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儿童健康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幼儿;内容;问题;发展趋势
教育不仅影响我们的过去,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学前儿童教育的五大领域内容中,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那么,什么是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各种社会和教育活动,运用传播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丰富人们的健康知识,增进人们达成健康的期望和态度,促进人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促进健康。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情感、行为正在快速发展,但是危险因素却围绕在幼儿的身边,因此,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消除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细节上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1、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幼儿日常行为的形成提出的,比如起床、洗漱、睡觉等等。
2、饮食营养教育。这一时期幼儿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饮食营养变得特别重要,这一时期幼儿容易挑食厌食等等,是不良习惯形成的暖床,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饮食营养教育特别重要。
3、身体生长教育。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任何概念,对于自身的发展变化也没有任何正确的解读,因此这就需要成人进行指导和教育。
4、安全生活教育。在生活中,威胁幼儿生存的因素很多,但是幼儿却没有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因此,经常会看到幼儿走失、拐卖儿童的报导,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幼儿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5、心理健康教育。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乱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忽视幼儿心理的发展的情况,导致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心理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6、社会适应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与这个社会密不可分,让幼儿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决定着幼儿的成长发展。
三、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只是口号。在幼儿园教育中,随处可见的强调幼儿健康教育,但是教师真正让幼儿进行观摩的活动却相对较少,关于健康的鱼的主题课程也相对较少,并没有让幼儿形成健康的意识,还出现了错误的认知,比如说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体育教育又或者将幼儿健康教育等同于幼儿园常识教育。因此,存在着健康教育知识口号的现象。
2、心理健康尚待落实。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家长容易忽视心理氛围的创设,以及幼儿的个性心理、对幼儿的评价等等,好多家长甚至以自我为中心,经常给家里造成氛围紧张的情形,对于犯错的幼儿,没有进行正确的疏导,反而地幼儿进行打骂,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伤害是相当大的,而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重视课堂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关照不够,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3、过度保护后患无穷。呼吁过度,就容易造成过度保护,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心肝”,有些家长就对幼儿进行耳提面命的教育,这导致幼儿变得胆小怕事,不利于幼儿某些人格的形成,比如勇气,过度保护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4、环境创设忽视健康。环境在幼儿成长中占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很多习惯行为的形成与环境密不可分,据调查,现如今很多幼儿还生活在不良的环境中,幼儿生活的环境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在幼儿生活的环境创设过程中,必须把健康这一主题设想进去,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积极健康的环境。
关键词科学概念,认知发展,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心理理论。
分类号B844
1 引言
科学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世界正处在一场科学教育的革命之中。美国及世界其它一些国家都先后制订了科学教育的国家纲领性标准和规划。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新世纪的腾飞,也必须通过科学教育的改革,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创新人才,促进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1]。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条已经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道路就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科学启蒙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发展儿童智慧,激发儿童探索自然之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科学世界观。
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不能适应这一发展。目前人们很关注如何根据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实先进的科技知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如何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提高科学教育的效果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科学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看儿童缺乏什么,而是着眼于儿童头脑中本来有什么。对婴儿的知觉、注意、记忆、知识表征、推理和问题解决的研究得出共同结论:这些认知能力很早就得以体现,其运用随着幼儿活动范围扩大日益显得主动。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甚至学前儿童在人类重要的知识领域已经有自己的“朴素理论”(naïve theory),在他们受到正式教育前,就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儿童早期获得的这种非正式的或前科学的理论虽然不规范,但这种朴素理论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世界事物的工具或知识框架。比如2岁的幼儿知道人不能住在月球上,问其为什么,他会回答“会摔到地上”,这种非科学的、启发式的(heuristic)回答对儿童本身的意义是重大的,儿童可以籍此把纷繁复杂的世界纳入到自己的认知框架中,并做出推理和预测。
科学启蒙教育应从最贴近儿童生活的科学领域开始进行。Wellman和Gelman(1992) 提出了儿童的三个核心知识领域: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朴素心理学(心理理论)[2],尽管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其它领域也会有朴素理论[3],有研究他们被公认为儿童认知的最重要知识领域[4]。Wellman和Gelman(1992)认为儿童获得某一特殊领域的朴素理论要符合三个条件,即(a)能认识到该领域有它的特殊认知对象(本体区分,ontological distingction);(b)能运用该领域的特殊因果原则对该领域的现象作推理或解释;(c)这些解释具有一致性[2]。
那么儿童能否区分以上三个领域的现象呢?如果能的话,又是什么时候能作的这种区分呢?研究者对此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如皮亚杰(Piaget,1929)认为,能作这种区分是儿童入学以后的认知成就,而幼儿对于这三种领域现象的认识是混淆在一起的,从而表现出泛灵论(animism)、人工主义(artificialism)和实在论(realism)的认知特点[5]。另一种持“理论”理论的研究者则认为这三个基础领域知识的获得发生在童年早期,它们成为儿童随后认知发展的基础[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后一理论主张。
2 儿童的朴素生物学
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的朴素生物理论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这种争论反映了研究者对儿童的认知如何达到更高水平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果儿童很晚才能区分这几个领域,那么就需要用某种质变和重组来解释它们是怎样最终分开的。如果儿童在入学时就已能区分这两个领域的概念,那么要么这种质变和区分发生在学龄前,要么没发生,发展可能是现有概念的逐渐精细化。因此,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研究既是对认知发展领域特殊性的检验,也可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提供实验依据[7,8]。
要解决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的争议,只有通过对儿童不同生物现象的认知进行研究,才能勾勒儿童朴素生物学认知的全貌。Wellman和Gelman认为生物运动、生长、遗传和疾病可能是儿童最早掌握的生物过程和机制[4],因为这些是基本的生物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动物或植物整体的可见特征,而不只是涉及生物体的一部分或不明显的过程,如消化。我们认为运动(包括自主运动)不能作为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标准,它更多是儿童区分动物和非生物的标准。中国人用“生老病死”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生物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儿童的认知必然受其生活经验影响。因此,我们选择了“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作为基本的生物现象来考查儿童的朴素生物认知[9~17]。
我们的研究主要选取3~6岁的学前儿童,分别来自教育条件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和教育条件较差的农村(城乡结合部)幼儿园。主要采用访谈法,结合使用分类、迫选等多种方式,对每种认知现象都以不同任务变式施加给同一组被试,藉此探查儿童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主要发现如下:(1)儿童对非生物的判断成绩最好,对动物的判断次之,对植物的判断最差;即3~4岁幼儿就能够比较明确判断非生物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他们知道非生物不会生长、衰老、生病和死亡,但对动物生命特征的认知判断成绩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植物的判断相对最差。只有对“生长”的认知例外,反而植物判断成绩最好。(2)儿童的生物现象认知表现出不同步性,对生长的认知成绩最好,死亡次之,之后是衰老和疾病。(3)儿童在对生物现象做出因果解释时,没有表现出皮亚杰所示的“泛灵论(或万物有灵论)”和“人为主义”,他们很少用心理意图作为生物现象的原因。(4)学前儿童能够在各生物现象之间建立联系,而非把各个生物现象孤立起来。他们常常用一种生物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生物现象,如用能否生长来判断能否衰老。(5)教育条件好的儿童比教育条件差的儿童显示出明显的认知优势。
我们的一系列研究证明,儿童到入学时(6岁)在以上各个维度上都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他们已经有独立的朴素生物理论[9~17]。
不过,目前关于儿童朴素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多局限在学前儿童,关注的焦点多是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朴素理论的理论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我们的研究也有同样的局限。因此,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将更突出干预研究,即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做促进的教育实验。我们目前关于儿童的疾病和健康认知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结合更紧密。
儿童健康教育是目前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认知改变行为,培养儿童科学的健康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一个核心内容是提高儿童对健康和疾病的因果机制认知。儿童只有了解疾病的因果机制,才可能在新情景中作出正确推理,分辨危险因素,作到既预防疾病,又不至于对疾病感到恐慌。科学的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认知水平,根据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因果认知,选择那些儿童有可能接受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案,增进儿童对健康的认知和健康行为。国外学者指出,健康教育不能只是教授事实和知识[18],所有成功的健康教育计划都有赖于对健康信息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必须根据儿童的认知模型[19]。我们的研究正是致力于探查的儿童的疾病和健康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干预。
这种思路在我们关于儿童朴素物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体现。
3 儿童的朴素物理学
朴素物理学是指人们对物理实体、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直觉认识[20]。。虽然儿童对此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凭经验得来的知识与当前的基本科学概念常常有冲突。以往研究者考察了儿童对物理学各个分支基本概念的认知,如力和运动,能量,热量,光,声,电,天文现象等等,其中又以对力学概念的研究最为详尽。皮亚杰对此做了开创性研究,得出儿童对力概念的6种类型的认识:力就是运动;自己能动的东西就有力,反之则无力;力是有意图有价值的动作;力是搬运物体的动作;能持久支撑就有力;力和大小轻重有关[21]。
Vosniadou通过让儿童自由画出或用橡皮泥塑造地球的方式,以及迫选或开放式提问的方式,总结得出儿童头脑中主要有5种地球模型:矩形,碟形,双地球模型(人生活在平面的地球上,而说的那个“地球”在天上),中空球形(人生活在球内所以才不掉出去,天空就是空心部分)和扁球形(球的顶端是平面)[22]。
显而易见,在这些概念中,很多是科学概念和日常经验的糅合。即使开始上学后,儿童也会继续坚持他们先前的观点和理论。比如很多小学低年级儿童认为毛衣会发热,在被要求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时,他们把温度计放进毛衣里,当观察到毛衣温度不变后,他们认为可能是温度计有问题[23]。可见,即使在相互矛盾的证据面前,儿童仍会坚守自己的理论,要他们放弃这些朴素理论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科学教育,而科学教育也必须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
我们的目前的研究致力于发现儿童朴素的物理学认知中与科学概念相偏离的部分,考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认知策略,探查影响其概念认知发展的因素,如认知能力,元认知和动机等因素,然后制订概念转换策略,帮助儿童由自发的前科学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24]。
4 儿童的科学概念和心理理论以及推理决策能力的关系
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和心理理论,是儿童最重要的认知领域。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同步发展,还是有发展的先后次序,一种朴素理论的发展能否预测另一种理论的发展,这也是关系到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领域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的,是阶段性的还是连续性的。
因此除了儿童的自然认知,我们同时进行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研究。与密西根大学Wellman教授和心理所方富熹教授合作制定了中国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量表[25]。该研究发现,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有着基本相似但又略有不同的心理理论发展顺序。中国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顺序为Diverse desires, knowledge ignorance, diverse belief, content false belief, hidden emotion,而对美国、澳大利亚的正常和聋哑以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都报告,他们的认知是diverse belief任务的通过先于knowledge ignorance任务。这个结果显示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文化差异。这个量表可以作为我国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测量评定工具,用于探索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其朴素物理学及朴素生物学发展的关系。
其次,我们还关注儿童的科学概念认知与其一般推理能力和社会领域的推理――道义推理以及决策能力之间的关系[26~33]。儿童的科学概念认知一方面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能力包括推理和决策能力也是影响其认知成绩的重要内在因素。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三段论推理要到形式运算阶段才能进行,但新近的研究发现如果推理任务是道义领域(与社会规则有关的推理),即便幼儿也能够正确推理。说明推理能力的发展也是有领域特殊性的。我们的研究已着手揭示这种特殊领域的推理与特殊科学领域的认知的关系,并且强调这种特殊性对儿童的适应意义。
以上研究旨在探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即领域普遍性和特殊性,阶段性和连续性,以及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5 小结和未来研究
总之,目前认知发展研究的发现突破了多年来以皮亚杰学派为主导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使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儿童的认知发展。传统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具有普遍阶段性,儿童的时间、空间、重量、生命现象、道德等的认知遵循同样的发展顺序和阶段。近年来兴起的特殊领域观向皮亚杰的普遍领域观提出了挑战,以儿童朴素理论发展研究为代表的特殊领域观有三个特点:第一,强调知识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强调核心理解,即注重对人类基本知识领域的认知;第三,强调发展。视认知发展为“理论的发展”的“理论”理论成为当代认知发展研究中占优势的理论。
尽管相关研究有不少发现,但其局限也是明显的:(1)研究对象多局限在学前儿童,关注的焦点多是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某个独立朴素理论的理论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2)研究多从一个知识领域出发,对儿童不同领域的认知发展缺乏对比,因此我们不清楚儿童的不同知识领域朴素理论是同步发展的还是有先后次序;(3)研究对象多为西方文化中的儿童,我国儿童的朴素科学认知研究很少。(4)相关研究很少探查影响其认知的因素。
以上问题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也为我们提示了今后的研究思路:首先,我们同时探察幼儿和小学生的科学概念发展。增加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阶段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处在具体运演阶段,比幼儿有更高的接受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由于小学阶段尚为开展系统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学科教育,因此仍有可能探查儿童的朴素理论发展。另外,由于幼儿到小学生有较大的年龄跨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纵向探查由年龄和教育环境改变可能引起的认知变化。其次,探查同一个体的朴素物理学认知和朴素生物学认知以及其心理理论发展,对同一儿童不同科学领域的认知做对比,以反映其认知中的个体内部差异。第三,为了探查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文化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将进行中美跨文化研究,儿童身处其中的文化不可避免影响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这种跨文化的研究可以为不同国家的科学教育互相借鉴提供依据。第四,探查儿童朴素科学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中儿童认知成绩比较,考察儿童认知能力、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的生活环境(城乡)、教育环境(幼儿园/学校)等内外因素对儿童科学概念认知的影响。第五,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可以促进儿童科学认知发展的方法手段,以期为科学教育实践服务。如,如何利用不同的表征形式促进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已有研究标明,自然频率表征比概率表征有更大的优势,能够帮助儿童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34]。
儿童的科学概念总是以前科学概念为先导,儿童前科学的朴素认知是今后科学知识掌握的基础。研究儿童的前科学概念和认知发展水平,就可以使得教育内容更有针对性,使课程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使得教育内容既不至于过于高深,超过儿童的接受能力,从而事倍功半,又不至于过于浅显,浪费儿童的宝贵学习光阴。
参考文献
[1] 关于呈送《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的报告,科发学部字(2000)0345号
[2] Wellman H M, Gelman S A. “Cognitive Development: Foundational Theories of Core Domai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2, 43: 337~375
[3] 朱莉琪, 皇甫刚. 儿童朴素经济学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动态,2001,3: 227~231
[4] Wellman H M, Gelman S A.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foundational domains. In: W Damon (Series Ed.), D Kuhn, R Siegler (Vol.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 2. Cognitio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5th ed). New York: Wiley, 1998. 523~ 573
[5]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29
[6] Atran S.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Natural History.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 朱莉琪,方富熹.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1997, 2: 151~155
[8] 朱莉琪.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首都师大学报,1999,4: 111~115
[9] 朱莉琪,方富熹.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动态,1999,3: 31~36
[10] 朱莉琪,方富熹. 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2000, 34(2): 177~182
[11] 朱莉琪. 儿童对疾病的认知.心理科学, 2003, 1: 174~175
[12] 刘光仪, 朱莉琪. 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58~662
[13] 朱莉琪, 方富熹. 学前儿童对生物衰老的认知. 心理学报,2005, 5: 335~340
[14] 朱莉琪, 方富熹. 学前儿童对生物死亡的认知.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 1: 91~93
[15] Zhu Liqi, Fang Fu-xi.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reschooler’s Understanding of Biological Phenomena- Growth and Alive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0, 24(1): 105~110
[16] Zhu Liqi, Fang Fux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ag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Tampa, FL, 2003
[17] Zhu Liqi, Liu Guangyi.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ill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 39: 268
[18] Freeland-Graves J, Nitzke S. Position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Total diet approach to communicating food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2002, 102: 100~108
[19] Sivaramakrishnan M, Arocha J F, Patel V M. Cognitive assess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children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998, 47: 697~702
[20]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67~376,390~398
[21] 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32. 120~132
[22] Vosniadou S, Skopeliti I. Reconsidering the role of artifacts in reason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e as a model of the earth.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5, 15: 333~351
[23] 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data.省略.cn/usnews/
[24] 牟毅,朱莉琪. 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2006(已接受)
[25] Wellman H, Fang F, Liu D, Zhu L. Scaling of Theory of Mind Understandings in Chinese Children, Psychological Science, ( accepted)
[26] 方富熹,方格,朱莉琪. 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初探. 心理学报,1999,31(4): 322~329
[27] 朱莉琪. 儿童推理能力的新发现――道义推理. 心理科学,2001,2: 214
[28] 朱莉琪, 方富熹, 皇甫刚. 儿童期望值判断的研究. 心理学报, 2002, 34(5): 517~521
[29] 朱莉琪. 生态智力―介绍一种新的智力观点. 心理科学, 2002, 1: 118~119
[30] 朱莉琪,皇甫刚.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481~485
[31] 朱莉琪,刘光仪. 儿童适应行为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2005,3: 36~39
[32] 陈单枝,朱莉琪. 儿童的决策行为. 心理科学进展,2005,5: 606~613
[33] 王霏,朱莉琪. 三段论推理中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2006(已接受)
[34] Zhu L, Gigerenzer G. Children can solve Bayesian problems: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in mental computation. Cognition, 2006, 98(3): 287~308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ience Concept
Zhu Liqi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reviewed our study o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concepts, including children’s naïve biology, naïve physics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their theory of mind, mean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in the three core knowledge domains. We explor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rowth, aging, illness/health and death. We also investigated children’s naïve physics, intending to find out children’s cognitive potential and to enhance their naïve conception changing to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were also investigated. It may shed some light on science education.
【关键词】英国课程政策 学前教育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4-02
英国政府通过较为完善的学前教育机构评估制度,尤其是课程标准政策为依据,保证了学前教育的平均质量。政府聘请教育专家依据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对所有为0~8岁儿童提供服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定期进行评估,主要针对儿童学习环境、教育计划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评估。《早期教育阶段纲要》对于课程的设置属于一体化设计,将0~5岁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分统一分为七大领域,提出四大教育原则。四大原则包括: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儿童逐渐独立、儿童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每个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速度和方式会有差异。七大领域又可分为首要领域和特殊领域。首要领域包括:交流和语言、生理发展、个人、社会和情绪情感发展。特殊领域包括:读写、数学、认知世界、艺术和设计表现力。针对具体每一个领域内儿童学习发展的具体标准《早期教育阶段纲要》中都做了详细的阐述。
1.交流和语言:为儿童提供听和说的语言环境,培养儿童自信心和表达自我的能力。并且母语非英语的儿童提供充足的英语学习机会。
(1)听力与注意:儿童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听故事时,能够准确地预测主要事件,并且能够根据他听到的内容做出评论,提出问题或者做出动作。当儿童在参与活动的时候仍能注意到他人的话语并且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
(2)理解:儿童能够依据指令产生相应的行为或者想法,能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故事和事件回答“为什么”“怎么会”的问题。
(3)语言表述:儿童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意识到听者的需要。当他们在讲述发生过的或是将要发生的事情时,能够准确运用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他们通过把想法或者事件结合在一起产生他们自己的解释或者叙述。
2.生理发展:为儿童提供积极条件,发展儿童的协调性、控制力和运动能力,并且让他们了解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以及与运动相关的健康的食物。
(1)移动和抓握:儿童在做简单和复杂动作时能表现出良好的肢体控制和协调性。以各种方式在安全空间内自信地移动。能够拿起有力地拿起物品和玩具,包括握笔写字。
(2)健康和自理能力:儿童知道体育运动和健康饮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能够说出保持健康和安全的方法。他们能够保持自己的基本卫生,满足个人需要,包括穿衣和独立上厕所。
3.个人、社会和情绪情感发展:帮助儿童积极地认识自我和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发展社会技能,学会控制情绪,了解在集体中的恰当的行为方式,建立自信。
(1)自信和自知:儿童能够自信地尝试新的活动,并且说出他为什么更喜欢某种活动。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群体中自信地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选择活动所需的材料,在他需要帮助或不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主动表达想法。
(2)控制情绪和行为:儿童能够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行为以及其后果,知道什么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他们作为集体的一部分能够理解和遵守规则,在不同的情形下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固有模式。
(3)人际交往:儿童能够与他人合作,依次轮流进行活动。能够在活动中顾及到他人的想法,对他人的需要和情绪保持敏感,能够与成人和其他孩子形成积极地关系。
4.读写能力发展:鼓励儿童阅读和写作,从听别人阅读开始,逐渐开始学习自己阅读和写作。必须为儿童提供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引起他的兴趣,例如:书本、诗集等。
(1)阅读:儿童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语句,能够使用听到的知识去解读常用词汇并且能够大声准确的读出这些词汇。他们也会认识一些不合常规的单词。当他们与人交流他所读的材料时能够表现出他对于材料的理解。
(2)写作:儿童能够使用出与发音一致的字来写作,有时会出现错别字。他们能够写出自己和他人都能读懂的简单句,有时会出现形近字或者同音字。
5.数学:为儿童创造条件练习提高数数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够表述形状、空间以及测量方法。
(1)数字:儿童能够准确的按照顺序从1数到20,并且能够说出已知数字之前和之后的数字,能够借助实物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能够掌握加倍和减半的概念。
(2)形状、空间和测量方法:儿童能够用语言表述大小、重量、容量、位置、距离、时间和钱。他们能够发现日常的物体和图形的特点,并用数学语言加以描述。
6.认知世界:引导儿童探索和观察人、地点、科技和环境,正确地认识世界和集体。
(1)人和集体:儿童能够讨论过去和现在自己和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发生的事件。他们能够敏感地了解到其他孩子并不一定和自己喜欢同样的事情,并且能够理解自己和其他人在家庭、所处群体以及传统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世界:儿童能够掌握所处位置、物体、材料以及生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能够说出他们所处环境的特征以及环境的变化,能够通过观察动物和植物解释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理解“变化”的含义。
(3)科技:儿童能够认识到科技产品被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场所像是家和学校。他们能够为特殊的目的选择使用合适的科技产品。
7.艺术和设计表现力:鼓励儿童探索和使用各种材料和媒介,给他们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在各种艺术、音乐、运动、舞蹈、角色扮演以及设计和科技活动中分享他们的思想、创意和感觉。
(1)探索和使用媒介和材料:儿童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唱歌、跳舞以及做实验。他们能够安全地使用和探索不同材料、工具、技术,并且能够用这些东西的不同颜色、设计、材质、形式和功能做各种尝试。
(2)创造力:儿童有独创性地使用材料和媒介,并且思考他们的用途和目的。他们能够对设计和科技、艺术、音乐、舞蹈、角色扮演和故事,展现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感受。
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出台的学前儿童课程政策着重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艺术和创造力的发展被纳入儿童发展指标当中,足以见得其对于儿童艺术和创造力的重视和培养已变成一种体制性的引导。除此之外,该指标对于儿童数学和读写能力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但是注重培养儿童的求知欲和自我探索的能力,多处强调引导儿童进行实验和并且鼓励儿童突破常规运用创新的方式。由此见得,英国政府的课程政策着重强调从小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强调已学到的知识有多少。总之,就是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学习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 Profile:Handbook.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3
[2]Early years outcomes:A non?鄄statutory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and inspectors to help inform understanding of chil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arly years,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3
[3]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Setting the standards for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care for children from birth to fiv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4
[4]Early Years Educator(Level 3):Qualifications Criteria,Depar?鄄tment for Education, 2013
[5]王红蕾,孙美红.中英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对比及其启示.幼儿教育,2012
[6]庞丽娟,刘晓蕊.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法.学前教育研究,2008
[7]周兢.国际学前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直观教学;学前卫生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95-02
《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理论课,是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性强、应用范围广的教学和实践指导性课程,是后期学习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等课程的基础[1]。《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如何促进学前儿童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学科,也是幼儿教师培养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2][3]。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麦少美主编的《学前卫生学》第二版,教材内容全面,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教材的内容以概念为中心,理论性强,缺少实用性和综合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知识点并不难,难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更为轻松地掌握好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打下基础。
一、直观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直观教学是由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工作者Johann Amos Comenius正式当成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提出的,受到了世界众多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有意识的运用,并陆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直观教学法即对学习者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例如:利用带有鲜明主题的挂图、实物,多媒体教学,视频,让学生进行实地参观等等。直观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习者直接地获得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思维而加深记忆和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科学的不断进步,直观教学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手段。
通过直观教学,学生可以大大加快学习速度。学习者用眼睛和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信息资料,形象直观,学生感觉和理解知识的时间相比单纯的教师语言要大大缩短,即加快了学习速度。
通过直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前面提到,这门课程教材的知识比较理论化,知识点多、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失去学习兴趣。通过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学习并发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直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或学习效果。教师的任务无非就是用各种手段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直观教学就是其中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信息资料以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迅速地运用自身的功能将信息整合传入大脑,形成正确的认识。此外,直观教学也能很好地巩固和再现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直观教学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根据上述直观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将直观教学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挖掘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对直观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1.运用挂图直观教学。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直观教学法,主要应用于第二章的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的教学当中。这一章是这门课的难点但又是后续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点非常多而且抽象不好理解,单纯靠教材和老师的语言讲解,效果极差。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挂图这种教具,将各种人体解剖学挂图带进课堂,结合教材讲解,学生在观看各种挂图的同时集中了注意力,提升了学习兴趣。在课堂讲解的基础上我还让学生进入实训室,观看各种模型如人体躯干、骨骼、大脑、眼球、耳朵等,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印象比较深刻,不容易忘记,效果较好。
在第七章《常见意外的处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选用全身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直观教学。作为幼儿教师要学会在以后工作中对儿童常见意外的处理,书上的文字干瘪不形象,学生觉得难记,不好操作。通过对模拟人的人工呼吸、外伤包扎、止血、骨折的急救、烧伤烫伤的处理、眼外伤的处理等各种常见意外的实地处理,效果良好。
2.利用实地参观直观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到幼教机构从事学前教育和保育工作,而幼教机构强调“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结合,保教并重”。保育过程非常注重卫生常识教育、营养教育、安全教育、生长发育教育等等。学前卫生学的知识和学生以后的就业内容密切相关,因此,从教学效果来考虑,让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定点实地参观和实习成为比较好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例如,在第四章学前儿童的生活保健制度和第五章的学前儿童营养卫生的教学之前,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或两周的见习。学生对幼儿园的一些生活日程有了直观的了解以后,在讲解儿童进餐、睡眠、盥洗、如厕等卫生要求时,学生在脑海中就有了直观的思考对象,听起来也有意思,再学起来就自然有了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讲到营养膳食的时候,学生会根据自己见习的幼儿园的膳食情况主动学习。因此,实地参观这种直观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3.采用多媒体、各种软件直观教学。上面提到的营养学基础知识和膳食配制这一章的教学,我们还通过采用营养软件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如学生可以根据所学营养学基础知识和配制原则进行膳食配制的练习,通过软件的评价让学生兴致很高,在不断练习和总结中巩固了知识。课程知识点非常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如第三章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第七章传染病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处理。通过教师课件的制作对教材进行适度处理,删减或拓宽知识。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让学生通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肺活量、体温等常规项目来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知识,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的进行直观教学,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直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直观教学特点鲜明,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明显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要重点突出,适时引导,切不可让学生只注意直观教学的工具而忘了学习的重点知识点。直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反复演示或提高声调加重语气,结合板书标出重点、要点和重要结论等等。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观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形式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直观教学达到的深度一般较浅。因此,我们在直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形式的追求,更要加大对教学深度的进一步开发,将直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紧密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晓燕.高职“学前卫生学”课程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6).
[2]魏少敏.案例教学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1,(1).
[3]朱家雄.学前儿童卫生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04-03
【作者简介】衡雪玲(1988-),女,云南省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曹能秀(1964-),女,福建顺昌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
一、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概况
近十年来,为更好地促进社会和学前儿童的发展,美国不断改革学前教育课程目标。2002年初布什政府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0 Child LeftBehind Act),明确指出要着重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以及通过将阅读放在首位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fnrYoung Children)和早期教育联合会在联合声明中指出:早期学习标准是全面的、高质量的幼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早期学习经验的获得和未来的成功。2005年,全儿教育协会在诸多会员、幼儿家长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重新修改了《幼儿教育方案和认定指标》(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Performance Criteria),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课程标准旨在发展儿童在审美、认知、情感、语言、体能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该标准努力使儿童的学习达到最优。同年,从因“开端计划”(Head Start)而被重新授权制定的《入学准备法》(School Readiness Act)中可以看出,美国学前课程的目标注重幼小衔接,注重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2008年的布什总统国情咨文和2009年3月奥巴马在拉美裔全美商会上所倡导各州制定世界级的课程标准,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年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出台,旨在改变各州课程标准混乱的局面,该课程标准面向K-12年级的学生,包括数学和英语两个学科,主要是因为这两门学科所培养的技能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2012年初,在《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实施十年后,有26个州纷纷提出在实施该法时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度,美国教育部门为了让学校更好地专注于改善办学质量、缩小学生间的差距,同意给予各州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内容
由民间组织联合发起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中有关英语标准(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与数学标准(Mathematics standards)的课程目标包括:1.连接升学与就业;2.涵盖严密精确的课程内容与高层次的知识应用;3.基于各州现行标准的优点与经验之上;4.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中,确保所有学生能够开展学习;5.采取证据本位(evidence-based)或研究本位(research-based)策略(CCSSO&the NGA Center,2010)。虽然《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权在各州,但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依旧是美国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总的发展方向。
(一)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的入学准备为目的
由于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其中融合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会导致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差异。2001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2005年战略规划》,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战略目标之一是让所有儿童接受高质量、适宜的学前教育,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2002年1月8日,布什政府正式签署了《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该法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美国,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应受到发挥其全部潜能的教育。联邦政府必须帮助缩小来自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处境不利的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环境。2007年1 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为期5年的教育法案《2007为入学准备改善“开端计划”法》(Improving Heard Start For School Readiness Actof 2007),该法案为无家可归儿童、流动儿童、身体残疾儿童及非英语母语儿童参与开端计划项目提供了机会。布什政府围绕开端计划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真正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它对美国社会的稳定、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奥巴马执政初期,遇到突出的教育问题是有关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具体表现为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学生所接受的学前教育质量与未来所取得的学业成绩差距在不断扩大,这非常不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因而,奥巴马政府在2010年初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加大早期教育投入,以缩小不同背景幼儿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
(二)以幼儿未来发展和整体发展为中心
美国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良好的开端,聪明的成长”(Good Start,GrowSmart)议案,在该议案的鼓励下,各州已基本上完成了适用于各类型早期保育和教育机构的早期读写识字、早期数学和语言发展方面标准的制定。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以发展教育适宜性为原则,既考虑幼儿年龄和个体的适宜性,也考虑幼儿的文化背景,做到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在美国,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只要是没有受到虐待,身体没有疾病,那么他们在学校都应该是非常渴望学习,并相信自己今后能够取得成功的。学前期是整个教育发展的开端,学前期教育目标的实现能为整个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当保证儿童拥有成功的早期学习经验,建立终身学习的模式;保证儿童有机会继续发展他们个人的兴趣;保证儿童发展热爱学习的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儿童学习经验的获得和将来的成功。
(三)以幼儿的早期阅读识字、数学教育为焦点
2002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专门就阅读问题制定了两项方案,注重从学前班到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育。如果州政府实施了定位于幼儿园到二年级的科学研究综合阅读项目,那么在新的“阅读第一”(ReadingFirst)项目下则可以获得资助。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美国教育部2001-2005年战略规划》中提出,首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要让所有儿童有接受高质量和恰当发展的学前教育的经历。三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建立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到八年级结束之前,每个儿童都能掌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技能。《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再次强调确保所有学生达到年级阅读水平,保证实现《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提出的“到2014年所有学生阅读与数学技能都能达到年级合格的水平”,这反映了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思路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2009年奥巴马总统延继了布什总统的阅读教育政策,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The American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并在2009年签署了综合性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开展广泛的阅读活动,实施新的阅读课程,重点提高儿童的口语能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美国早期阅读委员会提出了“早期儿童阅读教育目标”,如,5岁~6岁儿童能够知道一本书的组成部分及其不同功能;聆听熟悉的书面语言内容;或者读自己“写”的文字内容时,开始认识对应的文字等。
(四)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幼儿教育方案标准和认定指标》中指出,课程要帮助儿童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能恰当地表达出来,要让儿童有机会在交往中发展亲社会行为,用一些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矛盾,能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所有儿童,包括残疾儿童、有行为困难和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家庭都应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让儿童的社会情感得到充分发展。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每天都有户外游戏活动,日常安排表注重静态游戏时间和动态游戏时间的平衡,注重大肌肉和小肌肉活动的平衡,并保障儿童健康和环境安全。2007年,美国科学院儿科(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文件显示,游戏不仅能促进行为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大脑的生长。课程的设置应重视通过儿童游戏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亚利桑那州3岁~5岁幼儿学习标准,在语言与文字标准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通过游戏,在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书面材料环境中掌握有关书面材料的基本概念。在数学标准中也要求儿童在日常生活别是在游戏中学习相关的数学概念。全儿教育协会倡导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 Appropriate Practice),认为游戏应居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中心。美国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思想,建构了游戏中心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内容、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和课程评价的主要工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幼儿课程目标的设置越来越注重幼儿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
三、美国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幼儿为中心,目标注重参与性
美国各州幼儿教育目标的制定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儿童社会情感和自由游戏的发展。以社会学习领域标准为例,目标在于让儿童渐渐参与到更多的民主活动中,逐渐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制定相关幼儿教育目标时,应切实从儿童出发,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美国各州的幼儿教育目标较关注“儿童积极参与”,如在语言与读写领域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参与阅读活动,喜欢阅读;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要求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艺术领域则要求儿童积极尝试不同艺术形式,从中感受美、理解美;社会学习领域希望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公民的身份,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家庭活动。因此,我们在制定标准时不应只看到儿童学习发展的结果,而应该更注重儿童发展的过程。儿童积极参与活动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只有喜欢、愿意参与活动,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二)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目标体现适宜性
美国各州幼儿课程目标的制定大多参考了本州K-12的课程标准,有些州甚至制定了3岁~18岁的课程标准,这使得课程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之间呈现相关性。特别是数学、英语、科学等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领域,不仅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学内容的重点,也能在目标适宜的前提下让幼儿在这些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但在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差异较大,以及缺乏适宜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课程目标,导致两极化现象严重。部分贫困地区的幼儿教育质量过低,做不到与小学教育恰当衔接;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幼儿教育过分注重教学效果,致使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这两种极端做法都不适宜我国幼儿未来和整体的发展,无法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幼小衔接,由国家层面宏观把控,地方层面认真履行,努力做到既不超前也不滞后的适宜发展。
(三)关注地域经济与文化特点,目标更具公平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