提供便利。

3.设计网页。随着新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页设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网页设计应用在计算机项目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网页设计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应当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合理的优化,从而为网页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措施

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需要以计算机的项目教学设计方案作为实施依据,根据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保证计算机教学具有合理性、规范性,为计算机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的主要措施包括:

1.中职计算机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选择有效可行的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具有原形的,在进行项目设计时,首要步骤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模拟,并对项目中的每一个场景、环节进行模拟。在对项目进行情景设计时,需要从实际中选取案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项目学习的兴趣,以此明确项目设计的方向。根据计算机项目的情况,对企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细化与加工,在涵盖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以学校提供的现有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发展,促进项目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2.提出教学主题及开展项目活动。在项目实施开始阶段,需要由教师对项目教育活动提出相应的主题,同时为学生对主题下面的教学项目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从而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掌握项目学习的目标、任务以及知识点等,为计算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奠定基础。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教师负责带领学生开展计算机项目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围绕项目活动的主题、问题、活动的内容等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制定项目落实的方案。

3.落实项目实施方案。教师引导和协助学生逐渐实施计算机项目教学方案,针对出现的实践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声明.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Abstract: Teaching design is a process of a teacher to form specific teaching scheme. 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eaching design with analysis of variance as an example.

关键词: 教学设计;统计学;方差分析

Key words: teaching design;Statistics;Analysis of Variance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65-02

0 引言

课程教学设计(以下简称教学设计)是指在课程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情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优化的策划与安排,从而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作为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设计思想在教学活动环节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实践活动顺利进行与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统计学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经济类、管理类等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体来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应用统计学方法并恰当使用统计软件完成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对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知道,任何教学设计都要始于教学情境的分析,不同的学生专业、年级决定了学生当前的知识及技能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学习能力、经验和学习的动机。当然,教师自身的价值取向、教学态度和技能、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也是其中之一。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也不例外,统计学课程中涉及一些基本的数学和计算机等基础,这对学好统计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任教老师,对统计学的思想要熟悉并对于具体的教学有一套熟悉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统计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基于这个过程,教学设计思想最终物化为教学设计方案。

2 统计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基本步骤,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大纲的要求,统计学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从5个方面进行设计:

2.1 分析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影响教学实践的多种条件因素的综合。我们从两个角度即学生和教师进行分析。任教的班级为国贸专业11级的学生,处于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课程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比如数学类、经济学、计算机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教师,在任教过程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学到基本课程思想和知识为重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之外,对于教师而言,已任教统计学等相关课程7年有余,并具备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学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

2.2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育目标体系的终点和关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一是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掌握统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常用的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二是技能。会熟练应用基本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应用相关软件如Excel、SPSS进行统计应用。三是素质。在熟悉数据分析方法的同时,面对实际问题时要有“统计”的思想。

2.3 教学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评价方案就是教师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般从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对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课题提问、课后作业以及课间课后和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以便进行调整教学工作。同时还会在一知识单元后安排小的测验,进而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一般是课程学习完后的考试,主要从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反映,当然,由于本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统计软件的学习也在考试范围之内。

2.4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应当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应当掌握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应当熟悉和了解的课程内容。纵观统计学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对应于第一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基本推断统计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层次的内容是统计中的基本概念体系如总体、样本、参数、统计量、基本描述统计量及其相应的软件操作。最后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定要熟悉。

除此之外,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媒体设计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安排,但后两者的设计是贯穿于教学结构设计之中的。

3 教学设计方案实例-以方差分析为例

方差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其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方案。面临的教学情境跟前面分析的类似,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学生已经基本熟悉了统计学的思想,尤其是这章又属于推断统计学的内容,怎样由样本推断总体,这是基本思想。但这块内容的难点是怎样理解“方差”二字,怎样计算“方差”,从而完成相应的方差分析。具体设计方案如下:

3.1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方差分析的原理及实质,会熟练应用方差分析的种类(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合统计软件SPSS去解决实际问题。

3.2 本单元教学评价方案 一是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是学生是否理解方差分析的实质和基本操作步骤(主要是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设计意图是考核学生课堂上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便获得最优教学效果。二是总结性评价。评价的内容是学生能否理解方差分析的原理和熟练应用该分析方法,并会对不同的实际问题给出分析结果,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考核学生对方法整体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优劣。

3.3 本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是应当深入持久理解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①方差分析的原理。

②数据差异产生的两种误差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及其三种具体表现:总的误差平方和(SST)、组间平方和(SSA)和组内平方和(SSE)。

③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所对应的五种平方和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应当掌握的内容。从掌握的知识角度来看:

①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假设条件和基本原理。

③多重比较问题即最小显著性差异法。

从掌握的技能来看:①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

②统计软件SPSS的基本操作和对结果的理解、解释和应用。

最后是应当熟悉和了解的内容。从知识来看,就是多因素方程分析的思想和原理。因为单因素和双因素的主要区别在于交互作用是否有影响,从而决定分析原理有所变化。从技能来看,要熟悉多因素方程分析的基本步骤,并能够应用软件SPSS的基本操作和结果的解释。

3.4 本单元教学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等.统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5-260.

[2]张翼,张庆灵.《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课程设计及教学探讨[J].大学数学,2011,27(6):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