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现状分析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的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在给人类带来一场新的产业革命,信息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资源。而信息的社会化、网络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都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影响,这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信息技术通信领域的重要支柱,然而,调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与师资老化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将从根本上制约教育质量的发展。另外,一些学校的现行教材中教学内容滞后,以学科为体系的痕迹明显,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实践与能力培养不够突出,教学要求与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实验教学往往不能按要求进行,从而对教学改革的进程起到消极影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化

1.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当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使学生逐步深人全面地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计算机其它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多种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网络集成、网络管理和网络软件开发三个方向成组设课,强化这三个方面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方向和接受能力自主选择相应课程。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安排四大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技术基础课以教会学生掌握从事职业岗位所必须的科学原理、方法和使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判断、解决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技能课是以行业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将职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操作能力的训练,这两类科目的学时数可以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应满足学生学习和应用职业岗位技能所必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可以适当加大;而选修课是以跨专业或高新技术等课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能力,门数尽可能多、范围要广些。

2.丰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比如有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体系、网络设备以及网络应用等,重点是相关内容的理论阐述,网络设备中的网卡主要介绍网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分类情况以及性能指标等纯理论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可以结合网卡的性能指标以及分类情况介绍网卡的选型以及网卡的安装等实用知识,将网卡相关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电子邮件系统的工作原理、使用的协议等枯燥难懂的内容,教师则可以结合电子邮件的收发工具进行教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对实际应用的认识,又能结合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学目的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比例,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加强技能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扩充专业实训科目,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实验、实训任务,自选仪器材料,自行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则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为学生听、老师讲的单方面交流,学生的认知主要表现为记忆的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是一种静态的教学方式,阻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激情和创造,而使授课平淡、乏味、呆板,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现在应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教学,采用项目设计制作、现场模拟、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组建网络教室的组建、建设小型校园网的建设、改造小型办公室网络改造等等实践活动,从而丰富整个教学过程,发挥网络通信及网络资源共享的特征,进行网上教育,包括电子教案、电子阅览、电子作业,这将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教学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和引导功能、检测、鉴定与评价功能等,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可以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研报告、市场调研分析等。在考核内容上,要坚持以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为主,注重检测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水平。确立考试是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发挥考试的多种功能,摒弃一次考试下定论的不科学做法,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相结合。而且对于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比如程序设计课,可以要求学生既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知识与使用方法,又具有熟练使用一种中文平台及相应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工作的能力,采用平时考核(如作业与实习报告、阶段测验、课程设计等)和鉴定性考试并用,主要考核基本知识、概念的掌握程度和简单的应用能力等。总之,要改变单一指标评价学习效果为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树立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思想,树立全面考核的思想,构建考核方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蔡开裕.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翟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师范院校,急需对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的需要。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就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探索、实践与研究。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各类学生层次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层次界限逐渐明晰。构架在信息技术教育这条主线上的《计算机网络》教育的难度逐步加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计算机网络》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都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要改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1教学体系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并且是一门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交叉科学,按传统自然方式进行教学的方式由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已不再适合新形式的发展。因此要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形成适应差异,发展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系,而分层教学体系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层次需求,适当掌握教学进度与深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所需。

1.1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育可采用三层次的教学模式。WwW.133229.Com

第一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基本理论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打下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同时为后续课程服务。

第二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技能。进而能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设计技能教育。该层次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系统设计与施工能力,使之适应计算机学科的动态发展及与其它学科(如通讯、自动控制)的交叉应用,具有计算机网络建设、网络管理和网络维护的能力。进而成为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设计、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1.2教学过程的层次化

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目标的层次,结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该层次学习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补充教材上不详细的内容或进行适当的引申,明确每次课的基础内容和引申内容。

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准备。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放低要求和起点,注重讲解和演示,使其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精讲精练,既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要善于引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在原有课本知识已巩固的情况下,教师要引申一些实例让其多加练习,给该层次学生创造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有问题时随时可以提问、讨论,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在练习环节,对基本习题要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对,较难的习题要使低层次的学生能听懂但不必要求会做,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分层次教学。

再次,在上机辅导中要做好分层次实践的准备。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实验环节对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其实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层次化。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更多的是做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强化基础,巩固技能;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要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入设计性实验,在知识、技能巩固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应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设计一些应用性、灵活性及探索性较强、思维量大的实验。

1.3教学考评的层次化

由于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的层次化,教师在教学进度安排、考评标准的设定等方面,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形成教学考评的层次化。不能只看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高低,应考虑学生的层次,以学生在其所在层次取得的进步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的比重要增加,淡化记忆性内容的测试,增加机试比重,尽量减少评估的偏差,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上。

2教学内容组织

地方师范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共有12章,其中第1章属于入门篇,主要介绍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分类等。2~9章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部分,主要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模型,以及围绕tcp/ip模型的层次结构、各层软硬件情况和基本通信原理等。第10~12章是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工具等。

1.1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1.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2.1概述,2.2m/m/1排队模型。

3.1数据传输基本原理,3.2常用的物理层标准。

4.1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4.2停止等待协议,4.3连续arq协议,4.4选择重传arq协议,4.5hdlc,4.6ppp。

5.1广域网的基本概念,5.2路径选择,5.3拥塞控制,5.4x.25。

6.1网络互连概念,6.2因特网上的网络层。

7.1运输层概述,7.2tcp/ip体系中的运输层,7.3udp,7.4tcp,7.5影响计算机网络的若干因素。

8.1ieee802标准概述,8.2ieee802.3,8.3快速以太网。

9.1iso/osirm的高三层,9.2tcp/ip协议族的应用层,9.3域名系统dns,9.4计算机网络管理,9.5计算机网络安全,9.6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10.1联网设备概述,10.2调制解调器,10.3网卡,10.4中继器和集线器,10.5网桥10.6交换机,10.7路由器,10.8建网技术,10.9网络建设方法。

11.1帧中继,11.2接入网技术,11.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12.1网络信息系统开发。

3教学方法选择

由于地方师范院校的角色定位,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如何选择、使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3.1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

采用精讲多练的过程式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上机练习与作业为主线,将所教内容建立知识点实践体系,对每个学生根据知识点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整合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2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讲课为主并辅助以学生上台讲课和自己给自己辅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该方法,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究、讨论教学内容,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

3.3类比教学法

对于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归纳和总结。例如:对于osi七层模型的理解,用一个“从上海到罗马的贸易过程”的情景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七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3.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同轴电缆、光纤、以太网收发器、各种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搬到课堂上或直接将学生引至实验室,对照实物现场进行讲解。例如,模拟组建一个校园网,对所给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进行选型。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不同传输介质的特点和使用场合、网络设备的功能和应用场合、具体局域网标准的含义,使学生基本具备中小型网络设计能力、网络设备的选型能力。

3.5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要把握教学内容,提出任务;然后要和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讲解重点、难点,还可以给出完成任务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有趣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定期检查、监督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最后要制定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例如在讲授dns域名系统时,对企业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dns服务器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最后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采用多种教学法,使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低层次学生,通过教师的生动讲授和自己的练习能较快、较好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于中高层次学生,他们学到了许多过去不了解或没有真正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加深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与了解。

4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课时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重难点反复讲解,也做不到知识点的面面俱到,而作为该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我们在充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及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了大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应用案例、重难点讲解、操作演示、示范授课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教学内容的载体从单一纸介质的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发展,教学方法也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转变。通过资源库,学生可以更多的采用自学加咨询的方式学习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结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完善其教学体系,今后希望进一步加大教改的穿插力度,以改善现有教学带来的不良结果,并且结合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内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及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与研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成忠.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蒋中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第3篇

目前,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需求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人才的信息素养要求很高。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安排足够的教学课时和实验场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同时期有着各异的课程教学标准。

1 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根据社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本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本文由收集整理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本课程也是为后续课程和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计算机技能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确定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我们以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而且培养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他应当是适应整个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国际人才”。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标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基本概念,了解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具有操作现代典型计算机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与社会责任意识。课程学习目标具体设计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等。

2.1 课程知识目标:(1)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2)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3)计算机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4)计算机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5)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和信息安全。(6)计算机常用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2.2 课程能力目标:(1)信息表达能力: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的能力。(2)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3)信息获取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的能力。(4)信息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3 课程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技术理论水平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4 社会能力目标:(1)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与社会沟通交流能力。

3 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可设计为: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内容、设计学习情境等。

3.1 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适应的岗位大致包括行政管理、简单财务管理、文书编辑、计算机操作员以及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工作的岗位。在此,我们可以根据岗位需要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如电脑选购、windows操作、会议邀请函制作、招聘简章制作、个人简历制作、职工工资表制作、企业销售情况统计、单位业务统计报表与分析、产品推广宣传片制作、网络信息检索和处理、电子相册制作等。

3.2 确定学习领域内容:结合典型工作任务可将学习领域内容设计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

3.3 设计学习情境:此环节是将选取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为适应教学的学习情境,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教学方法与课时、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条件与资源等。

4 课程资源建设

4.1 编写情景案例教材,根据课程目标,编写相应配套的教材,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料。

4.2 教案:全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材、统一要求、统一授课计划、统一进度、统一考核。因此,采用统一的“指导性教案”。任课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对象和其他特殊情况,在“指导性教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修改,形成实施性教案。“指导性教案”要根据授课计划的安排,明确每一次课的内容、主要知识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根据内容特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格式要规范。

4.3 多媒体课件:所有章节都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每一次课的多媒体课件都要作为一个小课题来做。充分运用文字、声音、图象、动画各种媒体信息形式,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4.4 建立教学资源网站,包括教学论坛、签到系统、作业上传和下载、资料下载、网上考试等等,加强学生教师互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5 建立实训案例库:开发建立案例库,案例选择尽量与专业需求挂钩,为专业发展服务。

4.6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重要知识点的案例讲解录像、演示性屏幕录像、模拟练习屏幕录像、网上自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4.7 开设工作室,让学生课余时间承接文档编辑等业务,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4.8 试题库建设:据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考纲要求,编制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每题都进行试题分类和属性设定,规划分值和得分点,形成可入库的单题。试题库建设可以逐年积累,为以后建立机考系统打基础。

4.9 实验场所建设:多媒体教室与微机实验室结合的一体化教室,硬件:投影仪一台

局域网环境,可访问广域网,多媒体计算机45台。软件:windows xp操作系统、office2003软件包、网络教学软件。

5 课程考核方法

5.1 在课程考核上,建立一套完整与符合实际的考核方案,以考促学,以考促训,采取“过程+期末+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应用考核”为核心的考核体系。5.2 过程成绩包括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项目作品三个方面,并且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操作时候做到:(1)学生每次上机练习时有过程记录、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3)大、小作业评价。5.3 在学生考证方面,可以推行《ceac认证办公软件应用专家证书》作为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该证书的考核方式采用案例考试,注重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师资队伍配备

6.1 团队规模:基于每届1个教学班的规模,配置专兼职教师2人;其中,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1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互补性强。

6.2 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具有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相关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配置相关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3 课程负责人:熟悉计算机网络、通信专业相关技术和高职教育规律,能熟练配置、维护、测试计算机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的“双师”教师。

6.4 “双师素质”教师:“双师”比例达到70%以上,承担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为“双师型”教师。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实训课;应用研究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训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职业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项目教学对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技能型课程体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零适应期"的效果。用企业的真实项目来设立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训项目,综合化项目实训内容,学生综合能力形成是对项目的有效评价。

在项目教学中,知识综合性、现场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因素,在实训的形式、内容上也与传统实训课程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设定实训项目?如何通过项目实训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进行优化与整合?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都是需要我们在项目式教学实践中所研究的问题。

2.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2.1项目选取

在项目化教学中,选取合适的项目非常重要,项目要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要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比如园区网互联项目。

2.2项目描述

可以将有关联的知识技能组织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训项目,然后让学生明确实训任务。比如实现单臂路由、VLAN划分等。

2.3预备知识

在完成实训项目前,需要很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有选择性地讲授给学生即告诉学生怎么才能做。比如VLAN技术、静态路由技术。

2.4实施方法与步骤

这是整个教学的重点环节,将设计好的项目进行分解,并对每个步骤做好实施方法的讲解,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因此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教会学生怎么做。

2.5质量监控

项目质量的控制是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比如:教学中,可通过项目实施监控表来掌握项目进度和进行质量监控。

2.6评估反馈

项目的评估主要依据项目分析产生的项目总体目标和分析目标,比如在本案例中,我们要建立某位同学微格教学讲课效果评估反馈表,设定各项的打分标准。教学中,可让在座的每位同学为在讲台前试讲的同学评价、打分,然后根据反馈情况,让试讲的同学就他个人的讲课内容进行相应修改、完善。

3.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内容选取和评价体系

3.1用企业的真实项目来设立实训教学项目

在项目式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项目、技术资源来实现计算机实训项目的设立。如在网络布线的实训课程中,我们选定一小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安装工程中的线路安装项目来设立为本课程的实训项目:我们对这个企业网线路安装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追踪:需求确定、现场勘探、施工方案确定、现场施工、网络布线、埋管、上设备、测试等。每个环节,都用图片和录像记录,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项目资料库;然后,我们对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进行了技术层次的定位,并结合学生的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的具体情况,完成了项目实训教案的编写和实训器材的配备。教学实践中表明,一个基本上是现场的技术项目,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是受益极大的。我们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根据项目需求建立了实训示范和学生操作场地,在实训示范场地,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介绍和分析小型企业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布线设计、施工的各项环节和工艺。并展示现场的视频图片资料,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消除了学生对网络的陌生感,使学生对小型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有了一定认识。由于强调了项目的真实性,实训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项目实训中,我们强调学生跟着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要求学生根据项目任务书的需求参与设计,并以学生小组讨论方案,以培养合作与协调能力。我们让学生视项目实训是一个在建的工程,在逐步的展示和分析中让学生跟着工程的进度学习和思考,课程快结束时,请企业的项目设计及施工的工程师来到课堂,从企业的角度介绍工程情况,评议学生的设计,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企业的零距离感。

3.2综合项目实训内容,重构与整合知识点

在小型企业计算机网络安装这一实训项目中,线路的设计、线路图的识读、各种接头的制作、网络线材的选用、网络线路的安装、网络路由器的安装、网络系统软件的安装、系统调试等等;涉及到技术原理、技术工艺、网络器材、专用工具等多个知识面,我们首先将项目里的知识点抽离出来,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知识点的排列,然后按项目的工序对各知识点进行综合。结合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确定实训的内容、实训的要求与实训的目标。我们将每一个工序都以实训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将实训任务书的内容与教材相关知识相结合,这样,重构与整合后的知识结构不但保证了实训的可行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有效性,对学生能力提高十分有效。

根据知识整合后的要求,我们让学生的操作从局部开始进行,如一个实训室的布线、网线制作、单元模块的制作和安装、网络的共享设置等,然后再扩展到整体和复杂、有技术难度的操作,力求做到整合后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相吻合,让学生不断提高与进步。

3.3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是对项目的有效评价

采用项目过程和设计作品作为评价的工具,以此建立项目化教学的评价体系 项目化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把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根据培养目标可分为以下几部分考核:考勤、知识的掌握、平时作业的完成效果、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和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及态度。

4.小结

    我们先后在《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门课程中展开项目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实践也表明: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提高实训的效率与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使我们技能课的教学得到了质的提升。这种项目教学法,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突出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极大的提高了技能课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教案范文第5篇

1.E-Learning时代的立体化教材新形态

1.1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通常包括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多种资源。

立体化教材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不能认为为主教材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就是立体化建设。立体化建设应针对教师需求、学生需求进行详细的设计与分析。一般来说,立体化教材可根据以下思路进行建设。就内容而言,应考虑主体知识、案例及案例分析、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自测(考试)软件及其他内容的提供。就外在形式而言,可分为有主教材、辅教材、配套电子资料(电子资料库)、教学网站;或分为纸质教材、音像制品、电子资料、网络出版物等。就服务对象而言,应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资料。[2]

1.2立体化教材新形态

E-Learning环境下的立体化教材是在传统印刷教材的基础上,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的教学系统。它是以满足教学和学习的多种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目的,为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数字学习时代的新形态教材体系的建构综合考虑了内容的多学科、教学对象的多层次、表现形式的多媒体、解决问题的多角度等不同层面的要求,为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撑。数字化新形态教材的体系结构包括六个基本组成要素(如表1所示)。

2.《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立体化教材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2.1《微计算机技术》立体化教材的整体规划

《微计算机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等特点。课程立体化教材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和立体化的特征。在开发中重点构建了“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能依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和学习风格的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材料,构建最恰当的媒体资源环境,渗透最优化的学习方法。

2.2《微计算机技术》立体化教材的设计

“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四部分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既有重复、强调,又有交叉和补充,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教学资源有机的整体,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2.2.1文字教材的设计

文字教材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导向,通过项目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学习理论导实训,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先干再学,边干边学”,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喜闻乐见的任务入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完成相关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结构,带动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学习。

首先对计算机接口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将其融入八个设计项目,通过八个设计项目的完成,促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八个项目分别是:认识微型计算机及其开发工具、制作输出控制电路、制作点阵显示电路、制作LED数码计数牌、制作地震报警器、制作数字时钟、制作数字电压表、制作串行口收发电路。[3]

2.2.2网络课程的设计

网络课程能避免印刷教材结构的封闭性,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新工具,同时多媒体动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把操作示范、过程讲解、模拟演示、技能练习等制作成动画放在学习平台中,能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为满足学生对工具软件的多样化需求,我们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在文字教材中进行简单的介绍,而将更多的同类工具软件的下载和使用方法也放在平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各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2.2.3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

充分利用网站内容更新方便、传递快捷、资源容量大、资源呈现方式多样化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中具有多样性、动态性、易变性、拓展性的部分放在网络学习平台站上。

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由交互学习系统与监控评估体系组成。交互学习系统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添加、修改在线学习内容,扩展在线学习资源,并布置自测、讨论、网上作业等活动;学生登陆平台后可以获得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指导及丰富的扩展实例,不同专业的学生能选择本专业的实例进行扩展性学习,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中完成作业的提交、共享学习笔记、答疑讨论等学习活动。课程评估系统能跟踪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仅能提供学生登陆次数、在线时间、作业成绩统计的功能,而且能记录学生在每一个知识模块所停留学习的时间,为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2.2.4《微计算机技术》实训系统的设计

《微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实训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和文字教材配套,设计出“微型计算机应用开发板”,可以完成所有的项目任务,进行简单的扩展,还可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同时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借助于计算机软件可实现电路仿真,利用仿真软件Proteus 7和Keil C搭建了仿真实验平台。通过硬件的实验或者软件的仿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掌握知识,又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更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郭旭颖,刘威,付巍巍.以教学网站为核心的立体化教学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9,6:81-84.

[2]余胜泉,张泽.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J].中国大学教学,2006,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