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 渊源 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 表征系统

一、中华老字号概念的理解

中华老字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文字命名及其象征为基础,融合了工商制造、手工工艺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体系。因此,中华老字号一方面与起源于古代的工商业和工艺传统相联系,一方面与以汉字为核心的意义建构和象征文化相联系,二者相互融合互动,形成了独特的字号文化现象。在字号文化中,工艺传统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技术创造和发现;同时,以汉字的意义建构、符号象征和图形表现,则展示了一个整合的表征与价值系统,包括了文字和图像及图形建构的两种感知形态,由此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礼制、宗教、审美理念和民俗密切关联。因此,字号文化从工艺的实用价值与文字及其象征意义建构的两个维度,塑造了具有东方文明特征的品牌文化表征方式。

从字面意义看,老字号是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工商业字号企业的统称,或者说字号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企业品牌。这是对老字号望文生义的理解。实际上,老字号的内涵极为丰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包含了传统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和文化表征等多重要素。具体而言,老字号的概念至少有五层意思,一是指老字号企业品牌,二是指老字号产品品牌,三是指老字号企业生产的产品,四是指老字号传统工艺,五是指老字号文化表征体系。所以,绝不能简单地把老字号理解为西方语义中的品牌概念。

从中国商业历史的发展来看,字号是企业品牌,而非产品品牌。字号在形成过程了吸收了产品品牌的元素,甚至还因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很高转化为企业品牌的情况,但是不能将产品品牌等同于企业品牌,或者二者不加区分,否则容易导致识别的混乱。国家商务部颁布的《中华老字号认定规范》把中华老字号笼统界定为品牌,并未说明是企业品牌还是产品品牌,但在实际把握中把老字号对应于企业品牌,即被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均可以冠名为“中华老字号”。这种做法实际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混淆了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的界限及其关联性。如果一个企业一旦获得了中华老字号的认定,就意味着其所有的产品均可以“中华老字号”来标示,即使这个产品与传统工艺毫无关系。这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字号的问题,字号虽然旧时是指称企业的名称,但“老字号”是今人对过去字号现象的描述,是一个专有名词,远不局限于古老的企业名称了。事实上,老字号形成过程中既有企业品牌因素,也有产品品牌因素,尤其到近代商标和产品品牌出现以后,由产品品牌转化为企业品牌的不胜枚举。

二、古代工商业与中华老字号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华老字号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工商业生产经营及其象征文化体系。中国的工商业历史源远流长,殷商即以善于经商而闻名,交易活动远及东南亚诸国。商朝国王专设“多贾”职位管理宫廷商事活动,设“贾师”管理民间商业活动。《管子・轻重戊》曰:“殷人之王,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天下化之。”西周已出现官贾,其职能分为两部分,太宰专管内朝商贾,服务于王室,主要为王室采购各种衣食住行用品及工艺品;司徒所属商贾供职于朝廷,负责朝廷用品采购,如军需和刑狱用品等。

殷周王室的官贾为中国古代官营工商业的滥觞。春秋战国时期,“事技艺”成为风尚,家庭或家族工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百工”社会阶层,商人地位也较高。这一时期的工商业奠定了中国字号工商业的格局和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殷商官营工商业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国家对于工商业控制力的加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延绵不绝的庞大的官营工商业的先河,也奠定了官营工商业长期垄断社会经济资源、打压民营工商业的基本格局。《左传・宣工十二年》记载:“农工商贾不败其业”,举商为诸业之首。考古发现也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有了手工业生产,包括石器制作、烧制陶器、玉器雕刻以及纺织、铜矿冶炼等,如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中,有苎麻、丝织和竹编制品,且数量多达几百件,足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甘肃东乡林家等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海贵南朵马台等齐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铜器。

另一方面,早期的产品生产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还有象征价值,如鼎作为祭祀的重器,既成为了统治者的身份和特权的象征,对这类产品的命名方式以及由此相关联的使用方式和所有权,如仪式、祭祀活动等,也构成了象征文化体系的一部分。这正是字号文化的重要历史渊源。马克思认为:“在文化的初期,以独立资格相互接触的不是个人,而是家庭、民族等等。不同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公社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变成商品。”这种因自然条件差异引起的生产分工和资源分配的不同,是形成商品交易的客观基础,除交换对产品进行了再分配和交换外,还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因为产品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从现存的历史记录来看,中国早期的手工业生产,诞生于专业手工业家庭或家族之中,以后出现的官营工商业也是建立在家庭或家族手工业作坊、工场基础上的。《易经・系辞下》云:“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吕氏春秋・君守》等史料记载了氏族社会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奚仲造车、胡曹缝衣、夷羿作弓、夷狄酿酒、赤冀做臼。这些史料反映了以家庭或家族为手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也反映了氏族社会时期生产的初步专业分工。这种生产方式正是中国古代最初以姓氏为特征的家庭或家族手工业的原型,而奚仲、胡曹、夷羿、夷狄、赤冀等就是家庭或家族工场的掌门人和工艺大师,可见早期的家庭或家族中的家长、掌门人与制作大师是合二为一的,以家庭或家族关系为纽带构成了早期工场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

三、官营、私营工商业与字号的关系

中国古代把工商经济称之为“食货”,各个历史时期的正史中均有“食货志”部分。古代的字号工商业活动,除企业史、家族史和口传有少量的存留外,正史部分主要保留在各个断代史的“食货志”中。这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字号工商活动的主要史料来源和线索。用“食货”二字指称工商业,本身就足以说明古时中国工商业形态以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为核心的特点。“食”指与食物生产和加工相关的行业,如粮食生产与加工、餐饮业、酿造业等。因此,在现在保留至今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中,仍然是以餐饮、食品业为最多,这反映出老字号传统的强大的传承力。在“民以食为天”为传统农业社会,“饮食男女”无疑是社会生产的最主要的活动,工商业以“食”为中心是顺理成章之事。“货”指的是贸易,贸易是实现社会产品交换的重要方式,从最初的易货交易到而后来的货币交易,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历史进步。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见中国古代商贸活动发源之久远。司马迁《史记》云:“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

就工商业形态而言,中国古代工商业主要分为官营和私营两部分。官营工商业自商朝已有,主要是为宫廷定制产品,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或从事垄断行业的生产经营,如盐铁、铸币等,这些关系到统治者生活、安全和税赋来源的领域,必须由官营工商业来控制。官营工商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条线索一直贯穿于历代王朝的始终。由于官营工商业的存在,加上重农轻商的观念作祟,私营工商业长期受到官营经济的打压。在官营工商业的一统天下的体制下,商业要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与产生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海洋文明相比,中国商业文明在官营工商业的权力控制下,缺乏内源性动力,所以决定了中国长期以来没有走向近代工业化之路。这种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商业,也不可能诞生现代商业文明和政治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官本位为中心强调社会身份的传统,这种传统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在生活之中,当然也包括以日常用品表征这一身份差别和象征意味。即官营的产品需特殊的标记以“正名”,表明其正统的“官府”身份。这成为字号文化的来源之一。这在宋代官窑的瓷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窑款”就是证明宫廷身份的标记。因此,官营工商业是没有企业名称的,只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其生产经营,在这种无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需要以字号来区别生产者身份,只需要标识如窑款,以证明其具有象征意味的“产品身份”。

中国古代,工商经济活动除了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之外,另一个主要功能是通过生产的产品来表达象征意义,即获得“正名”。在最初充满了图腾崇拜以及后来由此而衍生的皇权象征崇拜中,象征表征是行为的深层心理动因。作为工商生产活动的产品,以其象征意义的表征而获得了社会中象征媒介的地位。字号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象征体系中担当了特殊的传播媒介,并与文字、图案、纹饰、色彩、工艺等不同的象征符号的整合和互动,共同建构了复杂的社会象征体系。其中,字号是象征表征意义建构的线索,图案、纹饰、色彩、工艺是象征表征的视觉形态。因此,文字(字号)与图案等一同构建了兼有形而上和形而下双重象征结构的意义语境。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去把握字号现象,是研究字号文化的重要方法。在这个象征体系中,文字(字号)、图案、工艺已经梳理了其原初的意义,通过象征意义的引申与拓展,获得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的表征价值,从而成为“嵌入”中国文化象征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汝祚.《文物集刊》,“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10)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零售总额爆发式增长。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指出,预计2015年网络购物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在此背景下,作为网络购物的有力补充,社区商业具有精准定位消费需求、承载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功能以及更利于建立顾客的消费信任感与体验感等优势,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商业的发展前景及规划设计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网购;社区商业;消费需求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39

近年来,用“势不可挡”来形容中国的网络购物零售并不过分。数据显示,2008—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零售总额爆发式增长,从2008年的1400亿元暴涨至2013年的1?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从2008年的1?1%增至2013年的7?4%。2013年年底,我国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5年,使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预计其中网络购物零售额超过3万亿元,占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网购大潮下,为何社区商业能另辟蹊径,平稳发展?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区商业精准定位消费需求

每个消费者都有在购物中心或大型超市里逛了1小时还没有找到所需商品的情况。大而全的业态,动辄十几万平方米的面积提供了丰富消费品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商品存放时间过长,以及寻找和选择的困难。而“小而专,小而精”的社区商业,能够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需求及时调整商品品类,加快流通速度,保证商品的新鲜品质,满足当下消费者求精求新鲜的消费需求。

2社区商业的便捷性与及时性是网络购物的有力补充

在大型购物中心或超市中,对于购买量不大的零星购物,消费者所消耗的时间成本过大,严重影响了消费便利性与消费积极性。而购买大量商品所带来的体力消耗及运输成本,迫使消费者转向有物流配送优势的网络购物。而社区商业提供及时、便捷、少量、多频次的消费服务,正好补充了网络购物的延时性及不确定性,成为消费者非目的性消费的主要途径。

3社区商业承载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功能

现代社区商业不仅是提供消费购物功能,同时也应成为休闲中心,为社区不同消费层次居民提供休闲、文化、健身、娱乐活动,成为社区人际交往的空间载体,促成整体环境的开放和共享。社区商业的共享空间成为社区的聚会地,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定期举办各种社区活动等,增加了人群的沟通交流,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这些都是购物中心与购物网站所难以提供的消费体验。

4社区商业更利于建立顾客的消费信任感与体验感

信任感是消费者购物的基础,而体验感源于消费者购物需求的多元化,同样也是信任感的来源。注重消费者情感,加强消费体验,增强互动性,建立购销双方的信任,是当下零售业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与大空间的购物中心及远距离的购物网站相比,社区商业为购物提供了亲切的交流尺度,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更易建立起信任,从而建立起长久的购销关系。

螺蛳壳里做道场,社区商业虽然规模不大,但在规划设计方面仍有很高的要求。

4?1区位、规模及开发分期对社区商业的影响

第一,由于市区配套成熟、商业氛围浓、交通便捷,地价较高,市区内居住区规模相对较小,可借助已有的完善的周边商业设施,选择规模较小的社区商业,或不设置社区商业;近郊和远郊的社区由于配套不齐,且往往居住区为大盘或超大盘,故此会选择较大比例的社区商业规模,且社区商业的地位在居住区内较为重要,体现社区商业的引导性。

第二,对于分多期完成的居住区,社区商业布局需在规划建设时全盘考虑,既需要考虑到开发初期配套商业在实际招商中人气不足的因素,在过渡时间内以生活型、必配型、分散型商业为主的业态,又需要考虑到随着开发进度的不断推进,区域内人气逐渐聚集,消费需求由开始的基本生活型逐渐提升,需进一步考虑引入目的型、享乐型、集中型消费业态。故此在社区商业布局及设计中,需全盘考虑,留出社区商业二次开发和业态置换的空间。

第三,需要考虑到后期开发区域对社区商业的影响,需考虑到施工组织中的人流车流与社区商业人流车流的有效隔离,互不干扰,各成体系;也需考虑到施工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对社区商业环境造成的影响。

4?2社区商业规划布局设计考量因素

4?2?1人流量

社区商业虽然在规模上和定位上与集中商业有一定的差距,但仍遵循“人流即商流”的经典商业规律。首先就要关注整个社区的人流方向和停驻点,消费者的流速和流量;社区商业应设置在人流密集,且消费人群易于停驻的区位,如居住区主要出入口两侧,居住区临主干道一侧等。

4?2?2交通性

社区商业的需着重考虑居住区的交通性,处理好消费人流和居住人流,货运物流与居住车流的关系。保证社区商业的“易达性”及社区交通的通畅性,处理好社区商业货运车流的设计,尽量避免与居住车流和人流交叉,以免影响整个社区的交通顺畅及社区品质。

4?2?3便利性

统筹考虑商户的便利性、社区内消费者的便利性及社区外消费者的便利性。①商户便利性:承租者主要关心商铺的单元设计、空间结构、人流通道、货流组织通道、同类型性商户的“店多隆市”集群效应等。②社区内部消费者:社区内的消费者是社区商业的消费主力,社区商业设计需要考虑内部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及购物便利性,如居住区域与社区商业区域的垂直距离及通行方式,也需要考虑到居民在社区商业空间中互相交流的需求,提供较为便于沟通和休闲交流的开放空间。③社区外部消费者:社区外部消费者包括其他社区的居民和流动人流。该部分消费者能够有力补充社区内部消费人流的不足,特别是在社区形成初期,社区内居民入住率较低的情况下,社区外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成为社区商业的有利支持。故此,社区商业同样需外部消费者的消费便利性,如在将社区商业的主入口(或大部分商铺的客流入口)设置在社区对外的街道上;设计过街通道或过街楼等。

4?2?4隔离性

社区商业和住宅区域之间既要保证便捷到达,更需要有一定的隔离性,确保商业经营产生的噪声、人流、货流等与住宅区居民有效分隔,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特别是餐饮行业与娱乐行业,经营产生的噪声、废水、垃圾等需要有完善的隔离措施;常用的隔离手段有绿篱、人工河道、栅栏等。具体见图1所示。

4?3社区商业布局的开放程度

图2中,(1)、(2)、(3)、(4)表现出社区商业的布局具有开放的特点。社区商业在整个居住区内沿边靠角设置,与居住空间保持紧密联系,同时与城市环境构成联系。但从(1)到(4),存在着开放程度和开放形式的差异。(5)、(6)、(7)、(8)表现出社区商业的布局具有引导性或主导型的特点。社区商业在整个居住区内占据主要入口位置或中心位置,对居住空间产生隔离和分化作用,形成商住结合的空间布局形式。同样,从(5)到(8),存在着主导程度和隔离程度的差异。示意图见图3。

限于篇幅,本文仅就社区商业发展前景及规划设计做了粗浅的分析,后续笔者将继续就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景观配合以及经营方式等进行研究,与大家共同讨论。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商业传统商业差异性特征历史性联系

一、导论

语言学家们认为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开始出现。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商人商业;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商业主体组织化-企业化,此时的商业被称为组织化商业;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引发商业领域的多次革命,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现代商业”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商业是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化业态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催化剂的。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就是现代商业的开端。商人商业和组织化商业则可以包含在传统商业的范畴之内。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具有差异性特征,但两者不是两个绝对对立、冲突的概念,它们存在着历史的逻辑联系。

二、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差异性特征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既有历史性联系,也保持着各自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是源自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发展即商业范畴自身的更新和升级。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变革性发展是指在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业态)和商业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升级。

1.商业主体。商人商业的主体是自然人。他们或是从生产者中分化而来,或是由其他富裕人员(奴隶主或贵族)插足商业而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人商业由于无法胜任或适应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不得不让位于组织化商业。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占主流地位的商业主体不再是“行商”,而是开设各种店铺,雇佣一定数量的徒工,大批量经营的商业组织形式。而现代流通业的主体除了包含传统的组织化商业企业及其连锁经营企业外,还包括逐渐独立的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信息公司等。此外,商品直销公司、商务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等更是迅速发展。

2.商业客体。在商人商业阶段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所以社会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商人所购销的商品以铁制劳动工具、手工纺织品、牲畜、粮食、盐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主。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商品已经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纺织品、文化用品、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这一阶段的商品较之商人商业时期大为丰富,其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大为提高。在现代流通业阶段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客体范畴极其广泛,除包含组织化商业时代的客体范畴外,还包括各种新产品、各种可用于交易的产权、各种可转让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形式多样的服务等。

3.商业载体(业态)。在商人商业时期,商人主要是向小生产者采购商品,然后利用人力或畜力运载着商品,主要通过“集市”向购买者出售商品。在组织化商业时期商业业态逐渐多样化起来,除了继续存在的商人商业阶段的杂货铺、“流动地摊”外,还出现各种新型的并占主流地位的各种业态,如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多事化商业阶段,从事流通业的各种行为,包括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推动商品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流通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流通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流通效率迅速提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物流设施的日益发达和完善,促进了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日益渗透到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中,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业业态正日益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4.商业信息技术。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方式是一个组织特别是商业组织的网络神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得到更新和升级,采集、处理和传递商业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以信息的传递方式来看,商人商业阶段的社会以手工生产力为特征,小商小贩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不通过其他任何载体直接把信息和商品送到顾客手中。那时的商业信息比较简单,小商小贩采用口头表达或打手势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组织化商业阶段信息传递采用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它与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阶段相适应。零售商业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它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递信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商业进入电子载体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替代了人脑的部分功能,使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取代了以人为惟一载体的信息处理方式,非群体化传播工具将逐渐代替大众媒体传播阶段的群体化传播工具。从商业发展史来看,商业经营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超级市场的兴起、连锁经营的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出现都是依赖于它。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流通业一体化趋势加强,现代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正是由于大量商业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等来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因而现代商业企业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

三、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历史性联系

1.商业的本质没有改变。正如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言,“商业的本质就是赢利”。无论是现代商业还是传统商业,都是以赚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在商人商业中存在着以营利为目的的职业商人,他们“把买卖商品的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充当居间人,并媒介商品交换”;在组织化商业中商业的主体已不是一个个的商人,而变成了商业企业。它是应对大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汇集并转化为极为可观的资金流量后经过社会的初次分配而形成大量消费的格局而产生的。商人商业由于无法胜任或适应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这种巨大变革而不得不让位于组织化商业;在多事业化商业中,产品从生产出来一直到消费者手中经历一系列活动,不仅仅涉及批发和零售,而是包括了直销、、批发、零售到仓储、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这些活动都与产品价值的创造有密切的关系,故渠道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企业纷纷自建产品分销体系,或者通过控制分销网络等方式,达到控制产品销售市场、提高利润水平的目的。现代流通业是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汇聚之业,它上联制造业、下联金融业,是全世界财富聚集最快的行业。传统认为,投资金融业最具投资价值;现实表明,从公司价值迅速提升来看,商业流通业的投资回报率高于金融业。在世界500强排名中商业流通企业占到10%;在美国50强排名中商业流通企业占到20%;在2003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前10位中则有6位来自流通企业。

2.商业伦理一直在提倡。商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经济伦理的支持。在先秦时代儒家就有“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后来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一批实践儒家伦理价值观念的商人,他们被称为儒商。“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思想,是儒家义利观的核心内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 “见利思义”、“取之有义”、“先义后利”、“重义轻利”等思想便构成了儒家“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义利观”同商业公平交易、等价有偿、互惠互利等原则相融汇,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指导思想并贯彻到商业活动的全过程。在提倡诚信经营,重构社会信用体系的今天,儒家“义利观”思想对指导我国现代商业的发展仍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商是儒家文化精神尤其是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和商业经营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儒商所体现的经济伦理精神把儒家长于伦理、注重理性的精神气质引入商业经营领域,塑造义利结合、理欲兼溶的经营价值观念,对纯商业活动必然产生的功利追求和物欲冲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和调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性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适度结合。而正是这种结合,有助于完善商业运行机制,促进经济活动的有序和规范,使商业经营从“无商不奸”的恶性循环和低层次发展中摆脱出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兼顾。中国现代商业发展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商的经济伦理精神。

3.“无商不活”一直在被证明。中国有句俗话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自从第三次社会化大分工商业产生之后,商业总是与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城市最初是以具有商品交换的基本功能出现的,城市的经济最初表现为商业的繁荣。一个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总是以它的物资集散地、繁荣的商业著称的。在明代以前,我国商人的经商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是“人自为战”,尚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也即有“商”而无“帮”。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的商帮开始崛起,逐渐形成了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它们对于社会资源整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活跃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由商人商业范畴发展到组织化商业范畴,二战后又发展到现在的流通业范畴。马克思的《资本论》告诉我们: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商品流通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实现命运。随着人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生产的规模随之增大,手工作坊被机器大工厂去取代(即生产被组织化),产品产量的提高意味着商品流通必须升级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在生产被组织化之后,流通被组织化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没有组织化的商业,需求满足(即消费)就会受到限制,进而会影响生产。正所谓“大生产必须有大流通相呼应”。

四、结论及启示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商业传统商业差异性特征历史性联系

一、导论

语言学家们认为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开始出现。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商人商业;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商业主体组织化-企业化,此时的商业被称为组织化商业;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引发商业领域的多次革命,此时的商业被称为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现代商业”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可以确定的是现代商业是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化业态为载体,以信息化为催化剂的。多事业化商业(流通业)就是现代商业的开端。商人商业和组织化商业则可以包含在传统商业的范畴之内。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具有差异性特征,但两者不是两个绝对对立、冲突的概念,它们存在着历史的逻辑联系。

二、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差异性特征

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既有历史性联系,也保持着各自差异性特征。这种差异性是源自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发展即商业范畴自身的更新和升级。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变革性发展是指在商业主体、商业客体、商业载体(业态)和商业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升级。

1.商业主体。商人商业的主体是自然人。他们或是从生产者中分化而来,或是由其他富裕人员(奴隶主或贵族)插足商业而形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商人商业由于无法胜任或适应生产和消费领域发生的巨大变革而不得不让位于组织化商业。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占主流地位的商业主体不再是“行商”,而是开设各种店铺,雇佣一定数量的徒工,大批量经营的商业组织形式。而现代流通业的主体除了包含传统的组织化商业企业及其连锁经营企业外,还包括逐渐独立的商品采购、运输、仓储、加工、信息公司等。此外,商品直销公司、商务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公司等更是迅速发展。

2.商业客体。在商人商业阶段由于生产力相对不发达,所以社会商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比较有限。商人所购销的商品以铁制劳动工具、手工纺织品、牲畜、粮食、盐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为主。在组织化商业阶段商品已经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纺织品、文化用品、生产设备、原材料等。这一阶段的商品较之商人商业时期大为丰富,其质量和技术含量也大为提高。在现代流通业阶段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客体范畴极其广泛,除包含组织化商业时代的客体范畴外,还包括各种新产品、各种可用于交易的产权、各种可转让的专利技术、特别是形式多样的服务等。

3.商业载体(业态)。在商人商业时期,商人主要是向小生产者采购商品,然后利用人力或畜力运载着商品,主要通过“集市”向购买者出售商品。在组织化商业时期商业业态逐渐多样化起来,除了继续存在的商人商业阶段的杂货铺、“流动地摊”外,还出现各种新型的并占主流地位的各种业态,如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等。在多事化商业阶段,从事流通业的各种行为,包括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推动商品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流通业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流通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流通效率迅速提高。随着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物流设施的日益发达和完善,促进了连锁经营的快速发展。连锁经营方式日益渗透到百货店、超市、专业店、便利店中,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商业业态正日益在商业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4.商业信息技术。信息的收集与传递方式是一个组织特别是商业组织的网络神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信息的传递方式不断得到更新和升级,采集、处理和传递商业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商业效率。以信息的传递方式来看,商人商业阶段的社会以手工生产力为特征,小商小贩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不通过其他任何载体直接把信息和商品送到顾客手中。那时的商业信息比较简单,小商小贩采用口头表达或打手势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组织化商业阶段信息传递采用大众媒体传播方式。它与以机器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工业化阶段相适应。零售商业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它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递信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商业进入电子载体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爆发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替代了人脑的部分功能,使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取代了以人为惟一载体的信息处理方式,非群体化传播工具将逐渐代替大众媒体传播阶段的群体化传播工具。从商业发展史来看,商业经营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命都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超级市场的兴起、连锁经营的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出现都是依赖于它。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流通业一体化趋势加强,现代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正是由于大量商业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商业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物流配送技术等来改造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商业运营效率,因而现代商业企业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

三、现代商业与传统商业的历史性联系

文化和商业的关系范文第5篇

大量的墙体被拆除,结构被暴露,功能被整合后,空间变得明朗化,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注入一种体验。

平面设计师根据主题与色调

一切都是空间的游戏

与杨宇见面,约在他们新改造好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办公室,这里原先是两间堆放废旧机床零件的仓库。2004年的798还是一个朴实的充满着未知的苍凉之地。没有人能够预测它的未来,昏暗的房间,满目的零件,我们几乎能够闻到上个时代的味道。而那个时代也就是杨宇的学生时代,那时候“艺术”还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名词,未来的出路只有好好学习和工作,“觉得那样一点也不酷”,只是凭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杨宇走上了设计的道路。

从中国到美国,从建筑事务所,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到联合空间(USTech)合伙人,10年的设计经验,多重的身份,让杨宇在设计的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但他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了解空间设计了。

对杨宇来说,空间设计就像是一场游戏,“墙”通常作为划分空间的绝对“界限”而存在,空间不是决然的剥离,也不是决然的通透。 一切材料都是用来表达空间体验的载体,那么空间是什么?如果空间形态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那么行为是什么?如何艺术化地呈现令人鼓舞的空间?如何表述文化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品质生活和愉悦?对于空间设计,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唯一不变的,就是现在的工作很“酷”。

从不排斥商业

因为杨宇从事过很多商业项目的设计,所以难以避免地会被问及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人们总是喜欢将商业与设计对立。杨宇却认为商业并不是一个坏词儿,设计本身就带着商业的色彩,他所从事的工作让他不可能不去思考商业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艺术性为代价。相反,如果将商业空间设计得具有艺术性,对于使用空间的人,开发空间的人,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艺术感,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符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从事现代设计,虽然是所谓的海归派设计师,杨宇却对传统的中国纹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将其运用在空间的设计之中,抛开固有的文化符号的制约,尝试用现代主义的构成学创造出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内涵。

在杨宇看来,任何文化中都包含以几何学为基础的抽象化图形,中式传统图案中的几何纹样,具有抽象、连贯、灵活、密集等特性。那么,能否将传统几何装饰图案中的抽象图形抽离出来进行空间化的解读,通过复制、重叠、阵列等构成主义的手法形成带有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空间感受?

比如,菱形是传统几何纹样中的主体元素之一,同时,其在现代构成学中也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一直以来,图形通常作为平面设计的一种手段,杨宇尝试将其作为标准单元,从图形的三维化的角度来探讨空间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当图形成不同的尺度关系,被扭转,被秩序化后,其维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空间与空间之间构成纽带。

设计了招贴,分散在

电梯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内。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 室内设计与建筑学理学硕士

中央工艺美院 环境艺术设计

联合空间 合伙人 主任设计师

中国和美国波士顿等地大型项目:

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大楼、BOB北京奥运转播中心、

一切都是空间的游戏

与杨宇见面,约在他们新改造好的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办公室,这里原先是两间堆放废旧机床零件的仓库。2004年的798还是一个朴实的充满着未知的苍凉之地。没有人能够预测它的未来,昏暗的房间,满目的零件,我们几乎能够闻到上个时代的味道。而那个时代也就是杨宇的学生时代,那时候“艺术”还是一个有距离感的名词,未来的出路只有好好学习和工作,“觉得那样一点也不酷”,只是凭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杨宇走上了设计的道路。

从中国到美国,从建筑事务所,到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到联合空间(USTech)合伙人,10年的设计经验,多重的身份,让杨宇在设计的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但他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了解空间设计了。

对杨宇来说,空间设计就像是一场游戏,“墙”通常作为划分空间的绝对“界限”而存在,空间不是决然的剥离,也不是决然的通透。 一切材料都是用来表达空间体验的载体,那么空间是什么?如果空间形态是由人的行为所决定,那么行为是什么?如何艺术化地呈现令人鼓舞的空间?如何表述文化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品质生活和愉悦?对于空间设计,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唯一不变的,就是现在的工作很“酷”。

从不排斥商业

因为杨宇从事过很多商业项目的设计,所以难以避免地会被问及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人们总是喜欢将商业与设计对立。杨宇却认为商业并不是一个坏词儿,设计本身就带着商业的色彩,他所从事的工作让他不可能不去思考商业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艺术性为代价。相反,如果将商业空间设计得具有艺术性,对于使用空间的人,开发空间的人,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艺术感,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符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

虽然从事现代设计,虽然是所谓的海归派设计师,杨宇却对传统的中国纹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将其运用在空间的设计之中,抛开固有的文化符号的制约,尝试用现代主义的构成学创造出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内涵。

在杨宇看来,任何文化中都包含以几何学为基础的抽象化图形,中式传统图案中的几何纹样,具有抽象、连贯、灵活、密集等特性。那么,能否将传统几何装饰图案中的抽象图形抽离出来进行空间化的解读,通过复制、重叠、阵列等构成主义的手法形成带有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空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