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资源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出时代特征,探索德育课程新体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内容结构上机械地紧跟形势,没有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滞后。而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作为教育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把反映中小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学内容。沙市区以课程改革为契机,着重从三个方面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进行了探索:
1.调整德育课程结构,由“单一化”向“综合性”发展。
我们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从小学中高年级到高中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德育课程的联系,从而实现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社会课程的结合,构建以学会做人为核心,以生活德育理论为基础的新的德育课程体系。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
我们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积极改变过去中小学德育课教学中单纯面向应试而传授知识,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弊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在教学中,各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选择案例教学、创设情境、讲座等形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抽象的道德知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得到内化,鼓励教师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性学习等方式,构建师生之间多重对话的平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入脑入心。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科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注重资源开发,抓好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抓好地方、校本课程建设是发挥新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内容。我们注重以社区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各校在按规定开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同时,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相结合。
1.开发以社区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
沙市区地处长江中游,历史悠久,楚文化底蕴深厚,地理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我们组织编写了《我在长江边长大》综合活动课教材,将“长江英雄史话——98抗洪中的沙市军民”、“长江企业文化——活力28沙市日化”等内容纳入教材,并作为地方课程列入全区中小学课程计划,每周一课时。 转贴于
2.开发以校本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
沙市区中小学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德育特色。例如沙市红星路小学坚持以“写字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沙市区北京路三小编写的“诵读古诗”;沙市区实验小学的生活教育,沙市四中、沙市艺术中学等校的艺术教育,沙市二中、九中、实验中学、十一中与省江北监狱、武警荆州消防支队联合举办的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等,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逐步形成学校德育品牌。
3.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自选课题,组成课题小组,通过阅读资料、搜集资料、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撰写调查报告、辩论交流等形式,亲身体验,深入探究,培养了多种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沙市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力求整体实效,加强德育活动课程实践
按照新德育课程的要求,沙市区从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出发,丰富和修订新的德育课程教材,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精选学习主题,让学生参加德育活动课程实践,在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人生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区、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积极实践活动式德育课程。
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活动坚持宜“小”不宜“大”、宜“近”不宜“远”、宜“活”不宜“乱”、宜“实”不宜“虚”,使学生得以丰富体验,锻炼意志,践履道德,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能力,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2.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着力于整体规划学校德育,把纵向的高中、初中、小学三个系统与横向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系统整体考虑,合理配置,努力优化学校、社区育人资源。为了沟通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区委、区政府选派五名学校干部到街道担任教育科长,选派十名教师到居委会担任副主任,由街道党委任命,两年一轮换,负责社区德育资源的整合,联系社区各单位与学校共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经过努力实践,基本建立了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社区教育基地活动为补充的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了德育合力。
3.开展主体性德育实践。
我们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在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开展生活化德育实践。
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德育课程在校外、课外的延伸拓展。沙市中小学开展的生活化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大类。
关键词: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课程资源;云平台;建设
一、课程资源云平台的性质与特色
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宗旨是为师生“传递最新信息,共享智慧资源”,其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充分发挥重庆一中地理组教师所具备的巨大创造力和蕴藏潜力,真正做成“地理精品选修课程资源库”,创设一种与国内外专家、教授、教师、学习者在网上合作、交流的网络环境,搭建跨时空的巨大人脉网和信息网,共享智慧资源。
内容的针对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的特色是针对高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任务展开,重点面向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既收集和整理了当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更汇集了重庆一中开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对象的广泛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作为资源管理库交互平台,可以方便精品选修课教师在此开展集体备课,允许教师对论文、教案、计划、总结、课件等资源进行上传与下载,教学资源共享,还能让学员利用课程云平台资源展开自助学习。
功能的易用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增强自身的易用性,降低课程资源云平台使用的技术门槛:努力实现科学布局,使用户查找相关功能更容易;对其功能进行一定分区;课程资源云平台多系统整合,实现一个用户名用遍全站。
发展的持续性。从内容来讲,将邀请全部精品选修课教师参与课程资源云平台建设,让他们成为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内容管理员,充实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内容,同时课程资源云平台也给用户提供自己上传原创或转载资料的功能,汇集更多教师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努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可以与时俱进,实现其结构和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资源云平台的结构与功能
是否被用户认可是一个地理教研课程资源云平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用户最在乎的是该平台能提供什么、使用是否方便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努力完善结构和功能,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课程资源云平台开设课程新闻中心、课程教研动态、环保名师名人、环保教参、环保图片、环保下载、环保视频、自助学习中心、测评中心等栏目(如图1),用于展示重要通知及新闻、推荐图片新闻、最新教参、最新下载、最新图片、最新视频,并设有课程云平台留言、投票、友情链接、会员模块等功能模块,及时方便地与作者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课程资源云平台知名度,方便用户访问,同时也能实现资源网的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资源云平台的技术要求
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建设使用的是asp技g,动态网页以它的易管理、易交互在课程资源云平台开发中占很大优势。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课程资源云平台都采用动态技术,学科地理精品选修课程资源云平台中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数据库结构不断完善和各种资源逐步增加的过程,因此,使用动态管理系统和合适的服务器平台尤为重要。在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做了充分的考虑,尽量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以便让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资源云平台的建设。
四、云盘在课程资源云平台中的使用
【关键词】价值工程;高校;网络课程;功能;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99―03
为推动优秀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00年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各大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网络课程。然而网络课程建设的蓬勃发展与网络课程应用的收效甚微极不协调。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网络课程的建设,促进了网络课程的良性发展。本文试图引入价值工程原理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
一 价值工程原理
价值工程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对象(产品、作业或服务等)的必要功能,而致力于功能分析的一种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涉及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即价值、寿命周期成本和功能。价值的大小由对象的功能和成本的比值决定;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产品整个寿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
功能是产品或服务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属性。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功能。在这里我们主要将功能分为两类: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基本功能说明一个产品存在的主要目的,它所回答的问题是“该产品能做什么”。附属功能主要回答“产品还有什么其它作用”的问题。对于价值管理的目标来说,附属功能都没有使用价值,主要起辅助作用,且占据大部分成本。[1]
“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功能分析是价值工程方法的核心思想,它基于项目是“做什么”而不是“是什么”的原则,要求项目设计者明确区分项目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在项目“是什么”和“做什么”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首先来探讨网络课程本身的客观规律。
二 网络课程“是什么”
网络课程是在网络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由于不同的学习理论、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及课程观等,当前对网络课程“是什么”形成各种不同的表述。综合网络课程的各种定义,笔者从实践的角度对网络课程“是什么”作这样的说明:网络课程是一种以网络为环境的系统的学习资源。并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网络课程:
1 网络在网络课程中的本质属性
网络作为网络学习的环境包括教学媒体、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
(1) 网络作为教学媒体
网络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起到传递信息、接受信息和生成信息的作用。而这三种作用的产生源于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因此,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以满足学习者运用各种软件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站点浏览、知识管理。
(2) 网络作为学习资源
Bostock[2](1997)认为,由于通过网络浏览器可以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源,网络与这些资源的界限模糊了,因而网络从本质上讲是资源;尽管学习不纯粹是信息获取,但在设计网络学习环境时,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容易获得的程度仍然是很重要的。虽然网络资源天生不是为教育而设计的,但网络课程是为教育而生。因此,从资源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应当具有丰富多样的知识表征,包括文本、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还有情境模拟和仿真。
(3) 网络作为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引和扩充学习者思想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能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网络浏览器提供了登录网站、浏览信息、资源上传和下载、网页、查找资源、字典、计算器、翻译等全方位的功能,所以网络是一种综合的认知工具。而且,作为一种通信的工具,网络可以提供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者由此可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因此,从认知工具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环境还应当具有无缝交流的协作平台。
2 网络课程的教育属性
教育系统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网络课程系统同样具有教育者、学习者、学习影响三大要素,三者通过网络教学环境提供的强大的软硬件系统和协作平台相互作用。
3 网络课程的主体属性
网络课程的主体也就是网络课程功能的主体。价值工程法通过研究用户的实际需求来确定功能,我们确定网络课程的主体为学习者而非教育者,所以网络课程为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且网络课程要求主体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对网络课程“是什么”的回答定义了概念层次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将概念的网络课程转化为产品。而基于价值工程原理的产品开发是从“做什么”出发来形成产品,即从产品要满足用户的功能着眼,实现功能才是产品存在的目的。是否由概念形成的网络课程就能完全实现网络课程的功能;从功能出发的课程产品能否满足网络课程的各种属性。事实上,网络课程提供的功能与用户需要的功能经常不一致,当人们追求新技术的热情超过了对学习效果的追求时,“是什么”和“做什么”的问题之间就越走越远了。
三 网络课程“做什么”
网络课程“做什么”主要针对网络课程功能主体而言,其实就是回答网络课程的功能问题,即网络课程能在哪些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首先要对本文中的高校网络课程和学习者作界定。
1 高校网络课程界定
本文中所指的高校网络课程指除教育部批准的68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等学校以外的高校所建设的对外完全免费开放的网络精品课程。
2 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者界定
本文中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指不完全网上学习的高校全日制学生。
3 高校网络课程的功能
“狠抓课堂,优化网络,重在自主,面向应用,全面提高”。这一口号精辟地概括了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关系,提出了对网络学习者的要求,说明了网络课程在信息时代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人才提出更多要求的二十一世纪,传统课堂应与网络课程并行完成培养合格新世纪大学生的任务。
(1)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
在“博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校各专业以缩减课程课时数为代价增设多门课程,原本不足的课堂教学时间更是“雪上加霜”。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蜻蜓点水”般完成教学任务。面对扩招带来的大班教学,“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设计”更是无从谈起。网络课程延伸课堂内容,将“蜻蜓点水”变成“下马观花”,将“大锅饭”变成“小灶”。
(2)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交往
最近,对高校师生关系的负面声音越来越多。“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交往结构方式、交往性质、交往内容异化。”[3]“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不高、师生交往时间少、频率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尚未形成等等。”[4]课堂是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核心场所,也是传统沟通方式唯一能存在的场所,高校师生时空共处的限制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网络课程中的交流时空不限,方式灵活,内容丰富,延伸了传统课堂交往,重塑和谐师生关系。
(3) 网络课程延伸课堂生活
网络是技术,是环境,更是当代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合作、创作,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信息素养,适应网络生活。
四 高校网络课程的现实功能
以某高校建设的精品课程为例,精品课程网站导航栏一般由“课程简介”、“教师队伍”、“课程大纲”、“课程教案”、“教学资源”、“习题解答”、“参考书目”、“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组成。从组成顺序来看,都大致相同地把如“教师队伍”、“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当成相当重要,而“授课录像”、“教学论坛”和“留言板”放在最后,甚至没有留言板和教学论坛,即使有也没有链接或者是为配合检查用的永不改变的某一天的主题发言,“授课录像”一般包括大概一节课的教学,且声音和画面都很模糊。教学资源也相当简单,有的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教案课件,有的提供了几个相关网站的网址。
不需分析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设计的思想,交互的便利,网络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单从网络课程的表面形式来看,当前大部分高校是将网络课程作为花重金却不起实际作用的“门脸”来建设。冷落网络课程“是什么”,漠视网络课程“做什么”,颠倒“内容”和“形式”的定位。
五 价值工程法思想对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启示
价值工程功能分析原则切中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要害,对网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区分内部价值和用户价值
强调网络课程内部价值(对于学校和自身的价值)而不是用户价值(对于学生的价值)是网络课程产生劣质价值的开始。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迎接教育部(或上级组织)的评估;对于大多数网络课程的主持人来说,建设网络课程是为了申请到建设经费进而作为职称晋级的材料支撑。这和很多公司都使用内部价值标准来选择所要投资的产品开发项目一样,他们所关注的是产品或项目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效益,而不是产品或项目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要优化网络课程的价值,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网络课程制作前把握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需要。
2 区分需要建设课程和可以建设课程
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一般流程:项目主持人申请―学校审核―学校批准并拨入一定建设经费―网络课程建设。从流程来看,可以建设课程的建设者一般具有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优势或为资深教师(职称高或职务高),因为这样的课程才能吸引审核专家的眼球。这和我国当前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情况相符。“一切成本都是为了获得功能”。在网络课程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优先满足需要建设课程,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功能。需要建设课程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课程;
(2) 授课面广的课程;
(3)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
(4) 教学内容适宜用多媒体表达的课程;
对于需要建设课程,学校应在网络技术人才、教学设计人才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 区分网络课程“是什么”和“做什么”
从产品层次分析,完整意义的网络课程应该展示网络课程“是什么”的所有内容模块和作为教学媒体、学习环境和认知工具的所有技术能力,这样就能够与当前流行的网络课程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合拍。从产品的研发过程来看,要得到完全产品化的网络课程,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制作时间,这对刚刚起步的高校网络课程建设提出了过高要求。“即使不能得到某个产品,也必须得到它的功能。”从功能层次来分析,设计网络课程就是为了得到网络课程的功能。高校网络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延伸传统课堂的内容、交往和生活,要实现这一功能,应该选择最能表现网络课程功能的最简单技术(哪怕只是建立一个QQ群,我们也实现了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的功能),以最低的成本来获得功能。因此不能以是否表现出了网络课程的形式,而应以是否体现了网络课程的内容的标准来评价网络课程建设。
4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
区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附属功能的成本来降低课程的建设成本,提高网络课程的价值。比如在网络课程的展示活动中,有些设计者为表现技术能力而强调,“本网站具有搜索功能”、“本网站具有在线翻译功能”、“本网站具有注册和在线考试功能”、“……”。而由于网络本身提供的资源很丰富,所以课程中的这些附属功能设置有些本末倒置。也有些设计者为了表现课程内容的素材如何丰富,取用大量的图片、视音频来表达其实三言两语就一清二楚的内容。这样不但让学习者反感,而且长时间的下载更是让学习者烦躁。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区分基本功能和附属功能,坚持每一内容的设计和技术的使用都能够回答“该设计用简单的方法实现了网络课程的某一功能”的原则,使大部分成本用在基本功能上。
六 结束语
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努力建设体现远程网络教育的特点和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的优质网络课程[5]。我国高校网络课程既不体现网络教育的特点,也没表现远程教育的学生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网络课程制作者对网络课程建设的目的和网络课程的功能认识不足。而当前网络课程建设缺少理论的指导导致了网络课程制作者的盲目。本文藉由价值工程理论来指导网络课程建设,希望能给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理论原则,以期引起价值工程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的进一步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 B. 斯图尔特, [中]邱菀华.价值工程方法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2.
[2] Bostock S J, Designing Web-based Instruction for Active Learning[Z]. Web-based instruction,1997: 225230.
[3] 赖晓云,杜侦.运用现代网络技术重塑高校师生关系[J].江西教育科研,2007,(8):52-53.123.
作业作为教学环节的任务指派形式,与课程教学的历史可以说是基本等长的,但将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却是新观点。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以往有关作业的研究多集中在作业的目的、类型、布置、评价和功能等方面。对作业功能的研究,主要归纳为六个方面:作业的认知功能、育人功能、发展功能、评鉴功能、认知心理学功能和诱导功能。可见,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那么作业能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
■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可能性
1. 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
首先,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分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可以看到已有的研究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都必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课程资源必须能够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第二,课程资源必须具有教育性,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从课程资源的本质来看,它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课程资源只有在经过相应的加工并付诸实施时才能真正进入课程。可见,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十分紧密。
因此,从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作业与课程又有什么关系呢?
2.作业应该是一项课程内容
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提出“课程系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而《实用教育大词典》对作业的解释是“为完成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课外两种”。显然,钟启泉先生关于课程的界定包含了学生作业。作业属于课程研究的范畴。
另外,课程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隐性课程则是指非强制性的、非公开性的内容,国家并未加以规定或强制执行。显然,学生作业应该属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范围。当有关学生作业的课程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其中非确定性因素(如操作、量化、评价等)具有了规定后,其隐性课程的性质亦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是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允许它合法地进入教学过程。否则,学生就会被排斥在课程与教学之外,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因此,从作业与课程的关系来看,作业应该是一项课程内容。作业与课程资源又有什么关系呢?
3.作业本身是一种课程资源
学生的作业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作业中蕴涵着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等凝结的产物。可见,作业成为课程资源具有可能性。
随着人们对新课程观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思索、体悟与需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多样的探究经历纳入课程的视野之中,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发掘和建设。不仅要尊重、善于发掘学生成功的探究历程和结果,达成教学目标,而且也应将学生失败的遭遇与体悟视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弥足珍贵的课程资源。因为,学生在探究中的失败经历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精神与教育价值。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利用。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作业中的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作业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是可能的。作业作为课程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什么优势?
■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优越性
作业类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生成性、敏锐性、过程性、经济性和真实性等特点。
1.动态性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只是一种可能的资源或可以被挖掘的课程资源,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只有得到教师的认识并被有效运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才能发挥其课程与教学的价值。作业类课程资源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动态地开发和生成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的历程和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因此,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2.生成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产生很多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继续活动和探索的渴望,这种新的学习目标,如果具有较强的探究、学习价值,它可以作为继续学习的目标。
3.敏锐性
作业作为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性决定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捕捉并加以转换和利用。
例如,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有一探究实验,即“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有一位学生用自己采集的两种野草种子做实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其中一种野草种子单独放在盘子中能够发芽,而和另一种野草种子一同放在盘子中就不发芽。她感到很困惑,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两种野草种子放在一起,其中一种种子就不发芽”。
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立即捕捉到了这一信息,联想到英国细菌学家弗来明就是在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意外地观察到被青霉素污染的培养基周围没有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导致青霉素及其功能的发现,而在此之前,许多科学家在实验中也观察到过类似的现象,却没有足够地重视,痛失良机。教师意识到,学生有关“发芽”问题的发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信息。
据此,这个原创问题,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此问题转化为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豚草对黑麦草的竞争优势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获2007年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如果教师缺乏信息的敏感性,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在做作业时生成的这一重要资源,就会被忽略,新的研究发现将随之失去。由此,作业作为课程资源,具有敏锐性的特点。
4.真实性
作业类课程资源是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描述,全体学生都会给予较大的关注。开发与利用作业中的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鲜活的作业作为课程资源,赋予了科学探究过程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其更加亲切、具体、形象和生动,而且贴近了学生的距离;通过作业激活了学生原始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作业类课程资源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5.过程性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亲身经历、体验和实践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生成的知识、体验、经验、情感、问题、困惑等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过程性的特点。
关键词:中职;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852-03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0】9号文件启动的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中,要求中央财政投入资金的80%用于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包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帮助中职示范校开展软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校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1]
本平台解决方案研究是为契合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贴合中等职业学校特点,为实现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而建立的。该文主要以“甬江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设计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的解决方案,此项目包括素材库资源管理平台、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试题库及在线考试管理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和使用,协助学校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尤其是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水平,作为支撑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基础,发挥数字化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满足职业院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及信息化等的需求。
1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总体需求
1.1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建设拥有多门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适应学校的教学需求。平台具有数字化资源建设及管理功能,能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检索、查询、归类、整理等功能,满足示范校对数字化资源的集中管理功能,便于管理者对资源(如文档、图像、视频、动画等素材)进行查询、使用、修改及实时更新,符合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建设需求,同时也为在线教学系统和在线考试系统提供资源准备上的支撑。
1)分类管理体系灵活。可符合学校的需要,分类上可自主划分资源。(如按专业组、按部等)可实现无限分级。
2)自动编组功能。上传的资源文件自动按图片、文档、音频、视频、动画等进行编组归类,易于查找。
3)信息备注添加灵活。如:简介、关键词、作者、版权等等。
4)组合检索。可按分类、作者、标题、内容、关键词、类型、时间等进行随意组合检索。
5)常用教学文档文件在线查看。如PPT、WORD、EXCEL、PDF等文件,可在客户端浏览器直接打开查看无需下载,并能自动生成缩略图,便于预览。
6)具有批量快速上传功能。能批量高速上传资源,并实现实时更新。
7)分布存储。大资源文件(如视频)可直接从内部服务器上播放,实现流媒体化,解决带宽限制问题。支持断点续传功能。
8)通行证。学生和教师一次注册所有系统中贯通使用。
9)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允许定义不同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可对用户群的上传、下载、管理资源进行细化控制。
1.2 教学平台
建立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集成网络教、学、师生交流和管理等功能,提供网络课程教学、提供在线作业布置和提交、在线考试等综合服务。
1)课程管理功能。所有资源类型(如图文、音频、视频、动画、PPT等)可在网络上按授权形式呈现和下载;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加密等的有效保护;教师可网络授课、学生可自主选择和学习课程;有作业、测验、考试等功能支持。
2)内容管理功能。支持在线展示、在线上载和发送多种类型文件;具有使用简单的创建和管理课程功能。
3)在线交流功能。有提醒功能、课程公告、课程论坛互动功能。
1.3 试题库平台
可适应任意学科的不同题型需求,阶梯式的题库课程结构,复式组卷,可按难度、章节、知识点等条件设定抽题范围,支持机选、人选和人机结合的组卷方式。考试界面人性化,具有时间提醒、未答提醒、自动保护等功能。具有对客观题进行自动批改功能,也可实现解答反馈等。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题库应支持文档、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在线编辑、增加、导入和输出支持。[2]
2 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框架结构
2.1 平台面向的用户角色
用户角色主要包含三类:老师、学生、管理员,老师通过在系统中维护优质的教案、题集、课后作业等,学生通过系统前台(网站)去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新颖独特,可以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好的学习资源还可收藏,以便以后学习,同时老师可以根据资源使用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重点,系统管理主要通过权限的配置,日常维护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本系统定会让老师教的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水涨船高,相信老师学生都会从本系统中受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