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在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就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用相关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地附近(这种教学旨在渗透“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观点);但有些工业基地,如我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钢铁工业基地,周围并无大型铁矿、煤矿,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的地域限制(这种教学可以渗透“自然环境并非是决定性条件”的观点)。通过上述这种辨证的分析,学生一方面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明确了这种影响不起决定性作用,就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辨证的人地观。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3、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5、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例如,在学生做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问题由浅入深设置合理的台阶

“创新问题”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教学环节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而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一个问题过难或者过易,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必须考虑实际,要了解上一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各种因素,后面的问题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前一个问题恰好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而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拓展或发展。所以,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具有链接和台阶性。问题的变化要体现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性。

二、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准确

问题的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是:怎样问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使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提问的过程中或提问之前必须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不然学生会因为不知道问题的全景信息而无所适从。

例如:在交通线港口,建设部分的新课教学中,在引出港口建设的条件时问:“应在什么地方修建港口?”学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改为“建设港口要考虑什么样的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学生则能想到港阔水深等,再问“水深受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回答问题后再进一步总结就可以了。后一个问题显然优于前一个问题。当然有时为了增加问题的难度,也可以有意减少某些背景信息,使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加。

三、问题体现发散性和开放性

“创新问题”教学的教学模式与问题本身的性质有关。一般说来,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课堂氛围活跃,更能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果整堂课的问题多是封闭式的问题,则课堂氛围必然不会活泼,因而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这一节时,讲完自然资源的发展阶段之后,如果问:“我们该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呢?”

学生往往找到一种解决方法就完了,思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状态是被动的。

若改为:“若你是某个以矿产资源为主的乡镇的镇长(结合当地情况尽量举当地的例子),你该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使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再进一步“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又该怎么做?”这样的引导显然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出击。能引发学生热烈讨论。

四、问题间体现渐变,避免突变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学生很难形成对四季星空的整体认识。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科学地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小学自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自然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自然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谈谈个人的体会。

1实验设计要符合自然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则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如: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冬天关在屋子里洗澡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2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地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等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问、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综合学科;联系;素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它主要研究地域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它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体系的相互交叉的产物,是文理兼容、相互渗透的实用性极强的一门科学。任何事件或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时间发生或出现的。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科学知识,更是一种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下面就地理学科与我们学习的最基础学科的相互联系做一探讨。

一、地理学科与语文的联系

地理学科本身体系形成的学科蓝本――教科书,就是用语文的一种文学体裁“说明文”编撰而成的,是最基本、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对地理事物的表述、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课、板书;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都是语文学科功底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语文学科中举的事例,有些典故、成语、谚语、古诗词、文学常识中的修辞手法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典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淮北、淮南气候不同。成语“沧海桑田”,描述海陆的变迁。“得陇望蜀”“秦晋之好”说明省份的简称及来历。“风和日丽”“四季如春”“暴风骤雨”,描述天气和气候特征。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描述天气的变化。“山高一丈,土凉八尺”,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古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风不度玉门关”指的是非季风气候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指的都是天气现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影响等等,不胜枚举。

二、地理学科与数学英语的联系

地理与数学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比例尺的计算,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的计算,温度的差异,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的计算,经纬网的定位,时差的计算等等。还有大部分地理事物的大小,多少,高低及比较,都要用数值进行表示、区分。如地球的大小、表面积,大陆、海洋、各种地形、土地类型、国家、地区、省份面积;人口数、物产量、公路铁路里程等。

地理教科书中有许多地名,地理名词、地理术语,政治地理术语,国际组织的简称等都要用英文进行表示。每一册地理教科书的封三都附有本册的地理英汉词汇对照表。最常用的是用经纬网定位表示的方向,用英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东用字母E(East)表示,南用字母S(South)表示,西用字母W(West)表示,北用字母N(North)。教科书还明确下定义: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三、地理学科与理化生的联系

地理事物中的天气现象诸如风、雨、雷、电、霜、雪、雾、露等的形成,与物理变化有关:风是由高压区的空气流向低压区形成的。雨是热冷空气相遇后水蒸气的凝结而形成的。雷电是在大气层中,云层间或云和地之间的电位差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猛烈放电现象。在温暖季节里,夜间地面物体强烈辐射冷却的时候,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下降,在它降到“露点”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 °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物理上的“液化”现象。霜的形成: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气温特别低,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这就是霜――霜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在冬天,高空更寒冷,水蒸气被急剧冷却而降温,直接凝华成六角形的小冰晶――雪花,雪花飘落时,相互结合,由小变大成为雪片或大雪花,这时,就下鹅毛大雪了。雪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20多种矿产在世界上具有优势地位,如稀土、钨、锡、钼、锑等,不仅探明储量可观,居世界第一或第二位,而且资源质量高,开发利用条件好,在国际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国的海洋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科学的发展,海水中已确定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在海水中差别较大,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化学资源主要从海水中提取海盐和锰、镁、溴、碘等化学元素。其他化学矿物质提取的前景也很广阔。

四、地理学科与政史的联系

地理课程的思想性在两个方面表现较为显著:一是地理课程蕴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思想内容,二是地理课程具有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是地理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地理课程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与品德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使地理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人类在地理信息获取和表达领域曾创造过很多辉煌成就:中国最早《周易》中表述:“仰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最原始的文明与测量土地有关:《河洛图》中记载,羲皇手中拿着“矩”,女娲手中拿着“规”,都与量地有关。天水牧马滩出土战国时期秦国地图,距今2400多年。“郡”“县”的名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以前就采用“郡”和“县”二级行政区划。汉武帝时开始在“郡”上增设“州”,作为监察区。魏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单位。此后,主要行政区划的名称有一定变化。隋唐时期称“道”“州”“县”,两宋时期称“路”“府”“县”,元朝以后称“省”“府”“县”。我国目前的一些省界,在600余年前的明朝时已大体形成。清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有很大影响。我国现在部分省区的简称及来历都与古代的地名有关。

特定的地域有着特定的地势和气候,也有着特定生物种群。给学生介绍和讲解区域地理时,都要重点介绍该地的范围、人文、历史、气候、物产、工农业的发展及矿产资源等,而该地的物产,也就是生物资源及特产,是认识该地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认识该地的典型标志,使“地”“物”可以相互认知、代表。如非洲――狮子;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青藏高原――牦牛;东北――“三宝”;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等。

五、地理学科与体音美的联系

屠洪刚《中国功夫》: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四方水土养育了,中华武术魂。这段歌词说明不同的地域和地方,及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体育活动和运动方式:北方人喜欢冰雪运动,南方人喜欢游泳、跳水、赛龙舟。蒙古族人喜欢摔跤、赛马运动,朝鲜族人喜欢荡秋千。南美的足球,非洲的长跑,亚洲的乒乓球,羽毛球,北美的篮球都各具特色。不同地域,不同的民族,举行不同的体育运动会,和当地当时的气候、天气有着密切的联系。

流行音乐,民族声乐,地方戏种,山歌,“南腔北调”,乐器以及舞蹈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根据音乐、戏种、乐器舞蹈能够判断出不同的地方、民族。也能从不同的地域、民族知道他们的音乐风格,使用的乐器及舞蹈形式。从优美的音乐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也能用美妙的声乐讴歌美丽的大自然。这种关系乃至全世界都是相通的。所以,地理和音乐学科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有学生说:“地理课本就是一本画册”,“地理课本就是美术课本”。的确,地理教科书的各种图表,占了课本的三分之一版面,诸如地形图、政区图、自然地图、经济地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图等,都是美术的一部分,也是课本最直观、最吸引眼球、最能说明问题的重要部分。从地理教师的素养角度来看,不但要有较高的地理专业素养,还要有广泛的知识底蕴,在文学、政史、理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素养,特别是在美术方面要有一定的基本功,用简易的板图、板画,图文结合,进行有效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一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二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

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通过地形图分析:

⑴、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⑵、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⑵、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⑴、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⑵、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

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5、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4页的活动题②

中南半岛:地形特征:山河相间分布,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区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缓。

马来群岛:地形特征:地形崎岖,山岭众多。气候特征: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马六甲海峡

通过指图提问总结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强调其在交通运输中的咽喉位置。东南亚地区位于亚洲与欧洲之间。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因而可说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三个国家之间

2.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3.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欧洲的重要航道

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

4、学生阅读课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地形分布情况,能归纳其地形特征

2、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4、了解东南亚的国家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占世界前列的热带作物和矿产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富饶的物产

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图,分析书36页图7-6东南亚的物产分布。通过名称引起学生兴趣。

1、矿产资源:石油、锡

石油: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

锡: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锡产量最多的国家

2、粮食作物:水稻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3、热带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榈油):泰国的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37页活动题

活动题①中南半岛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缅甸的平原地区,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题②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㈡、我国的近邻

1、读图7——8找出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内 老挝——万象 柬埔寨——金边

泰国——曼谷 缅甸——仰光 马来西亚——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宾——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

文莱——斯里巴加湾市 东帝汶(最新独立)

2、其中与我国陆地接壤的国家为缅甸、老挝、越南

3、湄公河在我国境内叫做澜沧江,流经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4、居民

⑴、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⑵、从课文中找出华人和华侨的区别。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地理教学备课教学设计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位置与国家

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

印度——新德里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孟加拉国——达卡 尼泊尔——加德满都

锡金——甘托克 不丹——廷布

斯里兰卡——科伦坡 马尔代夫——马累

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

㈡、三大地形区

1、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

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⑶、南部是德干高原

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㈠、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①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②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③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㈡、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㈢、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