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婴护理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目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疾病的传播,保障母婴和工作人员的健康,降低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总结和探讨2000年至2005年间,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方法和经验。结果:母婴同室的空气、医疗护理操作,产妇及婴儿用具、医务人员的手,产妇、婴儿的排泄物等方面加强消毒管理,方可控制医院感染。结论:控制医院感染,护理部的工作举足轻重,严格无菌操作,规范监测管理是降低及控制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的重要举措。
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同时也被患者及家属关注,加强母婴同室的消毒监测管理,才能有效的控制、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母婴同室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新生儿具有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差,对外界适应能力弱等特点,产妇的排泄物较多,体质弱等均属于易感人群,故属于护理部重点监控和管理的对象。我院2004年至2008年,各项工作在原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改革,且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此谈谈我院是如何进行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和监控。
一、护理管理
1、领导重视,全员培训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育为一体的妇幼保健院,院领导高度重视院感管理工作;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科,人员分工明确,实行目标管理,各科成立医院感染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护四人组成,医院其它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管理体系,医务人员在上岗前后的工作中经常地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学习,并运用医院感染知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等。
2、加强监测,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各项管理
护理部,院感科定期到护士站、母婴同室、医疗护理用具进行消毒,无菌效果的监测及医务人员的手、物体的表面、母婴同室空气、便器、床单等进行监测。如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令其整改,确保就医环境的安全。制定母婴同室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母婴同室消毒制度》、《医疗废物处理有关规定》等,为使以上制度得以落实,我们还制定了相应检查标准,每月科室院感监控小缚组织自查,每季由院感染办组织进行大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反馈全院。各科并与奖惩挂勾,形成标准、考核、奖惩三位一体。
3、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医疗行为
加强全科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工作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在思想上要树立质量第一,患者是上帝,定期业务学习和“三基”训练,统一标准使基础技术操作正规化和标准化。
二、加强管理职能
1、落实《母婴同室探视制度》,《隔离制度》等,护士长是落实其制度的主要责任人,要督促落实探视制度,由于母婴同室空调的使用,要求门窗关闭,使室内空气不能流动,因此夏、冬季病室的空气质量较差。空气监测显示,室内距地面0.5m处采集的细菌总数高于其他空间。可能是因室内下部气流稳定性低,易受人流或医疗用车(治疗车)来回运动的影响;同时,较大质量的微生物粒子多集中于下层空气中所至,患者在卧床时易吸入致病微生物。所以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减少陪护、探视人员。
2、增加医院感染意识
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能规范》、《母婴同室消毒措施》加强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制定了清洁卫生制度,一次性用品管理制度,自我防护制度等,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率。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
强调对产妇及婴儿所有医疗护理操作前进有效的手清洁,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又最重要的措施。每台治疗车上备用1瓶消毒液,以便医务人员使用,规定医务人员不得配带首饰、留长甲。
4、做好母婴同室的各项管理
每日做好晨晚间护理,更换的被服、衣服、尿片等物品不可随意丢在地上,以免污染空间,各间母婴同室拖把分别写明房间号,用后悬挂晾干,有传染病的产妇在同一母婴同室,婴儿沐浴盆,一人一用一消毒,母婴同室的温度适应细菌生长繁殖,故每天必须认真地用消毒液湿式拖地,避免残留奶液、血液、分泌物等异物。
结果
由于我们制订了各种制度,实施有效管理,使母婴同室达到了清洁、消毒等目的,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从2000年至今医院感染发生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医院每月对母婴同室进行监测,如:空气培养、医疗护理用具、奶瓶、医务人员的手等进行采样培养,合格率99%。
体会
1、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广大医护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视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感染知识的培训,同时,对非医护人员也要进行教育。如:病室内的配餐、卫生员、护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并认真落实,使其变为自觉行动,防患于未然。
2、严格落实监测制度
科室要制定出定期、定时消毒监测制度,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医疗纠纷、医疗护理质量等,产妇与婴儿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风险性更高,故搞好母婴同室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3、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G665.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123-01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健全、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妇产科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妇产科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高居各科室首位,究其原因与妇产科护理工作特点有直接关系。提高妇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采取积极、主动而且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减产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关键。
一、分析原因
1.态度冷漠,缺乏沟通,妇产科工作面对的多是焦虑的产妇和家属。孕妇临产后心情难免急躁、恐惧、孤独,她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呵护。此时如果助产士言语生硬,极易给孕妇心理上造成不安全感,产后一旦母婴病情有变,则引发纠纷;其次入院宣教不到位。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待产妇一般入院后就想赶快顺利生产,特别是过期妊娠的孕妇更是着急。如果护士不主动听取病人主诉,与病人沟通并给其精神心里安慰,病人会因为没得到充分重视而产生不满情绪,从而诱发纠纷。
2.病情观察不细致,工作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忽视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因素。这四要素当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能造成难产。产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助产士需要严密观察孕妇的产程进展及各项情况。特别是静滴催产素引产及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如不及时发现汇报医生或告知家属。很容易使产妇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引发护理纠纷。
3.妇产科技术操作不熟练 妇产科技术操作有其特殊性,绝大部分为有创性操作,且很多操作需要手法和经验灵活运用。有些操作技术根本无法在直视下进行,只有心领神会用“心”来操作,稍有闪失就会影响母婴安危。如产时确诊性的阴道检查、保护会阴的技巧、产时会阴侧切的角度、会阴缝合技术、臀位接生等,是妇产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有失误则会伤及母婴. 而当前临床助产士又趋于年轻化。这使得护理风险大大增加。年轻助产士由于临床经验欠缺,专业技术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尤其遇到紧急事件或抢救患者时表现慌乱,工作无条理,这些都容易诱发护理纠纷。
4.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由于妇产科病情变化快,护理文书记录较多,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笔误。加之医护在治疗护理上缺乏沟通出现医护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记录不能做到及时准确详细。一旦母婴病情有变。这些都容易作为法律依据而发生护理纠纷。
二、妇产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改善服务态度,防范护理纠纷。产妇从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关系着母婴的安危。从细微处做起。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以热情、亲切、温暖的话语,理解、同情孕产妇的痛苦,使孕产妇感到亲切、自然,用住院须知的形式,介绍医院的环境、各种规章制度、病人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与病人的沟通,通俗易懂地解释分娩过程,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医嘱用药的注意事项,仔细观察胎心及宫缩的变化,使病人产生一种安全感、满意感。从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提高责任心强化法律意识 组织、引导助产士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妇产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既要学法、知法、懂法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能力,优秀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科技能。能够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自己和病人的权利和义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妇产科专业操作能力。根据妇产科专业特点,妇产科护理纠纷的发生往往与护理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理论和过硬操作技术有关。在助产技术上,让有经验的助产士介绍助产技巧,并采取新老助产士配对带教的形式,传授助产技术,让年轻助产士尽快提高助产水平为新上岗助产士制定妇产科规范化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护理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制定相应的应急急救流程,严格操作规范,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杜绝和预防不安全因素,确保母婴安全和自身权益。
4.加强护理文书的质控与管理。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客观、真实、准确的记录,在护患纠纷中具有法律效应,因此,护士应加强护理文件的书写与管理,不得有涂改、黏贴刮痕或医护治疗记录不一致现象。
[关键词] 母婴; 综合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92-01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产妇住院期间母婴的一切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在产妇床旁进行,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它的实施可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求,促进父母亲角色适应,保障母乳喂养,加强母婴情感交流,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体现了产科服务的人文关怀[1]。我院产科病房实施母婴床旁护理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1~至2012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母婴300对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150对,两组患者在年龄、婴儿性别等方面做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验组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新生儿护理均在母亲床旁进行,如新生儿沐浴、抚触、喂养指导以及其他常见问题,责任护士讲述和操作演示的同时, 鼓励父母参与操作,及时给予指导;有计划、阶段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内容包括新生儿常见问题及处理、预防接种、产后康复、产后避孕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护理,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的护理、集中进行健康教育等。
1.3 评价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比较产妇出院时的角色适应能力、新生儿护理技能、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①母亲角色适应能力根据产妇自己的感受按能和否两个等级进行选择;②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由责任护士观察评价而得出掌握和未掌握;③产妇和家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满意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对角色适应情况、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见表1。实验组即母婴同室床旁护理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从妊娠到分娩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对初产妇来说,产褥期既要经历身体功能的恢复,又要适应母亲这一角色,复杂的身心变化常可导致她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做母亲的角色[2]。另外初产妇往往缺乏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和技能,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开展床旁护理可使初产妇尽早适应母亲这一角色的转变,有效减少焦虑不安及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顺利平稳地度过产后生理波动期[3];开展床旁护理顺应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通过责任护士现场示范新生儿护理技能,使产妇及家属学会为新生儿更换尿布、沐浴、抚触、臀部护理、脐部消毒等护理知识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产妇逐步适应了母亲的角色,建立起自信心,增强了照顾孩子的责任感。母乳喂养、抚触、沐浴等护理过程促进了母婴互动交流,有利于建立感情,增进亲子关系[4]。避免了由于母婴分离而导致的护患沟通不顺畅,护理连续性中断,不能充分体现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服务[5]。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产妇和家属健康教育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能的掌握,其理论基础是“知、信、行”理论和健康信念理论[6]。传统的母婴护理模式,采用集中宣教,新生儿在专属沐浴室护理,母亲脱离实际操作,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母婴床旁护理是一对一,有计划、有步骤的健康教育方式,循序渐进、不断重复,由于有责任护士在现场操作,不但可以示范、讲解、指导、而且可以及时反馈、评价、改进,产妇及家属亲自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记忆和理解。健康教育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母婴床旁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满意度。母婴床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在产妇及家属的面前实施护理,只有动作熟练规范,减少差错,才能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与满意,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促使护士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练习操作技能,有利于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传统的护理把母婴分开护理,导致护患沟通隔阂,护理连续性中断,缺乏人文关怀,不能满足产妇和家属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隐私权等要求。母婴床旁护理则顺应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护理工作公开透明,消除了产妇和家属的不安,床旁护理加强了护患沟通,减少了护患纠纷,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产妇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7]。
[参考文献]
[1] 王玉玲. 母婴床旁护理实务手册[M]. 青岛:青岛卫生出版社,2010:6.
[2] 胡晓斐,胡永梅,等. Roy 适应模式在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中的应用[J]. 鄂州大学学报,2010,45(12):1099.
[3] 胡德英,方鹏骞,刘义兰,等. 医院护理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政策[J]. 护理研究,2010,24(9C):2510-2511.
[4] 刘丽琴,黄伶智. 100 例母婴床旁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19):2413-2414.
[5] 余康民. 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M]. 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6] 孙娟,曹松梅.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在社会发展日臻完善的今天,安全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妇产科护理管理中,促进了妇产科护理质量,防范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探讨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持前瞻性的管理理念,从强化服务的理念,加强护士的技能培训、沟通技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注重细节,做好关键环节三级质量监控和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保证临床妇产科护理的安全。就妇产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范细节管理。
安全隐患细节分析
护理核心制度、技术操作流程执行不到位: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在各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症状、体征不观察仔细,如未认真听胎心音,滴注催产素未按规范调节滴速及观察产程,异常情况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护理文书记录不详细、有出入以及出现用药错误或婴儿滑落、沐浴烫伤等。
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很多基层医院妇产科未分科,工作较繁琐,有时产妇多时超负荷工作,使少数医务人员身心疲惫,有时会出现厌烦心理,上班时偶会无端发脾气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等,以致影响工作安全。有时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与产妇家属的沟通能力,应急抢救及特殊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使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甚至影响抢救的工作质量。
责任心缺乏,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制度,在各种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造成观察病情不细致、病情记录不详细、母婴出现异常先兆或产程停滞等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若助产士产程观察不到位,就会造成急产或婴儿分娩于待产床中,甚至有造成母婴产伤的可能;若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可能导致阴道填塞纱布遗忘而引发产褥感染;用药或用药剂量出现错误如对卡介苗预防接种不规范,注射过深造成婴儿反应大,穿刺部位脓肿大等,婴儿滑落、跌伤及婴儿沐浴水温过热导致烫伤等,甚至危害母婴生命而影响两代人的身心健康。
技术不熟练、临床工作经验不足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妇产科工作的专科性强,其技术要求也相当高,尤其是助产士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母婴的安全。如产前估计胎儿大小、产程进展及难产的判断、接产技术、产后产妇的观察、新生儿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新生儿窒息、母婴产伤及产后出血等意外发生。
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治疗护理过程中,部分人员缺乏与孕产妇和家属的沟通技巧,对孕产妇在分娩过程的疼痛、焦虑、恐惧等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指导和人文关怀,使其不满而遭投诉。
防范细节管理
加强细节教育,牢记“风险源自细节”:责任心是良好素质的根本,增强责任心是防范差错事故和进行安全护理的有效方法[3,4],落实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安全警钟长鸣,细节管理常抓不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患于未然。
强化安全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培训护理人员素质对临床护理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对护士慎独意识的培养,使其更好的完成各项操作。要严格准入制度,对新上岗或新入科的护士,指定专门的带教老师,有计划地做好传帮带,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后,才能独立上岗。并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量变化,合理安排护士人数,实行弹性排班,注意新与老、强与弱护理人员的搭配,并设置二线值班制度,确保各个时段待产妇,有突发事件时,待值班人员马上到场应急。同时,平时注重护士的心理调节,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有愉快的身心投入工作。
严格护理文件管理:重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文件书写必须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应准确、及时、完整、客观、动态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每天抽空检查较重患者的现病历,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或留言在病历质控本,指导护士及时完善。每个月进行护理病历总结和点评,对书写质量好的大家共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规范设备和药品的管理:对抢救用药盒、新生儿抢救用药、新生儿窒息复苏仪器等要规范管理。各班护理人员接班后,要检查物品是否齐全,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及时补充基数,保证急救药品设备完整无缺,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做好产后观察和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应专人监测,适时做好相关指导提供个性化护理。产妇进入产程后,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监测胎心音,分析动态变化,做好各种意外情况的应急救治准备。要关心体贴产妇,讲解分娩过程和配合要点,解除其思想顾虑。第二产程及时助产,及时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当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产妇注射催产素。第三产程要注意出血情况,胎盘胎膜娩出后,应检查是否完整,产后护士应严密观察宫缩、阴道出血及产妇自觉症状,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同时还要注意第1次排尿情况,防起床后晕厥、尿潴留。
重视消毒隔离工作,避免院内感染:树立严格的消毒隔离观念,接触新生儿前,必须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重视产房、治疗室、洗婴室及爱婴病房的消毒工作,定期进行细菌培养及紫外线强度检测。规范病区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尤其是传染病产妇物品及器械的处置。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组织学习锐器损伤的预防及应急处理、报告程序。有研究表明,只要采取适当措施,针刺伤的发生率可以大大减少。在皮肤黏膜破损时,应戴手套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如感染性疾病的产妇接生时,要穿隔离衣,必要时带防护眼镜,进行自我防护
加强护患交流,消除纠纷隐患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若产妇对分娩缺乏正确认识,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心理障碍,导致人为的护理不安全或产科并发症等。针对此安全隐患加强管理,对一些家属有特别要求或一些隐患苗头的做好交班,满足其合理要求,尽量把隐患控制在萌芽之中。规范产前、产时宣教,要求护士及助产士在熟练掌握业务技术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交流能力。
妇产科护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孕产妇的身心健康,而且要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其安全管理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关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其变化快,风险大,技术性强,易发生差错的环节多。所以,护理管理者应针对常见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有前瞻性管理的意识,有效地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早发现、早疏导、早预见,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孕产妇与新生儿的安全,从而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49.
2 张爱平.护理安全现状及管理研究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2005,504(56):61.
【关键词】 母婴; 床旁护理; 产科; 效果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Bedside Maternal Obstetric Care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ZHU Chun-ying,HUANG Hai-yan,CHEN Qiao-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5):083-085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bservation on bedside maternal obstetric care model in the implementation.Method:96 cases of single pregnant mothers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each group had 48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are model,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maternal bedside care model.The maternal satisfaction and neonatal nursing skills to master the rate of two group were compared.Result:96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maternal childbirth,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95.83% and 85.42%,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Mother; Bedside care; Obstetric;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Baoan District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13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5.028
母婴床旁护理是建立以“以家庭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它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1]。本院采用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48例产妇进行干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3年11月本院产科收治的单胎初产妇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年龄21~39岁,平均(27.12±6.95)岁,孕周36~41周,平均(37.12±1.95)周;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6.78±3.81)岁;孕周37~40周,平均(38.09±2.17)周。所有患者均无产科合并症及内科并发症。既往无家族病史及或智力水平低下。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护士每日集中将新生儿抱至专用婴儿沐浴间完成脐带消毒、抚触、沐浴,并集中在治疗室接受预防接种[2]。需要健康教育时向产妇及家属集体讲解新生儿、产妇健康护理问题及产后注意事项、常见症状及正确处理方式、新生儿常见生理表现和处理方法,发放产后产妇及新生儿营养支持手册。
1.2.2 观察组采用床旁护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2.2.1 产妇护理 (1)产前对产妇进行生产知识宣教,了解生产过程,减少对生产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调整自身状态[3]。(2)新生儿的床旁护理进行时可以同时开始对产妇宣教,如母乳喂养方法、婴儿正确的抱姿、接送婴儿姿势、换尿布手法等新生儿常见现象处理方法,帮助产妇适应角色的变换[4]。(3)根据产妇不同时期进行特别护理,保持产妇周围环境干净舒适。
1.2.2.2 婴儿护理 (1)床旁沐浴:床旁沐浴室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生儿出生1 d后,无异常情况即可进行,需要产妇和家属参与整个沐浴过程,为避免交叉感染,采用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一一对应[5]。沐浴过程,护理人员需要认真仔细的沐浴步骤讲解给产妇和家属,提醒洗漱顺序及保暖等注意事项,首先清洁婴儿眼部,面部,然后洗头,全身,臀部。洗头时要注意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在清洗婴儿臀部的时候,将湿巾把其尿液及粪便擦拭干净,清洗完成后用干净的大毛巾将其婴儿包裹[6]。(2)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完成后进行脐部护理。操作者保持手部清洁,使用棉棒蘸75%的酒精提起脐带从根部开始由内向外进行擦拭消毒,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无分泌物。同时,注意及时更换尿布,避免感染脐部[7]。(3)臀部护理:便后要及时更换尿布,并用温水清洁残留的尿渍、粪渍,着重注意褶皱处是否清洗干净,擦干后涂抹护臀霜。并且护理人员需特别针对新生儿性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臀部护理,对产妇及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8]。(4)抚触护理:抚触顺序由头部开始,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后背、最后到臀部[9]。新生儿抚触前,房间内要温暖且安静,室温控制在28~30 ℃之间,一般选择沐浴后或者午睡后,两次喂奶之间,选择婴儿精神放松时进行,抚触过程中可播放一些柔和音乐,抚触者保持手部清洁,取适量婴儿油,双手合十轻轻对搓产生一定温度后开始进行抚触,时间为15 min[10]。抚触过程中注意需要让产妇与家属学习手法与注意事项,并且需要保持与婴儿进行情感沟通,控制力度,观察婴儿的反应。
1.2.2.3 护理人员资格培训 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持有新生儿抚触师资格证书,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负责床旁护理工作,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流程和健康教育知识[11]。
1.2.2.4 床旁宣教 包括产前,产时及产后宣教。产前宣教包括介绍环境,主管医生及护士,探视制度,饮食卫生,临产征兆,分娩过程及产妇分娩前准备等;产时宣教包括临产后饮食,拉玛泽呼吸法,分娩等;产后宣教包括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吮吸的好处,正确喂奶的姿势,尿布更换的方法[12],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及处理方法,产后产妇避孕及出院指导等。
1.2.2.5 出院前的出院指导 包括产后避孕指导,产褥期相关护理,出院后饮食,卫生及回访等指导。发放宣教的文字资料,如怎样开具出生证明,母婴分离时如何喂养等。
1.3 评价标准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和“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方法掌握情况调查表”进行效果评价。满意度调查表包括:护士服务态度,技术,健康教育等12个项目,每个项目有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包括,包括抚触、脐部护理和沐浴3个方面。满意调查表由责任护士于产妇出院时发放,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则通过出院前让产妇操作一次,由1名固定母婴专科护士根据操作考核评分表观察进行评分,每项操作的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未掌握,60~79分为部分掌握,80分以上为掌握[5]。满意率=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及家属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服务、技术和健康教育等项目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满意度分别为95.83%和8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 况比较 观察组对新生儿抚触、沐浴掌握率、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掌握率分别为89.58%、93.75%、87.50和83.33%,对照组分别为62.50%、70.83%、60.41%和60.42%,观察组对新生儿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现在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发展中的产科护理也以健康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以健康行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把产褥期卫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传授给产妇及其家属[13],为围产期产妇,婴儿,家庭提供个性化临床支持和服务。
3.1 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传统产科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分阶段护理,在对新生儿和产妇进行护理时需要母婴分离,这种分离分段的产科护理模式会在产妇与护理人员之间产生较大的隔阂与沟通障碍。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婴儿不需要离开母亲,解除了产妇和家属的各种担忧[14]。通过护士与产妇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加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同时,通过对产妇及其家属的母婴护理技巧方面的耐心指导和对其有关问题的耐心解答,增强了产妇和家属护理新生儿的信心,同时增加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1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产妇及家属对护士服务、技术和健康教育等项目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母婴床旁护理可提高产妇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能力 传统护理是将所有新生儿护理项目集中于专用的沐浴室,治疗室进行,产妇及家属无法直观,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操作仅仅也是从健康宣教及模拟操作中获得,无法有实际演练的机会,护理技能的掌握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16]。床旁护理模式,是一套由护士,产妇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护理方案,通过护理人员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护理,让产妇和家属在一旁观摩学习的同时,让产妇直接参与护理过程,不仅可以增进母婴情感,还可强化产妇对新生儿照护的实践技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对新生儿抚触、沐浴掌握率、脐部护理及臀部护理掌握率分别为89.58%、93.75%、87.50和83.33%;对照组分别为62.50%、70.83%、60.41%和60.42%,观察组对新生儿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3 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护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 在母婴床旁护理整个实施过程中,产妇及家属要求护士对其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此项工作,护士们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不断充实自我,才可赢得产妇与家属的信任和肯定[17]。通过长时间的工作锻炼,年轻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水平和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协调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与普通护理模式相比,可明显缓解产妇与家属的焦虑情绪,提高其满意度及对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邵海珍.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181-182.
[2]李雪凤.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6):178-179.
[3]王晓辉.产科护理中的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33(5):2507.
[4]孙娟.曹松梅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的应用及其效果[J].中国护理杂志,2010,45(12):1097-1098.
[5]任晓燕.浅谈产科病房如何开展优质护理服务[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8):345.
[6]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3):32-33.
[7]朱艳侠.核心式健康教育在VIP产科母婴护理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860-862.
[8]吴朝霞,沈美云.实施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1):3789-3790.
[9]陈B.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4,34(2):222-223.
[10]洪霞.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7):132-133.
[11]杨晴,顾幼丽.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4):632-634.
[1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
[13]胡娟.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13,12(3):328.
[14]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845-846.
[15]梅娟娟.母婴床旁护理工作模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764.
[16]周云,康瑞芳.床旁新生儿护理技能指导在产科护理质量体系中应用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3):46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