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识计算机的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 专业 计算机基础 课程 教法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广泛的知识面,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专业的学生其教育目标是不同的,对于专业的学生来说,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时要树立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把计算机技术作为一门应用技术来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其会有不同的需求。通常中等职业学校会有很多个专业同时在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这门课,而且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电子商务类专业以网页制作为主;商务与文秘专业以中文的排版课程为主;工艺美术或动漫设计类的专业以平面设计为主;机电类专业以开设CAD课程为主。那么计算机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呢,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有效选择源于教法要领的掌握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的,其选择是否妥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不同的教法对于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效果,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也决定教师在选择教法时有不同的侧重。
以分层教学法为例,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教师会根据教学生在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入校时所进行的模拟考试加以判断,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指标,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对于中职生来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情况,教师在确定内容上也试图选择那些实践性强的内容以及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容。如按照中职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规定,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组件、Window操作系统、Intemet以及PowerPiom等,之后再进行分层教学。
对于分层教学而言,要掌握好四要领:第一个要领就是编组,实践证明编组的科学与否是有效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笔者在实践中通常是依据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及学生的心理因素等编成A、B、C三个组。其中A组学生需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纲所提出的基本学习任务及教学目标;B组学生需完成略高于A组学习任务及目标;C组是基于A、B组要求之上,突出特长的学生。当然,在实践中A、B、C三组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可以进行上下调整。第二要领是分层备课,这是有效实施分层的基石。笔者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要在充分透彻地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大纲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选择、优化和教学目标的确定等方面进行备课。第三个要领是分层授课,这是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中,教师必须要能根据所授对象确定授课起点,准确地处理好相关衔接性的知识,从而保证所设置的分层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第四个要领就是分类指导,这是分层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此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予以不同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法,就是“任务驱动”,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丰富,过程有趣且具有挑战性。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笔者感受最深的体会就是“任务”的设计。教师在任务设计时,既要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兼顾其接受能力,以及教学目标。如在Flas制作的任务教学法实施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既简单又易懂。总之,对于任务设置,我们应当坚持难易适中、兼具新颖的原则。在自主探究或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的实践体会是不要全盘托出,要将一部分知识点留给学生在探索中去完成,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例如,在Power Point动态效果制作学习中,任务是《我最喜欢的……》半开放式的命题。这样通过放开任务的限制,使学生在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能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有效选择源于学生需要的掌握
人的需要如按作用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生存性需要与发展性需要;按需要的性质可以分成物质性需要与精神性需要;按需要的实效性可以分为现在的需要与未来的需要;按弹性可以分成无限性的需要和有限性的需要;按范围可以分成个人的需要与集体的需要,等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教授对需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他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第一个是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要。第二是安全需要。假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已基本上获得满足,接下来就会出现新的需要定势。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第三种类型是社交性需要,它称为归属与相爱性的需要。研究发现,第一和第二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性需要就成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希望能够得到其他人的信任与友爱。第四类型的需要是尊重需要。人都有着这样一种愿望和需要,即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这种需要一旦成为推动力,人将会具有持久的干劲。第五种类型是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人们都希望能够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相称的工作内容,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这两类需要的关系表现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一个人在同一时期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但是,每一时期内总有一种需要是支配地位的。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及岗位工作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教法,进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技术基础》属于工具课程之一,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其最为基础的要求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较为熟练地使用一种或几种办公软件,能够知晓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三、有效选择源于对课程准确分析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教师对对本课程有了准确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后,就可以有的放矢进行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了。
四、有效选择源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拉丁语词“reflectere”的派生,其意是指“专注于过去”。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反思”这一概念,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信念、假定性的结论所采取的积极、坚持不懈的考虑活动。我国古代就早有关于反思的论述:“思之不慎,行之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
一般来说,反思教学实践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我们教师只有澄清了问题、界定了困难,才能更加明确教学的目的;第二步是拟定问题的反思计划,有效的计划能为后续的反思与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步是资料的批判性分析与评价,教师通过理性判断加以选择,最终形成有效的、正确的教学行为。基于这三个步骤,本文梳理了反思的策略,主要有总结法、录像法、对话法、行动法和档案法,具体如下:
(一)总结法。总结法所总结的对象是自己及他人的教学实践,即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所见、所闻、所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反思。反思内容需要教师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来定。一般而言包括教材的选择、学生的反馈、教法选择与运用、关键事件等。例如,关键事件的反思,是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其可以是一堂成功的课,也可以是一堂失败的课,还可以是一次师生矛盾的冲突。在总结法的实际操作中,教师要进行事件的记录,要善于关注对自己的内心变化。
(二)录像法。录像反思法就是教师通过教学录像进行有目的性的反思。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是以一个旁观者身份进行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反思有效性。此法实践操作的基本程序为:上课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录像法需要第三者的介入,因此操作起来略有麻烦。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录像中来,就能够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话法。对话反思采用的执教者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的反思形式。通过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授课教师直接获得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执教者也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剖析,实施自我反思。此方法的操作程序一般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执教教师围绕某一研讨主题上课,其余教师课堂观察;第二步,课后执教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的依据;第三步是执教者与听课教师间的对交流;第四步是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教学设计修正。
(四)行动法。行动研究是自我反思方法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一难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途径、方法进行分析及设计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此反思方法的实践步骤也包括四步:第一步研究问题的确立,途径是通过反思他人或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来获得;第二步是围绕所要研究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提出假设,制订行动方案;第三步是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第四步是收集研究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进行反思报告撰写。
(五)档案法。档案法是档案袋反思法的简称,其特点是采用填写档案的形式促进教师反思后的成长。档案袋的建立过程是教师对自己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是对自己成长积累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法已经由原有的纸质载体发展成如今的网络化,更为直观的档案资料促进了教师反思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不同专业教学法选择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随着学生的变化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也将随之变化,关键是教师要积极地面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参考文献:
[1]叶伟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8(12).
[2]李巍巍.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讲授计算机课的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5).
[3]李凤霞,阎艳,李仲君.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4]吕慧,张伟艳.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33).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项目教学 教学实施
经过近8年的《计算机组装及维护》专业课程的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教师要想把这门课程教好,必须钻研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笔者了解到企业需要真正技术过硬及工作作风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员工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并且与企业的需要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尽早融入企业氛围。
一、“六步教学法”紧密联系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追求是实现高效教学。基于职高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客观实际,基于职教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教学时必须确立三个理念:(1)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好学远比教师好教重要。(2)能力本位。学生“能做什么”比“知道什么”更重要;任务、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皆为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两者不可或缺。(3)行动导向。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而学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以做定学,以学定教。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将一般教学目标确定为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学习目标,而在教学方法中,除了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确立相应的教法,还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六步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决定了笔者在教学中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授课形式,而采用了“六步教学法”来拉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以任务驱动和活动探究为重心,采用“激趣-明标-活动-评价-反思-小结”六步教学环节,从创设情境问题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开展探究学习,学会评价、小结,并通过一定的实际训练巩固所学内容。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做好启发引导、巡视指导、适时点评工作。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1.第一个环节是“激趣”
是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提出学生生活中所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所要学习的知识。
2.第二个环节是“明标”
针对一个个项目确立起三维目标。例如,学习“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时,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包括:①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作用。②能正确完成输入/输出设备和主机的连接。③会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④会使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维护。其中应掌握的过程与方法包括:①观察计算机机箱外接部件和内部主要部件。②小组协作完成计算机主要部件的拆装。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则包括: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严谨作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明标”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3.第三个环节是“活动”
即采用“活动探究法”贯穿教学,活动是课堂诸多环节的中心。比如“拆装计算机”这一项目中,设置了多个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在活动中设置了四个步骤: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主机的硬件构成及各部件的名称。②边拆卸边观察。③播放计算机安装的视频。④小组合作组装。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拆装方法,掌握输入/输出设备与主机的连接,并且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基本硬件的安装。
4.第四个环节为“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对“为何没有完成”“为何做得慢”“为何做得不规范”等方面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而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作适当点评。
5.第五个环节为“反思”,即教学反思
在“拆装计算机”项目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只限于用它上网、打游戏、聊天等,而对计算机具体的组成、作用、连接、安装、维护等知识却了解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有的学生冷眼旁观,有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钻研精神……所以在本项目教学中,我充分地考虑到了这些方面,在准备课件、设计问题、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斟酌。
6.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提炼、归纳所学知识要点及操作要求,教师要作适当点拨。
三、“六步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深入贯彻新教学大纲“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动导向”等理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努力营造开放、富有活力的中职课堂。
2.设计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学过程中,我将知识的教学要求分成了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是指对知识的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理解”是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叙述和解释。“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应用问题。我按照三个层次,一步一步、层层深入。把新知识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习娱乐相结合,以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目标。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直观,但是其跳跃性、活动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记忆操作步骤,更无法体现课堂学习的整体思路。因此,一方面,我利用多媒体适当地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演示,并通过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理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我使用实物投影把一些关键的步骤进行演示,使二者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自我探究学习,因此教改应着重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而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所以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跨学科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都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都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3个学分,72学时(其中36学时理论、36学生实验)的课堂教学。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内容、方法及考试模式已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和扩大“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机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操作系统, Office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等,并且该课程的特征在于具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操作性。[1]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上很难覆盖计算机的所有方面。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新速度快,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越来越高。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上应该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以保持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拓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2 课堂教学的拓展方式
在充分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2.1 图书馆资源的拓展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它是紧紧围绕教学、科研拓展,切实成为了广大师生求知成才的“第二课堂”。 对于学生们来讲,要想超越教师说讲和课本中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如果学生能自觉地去图书馆看书,自己将成功地改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者”转变,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吸取更多更新奇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图书馆一定会摆脱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拓展教学内容,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由此可以看出,图书馆是当今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网络、多媒体资源的拓展
随着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互联网的运用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网络、多媒体资源利用,是将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获取操作、编辑、存储),并能以单独或合成等各种形态呈现交互结果的技术及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育模式永远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2]学生也能通过互联网搜索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包括多媒体、ppt、、flash等,通过使用下载工具来搜索想要的网络教学资源。
2.3 IT市场资源的拓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地更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断地发展,课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地跟不上计算机实际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书本,更要适应计算机发展需求。随着IT产品和科技信息越来越集中,在这个集中的舞台上都将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学生可以去那里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开发,以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的最新信息,成为学生拓展课堂教学最理想的地方。
3 利用拓展资源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拓展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渴望和能力的提高。
3.1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还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并教会他们如何迅速找到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的书籍。我校学生进校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学生介绍和展示学校图书馆书目,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等文献资源,同时教会他们搜索文献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得更多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学生们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除了掌握课本的内容,还需要获得有关教学参考的资源和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利用图书馆资源写出每节课的总结报告。我们从学生的总结报告可以看出,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电脑的基本知识。此外,他们已经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文字里定义概念。更重要的是,在自学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
3.2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
如果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只仅限于课本和参考书上的软件和硬件知识,这对于他们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21世纪以后,我国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从国家、省和各自的高校都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之一。这些精品课程的建立,使我们在网上可以免费的获得计算机基础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这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成为了学生通过自学拓展视野的重要资源之一。此外,我们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软件/硬件故障、病毒入侵、死机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很少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寻找解决问题。在如何处理好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大量各种信息,这给问题的处理一个巨大的帮助。例如,如果我们如何使用word2010分页,我们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word2010 分页”,这时学生可以在网页上提供的许多解决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足的。经过一段时间,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只要有问题都喜欢到互联网找答案,也就是在学生中流传的“不懂问百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同学们的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
随着学生上计算机基础课程、写总结报告,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要学习最新的产品信息、功能、参数和维修经验,他们必须走出校园拓宽他们的视野。此外,学生在购买IT产品时还必须知道最合适的价格,基本的维护技巧等。从IT市场资源的调研,我们认识到充分利用IT市场资源是这门课的核心之一,直接决定了这门课是否适应社会的成败。根据市场需求,设计该课程要抛开“学科系统化”的观念,设计出适合出不同专业和企业对计算机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在进入IT市场的时,要从就业市场,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用人对计算机的要求去了解。学生在调查之前,他们对以上三个问题认识是肤浅的,通过调研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清晰的图像。有些学生除了走进市场外,还在互联网上寻找相关的信息。毕竟IT市场不是学校,由于学生本身计算机知识能力有限和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在走进IT市场时肯定被一些工作人员误导,或者在计算机的某些方面还不会操作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应该学习相应的教材内容,结合实践和相关理论从新走进IT市场。
4 拓展课堂教学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课堂拓展教学,必须以图书馆、网络、多媒体、IT市场资源的强力支持。为保证其核心问题是如何转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思想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拓展并不是放弃传统教学而是将传统教学进行必要的修改,引进较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多种教育机制并存适实课堂教育与教学。
大学教师除了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处理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课本的内容,要不断改进更新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只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兴趣,也才能完成由学生的主动学习代替被动学习的飞跃。[4]如果说传统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课堂教学拓展更是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挑战自我、展现自我的大舞台。那么,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更要及时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发现存在着那些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要求老师再次研究学生、教材,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拓展系统化、理论化,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计算思维是高级思维。研究者普遍认为高级思维属于高级认知能力,建立新思维过程是认知创新过程。积极性和批判是这个过程的两个关键因素。依据学者马扎诺的学习认知过程理论,积极性将激发思维训练者内在的认知动力,将促使控制学习的自我系统调度工作,主动参与到认知建立过程中。如果积极性缺失,指挥认知系统处理知识的元认知等认知能力将无法发挥作用。思维训练中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内容要具有吸引性;(2)积极思考;(3)积极求精。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在照本宣科方式、问答方式和对话方式等三种基本教学方式中,对话方式是最适发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思维教学。同学通过对话逐步展开围绕教学内容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通过对话适时引导和评判,促进学生对于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批判是对思维过程的观察、分析和评估过程。它通过反思对思维进行整理和重组,发现新的、合理的和优化思维模式。思维本身外界在人脑内部的映射,思维活动发生在内部,具有抽象性、非线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将内隐的思维过程信息显性化是思维训练的关键因素。通过显性化过程,将隐藏的思维结构、思考过程及所运用的方法展示出来,帮助用户进行思维活动规律的提取与整理活动。
二、融入计算思维训练的程序设计教学原则
现有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课程中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基本语法语句和程序结构,能够正确使用语言编程解决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形式以理论讲解为主,在课堂上列举出计算机语言语法的各个知识点,再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巩固提高。通过学习,大多数学生擅长书面语法理论考试,回答各类填空或选择题。惧怕上机编程,缺乏应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运用计算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目前,有许多老师开展了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注重提高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的尝试。探讨了算法与计算思维的关系,算法是计算思维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具体实现,并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来实现教学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发挥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教学形式具有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优势,已被用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但是现有的教学案例方法只注意案例吸引学生的一面,在组织上,仍然是以传输知识为目标,没有突出思维训练的教学形式。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实例,介绍将程序设计课程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缺乏系统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组织方法。利用汉诺塔作为经典案例探讨计算思维和编程过程的关系。阐述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程序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思维训练本身特点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编程过程是人们通过程序语言来表达解决问题的求解过程,即计算思维过程。程序语言是依据计算机构造特点而设计的诸多表达符号和规则的符号集合,起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中介作用。程序是计算机指令的某种组合,控制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完成一定的逻辑功能,以实现某种任务。程序所反映的人们根据计算机的特点,用计算机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人的自然思维方式到计算机思维方式的转换能力。程序是人类思考的结果,也就是计算思维的显性化结果。对程序的批判和讨论将有助于提高计算机思维的认识。
(一)设计教学对话场景
首先,要以实际经验情境为基础案例。教学对话是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美国教育家杜威又认为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是思维的开始阶段,实际经验情境的案例能够活跃思维,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其次,案例不易太复杂要有多样性,程序设计是基础入门性课程,是建立计算思维的起点。太复杂的案例信息量大,学习时不易抓住重点,学生也会因难度大而挫伤积极性。多样性的思维解决方案,这样可以通过显性比较这些思维的不同来促进认识计算思维,抓住各种思维的不同。最后,案例要有拓展性,能从计算思维的一个点,拓展到其它方面。通过不断丰富,循序渐进。
(二)显性化思维过程
(1)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通过不同层次的抽象,忽视一些无关细节,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方面,控制待解问题的复杂性。抽象过程需要精确和严格的符号标记和建模,保证最终能够进行机械自动化求解。自动化是在抽象化模型基础上开展算法设计,实现机械化求解过程。编程过程是显性化计算思维的过程。图灵奖得主N.Wirth经典论述程序=数据结构+算法。(2)数据结构显性化抽象思维。数据结构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外界信息在程序中的抽象关系模型。(3)程序算法显性化了自动化过程。算法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编程过程就是用计算机语言符号,如各种标识符、常量、变量、数组、函数和结构体等,描述实际问题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问题求解实现的精确严格程序指令对算法的步骤进行十分清楚和准确的描述,使得计算机可以实现期望的输出结果。
(三)反思思维过程
通过对显性化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分析反思,可以提升计算思维能力。采用提问的方式,对编程中的思维过程进行观察反思,整理和重组,发现新的、合理的和优化思维模式。编程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三个主要内容:抽象建模、算法选择、编程实现。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设计问题,一是思考的起点是什么?二是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满足需求?最后是在效率上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三、教学实例
程序设计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语言教学为主,讲授语言的基本命名规则和简单语句,第二阶段以语言的灵活运用为主,能够解决简单问题。第二阶段是计算思维训练的重点。
(一)首先设计对话情境
例如,作为刚刚开始选择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我们可以考虑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案例。因为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同学们从小学到高中都学习过这个问题的不同解法,具有多样性。而且可以通过与程序解法的比较,来发现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不同。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多少只鸡和兔?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孙子算经》中经典的问题。根据问题可以先给出下列不同的解法。
(二)反思讨论
围绕三种解法后面不同的思维方式展开对话讨论。奥数解法的思维过程是通过认真分析和观察问题对象中内在的自然逻辑关系,通过算式加以表达的计算,重在一个巧字。数学方程解法较前一种解法上,在思维方法上多了一层抽象,用符号的形式表达了问题之间的联系,并用数学方程工具加以解决。C语言的解题过程,具有明显的计算思维特征。没有太多的巧劲,而是分利用计算机数据计算准度高并具有严格的操作时序等特点,发挥速度和存储优势。利用双重循环,进行暴力搜索解决。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将发现不同思维模式间的差异,有助于建立新的计算思维模式。C语言解法的显性化展示了思维的过程,它通过变量j,t抽象表达了问题所涉及的鸡和兔。两层for循环给出说明了搜索过程。通过反思思考本案例还可以进一步延伸思考,目前循环次数是35*35=1225次。不可能同时存在35只鸡和35只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进一步优化减少循环次数提高算法效率呢?这样的提问,将引导学生对于算法的进一步思考。
四、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是计算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课堂中的“教”与“学”需要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计算机课堂管理就是对计算机课堂中各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整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能自我控制并积极学习,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我教计算机专业课已多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因为计算机专业课有其特殊性,计算机专业课堂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引进,对计算机专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我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的实施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3、确定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设计实践修改
设计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计算机教学的课堂管理是由系列规则控制的外显行为,是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学生和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因此,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完成哪些操作、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奖惩规则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等,只有课堂管理规则可操作,才有利于教师管理,同时也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执行。同时,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才有利于教师的控制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