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实现教育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育;中学体育
长久以来,中学体育教学仅是选取单一的“技术”教学,用负荷、强度的大小作为评价体育课好差的标准,缺少对学生创新精神与水平训练的手法与方式。采取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求。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式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1.理论课和实践课相连接
在中学体育教课中,需要把原理和实践合理地连接在一起。原理课方面,让学生熟悉相关身体健康方面的内容,例如开设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体育保健等有关课程,在课本教学中全面表现“健康首要”的观念。在试验中,要全面地把新的教学观念与办法加入到教育试验中,选择各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使用沟通探讨与知识比赛等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很好地掌控有关内容。在实践课上,不但要重视体操、武术、田径、球类、舞蹈等活动,还可适当添加一些带有娱乐性的活动内容,积极进行课外活动,让实践课更多彩,全面带动学生积极学习。当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能,提高教学成效。
2.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法是一种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教学办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关的情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乏味。例如:在对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鸡毛信做道具,把其变成送“鸡毛信”的游戏。合理使用垫子、栏架、绳索与实心球等现有工具,将其分开设计为“草地”“钢丝网”“小河”“地雷”,让学生对爬、钻、跨、绕、跑等动作进行练习。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活跃学生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大幅提高教学效率。
二、激发求知欲与创新想法
教师要激发求知欲与创新想法,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求知欲、创新想法与创新水平的进步紧紧相连,彼此牵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鼓舞与夸奖学生,有助于学生不断探索与创新。反之,学生若是遭到了不公平的惩戒与批评,就会失去信心,阻碍求知欲与创新想法的产生。所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要具备一定的思想价值。要为提高学生创新水平创造较好的条件,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水平的进步,掌控创新的方式。
三、转换教育想法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基础
古老教育思维的一个不好方面,便是相同地方过多、个性过少,造成学生的创造想法不能展现出来。不带有个性,就不会有创造,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进步同个性的全面发挥又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管理中,对教育质量和教学过程给定一些相同的准则是必需的,但若是所有都需要相同统一、千人一面,就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为了使统一需要和个性发挥之间相协调,一定要由刚性管理转换为弹性管理,既体现出管理规则上的延伸性,也表现了原则性和灵便性的协调、相同和多样的协调、严肃和宽松的协调。
四、创建和谐、宽松的创新教学氛围
进行创新教育一定要有宽松的教学气氛。营造宽松的气氛,就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鼓舞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要细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对于学生说出的奇特想法,要给予一定的认可。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是营造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气氛的首要条件。比如:在教跨栏这个动作时,前期不给什么解释,仅仅要学生可跃过前面栏架就可,并且要评出哪个学生使用的方法较好、最合理。结果方式会大有不同:有单脚跃过的,有双脚一起跃过的,有直接跨过去的,有绕着走过的,甚至还有钻过去的……每个学生都紧张等待,兴趣浓厚。这种不拘谨于模式、自主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灵活、协调等身体素养,又让学生练习了发散思维与联想思维。
五、分类设计体育教学
如今,体育课即使采取分班教学,但因为同一个教学班内学生人数过多,在同一时间内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太少,体育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取的信息回馈也过少。体育教学对组织、辅导、地点、器具等的依靠性过高,使体育课面临的难题增多,因而影响体育教学质量。要处理这一难题,在实行中学体育教学设计时,可按照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划分出小组。
参考文献:
[1]赵夏娣.论大学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9(3):96-97.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教育;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2-01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1.巧妙利用教材
教师巧用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而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数学应用加大了考查力度,也使应用题的数学更加成为教学的热点以及难点问题,而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全方位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上下工夫,巧用教材。
教师可以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教材中固有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师只给出条件的情况下,先猜结论,再进行数学证明;或者教师可以多给出一个条件,让学生求解,也可以先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
2.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广泛,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很多数学知识的运用。目前高中新课改也突出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数学学习当中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只有在实践中经过检验的知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知。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当中,需要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就需要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实际当中。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3.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要回归认识的最初,也就是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同学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与“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4.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
要重视发生和推导过程,因为重视其发现过程和指导过程,一方而能加深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发现过程,可让学生以发现者的身份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教学,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小高斯很快计算1到100的整数和,引导学生思考:高斯是如何计算的?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到高斯算法为了得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设置这样的疑问:高斯计算的是特殊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一般数列的前n项的和也可以计算吗?最后引导学生用倒置相加法求得,从而公式得证。通过这一过程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一个公式的推导,更主要的是学会了类比、转化等方法,学会了“倒置相加法”的计算技巧,也学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5.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提高自身素质
有的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每一点每一滴都讲清楚,就是“嚼烂”知识,再灌给他们,习惯于依样画葫芦去生搬硬套,一遇到运算难一点的题,就怕繁,"望题兴叹".针对这种学生,要求他们一定要课前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他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恰能解决,从而获得成功感,刺激他们的求知欲;上课讲解例题时,要适当穿插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课后留有适当的思考题,让他们能思考并加以解决.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钻研、去思考、去实践,使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掌握自己学习的全过程。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讲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辨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对于所有不同意见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二、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例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如此种种,比如,读了《乌鸦喝水》问学生:乌鸦还会用什么方法喝到水?孩子们们讨论积极,还想出了其它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把瓶子放倒喝、可以找一根吸管喝等”。但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却说:“乌鸦就算了是放进了小石子,也有可能还是喝不到水”。他的话音刚落,其它孩子就轰堂大笑,刚才的那位学生则涨红了脸,就连我心里也是紧张了一下。但我想他这样说肯定有自己的道理,所以就让其它的学生安静下来,听他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位学生说:“我回家做了实验,如果瓶子里的水少于三分之二时,就是把石头放进去乌鸦也喝不到水”。听了这位学生的的话其它孩子也陷入了沉思中,我灵机一动找来刚才做试验的器材,让那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演示了他自己的实验,结果就像他说的那样,这时其它的学生出给予他热烈的掌声。看着孩子脸上稚嫩的笑容,我也为他对于学习的执著而感动。
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增进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这时教师可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们荡舟漓江去 是怎样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游览的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长城》第三段 写“联想到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但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课文没有叙述。教师可抓住这一 “空白“,让学生想象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 的。学生从环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开想象,深切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修筑长城的艰辛。
四、动态语文学习的创新性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被动地去学,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以此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
(一)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
现代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场所,群体训练、小组合作练习、同学互相帮助、个人自觉练习、师生相互磋商,应成为当前普遍的教学形式,也只有这样的灵活教学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二、创建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体育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一)以趣激欲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
(二)以境激欲
创设情境,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使学生每上一节课,每学一个内容,在创设一定的情境中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以新激欲
新奇的刺激是引起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当中不仅要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备场地、备器材,不断地变化教学手段,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
(四)以论激欲
关键词: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现存问题;创新发展途径;注意事项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与此同时,我国高职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情况下,我国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国际知名度,许多都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让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教学管理系统上、实训基地建设上、科研项目创新上等诸多方面都能实现与国际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密切衔接与协同发展,达到高起点为、高平台、高要求的多方交流与有效合作目的。这也是我国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渠道。因此,我国高院如何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先进办学资源以及优质对外合作项目等,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现存问题
应该说,我国高职教育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开放策略基础上的。从教育理论以及制度层面来看,其更多是学习与借鉴其他先进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和先进管理制度;从行动层面来看,其更多是作为发达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输出国”,作为发达国家的“跟随者”以及“消费者”存在。现实发展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分析如下:
1、定位不准,概念不清
我国高职院校进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都是各高职院校自发组织的、零散状态的简单的、表面化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形式化的课程设置,行政化的教师业务交流,物质化的留学生派遣等项目内容,大都国际化水平较低,也无法形成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品牌与形象。究其根源,主要因两个原因引起:一是未能把先进职业教育理论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状况相结合,未能形成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二是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统一规划以及协调发展,也没有专业的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机构部门,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内部设立了相关对外交流与合作机构,然而其规模有限、力度不够、效益不高,无法形成影响力和创造力。
2、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来看,大都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特色模式。其一是输送学生到国外进行留学深造,其大都以N+N(即国内几年+国外几年)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在此充当类似留学服务中介机构的角色,而该类学生消费水平高,要求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因此该交流合作形式能够受理学生范围较小;其二是通过学校引进一些项目课程,再由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然而因体系存在较异,吸取借鉴存在较大难度;其三是选拔教师到国外进行经验交流,虽然学校大都派遣专业课教师进行经济交流,然而因为许多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外语水平有限等因素影响,取得的成效也并不显著。以上对外交流与合作实践活动很难形成特色,无法达到有效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3、体制僵化,被动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较为僵化,而作为高职院校更缺少办学自,教育教学灵活性较差,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也逐步引入市场配置机制,然而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仍然片面强调招生为主,一味追求专业设置、校际并购、专升本等高职院校发展大计,却很少注重打造高职院校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很少注重建立高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体系等。尽管有许多高职国际合作项目,但大都通过人际关系引进而来,启动项目动作缓慢,交流合作层面不高,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如此被动合作,只能让我国高职教育失去特色以及丧失这一文化传播阵地,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发展途径
国际高职教育市场正日渐成熟,我国高职教育尽管起步较晚,但仍有自己特色,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现状,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科学制定和实施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1、明确目标市场,加强重点定位
我国高职教育如何确定对外交流与合作目标市场,是我国高职院校能否成功开拓国际高职教育市场的基础前提。根据国际高职教育区域市场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应重点以挖掘周边国家为主,兼顾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形成辐射亚非拉等国及地区的发展战略。因为我国与周边国家从文化层面、地缘层面能够更容易形成认同,更容易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加之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针对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我国应全面深入地吸收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体系,逐步将我国高职教育推向更高层次。而从高职教育国际化消费市场分析,应重点开拓海外华人华侨市场,充分利用该部分群体自身的语言文化优势等,将我国高职教育推向国际世界。
2、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品牌战略
我国各高职院校应有效发掘自身具备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优势,并利用好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伟大成果,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专业,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例如积极探索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京剧艺术、中国书法、特色饮食等文化艺术领域,发挥其国际教育市场影响力和感染力作用,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实际,重点开发与之相关的专业项目及内容,并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主打品牌,引领进入国际高职教育市场。众所周知,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世界知名,其即在结合本国特色基础上,设置了医疗、商业、服装、家政、工艺设计、美容美发等诸多特色专业,从而吸引了许多国外人员前往澳大利亚求学,形成了独立的教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成果。
3、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高职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积极地面对,特别是我国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大都局限于我国国内教育资源信息的交流与合作,对此应加强高校信息网络建设,搭建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广大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享受交流与合作的成果,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向更高层次发展。并且,我国各高职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也要实现与国际相关期刊接轨,提升档次和质量,力争成为行业领域内的权威,国际学术领域的主阵地。此外,随着我国各地区之间、与其他国家之间许多政府与非政府职业教育机构的大量涌现,可以充分利用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处等各类国际机构作用,作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渠道,发挥渠道作用,掌握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问题、动态趋势等,并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内容,扩大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品牌。
4、开展机构改革,强化外事工作
做好外事工作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开展外事机构改革,重点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二是实现从接待型向管理型的转变,三是实现从事务型向实效型的转变。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外事部门的“产、学、研”职能以及国际市场开发作用,实现外事工作在办事方式方法、管理模式、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国际接轨和创新发展。
5、打造专业团队,加强国际交流
我国高职院校应打造一支优秀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团队,要求既要具有专业的教学、管理、翻译人才队伍,又要具备国际传播能力、品牌动作能力、教育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此外,还应努力培养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优秀人才。
6、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师资培养
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础特点是以语言和技术应用课程为主导。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在此基础上去研究与专业设置相符合的专业课程,实现专业双语教学,从而为高职院校迈入国际教育市场奠定师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根据专业特点开展学习培训,提升专业教师专业素养。
7、建立留学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来,来我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留学机制,形成与国际同步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为外国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针对留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上,我国应结合实际,以进修和研究学者的非学历教育为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前来学习。
三、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注意事项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时,要充分考虑合作方高职院校或教育机构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要权衡利弊,万不可急功近利。具体要注重以下几点:
1、专业合作相比语言培养更重要
我国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时,大都是将学生输送至国外求学即告结束,个别情况只是为学生学习英语而去国外,却对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以及实用性特点予以忽略不计。对外交流合作时,应强调地方特色以及合作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应加强与国外高职教育领域的专业交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水平,而不仅是为了学习语言。学生只要掌握了先进的技能水平和语言能力水平,即使不出国也一样能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2、校际合作相比机构合作更重要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流程应确保简单明确、规范合法,防止其它教育机构干扰和牵制其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对权威、正规,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然而,受利益驱使,社会上的中介机构鱼龙混杂,作为高职院校负责机构应密切注意,针对国际组织与机构的合作意向要认清,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成立背景、资金来源、发展规划、人员构成、工作流程等,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合作规划。
3、市场需求相比盲目合作更重要
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时,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针对学生开展职业岗位教育,根据岗位设置相关专业,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组织教学训练内容。确保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市场需求。
四、结语
总之,我国高职院校要想融入教育国际化发展潮流中去,就必须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国际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创建国际知名品牌,努力培养高素质优秀专业人才,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琳;广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及趋势探究[J];高教论坛;2014年01期
[2] 麻红;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欲晓;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