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妇产科急腹症;康复诊断;急救措施;疗效比较

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急性的下腹疼痛,且患者的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 [1]。特别是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下腹部又有非常多的生殖器官,器官分布复杂。对患者的病灶诊断的困难性增多[2]。目前临床上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对患者的下腹部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并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观察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现积水、器质性病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所选9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患者的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48.25±6.29)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并最后确诊为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流产患者26例、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患者的下腹部出现疼痛、患者疼痛难忍,出现恶心、呕吐症状。本次实验前患者均签署了相关同意书,本次实验符合相关伦理学规定。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的仪器型号为飞利浦HD11型超声仪,在检查前将探头选择为C5-2,也就是具有3.5MHz的频率的探头。在患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腹部检查前的膀胱充盈,主要的方法是让患者大量饮水,或是在紧急情况下通过导尿管进行1%的生理盐水的注入。当患者的膀胱状态能够进行检查时,对患者下腹部的扫描检查。并观察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患者是否出现盆腔积液或粘连现象等。

1.3疗效判定 比较不同症状下的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并与临床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计算超声影像学检查的准确率。准确率=检查准确结果/诊断结果*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在所选98例患者中,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的患者为90例,另8例患者出现误诊,诊断的准确率为91.83%,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28例,准确率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32例,准确率为91.42%,流产患者26例,全部检查确诊,准确率为100%,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4例,确诊率为57.14%,见表1。

3讨论

妇产科急腹症的发病原因较多,但发病症状大致相同,都是患者突然出现下腹疼痛,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症状[3]。当患者出现休克症状时,医生无法通过患者主诉观察和判别患者急腹症的发病原因[4]。妇产科急腹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患者出现异位妊娠、流产、黄体破裂以及急性盆腔炎等[5]。如果不能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患者极易出现多个器官衰竭而导致患者死亡。通过对本文所选98例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所选98例患者中,通过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妇产科急腹症的患者为90例,另8例患者出现误诊,诊断的准确率为91.83%,其中异位妊娠患者为30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28例,准确率为93.33%,急性盆腔炎患者35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32例,准确率为91.42%,流产患者26例,全部检查确诊,准确率为100%,黄体破裂患者为7例,超声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为4例,确诊率为57.14%。超声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的观察出患者的下腹部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或是患者是否出现盆腔粘连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增加等症状,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的诊断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库尔米拉,德文洁,等.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7(15):51-52.

[2]孙惠.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4,26(02):52-53.

[3]赵君萍.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23:88-89.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本科 考试改革

一、超声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

超声医学是现代医学史中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超声医学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早期的A型、M型一维超声到实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新技术,在诊断学及治疗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学科性质

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辅助诊断甚至治疗的手段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综合化、网络化;在超声诊疗过程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知识,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对临床工作真正有帮助的诊断并给予正确方向的建议。

2.学科需求

超声医学中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乃至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等热效应灭活肿瘤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超声声像图内容从过去的以解剖为主,逐渐向功能学、组织病理学扩展;从过去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一般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向着更加精细的微循环情况迈进,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现状

在目前各学科均以“一张卷”衡量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于考试的复习,满足于一次考试的通过即可,将考试的分数视为最高目标;考前突击、甚至私下找老师“划重点”,考后则迅速遗忘。结果是到了实习甚至毕业后,难以系统掌握本科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几乎完全没有成型。

三、超声诊断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超声医师,那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之中。第二,对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具有清楚的认知,对于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应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为自身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和激发学习兴趣都至关重要。应该在学科开课前给予讲座等形式的宣教,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第三,由于目前超声学科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增加,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建立系统的将“基础学科―超声医学―临床各学科”知识合理联系并思考的能力,建立对于“疾病”的立体化认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培养医德良好,专业视野开阔,具备扎实基础和医学逻辑思考能力的毕业生,从而满足超声医学学科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应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本科超声诊断学落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与飞速发展的超声技术和日益提高的学科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风不正,学习习惯差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俩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考核模式入手,对于可以改革的部分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为目前教学大纲;二为实际学科需要。医学影像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方面,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2)超声技术方面,超声诊断学物理基础及超声诊断仪的常规应用;(3)将基础学科知识、超声物理基础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合理的与超声声像图表现合理联系在一起,对于疾病、症状能够具备系统的认识,作出科学诊断或趋向于正确的诊断方向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摆脱现有的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分数来评价考生学习质量和实际能力的标准,建立分段式、多元化考试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操作技能考核、超声诊断仪应用物理基础与机器调节能力(美国超声医师考试中称为“超声物理学与超声仪器”)、各大章节的分阶段考核、超声综合能力临床应用;考核方式包含上机操作、笔试;以及卷面考试之后的自我试卷分析、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各自占据一定比例,分阶段考评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考核后讲解分析,目的是杜绝现有的考完看看分数就结束,而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甚至考核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考试卷的尴尬情况,导致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仍存在许多盲区和疑点。

(2)增强学习动力,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适当次数的讲座;使学生对于超声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发展情况、研究热点等有所了解,对于超声医师的就业现状,包括工作流程、劳动强度、经济收入等有所认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钻研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并非是如今这样为了通过一纸试卷而学习,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学习过程。

3.执行条件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说明与传统的、一贯做的、习惯了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需要政策通行,执行配合,教师重新备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效果;比如教研室教学任务申报、教务处排课、有关期班大纲修订、严格的考试管理和,分数审核,以及向班内同学说明改革具体步骤,考核方式变动以及目的和意义,取得同学们的认可。

4.分阶段考核的分数比例和考核方法

第一阶段:学科宣教,介绍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情况,学科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科新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外研究热点;超声医师的日常工作情况,知识结构组成,临床地位及科研方向,甚至经济收入真实现状;为学生做好学习超声诊断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该阶段计划采用2~4学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举行,无分数计入。尽管该部分并无分数计入,但是由于后面逐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课后能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兴趣才是核心动力。建议该部分主讲人选取高资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第二阶段:依据大纲是超声检查技术课程,主要针对围超声检查期的必要准备和检查时患者的、探头使用和超声切面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超声诊断学的必要铺垫,建议该部分与超声上机实验共同开设并同步考核,考试分时各占一半,并且总分按照30%的比例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

第三阶段:超声诊断学正课的讲授。除去目前正常授课之外,应建立课堂讨论分和课后自学部分的分数,可以参考PBL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我院的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应完全照搬套用。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目前听课时只听不想、只看不问的的情况。增加课后“作业”的频率和范围,应包括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知识;超声检查的适应症选取,声像图特征和疾病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超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该部分分数按照总分10%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四阶段:笔试部分。也就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部分。目前是上课主讲教师自行出题后由教务审核,随机选取AB卷中的一套试题作为考题;改革情况首先是题型。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要求,几乎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习惯,比如单向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等;建议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作为统一题型,可以增设B型、多选等题型。其次是试题来源,建议成立题库,并且出题应经过多位教师讨论通过并签字为证。笔试部分的最终分数按照50%比例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五阶段:考试后的卷面分析,由考生自我完成,由主讲教师批改并统一讲解。目的有俩个,一是改变目前考生对于考试“考完就结束”或者“考完就遗忘多半”的现状,“考完了就不再重要了的”心理。二是完善之前授课和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点,将错误的部分重点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是这样,A为何是对的,CBDE错又错在哪里,从知识点本身和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两个方面给予改善。这一部分按照总分10%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另外,可以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抄袭,即便抄袭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考试分析中并无确实可信的分析,那么严重者笔试分数应予以扣除。

以上5个阶段组成的考核体系中,包括了学科特色、基础应用、检查技术、专业知识、新技术应用、典型临床病例诊疗思路等多个分方面知识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联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实践中,应该随时查缺补漏,修订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5.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有课前讲座,即便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同学仍对于该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听听、看看、记记;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旧有事物更高是人类的天性,保持学科的新鲜感;多安排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病例讲解和幽默轻松的授课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持学习兴趣;

(2)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差。以目前十分流行和提倡的PBL教学法为例,一旦学生课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一切教学效果都是空谈;我们可以借用目前流行的网络模式比如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学生随时互动;随时交流,帮助同学们逐步养成课后学习、钻研、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习惯。

(3)课时安排矛盾甚至不足。由于现有大纲排课特点限制,考试有时甚至是寒、暑假前的一两天,学生在假期里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考试分数,更不用说考后的试卷分析,讲解的课时,完全没有时间去安排。应与教务管理系统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后应留出若干学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讲评结束后综合核算考试成绩。

(4)教师素质不足以承担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势必对于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本内容,更多的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知识底蕴;并且时刻保持对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的新技术、新领域有足够的、及时的甚至前沿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常查阅新的科研资料,回顾基础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胜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身的长度和厚度,才可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以上观点是我们对于医学影像学本科超声诊断学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胸部疾病;诊断

1 X线在胸部疾病诊断的应用

X线检查在胸部主要应用于健康普查、胸部疾病的诊断及胸部的疾病随访三个方面[1]。胸部X线检查是健康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早期发现症状不明显的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种类很多,X线检查多能指明病变的部位,甚至做出定性诊断。在临床上,通常对一些胸部疾病需要进行动态观察,了解其变化;或是判断其疗效;或是了解术后改变及术后复况。通过随访复查可了解病变的演变过程、病变的转归和预后。

1.1 透视 透视价格低廉,方法简单,通过变换患者可以动态观察病变,但透视是暂时影像纪录,无法永久保留图像供以后对照,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而且患者接受的X线量较大,仅用于有明确的检查。

1.2 X线摄片 X线平片能清楚的显示肺部病变,目前仍是胸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X线的密度分辨率低,不能显示纵隔内的病变密度;胸部摄片是胸部各种结构相互重叠形成的复合投影,一些隐蔽部位的病变易漏诊。

1.3 钼靶X线摄影 是利用各种组织对不同质的软X线的吸收量有显著差异的原理,使密度相差不大的脂肪、肌肉、腺体等组织在X线片上形成良好对比的影像,有利于观察软组织的形态变化,如乳腺X线摄影。

1.4 计算机X线摄影(CR)和数字X线摄影(DR) 图像清晰度和对比度均优于传统胸片[2],对肺内病变特别是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优于传统胸片,但显示肺间质和肺泡病变仍不如传统胸片。

1.5 造影检查 包括支气管造影及血管造影。但造影检查属于有创检查,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加之螺旋CT,尤其是多层CT增强扫描的应用,造影检查已很少应用。

2 CT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胸部CT检查对于不同病例在发现病变、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上都可能是X线检查有价值的补充,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2.1 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平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2 增强扫描 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2.3 高分辨力扫描 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1~2 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2.4 多层面CT扫描 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3 磁共振成像(MRI)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MRI成像技术不断改进和成熟,图像质量不断提高,MRI在胸部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MRI可摄取冠状、矢状及横断多方位图像,对病变的定位诊断是X线和CT不能比拟的。以下几种情况可优选MRI检查:①纤维性纵隔炎;②腔静脉栓塞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③纵隔肿块结合CT检查作定性与定位的评价;④气管内新生物的分期;⑤动脉瘤夹层与无夹层的评价;⑥区分肺门肿块与血管性假肿块;⑦主肺动脉压迫与栓塞。

4 超声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对胸部疾病的诊断有较大限度,原因是含气的肺组织和胸部骨骼可以将入射的超声全反射[3]。但超声检查无创伤、无辐射、简便快捷,对于胸部表浅部位的病变诊断有一定价值,可以弥补X线和CT的不足。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等的应用,使小的乳腺肿瘤检出率有了明显提高,再加之高分辨力或更高频率探头的应用,有可能显示乳腺肿块之外的微小钙化,超声与X线摄影术结合将有效地提高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4]。

5 核医学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核医学成像系统又称放射性核素成像(RNI)系统,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实现脏器和病变显像的方法,是临床核医学的一部分,是解决当今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诊断的重要方法。它是一种功能性影像,影像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功能状态,由于病变过程中功能代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形态学改变之前,故核医学成像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99 mTc-MDP全身骨显像已是肺癌术前常规检查有无骨转移和术后早期发现骨转移灶和疗效检测的重要方法,比X线检测骨转移灶早3~6个月,67Ga肺显像也可诊断肺癌,并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7Ga对肺结节病的诊断也有特殊意义,可表现为“肺门八字影”和“熊猫脸”。

6 结语

胸部X线片、CT、MRI、超声与核医学检查在诊断中具有相互补充作用,尽管CT、MRI、超声与核医学检查具有一定优越性,但X线片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是各种影像检查的基础。充分了解各种影像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有助于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要遵循效果价格比的原则进行。由于先进影像手段的出现,成像原理不同,判断病理组织器官密度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越来越精细,显示图像由单一线型向面型和立体型转变,给胸部病灶定位、定性和定量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同时多种影像所显示的图像,需从不同检查手段出发,运用多种影像成像的思维方法,给予综合分析。必须强调的是:做出一个正确的影像诊断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5]。

参 考 文 献

[1]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祁吉.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

[3]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第4篇

通讯作者:李云阁

【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在肝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肝肿瘤患者的术中超声、术前超声、CT检查和病理证实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术中超声可精确定位小病灶,提高诊断率;确定肿瘤与血管关系,指导肝切除手术;辅助穿刺活检,局部治疗等,均优于其它影像学诊断。(2)本组术前超声定位准确率87%(40/46),术中超声定位准确率100%(46/46),明显高于术前超声(P

【关键词】 术前超声; 术中超声; 肝肿瘤

术中超声(Operative Ultrasound, IOUS)可为外科医师提供大量的肝脏解剖信息。本文结合46例肝肿瘤患者术中超声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52岁,术前均经腹部超声及CT检查,3例经MRI检查。

1.2 病例来源

1.2.1 由肝胆外科提前预约 (1)肝内占位性病变,需术中超声进一步定位;(2)为明确肝内肿块性质,需术中超声引导下穿刺;(3)需术中超声进一步明确肝内肿块与周边脉管关系。

1.2.2 急诊术中超声检查 术前经腹超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而术中未触及病灶。

1.3 方法

1.3.1 采用BK-20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选用5 MHz或7 MHz的“Ⅰ”型或“T”型专用术中探头。

1.3.2 探头消毒,对于术前预约好的用甲醛或环氧乙烷熏蒸。对于急诊的术中超声,用外科切口膜包裹探头或用消毒手套包裹,使其与探头接触面平整,用无菌的长筒塑料袋包裹导线。

1.3.3 操作技巧 由于术中超声时间短,扫查者应做到心中有数,有序有目的的扫查,应特别注意术前检查易遗漏的部位,如肝右后叶贴近膈顶、膈后及肋膈角区域,左外叶及肝表浅组织,同时把握病变与脉管的解剖关系,以及病变的大小、部位、范围等。对于囊性病灶,超声很容易检出,但对于某些应用超声技术不易与肝癌相鉴别的血管瘤等,如位于肝表面的可通过探头加压方法区别,加压后病灶表面的实质引起“消失”征(即位于肝表面的血管瘤回声明显减弱,肿块消失)。深部的血管瘤通过“肝门血流阻断法”引起类似改变,从而与肝癌相鉴别[1]。

2 结果

术中超声在肝肿瘤的定性诊断与术前超声、CT、MRI基本一致。本组病例术前超声定位准确率87%(40/46),术中超声定位准确率100%(46/46),明显高于术前超声(P

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36例,肝腺瘤2例,肝转移性腺癌4例,炎性假瘤2例,其他2例。其中,定位后发现肿瘤与大血管关系密切3例,发现子瘤3例。

表1 术前、术中超声及CT对结节的检出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

3 讨论

在肝肿瘤手术中,当肝实质内肿瘤直径<2.0 cm或肿瘤同时伴有肝硬化,给手术切除、确定范围及术式选择带来很大不便,总结本组资料如下。

3.1 术中超声可精确定位小病灶,提高诊断率,合理选择术式 由于术中超声使用探头频率高,没有腹壁、肋骨及胃肠气体的干扰,图像更为清晰直观,与术前经腹超声检查相比,其声能衰减明显减小。小的肿瘤藏在肝实质内,既看不见又扪不着,术中探查较为困难,术中超声可明显提高微小病灶的显示率[2]。本组资料中,1例肝肿瘤患者术前CT报肝左叶有一直径约1.8 cm的结节,术中超声导向下切除病灶,再行术中超声检查,发现肝右后叶有一直径约0.8 cm的结节,行术中超声定位切除,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另有3例,发现术前未发现的子瘤,行扩大病灶范围切除。2例年轻患者,在IOUS引导下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肝腺瘤。术中超声精确定位,对手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Hanan[4]亦在一份回顾性研究中指出,术中超声应用能提高发现肝脏新生物的敏感性(99%)和特异性(98%)以及解剖定位的准确性。

3.2 术中超声可确定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指导肝切除术 对于肝细胞性肝癌的非规则切除,这类患者约80%有肝硬化,因此,手术既要切除肿瘤,又要最大限度保留非瘤组织,以免严重损害肝功能。术中超声能准确辨认血管、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从而设定切除线。若手术把握不大,可随时再次扫查,确认血管走行,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成功率[5]。本组32例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切除病灶占66%(32/46),其中3例靠近第二肝门术中超声示未见转移,在术中超声导向下顺利切除病灶,避免了脉管的损伤[6]。

3.3 术中超声导向下穿刺活检 本组2例分别为8岁和10岁的肝巨大肿瘤患儿,CT报肝母细胞瘤可能性大。术中超声穿刺活检为炎性假瘤,在术中超声导向下切除后病理证实。1例直肠癌患者,肝内见两个低回声结节,其一较大,约2.5 cm,周边伴声晕,在术中超声导向下切除病理为转移癌;另一较小的结节,内部回声均匀,在术中超声导向下穿刺活检病理为坏死灶,减少了不必要的肝损害[7]。

3.4 辅助局部治疗 对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复发性肝癌等,采用术中超声导向下局部无水乙醇注射等治疗,安全、准确、可靠。术中超声可根据回波反射判断局部区域异常回声的分布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提高疗效[8]。本组14例中4例为转移性腺癌,在术中超声导向下进行治疗,术后半年存活。

3.5 术中超声造影在肝肿瘤中的应用 经肝动脉声学CO2造影可提高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在术中肝动脉插管行声学造影,不仅可发现术前超声未发现的微小肿瘤,而且对确认插管是否正确,判断肿瘤血供的多少,预测栓塞等均有好的效果。本组未行声学造影技术,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术中超声实时、方便灵活、定位准确、可重复性强,引起外科医师的日益重视。近年来三维超声临床应用、术中探头的不断研发、造影、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改进,使术中超声成为指导手术、协助决策的重要工具。随着与外科手术更好地结合,超声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促进医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6.

[2] 吴秀荣.术中超声在肝肿瘤外科的应用.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4,13(6):472.

[3] 经翔,丁建民,王彦冬,等.术中超声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10):1674-1679.

[4] Hanan SS, Nam R, Leonhardt C. Liver resection by Ultrasonic dissection and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HPB Surg, 1996,3:121-128.

[5] 高军喜,姚兰辉.术前经腹超声与术中超声诊断肝脏肿瘤的对比研究.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2):95-98.

[6] 杨连粤,房锋.肝脏微小占位病变的术中定位.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9):659-660.

[7] 李晓航,张佳林,王学梅,等.术中超声在肝胰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9(5):355-356,372.

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T8L教学法 物理诊断学见习 英语教学

TBL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物理诊断学是通过问诊、检体及其它物理学方法(如心电、超声等),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临床应用的基础学科,其具有基础与临床学科交叉。实践型强的特点。我们尝试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TBL教学模式(Tearn―based learning)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

以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人。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法(1eeture―based leaming,LBL),实验组采用英语TBL教学法。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诊断课学习内容、见习课学时数、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训练内容、指导教师资历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二、研究方法

1.仪器设备

使用校内物理诊断学局域网英语交流系统、山东省营口市远东医疗仪器厂生产的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分为心脏、肺脏和腹部三部分)及挪威挪度(Laerdal)公司生产的SimMan?3G新一代的综合模拟人(生理驱动模拟系统英文版)进行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3G英文系统均由教师机及学生机组成局域网,该网络系统可提供英文临床病例,学生可通过该系统的自学功能进行预习,对于异常体征的识别、诊断的建立与判别、操作的实施与评价,该系统均可提供英文提示和纠错。

2.教学方法

(1)对照组进行英文LBL教学

课前常规自行预习,不作具体要求,范围以教学大纲为主。课前播放中文英文对照物理诊断学教学录像。通过老师英语示教,学生互查,2人1组在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心肺腹电子标准化病人身上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完成英语课后作业。

(2)实验组进行英语TBL教学

①组建TBL小组。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中、差进行随机分组,每组5人,各组学生的既往英语及专业学习成绩无显著性差异。由各组学习成绩最高者担任组长,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堂讨论和测试。

②教师备课。首先,要进行专业的TBL教师培训及英语培训。TBL教学法培训要求教师熟悉该教学法的理论特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内容。每位受训教师均要通过课堂模拟及预讲考核,并提交中英文教案,经过互评及教学主管部门的审核方可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在课前2周告知学生课堂上将进行个人和小组模拟人物理诊断学英文测试,学生根据教学要点进行课前理论及实践准备。教师在每节课前通过教学网络系统向学生预习问题,根据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反馈程度评价教学的难度及深度。教师还可于上课前一周在网络上并根据知识扩展的需要相关英文电子教材、英文病例、英文文献、教学录像等,并开放多媒体实验教学系统和SimMan3G英文版等教学资源。

③个人测试。开课后的15分钟时间进行个人英文测试,试题为基本概念和操作。试题由8个单选题,5个多选题,2个在模拟人上实施的操作题目组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英文,鼓励学生实用专业词汇和简单句型进行反复交流和强化,首先,达到“能开口”;其次,追求“善交流”。在教学中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英语能力,把握教学的目的是使用英语工具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④小组测试。由各组小组长组织进行,展示本组的集体智慧。通常在个人测试之后进行,时间约为25分钟,为全英文题目。由7个多选题,3个操作题组成。题目着眼于辨别思维,要求全英文回答,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确定答案,教师根据英语表达标准和专业标准分别进行评分。最后教师进行要点及难点的总结,课后学生上交完整英文病历。

(3)成绩评定

物理诊断学操作考试(英文)由物理诊断学教研室组织,两组学生分期分批对消化科、心内科及呼吸科等科室的20种阳性体征进行检查,辅以问诊,并上交病历。比较两组学生英语查体正确率。

(4)统计学处理

所得资料采用SSPSl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检验,双侧检验P

三、讨论

L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较少,在预习阶段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英语及专业知识全貌,对于学生英语的使用能力更是缺乏了解。如何有效配比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一大难题。我校立足教学工作,将英语TBL教学法应用于物理诊断学见习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经验:

1.规避了大班英语授课“满堂灌”的缺点。将大班化整为零,每组只有5名学生,而且在团体内产生学习优秀的组长,组织课前学习和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大大节省教学资源,而且使组内每名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并进行有效的交流实践。在客观上使组内学习资源和经验达到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促进了信息交流。

2.客服了LBL教学法标准答案唯一的弱点,针对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语言交流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强调使用多种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交流,体现了语言的实用性。

3.打破以往专业英语书本教学的习惯,采用小组英语讨论为主,教师适时引导为辅的教学法,实践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4.英语TBL教学法是以医学实践为目的展开,因此无论从教学题目的选取、英语预习的实施、课堂讨论的贯彻、课后作业的评价都注重学生的交流与实践,以期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和在现实语境下应用英语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现示了语言学习过程“基于学”“重于用”的学习脉络,很好地促进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的过度,为教学国际化进行铺垫。

综上所述,英语T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比较更注重专业英语的应用,这在我们开展的物理诊断学见习教学中得以证实,相信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它医学桥梁课程,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