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训练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内容]
一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1.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强弱,决定一个人的思维品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这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
2.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
3.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数学思维论是思维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构成数学课程论、学习论的灵魂。数学教材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思维不可能脱离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有理由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是教学思维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二、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中。但根据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以及广大教师多年来的探索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已初具雏形。依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我们可将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概括为:提出问题--展示新课--思维扩展--思维训练--思维测评。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是上好数学思维训练课的首要环节。问题的提出,首先要从教材入手,寻找思维素材。其次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设计一些具有疑问性、思维性、说理性、扩散性、等特点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入思维"角色",成为思维的主体。2.研究问题,展示新课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是由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再由思维的抽象上升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首先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此环节中,将数学问题转化加工为例题形式,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一阶段是学生的思维定向阶段,是运用思维探索规律学会抽象的过程。但探索研究的关键是学生的参与,思维操作的关键是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规律,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随机设计学生参与的最大开发口,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的时空。
3.解决问题,思维扩展这一环节是知识的形成阶段,属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一连串的转化过程所构成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要借助于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往往会成为新知识思维形式的障碍(如思维定势),因此,教师首先要抓好教学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数学知识的质变(往往是重点)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往往是难点),渡过思维操作的"关卡",以实现思维发展。教师要切忌用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思维,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即:"已有知识--思维--新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又属于知识的知识。知识有助于思维,但不能取代思维。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挖掘,发挥其既是知识的产物、又是知识媒介的双重作用。
4.发展问题,思维训练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不断设计组编一些探索型、开放型、判断改错型、归纳与综合型等题目,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思维训练素材,这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不可缺少的。这要求教师注重挖掘课本典型题例的潜在功能,充分发挥它的导向、典型、发展和教育作用,反复渗透与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把数学知识溶入活的思维训练中去,并在不断的"问题获解"过程中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
5.总结问题,思维测评思维测评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检测与评定形式。测评方法可小型多样,因课堂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而定,如选编一些口答、抢答、限定时间解答等题型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单项测评或多项综合测评。学生可先自我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在测评中,教师要注重把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特点,了解其弱点,既不轻易放过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不盲目地下结论,而应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优生与差生的心理特征与思维特征,探索优生"见微知著"的跨越性思维的奥秘和差生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从思维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变化教学结构、设计思维层次、调控思维节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维训练与传统"一言堂"教学的对比探索
1.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一、以读代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训练形式。读的训练形式主要是朗读和默读。学生读的能力和技巧,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和提高。以读代讲的方法是:首先在读前指导中,先使学生了解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为学生能从课本文中的整体入手初步领会课文打好基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随后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指导一层读一层,指导一段读一段。重点句子段落反复读,边读边想,直到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止。真正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再让学生精读课文,使之进一步理解文章是怎样表达课文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着说的步步强化而逐步加深,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体会越深。
二、以说代讲,提高学生的能力。
“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说”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以读代讲”的同时,实施“以说代讲”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而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说”代讲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说”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说”,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
2.“说”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
3.“说”体会。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所以在学文后还要让学生说读课文后的体会。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quot;"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