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专业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逻辑教学;现代化;先进化;逻辑教育体系;现代逻辑;逻辑思维素质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24-07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宪钧教授等学界前辈倡导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有力推动了我国逻辑事业30余年的长足发展。我们认同张家龙研究员关于我国逻辑教学与研究的现代化已“初步实现”的判断及其“五个一批”的判据,同时也赞同将“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作为我国逻辑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清醒地看到,与逻辑教学与研究的先进国家(包括英语世界、西欧和北欧国家等)相比,要达到“全面实现”逻辑教学与研究现代化的任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对“目标”本身及其实现途径有比较清楚的把握。本文拟结合南京大学和国内相关高校的逻辑教学及相关工作实践,谈谈我们对“全面实现逻辑教学现代化”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些认识。
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现行学科建制中,“逻辑学”属于“哲学”门类“哲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专业)。就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育来说,“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判定是有较充分的根据的。其显著标志是,几乎所有逻辑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都列入了现代经典(一阶)逻辑和(狭义)模态逻辑为专业必修课程,尽管实际教学水平会有所差异。我们认为,逻辑学专业教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将这两大经典基础理论学习与训练放在首要地位,并能真正取得实效,使学生能够运用现代逻辑的理论与方法从事逻辑学各方向上的研究;另一重要标志是使学生能够对逻辑学的历史发展有比较系统深入的把握,对基础逻辑、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各领域的最新进展有相对全面而又有所侧重的把握;第三个标志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方向的研究中通过学术史的把握走到当代学科前沿,能够做出真正富有新意、有所建树的工作,特别是对博士研究生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认为,这三个“标志”也就是逻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国哲学学科招收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单位已达13个,招收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单位达60余个。南京大学哲学学科于198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开始招收逻辑学方向博士生,2003年获得逻辑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成立了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迄今逻辑学专业共授予硕士学位71人(其中上世纪80年代12人,90年代15人),授予博士学位25人;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含美国留学生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6人。我们在逻辑学专业设立之初,即支持并贯彻教学“现代化”的思想,并逐步明确了上述“现代化”理念,将之作为研究生培育的指针。
就当前的教学状况而言,在前述第一“标志”方面,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首先突出强调现代逻辑基础的严整的学习与训练,这主要通过贯通一年级全年的“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和“哲学逻辑研究”两门课程实现;其中除一阶逻辑与狭义(真势)模态逻辑的基本训练外,也努力使学生了解数理逻辑“四论”特别是集合论和非经典逻辑学科群的基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比较扎实的现代逻辑功底和相对完整的现代逻辑观念。在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也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无论是哪个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都必须继续强化一阶逻辑、模态逻辑及集合论的学习与训练,并根据生源实际落实不同层次的训练计划,其别强调了逻辑语义学的学习与训练,向学生明确这是进入当代逻辑科学研究领域的“通行证”,只有真正学会“走路”才能在研究领域“起跑”。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有三大发源地,这就是古代的中国、印度和希腊。逻辑学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与日常思维、语言表达、推理论证等有密切的联系。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逻辑学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在法学教育过程中,逻辑学更拥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律逻辑学是面向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逻辑学与法学知识的结合。法律逻辑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改变原有的固定模式,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或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和顺序逐个内容讲解下去,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创新和扩展;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是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支粉笔,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手段基本谈不上使用或者是没有条件使用。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逻辑学的教学效果,使原本就抽象、晦涩的逻辑学概念和原理更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为此,作为法律逻辑学教师,就应该在法律逻辑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才能在法律逻辑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搞好法律逻辑教学呢?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来看,本人认为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方法效果比较好,很受学生欢迎,下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使学生对逻辑知识有更深刻认识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说教和乏味推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运用 逻辑知识的能力,实现逻辑知识的迁移应用,尤其是列举一些缺乏逻辑知识或者巧妙运用逻辑知识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不仅使学生对学习逻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在对这些典型事例的思考,分析中更加认识到学习逻辑学的重要性。如通过韩复渠演讲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体味到逻辑就在我们生活中,违背逻辑规律、规则就会笑话百出;通过丁谓运用逻辑思维成功建造昭应宫的事例让学生明白逻辑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逻辑,我们就生活在逻辑的海洋之中,正确运用逻辑知识会使我们生活和工作效率非凡;通过对林肯为小阿姆斯特朗作无罪辩护的事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判断的巨大威力,一个虚假的判断可以置人于死地,一个真实的判断可以洗却罪名;通过“屡战屡败”的事例分析,可以深刻学习语句与判断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列举上海七君子案件审、答、辩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可让学生运用逻辑知识去思考、分析真实的法庭审理;可以通过罗文锦智辩茂隆皮箱案以分析类比推理的妙用。每个典型事例都可以将学生带到逻辑思维的草原上任其驰骋,让学生体味到逻辑的威力、魅力和精妙所在。
二、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思路。作为教学方法是指基本方法,而非具体方法,贯彻到各种具体方法中,使教学具有启发性。作为教学思路,强调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法律逻辑学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这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学习目的寓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设疑,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识。为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启发性, 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提问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针对大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跳跃性有余而逻辑性不足的特点,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的进度,融入课堂,提出讨论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准备。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充分发挥民主,各抒己见,教师一方面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不偏题,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总结发言,提出观点和结论。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其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公共数学;课程;改革
公共数学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必备的数学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校,大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至关重要。为适应学校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公共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制定了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公共数学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既要为专业课奠定数学基础,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既要传授现有知识,又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要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公共数学课程在形成学生良好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公共数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校公共数学课程都是各院系自行制定的,其明显缺陷是课时设置不合理,偏重专业而忽略素质培养。为了实现“兼顾基础与提高、理论与实践、思想与方法、公共平台与专业应用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大学数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提供延伸发展的接口,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系统”的教学改革思想,我们将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三门课程统一课时,并压缩理论课课时,逐步增加数学实验课的比重,对文科专业学生增开“数学与逻辑学”选修课,对理工、农、经管类专业学生分层次增开“数学提高”选修课。根据课程的性质将所有公共数学课程分成公共基础必修课、一般性选修课、提高性选修课、创新性选修课和文科选修课五大类。
三、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一)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即该类课程侧重数学的工具性,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要来确定。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少而精为原则,改革传统理论过多,推导证明过多,解题技巧过多的内容,删去一些过于抽象且实际中不常用的内容,融入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融入理论之于应用的过程。在总课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增加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实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一般选修课
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数学课的特点设置各门选修课。有的侧重介绍数学工具,有的侧重培养理性思维,有的侧重数学美教育。
(三)提高性选修课
该类课程是对数学有浓厚兴趣或要接受更高教育的学生开设的数学选修课,其教学内容是结合专业和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数学的理论方法及数学前沿知识。另外也将学生的研究生入学数学考试作为一个重点,为学生接受更高的教育做准备,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四)创新性选修课
数学建模课程的内容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后期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题目,基本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模型的建立和求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受到创新能力的初步培养。
(五)文科选修课
对于文科学生,数学教育在“工具”方面的作用相对次要,培养抽象思维的任务较轻,而培养“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和“数学文化”的任务较重。因此,针对文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数学与逻辑”,在内容上通过精选适合文科生的例子,借助实例阐述有关连续量、离散量和随机量的简单数学知识,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追根求源和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像理工科数学那样全面、系统地讲授数学理论。
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一)理科课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而恰当地选用启发式、研讨式和类比探索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导向,构建以准备、诱发、释疑、转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传动结构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诱发导引,并结合课堂练习精讲启发,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突破教学难点,将知识迁移转化为学生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进而实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结合。
研讨式教学法:首先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然后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独立探索,并展开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讲评。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类比探索式教学,就是通过联想,将在性质、关系、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然后加以类比,从而达到相互借鉴、相互移植、触类旁通效果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传统媒体(黑板、粉笔等)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是师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的必要辅助手段,构成学与教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将开发公共数学电子教案,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采用课件显示,对推理、证明、求解等内容采用动画演示与黑板推导相结合的方式。传统的黑板推演过程能展现思维的发展轨迹,洞察思考的来龙去脉,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捕捉数学创造的灵感;动画演示直观,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科课程
根据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概念,合理地把握知识的深度,避免面面俱到地讲内容,扬其形象思维之长,补其逻辑思维之短;扬其阅读能力之长,补其运算能力之短。对一般的文科大学生来说,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严格论证的要求,而侧重于介绍已有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将优化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出来,为了实现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灵魂的教学改革思想有更真实的依托,我们计划针对理工科编写《高等数学》和《大学数学提高》两套教材,针对文科编写《数学与逻辑学》一部教材。
编写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建立、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解题技巧的训练,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总结,注重与专业实际相联系,注重数学的工程应用和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知识的完整性、模块化与层次性。
编写理工科《大学数学提高》教材,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深层次要求,全面总结所学的各门数学必修课程,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揭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强化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根据重点精选例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
编写文科《数学与逻辑学》教材,通过查阅文科各专业大量的图书、杂志,选取一些新颖而有趣的数学题材,介绍各种各样的数学应用方法以及数学发展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用各种生动的事例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练习题要有趣、诱人,并且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到练习题当中。整本教材中数学演算尽可能降低,以免让数学原理的灿烂光辉被数字和计算所遮盖。
六、改革课程考试模式
公共基础必修课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是闭卷,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课程成绩各项比例为: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考勤、课堂回答问题、数学实验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或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同上)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理工科选修课是基于学生所学专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在相关领域进行进一步探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对于理工科专业选修课程的考试,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采取有针对性的考试。
文科数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数学,并掌握一些常用的简单的数学方法。因此文科数学课程的考试内容不宜难,既可以考查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写“数学随想”类的短文,如谈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与体会,考试方式可以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七、加强课程网站建设
课程网站建设是课程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物”的因素,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推行现代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内容的有力载体和工具。我们将组织教师进行公共数学课程网站建设,并不断完善网站资源,实现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视频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学习交流的环境。
八、工作措施
(1)积极开展动员工作,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课程建设工作并非教学以外的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认真完成。(2)根据课程建设工作量大小、完成质量高低给予相应的课时补贴,鼓励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3)评定职称、进修、评先优先重点考虑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课程建设贡献大的教师。(4)年度任职考核重点考虑教师完成的课程建设工作量的大小和质量,把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5)支持公共数学课教师参加多种学术活动或参加短期培训及脱产学习等。
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中,我们应注意实现四个稳定:政策措施相对稳定、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使用教材相对稳定、课程安排相对稳定。四个统一:教育思想统一、基本要求认识统一、习题要求统一、成绩考核统一。通过四个稳定和四个统一来保证团队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力争使公共数学课程建设处于良好的状态,逐步把各门公共数学课程建设成为教师队伍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教学效果优良,教学文件完备,教学管理先进的校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Z].中国大学教学,2005.
[3] 胡恩明,郭文莉,周健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专业产学研合作特色。在近五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构建多层次的校内外产学研合作平台,逐渐形成特定的办学环境,孕育、催生了产学研合作特色的成长。①加强校内外实习、科研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不断加强校内外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这些基地建成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性平台。目前,专业的校内教学实习、科研基地主要有: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5个校内实习基地等。专业还根据建设需要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建设了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的校外实习基地18个。这些实习实践、科研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大平台。②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提高素质、突出特色”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在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了提出了“平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③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2002年以来专业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特色”作为制订培养方案的重要指导思想,以“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为修订的基本原则之一。通过修订培养方案,合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质。④着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专业利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引导学生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选题;长期坚持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作为教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与合作单位一起组织实施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并共同进行考核、记录学分,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近5年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的比例均在90%以上。⑤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在与科研院所、厂矿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场实习、共同开发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工程化训练,使得本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不断升高,开展工程实践指导、同开展科研合作的水平大幅提高,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博士为中坚的老中青搭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学团队。⑥“3公里工程教育圈”培养优势。洛阳市是我国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机装备、轴承等大型通用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国家“一五”期间的165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7项落户洛阳。作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洛阳市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域优势显著。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密集,洛阳市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装备制造业积累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特别是在大型矿山成套设备、拖拉机、农用工程机械、轴承基础件等方面优势突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类产品前列。二是技术力量雄厚,洛阳拥有国家级科技开发机构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行业技术检测和质量监督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8个。三是装备制造业人才济济,在洛阳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洛阳市在机械加工领域的行业、地域优势,每年吸引约百所学校数万名大学生到洛阳进行专业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一拖集团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中船重工725研究所、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与河南科技大学距离均在3公里以内,形成了特色鲜明的“3公里工程教育圈”。多年来,专业与这些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已经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工程教育平台,培养了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展以“3+1”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核心的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因此,充分发挥洛阳开展工程教育行业、地域优势,对培养工程素养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工程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标准
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的“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通用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的本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知识方面。主要包括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或)前沿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
2.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终身学习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清晰思考和用各种方法准确表达的能力;对通用技术的应用能力;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等。
3.素质方面。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国际实视野,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路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专业。针对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以洛阳市“3公里工程教育圈”为依托,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提出了本专业“1+2+3+4”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思路,即:“1”是一条主线、一个核心,即以材料、工艺、设备为主线,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2”即两个阶段,三年的校内理论学习、一年的企业主导工程实践两个阶段,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3”指三个层次,采取工程认知、工程能力、工程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环节;“4”个贯通,实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基本素养和工程基本能力的相互贯通。
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关键技术要素
1.组织管理。为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工作部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校企协作组。各试点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教学组织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①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协作组,负责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②成立各试点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企业负责人担任正、副组长,负责人企业资深工程师、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支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达到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顺利实施。
2.质量保障。①机构保障。成立学校、学院层面的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完成校内外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协调和质量监控。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②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培养标准、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③师资保障。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建立一支具有工程实践和扎实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和指导教师。逐步建立和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④经费保障。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学校列试点专业专项经费。设立专业培训基金,选派教师赴企业、国内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进修。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⑤基地保障。学校整合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试点专业为主体,确定一批高水平企业作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培养单位,成立联合培养体,建立培养基地,确保校企各项培养目标得到具体落实。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社会人文领域相关的全部工作,但是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而人文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及相应人文知识的人才,集应用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秉受人文精神,希望能够基于精神层面来对世界和社会予以改造,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服务。本文就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目前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增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基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还应该具有熟练运用现代媒体的能力,以及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融合多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
3.1合理设置人文应用型课程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起灵活多样、厚基础、因材施教、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实行“基础课程+提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三结合。
(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育科研和语言教学的能力,可开设演讲与口才、现代职业礼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艺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研究方法、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课件制作、教师发展研究等多门课程。
(2)提升课程提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升造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理论,可开设外国文学专题、杂文创作艺术论、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唐诗宋词、音韵学、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修辞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文字学、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文献学、影视艺术欣赏、汉语语法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明清小说研究、逻辑学等多门课程。
(3)应用行文课程应用行文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的工作能力,可开设办公室礼仪、档案管理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应用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秘书学、广告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编辑与采访等多门课程。
3.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务必要坚持立足地方、面向基层,积极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社会、市场及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特色,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研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校地合作、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全面联系与深度合作,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3.3广建基地,深挖功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拓展专业实习和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应用性,各高校应该应该要多与企业、地方合作建立起一批学生容纳能力强、专业对口性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倡导和鼓励大学生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避免为实习而实习,强调实习是就业的敲门砖,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实习基地领导来学校作就业指导讲座。一方面加大与实习单位产学研的合作,另一方面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感受就业氛围,调适就业心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